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莒南縣古城遺址

莒南縣古城遺址

發布時間: 2020-12-21 08:00:42

1. 臨沂名勝古跡

蘭山
王羲之故居:位於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洗硯池街20號(中段北側),為王羲之幼年居住處。正門上匾額由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題寫。西晉太安二年(公元303年),王羲之生於琅琊臨沂,並在此度過他的幼年時期。據《臨沂縣志·古跡》載「王右軍故宅,治城西南隅普照寺」。
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位於臨沂市政府院內,1982年建立。《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的同時出土,解決了千百年來關於兩部書有無和真偽的歷史疑案,成為新中國建國以來考古十大發現之一;《歷譜》是迄今我國發現的最早、最完整的歷譜。
華東革命烈士陵園:華東革命烈士陵園位於市區東南部。東瀕沂河,風景秀麗。陵園於1949年2月由中共華東中央局揭底,山東省人民政府決定建立。後經陸續增建,現有塔、堂、亭、館、墓、坊等15處。
羅庄
寶泉寺:位於山東省臨沂市羅庄區羅庄街道辦事處朱陳村西、羅庄區段206國道西,佔地6.7萬平方米。 寶泉寺系「沂州四大古寺」之一,經考古鑒定屬古代文化遺址,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續修臨沂縣志》記載:「寺建於宋代,松柏森郁,東西怪石嶙峋,爭為奇狀者約里許……」
盛能游樂園:總規劃面積2000畝,總投資2億元。園區現已形成以兒童樂園、水上樂園、百鳥園、動物園、採摘園、生態園、人工林場、牧場等為主,以鴕鳥、梅花鹿、奶牛生態養殖、珍稀花卉苗圃種植為輔的多層次大規模的綜合性游樂場所。
河東
湯頭溫泉:位於河東區北部的湯頭街道,其發現和利用已有2100多年的歷史,為全國最早的四大天然甲級溫泉之一。與「三孔」、泰山、半島海岸線並稱為全國四大「國家號」資源。《沂州府志》詩贊「野館空餘芳草地,春風依舊見遺蹤」,將「野館湯泉」列入「琅琊八景」之首。湯頭溫泉亦於1862年被載入英國《大不列顛網路全書》。
蒼山
大宗山朗公寺:九峰環擁,為琅琊四大古寺之首,大宗山朗公寺旅遊景區位於大仲村鎮東2公里處,主峰海拔257米,南北走向。朗公寺建寺歷史悠久,始建於東晉,元朝鼎盛時期佔地數百畝,殿閣20餘處,禪房300餘間,僧侶500餘人,曾為古琅琊四大寺院之首,當時與長清靈岩寺和杭州靈隱寺相齊名。
莒南
山東省政府暨八路軍115師司令部舊址(AAAA級):八路軍115師司令部和中共山東分局、山東省政府誕生地,位於山東省莒南縣大店鎮。總面積46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2000平方米。劉少奇、羅榮桓、朱瑞、陳光、黎玉、肖華、陳仕榘、谷牧等老一輩革命家長期在莒南生活、戰斗過。莒南一度成為山東省黨政軍指揮中心,被譽為「小延安」。
沂水
沂水地下大峽谷(AAAA級):山東地下大峽谷位於山東省沂水縣城西南八公里處的龍崗山下,全長六千一百米,該洞形成於二十萬年前,由巨大的喀斯特裂隙發育而成,是我國的特大型溶洞之一,是江北第一長洞,被譽為「中國地下河漂流第一洞」。內有「一河、五關、六瀑、九泉、九宮、十二峽」等景點一百餘處,氣勢磅礴,奇特壯觀,幽深莫測,氣象萬千。
沂水天然地下畫廊(AAAA級):江北第一溶洞—「天然地下畫廊」位於「紅嫂故里」山東沂水縣院東頭鄉,是集地下長河溶洞、探險溶洞暗河漂、「怡然居」沂蒙風情度假村、滑雪滑草場、萬畝板栗山茶園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為一體的大型游樂場所。
沂水雪山彩虹谷旅遊區(AAAA級):沂水雪山旅遊區位於沂水縣城東3公里處。主要包括雪山、大山、馬山,總面積200萬平方米。雪山樹木蔥郁,奇石林立,自古就有「雪山七十二景」之說,雪山文化內涵豐厚。有李逵殺虎、劉勰問學等許多優美傳說,流傳很廣。
沂水天上王城旅遊區(AAAA級):天上王城景區位於沂水縣城西北40公里處,地處沂蒙山腹地的沂水、沂源、蒙陰三縣交匯點。主體景區紀王崮處在周圍60多座山崮的環抱之中,被譽為沂蒙七十二崮之首。
蒙陰
蒙山國家森林公園(AAAA級):古稱東蒙、東山。位於蒙陰、平邑、費縣、沂南境內,主峰海拔1156米,為山東第二高峰,素稱「岱宗之亞」。蒙山自古就為封建帝王、文人墨客所矚目。孔子登臨曾發出「登東山而小魯」之感慨;李白、杜甫同游曾留下「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之佳句;清聖祖玄燁、高宗弘歷南巡中都曾游歷過蒙山。
平邑
平邑蒙山龜蒙景區(AAAA級):平邑龜蒙景區主峰龜蒙頂因其狀如神龜伏卧雲端得名,為國家地質公園。顓臾王曾主祭蒙山,顓臾城位於蒙山之陽,萬般無耐遺址和祭壇猶存。莊周、紫陽真人、王詡(鬼穀子)都曾隱居修煉於此。在大窪風景區有眾多遺跡和傳說。
平邑九間棚旅遊區(AAA級):位於馳名全國的平邑縣天寶梨鄉,這里5萬畝果園連成一片,春華秋實。每年陽春三月的梨花會,置身其間,如在畫中。主要景點:沂蒙明珠九間棚村,北海銀行魯南印鈔廠舊址朝陽洞等。
費縣
沂蒙雲瀑洞天旅遊區(AAAA級):沂蒙雲瀑洞天旅遊區位於費縣南張庄,景區由指動石、天蒙湖、醉石林、雲龍瀑、通天峽游覽區構成,「幽谷掛雲瀑、石林醉天湖」是該旅遊區的生動寫照,素有「天然地質博物館」、「天下巨石第一陣」美譽。
沂南
孟良崮國家森林公園(AAAA級):位於沂南縣孫祖鎮。是集自然景觀、沂蒙紅色文化、古歷史文化於一體的自然風景區。孟良崮國家森林公園沂南景區主峰海拔536米,孟良崮因舉世聞名的孟良崮戰役而名居沂蒙72崮之首。公園總面積1.2萬畝。
孔明文化旅遊區:為山東省重點旅遊開發建設項目,位於沂南縣城西部,規劃區總面積31平方公里,東至卧龍山路,南至團山南側,北至卧龍山北麓,西到汶河及以西的小流域綜合治理區。
臨沭
蒼馬山省級風景名勝區:位於臨沭縣城東北三公里處,由蒼山、馬山、草山等組成,蒼山主峰海拔394.7m,蒼山疊翠的另一個重要標志,是四奇,即奇石、奇草、奇花、奇林。
沭河古道:位於大官莊水利樞紐至馬陵山河西段,南北長約20公里,東西寬2公里,總面積40平方公里。 古道水產資源豐饒,盛產葦、鵝、鴨、魚、蝦等各種水生動植物產品,素有「中國北方灕江」之譽。
平邑天宇自然博物館
山東省天宇自然博物館簡介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天宇自然博物館位於
平邑縣城,是由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平邑歸來庄金礦投資興建的大型科普類自然博物館。該館於2004年9月建成開放。建築面積3.2萬平方米,陳列面積2.8萬平方米。館內設科研館1處,4D動感影院1處,展廳28個,館藏展品39萬余件,總投資近4億元。是「山東省科普教育基地」、「山東省文化產業示範基地」、"山東省服務名牌企業"、"中國古生物學會全國科普教育基地」、「中國縣域旅遊品牌百強景區」也是中國科學院多家機構的科研基地,擁有六項吉尼斯世界紀錄,系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自然地質博物館。
書聖故里 書法名城
臨沂是享譽海內外的「書聖故里」,別稱書城、書法城、書法聖城。臨沂有著歷史上悠久而濃郁的書法文化,這里誕生過一代「書聖」王羲之,與羲之有「二王」之稱的王獻之,大書法家顏真卿、羊欣等。
2003年9月,王羲之誕辰1700周年,市委、市政府舉辦了首屆中國書聖文化節,向全國乃至世界推出了「書聖故里」的文化品牌。自此,臨沂書聖文化節每年9月舉行一次。2006年6月,「中國書法城」在臨沂奠基,東西長1200米,南北寬200多米,總面 積約20多萬平方米,被中國書法家協會授予「中國書法名城」稱號。
龜駝鳳凰 古老傳說
「龜駝鳳凰城」、「龜駝城」、「鳳凰城」,是臨沂這座城市另外的名字,古代
四大靈獸龍鳳麟龜中,臨沂坐擁其二。東夷人的後裔建立了商,周朝的秦國也是東夷人後代,並且由秦始皇統一了中國。文化的融合也使鳳凰圖騰成為與龍同樣重要的圖騰。
相傳姜子牙封神榜封神時,在臨沂被一隻老龜所救。姜子牙請老龜一起上天成仙,但老龜以故土難離為由拒絕了。姜子牙於是稱臨沂「龜在城在」。老龜點點頭,順沂河進入了臨沂地下,從此就有了龜駝城的說法。鳳凰城的故事則有「鳳凰嶺」這樣的地名為證:春秋時期此地為祝邱城所轄,城西的一座嶺經常有鳳凰來棲,這座嶺便被稱為鳳凰嶺,祝邱城也被稱作鳳凰城。
鳳凰城的故事裡,還夾雜著鳳凰「神火」溫暖此地、鳳凰報恩的傳說,或許就是如此多的故事不斷地糅合,才形成了現在「由神龜馱著,由鳳凰長相守衛」的「龜駝鳳凰城」。
紅色之都 綠色水城
老區臨沂與井岡山、延安、西柏坡等紅色之城一道被列為全國8個紅色旅遊重點城市。立足豐厚的紅色旅遊資源,臨沂致力打造全國聞名的"紅色之都"。與紅色文化相映襯,臨沂大力推進水城臨沂和園林城市建設,打造最佳宜居環境,"綠色水城"初見端倪。八百里沂蒙山清水秀,天藍地綠,街闊城靚,"紅都綠城"的城市品牌為臨沂增添了無窮魅力。
地處沂蒙老區的臨沂市,紅色旅遊資源豐富,被譽為華東"小延安"。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沂蒙老區是著名的革命根據地、山東解放區的首府和華東地區革命斗爭的指揮樞紐,劉少奇、徐向前、羅榮桓、陳毅、粟裕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里戰斗、生活過,留有大量的革命遺跡。"沂蒙母親"、"沂蒙紅嫂"、"沂蒙六姐妹"的故事代代流傳。業已形成的"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沂蒙精神。
千里沂河從臨沂城中縱穿而過,為紅色臨沂平添濱水魅力。有"世界第一壩"之稱的小埠東攔河壩攔出34平方公里的寬闊水面,一次性蓄水總量達1億立方米。沿河而建的百里濱河大道兩邊,建設了鳳凰、沂蒙精神、銀杏園等多處綠化景區和休閑園地,涑河、青龍河整治開發工程整體推進,營造宜人的城市居住環境。憑藉以人為本的城市經營理念,沂河環境綜合治理工程被建設部評為"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臨沂濱河濕地躋身國家級城市濕地公園,並且在全國革命老區中第一個通過了國家環保模範城的考核驗收。同時,臨沂投資30多億元,在城區實施"暢通、光亮、藍天"工程,打造最適宜人居和創業發展的城市環境。

2. 山東臨沂有什麼著名景區

山東臨沂最著名的十大旅遊景點,你有去過嗎?

臨沂智聖湯泉位於素有「天然氧吧」之稱的蒙山彩蒙景區以東20公里,從臨沂驅車沿205國道,227省道北行,四十分鍾就到達了蒙山溫泉的所在地,沂南縣 城。多姿多彩的泉文化讓我們對溫泉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追求寧靜禪味的日式湯苑、體現風情萬種的南洋湯苑、浪漫的木製湯屋、健身調理的各式加料溫泉。諸葛 智慧、地方特色與民俗沐浴文化薈萃的溫泉池,融匯了多元沐浴風情,又浸入了獨特深厚的文化內涵。

10.天谷·天然地下畫廊

天谷·天然地下畫廊是國家4A級旅遊區,被眾多國內地質專家譽為江北第一溶洞,位於沂蒙生態第一鄉、「紅嫂故里」——山東省沂水縣院東頭鄉留虎峪。

3. 急!急!

