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游記
Ⅰ 中國最適合居住的城市是哪個
成都。
成都,四川省轄地級市 ,簡稱蓉,別稱「蓉城、錦城」,是四川省省會、副省級市, 特大城市,西部戰區機關駐地,國務院確定的國家重要高新技術產業基地、 商貿物流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是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
2018年,全市下轄20個區(市)縣和成都高新區、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幅員面積1433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33萬人,GDP15342.77億元。
丘陵面積佔27.6%,山地面積佔32.3%;土地墾殖指數高。土地肥沃,土層深厚,氣候溫和,灌溉方便,可利用面積的比重可達94.2%,全市平均土地墾殖指數達38.22%,其中平原地區高達60%以上,遠遠高於全國10.4%和四川省11.5%的水平。
Ⅱ 滿井游記 翻譯
北京一帶氣候寒冷,每年二月花朝節過後,殘存的寒氣還很厲害。冷風時常颳起,颳起就飛沙走石。(人)拘束在一室之中,想出去,但行不通。每次冒風快速行走,卻走不到百步就被迫返回。二十二日天氣略微暖和,我和幾個朋友出東直門,到了滿井。高大的柳樹夾立在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濕潤,一望這兒空曠開闊,(覺得自己)好像是逃脫籠子的天鵝。
這時河上的薄冰剛剛融化,波光才剛剛開始明亮,像魚鱗似的浪紋一層一層,清澈得可以看到河底,波光光亮的樣子,水面亮晶晶好像剛剛打開的鏡匣,清冷的光輝突然從鏡匣中射出來一樣。山巒被晴天融化的積雪洗過,美好的樣子好像剛被擦過一樣;鮮艷美好而又明亮嫵媚,又像美麗的少女洗了臉剛梳好的發髻一樣。
柳條將要舒展卻還沒有舒展開來,柔軟的梢頭在風中散開,像獸頸上的長毛的(麥苗)高一寸左右。遊人雖然還不多,但汲泉水煮茶的,拿著酒杯唱歌的,身著艷裝騎驢的,也時時能看到。風力雖然還很強,但空著手走路也會汗流浹背。(那些在)沙灘上曬太陽的鳥,在水面上戲水的魚,都悠然自得,一切動物都透出喜悅的氣息。
我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嘗沒有春天,可是住在城裡的人卻不知道(有這樣的變化啊)。不會因為遊玩而耽誤公事,能無拘無束瀟灑在山石草木之間遊玩的,只有我這種清閑的官了吧。而且滿井這地方正好接近我的住處,我的郊遊打算從這里開始,怎能沒有記述?這是明萬曆二十七年二月。
原文:
燕地寒,花朝節後,余寒猶厲。凍風時作,作則飛沙走礫。局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每冒風馳行,未百步輒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數友出東直,至滿井。高柳夾提,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於時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於匣也。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鮮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麥田淺鬣寸許。遊人雖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亦時時有。風力雖尚勁,然徒步則汗出浹背。凡曝沙之鳥,呷浪之鱗,悠然自得,毛羽鱗鬣之間皆有喜氣。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墮事,瀟然於山石草木之間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適與余近,余之游將自此始,惡能無紀?己亥之二月也。
(2)氣候游記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職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讓他進京。他只好收斂起遊山玩水的興致,來到北京,被授予順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第二年,升為國子監助教,《滿井游記》寫於這一年的早春二月,他和幾個朋友一起游覽了京郊的滿井,心情愉悅,文章在此背景寫成。
文章賞析:
開頭先點出時地節令。燕地舊俗以陰歷二月十五花朝節。這一天人們要到野外去玩賞春光。可是,這一年過了花朝節,余寒仍然很厲害,可見北方天氣寒冷,春天來遲了。
作者在文中是寫春遊,但先寫不能游。反映了作者「不拘格套」和「發人所不能發」的文學主張。下接幾句承上文「余寒猶厲」,著重寫風沙的厲害。風是「凍風」,有起凍結冰之感;而且時常刮,一刮風,就沙礫飛揚,簡直沒法出門。
一出門,冒風快走,不到百來步就擋不住要回頭。這是寫渴望出遊與不能出遊的矛盾。作者是一位喜游愛動的人,花朝節已經過了,也不知花事如何,因而探春出遊之意早已按捺不住,但卻被寒風沙礫所阻,不得不「局促一室之內」,其懊喪和郁悶可想而知。
以下,作者記敘了廿二日偕友游滿井時所見的融融春光。「廿二日天稍和」幾句,狀寫天氣和心情。一個「和」字,既寫天氣的和暖,也透露出作者心情的解凍,於是立即同幾位朋友出東直門,到滿井去。「高柳夾堤,土膏微潤」,是出郊所見;一個「局促室內,欲出不得」的人。
