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游記
❶ 難道斯威夫特先發現了火衛一和二關於《格列佛游記》,書中有火衛一和二的記錄,而火衛是1877年才發現的
要麼作者的想像碰巧與事實一致
要麼作者具有少數人才會有的預知能力
❷ 古藺火星山一日游作文
一天,孫悟空教了我七十二變,我變成了宇航員,我要為我們的宇航事業貢獻一份力量。我坐在宇宙飛船里,開始了我的太空旅行記。我來到了宇宙中,突然,一群石頭向飛船飛來,「砰砰砰」那一群石頭在飛船上砸了起來,我馬上啟動了防護裝置,才躲過這一難,要不然,會把飛船砸爛的。過了一會兒,我看見了許多行星,我首先在月球上降落了。我穿者防護衣和氧氣面罩,登上了月球。只要輕輕地蹬一下,都可以飛上好幾米呢!月球的引力太小了,我撿了一些小石頭,帶回了飛船,准備給科學家研究。我又來到了火星上,那裡就像沙漠,一點植物都沒有。我在一座山的腳下,看見了一個金光閃閃的東西,我從飛船上拿出鏟子,把那個金光閃閃的東西挖了出來,原來是個金子,我想:地里可能還有,我多挖一些拿回去看看這值多少人民幣,拿去捐給災區。想著就挖了起來。越挖越多,看了一下,夠了,就上了飛船,又開始了旅行。我啟動了防火裝置,自己穿上了防火服和防火面罩,在太陽上降落了。我走在太陽上面,那裡到處是火,我取了一塊正在燃燒的石頭,用防火巾把它包起來,帶回了飛船,又進入了宇宙,宇宙里星光閃閃,美麗極了。我用一條繩子把我和飛船連在一起,摘了一些星星,也帶回了飛船,把許多需要科學家研究的石頭、金子和星星帶回了祖國。希望我們的祖國,可以對宇宙的奧秘更進的研究!!!
❸ 讀後感火星旅遊記有感400個字
火星游記》是一部讓你在為主角獲救激動的熱淚盈眶時還能好好的開懷大笑一把。
《 火星游記》有著明確的敘事線,以達蒙在火星的種種遭遇為主,輔以恰到好處的支線情節,點到為止的笑點,令人大開眼界的小發明,5分鍾一轉折,10分鍾一起伏。「處處意料之中,卻又是往往出人意表」。如電影中達蒙聽音樂,洗澡,種植,生存,對著攝像頭開玩笑等等,他活生生的將孤獨和恐懼活成了幽默和樂觀。
《 火星游記》展現除了展示出宇宙的神秘和不可知外,故事通篇放在了「人」字上。在蒼莽寂寥的火星上、在浩瀚無垠的宇宙中,只有人類不斷開拓進取的科學精神以及百折不撓的頑強意志才能生存,才能發展。當達蒙一個人孤立無援的面對浩瀚的宇宙時;當無數次的希望和絕望交替,幾經絕境時達蒙卻始終沒放棄哪怕一絲絲求生的希望,他沒有崩潰也從不輕言放棄,永遠是在想解決問題的方法並實踐,還能自娛自樂自嘲,保持樂觀。也許正是這樣的一份不放棄和努力才使得達蒙「幸遇解救,絕處逢生」,回到了他摯愛的地球。
古語有雲:「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不斷的努力最後一定會得到最好的結果。只要你盡力的去嘗試了,也許嘗試的盡頭就會有好運來臨。
❹ 假如你是一名去火星探索的宇航員,請你搜集有關探索火星的資料,寫一篇火星之旅的游記。
火星之旅
20年彈指一揮間,2026年2月12日,這一天早晨,我奉命和機器人「Monday」一齊飛往火星探索。
「Monday」是我在發射總部指導員給我的一個高級生物——機器人。經指導員的介紹,「Monday」是他們今年最新研製成功的品種,它與過去的機器人不同,因為它有思維,行動不僵硬,語言通順且富有感情,是一個名副其實的「萬能機器人」。
「好了,這概況嘛……我就說到這了!希望你和Monday好好交流!快上飛船吧,時間差不多了!祝你一路順風哦!」指導員看了看錶,便催我上飛船。我跟指導員道別後,便走進了飛船駕駛艙。此時我看見Monday已打開了電腦,正在啟動程序;我迎面向它走去,和它攀談了起來。我簡直不敢相信我的眼睛,因為眼前的機器人——Monday,它的言行舉止和一個有血有肉的人幾乎沒有什麼區別,使我大跌眼鏡。不一會兒,我倆便成了親密的好朋友。
Monday游覽了這飛船的構造圖,便向我介紹:「這飛船採用最新技術,可防太空的強烈輻射和大氣壓力,所以不用穿上以前那些笨重而龐大的宇航服。還有就是……」「飛船即將起飛,請注意!飛船即將起飛,請注意!開始倒計時!10——9——……2——1——起飛!」隨著電腦發出的訊號,我心裡打了個寒顫,畢竟這是我第一次坐飛船,難免有些害怕。可令人驚異的是,我並沒有感到一絲震動與不適。Monday叫了我一聲,指著窗外叫我看。「哇噻!我們已經離開地球了耶。」我不禁說道。映入我眼簾的,是一片群星璀璨的半邊天,而我們那可愛的藍色國度,則在其中顯得更加耀眼。