蘭山區境內有大小山頭10餘座,均為沂蒙山脈之餘脈。大致分為3支;北支起自蒙山,有蘆山、鐵山、尖山、磨山、桃花山、鳳凰山、白土山、茶山;西支與費縣、蒼山縣境內山脈相連,由北到南有艾山、鐵牛山、卧虎山、霧平山、薛南山等;南支起自金雀山和銀雀山,由北到南伸展到羅庄區境內的鐵礦山、慶去山、大柱山。
境內有沂、沭、枋、涑等大小河流10餘條,均屬淮河流域之沂沭泗水系,流向自北而南或自西而東。注入沂河的主要有蒙河、白雲河、孝感河、柳青河、枋河、涑河、陷泥河、李公河、燕子河。這里僅將著名山川作一介紹。
茶山
古稱嵯岈山,又名茶芽山、茶葉山。位於臨沂城北22.5公里處。山體由紅雜石、石灰石構成 ,海拔高度227.1米,四周綿亘1平方公里。孤峰秀出,雄踞沂河西岸,素聞有「臨沂鎮山」之稱。
民國五年(1916年)修《臨沂縣志·山川》雲:「茶芽山去城四十五里,臨沂之鎮山也。上建文昌宮,古松干章,蒼黝隱然,山陰有石洞。其東麓為諸葛城,舊有諸葛書院,久廢矣。茶芽山之南為桃花嶺,孝河源出於此,又南為八字山。」據說山巔舊有文昌宮,山腰建有白雲寺,寺前有澄金泉,每日所澄之金,適供寺僧一日生活之資。寺僧欲多澄,將泉眼鑿大。神惡其貪,金遂絕跡。山陰那個石洞,稱為王敖洞,據說是王敖修煉之所,後為婦女說破,遂遷去,洞逐漸被泥沙淤沒。
相傳諸葛城乃諸葛亮故里。孝河岸邊的孝友村為王祥故居,八字山相傳系王祥墓地,均在茶山之陽。因而歷代風鑒家認為:泰山山脈迤邐東南行,連綿數百里結聚為茶山,靈氣所鍾,不但出了諸葛亮、王祥那樣的忠臣孝子,而且琅琊臨沂王氏家庭代產偉人,如東晉開國元勛王導、王敦、書聖王羲之等,莫不是茶山風水所致。此山過去並不產茶葉,自從南茶北移後,這里成為產茶區,茶山之名,方得名副其實。茶山附近,有諸葛祖墓和無梁殿等古跡,旅遊事業尚待進一步開發。
艾山
又名華艾山、艾花山,以產艾而得名。位於臨沂城西北14.5公里處。山體由石灰石構成,海拔254.6米,綿亘數十里,為區境第二高峰 。《臨沂縣志·山川》稱:「艾山,城西三十五里,鐵牛山在其東」。鐵牛山,亦稱小艾山。故前人有「大艾如馬小艾駒,兩山相逐 類聯呼」之詩句。早在2700多年前,魯侯與齊侯曾在艾山會盟(《春秋·隱公六年》:「公會齊侯盟於艾」)《沂州志·艾山懷古詩》寫道:「滿山松檜待長空,流水漂花繞澗香;盟會有基人到少,但聞啼鳥送斜陽。」抒發了深深的懷古之情。
艾山多石,遠望如羊群卧起之狀。神話傳說東海龍王之女,為夫家虐待,在艾山牧羊,後經書生柳毅傳書,得返龍宮,而群羊遂化為石。該山東麓的廟上村,立有艾山神祠,本祠山神及神夫人,後論為柳毅龍女,俗呼為「娘娘廟」。今廟上村即由娘娘廟簡化而來。娘娘廟以外,立有柳公祠專祠柳毅,唐《傳奇》中的柳毅傳書故事,被附會移植於此。由於「龍女」之故,此地成為歷代天旱祈雨之處,民間說「有求必應」,靈驗無比。清康熙時兗東道徐惺作《艾山紀事》,記述祈雨靈跡,事雖荒唐,但卻反映艾山香火不絕之盛況,不知何時,「龍女」升為「龍母」,龍母廟前的那口井,便成為「柳毅傳書」之處了。
金雀山與銀雀山
金雀山與銀雀山,舊稱金雀環、銀雀環,位於臨沂城南隅。山體由石灰岩、紫色頁岩構成,海拔只有88米。兩山崗東西對峙,因盛開金黃色、銀白色兩種草花得名。《臨沂縣志·山川》載:「山上舊有王氏書院,系元王佐建。今遺址無考矣。」
這兩座小山山崗之所以名聞遐邇,乃因此山系西漢墓葬區的緣故。1972年至1986年,先後清理古墓70餘座。1972年4月,考古工作者在銀雀山一、二號西漢墓中出土了舉世聞名的《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等10多部先秦古籍。1976年5月,在金雀山9號漢墓中出土了帛畫,並先後在兩山出土了銅器、漆器、貨幣等大批珍貴文物。現在,金雀山和銀雀山墓群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沂河
又稱沂水,發源於沂源縣西北部的松山北麓。流經沂源、沂水、沂南、蘭山、河東、羅庄、蒼山、郯城8縣區,由郯城縣吳家道口村入蘇北平原,由新沂河注入黃海。全長574公里,流域總面積17325平方公里,大小支流100多條。區境內,流長34.9公里,流域面積64.93平方公里,河口最寬處1540米。1957年7月,沂河橋頭最大流量為15400立方米/秒。
沂河屬山洪河道,源短流急,歷史上經常發生水患。《尚書·禹貢》中有「淮沂其義,蒙羽其藝」之載,說明4000年前,大禹曾對沂河進行過治理。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一書,對沂河發源、支流的匯合及沿岸古跡、地名敘述甚祥。新中國建立後,黨和政府對沂河進行大規模綜合治理,相繼開挖分沂入沭、武河分洪道等工程,減輕了下游地區的災害。
孝河
又稱孝感河,位於城北白沙埠鎮境內。發源於茶山南麓之桃花嶺。「東南經孝友村。村,為王元公故里。河,所由名也……至諸葛村入於沂。」(《臨沂縣志·山川》)王元公即王祥,其「卧冰求鯉」故事,婦孺皆知。孝河夏季蘆蒲夾岸,菱荷滿池。冬季上下冰封如玉,稱為「孝河凝冰」,列臨沂八景之一。明人有「銀屏皎潔連川合,碎玉樓層映月寒」詩句予以贊美。由於名人之故,孝河隨之身價百倍,吸引著眾多的文人墨客。
柳青河
因兩岸多柳而得名。《臨沂縣志·山川》載:「柳青河二源:一出茶芽山前雲北湖,西南流;一出費縣汪溝,東至潭家莊入縣境。又東南會半程、棗溝各湖之水與東支會,又東南至岔河村入於沂。」全長34公里,流域面積240平方公里;境內長20.75公里,流域面積218.8平方公里,最大流量531立方米/秒。
柳青河支流除費縣汪溝及區境內小柳青河、鴨子溝等較大略見河形外,其餘皆由李官、白沙埠、半程、棗溝頭境內之溝水匯集而成,每遇大雨,必致泛濫。據史料記載,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暴雨,中下游村莊、農田均遭水淹。1993年8月4日-5日的特大暴雨,河堤多處決口。徹底治理柳青河,需要進一步努力。
涑河
發源於費縣馬庄鄉的魚鱗山、天井汪山附近。向東流至西單村入區境,經水磨頭村折而北流,過大芝房村折而東南至朱里村,經堰東、堰西村,在蘭山街道的南郭庄分成兩支,南支稱為南涑河,北支為北涑河。
南涑河為涑河南流之故道,流經羅庄區的盛庄、馬廠湖、岑石、羅庄、傅庄等鄉鎮,至郯城縣境注入武河,全長41.2公里,流域面積249.18平方公里,區境長9.9公里,最大流量416立方米/秒。過去,南涑河由於中下遊河道彎曲和分支處無法控制,每到汛期,南北混流,常泛濫成災。1961年,在分支處的郭庄村北建水閘一座,後又進行5次治理,已變害為利。
北涑河為明代嘉靖年間由涇王朱佑舜集民眾開鑿的人工河。引涑河之水直達臨沂城,環城北注入沂河。在城西門外,開鑿分支東南流入青龍河(習稱護城河),環城南於大埠東村北注入沂河,全長30公里(南郭庄以上河段長30.4公里除外),流域面積126.77平方公里,洪峰流量529立方米/秒。
祊 枋(beng)祊河 祊
得名於古代之枋邑,系沂河西岸的一級支流。全長137公里,流域面積3376平方公里,河床平均寬1200米,入沂口處寬2034米,區境長26.7公里,流經朱保、義堂、棗溝頭、南坊等鎮,於臨沂城東北隅注入沂河。流域面積32.3平方公里,最大過水量6600立方米/秒。
枋河為山洪河道,歷史上為害河。建國後,上游實行封山造林,並修建了水庫,洪災已基本上得到控制,枋河兩岸為小麥、玉米、水稻主要產區之一。
翻花泉
位於半程鎮韓家村。《臨沂縣志·湖泉》雲:「翻花泉,城北四十里,泉瀕小河,沙隨水涌,勢若翻花。對岸有石洞 ,可容數百人。」所謂小河,系指柳青河上游支流。「石洞」民間傳說乃王敖修仙之所。
翻花泉水質甘洌,有舒神暢思之效。可惜一直未能很好的開發。韓家村民以泉水釀酒,味美稱佳。若得重視利用,定有廣闊前景。
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
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位於臨沂市政府院內,1982年建立。博物館大門向西,共佔地15畝,周圍紅牆環繞,內植松柏花竹。主體竹簡墓廳,每一座仿古建築,歇山斗拱,灰陶瓦頂。廳內為銀雀山一、二號漢墓復原墓型,原墓中出土文物的復製品按原位置陳放。這兩座漢墓於1972年4月發現並發掘。一號墓出土竹簡4942枚,系《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六韜》、《尉繚子》、《墨子》、《管子》、《晏子春秋》、《相狗經》、《曹氏陰陽》、《風角占》、《災異占》、雜占》等先秦古籍;二號墓出土竹簡32枚,系《漢武帝元光元年歷譜》。《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的同時出土,解決了千百年來關於兩部書有無和真偽的歷史疑案,成為新中國建國以來考古十大發現之一;《歷譜》是迄今我國發現的最早、最完整的歷譜。
竹簡墓廳後面有一荷池,通過拱形石橋入文物陳列大樓。樓內陳列著上述出土竹簡、大批出土漆器和漢畫像石等文物。其中的西漢帛畫,為珍貴文物。這幅帛畫於1976年5月在金雀山九號墓中出土,置於墓主人棺蓋的麻布之上。是長江以北地區唯一出土的西漢帛畫。畫呈T型,長200厘米,寬42厘米,以紅色細線勾勒,平塗色彩,有紅、藍、白、黑等色。畫面主要內容分為天上、人間、地下3部分。天上有日月,日中有金鳥,月中有蟾蜍和玉兔;人間有蓬萊、方丈、瀛洲3座仙山,山前有一建築物,內有一貴婦人端坐右方,前有侍婢模樣的3個女子侍立,另有一女子手捧容器跪於女主人之前作奉獻之狀。由此開始,連續出現幾組人物生活場面,其中包括樂舞,迎送賓客、紡織、問醫、角抵表演等 ,與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畫大體相似,充分反映了當時中國民間繪畫藝術已居家到很高的水平。
華東革命烈士陵園
華東革命烈士陵園位於市區東南部。東瀕沂河,風景秀麗。陵園於1949年2月由中共華東中央局揭底,山東省人民政府決定建立,翌年7月1日產體工程烈士紀念塔、紀念堂相繼落成。後經陸續增建,現有塔、堂、亭、館、墓、坊等15處。陵園佔地19.2萬平方米,規模宏大。1986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列為全國第一批烈士紀念建築重點保護單位。
革命烈士紀念塔: 為五角亭柱式建築。塔高47.5米,塔身正面「革命烈士紀念塔」7個金字,為毛澤東同志題寫,每字高1.5米。塔台正面為山東省人民政府建塔碑文,其它分別是華東局、華東軍政委員會、華東軍區和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劉少奇、朱德、劉伯承、陳毅等題詞。塔頂鑲有一顆外接加圓直徑2米的景泰藍質紅五星,光芒耀眼。
革命烈士紀念堂: 坐落在紀念塔以北100米處,為傳統宮殿式建築,寬45米,高21.4米,進深19米。聊門影壁之上有周恩來題詞:「人民革命的烈士們永垂不朽!」壁前兩側,陳列著王麓水、趙 、劉炎、張元壽烈士半身石質浮雕像。巨大的石碑上,鐫記得著62576位烈士英名,其中縣團級以上的烈士372名。
紀念塔前的兩側,有7座造型各異的陵墓,分別掩埋著羅炳輝、王麓水、漢斯·希伯、張元壽、劉炎、常恩多、陳明和辛銳(合葬)的忠骨。此外,還有「粟裕將軍骨灰安放處」。
