千步村遺址
A. 山東莘縣有哪些遺址
名勝古跡【莘亭伊尹耕處】 位於莘縣莘亭鎮大里王村西。莘亭,始建於漢代,後亭廢基存,清康熙55年東昌知府程光珠書「莘亭伊尹耕處」,題曰:「堯舜之道,畎畝之中,聖作物睹,龍雲虎風。」令知縣劉蕭勒石立碑,重修莘亭,亭東側有伊尹廟。伊尹生活在夏殷之間,他協助成湯打敗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荒淫暴虐的國君夏桀,廢夏立商,後又輔佐外丙、中壬為王,曾放逐太甲,「攝行政當國」,直至太甲悔過。大文豪蘇軾稱贊他是「行之天下不以為驚」和「臨大事而不亂」的古之君子。據《孟子》記載,伊尹相商前曾躬耕於有莘之野,後來莘縣城北之地一度被稱為「伊田」。【馬陵道古戰場】 位於莘縣大張家鎮馬陵村和櫻桃園鎮道口村之間,戰國時期著名的齊魏馬陵之戰,就發生在這里。馬陵、道口兩村相距6公里,皆順河流向建屋,村中房屋、胡同、道路無一不斜,且拐彎甚多,極為曲致。至今進村後仍極易使人迷失方向。當年著名軍事家孫臏就是充分利用了這些有利條件,伏兵於馬陵道旁,一舉打敗了驕縱的魏兵,魏軍主將龐涓自殺。2005年5月,由大張家鎮出資,修建了馬陵之戰紀念館。原北京軍區司令員李來柱上將題寫了館名。【太子冢】 位於莘縣十八里鋪鎮太子張庄村旁,是春秋時衛國太子伋和他弟弟壽的合葬墓。雖經兩千多年的風雨沖刷,至今仍有三丈多高,十畝多大,遠遠望去象一座小山。據載,衛宣公納太子伋妻宣姜為妾,生二子壽、朔。伋生性寬厚,宣姜多次陷害他,想讓己子繼位。宣公派伋出使齊國,並與朔合謀,派人在莘野殺伋。壽救兄長,設法將伋灌醉,自己代兄前往,結果被伏兵殺死。伋醒後趕往莘野說明真相,也被殺。當地百姓感懷兩人義烈,自動湊錢出工,將其收斂合葬,名曰太子冢。一張姓人家自願守墓,後此處逐漸發展成一個村莊,名太子冢張庄。伋之同母妹妹聞兄死訊,私自逃出,奔向莘野,行之當時的杜婆村,患病身亡。後人便把杜婆改稱「妹冢」,即現在的妹冢鎮駐地。【文廟】 清代祠廟建築。位於莘縣東街路北。建於清道光年間,距今約150年。原有大門、大殿、奎文閣等建築,今僅存大殿3間。大殿建於高出平地0.5米的平台之上,東西長16.5米,南北寬9.4米,高9.1米,磚牆,歇山,青磚灰瓦,重梁疊架,飛檐斗拱。建國後曾辟為「烈士祠」。每年清明節,縣直機關幹部職工在此開展紀念活動。80年代,因大殿破損嚴重,烈士遺物被移往丈八烈士陵園。文廟內現僅存大殿和幾株古柏、古藤。2002年對文廟進行重修。1999年4月被聊城人民政府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孟窪遺址】 古遺址。位於莘縣朝城鎮西孟庄村北。遺址佔地約180公頃,低於四周0.7-1米。表面有大量漢代灰陶片、灰坑及宋、元時瓷片。1974、1978、1979年曾先後出土5件漢代灰色陶罐,1985年出土1件唐三彩道士。遺址東北部為東漢東郡太守臧洪之堌堆,制高點9.5米,佔地約6000平方米,三合土築成,夯土痕跡層次甚清,清代《朝城縣志》稱此台乃春秋時齊桓公會諸侯之處。1978年被聊城地區行署列為地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發干故城】 漢代城址。位於莘縣城東北20公里的馬橋村。北長570米,東西寬450米。遺址中心高出四周3.5米。地表暴露有漢代灰陶片和唐、宋、元時期的瓷片。漢元朔五年(公元前124)春,車騎將軍衛青率3萬騎兵擊敗匈奴右賢王,俘獲匈奴裨王10餘人、將士1.5萬人,漢武帝晉升衛青為大將軍,衛青的3個兒子皆被封為侯。其中第三子衛登被封為發干侯,發干始成為侯國所在地。遺址東1公里處曾有一碑,記載大名府發干縣的沿革情況,1958年毀掉。1974年冬,遺址東挖出一眼古井和木製車輪以及陶缸、盆等。1983年,遺址內出土了12個明代瓷盆。1999年4月被聊城市人民政府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韓氏墓群】 唐宋石刻群。位於莘縣董杜庄鎮梁丕營村東北。系唐末魏博節度使韓允中及其父韓國昌墓葬神道石刻群。墓葬坐北朝南,地表封土已平。石刻存有韓允中墓碑、韓國昌神道碑、墓表、豕、羊、馬、武士俑。韓允中墓碑和韓國昌神道碑形制大小基本相同。碑身與碑額為整石雕出,通高6.8米、寬2.13米、厚0.77米。額上浮雕6條龍,曲折盤繞,層次分明,龍首飾在碑首側,碑首正中留有圭字形額。碑文多有殘缺,可辨者有2500字,書體工整秀勁,波折險峻,有褚體韻致。墓表,位於神道碑的最南端,八棱形,通高3.49米,表首圓形,飾仰蓮,座方形。八稜柱體刻有宋紹聖二年的簡短文字,記敘了宋代補添神道石刻的經過。石豕,首殘,殘高1.12米。肌肉雄健,四足有力,蹲坐於方形基座上,隱露出勇猛不可侵犯的樣子。石羊,高0.96米,俯卧在長方形基座上,雙角大而彎曲,安祥地注視前方。石馬,首尾長2.36米,高1.60米,著鞍轡,雕琢渾朴。馬左前雕出一胡服束帶牽馬石俑,頭部已殘,高1.40米,形象威嚴,神態逼真。武士俑,頭戴冠,雙手持劍站立在方形台基上,高2.73米,短頸,雙目圓睜,威武庄嚴。韓氏先世為河南汝南人,世為魏將,國昌官至貝州刺史,唐大中六年(852)卒。允中官至魏博節度使,乾符元年(874)卒。父子俱為顯官官,故神道石刻之高大雄偉有異於常。1992年6月被山東省政府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武陽故城遺址】 隋代古城遺址。
