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列佛游記寫作背景
1. 格列佛游記創作的背景意義或現實意義
意義:
作者運用了諷刺影射的手法。雖然此作品是對宮廷和政治家的諷刺,但是作品沒能超越它的時代和地方的局限,可是前面的那兩個部分,仍被認為是「文學的偉大寶庫之一」「電影的偉大寶庫之一」。本書反映當時英國的自大和狂妄。這是一部寓言小說,是英國作家斯威夫特於1726年寫的最著名的文學作品。《格列佛游記》是一部奇書,它不是單純的少兒讀物,而是飽寓諷刺和批判的文學傑作,作者借船醫格列佛之口逼真地描述了四次航海中的奇異經歷,通過這種幻想旅行的方式來影射現實,反映了18世紀前半期英國的社會矛盾,批判了當時英國統治集團的腐朽和資產階級唯利是圖的剝削本質,尖銳地駁斥了為當時社會制度進行辯護的一切思想企圖並有力抨擊了侵略戰爭和殖民主義的危害。
作品簡介:
《格列佛游記》是喬納森·斯威夫特(又譯為江奈生·斯威夫特)的一部傑出的游記體諷刺小說,以里梅爾·格列佛(又譯為萊繆爾·格列佛)船長的口氣敘述周遊四國的經歷。通過格列佛在利立浦特、布羅卜丁奈格、飛島國、慧駰國的奇遇,反映了18世紀前半期英國統治階級的腐敗和罪惡。還以較為完美的藝術形式表達了作者的思想觀念,作者用了豐富的諷刺手法和虛構的幻想寫出了荒誕而離奇的情節,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英國議會中毫無意義的黨派斗爭,統治集團的昏庸腐朽和唯利是圖,對殖民戰爭的殘酷暴戾進行了揭露和批判;同時它在一定程度上歌頌了殖民地人民反抗統治者的英勇斗爭。
2. 《格列佛游記》創作的時代背景是什麼(簡短一些)
喬納森·斯威夫特生活的年代正是英國君主立憲制確立並緩慢發展的時期。斯威夫特深諳當時回英國社會的三大矛盾答,即人民群眾與統治階級的矛盾、統治階級內部各集團之間的矛盾以及英國與其殖民地之間的矛盾,對英國及殖民地的人民群眾感到深切的同情,對英國統治階級的殘暴無能、昏庸罪惡和腐敗無能則感到極其的憤慨與不齒。但迫於當時的政治形勢,斯威夫特無法對當時的政治制度 。
3. 格列佛游記創作背景
約拿旦·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1667~1745)出生於愛爾蘭都柏林的一個貧苦家庭,靠叔父版撫養長大。權1686、1692和1701年分別獲得都柏林三一學院學士學位、牛津大學碩士學位和三一學院神學博士學位。此間曾任鄧波爾爵士私人秘書、英國國教會教士以及鄉村牧師等。1710年到1714年為托利黨內閣大臣主編《考察報》,托利黨人失勢後,他回到愛爾蘭,在都柏林作聖帕特尼克大教堂的副主教。斯威夫特以大量政論和諷刺詩等抨擊地主豪紳和英國殖民主義政策,受到讀者熱烈歡迎。而他的諷刺小說則影響更為深廣,所以高爾基稱他為世界「偉大文學創造者之一」。
《格列佛游記》是一部奇書,它不是單純的少兒讀物,而是飽寓諷刺和批判的文學傑作,英國著名作家喬治·奧威爾一生中讀了不下六次,他說:「如果要我開一份書目,列出哪怕其他書都被毀壞時也要保留的六本書,我一定會把《格列佛游記》列入其中。」在這本書中,斯威夫特的敘事技巧和諷刺才能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反映
4. 格列佛游記的創作背景是怎樣的
《格列佛游記》表面上酷似奇幻而詼諧的兒童讀物,實際上卻是一部對當時英內國政治、社會、容法律、風俗、習慣暴露深刻,極富戰斗性的現實主義作品。斯威夫特曾經提出過一個文學創作主張,認為「有許多事不能用法律去懲罰,宗教與道德的約束也都不足以使這些干壞事的人改正;只有把他們的罪孽以最強烈的字眼公之於世,才能使他們受人憎惡。」顯然,《格列佛游記》這部諷刺文學巨著正是作者文學創作主張的體現。
值得一提的是,《格列佛游記》是最早被翻譯介紹到中國來的英國文學著作之一。書中離奇的幻想和絕妙的諷刺深受中國讀者喜愛。
5. 格列佛游記的寫作背景是什麼
在這些虛構的國度里可以找到當時英國社會的痕跡。作品集中反映了18世紀前半期英國社會的種種矛盾,對英國政治制度作了辛辣的諷刺。如小人國里的高跟鞋代表的是當時的輝格黨,而低跟鞋代表的是托利黨,關於打破雞蛋是從大的一頭打還是從小的一頭打的爭論反映了宗教戰爭。主人公格列佛勤勞、勇敢、機智、善良。作品想像豐富,構思奇特,勾畫出一個五彩繽紛的神奇世界。幻想與現實的有機統一是這部作品的最大特點。首版在一周內售完,並立即被譯成法文和荷蘭文。18世紀末葉出現了改編的小冊子。倫敦塔巴特出版社於1805年首次出版了專門的兒童版本,並附有三幅彩色銅板插畫。迄今的兒童版本一般只涉及格列佛在小人國和大人國的奇遇。《格列佛游記》對英國和世界兒童文學產生過重要影響,尤其是其勾想手法、離奇描寫在英國兒童文學史上有開拓意義。