革命戰史陳列館: 位於革命烈士紀念堂左側,1980年興建。館正廳迎門是一題為《氣壯山河》大型群雕,表現工農兵群眾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經過艱苦奮斗取得了偉大勝利。環廳殿陳著各種圖片、圖表、實物和文字解說,展示出山東省以至華東地區人民革命的斗爭史,再現了很多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重大革命事件。內容共分為大革命、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4個部分;在前兩個部分中,有沂水黨組織的建立和日照、沂水、蒼山三大暴動。第三部分包括1938年的徂徠山起義,1939年八路軍一一五師入魯和白彥爭奪戰,沂蒙山區抗日根據地的建立,1940年聯合大會的召開和山東省最高政權機關「戰時工作推行委員會」的成立、大規模的反「掃盪」斗爭等。第四分部是中共華東局、新四軍軍部北移山東和華東局組成,七戰七捷的蘇中戰役,宿北戰役和魯南戰役,華東軍區和華東野戰軍的成立,萊蕪戰役,孟衣崮戰役,豫東戰役,濟南戰役,淮海戰役,中國人民歡慶新中國誕生等。
烈士事跡陳列館:位於紀念堂右側,1980年建立,次年8月1日開放館內通過文字說明、圖片、文物等,介紹革命戰爭時期華東地區著名烈士的事跡。內容分為3個部分:第一部分介紹犧牲於大革命、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王盡美、尹景伊、李清漪、劉之言、孫善師、安哲、鄭天九等11位烈士事跡。第二部分介紹抗日戰爭時期犧牲、病逝於華東地區的羅炳輝、陳明、符竹庭、趙 、王麓水、陳若克、張元壽、漢斯·希伯等14位烈士事跡。第三部分介紹解放戰爭時期在華東戰場上英勇捐軀的王吉文、郭繼勝、林茂成、劉加其、胡鳳誥等7位戰斗英雄事跡。館前廳有一題為《前赴後繼》大型群雕,表現革命戰士踏著烈士足跡奮勇前進的豪邁壯舉。
王祥故里
王祥故里位於城北白沙埠鎮的孝友村。因地處於管子湖、澇子湖之間,原名王家雙湖。明萬曆年間為紀念王祥、王覽兄弟,易名孝友村。
王祥,字休徵,東漢末年琅琊臨沂人,歷仕漢、魏、西晉三朝,晉代魏後,拜太保,進封為公爵。晉人干寶所著《搜神記》中,記王祥在嚴冬季節卧冰求鯉奉母故事。《晉書·王祥傳》亦記其「風雨守柰」、「黃鳥入幕」等孝行。元郭居敬將王祥列為「二十四孝」之一。其異母弟王覽以友於兄弟聞名,其母虐待王祥,他百般庇護史長,官至太中大夫。王覽之孫王導,為東晉開國功臣。其曾孫王羲之,系蜚聲海內外的「書聖」。
孝友村南有孝感河,河畔有「王祥卧冰處」碑亭。河北岸有河友祠,內祀王祥、王覽、王羲之像。今僅存遺址。
王羲之故居
位於市內硯池街中段北側,為王羲之幼年居住處。王羲之(303—361年)字逸少,東晉官吏、著名書法家。因作過右軍將軍,故世稱王右軍。建興元年(313年)王羲之11歲時,「臨沂諸王」舉族南遷建康(今江蘇南京市),舊居舍為佛寺。後歷代屢有興廢。唐稱開元寺,宋稱天寧萬壽寺。偽齊劉豫時,改名為普照寺。寺內有金代妙濟禪師覺海集唐柳公權之字而成的《沂州普照禪寺興造記碑》,稱為「集柳碑」。《集柳碑》記載了王羲之舊居「東有曬書台,南有澤筆池,一曰洗硯池,皆其遺跡」等情況。
為了紀念王羲之,人們在普照寺和洗硯池之間增建了一座左軍祠,內祀王羲之像,兩邊各有一個童子,左抱「文房四寶」,右抱白鵝,院內立一龍鳳碑。明崇禎十二年(1960年),將原在城南關的忠孝祠移此,建於普照寺西南隅。清乾隆二十四年(1970年),知州李希賢在右軍祠內設立琅琊書院。同治年間,在忠孝祠西側修建了萬善庵,其東原有五賢祠、關公廟,今已無存。
近幾年,人民政府在原址修建了王羲之故居,是以陳列書法、繪畫作品為主的文化公園。內有洗硯池、曬書台、碑廊、書院等,吸引著眾多的海內外遊人。
孔子廟(現已成為臨沂市博物館)
位於市區蘭山路中段北側,整個建築呈長方形,南北長155米,東西寬45米,總面積6975平方米。該廟始建於金代,明、清兩代均重修並增建。《臨沂縣志·秩祀》記載甚祥:「孔子廟,在縣治西,舊在東南,宋靖康毀於火。金守臣高召,卜遷今地,其後再毀再葺,元末兵燹,故址僅存。明洪武二年,知州羅希孟重修。正統年間,知州賀禎再修。弘治間,知州張鳳、吳寅,正德年間知州朱袞,相繼增修。嘉靖三十五年,東兗道任希祖見廟廡圮壞,呈請拆經府殿房重建。清乾隆初,知府李希賢、道光十五年知府熊遇泰、光緒九年知府錫恩,重加修繕。其制:中為大成殿。東西為兩廡。廡北為神廚、神庫。南為戟門。南門為泮池,上有石樑;東門南為照壁。廟後迤東為崇聖祠。」
孔子廟普稱「文廟」,民國三年(1914年)九月為尊孔而改「孔子廟」。現有大成殿、明倫堂及古銀杏樹等,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娘娘廟
娘娘廟位於城西北蘭山街道廟上村。始建年代不詳,北宋景德年間、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重修。廟長10.6米,寬9.4米,歇山式頂,頂上走獸等飾型毀於「文化大革命」中,現有一明兩暗的3間殿堂及前廊。
該廟門朝東,意在龍女觀海。廟前原有柳毅廟、關帝廟、鍾樓、戲台等建築,現僅存干圍8.2米的古銀杏樹一株。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集柳碑
金皇統四年(1144年),普照禪寺主事和尚妙濟禪師覺海對寺院進行擴建和修繕,一面請仲汝尚撰寫《沂州普照禪寺興造記》的碑文,一面奔波集唐著名書法家柳公權的墨跡,最後由名記得工仲汝羲精刻於石上。此碑被稱為「集柳碑」。碑高8尺6寸,寬3尺9寸,厚2尺1寸,字徑1.5寸,共1261字。西安碑林里有柳公權的《玄秘塔碑》,因而臨沂的《集柳碑》被稱為「東柳」。
集柳碑於康熙七年(1668年)臨郯大地震中倒丈人城數截,雖經精心復修,但殘缺128字。道光年間,一和尚對該碑加以刮洗,臻使筆劃粗肥,失去原來風貌。日本侵略軍盤踞臨沂時,計劃將這一文物盜走,幸未能得逞。可惜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當作「四舊」砸碎。現存於臨沂市博物館內的集柳碑,系1979年對照數種拓本復制而成。
禹阝國故都遺址
位於城北8公里處的南坊鎮古城村。禹阝系西周初年的封國,乃夏後氏之裔,子爵,姒姓,魯哀公三年(前493年)被魯國吞滅。在古城遺址,曾發現周代至漢代陶器殘片和銅戈、銅、箭鏃等文物。今古城村南「林子」,相傳為禹阝子之墓地。
魯昭公十八年(前525年),禹阝國國君出城督耕,邾人乘機攻襲禹都。禹阝國守門人准備關閉城門時,被邾國人羊羅殺死,遂攻入城內。後把禹阝君家屬全部俘虜而走。禹阝子嘆道:「我無家可歸了!」隨妻子一起到邾國。邾庄公將禹夫人還給他,而將其女兒留下,翌年,禹阝夫人娘家親戚、宋國大臣向寧請求宋郡出兵伐邾,圍困了邾國的蟲邑,把禹阝國人全部要回。魯哀公三年魯國伐邾,邾國戰敗,魯國吞並了一度被邾國佔領的禹阝國「沂西之田」。
諸葛城
諸葛城位於城北白沙埠鎮東北6公里,東臨沂河。這座古城遺址,周長4.5公里,今只存殘碑及銀杏樹一株等物。《沂州府志·古跡》稱:「諸葛城,亦名中邱城,在縣東北三十里。《後漢志》琅琊臨沂縣有中邱亭,即此。後諸葛亮來居於此。」這說明諸葛城最早稱為中邱城。中邱城於公元前716年由魯國建築,這從《左傳·隱公七年》「夏,城中邱」的記載中可以證明。
西漢元封五年(前106年)置臨沂縣治。對此,《水經注》、《太平寰宇記》等書都有明確記載。隋大業初年(605年),臨沂、開陽、即邱3縣合並為臨沂縣,治於開陽(今臨沂城),臨沂故城曾因「諸葛亮來居於此」之此,遂易名為諸葛城。
諸葛城舊有「武侯祠」,碑文記載諸葛家族來此「避兵」等事,可惜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毀。歷代文人墨客將諸葛城當作諸葛故里,留下諸多詩文。明代大臣陳玉《諸葛武侯祠》詩雲:「鹿走人間漢鼎移,南陽山色草廬低。卧龍不起扶江表,瞞賊長驅到隴西。謂水古川春雨滑,丈原壘高陣雲迷。年來獨有祠前柏,歲照籠蔥越鳥啼。」明萬曆進士周京《諸葛城》詩雲:「三分籌 已茫茫,魚腹千秋戰壘黃。馬上欲尋卧龍處,空城斜日下牛羊。」
劉疵墓
位於城北南坊鎮洪家店村西北隅。1978年5月臨沂市廣物組對該墓進行發掘。出土一套包括頭、手、足5個部位的金鏤玉衣。玉衣由1140塊玉片組成,從頭罩到腳套長1.8米。是我國迄今發現的唯一的西漢早期金鏤玉衣。墓主人劉疵身著玉衣,有瑪瑙印章一枚,3把隨葬的鐵劍和兩件銅弩機,說明當系漢宗室成員或有功之臣。
《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和《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記載:奚涓為漢高祖劉邦舍入,隨劉邦起兵於沛,入咸陽後,官拜郎中。劉邦封漢王後,他為將軍。漢高帝六年(前201年),以軍功封魯侯,食邑4800戶,功比舞陽侯(樊噲)。奚涓死後,因無子,封其母疵為侯。疵在位10年,呂後五年(前183年)薨,封除。墓主人劉疵,很可能就是奚涓之母「疵」(《漢書》作底)。
諸葛亮祖塋
諸葛亮祖塋位於茶山東麓。《臨沂縣志·古跡》雲:「諸葛武侯先塋,《府志》:蘭山縣北茶芽山東,其墳砌以碎石,灌以鐵汁。」並作了這樣的註:「諸葛家傳為武侯祖母墓。」光緒三十年(1904年)清明節,臨沂諸葛氏於墓前立石碑一通,作「諸葛武侯先塋」。
「文化大革命」期間,該墓被石家屯村民毀壞,出土文物散失,現只有一面銅鏡和一件銅俑存於臨沂市博物館。
中共中央華東局舊址
1945年9月19日,中共中央發出《目前任務和戰略部署的指示規定黨的戰略方針是「向北發展,向南防禦」。決定陳毅、饒漱石等到山東工作,華中局北移山東,和山東分局合並組成華東局,另在華中成立華中分局,受華東局領導。按照中央的部署華中局和山東分局於10月25日在臨沂合並組成中共華東中央局(簡稱華東局),統一領導華中和山東的全盤工作。華東局機關設在西里路南原「德國醫院」的舊房子里(現市電影發行公司),直到1947年2月撤離。其間,臨沂成為華東戰略區政治、軍事中心。
山東省政府舊址
1945年8月13日,山東省政府成立。9月11日臨沂城解放,中共山東分局和山東省政府機關從莒南縣大店遷駐臨沂。省府機關設在原偽「沂州道尹公署」舊址(現臨沂供銷學校)。省交際處設在原「美國醫院」(現臨沂市人民醫院)。此後,臨沂成為山東解放區的首府。
1946年6月全國解放戰爭爆發後,省府除留少數人員在堅持工作外,各廳局大部人員疏散到城南農村辦公。翌年2月中旬,國民黨軍隊大舉進改山東時,山東省政府離開臨沂。
新四軍軍部舊址
1945年9月,中共中央決定:新四軍江南部隊撤到江北,軍部率部分主力挺進山東,陳疫、饒漱石到山東工作。新四軍軍部於10月上旬率部分主力到達山東,陳毅從前線趕到臨沂。軍部設在臨沂西門里路北原「德國天主教堂」後院。羅榮桓在這里向陳毅等人介紹了山東當時的形勢及部隊狀況,共同研究了堵擊徐州國民黨軍隊北上的作戰方案。
1946年1月7日,中央軍委正式決定,新四軍軍部與山東軍區合並,統一指揮山東和華中部隊。陳毅任新四軍軍長兼山東軍區司令員,饒漱石任新四軍政委兼山東軍區政委,黎玉任副政委,陳士榘任參謀長,袁仲賢任副參謀長,鄶同任政治部主任,唐亮任副主任。12月,軍部移至臨沂城東北、沂河東岸的前河灣村(現屬河東區)。次年2月離開臨沂。
山東大學舊址
1945年8月22日,山東省政府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決定,在臨沂建立山東大學,任命李澄之為校長,田佩之為副校長,仲煥章為教育長,並成立由李澄之、田佩之、楊希文、陳沂、孫陶林、薛暮橋、仲煥章、張凌青、劉導生、白備五、張立吾為委員會山東大學管理委員會。山東大學設在臨沂前經文中學。於1946年1月5明晃晃會行開學典禮。陳毅和黎玉親臨並講話,要求把青年學生培養成為政治的、軍事的、經濟的、文化的各方面人才,去為人民服務。山東大學設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系科,並有代辦的合作訓練班、財經隊、文化隊、郵政訓練班等。8月間,山東大學撤離臨沂。