於莘縣十八里鋪鎮東段屯村西北150米處。遺址高出四周耕地1.5米,東西寬60米,南北長200米,地表暴露出宋、元時期的瓷片,多為碗盤。1978年被莘縣人民政府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金代鐵鍾】 金代鑄鐵器。鐵鍾體高2.41米,鈕高0.49米,通高2.90米,唇部直徑1.77米,圍徑5.56米;頂部鈕由兩條氣度兇悍的蠕龍交織而成。鍾重約10噸。鍾體上的紋、字大部清晰可見。下部為一周陽線植物形花紋;上面是較小的方各,其中一格內有「承包四年六月初六日鑄造」字樣及鑄造者姓名;下為大方格,與小方格以八卦文作界,格內有「皇帝萬歲」、「重臣千秋」、「國泰民安」等鑄字,頂部為氣象雄渾的雲雷紋。現存於莘縣古城鎮,2002年建有鍾亭。【三槐堂】 宋朝一代名相王旦家族的宗祠,坐落在莘縣套廟王莊村。蘇東坡在《三槐堂銘》中寫道:「魏公之業,與槐俱蔭。封植之勤,必世乃成。既相真宗,四方砥平。歸視其家,槐蔭滿庭。」史載王旦的父親王佑官至兵部侍郎,雖有經世之才,但仕途坎坷,壯志難酬。他在院中親手植槐三棵,祝願說:「吾之後世必有為三公者,此其所以志也。」後其次子王旦果然做了宰相。王旦一生為官清正廉潔,不謀私,不受賄,不置田產,不蓄聲妓,忠奸分明,知人善任,任人唯賢,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創王家世代家風。其後輩子侄多經科舉入仕途,僅在宋史有傳的就有11人之多,且均為官清正,各有建樹。三槐王氏自王佑起,至今已有48世,其後裔散居在全國各地及東南亞的一些國家和地區。近年來,不斷有新加坡、菲律賓、香港等地的名人來莘縣「三槐堂」尋根訪祖,延續家譜,追思先人之高風亮節,宏揚中華之傳統美德。正如古詩雲:「三槐始植兆三公,不與陶門五柳同;朝代更替星斗轉,至今堂下播清風。」 【燕塔】 亦名寶塔、雁塔、燕塔。位於城中西北隅今文化館院內。建於金天眷二年(1139年),一說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拆於1968年春。據舊志載。塔東西闊十四步,南北長十三步,高十三級,頂上有銅籠容二十餘人,可望七十里,曾為「拒寇護城」起過重要作用。「望氣者謂宜發科名」。明清代曾數次維修,邑人亦「迭賦鹿鳴」,將塔視為莘縣的驕傲和莘城的象徵。1944年解放莘城時,塔作為全城的最高點被我軍首先佔領。據老教師趙仙如測記,塔底面積533平方米,高48.6米,每級有四門,至頂可望數十里,並有「手可摘星辰」之感。塔下有古廟,廟內有石雕女神像,傳為南海大士,俗稱「石奶奶」。莘城一帶百姓舊有正月十六登塔,十月十八日趕廟會之俗。1958年破除迷信,拆廟拉神,古廟不復存在。1968年塔被以「不安全」之由拆毀,拆出五部北宋刻本《妙法蓮花經》、一部寫本《陀羅尼經》、一座小銀塔和一具石函。函內有舍利子,上漂浮著銀質薄片船。銀塔屬板金工藝,玲瓏剔透、工藝精湛,令人嘆為觀止。經書、銀塔現存山東省博物館,石函存縣文物館。1981、1982年《文物》雜志對其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作了高度評價。八十年代以後,歷屆縣領導及文化部門曾起議重建,後因資金問題終止。至今人民仍熱切期盼著記憶中的寶塔重現,改變古州郡無古跡的缺憾。2005年8月由縣政協組織成立莘縣燕塔研究會,籌備重修燕塔事宜,受到多方關注和支持。現燕塔正在修復之中。【野豬林】 位於莘縣觀城鎮郭海村北,相傳是《水滸傳》中好漢林沖由汴京發配至滄州途中化險為夷、絕處逢生之處。北宋時期,野豬林經常有野獸出沒,很多人在此喪生。《水滸傳》第八回寫道:「枯蔓層層如雨腳,喬枝鬱郁似雲頭,不知天日何年照,惟有冤魂不斷愁。」據《觀城縣志》載,野豬林村東是徒駭河,村西是馬頰河。這兩條河都是傳說中大禹治水時疏通治理的較大河流,村北有三溝(於溝、王溝、馬溝),村南有三廟(紅廟、朱廟、雙廟),地形較為復雜。【十字坡】位於莘縣和河南省范縣交界處,相傳是《水滸傳》中菜園子張青和母夜叉孫二娘開店、結交江湖好漢的地方。據說,孫二娘娘家在櫻桃園,婆家住在現在的張青營。十字坡、櫻桃園、張青園三足鼎立,相距不遠。幾百年來,民間藝人在這一帶串鄉演出,都忌諱說唱《武松打店》以及《水滸》中有關孫二娘賣「人肉包子」的故事。