6. .喬納森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記》的寫作背景
《格列佛游記》的寫作背景是在19世紀前半期的英國,小說主要通過敘述英國外科醫生格列佛在「小人國」、「大人國」、「飛島國」和「慧駰國」的奇遇。
以抨擊「文明社會」人的貪欲、偽善和當時的政治腐敗與黑暗,揭露英國統治者的殖民政策,歌頌勞動人民的反抗精神,具有鮮明的民主主義思想特色,是一部極具諷刺意味的小說。
《格列佛游記》1726年在英國首次出版便受到讀者追捧,一周之內售空。出版幾個世紀以來,被翻譯成幾十種語言,在世界各國廣為流傳。
在中國也是最具影響力的外國文學作品之一,被列為語文新課程標准必讀書目。根據其內容改編的電影分別於1977年、1996年、2010年被搬上大熒幕。
(6)格列佛游記寫作背景擴展閱讀:
賞析:
《格列佛游記》這個作品分為四個部分,每個部分都講了一個獨立的故事。在這四個故事裡,英國人格列佛都是因為乘船出海。
然後遭遇各種事故而來到了一個不為外界所知的國家——這個國家的居民也不知道外界的情況。格列佛第一次來到的是小人國利立浦特,這里的人最高的也只有十幾厘米。
因為受到弓箭的威脅,又喝了被下了迷葯的酒,格列佛被小人國人用專車運到了京城獻給國王。格列佛對人們十分友善,對國王又極為恭敬,於是逐漸贏得了小人國人的好感。
當時,另一個小人國不來夫斯古准備從海上入侵利立浦特,格列佛便涉過海峽,拖走了不來夫斯古50艘最大的軍艦,立了大功。但格列佛不願滅掉不來夫斯古,使國王很不高興。
後來,王後寢宮失火,格列佛情急生智,撒了一泡尿把火撲滅,卻讓王後大為惱火。於是,小人國的君臣沆瀣一氣,准備除掉格列佛。
格列佛聽到風聲後立即逃到了不來夫斯古國,後來又返回了英國。格列佛第二次來到的是大人國。他被一位高達20米的農民捉住。農民帶格列佛到全國各大城市展覽,最後來到首都。
這個農民發財心切,每天要格列佛表演10場,把他累得奄奄一息,後來又把他賣給了王後。由於小巧伶俐,格列佛在宮廷中非常得寵。
卻也不時遭到巨大的老鼠、猴子甚至樹上掉下的碩大蘋果的傷害。格列佛在該國待了兩年多。有一天他假裝生病,來到海邊呼吸新鮮空氣。天空中的鷹錯把他住的箱子當成烏龜叼了起來。幾只鷹在空中爭奪,箱子掉進海里,被路過的一艘船發現,格列佛因此獲救,便又回到了英國。
格列佛第三次來到的是一座叫「勒皮他」的飛島——這個島始終在空中飛翔。第四次他到達的地方則更為奇特,那裡的居民都是些有智慧的馬——被稱作「慧駰」。
而那裡被慧駰豢養、役使的「畜生」,則是長得像人的「耶胡」……顯而易見,這是一部充滿想像力的作品。當我們一提到「充滿想像力」,接下來閃過腦海的。
可能往往便是這樣一些詞彙:天馬行空、無拘無束、神奇、怪誕……然而若要恰當地表述《格列佛游記》里的想像力,我們所使用的詞語似乎正好與之相反。
且以我們摘選的這部分文字為例。這是格列佛剛來到大人國時的場景。從表面上看,格列佛的種種見聞經歷都讓人覺得不可思議:怎麼會有這么高大的人,這么高大的樹木。
這么大的鐮刀、麥子、小草……然而,我們很快會發現,大人國的種種「神奇」,也僅僅是什麼都很大而已,除此之外,一切都是如此平常:大人國的人也種植、收割麥子。
他們那裡也有農民、僕人,他們那的僕人也是聽命於主人,他們也長著和「我們」一樣的五官四肢,也是用嘴巴說話。
甚至也有著和「我們」一樣的情感、思維(例如農民的妻子見到格列佛就嚇得尖叫逃跑,「這和英國女子看到一個癩蛤蟆或者蜘蛛就要跑的情形完全一樣」)。
而我們再來看作者對格列佛種種心理的描述:驚奇、恐懼、絕望、低聲下氣等等,還有當描述格列佛被僕人抓起。
作者甚至考慮到了這樣的細節:「他的拇指和食指捏得我好疼呀。」這些都是如此的真實又嚴謹,讓人覺得格列佛彷彿真的就身在大人國。
與大人國類似,在作者筆下,小人國、飛島、慧駰國里的種種人物和場景,也都是再平常與真實不過的。事實上,它們都不過是作者所熟悉的祖國(英國)的一個個縮影。
換個說法就是:大人國就像是作者在拿著一個放大鏡來看英國,小人國則正好相反,慧駰國則是他顛覆性地來看人與動物的關系。