我們把飛船調整到自動駕駛狀態後,便來到了工作觀察室。啊,這茫茫的太空宛如沉睡的幼兒,那樣恬靜而柔美。我突然疑惑了:「我們既然已飛出了地球,那為什麼不會失重呢?」「因為這飛船採用了核動力,產生了人造力,所以不會失重咯!」Monday連忙向我解釋道。我恍然大捂。吃過午飯,我倆已經成功地著陸於火星表面。火星,這個被人們稱為是地球雙胞胎兄弟的星球,在我眼前簡直美極了。火星表面呈紅色,熒熒如火,怪不得以前的人們稱它為熒惑呢!地球和火星之所以被人們這樣並稱,是因為它們都有南北極,都覆蓋著皚皚白雪,以及各方面的數據也差不多。
我和Monday這次來火星的任務是開采火星礦物的。我倆吃了制氧食物後便下了飛船開始工作。我們發現,有一些乾枯的「河床」,經電腦一驗查,那是因為火星上的火山爆發,隨即噴出熔岩沖刷而成的。我們便利用工具進入了地層深處,經過耐心地尋找,又由雷達的指示,拿出了金剛挖土儀進行開采……經過一番努力,我們一連開采了30多種異樣礦物:可耐高溫的,外柔內剛的……
回到飛船駕駛艙,我用電腦跟指導員匯報了情況,他聽後欣喜若狂,吩咐我們明天一早返回地球……夜深了,我望瞭望嬰兒般靜謐的天空,進入了美好的夢鄉……
❺ 火星之旅的游記
火星是八大行星之一,按照距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為第四顆。肉眼看去,火星是一顆引人注目的火紅色星,它緩慢地穿行於眾星之間,在地球上看,它時而順行時而逆行,而且亮度也常有變化,最暗時視星等為+1.5,最亮時比天狼星還亮得多,達到-2.9。由於火星熒熒如火,亮度經常變化,位置也不固定,所以中國古代稱火星為「熒惑」。而在古羅馬神話中,則把火星比喻為身披盔甲渾身是血的戰神「瑪爾斯」。在希臘神話中,火星同樣被看做是戰神「阿瑞斯」。有時火星也被稱為「紅色行星」。
大氣組成 二氧化碳 95.32% 氮 2.7% 氬 1.5% 氧 0.13% 一氧化碳 0.07% 水 0.03% 其他 0.000291%
火星表面的土壤中含有大量氧化鐵,由於長期受紫外線的照射,鐵就生成了一層紅色和黃色的氧化物。誇張一點說,火星就像一個生滿了銹的世界。由於火星距離太陽比較遠,所接收到的太陽輻射能只有地球的43%,因而地面平均溫度大約比地球低30多攝氏度,晝夜溫差可達上百攝氏度。在火星赤道附近,最高溫度可達20℃左右。根據季節和地點不同,火星表面溫度變化范圍為零下87攝氏度至零下5攝氏度。火星上也存在大氣。其主要成份是二氧化碳,約佔95%,還有極少量的一氧化碳和水汽。
火星比地球小,赤道半徑為3395公里,是地球的一半, 體積不到地球的1/6,質量僅是地球的1/10。火星的內部和地球一樣,也有核、幔、殼的結構。
火星的自轉和地球十分相似,自轉一周為24小時37分22.6秒。火星上的一晝夜比地球上的一晝夜稍長一點。火星公轉一周約為687天,火星的一年約等於地球的兩年。
火星的兩極的冰冠與地球相似。冬天小,夏天大。
火星有兩個衛星。靠近火星的一個叫火衛一,較遠的一個叫火衛二。由於火星在希臘神話中被看做是戰神阿瑞斯,所以天文學家以阿瑞斯的兩個兒子——福波斯和德瑞斯命名它的兩顆衛星。
火星上有明顯的四季變化,這是它與地球最主要的相似之處。但除此之外,火星與地球相差就很大了。火星表面是一個荒涼的世界,空氣中二氧化碳佔了95%。濃厚的二氧化碳大氣造成了金星上的高溫,但在火星上情況卻正好相反。火星大氣十分稀薄,密度還不到地球大氣的1%,因而根本無法保存熱量。這導致火星表面溫度極低,很少超過0℃,在夜晚,最低溫度則可達到-123℃。
這是美國宇航局海盜號環繞器拍攝的火星全球照片。圖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巨大的「水手谷」。水手谷長約4000公里,深度約8公里。(USGS)
火星被稱為紅色的行星,這是因為它表面布滿了氧化物,因而呈現出鐵銹紅色。火星表面的大部分地區都是含有大量的紅色氧化物的大沙漠,還有赭色的礫石地和凝固的熔岩流。火星上常常有猛烈的大風,大風揚起沙塵能形成可以覆蓋火星全球的特大型沙塵暴。每次沙塵暴可持續數個星期。
火星兩極的冰冠和火星大氣中含有水份。從火星表面獲得的探測數據證明,在遠古時期,火星曾經有過液態的水,而且水量特別大。這些水在火星表面匯集成一個個大型湖泊,甚至是海洋。現在我們在火星表面可以看到的眾多縱橫交錯的河床,可能就是當時經水流沖刷而成的。此外火星表面的許多水滴型「島嶼」也在向我們暗示這一點。