十字坡有一大橋,站在橋頭,可以飽覽金堤河上的秀麗景色。【琉璃井】 位於莘縣觀城鎮東南7華里古井村,井筒上半截全是青磚砌成,水面上下部分為硬如石滑如鏡的琉璃疙瘩。每有物體擊水,便發出銅鍾般的嗡嗡聲。大旱之年,其他水井皆乾涸見底,唯有此井水量不減,而且特別甘冽清爽。相傳古時候有一張姓人家,為躲避官府豪紳的盤剝,攜妻子兒女來此定居,每逢大旱,吃水就發生困難。為此張家女兒翠玉,經常跪求嫦娥仙子幫助,經仙子指點從雲峰山上採下10條紫荊,放入井中燃燒,井中流沙很快被燒的堅如石亮如鏡,井底也有泉水湧出。紫荊尚未燒完,雲峰山守山老人趕來,把火熄滅,拿走紫荊,於是這口井就成了現在的樣子。【馬本齋烈士陵園】位於莘縣張魯鎮南1公里處。1944年2月,冀魯豫軍區三分區司令員兼回民支隊司令員、著名的回族抗日英雄馬本齋病逝後,安葬於此。當地政府和群眾立碑、築亭、植樹,修建了「馬本齋烈士陵園」。1954年,烈士靈柩移至石家莊華北烈士陵園。1985年在烈士原葬處重建。
陵園坐北朝南,佔地10畝。整個陵園由紅磚花牆圍合,主要建築有阿拉伯式穹形大門,中國古建築式六角形紀念亭,回族埋葬習俗用的墳丘和烈士紀念祠堂。紀念祠堂內安放著烈士的半身漢白玉雕像,兩側懸掛著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同志寫的輓聯。「馬本齋烈士陵園」門額系烈士之子馬國超所書。這些主建築坐置在一條南北中軸線上,由一條甬道貫穿其中。園內翠柏掩映,綠草如茵,庄嚴肅穆,樸素典雅。每逢清明節,張魯鎮人民都到陵園掃墓。宋任窮、段君毅等老一輩革命家來莘時都曾來此憑吊。馬本齋是河北獻縣人,曾在舊軍隊中闖盪20年,由士兵升為團長。後因對舊軍隊不滿而回鄉閑居。「七七」事變後,他組織回民支隊抗擊日寇,屢屢重創日軍。1942年秋轉戰到魯西北,一直活躍在莘縣、觀城、朝城、濮縣一帶,給盤踞在這里的日偽軍以沉重打擊。當時的冀魯豫邊區主任黃敬稱他是「後起的天才軍事家」。【丈八烈士陵園】 又名魯西北烈士陵園,位於莘縣大王寨鄉東丈八村西北隅,建於1945年,佔地約百畝,是聊城地區最大的革命烈士陵園。南北長240米,東西寬170米。陵園坐北朝南,由門樓、紀念碑、紀念室組成,門樓為古典式建築。紀念塔高16米,四面八角,樓閣式建築,建築面積100平方米。二層塔壁鑲嵌著八面石碑,刻有當時冀魯豫邊區黨、政、軍領導人親書的碑文和為革命犧牲的925位烈士的英名錄,其中師級幹部3名,團級幹部10名,營級幹部6名,連級幹部9名,排級幹部102名,班長和戰士643名。紀念室中懸掛著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同志親筆書寫的輓聯和部分烈士的照片、事跡。園中北首是魯西北全體黨政軍民1945年敬修的肖永智、張炳元、史欽琛等烈士陵23座,園內蒼松翠柏,冬夏常青,白楊參天,果樹成方,鮮花盛開。整個陵園庄嚴肅穆,生機勃勃,是聊城市廣大幹部群眾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場所。
B. 河南省境內有那些古代遺址這些地方在哪個城市
1、殷墟
殷墟,原稱「北蒙「,是中國商朝後期都城遺址,位於河南省安陽市。殷墟科學發掘91年來,考古人員清理過商代墓葬超過2萬座。「婦好墓在單個墓葬中出土隨葬品數量最多,代表了晚商文化的發展水平、思想觀念、活動范圍以及工藝技術水平。
20世紀初,殷墟因發掘甲骨文而聞名於世,出土了大量都城建築遺址和以甲骨文、青銅器為代表的豐富的文化遺存,系統地展現了中國商代晚期輝煌燦爛的青銅文明,確立了殷商社會作為信史的科學地位。被評為20世紀中國「100項重大考古發現」之首。
2、河南仰韶文化遺址
位於河南省澠池縣城北韶山腳下,距縣城9公里。遺物中陶片較多,石器和骨器較少。有長條形單刃的石刀和中部鑽圓孔的石紡輪;有骨鏃、骨鑿和骨針等。
這個遺址出土的彩陶較復雜,多先施白色陶衣,然後著彩。彩繪圖案有米字紋、弦紋、x形紋、方格紋和圓點紋等,與廟底溝的彩繪圖案類似,其時代應屬於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遺址。1978年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3、賈湖遺址
位於河南省舞陽縣北舞渡鎮西南1.5公里的賈湖村,是中國新石器時代前期重要遺址,釋光測年結果顯示其距今約9000―7500年,保護區面積5.5萬平方米,始發現於20世紀60年代初。
是規模較大、保存完整、文化積淀極為豐厚的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存。骨笛賈湖遺址共發掘出30餘支骨笛,還是世界上迄今為止發現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管樂器。通過賈湖遺址出土的陶器上的附著物發現:9000年前賈湖人已經掌握了酒的釀造方法,這一發現也填補了世界酒文化的空缺。