7. 《格列佛游記》一書有哪些寫作背景
《格列佛游記》表面上酷似奇幻而詼諧的兒童讀物,實際上卻是一版部對當時英國政治、社會權、法律、風俗、習慣暴露深刻,極富戰斗性的現實主義作品。斯威夫特曾經提出過一個文學創作主張,認為「有許多事不能用法律去懲罰,宗教與道德的約束也都不足以使這些干壞事的人改正;只有把他們的罪孽以最強烈的字眼公之於世,才能使他們受人憎惡。」顯然,《格列佛游記》這部諷刺文學巨著正是作者文學創作主張的體現。
值得一提的是,《格列佛游記》是最早被翻譯介紹到中國來的英國文學著作之一。書中離奇的幻想和絕妙的諷刺深受中國讀者喜愛。
8. 格列佛游記 的寫作背景
格列佛游記
[英]約拿旦·斯威夫特 著
[作者簡介]
約拿旦·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1667~1745)出生於愛爾蘭都柏林的一個貧苦家庭,靠叔父撫養長大。1686、1692和1701年分別獲得都柏林三一學院學士學位、牛津大學碩士學位和三一學院神學博士學位。此間曾任鄧波爾爵士私人秘書、英國國教會教士以及鄉村牧師等。1710年到1714年為托利黨內閣大臣主編《考察報》,托利黨人失勢後,他回到愛爾蘭,在都柏林作聖帕特尼克大教堂的副主教。斯威夫特以大量政論和諷刺詩等抨擊地主豪紳和英國殖民主義政策,受到讀者熱烈歡迎。而他的諷刺小說則影響更為深廣,所以高爾基稱他為世界「偉大文學創造者之一」。
《格列佛游記》是一部奇書,它不是單純的少兒讀物,而是飽寓諷刺和批判的文學傑作,英國著名作家喬治·奧威爾一生中讀了不下六次,他說:「如果要我開一份書目,列出哪怕其他書都被毀壞時也要保留的六本書,我一定會把《格列佛游記》列入其中。」在這本書中,斯威夫特的敘事技巧和諷刺才能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反映。
作品的主人公里梅爾·格列佛是個英國外科醫生,後升任船長;他受過良好教育,為祖國而自豪,在職業和政治兩方面似乎都頗有見識,可是他本質上卻是一個平庸的人,而斯威夫特正是利用了主人公的這種局限達到了最充分的諷刺效果。 全書由四卷組成,在每一卷中格列佛都要面臨常人難以想像的特殊情況。
第一卷寫的是格列佛在小人國(利立普特)的遭遇,格列佛與利立普特人的大小比例為十二比一,那裡的居民身高僅6英寸,格列佛置身其中,就像一座「巨人山」。起先他被小人們捆了起來,但後來由於他表現溫順並答應接受某些條件,小人國國王同意恢復他的自由。此時,該國正遭到另一小人國(布萊夫斯庫)入侵,格列佛涉過海峽把敵國艦隊的大部分船隻擄來,迫使敵國遣使求和。盡管格列佛立了大功,但後來因在幾件事情上得罪了國王,國王決定刺瞎他的雙眼,將他活活餓死。格列佛得知消息,倉皇逃向鄰國,修好一隻小船,起航回家。
第二卷描述格列佛在大人國的遭遇。在這一卷里,格列佛又一次出海時,遭遇風暴,船被刮至一片陌生的陸地。這陸地叫布羅卜丁奈格(大人國)。那裡的居民身高有如鐵塔。格列佛一到這里,由「巨人山」一下子變成了侏儒,置身大人國,自己彷彿變成了一個利立普特(小人國)人,比例倒了過來,成了一比十二。在大人國的農夫面前,格列佛像鼴鼠般大小,被農夫當作玩物帶回家。為了賺錢,農夫竟把他帶到市鎮,讓他耍把戲,供人觀賞。後來他被王後買去,得以與大人國的國王相處。逐漸地,格列佛思鄉之情日益濃烈,在一次隨國王巡視邊境時佯稱有病,去海邊呼吸新鮮空氣。當他在岸邊鑽進小木箱睡覺時,一隻大鷹將木箱叼走。後來木箱落入大海,被路過的船隻發現,裡面的格列佛獲救,終於又回到英國。
第三卷寫的是飛島國。這一卷比較鬆散,鋪得較開,寫格列佛以勒皮他(飛島)游歷為中心,兼及巴爾尼巴比、拉格奈格、格勒大錐和日本四個地方的游記。
第四卷描述了格列佛在賢馬國(「慧駰國」)的所見所聞。這是歷來最為爭議的部分。在那裡,格列佛遭到智慧而理性的慧駰的放逐,滿心悵惘地回到那塊生他養他如今卻叫他厭惡的故土,憤怒而又無可奈何地與一幫「野胡」在一起度過自己的餘生。
在這些虛構的國度里可以找到當時英國社會的痕跡。作品集中反映了18世紀前半期英國社會的種種矛盾,對英國政治制度作了辛辣的諷刺。如小人國里的高跟鞋代表的是當時的輝格黨,而低跟鞋代表的是托利黨,關於打破雞蛋是從大的一頭打還是從小的一頭打的爭論反映了宗教戰爭。主人公格列佛勤勞、勇敢、機智、善良。作品想像豐富,構思奇特,勾畫出一個五彩繽紛的神奇世界。幻想與現實的有機統一是這部作品的最大特點。首版在一周內售完,並立即被譯成法文和荷蘭文。18世紀末葉出現了改編的小冊子。倫敦塔巴特出版社於1805年首次出版了專門的兒童版本,並附有三幅彩色銅板插畫。迄今的兒童版本一般只涉及格列佛在小人國和大人國的奇遇。《格列佛游記》對英國和世界兒童文學產生過重要影響,尤其是其勾想手法、離奇描寫在英國兒童文學史上有開拓意義。