一直以來火星都以它與地球的相似而被認為有存在外星生命的可能。近期的科學研究表明目前還不能證明火星上存在生命,相反的,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火星更象是一個荒蕪死寂的世界。盡管如此,某些證據仍然向我們指出火星上可能曾經存在過生命。例如對在南極洲找到的一塊來自火星的隕石的分析表明,這塊石頭中存在著一些類似細菌化石的管狀結構。所有這些都繼續使人們對火星生命的是否存在保持極大的興趣。
1976年,美國海盜1號和海盜2號火星探測器首次成功登陸火星,傳回了數萬張照片。那次飛行沒有找到火星上存在生命的證據。但是,美國地質學家舒爾策.馬庫赫卻公布一份論文說,當時探測器可能事實上已經找到了火星生物,但是由於火星生物的形態與地球生態的形態截然不同,以至於人們根本沒有意識到他們的存在,人類探測器向火星的土壤里倒水,這可能把火星上那些以另外一種細胞也存在的生命淹死。此外,人類探測器還加熱了土星土壤, 這可能又把火星微生物給烤死了。
火星運河
運河是人工開鑿的河道。如果承認火星上有運河,就等於承認火星上有智慧生命存在,這無疑是一個刺激人們興趣的問題。
最早指出火星上有運河的,是義大利天文學家斯基阿帕雷利。他在1877年,利用火星近日點與地球會合的機會,用口徑24厘米的望遠鏡觀察火星,發現在火星的圓面上有些模糊不清的直線條,這些暗線把一個個暗斑連接起來。他經過繼續 觀察又發現,有的暗線寬達120公里,長4800公里,縱橫交錯,形成覆蓋火星大陸的網路。並發現有兩條暗線相互平行,還有季節變化。他還將自己的發現繪製成圖表,公之於世。開 始,斯基阿帕雷利猜測這些暗線只是連接海灣的水道,並未說 明這是人工開鑿的.運河,但到了19世紀80年代,他的發現引 起了人們的關注,有人把這些暗線說成是智慧生物開鑿的運河,這個人就是美國的洛韋爾。
洛韋爾被斯基阿帕雷利的發現迷住了。為了觀察火星,他自己出錢在亞利桑那州建了一個天文台。經過多年的觀測,不但證實了斯基阿帕雷利的發現,還新發現了幾百條新的河道,說火星表面像「蜘蛛網」一詳。他還把自己的觀測寫成三本書:《火星》、《火星及其運河》、《火星—生命的住所》。他認為,因為火星表面空氣非常稀薄而導致缺水,由冰雪組成的火星極冠到夏季開始融化,成為水源,火星上的水道,目的就是將極冠上的水引向乾旱的熱帶地區,用以灌溉那裡的田地。從這些水道看,都是到大陸的中央匯合在一起,顯然是有目的地乾的。其暗斑則是綠洲。
洛韋爾的理論引起了人們的極大興趣,很快風靡世界。但是,洛韋爾的理論並不是一邊倒的,也在不斷地受到挑戰。比如美國的巴約德就認為,火星上的暗線根本就不是直的,很不規則,並且是斷開的,希臘的安東尼阿迪通過自己的觀測,支持了巴納德的觀點,認為把火星上的暗線條說成是運河,純粹是眼睛的錯覺,「屬於想像力過於豐富的人。」
由於上述觀點的出現,關於火星人的神話逐漸消沉下來,美國的「水手」9號探測器進一步證明了火星運河的存在是虛假的。不過「水手」9號卻有了意外的發現,那就是火星上有許多類似河床的地質構造,其位置與洛韋爾描繪的大相徑庭。
有人把火星上的河床分成三類,經流河床、流出河床與侵蝕河床,與地球上的河床極為相似,他們分折,大約在很久很久以前,火星上曾經有過溫暖的氣候,它的上空有大氣層,有降水量,保證了河流的存在。後來,「海盜」1號(1976)不但證實了火星上運河的存在,還證實了人工建築的存在。
水手峽谷
太陽系最大的峽谷將火星的臉畫出一道寬大的割痕。名為水手峽谷的雄偉山谷前後延展了超過3,000公里,最寬處超過600公里寬,而往下約刨了8公里深。相較之下,位於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大峽谷約有800公里長,30公里寬,1.8公里深。盡管有個主要的假說認為,遠在數十億年前行星冷卻時,一道裂縫後來演變成現今的峽谷,水手峽谷真實的成因還無法確定。最近我們已於此峽谷辨識出數種地質演化過程。
火星的地貌
在望遠鏡中,火星呈現為一個明亮而模糊的微紅色圓面。最引人注目的是,覆蓋在兩極地區的白色極冠,其大小隨火星季節而變化。在較大的望遠鏡中,還可以觀測到線度至少幾百公里的明亮或黑暗區域:明亮而呈桔黃色的區域稱為「大陸」,幾乎占火星總面積的六分之五;黑暗區域稱為「海洋」,其顏色常隨季節變化。