(2)千步村遺址擴展閱讀:
在賈湖遺址出土的遺物中,共發現十多例契刻符號,分別刻在甲、骨上,專家研究認為這些刻符的筆畫與漢字的筆畫一致,書寫特點也是先橫後豎,先左後右,先上後下,與漢字基本結構相一致。是世界上發現的最早與文字起源有關的實物資料。
賈湖刻符對漢字來源的關鍵性問題提供了新的佐證,並被認為早於安陽殷墟的甲骨文卜辭4000多年,領先於素稱世界最早的古埃及紙草文字,是迄今為止人類所知最早的文字雛形。
C. 五胡十六朝的慕容沖是死於阿房宮,那個阿房宮的遺址現在是在哪裡
阿房宮是秦王朝的巨大宮殿,遺址在今西安西郊15千米的阿房村一帶,始建於公元前212年。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國力日益強盛,國都咸陽人中增多。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在渭河以南的上林苑中開始營造朝宮,即阿房宮。由於工程浩大,始皇在位時只建成一座前殿。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巔以為闕,為復道,自阿房渡渭,屬之咸陽。」其規模之大,勞民傷財之巨,可以想見。秦始皇死後,秦二世胡亥繼續修建。唐代詩人杜牧的《阿房宮賦》寫道:「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牆。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斗角。」可見阿房宮確為當時非常宏大的建築群。楚霸王項羽軍隊入關以後,移恨於物,將阿房宮及所有附屬建築縱火焚燒,化為灰燼。
阿房宮究竟有多大?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他的《史記•始皇本紀》中說:阿房宮前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殿中可以坐一萬人,殿下可以樹起五丈高的大旗。四周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在南山的峰巔建宮閥,又修復道,自阿房宮渡過渭水直達咸陽。秦代一步合六尺,三百步為一里,秦尺約0.23米。如此算來,阿房宮的前殿東西寬690米,南北深115米,佔地面積8萬平方米,容納萬人自然綽綽有餘了。相傳阿房宮大小殿堂七百餘所,一天之中,各殿的氣候都不盡相同。宮中珍寶堆積如山,美女成千上萬,秦始皇一生巡迴各宮室,一天住一處,至死時也未把宮室住遍。《漢書•賈山傳》記載阿房宮整個的規模「東西五里,南北千步。」如今在陝西西安西郊三橋鎮以南,東起巨家莊,西至古城村,還保存著面積約六十萬平方米的阿房宮遺址。可見,阿房宮宮殿之多、建築面積之廣、規模之宏大,是世界建築史上無與倫比的宮殿建築。
199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實地考察,確認秦阿房宮遺址建築規模和保存完整程度在世界古建築中名列第一,屬世界奇跡和著名遺址之一,被譽為「天下第一宮」。
今阿房村南附近,有一座大土台基,周長約310米,高約20米,全用夯土築起,當地人稱為「始皇上天台」。阿房村西南附近,夯土迤邐不斷,形成一長方形台地,面積約26萬平方米,當地稱為「郿塢嶺」。這兩處地方是阿房宮遺址內最顯著的建築遺跡。
瑰麗阿房宮在哪裡?拷問阿房宮的存在
當我們終於等來有史第一次對「阿房宮遺址」的考古發掘,當我們首次發現「保存完整的秦宮鋪瓦屋頂」,尤其是,當我們熱火朝天於「項羽燒沒燒阿房宮」論戰不休時,那如詩似幻般的阿房宮,真的有過嗎?
考古專家談阿房宮考古成果發布後的是是非非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阿房宮考古工作隊領隊李毓芳說,她連日來「已被國內個別所謂的專家弄得頭都疼了」。提起近來阿房宮遺址考古成果發布後引來的是是非非,她說:「我可以肯定並且斬釘截鐵地說,阿房宮前殿遺址沒有發現被大火焚燒的痕跡,項羽當年燒的是秦咸陽宮的建築,而不是阿房宮的前殿!」
考古專家:「項羽沒燒阿房宮」說法無誤
近日,有媒體刊發「項羽沒燒阿房宮有誤」的消息,記者就此采訪秦阿房宮考古工作隊專家。從他們那裡記者再次得到確認:「可以肯定地說項羽沒燒阿房宮,應該為項羽平反。」
阿房宮與「硬改歷史」
千百年來,人們一直認為,我國秦代重要宮殿建築阿房宮是被西楚霸王項羽付之一炬的。直到公元2003年的今天,考古專家從阿房宮遺址發掘現場一直沒有找到炭灰的痕跡,才初步斷定阿房宮並非毀於大火,從而排除了項羽「縱火」的嫌疑。那麼,項羽為什麼會蒙受如此不白之冤呢?