4. 郯城地震的地震遺跡

地震遺跡,是對歷史地震最直觀的記錄,可以通過它們對地震進行更深入地認識和了解。然而1668年地震距今已三百餘年,隨著歲月流逝,人口繁衍,人類的建設和資源開發,加上洪澇和戰亂等天災人禍,地震遺跡的保存已廖廖無幾,雖然地震專家通過野外考察和開挖,發現了不少這次地震的地表破壞和開挖揭露的地震時地面震害遺跡,但在地表找到震時留下的遺跡卻很困難了。極震區的都城幾乎沒有保存三百年前的古建築,現時所見「莒國古城」的土基城牆,也遭人為挖土破壞,剩餘殘跡不顯當時特色。在極震區的外圍和低烈度區,還保存一些古代建築群,當時雖遭到損環,有時又及時復修,現在難以看出震跡。如臨沂的簧學大殿、莒縣浮來山劉勰故居、曲阜的孔廟、孔府和鄒縣的孟祠等[8]。
1、天然遺跡 在郯城特大地震史料中,有二三十餘州縣記載了山崩地裂或滑坡等有關自然面貌破壞現象。然而,隨著歲月流逝,人口繁衍,農田開發,人類住所、水利工程以及工礦設施建設等,郯城地震造成的山崩地裂、滑坡、噴沙冒水等自然景觀逐漸消失。多年來雖有不少人曾到過有歷史記載的地方去尋查山崩滑坡等遺跡,但都渺無蹤跡。然而幸運的是,由於2000年春棗庄山亭鎮熊耳山大裂谷的發現,1668年郯城地震在這里造成山崩現象被發現了。據刁守中撰文介紹,熊耳山在棗庄市以北約25千米處,主峰南麓山腳附近為毛宅村,海拔483米。山雖不高,卻十分險峻。2000年3月初的一天,一個農民上山打獵,因追趕獵物發現一個大溶洞,此事傳開後,當地政府十分重視,馬上組織有關專家開展科學考察,發現並確認了熊耳山溶洞群。其後,於5月間又進一步發現「山東僅有,全國罕見」 的熊耳山天然大裂谷及山崩遺跡。現場保留有完好如初的山崩石堆,石塊斷面較新鮮,石堆中壓有一個石碾槽,與當地傳說的一個故事有關。傳說山腳下原本有一個五六戶人家的小村莊,三百年前的一天夜裡,忽然地動山搖,隨著一聲巨響,山崩地裂,整個村子被埋在大石堆下, 除了一個外出串鄉的貨郎和一隻貓倖免外, 村內其他所有生靈全部遇難,這個石碾槽就是當時這個村子的村民碾米用的。這個傳說的時間與1668年郯城特大地震年代相符,也與康熙《嶧縣志》記載相符。大裂谷兩壁岩石稜角較新鮮清晰,易於風化破壞的鍾乳石石壁現在仍然基本完整無損,甚至岩石頂部覆蓋的黃土厚度也大體相當,說明大裂谷形成年代不長,且是一次形成的。大裂谷兩壁錯動方式復雜,以張性開列為主,也有垂直下滑,還有水平左旋錯動,說明裂谷形成的動力學過程復雜。這些都被認為劣裂谷和山崩為1668年郯城大地震所造成的證據。
2、地震碑跡 現在可以找到的較多的遺跡主要是一些古建築遺址和經地震損壞後更新修聾時所立的碑銘志,其中很多記載了地震當時的情況和所更新修聾的建築物當時的破壞情況。這次地震碑跡分布很廣,最北莒縣最南到江蘇邳縣。至今發現保存的數量僅存12幢,事實上這是大大縮小了的數字,但是在近二.三十年的農田水利、農業生產、道路建設中都已當作「四舊」被破壞了,例如郯城縣塔上鄉新村紅石崖古廟曾有一碑,現被新村小學當作石料砌壘在教室牆基內,許多地方的地震碑敲碎作修橋鋪路或另作他用,如沂南縣新興庄的碑被鑿了個洞作為架井台轆軸。臨沂城西的太山行宮東獄廟碑,被博物館收藏。從這些碑跡分布來看,在震害嚴重的高烈度區和低度區內都有分布,但大多數碑在重破壞區,反映重破壞區的數量多,如太山行官碑,重修子孫殿三義碑,都憲祖墓誌文,趙氏碑,李貞毅碑,閻君殿碑,玉皇殿觀音堂等。碑銘除了震時破壞情況的記載,對於發震日期有較多的記錄,也有記錄時刻的,也有記錄餘震的。如奶奶廟碑記載了山東同時地震,房屋倒塌,壓死人民不可勝數,較之嘉靖年壓死王槐野韓苑落馬伯循之變更甚焉 「三聖堂序」……六月間,地震百餘日初震時平地裂泉,深井冒水,人間房屋傾者九存者一。從這些碑刻分布和碑文記述,可以看出當時地面建築物遭受地層不同程度的破壞。
1668年7月25日晚8時許(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時),我國歷史上大陸東部最大的一次地震在郯城發生。
頃刻間,電閃雷鳴,郯城縣李庄鎮地陷嚴重,馬陵山多處斷裂,縣城百里范圍內房屋傾倒,噴砂、涌水,平地積水深三四米。到處都是哭聲喊聲,而且倖存者們更是慘不忍睹,苦風凄雨,伴著燈火四野荒蕪。
這次地震震級達到里氏8.5級,震中為郯城,受災最為嚴重的是郯城、臨沂和莒縣,有感范圍涉及河北、遼寧、山西、陝西、河南、江蘇、安徽、湖北、江西、浙江、福建等十餘省及中國東部海域,有文字記載的受震地區達400餘州縣,總面積近100萬平方公里。
曠世奇災:文史記載編繪災難史
一次大震前,總會相應地出現許多宏觀異常現象。郯城地震因受歷史條件的限制,沒有較詳細的記載,僅從現存的歷史資料來看,大地震之前出現過特旱大澇、地下水位上升、動物異常等宏觀方面出現異常情況。
郯城地震發生的4年前,郯城西部廣大地區,包括山東、河南、河北、江蘇和安徽等省份部分州縣出現大面積乾旱。「這年,除山東半島麥收十分之二外,其他各地夏秋絕產,千里赤地,草木皆枯。」臨沂市地震局副局長閆洪朋說,地震發生前許多動物,如牛、馬、驢、狗、雞等,表現出明顯的異常。陵縣、臨淄、淄川、泰安、海豐等地史料中均有記載,「河水傾潑丈余,雞鳴犬吠滿城中……」
此外,地震時出現地氣、地光、地聲等現象,如有白色、黑色、混濁煙狀氣體,似來自地下。震中區外圍的江蘇贛榆、河南西華、山東高密等地,出現黃紫色雲狀、紅色或似火光的地光。震前,地聲特徵距離震中越近,音量越強,其音似雷聲、奔馬聲、風吼聲、連炮聲等。
地震發生的剎那,極震區郯城、臨沂、莒州,城池、縣治、官衙、學宮、倉敖、民房、廟、寺、祠、塔、橋等建築物倒塌,地裂、噴砂涌水山崩地陷。康熙《郯城縣志》有載:「一時樓房樹木皆前俯後仰,以頂至底者連二、三次,遂一顫既傾。城樓垛口、官舍民房並村落寺觀一時俱倒塌如平地。」康熙《沂州志》:「地震有聲,自西北來,響若雷,城郭、宮室、廟宇公廨一時俱毀……平地水深丈余,井內涌水高數尺,山崩地裂,所漂有朽木亂沙。」康熙《莒州志》:「沂州地震,徹夜搖動如雷,官廨、民房、廟宇、城樓、牆垛盡倒,僅存破屋一、二,人不敢入。河水暴漲,城中上無寸椽,下無片地。」

當走在郯城麥坡地震遺址紅褐分明岩石上的一剎那,你後腳還沒離開1億年前的土地,前腳就會踏上了200萬年前的紅砂岩。在這里,一次次的地質活動,使兩組相差約億年的地層重見天日,並奇跡般地並排在了一起,形成了一處神秘的自然奇觀……
文/片 本報記者 張紀珍
二十年後恐消失遺址亟待保護
麥坡地震遺址的地質地貌原始而神奇,它是渺渺遠古留在地球上的一條印痕。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這片曾和恐龍生活在同一個年代的地震遺址,正在風雨侵蝕和
人為的破壞下逐漸縮小,「如果不加以保護,大約二十年後這片遺址就會消失」,任郯城縣地震局局長的陸軍對此憂心忡忡。
「下一場雨就能沖掉不少」,17日,在遺址附近為花生除草的村民徐芝芳說,以前這些「紅土山」都是連接在一起的,而現在許多山丘都從中間斷開了,零零散散地卧在溝底,規模小了很多。
溝底下,紅色山丘周圍的一些空地,被附近勤儉的農民開墾成為田地,種上了花生、西瓜、大豆等農作物,不時可見農民忙碌的身影在這一片紅色中晃動。
世代在此居住的農民並沒有意識到,他們身邊的這片「紅土山」有著多麼重要的價值。相反,因為這斷層的砂土適合做上好的翻砂,以前曾一度有村民偷土賣錢。如今雖然村裡加強了看管,但由於在戶外,佔地面積又大,仍然難以阻止偷土的人。
社會上許多有識之士對這片遺址的保護也開始關注。去年以來,紀錄片《 大地震1668》的製片人王峰,和攝制組成員一起,在實地拍攝麥坡地震遺址並查閱大量資料後,對該遺址的重要價值和亟需保護的現狀高度關注,並在片中發出了「讓麥坡景觀在人們的視線里永遠不要消失」的呼籲。
陸軍說,郯廬斷裂帶是與東非大裂谷齊名的兩條世界巨大斷裂帶,而南北長約2600米的麥坡地震遺址,是郯廬大斷裂出露條件最好、剖面最典型的一段,也是景色最壯觀、最神奇、最具科研價值的一段。保護好這一處珍貴的自然遺產,有著重要的意義。
目前,保護麥坡地震遺址大體有兩個設想,一是進行棚護,就是將斷層劃出重點保護范圍,建造大棚進行保護。再就是膠護,即用一種特製的膠水將斷層固定,以防止風雨無情的剝蝕。但因為缺少資金,這些設想暫時還無法付諸實施。
「紅土山」蒼涼而神秘
17日,記者來到位於郯城縣高峰頭鎮麥坡村馬陵山西坡,那個舉世聞名的郯城麥坡地震遺址。即便是有心理准備,但在那一望無垠平整的田地中間,忽然看到一大片溝壑縱橫、色彩艷麗的「火焰山群」拔地而起,仍會讓人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從馬陵山西坡的高處俯視,那一片層層疊疊的像神秘古堡一樣的山丘,呈現出與別處截然不同的紅色。在這一大片溝壑中,這些岩石呈東西方向排列,形態各異。雖說是岩石,但它卻並不堅硬,隨手一抓便可以抓起一把,原來經過多年的風化,這紅山丘的表層已成為麵粉一樣的砂土,當地人因此將其稱為「紅土山」。
更讓人奇怪的是,別處山上、溝邊都長滿荒草,唯獨「紅土山」上不長,就那樣赤裸著,置身其間,滿目的紅色,很有些蒼涼厚重、神秘莫測的感覺。在附近翻地的村民張大爺說,這「紅土山」上不長草,即便有一些長草的地方,那也是風把別的地方的土刮到了這紅土山上,所以才長出來的。
在「紅土山」的東端,與其「並肩」而立,且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是一片褐色的岩石山體。兩者緊密連成一體,卻又可以明顯看出一條刀切一樣直的分界線,分界線東面略高呈褐色,西面略低呈紅色,兩種顏色涇渭分明。「一步跨億年」地震留奇觀
麥坡地震遺址奇特的自然景觀讓人驚嘆,但更讓人嘆為觀止的是,這緊緊依偎在一起的紅褐兩種山丘,其形成年代竟然相差大約1億年。
郯城縣地震局局長陸軍說,紅色的砂岩形成於新生代第四紀(距今約200萬年,褐色的砂頁岩形成於中生代白堊紀(距今約7000-14000萬年),也就是恐龍生活的時代。按年代推算,那褐色的砂頁岩應該注視過恐龍消亡的悲慘情景,也經歷了人類進化的全部過程。
當我們從紅褐岩石相交的地方邁動腳步時,後腳還在200萬年的土地上,前腳已經踏進了「億年之前」,這就是當地人相傳的「一步跨億年」之說。如今,凡是到此參觀、游覽的人,無不在這里走上一走,感受「一步跨億年」的神奇,感受一番歷史的滄桑。
這來自久遠歷史的地層,為什麼會沖出地面,裸露在我們面前呢?一億多歲的"老祖宗"褐色砂頁岩,為什麼會和"後代"紅色砂岩"並肩"而立?造成這種奇特現象的原因,是自遠古以來一次次的地質活動。臨沂市地震局副局長閆洪朋說,每一次地質活動,都會使地層斷裂、錯動、逆沖,終於讓兩組不同年代的地層"重見天日",並巧合地緊挨在一起。根據麥坡地震活斷層的形態,這並不是一兩次大地震就可以形成的,而是經過多次特大古地震才最終形成。
「曠古奇災」成就地震活斷層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背後,卻是人類的災難。麥坡地震活斷層是經過多次特大古地震才最終形成。目前,我們能有史可查最早發生在郯城的特大地震記載,就是在300多年前的那次「郯城大地震」。
1668年7月25日,郯城發生了8.5級地震,波及中國東部十餘個省,有震害記載的地區達 19 萬平方公里。這是迄今為止我國歷史上大陸東部一次最為強烈的地震。「郯城野老沿鄉哭,自言地震遭荼毒,忽聽空中若響雷,霎時大地皆翻覆……舉頭不見眼前人,舉頭不見當時屋。」時任郯城知縣的馮可參,所寫的《災民歌》真實描寫了郯城大地震的慘狀。
那次地震造成了至少數萬人喪生,也使「山川易景」、「河流改道」,據考證原來沿北向南流的沭河就是這次地震中,在馬陵山東坡遽然拐向西坡。陸軍說,1668郯城大地震對麥坡地震活斷層的形成有一定的影響,正是類似這樣的數次地震,最終形成了今日我們所看到的麥坡地震活斷層。

除史料記載外,從古建築遺址、地震損壞後重修的碑誌銘、地面震害遺址等,也側面反映出大地震的破壞情況。
原郯城縣史志辦主任徐敏超說:「極震區的郯城由於破壞嚴重,幾乎沒有保存300年前的古建築。」在極震區北端、外圍和低烈度區,雖然保存了一些古代建築群,如浮來山定林寺、校經樓等,由於當時遭到破壞後及時復修,現在難以看出震跡。臨沂境內臨沂市博物館《重修泰山行宮碑記》、莒南縣板泉鎮白常村王氏墓《都憲祖墓誌文》、蘭山區白沙埠鎮中安靜村《重修子孫殿、三義殿碑記》等,這些或完好或殘缺的石碑,均對郯城大地震有所記述。
此外,從近幾年野外考察和開挖發掘的地震跡象可看,閆洪朋說:「形變帶延伸長度達120公里。其中強破裂帶大致北起莒南縣的板泉,南到郯城縣的茅茨村,在長約70公里的地段內發現有地震斷層、構造裂縫、軟層理揉皺、砂土液化、噴水冒砂和山體滑移等形變類型。」
地震斷層裸露明顯,從臨沭縣岌山附近的七級山到郯城縣的茅茨,地表出露近30公里的斷層,是1668年郯城地震所形成的地震斷層,它是沂沭斷裂帶內一次最新的破壞。地裂縫也是郯城地震造成地面形變的主要形式之一,沿沭河河漫灘及階地呈帶狀分布,北起莒縣,經莒南、臨沂東部,南到臨沭岌山,形成一條長約80公里,寬5至15公里的構造裂縫形變帶。通過形變帶本身現象的分析對比,可以看出郯城地震對地面的破壞由南向北逐漸減弱。
1668年7月25日晚8時許(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時),我國歷史上大陸東部最大的一次地震在郯城發生。
頃刻間,電閃雷鳴,郯城縣李庄鎮地陷嚴重,馬陵山多處斷裂,縣城百里范圍內房屋傾倒,噴砂、涌水,平地積水深三四米。到處都是哭聲喊聲,而且倖存者們更是慘不忍睹,苦風凄雨,伴著燈火四野荒蕪。
這次地震震級達到里氏8.5級,震中為郯城,受災最為嚴重的是郯城、臨沂和莒縣,有感范圍涉及河北、遼寧、山西、陝西、河南、江蘇、安徽、湖北、江西、浙江、福建等十餘省及中國東部海域,有文字記載的受震地區達400餘州縣,總面積近100萬平方公里。
曠世奇災:文史記載編繪災難史
一次大震前,總會相應地出現許多宏觀異常現象。郯城地震因受歷史條件的限制,沒有較詳細的記載,僅從現存的歷史資料來看,大地震之前出現過特旱大澇、地下水位上升、動物異常等宏觀方面出現異常情況。
郯城地震發生的4年前,郯城西部廣大地區,包括山東、河南、河北、江蘇和安徽等省份部分州縣出現大面積乾旱。「這年,除山東半島麥收十分之二外,其他各地夏秋絕產,千里赤地,草木皆枯。」臨沂市地震局副局長閆洪朋說,地震發生前許多動物,如牛、馬、驢、狗、雞等,表現出明顯的異常。陵縣、臨淄、淄川、泰安、海豐等地史料中均有記載,「河水傾潑丈余,雞鳴犬吠滿城中……」
此外,地震時出現地氣、地光、地聲等現象,如有白色、黑色、混濁煙狀氣體,似來自地下。震中區外圍的江蘇贛榆、河南西華、山東高密等地,出現黃紫色雲狀、紅色或似火光的地光。震前,地聲特徵距離震中越近,音量越強,其音似雷聲、奔馬聲、風吼聲、連炮聲等。