火星南北半球之間有著令人驚異的不同。就火星的地質史來說,南半部比較古老,表面崎嶇而密布環形山。這些環形山估計多半是在火星歷史的早期(可能是最初的十億年)形成的;北半部則以大的火山熔岩平原為特徵,這些熔岩平原很象月球上的「海」,其中還有一些死火山。北半部地勢普遍比南半部低,環形山也比南半部少得多。火星表面的高低差別一般在 5~10公里左右。火星的沙漠部分被紅色的硅酸鹽、赤鐵礦等鐵的氧化物以及其他金屬的化合物所覆蓋,因而顯出明亮的橙紅色。這些覆蓋物均為較年輕的物質,可能源於火山或風化。
火星表面上的地理特徵,主要有:環形山和火山。 和月面相比,火星上環形山的數量要少得多,環形山邊緣坡度平緩(坡度都小於10°),不象月面環形山能投射出尖尖的影子,這表明環形山曾受到嚴重的侵蝕。環形山可以分為兩種:火山成因的環形山和隕石撞擊而成的環形山。以地球表面的標准來看,火星表面的許多表面結構都算是巨型的。如火星上巨大的盾形火山比地球上的大得多。地球上夏威夷的冒納羅亞和莫納克亞兩座火山加在一起直徑約200公里,高出洋底9公里,而火星上最大的奧林匹斯火山直徑約為550公里,高出周圍地面27公里之多。還有類似這樣的大型火山,位於長達2000公里的塔西斯高地,這一地區比周圍的北半球平原高出10公里。火星的盾形火山在形狀和結構上酷似夏威夷的盾形火山。這些破火山口一度曾是熔岩的出口。熔岩沿著火山側面流下,形成從中心向四面延伸的呈輻射狀的地形。許多直徑 100公里左右的處於不同保存狀態的火山,它們分散在火星表面,大部分在北半球。至於由隕石撞擊形成的環形山,最大的是海納斯盆地,寬達1,600公里,深至少4公里。南半球有些地區環形山密度同月球上明亮的高地環形山區差不多,推測它們形成的年代也差不多,為40~45億年。這些地區仍保留著古老的地表。北半球的大多數地區由於熔岩流的不斷覆蓋,古老的地表已不復存在。平原上的少數環形山是平原形成以後受隕石撞擊的記錄。
火星表面上最引人注目的特徵是位於赤道地區的巨大的峽谷。最大的一個是位於赤道以南的水手谷,它實際上是一系列峽谷,在赤道地區延伸 4000多公里,比周圍地面低6公里。峽谷壁通常十分陡峭,有明顯的邊界,並顯示出陷落和山崩活動的跡象。一些錯綜復雜的較小的峽谷可能是地下冰融解和蒸發期間形成的,也可能是由風或水的侵蝕造成。較大峽谷的成因至今還不知道。
現在的火星是一個荒涼的世界,表面不存在液態水,但在火星表面有一些寬闊而彎曲的河床。這些河床與轟動一時的「運河」完全是兩回事。這些乾涸的河床,最長的約1,500公里,寬達60公里或更多。主要的大河床分布在赤道地區。衛星圖片顯示,大河床和它的支流系統結合,形成脈絡分明的水道系統。同時具有呈淚滴狀的島、沙洲和辮形花紋。支流幾乎全都朝著下坡方向流去。這些河床同地球和月球上的熔岩河床不同,肯定是由比熔岩流更少粘滯性的液體造成的。這種液體估計就是水。今天的火星表面溫度很低,大部分水作為地下冰保存下來,還有一部分被禁錮在永久的極冠之中。極稀薄的大氣,使得冰在溫度足夠高時只能直接升華為水汽。自由流動的水看來是無法存在的。有人認為,在火星歷史的早期,頻繁的火山活動排出大量氨和甲烷等火山氣體,這種濃厚的原始大氣會產生很強的溫室效應,從而使火星表面溫暖起來,造成有水在河裡流動的條件。後來火山活動減少,火山氣體逐漸分解,其中的輕元素原子逃逸到星際空間,重元素原子同其他成分結合,火星大氣變得稀薄、乾燥、寒冷,火星表面就成為現在所看到的樣子。也有人認為,在火星歷史的早期,自轉軸的傾斜度比現在更大,因而兩極的極冠融化,大量二氧化碳進入大氣,大量的水蒸發並凝成雨滴在赤道地區落下,形成河流。至於有些大的河床,估計是火山活動和地熱融化了地下冰,出現大量的水沖刷火星表面而形成的。除此以外,還有許多明顯為水沖刷的溝壑似乎也證明火星至少以前有過水。
❻ 教版三年級語文下冊第六單元作文《火星上會有什麼》
一、習作分析
1、通過看題,就知道這是篇想像作文,也可以寫成一篇嚴謹的說明文。但從難易程度上來說,適合發揮我們大膽而合理的想像來寫作,寫成一篇帶有科幻性質的想像作文,寫出趣味性。
2、根據過去的見聞和生活體驗,或者動畫片、神話故事,構想出從沒有見過的,或者是根本沒有出現過的情景,按一定的順序寫下來,就是一篇好的習作。
3、如何去火星呢?可以做夢、也可以是坐飛船去,展開想像最好要有一定的依據,可以參考一些關於火星的科學研究作品與科幻作品。
二、確定內容
1、你可以像寫游記一樣來寫作,你乘坐最新研製的飛船來到了火星,首先看到火星是什麼樣子?進入火星後又看到什麼建築?看到什麼生物?說了什麼話?遇到什麼事?最後又有何感想?