專家:阿房宮是半拉子工程 未現被燒痕跡
專家分析認為:阿房宮可能是基礎打好了,但宮殿沒有完全蓋好。當時修阿房宮不到一年多,秦始皇就死了,勞動力被拉去修秦陵墓,陵墓沒修完,秦二世就垮台了,阿房宮的活也就沒完。這次考古沒有找到封頂的東西也是一個佐證。從另外一個側面分析,阿房宮沒修好,也就沒有什麼好燒的。」
阿房宮進行歷史上首次科學發掘 將揭開神秘面紗 (資料來自華夏經緯網)
經過我國考古工作者一年時間的勘探和發掘,舉世聞名的秦阿房宮遺趾前殿夯土台基的范圍已經基本確定,其前殿遺址南北部邊緣的結構也初步摸清,同時首次發現了秦阿房宮前殿附屬宮完整組合的板筒瓦屋頂,沉睡兩千多年、氣勢磅礴的阿房宮正在向世人揭開她的神秘面紗。
被唐人杜牧在《阿房宮賦》中描寫為」復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的秦阿房宮是一處規模宏大的宮殿建築群,也是我國歷史上規模最宏大的建築之一。根據勘探發掘確定,僅阿房宮前殿遺址夯土台基東西長1270米,南北寬426米,現存最大高度12米,夯土面積50平方米,是迄今所知中國乃至世界古代歷史上規模最宏大的夯土基趾。據考古專家推算,阿房宮前殿遺址的面積規模與史書記載的「東西長500步,高達數十仞,殿內舉行宴饗活動可坐萬人」所描寫的基本一致。
記者在發掘現場看到,阿房宮前殿遺址夯土台基北部的邊緣為檯面結構,最高處有宮牆,牆的側面堆有大量倒塌的筒狀和板狀瓦片,考古專家介紹說,這些出土的瓦片時代應為秦和西漢早期,說明遺址的始建年代為秦代,漢代作為上林苑的一部分繼續在使用.前殿遺址夯土台基的南部則較低,略呈向南傾斜坡狀。在台基南邊沿還有一條東西向壕溝,在壕溝南側,發現一處鋪瓦的屋頂痕跡,殘留的鋪瓦范圍東西長3.06米,南北寬3米,由西向東筒瓦存6行,板瓦5行.筒瓦通長為46-54厘米,厚1.2-2厘米,板瓦通長為58-62厘米,寬44-51厘米,充分顯示了秦代建築的宏偉巍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專家指出,這是秦代考古的一個重大發現.
據介紹,在整個前殿的發掘中沒有發現有火燒土的痕跡,迄今沒有證據表明阿房宮曾經歷過大火燒毀。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對阿房宮的科學勘探發掘。阿房宮遺址經歷了兩千多年的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保護形勢日益嚴峻.為了給遺址的保護提供全面准確的科學依據,從去年10月起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聯合組建了阿房宮考古工作隊。截止目前,勘探面積20萬平方米,試發掘面積1000平方米。考古工作還在繼續進行中。
D. 深圳有哪些考古遺址
咸頭嶺遺址、屋背嶺遺址、鐵仔山古墓群、新安故城遺址、大鵬所城遺址。
1、咸頭嶺遺址
咸頭嶺遺址位於深圳市東南部大鵬街道辦事處咸頭嶺村, 面積30000平方米。該遺址是1981年在考古普查中發現的,出土的遺存有新石器時代和商時期的,其中新石器時代的遺存最為重要。根據碳十四測定的數據,該遺址應距今7000―6000年。
2、屋背嶺遺址
屋背嶺遺址是1999年深圳市第二次文物普查時發現的。是商時期墓葬群,共有墓葬94座,分布密集。均屬小型長方形土坑豎穴墓。墓壙較小,骨架無存,葬具不詳。
隨葬品位置無規律,有的呈碎片散置墓中,有的顯系放置之前已殘缺。少者1件,多者5件,以陶器為大宗,有少量玉、石器。陶質較軟,極易破碎。
3、鐵仔山古墓群
自1983年以來,深圳市考古工作者先後在鐵仔山南坡山腳下(今華寶飼料廠內)搶救發掘了漢代至明清時期的各類古墓葬130多座,發現了「熹平四年」(175年)的東漢墓,出土了東漢人頭印紋磚和銅鏡等一批重要文物。
4、新安故城遺址
新安故城(又名新安古城),位於深圳市南山區南頭天橋北8米處(深南大道旁),佔地面積約7萬平方米。是目前深圳最具規模的歷史文物旅遊景點,又稱南頭古城,具有1730餘年的悠久歷史。
5、大鵬所城遺址
大鵬所城,位於深圳市東部龍崗大鵬新區大鵬鎮鵬城村,佔地約11萬平方米,始建於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它是明清兩代中國南部的海防軍事要塞,有著600多年抵禦外侮的歷史,涌現了賴恩爵、賴信揚、賴恩錫、劉起龍、劉黑仔等一批傑出的民族英雄。
E. 千步長廊的資料
1952年,市人民政府將蠡園與漁庄合並,擴建長廊,並架橋把兩園連接起來。長廊曲岸枕水,內蜿蜒如長蛇陣,容一側依牆而築,呈半封閉式,牆上遍開漏空花窗,用一色的中國小青瓦砌成。89個(現存80個)花窗圖案各異,匠心獨具,富有我國民族建築工藝的特色。一側臨水敞開,設置朱欄坐檻。中間,架2座跨水廊橋,使長廊高低起伏;廊內立月洞門7處,增加層次,使長廊顯得深邃多變。遊人漫步廊內,透過花窗,可見東部的亭台樓閣,山水橋廊,盡得移步換景之妙;西側臨水,湖光瀲艷,有「山光照檻水繞廊」的意境。長廊東部牆上,有1928年建園時所嵌的名人石刻38方。每塊長0.70米,寬0.30米,有宋蘇東坡的《洞庭春色賦》和《中山松醪賦》等書刻18方;丹徒五文治臨魏鍾太傅《宣示帖》和明王陽明等書刻10方;宋米芾書刻10方,為刻石師邵晉康所刻。
F. 上海市青浦區規劃和土地管理局的歷史保護街區和古文化遺址名單
崧澤遺址 青浦區趙巷鎮崧澤村.