原郯城除史料記載外,從古建築遺址、地震損壞後重修的碑誌銘、地面震害遺址等,也側面反映出大地震的破壞情況。
史志辦主任徐敏超說:「極震區的郯城由於破壞嚴重,幾乎沒有保存300年前的古建築。」在極震區北端、外圍和低烈度區,雖然保存了一些古代建築群,如浮來山定林寺、校經樓等,由於當時遭到破壞後及時復修,現在難以看出震跡。臨沂境內臨沂市博物館《重修泰山行宮碑記》、莒南縣板泉鎮白常村王氏墓《都憲祖墓誌文》、蘭山區白沙埠鎮中安靜村《重修子孫殿、三義殿碑記》等,這些或完好或殘缺的石碑,均對郯城大地震有所記述。
此外,從近幾年野外考察和開挖發掘的地震跡象可看,閆洪朋說:「形變帶延伸長度達120公里。其中強破裂帶大致北起莒南縣的板泉,南到郯城縣的茅茨村,在長約70公里的地段內發現有地震斷層、構造裂縫、軟層理揉皺、砂土液化、噴水冒砂和山體滑移等形變類型。」
地震斷層裸露明顯,從臨沭縣岌山附近的七級山到郯城縣的茅茨,地表出露近30公里的斷層,是1668年郯城地震所形成的地震斷層,它是沂沭斷裂帶內一次最新的破壞。地裂縫也是郯城地震造成地面形變的主要形式之一,沿沭河河漫灘及階地呈帶狀分布,北起莒縣,經莒南、臨沂東部,南到臨沭岌山,形成一條長約80公里,寬5至15公里的構造裂縫形變帶。通過形變帶本身現象的分析對比,可以看出郯城地震對地面的破壞由南向北逐漸減弱。
1668年7月25日晚8時許(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時),我國歷史上大陸東部最大的一次地震在郯城發生。
頃刻間,電閃雷鳴,郯城縣李庄鎮地陷嚴重,馬陵山多處斷裂,縣城百里范圍內房屋傾倒,噴砂、涌水,平地積水深三四米。到處都是哭聲喊聲,而且倖存者們更是慘不忍睹,苦風凄雨,伴著燈火四野荒蕪。
這次地震震級達到里氏8.5級,震中為郯城,受災最為嚴重的是郯城、臨沂和莒縣,有感范圍涉及河北、遼寧、山西、陝西、河南、江蘇、安徽、湖北、江西、浙江、福建等十餘省及中國東部海域,有文字記載的受震地區達400餘州縣,總面積近100萬平方公里。
曠世奇災:文史記載編繪災難史
一次大震前,總會相應地出現許多宏觀異常現象。郯城地震因受歷史條件的限制,沒有較詳細的記載,僅從現存的歷史資料來看,大地震之前出現過特旱大澇、地下水位上升、動物異常等宏觀方面出現異常情況。
郯城地震發生的4年前,郯城西部廣大地區,包括山東、河南、河北、江蘇和安徽等省份部分州縣出現大面積乾旱。「這年,除山東半島麥收十分之二外,其他各地夏秋絕產,千里赤地,草木皆枯。」臨沂市地震局副局長閆洪朋說,地震發生前許多動物,如牛、馬、驢、狗、雞等,表現出明顯的異常。陵縣、臨淄、淄川、泰安、海豐等地史料中均有記載,「河水傾潑丈余,雞鳴犬吠滿城中……」
此外,地震時出現地氣、地光、地聲等現象,如有白色、黑色、混濁煙狀氣體,似來自地下。震中區外圍的江蘇贛榆、河南西華、山東高密等地,出現黃紫色雲狀、紅色或似火光的地光。震前,地聲特徵距離震中越近,音量越強,其音似雷聲、奔馬聲、風吼聲、連炮聲等。
地震發生的剎那,極震區郯城、臨沂、莒州,城池、縣治、官衙、學宮、倉敖、民房、廟、寺、祠、塔、橋等建築物倒塌,地裂、噴砂涌水山崩地陷。康熙《郯城縣志》有載:「一時樓房樹木皆前俯後仰,以頂至底者連二、三次,遂一顫既傾。城樓垛口、官舍民房並村落寺觀一時俱倒塌如平地。」康熙《沂州志》:「地震有聲,自西北來,響若雷,城郭、宮室、廟宇公廨一時俱毀……平地水深丈余,井內涌水高數尺,山崩地裂,所漂有朽木亂沙。」康熙《莒州志》:「沂州地震,徹夜搖動如雷,官廨、民房、廟宇、城樓、牆垛盡倒,僅存破屋一、二,人不敢入。河水暴漲,城中上無寸椽,下無片地。」

郯城-臨沂大地震,郯城-莒縣大地震,郯城麥坡地震。
郯城縣、臨沭縣部分地區烈度達XII度,其它地區烈度達XI度。震時如舟覆,地側樹偃,百穀隕籜,城郭、公廨、官民廬舍、廟宇等一時盡毀,山崩為塹,地漩為淵,沙涌井湮。郯城城樓垛口、村落寺觀俱倒塌如平地,地裂泉涌,上噴高達二、三丈,地裂或縫寬不可越,或縫深不敢視,李家莊一鎮數千家並陷;沂州人無完宇,平地水深丈余,井內涌水高數尺山崩地裂;莒州百里無存屋,馬蓍山崩四散,五廬崮山劈裂一半,閻家崮、旋風朵、馬齊山大山個裂一半,城內四鄉遍地裂縫。區內死屍遍野,不能殮葬者甚多;暴雨烈日,瘟痢隨作,人民疏散。
X度區北至諸城,南至新沂南,西至蒙陰、費縣,城郭官民房舍盡壞,壓斃居民無數,山崩,地裂涌黑沙水,平地水涌數尺。
IX度區北至濰坊、益都,南至江蘇省邳縣、沭陽,東至日照、膠縣,西至兗州、鄒縣,壞官民房無算,人畜死傷甚多,地裂山崩,涌水出沙。
VIII度區北起濟南至昌邑、即墨一帶,南至江蘇省鹽城、漣水一帶,西至微山、濟寧、泰安,面積達9萬平方公里,城垣官舍傾倒無數,人畜多為壓死,地陷裂山崩。
VII度區北起膠東半島至惠民、德州一帶,南至安徽省淮北、蚌埠到江蘇省盱眙、寶應、大豐,西至菏澤、河南省商丘,面積近20萬平方公里。城垛廬舍多壞,人民有壓傷及死者,地裂出黑水。
VI度區北起黃河口北,南至安徽省安慶、宣城到上海,西至河北省冀縣、丘縣到河南省安陽、鄭州一帶,面積近40萬平方公里。一般記載房屋多傾倒或撲屋傷人。
沂水縣志記載「倒房數千間」,章丘縣志記載「龍山山崩」。
2.著名小說家蒲松齡在《聊齋志異》卷二《地震》一文中作了生動形象的描述。以下引述《地震》中的相關內容: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時,地大震。余適客稷下(編寫者註:今臨淄),方與表兄李篤之對燭飲。忽聞有聲如雷,自東南來,向西北去。眾駭異,不解其故。俄而幾案擺簸,酒杯傾覆,屋樑椽柱,錯折有聲。相顧失色。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趨出。見樓閣房舍,仆而復起,牆傾屋塌之聲,與兒啼女號,喧如鼎沸。人眩暈不能立,坐地上隨地轉側。河水傾潑丈余,雞鳴犬吠滿城中。逾一時許始稍定。視街上,則男女裸體相聚,競相告語,並忘其未衣也。後聞某處井傾側不可汲,某家樓台南北易向,棲霞山裂,沂水陷穴,廣數畝。此真非常之奇變也。
3.當時郯城知縣馮可參(清代邵武縣人,康熙進士)震後積極撫恤災民,時任縣令馮可參寫作《災民歌》詳細的記述了震後百姓的生活:
郯城野老沿鄉哭,自言地震遭荼毒, 忽聽空中若響雷,霎時大地皆翻覆。 或如奔馬走危坡,又如巨浪搖輕軸, 忽然遍地涌沙泉,須臾旋轉皆干沒。 開裂縫坼陷深坑,斜顫傾欹難駐足, 陰風颯颯鬼神號,地慘天昏蒙黑霧。 逃生逃死亂紛紛,相呼相喚相馳逐,舉頭不見眼前人,側身不見當時屋, 蓋藏委積一時空,斷折傷殘嗟滿目。 頹垣敗壁遍荒村,千村能有幾村存,少女黃昏悲獨宿,老嫗自首撫孤孫, 夜夜陰磷生鬼火,家家月下哭新魂, 積屍腐臭無棺殮,半就編蘆入冢幡
1668年7月25日晚8時許(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時),我國歷史上大陸東部最大的一次地震在郯城發生。
頃刻間,電閃雷鳴,郯城縣李庄鎮地陷嚴重,馬陵山多處斷裂,縣城百里范圍內房屋傾倒,噴砂、涌水,平地積水深三四米。到處都是哭聲喊聲,而且倖存者們更是慘不忍睹,苦風凄雨,伴著燈火四野荒蕪。
這次地震震級達到里氏8.5級,震中為郯城,受災最為嚴重的是郯城、臨沂和莒縣,有感范圍涉及河北、遼寧、山西、陝西、河南、江蘇、安徽、湖北、江西、浙江、福建等十餘省及中國東部海域,有文字記載的受震地區達400餘州縣,總面積近100萬平方公里。
曠世奇災:文史記載編繪災難史
一次大震前,總會相應地出現許多宏觀異常現象。郯城地震因受歷史條件的限制,沒有較詳細的記載,僅從現存的歷史資料來看,大地震之前出現過特旱大澇、地下水位上升、動物異常等宏觀方面出現異常情況。
郯城地震發生的4年前,郯城西部廣大地區,包括山東、河南、河北、江蘇和安徽等省份部分州縣出現大面積乾旱。「這年,除山東半島麥收十分之二外,其他各地夏秋絕產,千里赤地,草木皆枯。」臨沂市地震局副局長閆洪朋說,地震發生前許多動物,如牛、馬、驢、狗、雞等,表現出明顯的異常。陵縣、臨淄、淄川、泰安、海豐等地史料中均有記載,「河水傾潑丈余,雞鳴犬吠滿城中……」
此外,地震時出現地氣、地光、地聲等現象,如有白色、黑色、混濁煙狀氣體,似來自地下。震中區外圍的江蘇贛榆、河南西華、山東高密等地,出現黃紫色雲狀、紅色或似火光的地光。震前,地聲特徵距離震中越近,音量越強,其音似雷聲、奔馬聲、風吼聲、連炮聲等。
地震發生的剎那,極震區郯城、臨沂、莒州,城池、縣治、官衙、學宮、倉敖、民房、廟、寺、祠、塔、橋等建築物倒塌,地裂、噴砂涌水山崩地陷。康熙《郯城縣志》有載:「一時樓房樹木皆前俯後仰,以頂至底者連二、三次,遂一顫既傾。城樓垛口、官舍民房並村落寺觀一時俱倒塌如平地。」康熙《沂州志》:「地震有聲,自西北來,響若雷,城郭、宮室、廟宇公廨一時俱毀……平地水深丈余,井內涌水高數尺,山崩地裂,所漂有朽木亂沙。」康熙《莒州志》:「沂州地震,徹夜搖動如雷,官廨、民房、廟宇、城樓、牆垛盡倒,僅存破屋一、二,人不敢入。河水暴漲,城中上無寸椽,下無片地。」

5. 山東有哪些文物請教各位!

山東文物基本情況

一、世界遺產2處
曲阜「三孔」 世界文化遺產
泰山 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

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1處
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6座
(曲阜、濟南、青島、聊城、鄒城、臨淄)

三、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97處
省級優秀歷史建築345處
省級歷史文化名城10座

四、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4218處

五、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東部分)目錄
編號 名稱 時代 地址
第一批
1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 東漢 山東省長清縣
2 嘉祥武氏墓群石刻 東漢 山東省嘉祥縣
3 四門塔 隋 山東濟南市歷城區
4 曲阜孔廟及孔府 金一清 山東省曲阜市
5 城子崖遺址 新石器時代 山東省章丘縣
6 臨淄齊國故城 周 山東省淄博市
7 曲阜魯國故城 周一漢 山東省曲阜市
8 孔林 東周 山東省曲阜市
第二批
1 靈岩寺 唐一清 山東省長清縣
2 蓬萊水城及蓬萊閣 明 山東省蓬萊縣
(包括戚繼光牌坊)
3 大汶口遺址 新石器時代 山東泰安市
第三批
1 劉公島甲午戰爭紀念地 1888?1895年 山東省威海市
2 馮玉祥墓 1953年 山東省泰安市
3 駝山石窟 北周一唐 山東省青州市
4 千佛崖造像(包括龍虎塔、九頂塔) 唐一明 山東省濟南市
5 光岳樓 明 山東省聊城市
6 聊城山陝西會館 清 山東省聊城市
7 孟廟及孟府 明、清 山東省鄒縣
8 牟氏庄園 清、民國 山東省棲霞縣
9 十笏園 明、清 山東省濰坊市
10岱廟 宋一清 山東省泰安市
11崇覺寺鐵塔 北宋 山東濟寧市
12 峰山、天柱山摩崖石刻 北魏 山東省掖縣、平度縣
13鐵山、崗山摩崖石刻 北周 山東省鄒縣
14薛城遺址 東周 山東省滕縣
15田齊王陵 戰國 山東省淄博市
16蘇祿王墓 明 山東省德州市
第四批
1 北庄遺址 新石器時代 山東省長島縣
2 丹土遺址 新石器時代 山東省五蓮縣
3 曹植墓 三國 山東省東阿縣
4 廣饒關帝廟大殿 南宋 山東省廣饒縣
5 魏氏庄園 清 山東省惠民縣
6 丁氏故宅 清 山東省龍口市
7 煙台福建會館 清 山東省煙台市
8 青島德國建築 清 山東省青島市
9 八路軍一一五師司令部舊址 1941?1945年 山東省莒南縣,
第五批
1 西河遺址 新石器時代 山東省章丘市
2 桐林遺址 新石器時代 山東省淄博市
3 丁公遺址 新石器時代 山東省鄒平縣
4 景陽崗遺址 新石器時代 山東省陽谷縣
5 安邱垌堆遺址 新石器時代一商 山東省菏澤市
6 即墨故城遺址 東周一北齊 山東省平度市
7 漢濟北王墓群 西漢 山東省濟南市
8 北寨墓群 東漢 山東省沂南縣
9 漢魯王墓 西漢 山東省曲阜市、鄒城市
10 顏廟 元一清 山東省曲阜市
11 臨清運河鈔關 明 山東省臨清市
12 長城一齊長城遺址 春秋、戰國 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市、肥城市、泰安市、萊蕪市、
淄博市、沂源縣、臨朐縣、安丘市、諸城市、沂水縣、莒縣、五蓮縣、膠南市、青島市
13 泰山石刻 北齊一唐 山東省泰安市
14 白佛山石窟造像 隋、唐 山東省東平縣
15 青島八大關近代建築 近代 山東省青島市
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簡介