忽然來到野外,看到堤岸兩旁高高的柳樹,聞到滋潤的泥土芳香,心頭不禁漾出一股春天的喜悅。他四望郊原,一片空闊,快活的心情就像脫籠之鳥之樣,飛向那遼闊的春天原野。「若脫籠之鵠」,鵠就是天鵝,這是著力描寫從局促困居的境況下解脫出來的喜悅。
Ⅲ 馬可波羅筆下的光明之城是曾經的東方第一大港泉州嗎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大家好,我是青史回聲,解讀華夏千年歷史。今天要講述是在宋元時期,遠東地區第一大港——泉州。
一說到港口,那中國人就滔滔不絕,簡直是如數家珍。就目前來說,我們中國知名港那就多了去了,由北至南,大連、天津、青島、連雲港、上海、寧波、廣州、香港,等這些港口,那都是聞名世界、享譽海外!可是你們有沒有注意到,我們所提到的港口,它們所處的省份是不是漏了一個?從北到南,遼寧、天津、山東、江蘇、上海、浙江、廣東,甚至是香港,我都提到過,唯獨福建,我一絲沒提到。
是我對福建有意見嗎?怎麼可能?咱雖沒去過福建,但對其嚮往已久。
昔宋代詩人張守人張全真曾在他的《毗陵集》說過:「憶昔甌越險遠之地,今為東南全盛之都。」
這個甌越指的就是現在的福建。宋代的甌越那可是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區域之一。北宋末年,由於靖康之難,金兵南下,為逃避戰亂,一大片北方移民南下,定居在江南,由此商品經濟、海外貿易兩開花。福建因此成為了四方商人匯聚之地。
而福建的繁榮,更離不開它的東方第一大港——泉州。
義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
可隨著時代的變遷,廈門、廣州等海港的崛起,更是加了一把火,有了取代者,泉州在統治者眼裡,就沒有什麼商業價值了,因此泉州就此淪落了「小城市」。
Ⅳ 徐霞客到過哪
徐霞客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地理學家之一,也是有名的旅遊家。徐霞客名弘祖(或作宏祖),字振之,霞客是他的別號,萬曆十四年(1587年)出一在南直求江陰縣(今江蘇江陰市)南喝岐村(今屬馬鎮鄉)。徐霞客的家鄉在當時屬於「東南財賦地」的經濟發達地區。徐霞客出身什宦世家、書香門第,他的曾祖和祖父曾經掛過虛名,但到了他的父親徐有勉那 一代,徐家已經家道中落了。徐霞客的父親徐有勉,是個淡泊名利的人,他對什途沒有多大興趣,也小大歡喜和官場中的人結交,寧願平靜悠閑地在鄉間一活。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對年幼的徐霞客有所影響。
徐霞客幼年時期的徐霞客,天資聰穎,有很強的記憶力。對於不明白的地方,總要打破砂鍋問到底。他對「四書五經」和八股文沒有很大的興趣,卻特別青睞歷史、地理和探討大自然力一面的書籍。這類書在當時視為小正規的閑書、奇書。他的閱讀面很廣,諸如古今史籍、輿囚力一志、山海囚經等,他都有所涉獵。他的族兄徐仲昭曾說他「性酷好奇書,客中未見書,即囊無遺錢,亦解衣市之,自背負而歸。今充棟盈箱,兒比四庫。」有錢必買書,無錢則變賣衣物來換錢買書,徐霞客「奇書」的嗜好:好就是到了這種令人嘆為觀比的程度。看了這此書以後,使得他史加嚮往五厲等名山。
徐霞客19歲時,父親病故。三年服孝期滿,徐霞客萌發了外出遊歷的想法,而賢德的母親也認為好男兒志在四力一,不願自己的兒子像籬笆里圈著的小雞,車轅上套著的小馬一樣,被束縛而沒有見識和出息。對徐霞客的決定給予了極大的支持和鼓勵。
年輕的徐霞客終於告別書齋生活活,掙脫了什途功名的束縛,開始實現兒時的夢想。他22歲就開始外出旅遊,歷經34年,直到生命結束為。他先後游歷了大半個中國,足跡遍於華東、華北、中南、西南,包括浙江、安徽、福建、山東、河北、山西、陝西、河南、江西、廣東、廣西、湖南、湖北、貴州及雲南等16個省遍及北京、天津、上海3市。踏遍泰山、普陀、天台、雁盪、九華、黃山、武夷、廬山、華山、武當、羅浮、盤山、五台、阻山、衡山、九異等名山;游盡太湖、民江、黃河、『富春、閩江、九鯉湖、錢塘江、瀟水、湘水、鬱江、黔江、黃果樹瀑布、盤江、滇池、洱海等勝水。
在漫長的旅途當中,徐霞客為了考察得准確、細致,大都步行前進。披星戴月、風餐露宿,對於所遇的險阻,他都以頑強的鬥志去克服,而且無論身體多麼疲憊、條件多麼惡劣,他都侮天堅持作日記,這此旅遊日記記錄了他的旅途經歷、考察的情況以及心得體會,給後人留下了的寶貴的地理材料。
徐霞客很重視標本的研究價值,他在武當山等地目險採集了榔梅;在尚山採集了當地一種形似菊花的特產—金蓮花;在五台山採集了天茶花等珍稀名貴植物;在瑪瑙山上採集了「石樹」;在蝴蝶泉邊採集了花樹的枝葉。
徐霞客對科學研究有著無所畏懼的精神。他喜歡獵奇,可以說是到「聞奇必探,見險必截」。侮侮遇到古洞、名剎、溫泉、匕瀑、奇峰、深林、幽皇等奇異景觀,他都把安危置之度外,只求一覽「廬山真面日」。他在自己的記錄中說:「旦古人跡未到之卜_,小惜捐軀命,多力一竭慮以赴之,期於必造其域,必窮其奧而後比。」他在雲南騰越為了把一個岩洞看個明自,目死攀登上懸崖;在湖南茶陵時,獨闖傳說中神秘的麻葉洞;在廣西融縣真仙岩,徐霞客為了探索一個時洞,競從一條橫卧的巨蟒身上跨過,進到洞內。他還經『常和鬼神迷信做斗爭一,雲南地力一上有一本《雞山志略》,書中記載了五台山、峨眉山和雞足山等地的「放光瑞影」現象,這種五彩光圈通常被社會上認為是「佛光」或「『;:光」。徐霞客則從地形環境的角度,解釋了出現這種自然現象的原囚,駁斥了遷腐的迷信說教,這也表現了他的唯物主義自然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