格列佛游記〉用「大人國」「小人國」(國名)諷刺了英國18世紀的資本主義統治,頗具喜劇的色彩
格列佛游記》中,格列佛第一次出遊,發現小人國是用(跳繩比賽)來選拔官員的,她第四次出遊來到了(慧駰國)
格列佛游記 的主要內容
喬納森·斯威夫待(Jonathan Swift,1667—1745)是英國啟蒙運動中激進民 主派的創始人,十八世紀英國最傑出的政論家和諷刺小說家。他父親是定居愛爾蘭 的英格蘭人,早在他出生前七個月就已去世。斯威夫特由叔父撫養長大,就讀於著 名的都柏林三一學院(以天主教的「三位一體」命名)。在當時,擔任教會的神職 是窮孩子的最穩妥的出路;但斯威夫特厭惡神學和那些煩瑣的哲學課程,他的志趣 在於歷史及文學。憑著一紙表示不堪深造(其實他後來還是取得了碩士及博士學位) 的「特許文憑」,他只好到母親的遠親鄧波爾爵士家去作私人秘書,處境無異於 「識字的奴僕」。不久,他便以見解精闢、諷刺犀利的文章顯示了才華。他的一篇 揭露政府貪污行徑的政論,直接促成了英法停戰,以至有人稱那項和約為「斯威夫 特和約」。他後來雖然成了首相的親信和女王演說詞的起草人,成為別人巴結的對 象,但仍以清貧為榮。
斯威夫特沒有官銜,給報社審稿不取報酬;哈利首相給他寫文章的獎金,被他 憤而退回,聲明自己不是被僱傭的文人墨客。女王及其要巨終因畏懼他的聲望和諷 刺文章的影響,將他逐出倫敦。他到都柏林後積極投入愛爾蘭人民爭取自由獨立的 斗爭,接連發表了戰斗性極強的文論,使英國的殖民政策不得不有所收斂。斯威大 特深受愛爾蘭人民熱愛,在他因匿名作品被當局懸賞緝捕時,人們保護他;在他最 後一次訪英歸來時,人們鳴鍾舉火,用儀仗隊簇擁他返回寓所。斯威夫特晚景凄涼, 親人去世,頭暈耳聾,每逢清醒,仍執筆寫作,直至七十八歲逝世。
斯威夫特的傳世之作中,以《格列佛游記》(Gulliver's Travels,1726)流 傳最廣,也最為各國讀者所喜愛。該書通過里梅爾·格列佛船長之口,敘述了周遊 四國的奇特經歷。但仔細體會,卻處處揭露著英國社會的黑暗現實,並寄寓著作者 的理想。
雖然格列佛起初以為小人國與英國毫不相像,但實際上小人國卻是英國的寫照。 透過那似是荒謬的邏輯,我們看到的是:國王比他的臣民只高出一個指甲,卻狂妄 地自命為頭頂天的宇宙統治者,以其無常的喜怒決定老百姓的命運。官吏們也無需 德才兼備,只要跳繩跳得高,就可得到高官厚祿。
小人國的兩黨以鞋跟高矮為區分標志,這里影射的是當年英國的托利黨(即保 守黨的前身)和輝格黨(後來發展成自由黨)兩黨政治;而吃雞蛋時是從大頭敲開 還是從小頭敲開,則指的是天主教與新教(亦稱清教,即加爾文教派)之間關於教 會儀式的無稽之爭。為了這一區區爭端,竟導致了小人國的內戰,甚至殃及鄰國。 由於小人國里的警察制度和誣告成風,格列佛不得不逃離那裡。
大人國的人無論體力還是理智都超過了那群「小人」;大人國里實行的是理想 化的、有教養的君主政體,國王賢明而正直,經常關懷臣民,法律也是自由和福利 的保障。
在大人國國王的要求下,格列佛向他介紹了英國的社會及制度,他的溢美之詞 在國王的追問下破綻百出。國王對英國存在的營私舞弊、侵略戰爭和法律不公大加 指責,並指出其原因就在於人心的卑劣自私。
飛島國的科學家脫離人民與實際,從事不著邊際的「科學研究」,尤其是對屬 地的居民,更採取殘暴的手段:稍有叛逆,就將飛島駕臨上空,阻隔陽光,或降落 到其國土上,將居民碾壓成粉。這里揭露的正是英國對愛爾蘭的殖民統治。
格列佛還到了一個魔術家的國度,在那裡回溯了古羅馬的政治,對比了英國的 制度。此時,他的思想已從支持君主政體變為擁護共和了。不過,他還只是贊美處 於「自然狀態」下的宗法社會。
如果這種看法還屬於「浪漫的倒退」的話,格列佛對智馬國的描述,則指出了 文明社會對於人類的腐蝕,表明只有生活在自然狀態下的人,才是純潔高尚的。這 一觀點後來被法國的盧梭發揚光大,成為浪漫主義文學的發端。
智馬國的居民分為狀似野獸的「雅虎」和有智慧、會說話的智馬兩類。「雅虎」 代表了人類的貪欲和敗壞,而智馬則生活在原始的善良社會。不言而喻,如果人類 墮落下去,將與動物無異,那是多麼可悲啊!