1孝堂山郭氏墓石祠
時代:東漢
地址:山東省長清縣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位於長清縣孝堂山上,傳說為東漢郭巨墓祠。

據祠內題記和畫像風格判斷,建築年代約為1世紀,是我國尚存在的最早地面房屋建築。祠用石築,室內寬3.8米,進深2.08米。屋頂兩面坡的石板刻出脊背、瓦壟、勾頭、椽頭、連檐等形狀,作單檐懸山頂式。牆壁以厚約20厘米的石塊砌成。祠內石壁和三角石樑上雕有神話傳說、天文星象、歷史故事、出行圖和戰爭場面等,雕刻技法多為平地線刻。祠內最早的遊人題記有東漢永建四年(129年)和永康元年(167年)兩則。在石祠山牆外側刻有北齊隴東王「感孝頌」,在歷史和書法藝術上有重大的價值。

2嘉祥武氏墓群石刻
時代:東漢
地址:山東省嘉祥縣

武氏墓群石刻位於嘉祥縣武翟山下的武氏祠內。祠建於東漢建和元年(147年),現尚有石闕、石獅各一對,石碑兩塊,畫像石四十三塊,隸書題記約一千零六十九字。畫像內容豐富,有歷史人物、歷史故事、神話傳說、車馬出行、水陸攻戰等等,從不同角度反映出當時的社會狀況、風土人情、典章制度、宗教信仰等。

3四門塔
時代:隋
地址:山東省濟南市

四門塔位於歷城區柳埠村青龍山麓神通寺遺址東側。建於隋大業七年(611年)。塔身用大塊青石砌成,單層方形,高15.04米,每邊寬7.4米。塔四面辟拱門,檐部疊澀挑出五層。塔頂用二十三行石板層層收縮疊築,成四角攢尖錐形。塔剎由露盤、山華、蕉葉、相輪等組成。塔室有方形塔心柱、四面各有後人移置的石雕坐佛一尊。四門塔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石塔。

4曲阜孔廟及孔府
時代:金一清
地址:孔廟及孔府位於曲阜市城內。

曲阜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的故里。孔子歿後一年,魯哀公將其故宅三間改建為廟。西漢以降,歷代帝王不斷對孔廟進行擴建,使之成為一處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群,前後共有九進院落。從大成門起分為三路,全廟共有殿堂閣廡四百六十六間,南北長1公里多,總面積約22萬平方米。殿宇雕梁畫棟,金碧輝煌,周圍有垣牆及角樓。廟內有金代碑亭一座,並保存著歷代碑刻兩千餘方。孔府,舊稱衍聖公府,西與孔廟毗鄰,為歷代衍聖公的官署和私邸,經明、清歷次維修擴建,遂具現有規模,總面積約16萬余平方米。樓房廳堂共四百六十三間,九進院落。其布局分為三路:東路為家廟所在地;西路為衍聖公讀書學禮處;中路為孔府主體部分,前面為官衙,設三堂六廳,後面為住宅。府內存有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至1948年檔案及大批歷史文物。

5城子崖遺址
時代:新石器時代
地址:山東省章丘縣

城子崖遺址位於章丘縣龍山鎮東城子崖的台地上,高出地面約3?5米,面積約20萬平方米,文化層堆積厚約3米。1928年春發現,1930?1931年進行了兩次發掘。遺址內涵豐富,包括新石器時代和東周時代的文化遺存。新石器時代以磨光黑陶為主要特徵。考古界已將龍山鎮城子崖遺址為代表的文化遺存命名為「龍山文化」。遺址周圍發現有夯土圍牆遺跡。

6臨淄齊國故城
時代:周
地址:山東省淄博市

齊國故城位於淄博市臨淄區北部,為周代齊國都城遺址。自齊獻公元年(前859年)至齊亡,凡六百餘年均都此。故城由大小兩城組成,大城略呈長方形,東西寬約4公里,南北長約4.5公里;小城在大城西南隅,名營丘城,東西寬約1.4公里,南北長約2.2公里。城西北部有一夯土台基,台北分布大片夯土基跡。故城有十三座城門(已探明十一座),幹道十條,發現排水道和鑄銅、鑄錢、冶鐵、制骨作坊遺址多處,出土遺物有瓦當、封泥、貨幣、陶器等。古城內還發現兩處春秋墓地。

7曲阜魯國故城
時代:周一漢
地址:山東省曲阜市

魯國故城遺址,位於曲阜市區。自西周初年(前11世紀),周武王封其弟周公旦於魯,至魯頃公四年(前249年)為楚所滅,其間九百餘年,是周王朝諸侯國中沿用時間最長的都城之一。西漢封劉余為魯恭王亦居此,直至西漢中期。城平面略呈長方形,東西長約3.5公里,南北寬約2.5公里。城垣遺跡依稀可尋,有城門十一座,街道十三條。城中部發現有漢代魯靈光殿遺址,殿基東西長約700米,南北寬約400米,最高處高8米,周圍有大型建築基址,為春秋至西漢時的宮殿區。城內北部和西部有冶銅、制骨、燒陶和冶鐵遺址十處,城西部有墓地多處,發掘出土一批珍貴文物。

8孔林
時代:東周
地址:山東省曲阜市

孔林為孔子墓葬所在地,位於曲阜市城北1.5公里處。墓園古柏參天,四周有圍牆,佔地面積199.8萬平方米。園內有清代建築的觀樓、享殿和宋代雕刻的石人、石獸等。自孔子以後,孔氏歷代子孫亦多從葬於此。

9靈岩寺
時代:唐一清
地址:山東省長清縣

靈岩寺位於長清縣東南25公里方山(屬泰山山脈)之陽。創建於永興年間(357-358年),其後北魏、隋、唐再度重建。現存主要建築有唐代積翠證明龕,宋代辟支磚塔及元、明、清時代的木構千佛殿、大雄寶殿、御書閣、鍾鼓樓和碑刻等。千佛殿內保存的四十尊宋代彩繪泥塑羅漢,神態生動,.塑制精美,是我國古代雕塑藝術的傑作。

10蓬萊水城及蓬萊閣(包括戚繼光牌坊)
時代:明
地址:山東省蓬萊縣

蓬萊水城又名備倭城,位於蓬萊縣城北丹崖山東麓,原為宋代刀魚寨舊址。明洪武九年(1376年)始建,依山麓地形構築城牆,疏浚小海,引海水入內,用以停泊船艦,操練水師,抵禦倭寇侵擾。抗倭名將戚繼光曾鎮守於此。主要建築有水門水閘、防波堤、平浪台、碼頭、敵台(炮樓)、燈樓、護城河等,是明清兩代的海防要塞。水城在港址的選擇、港灣的設計及工程技術等方面都有獨到之處,在我國海港建築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蓬萊閣在丹崖山上,初建於宋嘉祜年間(1057-1064年),明擴建,清重修。閣上存有歷代碑刻二百多塊,著名的有蘇軾「海市詩」碑及石刻楹聯等。

戚繼光牌坊建於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為紀念戚繼光祖母和戚繼光父子而立。牌坊有東西兩座,在戚繼光祠南約100米處。東牌坊名「母子節孝坊」,西牌坊名「父子總督坊」。兩坊形制相同,四柱五樓,花崗石仿木構,高9.5米,寬8.3米。牌坊的額枋、屋脊、基座等處均施以雕刻,有線刻、浮雕、透雕等多種手法。圖案有雙龍戲珠、丹鳳朝陽、鳳戲蟠龍、纏枝花卉等,為明代石雕藝術的重要實例。

11大汶口遺址
時代:新石器時代
地址:山東省泰安市

大汶口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山東大汶河兩岸的寧陽堡頭和泰安大汶口附近。1959年在汶河南岸堡頭村西發掘墓葬一百三十三座,出土遺物包括陶器一千多件,其中有紅、灰、黑、白各色陶器,間有精美的彩陶:石器、骨器及動物骨骼亦甚豐富。考古學界將大汶口遺址文化及與其相類的文化遺存命名為「大汶口文化」。1947?1978年,又連續進行發掘,出土遺物甚多。大汶口文化從公元前4000年前開始,經歷了大約兩千多年的發展。

12劉公島甲午戰爭紀念地
時代:1888-1895年
地址:山東省威海市

甲午戰爭紀念地位於威海市劉公島,是清朝政府北洋海軍提督署的所在地。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後,北洋水師官兵在黃海英勇抗擊日本海軍,「致遠艦」艦長鄧世昌等官兵壯烈犧牲。日軍分海、陸兩路圍攻威海,水師官兵力戰不敵,全軍覆滅。水師提督丁汝昌等殉國於劉公島。紀念地除海軍提督署外,還包括水師學堂、鐵碼頭、船塢、島山諸炮台及丁公祠、丁公府等建築和設施。

13馮玉祥墓
時代:1953年
地址:山東省泰安市

馮玉祥墓位於泰安市泰山西麓。馮玉祥是著名的國民黨愛國軍事將領。1948年因輪船失事遇難。該墓系遵其生前意願所建,1953年遷葬於此。墓用泰山花崗岩石建築,坐東朝西,正面嵌馮玉祥銅鑄浮雕像,並刻有郭沫若題「馮玉祥先生之墓」及馮玉祥言志詩--《我》。墓對面是馮玉祥修建的「大眾橋」,東側有馮玉祥為辛亥灤州起義烈士所修築的紀念祠。

14駝山石窟
時代:北周一唐
地址:山東省青州市

駝山石窟位於青州市城西南6公里的駝山上。洞窟五個,龕窟一個,計有大小佛像六百三十八尊。其中第3號窟最大、時代最早、造像最多,為北周時雕鑿。其餘四個洞窟為隋、唐造像,有長安二年(702年)題刻。

15千佛崖造像(包括龍虎塔、九頂塔)
時代:唐一明
地址: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

千佛崖位於歷城區柳埠東北白虎山東麓。始鑿於唐武德年間,宋、元、明各代均有開鑿。現存窟龕一百多個,造像二百一十餘尊,題記四十三處,多為唐貞觀、顯慶、文明年號。造像窟龕較大的有五個,保存較完整,造型生動。千佛崖下有神通寺遺址和大、小龍虎塔各一座。塔平面呈方形,大塔的塔基與塔身為唐代石造,塔頂為宋代磚造,四面有門,塔身雕有龍、虎、佛、菩薩、力士、飛天等。神通寺遺址南有唐代九頂塔,磨磚結構,單層八角,頂有小塔九座,造型獨特別致,建造精美。塔後靈鷲山有唐代摩崖造像。

16光岳樓
時代:明
地址:山東省聊城市

光岳樓位於聊城市舊城中部,始建於明洪武七年(1374年),經多次修繕。台基為磚石結構,高9米,佔地1238平方米。樓為木構建築,四層五間,高24米,歇山十字脊頂,四面斗拱飛檐,並有迴廊相通,表現了宋元向明清建築過渡的風格。樓內有歷次重修碑記和題詩石刻二十餘方。

17聊城山陝會館
時代:清
地址:山東省聊城市

山陝會館位於聊城市東關古運河西岸。清乾隆八年(1743年)山陝商人集資興建,歷時四年完成,總建築面積3000多平方米,殿閣堂樓一百六十餘間,系神廟、會館相結合的古建築群。分前後二重:前部有山門、戲樓、鍾鼓樓、爽樓、南北看樓、碑亭等;後部有神殿、春秋樓、游廊、望樓等。前後兩部分簇擁搭配,樓閣相望,布局緊湊。木雕人物、花鳥、獸頭,圖案花式繁多,造型生動,技藝精湛。戲樓內壁還留有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至1919年在此演出的戲班藝人題壁及京劇、山西梆子、河北梆子等劇種一百二十多個傳統劇目名稱。

18孟廟及孟府
時代:明一清
地址:山東省鄒縣

孟廟位於鄒縣城南門外,佔地60餘畝。宋宣和三年(1121年)建。據記載,金、元、明、清歷代重修達三十八次之多。現存建築為清康熙年間重建。孟廟共有五進院落,建築六十四間。亞聖殿位於南北中軸線上,為廟內主體建築。從承聖門開始,廟內建築布局分中、東、西三路,東西兩路對稱排列,有啟聖殿、孟母殿、致嚴堂、桃主祠等建築。廟內共有碑碣石刻三百五十餘塊。孟府是孟子後裔的宅第,位於孟廟的西側,現存院落六進,殿堂門廡一百四十八間,前為官衙,後為住宅。後院「賜書樓」為明代建築。

19牟氏庄園
時代:清一民國
地址:山東省棲霞縣

牟氏庄園在棲霞縣古鎮都鎮,始建於清雍正九年(1731年),至1945年形成現規模,是較完整的大地主宅院之一。建築面積2萬平方米,包括房屋四百八十間、門樓三十個及其他附屬建築。宅院布局為三組六院形式,每組一至三院不等,每院四至六進相間,均呈四合院結構,具有膠東地區民居特色。