寺前村遺址 青浦區大盈天一村
劉夏遺址 青浦區徐涇鎮劉夏天一村
金山墳遺址 青浦區蒸淀大蒸村
福泉山遺址 青浦區重固鎮
果園村遺址 青浦區鳳溪果園村
凌家角遺址 青浦區沈巷凌家角村
樂泉村遺址 青浦區小蒸樂泉村
千步村遺址 青浦區趙巷鎮千步村
泖塔遺址 青浦區沈巷泖島
駱駝墩遺址 青浦區重固鎮中新村
塘郁遺址 青浦鎮城東區農業研究所旁
G. 洛陽城的各朝代遺址
主詞條:二里頭遺址
夏代洛陽稱斟鄩,其遺址在今洛陽市東。二里頭遺址位於偃師市二里頭村及其周圍,該遺址南臨古洛河、北依邙山、背靠黃河,范圍包括二里頭、圪壋頭和四角樓等三個自然村,面積不少於3平方公里。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二里頭遺址對研究華夏文明的淵源、國家的興起、城市的起源、王都建設、王宮定製等重大問題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學術界公認為中國最引人矚目的古文化遺址之一。
二里頭遺址發掘確認的宮城面積為10.8萬平方米,中心區道路縱橫交錯,宮牆基址方正有矩,建築基群排列有序,這些都表明了二里頭遺址是一處經過縝密規劃、布局嚴整的大型都邑。二里頭遺址的布局開創了中國都城營建制度的先河,把雙輪車的發現時間上推至二里頭文化早期。該遺址的宮殿發掘被評為「200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年代分布約為公元前1750年~公元前1500年(一說前1730年~前1720年)。1959年開始發掘,遺存可劃分為四個時期。遺址內發現有宮殿、居民區、制陶作坊、鑄銅作坊、窖穴、墓葬等遺跡。出土有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銅器、骨角器及蚌器等遺物,其中的青銅爵是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青銅容器。二里頭遺址是二里頭文化的命名地,並初步被確認為夏代中晚期都城遺址。 主詞條:西亳
西亳,洛陽古稱,又作亳,商朝的立國之都,今河南洛陽偃師西偃師商城遺址。商湯滅夏後,在斟鄩附近另建新都,稱西亳。
1984年夏,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工作隊在河南偃師縣城西發現了一處商代早期的都城遺址,規模宏大,而且恰好有一條叫「屍鄉」的溝橫穿城址。經過對考古發掘資料和古文獻的研究,初步斷定這座古城址就是商湯所都的「西亳」。屬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該遺址北依邙山、南臨洛河、西距漢魏洛陽故城約10公里,西南距夏都斟鄩二里頭遺址約6公里。古城遺址全部湮埋在今地表以下。
經過15年的勘察、發掘,迄今探明城址包括大城、小城、宮城三重城垣。大城城垣西南兩面較直,北垣東段向東南斜收,為避開城址東南一個陂池,東垣中段偏南部位的牆體又向西南折收,使城址平面略呈刀形。城牆南北最長1700餘米,東西最寬1200餘米,南端僅寬740米。可確認的城門有5座;北垣近中部1座,東、西垣對應部位各2座。
小城位於大城西南部,南北長1100米,東西寬740米。牆寬6~7米。其南牆、西牆和東牆的南段同大城城牆重合,大城西牆北段、北城牆全部、東城牆的大部則為新建。宮城位於小城縱向軸線偏南部位,面積約4萬平方米,四周有寬約2米的宮牆。宮殿建築群密集分布於宮城的中、南部。現已發掘的有4號、5號、6號、2號、7號等宮殿建築。
洛陽偃師商城是商滅夏後最早建立的商城,商城小城的始建就是夏商分界的界標。國家有關部門已投資在此建設商城遺址公園。 主詞條:成周、王城
西周初年,周公、召公營建洛邑。公元前770年平王東遷後成為國都。春秋稱王城。城址在今洛陽市區王城公園一帶。據1954年勘查,平面長方形,東西2800米,南北3700米,城牆為夯築。東城門名鼎門,為滅殷後九鼎遷入之門。 主詞條:漢魏洛陽故城
漢魏洛陽故城,是中國周、漢、曹魏、西晉、北魏都城。現存遺址為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首批重點保護的大遺址之一、世界文化遺產。故城位於今洛陽市區城東15公里偃師、孟津相鄰處,伊洛平原中心地區,北依邙山,南逾洛水,東據虎牢關,西控函谷關。
西周初營建洛邑,在此築城,稱成周。因城在洛水之北,戰國時稱洛陽。秦為三川郡。西漢劉邦初都於此,後遷關中。東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在此定都,改洛陽為雒陽。其後曹魏定都時復改為洛陽。西晉亦以此為都。北魏孝文帝十八年(494年)自平城遷都於此。隋大業元年(605年)隋煬帝在今洛陽市區處建東京城,故城遂淪為廢墟。因該地在漢魏兩代最為繁盛,故史稱漢魏洛陽故城。