斯威夫特生活的時代是由培根開創的實驗科學和牛頓奠定的古典力學方興未艾 之際。他筆下的小人國和大人國雖是虛構的,但其居民身高分別是正常人類的十二 分之一和十二倍。那裡的一切建築和器物,都具有數學比例的准確性,全書結構勻 稱而明顯,這都符合理性思維的要求。
斯威夫特是在古典主義的哺育下成長起來的作家,他的文字功底極深,表現手 法新穎,盡管隔著一層翻譯,仍有許多值得我國青少年朋友學習和借鑒之處。
1)他是一面鏡子,給作者創造了一個舞台,所以個性不明顯,也不必深究.但依據寫作的時代背景來看,他有小資產階級的自保性,從故事情節來看,他是一個有清醒頭腦、保持了人類深層善良的旅遊者.
(2)格列佛是英國一個酷愛航海旅行的人。他年青時學醫,後來在海輪上擔任外科醫生,多次環游世界,到過許多地方,有過不少的奇遇。最值得稱道的是他到小人國、大人國、飛島國、慧馬國的四次游歷。下面便是他的游歷見聞。
一六九九年五月四日,格列佛應「羚羊號」船長的雇請,乘船到太平洋一帶航海,因遇風暴,「羚羊號」觸礁沉沒了。他和五個水手跳入救生艇中逃生,可是半途那艇也翻了。格列佛隻身被風浪刮到利立浦特島上。上岸後,他由於過度疲乏,躺在草地上酣睡了一覺。待他醒來時,他覺得全身都動彈不得,他的四肢、身體被緊緊捆縛住了,連他的頭發也一根根地被縛牢在地上。他只能仰天躺著,太陽曬得他睜不開眼睛。這時,他聽到四周有一種輕微的嘈雜的響聲。同時,他感到他的左腿上有生物在爬動。那東西漸漸爬上他的身體,走到他胸膛,又去到他的下頷邊。格列佛略略把眼光朝下一看,只見一個不到六英寸的小人,兩手執著弓箭,背著箭壺,神氣傲然地領頭走著,後面跟著四十幾個小人,全是戎裝打扮。格列佛大喊了一聲,嚇得他們拚命奔逃。有的從他身上滾落到地面,有的自相踐踏負了傷。
過了一會兒,小人又圍攏過來。格列佛感到不耐煩了,把左手略微一翻動,便有幾百支箭向他射來,他覺得被針剌一般。格列佛只好躺著不動。小人在他右耳約三、四碼的地方,搭起了一座高台,一位很體面的長官模樣的人站在高台上,向他發布演說,意思是要他投降。格列佛別無出路,只好表示歸順。於是有五十個小人跑上前來,割斷了繩索,給他鬆了綁。格列佛用手指了指口,表示他餓得要命了。小人便在他身體兩側,安放了幾把梯子,上百個小人挑著籃子,把一籃一籃的食物輪流往他的口裡倒下去。格列佛一口得吞食二、三籃的食物,小人應接不暇地倒。他們為格列佛食量之大,驚奇不已。
接著小人用了一萬五千匹御馬把他拉進京城。皇帝(他比他的臣民高一指甲)帶領他的大臣們站在一座高塔上瞻仰格列佛的風采。小人國的居民也絡繹不絕地跑來觀看,因為這是他們從未見過的巨人。皇帝召開大臣會議,討論如何處置格列佛的問題。有人擔心格列佛的食量太大,他一人的伙食,可供一千七百二十個小人的食用。光飲食一項,就有可能引起國內的飢荒;有人主張把格列佛弄死,但又擔心他的龐大的屍體發臭後,會造成京城的瘟疫。最後,皇帝決定暫時讓格列佛留著,派了五百人給他當差,還叫了三百個裁縫,按國內最時興的樣式,給他趕制了一件衣服。
一天,格列佛得到國王的允許,讓他參觀皇城和皇宮。那皇城四周是城牆,高二英尺半,闊十一寸,每十尺之間築一雉堡。格列佛從西門跨進了城,他小心翼翼地在街上走著,生怕踩傷了市民。他身上穿著短衣,因為他怕衣襟掛壞了屋脊和房檐。街道兩旁的房屋都是三層至五層,每幢房子窗口和陽台都擠滿了看熱鬧的市民。兩條主要街道有五尺開闊,那些巷子只能容納格列佛的一隻腳。皇宮在城市中央,有一帶高二尺的御牆。國王希望格列佛參觀他宏大的宮闕,但格列佛無法進去。後來,他想出一個妙法:在御園中選了最大的幾棵樹木,用小刀把它削製成三尺來高的兩張椅子。一張放在外庭,一張放在內庭,他踩著椅子進入了宮殿,躺在宮內一塊空地上,抬頭仔細觀看宮殿。在那兒,他看到了豪華的陳設和簇擁著婢僕的皇後和公主。