20十笏園
時代:明一清
地址:山東省濰坊市

十笏園位於濰坊市舊城北部,佔地面積約l萬余平方米。始建於明嘉靖年間,光緒十一年(1885年)丁善寶重修擴建為私人花園。因建築小巧玲瓏,佔地少,被喻為「十個笏板」而得名。園內建有亭、台、樓閣,以迴廊、小橋、過道相通,假山、魚池、奇花、垂柳點綴其中,布局緊湊。主要建築「硯香樓」系明代修建,三開間二層樓,牆壁上嵌有鄭板橋、金農等的書畫碑刻九十方。

21岱廟
時代:宋一清
地址:山東省泰安市

岱廟位於泰安市城內泰山南麓,祀「東岳泰山神」而得名,為歷代帝王封禪泰山、舉行大典之地。始建於秦漢,歷代均有增修,為我國宮殿式建築之一。現存建築為宋代以後所建。以主殿天貺殿為中軸,迴廊環繞,鍾鼓樓左右相對。前有仁安門、配天門。後有寢宮三:左為漢柏院(有古柏五株,傳為漢武帝所植),中有御座(皇帝祭祀時起居之所),右有唐槐院、道舍院。雉堞周匝,四隅起角樓,面積9.65萬平方米。原設八門,廟宇黃瓦朱甍,古柏參天,碑碣林立,著名的有「秦二世泰山刻石」,漢「張遷碑」、「衡方碑」,晉「任城太守之妻孫夫人碑」及唐「神寶寺碑」。另有銅亭、鐵塔等。

22崇覺寺鐵塔 』
時代:北宋
地址:山東省濟寧市

鐵塔位於濟寧市內,建於北宋崇寧四年(1105年)。原為八角七層,鐵殼磚心無頂塔,明萬曆九年(1581年),增建二層和銅頂,高九層,下部為磚砌八角形基座。塔身自下而上逐層收分,每層均設塔檐和平座,下施斗。四面辟門,四門設龕並置佛像。鐵塔構件模仿木結構形式鑄制。塔北有大雄殿,東有聲遠樓、漢碑室。室內存放漢碑八塊,其中有孔子見老子畫像石屢見著錄。

23雲峰山、天柱山摩崖石刻
時代:北魏
地址:山東省掖縣、平度縣

6. 臨沂的名勝古跡有什麼啊

有銀雀山漢墓竹筒博物館、王羲之故居、臨沂市博物館、華東革命烈士陵園、金雀山公園、沂蒙湖水上游覽區、王祥故里、新四軍軍部舊址、湯頭溫泉、沂南北寨漢畫像石墓、諸葛亮故里、顏真卿故里、蒙恬故里、杏山溶洞、雲蒙湖、平邑漢闕、自然博物館、蒙山旅遊區、五龍湖、左寶貴衣冠冢、文峰山、荀子墓、萬畝銀杏園、萬畝梨花園、萬畝木瓜園、馬陵之戰遺址、卧佛寺公園、羽山、沂山、穆陵關齊長城遺址等