漢魏洛陽故城前後延續使用近1600年。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等朝代先後以此作為國都,都城史長達540年以上,周漢晉魏風雲際會,40餘位帝王之家,是中國古代到中世紀的社會形態及文化形態轉變的重要時期。羅馬帝國與古中國的僅有4次交往,有3次都是來到了漢魏洛陽故城中,這座城市見證了中西方文化交往的開始以及陸上絲綢之路第一次延伸到歐洲的過程。北宋時期,文學家司馬光路過漢魏故城時,面對對這座城市悠遠、輝煌的歷史曾經發出了:「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的概嘆。
漢晉洛陽城
在周公所建周城的基礎上擴建而成,秦、西漢、新莽皆在此置宮室。東漢建武元年(25)光武帝也建都於此,歷經165年,十一帝。初平元年(190)董卓挾獻帝西遷,洛陽宮廟官府民家被燒毀。曹魏黃初元年(220)於東漢舊城建都,西晉時亦都於此。永嘉之亂後洛陽再度毀於兵燹。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對漢魏故城進行了大規模改造與擴建,至宣武帝時建成規模宏偉的北魏洛陽城。東魏天平元年(534),遷都鄴城,拆毀洛陽宮殿。元象元年(538)在東、西魏邙山之役中,北魏洛陽城化為廢墟。漢魏洛陽城遺址在洛陽市區東15千米處。1962年起進行勘察與發掘。漢魏洛陽城平面近於長方形,南北約合漢代九里,東西約合漢代六里,俗稱「九六城」。東西北三面城垣至今尚存,南垣毀於洛水。周長約13千米。共設12個城門 ,東西各3門,北有2門,南面4門。城內主要街道縱橫交錯,共24段,寬20~40米不等,均3道並行,公卿尚書等走中道,一般行人走左右道。城內有南北二宮,中間有復道相連。南宮始建於秦,東漢時為朝賀議政之所,平面長方形,中軸線上排列著卻非、崇德、中德、千秋萬歲、平朔五殿。北宮建於東漢明帝時,大於南宮,為皇帝嬪妃寢居之處,宮內德陽殿規模宏偉,可容萬人。太倉、武庫建在城東北隅。南宮西北有金市,南郊有南市,東郊有馬市。城南建有明堂、辟雍、靈台、太學。曹魏時在洛陽城西北角興建了三座南北相連的小城 ,名叫「金墉」,中有門道相通。又在洛陽城西、北兩壁及金墉城外側增築馬面,以加強防衛。金墉城為軍事制高點,西晉永嘉之亂時,成為交戰雙方必爭之地。
北魏洛陽城
北魏遷洛後,在金墉城南的洛陽西垣上增開承明門,廢漢魏以來南宮,將宮苑集中於城中部以北。北魏宮城在城北部偏西,平面長方形,正殿太極殿位於宮城中部。宮城東有太倉、洛陽地方官署等,西有馬廄、武庫、寺院。宮城南門閶闔門正對南北主幹道銅駝街,社稷、宗廟、中央衙署等分布在大街兩側,著名的永寧寺(見永寧寺遺址)在大街西側。景明二年(501),以漢魏洛陽城為內城,修建了巨大的外郭城。
郭城范圍內劃分為320個方形的坊,東漢以來的洛陽城,經北魏重建,僅作為其內城,它的外圍還築有郭城。郭城內布置有320個方塊形的「里坊」。 坊四面築牆,每面開一門,設門吏,每日定時啟閉里門,具有軍事管制性質。工商業區在郭城之中,有大市、小市和四通市。北魏晚期,佛教昌盛,洛陽城內建寺1367所,列剎相望。 北魏洛陽城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大規模配置居民里坊的都城,改變了兩漢以來宮殿區占據都城主要空間的傳統,對北齊、隋、唐的都城制度產生了深遠影響。 主詞條:隋唐洛陽城
隋唐洛陽城 隋大業元年(605)營建東都洛陽城,北據邙山,南抵伊闕之口,洛水貫穿其間。唐武德二年(619)王世充廢隋皇泰主自立,在洛陽稱帝。武德四年唐平王世充,毀洛陽宮闕,廢隋東都。至顯慶二年(657)恢復東都。武則天光宅元年(684)改稱神都,天授元年(690)建都神都。神龍元年(705)唐中宗復位,復稱東都。安史之亂中,安祿山、史思明等先後在洛陽稱帝,戰亂中宮室焚燒,十不存一,坊市皆空 。天復三年(903)昭宗遷都洛陽,曾修繕城郭宮室。五代時梁、唐、晉以洛陽為都,沿用此城。北宋末年金兵南下,洛陽城毀於戰亂。隋唐洛陽城遺址在今洛陽市區及近郊,1954年起進行勘查發掘。 郭城平面接近長方形,周長約28千米。設8個城門,東、南各3門,北面2門,西面無門。宮城位於郭城西北角,平面近似長方形。城垣夯築,內外包磚。城中發現有大片夯土基址,發掘出武則天明堂遺跡。東宮在宮城之東。皇城繞宮城東西南三面修築。宮城北部有曜儀,圓璧二城。皇城之東又有東城,東城之北有儲存糧食的含嘉倉城。
郭城內由垂直交叉的道路劃分成若干方形或長方形里坊。北通皇城正門的定鼎門大街寬121米,為全城最寬的街道,其餘連接城門的街道寬41~59米。里坊有坊牆,四面設門,內設十字街。據考證,洛水北有28個坊、1個市,洛水南有81個坊、2個市,共109個坊 、3個市.洛陽城的工商業區在隋唐之際有所變動:隋代的豐都市至唐代名南市;通遠市代名北市、大同市代名西市。隋代曾在郭城西建西苑,唐乾封年間又在禁苑之東,皇城西南建上陽宮,高宗晚年及武則天時期為聽政之所。
定鼎門遺址
隋唐洛陽城定鼎門遺址發掘工作結束。據參加發掘工作的考古研究所洛陽唐城隊負責人介紹,隋唐洛陽城定鼎門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沿用時間最長的中國古代都城城門。隋唐洛陽城始建於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唐朝繼續沿用為都城。 五代至宋,隋唐洛陽城曾一度作為陪都,稱西京或洛京。自隋至北宋,隋唐洛陽城的平面布局沒有發生根本變化,主要由宮城、皇城和外郭城組成,定鼎門為外郭城的正門。