小人國的幅員並不大。他們有著奇特的風俗。國王在選拔官吏時,讓人們在繩上跳舞,誰跳得高便可以當大官。財政大臣被認為是全國跳得最高的人(超出別人一英寸)。在盛大的節日里,官員們還在皇帝執著的橫桿上下表演特技。按表演技藝的高低,分別賞給不同顏色的絲帶。這個國家有兩個政黨。他們的區別是一黨穿的鞋跟高些,另一黨的鞋跟低些。高跟黨自認為是合乎古代制度的,而國王則偏向低跟黨。因此,政府的官員都是低跟黨的人擔任。兩黨仇恨很深。皇太子則兩邊討好。為此,他的鞋跟一隻高,一隻低。
這個國家常和鄰近島國不來夫斯古發生戰爭。戰爭起因是利立浦特島國改變了吃雞蛋的習慣,不先磕破大端,而是要人們先磕破小端。國內那些慣於遵循古制的人不服,分成在「大端派」和「小端派」。他們互相攻擊對方是「異端邪說」。「大端派」在國內遭到鎮壓,他們便逃亡到不來夫斯古,引起兩個帝國的戰爭。不久前,不來夫斯古新造了一批戰艦,准備再度和利立浦特國開戰。格列佛為了表示對利立浦特的忠心,他跨過海面,用繩子把敵方的戰艦全部拉了過來。為此,國王賜給他尊貴的爵位。接著,國王又命令他把不來夫斯古滅掉,把它淪為自己的一個行省。格列佛不同意,他對皇帝說:「我永運不願做人家的工具,使一個自由、勇敢的民族淪為奴隸。」國王和大臣便對他不滿起來,要加害於他。
一次,皇宮失火。由於運水困難,格列佛撒了一泡尿澆滅了大火。這使皇後十分反感。加上海軍大臣嫉妒他的功勞,財政大臣又懷疑他的妻子和格列佛私通,於是國王召開了一次密謀會,要給格列佛定叛國罪,並把他的雙眼剌瞎。格列佛得知後,慌忙逃到不來夫斯古國。再從那兒找到了一隻小船,便乘船離去。他在公海上遇到一隻英國商船。他便搭乘這只商船,於是一七○二年回到倫敦。從而結束了他的第一次游歷。
格列佛第二次出遊是在一七○二年六月二十日。他乘坐「冒險號」往北美航海。於第二年六月到達布羅卜丁奈格島。他和水手們到島上找淡水,被一巨人追趕,他的朋友劃船逃跑了,他卻來不及逃走。格列佛躲在一塊象森林一樣的麥子地里(那麥子連穗至少有四十英尺高)。不一會兒,他看見一個巨人從田間上來,那巨人有普通教堂尖塔那麼高,邁一步有十來碼。格列佛聽見他的叫喚,那聲音比號筒還響幾度,初聽起來好象是空中響起的霹靂。巨人叫喚過後,便有七個巨人向他走來,手執鐮刀。這些巨人都比格列佛要高出十二倍,他們手中拿的鐮刀有六把普通的鐮刀那麼大。原來最先那個巨人是個富農,其餘的都是為他割麥的農民。一個割麥巨人走近格列佛躲藏的麥地。格列佛想到自己危險的處境:不是在麥地被鐮刀割死,便要被巨人踩死了。於是,他大聲在呼喊起來。
割麥巨人聽見喊聲,便向四面地里尋覓,好容易他才發現了格列佛。這時,巨人有點猶豫起來,那神情正如我們遇見了小蟲擔心被它蜇一下那樣。終於他俯下身來,將拇指和食指把格列佛夾了起來,放在眼前他仔細端詳著。格列佛盡量裝得老實,一動也不動。因為他已被舉在六十尺的高空,萬一從指頭中滑落下去,便要跌成肉餅。格列佛用手勢向巨人表示他被夾在手指間的苦楚。那巨人領會了,小心地把格列佛放進他的衣裾中,然後,他興奮地向主人那兒跑去。
那位富農把格列佛帶回家去。交給他的九歲女兒葛蘭達克利赤照管。格列佛在巨人床上睡了一覺。這里的老鼠大得嚇人,有兩只跑到床上來。格列佛不得不拔刀自衛,好容易才把其中一隻剌死了。村裡的巨人們都把格列佛當作小怪獸,紛紛跑來看他。有人提議可以利用格列佛去賺錢。於是,主人便把他裝在一個箱子里,帶他到各城鎮去展覽。主人還讓格列佛表演刀棒技藝,一時轟動了全國。後來,他被帶進王宮,為王後和貴婦人演出。皇後很高興,便從富農那裡把他買了下來。這時格列佛捨不得離開富農女兒葛蘭達克利赤,便向皇後提出一個請求:要把富農女兒留下當保姆。皇後答應了。