7. 山東的名勝古跡有哪些

跨地區
大澤山 :在膠東半島西部,主峰在平度、萊州間。
磨箕山 :在莒南縣、莒縣交界處。
龜蒙頂 :在蒙陰、平邑兩縣交界處。
孟良崮戰役遺址: 在蒙陰、沂南兩縣交界的沂蒙山區。
昆嵛山 :橫亘於文登、牟平兩縣市交界處。
德州市
蘇祿王墓* :在德州市北郊北營村中。
樂陵市
文廟 :在樂陵市區內。
五里冢 :在樂陵市城關鎮。
惠王冢龍山文化遺址; 在樂陵市楊安鎮。
「魏王城」遺址: 在樂陵市大顧家村北。
「萃賢亭」遺址:在樂陵市舊樂陵村。
理元寺遺址 :在樂陵市奎台鄉。
漢三女冢: 在樂陵市。
禹城市
雙槐冢 :在禹城市禹城鎮。
元孫郁墓 :在禹城市梁家鄉。
邢寨汪龍山文化遺址; 在禹城市梁家鄉。古高唐城遺址 :在禹城市袁營鄉。
禹王亭遺址: 在禹城市。
八棱經幢: 在禹城市。
金代鐵鍾:在禹城市。
陵縣
東方朔墓: 在陵縣神頭鎮西南。
東方朔畫贊碑: 在陵縣城文化館內。
漢神頭墓群: 在陵縣神頭鎮。
侯家古墓: 在陵縣邊臨鎮。
秦厭次古城遺址: 在陵縣神頭鎮。
寧津縣
明建清真寺: 在寧津縣長官鎮東街回民區。
齊河縣
尹屯龍山文化遺址: 在齊河縣。(有關龍山文化,見山東省章丘市的主頁。)
商周文化遺址 :在齊河縣。
晏嬰冢 :在齊河縣。
武城縣
竇建德點將台: 在武城縣。
慶雲縣
唐棗 :在慶雲縣周尹村東北。
無棣故城遺址: 在慶雲縣。
大丁廟古墓群:在慶雲縣。
平原縣
千佛塔: 在平原縣崔家廟。
龍門: 在平原縣平原鎮。
明建文昌閣: 在平原縣恩城。
夏津縣
大成殿: 在夏津縣。
明植古棗樹: 在夏津縣三十里鋪村東。
臨邑縣
龍泉寺: 在臨邑縣。
明監宗御史邢侗「來禽館」遺址: 在臨邑縣臨邑鎮。
漢白玉丈八佛: 在臨邑縣德平鎮。
漢末文人彌衡故里遺址: 在臨邑縣德平鎮。
彌衡井: 在臨邑縣德平鎮。
清涼禪院遺址: 在臨邑縣清涼店村北角。
東營市
南宋大殿: 在東營市。
營子遺址: 在東營市。
冢頭墓群: 在東營市。
孤島溫泉: 在東營市河口區。
墾利縣
勝利引黃閘: 在墾利縣勝利鄉。
廣饒縣
孫武園: 在廣饒縣城。
南宋大殿: 在廣饒縣城內西北隅。
冢頭墓群: 在廣饒縣。
傅家遺址: 在廣饒縣廣饒鎮。
大汶口文化遺址: 在廣饒縣傅家。
馬鳴寺碑 :在廣饒縣大王鎮。
東呂古墓: 在廣饒縣大王鎮。
東水磨遺址: 在廣饒縣稻庄鎮。
營子遺址: 在廣饒縣石村鎮。
寨村遺址 :在廣饒縣石村鎮。
馬跑泉 :在廣饒縣丁庄鎮。
唐頭營遺址: 在廣饒縣丁庄鎮。
永寧寺石造像: 在廣饒縣李鵲鄉。
百冊石造像 :在廣饒縣李鵲鄉。
西辛張遺址 :在廣饒縣李鵲鄉。
張郭遺址: 在廣饒縣小張鄉。
小張石造像: 在廣饒縣小張鄉。
南趙石造像: 在廣饒縣小張鄉。
草橋遺址: 在廣饒縣花官鄉。
柏寢台: 在廣饒縣花官鄉。
南口遺址: 在廣饒縣花官鄉。
利津縣
鐵門關遺址: 在利津縣前關村。
望參戰國遺址: 在利津縣。
元王升墓: 在利津縣。
荷澤市
牡丹區
菏澤牡丹之鄉: 在牡丹區。
曹州牡丹園: 在牡丹區。
鄄城縣
堯王墓: 在鄄城縣。
萬全庄石獅: 在鄄城縣。
杏花崗陳王台: 在鄄城縣。
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劉忠墓: 在鄄城縣劉垓村。
單縣
百獅坊-百壽坊: 在單縣城內。
鄆城縣
肖堌堆商代文化遺址: 在鄆城縣。
五代唐塔: 在鄆城縣。
萬人堌堆: 在鄆城縣武安鎮。
明柏林寺: 在鄆城縣漢石橋鄉。
曹縣
安陵堌堌堆: 在曹縣韓集鎮。
郗堌堆: 在曹縣。
梁堌堆: 在曹縣。
郜堌堆:在曹縣。
商、漢古遺址: 在曹縣普連集鎮。
定陶縣
官堌堆龍山文化遺址: 在定陶縣。(有關龍山文化,見山東省章丘市的主頁。)
仿山: 在定陶縣。
戚姬寺: 在定陶縣杜堂鄉。
梁王台: 在定陶縣。
項梁墓: 在定陶縣。
巨野縣
五代唐永豐塔: 在巨野縣巨野鎮。
明建文廟 :在巨野縣巨野鎮。
西漢御史大夫卜式石碑: 在巨野縣營里鄉。
「巨野教案」遺址: 在巨野縣夏官屯鄉。
麒麟台古遺址: 在巨野縣夏官屯。
東明縣
竇堌堆龍山文化遺址: 在東明縣。(有關龍山文化,見山東省章丘市的主頁。)
荊台集龍山文化遺址: 在東明縣。
唐單雄信墓: 在東明縣城關鎮。
清大成殿: 在東明縣城關鎮。
黃河渡口: 在東明縣高村集北。
成武縣
大台龍山文化遺址: 在成武縣。(有關龍山文化,見山東省章丘市的主頁。)
唐開元石塔: 在成武縣。
壽峰: 在成武縣。
文亭山: 在成武縣成武鎮城西。
春秋防城遺址: 在成武縣孫廟鄉。
濟南市
七十二泉 多分布於濟南市舊城區。
趵突泉: 在濟南市西門橋南。
李清照紀念堂: 在濟南市趵突泉公園內漱玉泉北。
珍珠泉: 在濟南市泉城路北。
黑虎泉: 在濟南市黑虎泉西路 。
五龍潭: 在濟南市舊城西門外,南距趵突泉約0.5公里。
大明湖: 在濟南市舊城北部。
小滄浪: 在大明湖西北岸亭園。
厲下亭: 在大明湖中小島上。
北極閣: 在大明湖東北岸。
遐園: 在大明湖南岸、南門西側。
辛稼軒紀念祠: 在大明湖南岸原李公 (鴻章) 祠內。
解放閣: 在濟南市黑虎泉西路,隔護城河與黑虎泉相望。
萬竹園: 在濟南市西青龍街與花牆子街的轉角處。
廣智院舊址: 在濟南市廣智院街 (今文化西路103號)。
濟南道院: 在濟南市上新街南首。
南大寺: 在濟南市禮拜寺街。
千佛山: 在濟南市南郊。
興國禪寺:* 在千佛山之陰半山坳中。
黃石崖造像: 在濟南市東南螺絲頂山主峰西側黃石崖。
大佛頭造像: 在濟南市歷城區佛慧山北。
大佛寺造像: 在濟南市歷城區西南青銅山南壁懸崖上。
玉函山造像: 在濟南市歷城區玉函山上。
龍洞山: 在濟南市歷城區東南。
四門塔*: 在濟南市歷城區柳埠村青龍山麓神通寺遺址東側。
龍虎塔: 在濟南市歷城區柳埠村四門塔西北白虎山下。
千佛崖造像: 在濟南市歷城區柳埠村龍虎塔西白虎山崖壁上。
九頂塔: 在濟南市歷城區柳埠村靈鷲山九塔寺內。
華不注山: 在濟南市歷城區北部。
張養浩墓: 在濟南市歷城區北園張庄村東。
房彥謙墓: 在濟南市歷城區西採石村東北。
章丘市
城子崖遺址:* 在章丘市龍山鎮東北。
李開先墓: 在章丘市埠村鎮東稻庄村南。
百脈泉: 在章丘市明水鎮。
舊軍: 在章丘市明水北19公里刁鎮。
赫胥氏陵: 在章丘市臨濟村。
漢代酈食其墓: 在章丘市臨濟村。
終軍墓: 在章丘市臨濟村。
馬融墓: 在章丘市臨濟村。
漢平陵王墓: 在章丘市山後寨。
董東大汶口文化遺址: 在章丘市。(有關大汶口文化,請見山東泰安市名勝古跡中的介紹。)
齊長城遺址: 在章丘市。
東平陵故城遺址: 在章丘市。
趙八洞石刻造像: 在章丘市。
長清區
五峰山: 在長清區城東南,為泰山支脈。
洞真觀: 在五峰山東側志仙峰下。
蓮花洞石刻造像: 在五峰山西峭壁上。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 在長清區孝堂山上。
靈岩寺*: 在長清區東南方山下、泰山西北麓。
千佛殿 :在靈岩寺內。
辟支塔 :在靈岩寺內。
墓塔林: 在靈岩寺西。
積翠證明龕 在長清區靈岩寺後方山之巔。
濟陽縣
商周時期鄺 冢遺址: 在濟陽縣。
小李遺址: 在濟陽縣。
劉台遺址: 在濟陽縣。
玉皇冢遺址: 在濟陽縣。
龍山文化遺址: 在濟陽縣鄺家村。(有關龍山文化,見山東省章丘市的主頁。)
平陰縣
洪範池: 在平陰縣洪範池鄉。
多寶佛塔: 在平陰縣翠屏山 (水山) 頂的玉皇閣院內。
書院泉: 在平陰縣。
石門邑大汶口文化遺址: 在平陰縣。(有關大汶口文化,請見山東泰安市名勝古跡中的介紹。)
斗祭台商周文化遺址: 在平陰縣。
項王墓 :在平陰縣。
明文學家於慎行墓: 在平陰縣。
北安故城遺址: 在平陰縣安城。
商河縣
商蘆坊遺址: 在商河縣。
漢小宮庄墓群: 在商河縣。
濟寧市
太白樓: 在濟寧市南部舊城牆之上。
浣筆泉: 在濟寧市浣筆泉路西。
崇覺寺鐵塔*: 在濟寧市鐵塔寺內。
漢碑群: 在濟寧市鐵塔寺街市教育局院內東北隅。
聲遠樓: 在濟寧市鐵塔寺街。
東大寺: 在濟寧市小閘口古運河西岸。
曲阜市
魯國故城:* 在曲阜市舊城區。
仰聖門: 即曲阜市舊城正南門,正對孔廟。
闕里坊: 在曲阜市孔廟東牆外闕里街。
孔廟*: 在曲阜市舊城內。
欞星門 :即孔廟大門。
奎文閣: 在孔廟同文門與十三御碑亭之間。
十三御碑亭: 在孔廟大成門前。
杏壇: 在孔廟大成殿前甬道正中。
大城殿: 孔廟內宮殿式主體建築。
寢殿: 在大成殿之後,為孔廟三大殿之一。
聖跡殿: 在孔廟寢殿之後。
漢魏六朝碑刻陳列館: 在孔廟東廡。
玉虹樓法帖石刻: 嵌於孔廟東西廡北端。
孔子故宅: 在孔廟東路承聖門內。
詩禮堂: 在孔廟故宅井前。
魯壁: 在孔廟故宅井之後。
孔府*: 在曲阜市城內,西與孔廟毗鄰。
孔府大門: 在曲阜孔府。
重光門: 在孔府大堂前。
六廳: 在孔府大堂東西兩廂。
大堂: 在孔府二門內。
二堂: 在孔府大堂之後。
三堂: 在孔府二堂之後。
內宅門: 在孔府三堂之後。
前上房: 孔府內宅第一進院落的正廳。
堂樓: 在孔府前上房之後。
鐵山園: 即孔府後花園。
孔府西學院: 在孔府西路。
慕恩堂: 在孔府東路。
孔林*: 在曲阜市城北1.5公里。
享殿: 在孔林洙水橋北。
萬古長春坊: 在曲阜城北通向孔林的神道中。
孔子墓: 在孔林內東享殿後。
孔尚任墓: 在孔林東北隅、環林路外側。
孔令貽墓: 在孔林東偏北、環林公路東側。
尼山孔子廟: 在曲阜市東南30公里尼山東麓。
洙泗書院: 在山東曲阜市舊城東北4公里,面洙 (水) 背泗 (水)。
顏廟: 在曲阜市舊城北部陋巷街。
梁公林: 在曲阜市舊城東13公里防山之北。
孟母林: 在曲阜市小雪鄉鳧村東、馬鞍山麓。
周公廟: 在曲阜市舊城東北1公里周、漢宮殿舊址上。
少昊陵: 在曲阜市區東4公里舊縣村東北。
石門山: 在曲阜市區東北25公里處。
九龍山崖墓: 在曲阜市九龍山南坡。
兗州市
興隆塔: 在兗州市城東北隅原興隆寺中。
西吳寺新石器遺址:在兗州市小孟鄉。
北辛文化遺址: 在兗州市小孟村北。
屯頭大汶口-龍山遺址: 在兗州市。
新嶧商周文化遺址:在兗州市。
春秋瑕邱故城址: 在兗州市。
春秋、秦漢遺址 :在兗州市二十里鋪。
古乘丘城遺址 :在兗州市故縣村北。
舊石器人類墓葬群: 在兗州市王因。
漢樊城遺址: 在兗州市黃屯。
元高唐州判薛瑞墓碑: 在兗州市薛家廟村東南。
鄒城市
孟廟*: 在鄒城市區南關。
孟府*: 在鄒城市區南關,東與孟廟毗鄰。
孟林: 在鄒城市區東北四基山西麓。
朱檀墓: 在鄒城市區北九龍山南麓。
鐵山摩崖石刻*: 在鄒城市區西北鐵山之陽。
崗山摩崖石刻*: 在鄒城市區北崗山北麓,分布在名叫「狼溝」的山谷中。
葛山摩崖石刻: 在鄒城市東北葛爐山西麓花崗岩石坪上。
嶧山 :在鄒城市東南。
魚台縣
武景亭遺址 :在魚台縣。
孔廟大殿: 在魚台縣。
魚台舊城遺址: 在魚台縣。
棲霞堌堆新石器遺址: 在魚台縣李閣鄉。
武棠序遺址: 在魚台縣武台鄉。
金鄉縣
文峰塔: 在金鄉縣。
魚山堌堆商文化: 在金鄉縣。
白垞集: 在金鄉縣。
嘉祥縣
青山寺: 在嘉祥縣城西南7.5公里。
武氏祠: 在嘉祥縣武翟山 (一作武宅山)下。
武氏墓群石刻 :在武氏祠內。
劉賀廢壙: 在嘉祥縣金山之陽山腰處。
曾廟: 在嘉祥縣城南20公里南武山南麓。
微山縣
微山島: 在微山縣南、微山湖中。
仲子廟: 在微山縣魯橋鎮仲淺村。
伏羲廟: 在微山縣兩城鄉劉庄西。
汶上縣
寶相寺塔: 在汶上縣城西北隅。
分水龍王廟: 在汶上縣南旺鎮北。
關帝廟: 在汶上縣汶上鎮。
唐故城遺址: 在汶上縣汶上鎮。
古闞城遺址: 在汶上縣南旺鎮。
魯桓公墓遺址: 在汶上縣南旺鎮。
明建宋公祠: 在汶上縣南旺鎮。
白英祠: 在汶上縣南旺鎮。
古桃城遺址 :在汶上縣軍屯鄉南桃村。
軍屯漢墓葬群:在汶上縣軍屯鄉。
任庄金代石刻: 在汶上縣軍屯鄉。
古陽城遺址: 在汶上縣郭樓鄉。
文殊般若碑: 在汶上縣白石。
唐鄭王城遺址: 在汶上縣白石鄉鄭城村。
北齊水牛山摩崖石刻: 在汶上縣白石。
明代郭林石刻群: 在汶上縣白石。
界牌周代文化遺址: 在汶上縣苑庄。
唐陽城故址: 在汶上縣義橋。
周馬神廟遺址: 在汶上縣義橋。
大徐龍山文化遺址 :在汶上縣康驛鄉。
徐海大汶口文化遺址: 在汶上縣康驛鄉。
中店漢文化遺址: 在汶上縣次丘鄉。
東周文化遺址: 在汶上縣次丘鄉。
泗水縣
卞橋: 在泗水縣城東25公里卞橋村東,橫跨泗河上游支流上。
泗水泉林: 在泗水縣城東25公里陪尾山下。
小黃溝大汶口遺址: 在泗水縣。
下蘆城遺址: 在泗水縣。
古卞城遺址: 在泗水縣。
仲廟遺址: 在泗水縣泗水鎮。
北魏漢陽縣故城遺址: 在泗水縣故縣村北0.5公里。
安山寺: 在泗水縣泗張鄉。
梁山縣
馬刨泉: 在梁山縣北崑山上。
梁山: 在梁山縣南,北瀕東平湖。
梁孝王墓: 在梁山縣。
十里杏花村: 在梁山縣。
聊城市
光岳樓: 在聊城市舊城中心。
傅家塋: 在聊城市舊城城南1.5公里。
山陝會館:* 在聊城市東關古運河西岸。
隆興寺鐵塔: 在聊城市東關原隆興寺內。
臨清市
舍利寶塔; 在臨清市西北運河東岸。
清真寺: 在臨清市西、衛運河東岸先鋒橋畔。
螯頭磯: 在臨清市汶河分汊處。
高唐縣
梁村塔: 在高唐縣城北梁村。
戰國齊盼子墓: 在高唐縣涸河西南。
東漢華歆墓: 在高唐縣涸河西南。
高唐文廟: 在高唐縣高唐鎮。
大觀八行碑: 在高唐縣高唐鎮。
唐代大覺寺遺址: 在高唐縣梁村鎮。
清平縣迎旭門遺址: 在高唐縣清平鎮。
金代信武將軍虞寅墓: 在高唐縣谷官屯村。
陽谷縣
古阿井: 在陽谷縣東北阿城鎮。
景陽崗: 在陽谷縣城東南17.5公里。
茬平縣
三十里鋪龍山-戰國文化遺址: 在茬平縣。
孟嘗君練兵場遺址: 在茬平縣。
魯連仲祠堂: 在茬平縣王老鄉。
尚庄遺址: 在茬平縣。
檯子高遺址: 在茬平縣孫橋鄉。
教場鋪龍山文化遺址: 在茬平縣。
莘縣
馬陵道古戰場遺址: 在莘縣西南大張村附近。
東魯店遺址: 在莘縣。
齊桓公會盟台遺址: 在莘縣朝城鎮。
鄭板橋縣衙舊址: 在莘縣古城鎮。
韓國昌墓: 在莘縣董杜庄鄉。
東阿縣
曹子建墓碑: 在東阿縣城南20公里魚山西麓曹植墓北側。
青冢子龍山文化遺址 :在東阿縣楊柳鄉。(有關龍山文化,見山東省章丘市的主頁。)
冠縣
黑旗軍起義紀念地: 在冠縣。
蕭城遺址: 在冠縣北館陶鎮。
武訓大殿: 在冠縣。
臨沂市
羅炳輝墓: 在華東革命烈士陵園內。
洗硯池: 在臨沂市區考棚路西側北段。
銀雀山金雀山漢墓群 :在臨沂市區東南部,東臨沂水河。
漢竹簡墓: 在臨沂市內。
王羲之故居: 在臨沂市內蘭山區洗硯池街。
寶泉寺遺址: 在臨沂市羅庄區。
湯頭溫泉: 在臨沂市河東區湯頭鎮。
東周-漢代墓葬群: 在臨沂市黑墩鄉鳳凰嶺一帶有墓葬88座。
沂南縣
漢畫像石墓: 在沂南縣城西北寨村。
陽都故城遺址: 在沂南縣磚埠鎮沂河西岸。
郯城縣
郯國故城: 在郯城縣郯城鎮北。
觀竹寺遺址: 在郯城縣新村北。
黑龍潭遺址: 在郯城縣。
郯子林: 在郯城縣。
沂水縣
穆陵關齊長城遺址: 在沂水縣城北50公里。
漢東安故城: 在沂水縣後朱雀村南。
西漢皇冢子漢墓群 :在沂水縣後朱雀村北。
北代莊周、漢遺址: 在沂水縣北代庄村東。
崮子頂大汶口文化遺址: 在沂水縣。
薛王台龍山文化遺址: 在沂水縣高庄鄉馬蘭村。(
蒼山縣
荀子墓 :在蒼山縣蘭陵東南1.5公里。
蘭陵古墓: 在蒼山縣。
南朝梁詩人何遜墓 :在蒼山縣長城村內。
費縣
費縣故城遺址: 在費縣。
玉環山仙人洞: 在費縣。
上冶玉泉觀: 在費縣上冶村。
西蔣龍山文化遺址: 在費縣新橋鄉石橋村。(有關龍山文化,見山東省章丘市的主頁。)
玉泉書院 :在費縣上冶村
戰國防城遺址: 在費縣方城村。
苑上商代遺址: 在費縣朱田鄉。
漢墓群: 在費縣朱田鄉。
唐銀杏樹: 在費縣朱田鄉。
春秋古台遺址: 在費縣劉庄鄉。
魯郎城故址: 在費縣劉庄鄉。
平邑縣
功曹闕 :在平邑縣城。
天寶山: 在平邑縣天寶鄉境內。
左寶貴衣冠冢 :在平邑縣地方鎮地方村西,北依紅石嶺。
曾點基墓: 在平邑縣南武城。
澹臺滅明墓: 在平邑縣南武城。
「康成石室」: 在平邑縣南武城山。
莒南縣
向國故城遺址: 在營南縣。
舊石器遺址: 在莒南縣朱蘆。
龍山文化遺址: 在莒南縣朱蘆
蒙陰縣
蒙山三關:白馬關、九女關、紫荊關 在蒙陰縣。
「中山晚照」 在蒙陰縣坦埠鎮中山之陽。
西漢盧縣故城遺址 :在蒙陰縣故縣村。
「堂阜遺址」: 在蒙陰縣常路村北。
岱崮保衛戰遺址: 在蒙陰縣岱崮鎮。
孟良崮戰役遺址: 在蒙陰縣垛庄鎮泉橋村東。
清建清真寺大殿: 在蒙陰縣南芙蓉村。
臨沭縣
郭家山遺址: 在臨沭縣。
北構頭古墓群: 在臨沭縣鄭山鄉。
新石器龍山、岳石山遺址: 在臨沭縣北溝頭村東北50米。
徐賀城古遺址: 在臨沭縣醋庄鄉。
卡麻科古遺址: 在臨沭縣店頭鄉。
案子古遺址: 在臨沭縣周庄鄉。
冠山仙人洞: 在臨沭縣山裡村。
長春寺銀杏樹: 在臨沭縣山裡村。
後利城遺址: 在臨沭縣蛟龍鎮。
馬庄古遺址: 在臨沭縣曹庄鎮。
西南嶺古墓群: 在臨沭縣曹庄鎮。
明建清真寺; 在臨沭縣張賀城村北。
陳官莊古墓群遺址: 在臨沭縣石門鎮。
青雲山古墓群: 在臨沭縣青雲鄉。
坊口北嶺古墓群: 在臨沭縣青雲鄉。
黃家屯古槐: 在臨沭縣青雲鄉。
青島市
前海棧橋: 在青島市南青島灣中。
八大關: 在青島市東部。
匯泉: 在青島市東南。
小青島: 在青島市南青島灣中,與前海棧橋隔海相望。
湛山寺: 在青島市東部湛山西南、太平山東麓。
康有為墓: 在青島市浮山南麓,大麥島村北山。
小魚山: 在青島市市南區福山支路西端。
觀象台: 在青島市市南區觀象二路15號。
嶗山: 在山東半島西南、青島市區東部。
太清宮: 在嶗山東南蟠桃峰下、嶗山灣畔。
上清宮: 在嶗山東南部、太清宮西北。
華嚴寺: 在嶗山東部那羅延山 (亦稱華嚴山) 麓。
太平宮: 在嶗山東部上苑山北麓、仰口灣畔。
明霞洞:在嶗山南部昆侖山 (亦稱玄武峰) 腰。
華樓宮: 在嶗山北部華樓山。
九水: 在嶗山白沙河上游。
龍潭瀑: 在嶗山南部八水河上游,北距上清宮約1公里。
膠南市
琅琊台 在膠南市夏河城東南5公里。
東皂戶遺址 在膠南市。
向陽村遺址 在膠南市寶山鄉。
齊長城遺址 在膠南市市美鄉徐家前夼。
龍山文化遺址 在膠南市西南部。(有關龍山文化,見山東省章丘市的主頁。)
西漢祝茲城遺址 在膠南市膠河鄉柏鄉。
膠州市
三里河文化遺址 在膠南市。
西庵遺址 在膠南市張家屯鎮。
秦柏欄將軍墓 在膠南市柏蘭村。
元武義將軍盧琮墓 在膠南市柏蘭村。
牧馬城 在膠南市。
漢祓國古城 在膠南市。
三官廟 在膠州市雙京村。

8. 臨沂市好玩的地方有哪些地方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