2、你可以想像自己登上火星,寫自己在火星上的見聞。
3、可以寫火星上是什麼樣的,與地球相比有什麼區別,火星上也許還有生命,他們長什麼樣子等等,還可以寫自己在火星上經歷的有趣的事。
4、可以寫出火星的環保與潔凈反襯地球的污染,也可以寫出火星人的熱情友好,或者寫出火星人發現外來入侵者後的進攻之猛烈……
用生動形象的語言來描述你心中的火星上有什麼,寫出自己登上火星時的所見、所聞、所感。
範文品讀:
火星上會有什麼
「火星上會有些什麼呢?」我又在想這個問題的答案。想著想著,我不知不覺坐上了開往火星的宇宙飛船,踏上了火星之旅。
我經過了整整八個月的時間終於到了火星。艙門打開之後,我高興地跳了出去,一跳竟有三米高,原來火星的彈跳高度是地球的三倍!火星的白天竟然是棕色的天空,到了晚上,天空又變成了紅色的,真是太奇妙了。
火星並不是很熱,是一片大沙漠和石頭。我在火星上塔了個小房子,開始了我的火星生活,我知道火星上每天都會有沙塵暴,我就把房子塔在四座大山中間,以免被沙塵暴捲走。
我把第一年的時間用在火星的河流建設上。我在火星上乾枯的河床里添加了許多水分子,火星上的第一條河流便慢慢誕生了。接著一個月又一個月,終於,這一年我把所有的河床里都灌滿了水。從此,火星上有了河流。有一天,我發現水裡蹦出一條魚,我高興極了,心想:太好了,火星上又有了一個小生命。
我觀察格外細心,發現火星上的山主要分為環形山和尖頂火山。有一天,我在觀察地形,走著走著,我持到了一座大火山,令我驚訝的是這座火山的直徑竟有五百五十多公里。我查了一下資料,原來這是奧林匹斯火山,它是地球上的大火山「冒納羅亞火山」和「莫納克亞火山」合起來的直徑的兩倍呢!我把它畫在本子上,記錄了下來。
第二年,我決定在火星上建一個大型植物園,記錄下火星種植的情況。現在快春天了,我在花壇里種了些迎春花種子。過了幾個月迎春花全都開了,花壇一片金黃。這一年的時間,植物園里到處都是各種各樣的植物,可美了!
有一天,我看見窗戶後面有一群大腦袋在我面前晃來晃去,我走出去一看,原來是火星人。看來,「宇宙中有火星人」並不是謠言。當時,他們友好地帶我去看了火星金字塔和一個圓盤似的飛船。金字塔雖然大小不同,但幾乎每個金字塔都是平行的。飛船停在一個平台上,周圍繞了一圈燈,一開啟飛船燈就會亮,飛船底部還有一個可以把人或物吸進飛船裡面的窗口。他們告訴我這就是地球人常說的UFO。我也帶他們參觀了我的植物園和住宅區,我們便成為了好朋友。
我在火星上面生活了20年,回到地球時,我覺得自己應該是29歲,爸爸媽媽是60多歲,可我發現自己已經是49歲的中年人了,爸爸媽媽都80多歲了。這可怎麼辦?
我急得大叫起來,最後發現9歲的我還在家裡,正趴在桌上,一看時間,才過了四十分鍾,原來是場夢。唉!真把我嚇了一跳,幸好只是一場夢。
賞析
本文小作者用奇特的想像、嚴謹的科學,向我們展現了一幅火星藍圖。其中建設河流與植物園,是開啟生命的源頭,也提醒地球人要愛護我們身邊的環境,否則就會變成火星一樣,全是沙漠與石塊了。開篇的思索與結尾的夢醒形成照應,讓文章渾然一體,再加上行文中的瑰麗畫面描述,讓讀者不禁拍案叫絕。
❼ 火星的兩個衛星是1877年發現的,而《格列佛游記》的作者卻1745年就死了,而飛島(第三個國家)中
我沒有看過這本書籍,不清楚引入這一段的目的為何。不過從其中一些天文學的描述,的確帶有濃厚的十八世紀中期的氣息。
有以下幾個內容「萬座恆星表最,比當時最好的星表超過三倍」;「觀測了九十三顆彗星,並且精確地測定了軌道」。如果樓主對天文學史了解比較清楚,這幾個描述(包括火星衛星)是超過當時人類對天文的認知,但又在可望可及的范圍中。
舉幾個例子,天王星1781年發現,但其實在此之前,已經兩次被當做一顆普通的恆星編入星表。說明當時天文學家開始關注,但沒有明顯關注接近目視極限亮度的天體。這樣的星表大約3000顆恆星是合理的數字。哈雷彗星的發現很早,不過等到哈雷提出其回歸之前一直是一筆糊塗賬,2P恩克彗星發現是在1786年。而且當時微積分還不發達,求解天體軌道運行需要非常多數據的積累和擬合(可以參考1801年穀神星發現後的計算的小故事),所以「精確測定軌道」也是一件有挑戰的事。
在回答樓主問題之前,現提解釋這兩個看似無關的描述,就是為了補充說明紅色部分標出的內容。自從伽利略發現了木衛之後,顛覆了人類一個傳統的觀念「所有的天體都圍繞地球運動)」,1671年卡西尼發現了土星最大的衛星土衛八。那火星同樣擁有衛星,似乎也不是一件多神奇的事。而且作者特別加了一個字「小」,也說明當時已經有人關注這個問題,不顧沒有發現可能是因為火衛太小而已。
不過,這一預言,也並不是完全准確。火星半徑3400千米,火衛一距離中心9000千米,火衛二距離中心24000千米,前者差距比較大,後者基本猜對了。而且我們還可以從軌道周期來倒退活性的質量,現在我們知道火衛二的周期是30小時,文中給出的是21小時。這一原因在於對活性質量的高估,但是誤差也並不體明顯。這一點也是符合十八世紀天文學的發展水平的。
所以呢……說作者未卜先知,那是溢美之詞,字里行間明顯透露出時代的氣息。但是,不得不說作者的科學素養很高,所以我才能夠從中明顯的讀出那個時代科學前沿的發展和局限,但同樣也是正確預言的基礎。不過,至於火星衛星,可能只是順帶一提,或許是後文的什麼引子吧。
其實,我個人更在意的是,能夠預知有93顆彗星並且測定軌道,這一點在當時的天文學發展來說是非常先進的,認為彗星是太陽系中的天體並且廣泛存在。對於彗星是否屬於大氣層以內的爭論,這一點到十九世紀中葉才蓋棺定論,這其中的科學素養和內涵的確今天讀來嘆為觀止。
❽ 寫一篇去火星旅遊的作文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乘坐著380飛速火箭來到了火星.剛一下火箭,我便看見了一個外星人,他非常主動地跟我打招呼.