大人國是個半島,它的一邊和大陸相連。全國有五十一座大城,人口十分稠密。國王是個非常博學的人。他「頭腦清晰,判斷也很精確」。他向格列佛詢問歐洲的風俗、宗教、法律、政府和學術的情形。格列佛便向他講述了英國近百年來發生的大事。但他聽完卻說:「這些大事只不過是一大堆陰謀、反叛、暗殺、屠戮、革命和流放」,並指責說:「你的同胞中大多數人都屬於自然界中爬行地面的可憎的小毒蟲中最有害的一類。」格列佛建議幫他製造火葯和槍炮來鞏固國防。國王大為反感,認為發明這些殺人武器的人是「人類的公敵」,「他寧願拋棄半壁河山也不想聽聞這種秘密」。他要以理智和仁慈來治理國家。他對人的評價是:「誰要能使本來只生產一串谷穗、一片草葉的土地上長出兩串谷穗、兩片草葉來,誰就比所有的政客更有功於人類,對國家的貢獻就更大。」於是格列佛認為,「這位君主具有種種令人尊敬、愛戴和敬仰的品質:他具有卓越的才能,無窮的智慧,高深的學問,治理國家的雄才,也受到人民的擁戴。」
格列佛在大人國住了兩年。有一次,他和國王出外旅行時,裝他的箱子被老鷹叼到半空中,然後又掉到海里,幸好遇見一隻英國海輪搭救了他。於是他在一七○六年六月回到了倫敦。結束了他的大人國旅行。
格列佛第三次出遊到了飛島國。那是在一七○六年八月五日,他乘坐大商船「好望號」到印度支那和馬來亞一帶航海。因受到海盜襲擊,他被海盜放逐到一條獨木舟上,幸好海浪把他送上了陸地。登上岸後,他了發現了一種奇異的現象:空中飛來了一座住滿了人的島嶼,把太陽遮蔽了六、七分鍾。然後,那飛島降落到地面,格列佛便乘機爬了上去。飛島上的人面貌和服飾都很奇特。「他們的頭不是向右偏,就是向左歪。他們有一隻眼睛凹在裡面,另一隻眼睛直沖著天頂」。他們的外衣上裝飾著太陽、月亮、星球的圖形;他們的發音器官和聽覺器官都很遲鈍,要用一個吹脹了的尿脬拍擊他的嘴和耳朵,他們才能說話和聽話,否則他們會把剛剛發生的事忘記。
島上的人總是惶惶不安,因為他們對天文很有研究。害怕太陽一天天接近地球,地球會被太陽吞食了。他們早上一遇見熟人,便首先問候太陽的健康。這個飛島只有一萬英畝左右,底層由金剛石層構成,靠一塊磁石操縱能隨意升降。飛島上住著國王和他的貴族們,還有些工匠、婦女和兒童。國王統治著飛島外的大片領土和屬國。如果臣民們不服從或進行叛亂,他便駕著飛島飛臨肇事地點的上空;輕則奪他們享受陽光與雨水的權利,重則用飛島直接落到他們的頭上,壓碎一切房屋建築和人畜。
格列佛在飛島上遭到冷遇。他沒住多久,國王便把他發遣到下界首都拉格多去。在這里,他結識了貴族孟諾第,參觀了他的田莊,同時訪問了國家科學院和學校。這里科學家們正興致勃勃地在進行各種可笑的研究:有的在埋頭設計如何從黃瓜里提取陽光;有的想把糞便還原為食物;有的想到用豬耕地;還有的想利用蜘蛛織網,用風箱打氣法治病等等。在學校教育中,這里的人,准備取消詞彙,認為這樣有益於健康。一位教授正在寫一本關於如何偵破反政府陰謀的書。於是格列佛向他介紹了蘭敦(暗指倫敦)關於這方面的做法。格列佛說:「那裡的居民差不多都是偵探、見證人、告密者、上訴人、起訴人、證明人、發誓控告人和他們手下的爪牙……在這個王國里製造陰謀的人大都是企圖抬高自己的政客身份,使一個軟弱無能的政府恢復元氣,鎮壓或者緩和群眾的不滿情緒,竊取沒收來的財物填滿自己的口袋,左右輿論使它能符合於個人利益。」教授聽了很高興,准備把它寫進書里去。
格列佛離開拉格多後,到了飛島另一屬地巫人島。這里的長官精通魔術,能把死去的鬼魂召喚前來。格列佛會見了亞歷山大、凱撒、龐貝、荷馬、亞里士多德等歷史上的有名人物。他還將羅馬的議會和現代議會作了一番比較,認為:「羅馬的議會好象是英雄和半神人的聚會,而現代的議會卻象是一群小販、扒手、強盜和暴徒。」同時,他還要求會見了古代英國農民,認為「他們風俗淳樸,衣服飲食簡單,一向公平交易,具有真正的自由精神,勇敢愛國,他們這些美德在過去都是很有名的」,而現在「都被他們的子孫為了幾個錢給賣光了」。後 來,格列佛又游歷了拉格奈格王國,這里的臣子謁見國王時要舔地板,國王把毒葯撒在地板上殺死他不喜歡的大臣。在這里他還見到了長生不老的人,了解到長生不老並不是一件幸福的事。他乘船到了日本。一七○九年四月,他搭乘荷蘭船回到英國。這次航歷時五年六個月,是時間最長的一次。