史料記載,定鼎門正式啟用於隋大業二年(公元606年)正月。以後,該城門相繼被唐、後梁、後唐、後周和北宋定為郭城正門,其作為郭城正南門的時間長達530年。
這一記載得到了此次考古發掘的證實。發掘顯示,定鼎門城門建築可分為5期至6期,最早建築為隋代,最晚的為北宋末年,說明自隋至北宋的530年間,定鼎門一直在使用。定鼎門遺址發掘總面積達到7000平方米,由平面呈長方形的墩台、3個門道、東西飛廊、東西兩闕和左右馬道組成。東西飛廊和東西兩闕分別位於墩台兩側,和墩台呈平行對稱分布,這種門闕形制目 前僅見於定鼎門遺址,在中國其他地方還沒有發現。
洛陽市將在確保文物安全的情況下,依據史料記載和考古發掘成果,對定鼎門進行原址展示,再現定鼎門在鼎盛時期的恢宏氣勢。
明堂遺址
主詞條:明堂
現明堂遺址地表已無跡可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唐城工作隊,於1986年10一12月配合洛陽市公交公司基建工程中,在中州路與定鼎路相交的東北角,發現武則天時的明堂遺址。經考古勘探得知,明堂范圍為南北長400米,東西寬約396米,四周有牆,牆外有壕溝。其主體建築遺址系圓形夯築台基,直徑達60多米,夯土厚達2.5米。
天堂遺址
主詞條:天堂
天堂遺址位於明堂遺址西北155米,處於宮城軸線區域西側,是一處方形台基上有五重圓形承重基礎的建築基址,形制非常獨特,是武則天命薛懷義主持建造的用以貯佛像的佛堂建築。
天堂遺址遺跡可分為五期,其中第一(隋至初唐)、第三(中晚唐)、第四期(唐末五代)、第五期(北宋)遺跡由東西步廊、東西向水渠和隔牆,僅第二期(武周時期)為大型建築基址天堂遺址。
天堂基址僅存台基基礎,其東面與宮城西步廊相連,北面與東西向步廊房相接,西面有磚鋪散水並有寬4.33米的東西向步廊與其他建築相連。台基略呈方形,南北寬77.7米,東西寬69.15米。台基中心為石砌圓形坑,其外有兩周柱礎石、一周夯土基礎和一周碎石塊建築基礎。柱礎石兩圈,內圈礎石12個,外圈礎石20個,礎石為四塊青石拼合而成,並為由一層夯土、一層礎石層層疊加而成。夯土基礎一周寬5.35米,直接打在生土之上。碎石基礎一周,為由殘石塊組成的圈形帶狀建築基礎,寬約0.5米。
金明洛陽城 金正大元年(1224)以洛陽為中京,在隋唐洛陽城的東城舊基上築新城,規模只有隋唐東都 城的1/20 。明洪武六年(1373)在金元城基礎上築磚城,挖壕塹。其平面為正方形,邊長1400米,四面各設一門。該城即今天的洛陽老城。
H. 現在的阿房宮遺址是秦朝的遺址嗎還是後建的 阿房宮被燒了嗎
現在的阿房宮遺址不是秦朝的遺址,現在的阿房宮遺址是後人修建的,阿房宮沒有被燒。
阿房宮是秦王朝的巨大宮殿,遺址在今陝西省西安市西郊15千米的阿房村一帶,始建於公元前212年。阿房宮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國力日益強盛,國都咸陽人口增多。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在渭河以南的上林苑中開始營造朝宮,即阿房宮。由於工程浩大,始皇在位時只建成一座前殿。其規模之大,勞民傷財之巨,可以想見。秦始皇死後,秦二世胡亥繼續修建。
項羽火燒阿房宮的說法流傳了約兩千年,但最近考古工作者在阿房宮前殿遺址20萬平方米的勘探面內只發現了幾處紅燒土遺跡。專家認為,這表明歷史上有關項羽放火焚燒阿房宮的記載是不準確的。
(8)千步村遺址擴展閱讀:
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他的《史記·始皇本紀》中說:阿房宮前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殿中可以坐一萬人,殿下可以樹起五丈高的大旗。四周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在南山的峰巔建宮閥,又修復道,自阿房宮渡過渭水直達咸陽。
秦代一步合六尺,三百步為一里,秦尺約0.23米。如此算來,阿房宮的前殿東西寬690米,南北深115米,佔地面積8萬平方米,容納萬人自然綽綽有餘了。相傳阿房宮大小殿堂七百餘所,一天之中,各殿的氣候都不盡相同。
宮中珍寶堆積如山,美女成千上萬,秦始皇一生巡迴各宮室,一天住一處,至死時也未把宮室住遍。《漢書·賈山傳》記載阿房宮整個的規模「東西五里,南北千步。」如今在陝西西安西郊三橋鎮以南,東起巨家莊,西至古城村,還保存著面積約六十萬平方米的阿房宮遺址。
可見,阿房宮宮殿之多、建築面積之廣、規模之宏大,是世界建築史上無與倫比的宮殿建築。
I. 有誰知道蠡園的千步長廊和四季亭相關資料啊!!!
你上網查關於蠡湖公園的資料就行。
lihugongyuan
J. 姜寨村遺址有多大
姜寨村遺址總面積達2萬5千平方米。在已經發掘的1萬7千平方米中,已顯露出的房屋基址有一百餘座,還發現有大量的窖穴、墓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