"嘎斯哦多拉喳呃!"外星人熱情地伸出手說.我立刻戴上了我製造的語言儀器,我便迅速聽懂了他的語言:很高興見到你,朋友!我也回敬了一句:「我也很高興見到你,請上我的380飛速火箭來坐坐吧!」「噢!不!既然你來到了我的家鄉,那你就應該聽我的,來,朋友,請上我發明的飛速拉托車。」我打量了一下:「咦,這不是我們地球的摩托車嗎?」於是,我點點頭,就跳上了車。外星人邊開車邊說:「這拉托車的速度非常快,三十分鍾便可游覽火星,現在我要帶你去看一看我們火星最獨特的『七姐妹』」。眨眼間,我們眼前出現了七個很大的洞,深不見底。外星人停下車,跳下來,我也跟著跳下來,他告訴我:「朋友,這就是「七姐妹」,我帶你進去看看吧!
我跟著他進入了深洞外沿,這里是一些奇異的花草,我嘀咕著:「咦?火星也有花草?為什麼長在深洞里呢?」外星人說:「這些花叫『哦嘎羅斯』,是花仙子的意思,也是我們的守護天神。」我們越走越遠,直達洞穴深處,我大吃一驚,眼前這一片繁華的景象,還是人們所知道的火星嗎?只見這里一條條寬廣的大路,火星人在裡面無憂無慮地生活著,他們見了我都很驚奇,非常激動的問這問那。
接著,他又帶我來到火星原始森林,教我在裡面打獵。他拿出一把激光射槍對准獵物,按下扳手,將獵物激暈在地,我們把獵物抬回了他的家,做成飯菜。他又叫來了他的朋友,我們大吃大喝,邊吃邊唱,高興極了!
「吱吱」,糟了,不好,因為我在火星呆的時間太長,所以我必須立馬回去,否則我將被變成太空垃圾。於是,我急忙跨上了380火箭,由於太急,腳下一滑,我便醒了過來。哦,原來這只是一場夢。可是我多麼希望不就的將來變成現實啊!
❾ 請回答:火衛一的資料,請說的全面一點。急啊,非常感謝!
火衛一(希臘語:Φόβος;系統名稱:Mars I)是火星的兩顆自然衛星中,距離火星較近且較大的一顆,平均半徑為11.1km,是另一顆衛星火衛二的7.24倍。火衛一的名字是福波斯(意思是害怕),是希臘神話中的戰神阿瑞斯(在羅馬神話中名叫瑪爾斯)之子。
概述:
火衛一是一個形狀不規則的小天體。圍繞火星運動,軌道距火星中心約9400km,也就是距離火星表面6000km。火衛一到其母星的距離,比其他已知行星的衛星都要近。火衛一是太陽系中反射率最低的天體之一。火衛一上有一個巨大的撞擊坑,叫斯蒂克尼撞擊坑。由於軌道離火星很近,火衛一的轉動快於火星的自轉。因此,從火星表面看,火衛一從西邊升起,在4小時15分鍾或更短的時間內劃過天空,在東邊落山。由於軌道周期短以及潮汐力的作用,火衛一的軌道半徑在逐漸變小,最終它將撞到火星表面,或者破碎形成火星環。
發現:
火星的2顆衛星均是在1877年發現的。火衛一是由天文學家阿薩夫·霍爾在1877年8月18日格林威治標准時間09:14,於華盛頓特區的美國海軍天文台發現的。(如果採用當代的數據,按1925年前的天文慣例,一天從中午起算,是在華盛頓標准時間8月17日16:06發現的)[8][9][10]。霍爾在1877年8月12日07:48(UTC)還發現了火星的另外一個衛星,火衛二。衛星的名字是由伊頓公學的科學教員亨利·馬丹(1838-1901)提議的,來自《伊利亞特》第15卷,書中描述了阿瑞斯召見得摩斯(Deimos,意為恐懼)和福波斯(Phobos,意為害怕)[11][12]。
物理特徵火衛一是太陽系內反射率最低的天體。它的光譜上和D-型小行星接近[13],從表面上看,它的成分類似於碳質球粒物質[14]。火衛一的密度非常低,不可能是實心的岩石。而具有相當多的空隙[15][16][17]。這些結果讓人想到,火衛一可能是一個大的冰庫。光譜觀測表明,表面土壤缺水[18][19],但這並不排除風化層以下有冰[20][21]。
很早就有人預測,火衛一和火衛二會產生稀薄的塵埃環,但到目前為止尚未發現[22]。最近火星全球勘察者的圖像說明,火衛一上覆蓋著一層厚度大於100米的細顆粒土壤,按照假說,這是由其他天體撞擊形成的,但不知這些物質是如何附著在幾乎沒有重力的天體表面的[23]。
火衛一非常不圓,其尺寸是27×22×18km[2]。