格列佛第四次游歷是在一七一○年九月,他擔任了商船「冒險家號」船長。當他航行到北美時,新招募來的水手劫奪船隻,他被扔到一個荒島上。格列佛上岸後,被一群類似猿猴的動物耶胡所包圍。正在危急之際,來了一匹灰色的馬,耶胡們害怕它,都跑散了。接著,又來了一匹栗色的馬。它們「舉動很有條理,很有理性」。馬們把格列佛帶回家去,並用一捆乾草和燕麥來招待他。格列佛搖頭表示他不吃這兩樣東西,馬感到很奇怪。剛好,這時有一隻乳牛經過,格列佛指了指乳牛的乳,於是馬領會了,便用牛乳來款待他。
馬的院子里有許多供它役使的耶胡。這些動物「臉又扁又寬,塌鼻子,厚嘴唇,咧著一張大嘴」,樣子怪難看的。馬比較了格列佛和耶胡的形狀,也把他叫做耶胡。格列佛感到很羞愧。格列佛向馬主人談起,在英國馬是被人們用來騎坐和拉車的,馬們聽了很是氣憤。接著,格列佛又談起百年來歐洲君主間發生的戰爭。馬問戰爭的起因和動機是什麼?格列佛說:「有時是因為君主野心勃勃,總認為統治的地面不夠大,人口不夠多;有時也因為大臣貪污腐化,唆使他們的主子進行戰爭,才好壓制或者轉移人民對於國內行政事務的不滿情緒。」馬批評說,這是缺乏理性的行為。
格列佛還談起法律和金錢的用處。他說歐洲的耶胡們認為:「不管是用錢還是攢錢,錢總是越多越好,沒有個夠的時候,因為他們天性就是這樣,不是奢侈浪費就是貪婪無厭。富人享受著窮人的成果,而窮人和富人在數量上的比例是一千比一。」馬對這點感到很費解。因為在馬的國家裡,雖然按馬的毛色不同分貴賤優劣,但它們都很友愛,「仁慈和友誼」是這個國家的兩種美德。它們不懂什麼叫罪惡,它們共同遵守的格言是發揚理性,並以理性來治理國家,教育下一代。在這里,年青的馬都要「學習有關節制、勤勞、運動和清潔的功課」。每四年春天舉行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發現那裡有困難,大夥便踴躍捐助,互相支援。
格列佛感到「這些傑出的四足動物有許多美德,跟人類的腐化墮落對比一下,使我睜開了眼睛,擴大了眼界」。他願意和這些「可敬的『慧駰馬』在一起過一輩子,對各種美德加以研究和實踐「。「慧馬」們都很討厭耶胡,認為他們生性惡劣,為了爭奪一種閃光的石頭(暗指財寶)彼此爭吵不休,甚至引起內戰。在馬的代表大會上,「慧馬」們因發現灰色馬養了格列佛這樣的耶胡,它們責備灰色馬,要它把格列佛放走。於是格列佛自製了一隻小船,依依不捨地告別了馬主人,離開了「慧馬」國。在海上,他遇見了一艘葡萄牙商船,於一七一五年十二月返回英國。
格列佛前後四次游歷奇遇,歷時十六年零七個月。他把這些親身的見聞記載下來,「唯一目的是為了大眾的利益,所以不管怎樣我也決不可能感到失望」。
9. 格列佛游記寫作背景
在這些虛構的國度里可以找到當時英國社會的痕跡。作品集中反映了18世紀前半期專英國社會的種種矛盾,屬對英國政治制度作了辛辣的諷刺。如小人國里的高跟鞋代表的是當時的輝格黨,而低跟鞋代表的是托利黨,關於打破雞蛋是從大的一頭打還是從小的一頭打的爭論反映了宗教戰爭。主人公格列佛勤勞、勇敢、機智、善良。作品想像豐富,構思奇特,勾畫出一個五彩繽紛的神奇世界。幻想與現實的有機統一是這部作品的最大特點。首版在一周內售完,並立即被譯成法文和荷蘭文。18世紀末葉出現了改編的小冊子。倫敦塔巴特出版社於1805年首次出版了專門的兒童版本,並附有三幅彩色銅板插畫。迄今的兒童版本一般只涉及格列佛在小人國和大人國的奇遇。《格列佛游記》對英國和世界兒童文學產生過重要影響,尤其是其勾想手法、離奇描寫在英國兒童文學史上有開拓意義。
10. 格列佛游記的寫作背景
作者當年 深愛上一個漂亮女子,女子不知道他是一位文學人氏,只覺得他很平凡的同時散發著一股學者的氣息,由於社會動盪,被官僚機構驅逐,無奈與心愛的人分開,作者的情感開始天馬行空.
同時他感慨當時的社會問題,文章深度的揭示和諷刺了當下制度下的扭曲人性.
作者的成功是空前的,作品後來影響了 日本動畫,"飛島"這一章節,被改編成了<天空之城>,其天馬行空的想像,更是影響了後來的一些童話作品和動畫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