火衛一上布滿了撞擊坑[24],盡管火衛一很小,位於赤道附近的一個撞擊坑中心還有一個山峰[25]。火衛一最突出的表面特徵是斯蒂克尼撞擊坑,這是用阿薩夫·霍爾妻子的名字,安傑琳·斯蒂克尼·霍爾命名的。斯蒂克尼是她的閨名。正如土衛一的撞擊坑赫胥爾撞擊坑,形成斯蒂克尼的撞擊可能幾乎把火衛一撞得粉碎[26]。火衛一形狀古怪的表面上有很多的溝槽和條紋。溝槽典型的深度在30米以下,寬100到200米,長達20千米。最初認為,這都是由形成斯蒂克尼的同一次撞擊造成的。然而,火星快車的結果表明,這些溝槽並非在斯蒂克尼的徑向。而是集中在火衛一軌道迎風面的頂端(離斯蒂克尼不遠)。研究人員懷疑,這是由撞擊火星濺射出來的物質鑿出來的。這樣,這些溝槽實際就是一串撞擊坑。這些溝槽在靠近背風面時就逐漸消失了。根據其不同的年代,這些溝槽可以分為12組,代表至少12次火星撞擊事件[27]。在灶神星上也有這樣的溝槽,但科學家們目前並不認為這些溝槽具有相同的成因[28]。
只有一塊名為凱頓的隕石被認為是來自火衛一,但這也很難確認,因為目前對火衛一的成分還知之甚少[29][30]。
已命名的地質特徵
火衛一上的部分已命名隕石坑。C = 克拉斯垂爾;D = 德隆洛;F = 佛林奈;L = 林托克;R = 瑞顓沙;S = 斯蒂克尼;Sk = 斯開瑞士。格力錐格隕石坑位於斯開瑞士和佛林奈隕石坑下的地平線處。火衛一上的地址特徵是用研究火衛一的天文學家的名字、以及江奈生·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記》[31][32]中的人名和地名命名的。這些地形包括勒皮他地區和拉格多平原,都是《格列佛游記》里的地名(勒皮他是小說中會飛的島,而拉格多是小說中巴爾尼巴比國的首都)[33]。火衛一上唯一有命名的山脊是開普勒脊,是用天文學家約翰內斯。開普勒的名字命名的。另外有幾個撞擊坑也已被命名。
隕石坑 命名依據 座標
克拉斯垂爾 在格列佛游記中的人物 60°N 91°W / 60°N 91°W / 60; -91 (Clustril)
德亞瑞司特 天文學家羅雷爾·路德威·德亞瑞司特 39°S 179°W / 39°S 179°W / -39; -179 (D'Arrest)
德隆洛 在格列佛游記中的人物 36°30′N 92°00′W / 36.5°N 92°W / 36.5; -92 (Drunlo)
佛林奈 在格列佛游記中的人物 60°N 350°W / 60°N 350°W / 60; -350 (Flimnap)
格力錐格 在格列佛游記中的人物 81°N 195°W / 81°N 195°W / 81; -195 (Grildrig)
格列佛 在格列佛游記中的主角 62°N 163°W / 62°N 163°W / 62; -163 (Gulliver)
霍爾 弗伯斯的發現者阿薩夫·霍爾 80°S 210°W / 80°S 210°W / -80; -210 (Hall)
林托克 在格列佛游記中的人物 11°S 54°W / 11°S 54°W / -11; -54 (Limtoc)
奧匹克 天文學家恩斯特·奧匹克 7°S 297°W / 7°S 297°W / -7; -297 (Öpik)
瑞顓沙 在格列佛游記中的人物 41°N 39°W / 41°N 39°W / 41; -39 (Reldresal)
洛希 天文學家愛德華·洛希 53°N 183°W / 53°N 183°W / 53; -183 (Roche)
夏普利斯 天文學家畢文·夏普利斯 27°30′S 154°00′W / 27.5°S 154°W / -27.5; -154 (Sharpless)
史克洛夫斯基 天文學家約瑟夫·史克洛夫斯基 24°N 248°W / 24°N 248°W / 24; -248 (Skyresh)
斯開瑞士 在格列佛游記中的人物 52°30′N 320°00′W / 52.5°N 320°W / 52.5; -320 (Skyresh)
斯蒂克尼 弗伯斯的發現者霍爾的妻子莉娜·斯蒂克尼 1°N 49°W / 1°N 49°W / 1; -49 (Stickney)
陶德 天文學家大衛·畢克·陶德 9°S 153°W / 9°S 153°W / -9; -153 (Todd)
溫德爾 天文學家奧利弗·溫德爾 1°S 132°W
軌道特徵
火衛一與其母星超乎尋常的近,由此產生了一些很奇特的效果。火衛一的軌道低於火星的同步軌道,結果就是它的運動快於火星的自轉。因此,每個火星日,火衛一差不多有2次(每11小時6分)從西邊升起,飛快地劃過天空(4小時14分或更短),在東邊落下。由於火衛一的軌道低且在赤道面內,在火星上,緯度高於70.4°的地方,火衛一就位於地平線以下了。由於軌道很低,從火星上看,火衛一的角直徑隨其在天空的位置而變化。在地平線上,火衛一是0.14°,在天頂是0.20°,寬度是從地球上看到的滿月的1/3。作為對比,在火星天空,太陽的視角是0.35°。從火星上觀測,火衛一的星相是0.3191天(火衛一的朔望周期),只比火衛一的恆星周期長13秒。
從火衛一上看,火星比從地球上看到滿月大6400倍,亮2500倍,佔半個天球寬度的1/4。火星-火衛一的拉格朗日L1點位於斯蒂克尼撞擊坑上方2.5km,離火衛一表面的距離近得不可思議。
凌日
凌日火星表面上的觀測者會看到火衛一定期凌日。機遇號火星車拍到了幾次這樣的凌日。凌日期間,火衛一的影子會投射到火星表面上,這被好幾個火星探測器拍攝到了。火衛一不夠大,不能覆蓋整個日盤,因此不可能引起日全食。
未來的毀滅
未來的毀滅火衛一的周期短於一個火星日,由於潮汐減速,火衛一的半徑正以每個世紀20m的速度逐漸減小。估計在一千一百萬年後,它將撞上火星表面,或者很有可能成為火星環[35]。假定火衛一的形狀不規則,是一堆石頭(特別的摩爾-庫倫體),計算表明,目前火衛一對於潮汐力還是穩定的。但如果軌道半徑下降略大於2000km,即下降到7100km左右,估計火衛一就將超過石頭堆的洛希極限。更新的計算說明,破碎的時間大概距今760萬年[36]。在這個距離上,火衛一可能將破碎形成一個環系統,這個環將繼續緩慢地向著火星迴旋運動[37]
起源
火星衛星的起源目前仍有爭議[38]。火衛一和火衛二和碳質小行星(C型小行星)有很多共同之處,其光譜、反照率以及密度與C型或者D型小行星很相似,因此有一種假設是2個衛星都是被捕獲的主帶小行星[39][40]。2個衛星的軌道很圓,幾乎就在火星的赤道面內。因此,就需要一種機制,把初始偏心率高且傾斜的軌道調整為赤道面內的圓軌道。這種機制很可能就是大氣阻力加上潮汐力[41],但對於火衛二,還不清楚是否有足夠的時間來完成這種軌道調整[38]。捕獲還需要能量的耗散。對於目前的火星,要通過大氣阻尼來捕獲火衛一大小的天體,大氣太稀薄了[38] 。傑弗里·蘭迪斯指出,如果是雙小行星,是可能被捕獲的,並在潮汐力作用下彼此分開[40]。
火衛一可能是太陽系的第二代天體,是在火星形成後才合成的,而不是從形成火星的星雲中與火星同時誕生的。[42]
另外一個假設是,火星周圍曾經有很多火衛一、火衛二大小的天體,可能是火星與大的星子撞擊濺射出來的[43]。火衛一內部多孔(根據其密度1.88g/cm3,估算空洞占火衛一體積的25%-35%),這與其來自小行星的假設不相符[6] 。對火衛一的熱紅外觀測表明,其成分主要是層狀硅酸鹽,眾所周知,這是火星表面上的物質。火衛一的光譜不同於各種球粒隕石,再次說明它並非源自小行星[44]. 兩方面的發現都說明,火星被撞擊後,濺射出來的物質在火星軌道上重新吸積,形成了火衛一[45]。這與月球的主流起源理論類似。
斯科洛夫斯基「火衛一空心」假說
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火衛一特殊的軌道特性讓人們想到,火衛一可能是空心的。
1958年前後,在研究火衛一的長期加速時,俄羅斯天文學家艾歐斯·塞姆洛維奇·.斯科洛夫斯基提出,火衛一是「薄層金屬」結構。這個假說甚至讓有些人猜想火衛一是人造的[46]。斯科洛夫斯基根據對火星高層大氣密度的估計,推斷如果大氣的微弱剎車效應能使火衛一長期加速,火衛一必須非常輕——計算出一個外徑16km(9.9英里)但厚度不到6cm的空心鐵球[46][47]。1960年,當時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的科學顧問弗雷德·辛格在致航天雜志的信中談到斯科洛夫斯基的理論:[48]
「 如果根據天文觀測,衛星真的是在沿螺旋線向內運動,對此假說就沒有什麼異議了,那麼火衛一是空心的,且來自火星。這個「如果」取決於天文學觀測。觀測也可能有誤,因為觀測結果來自間隔數十載、由不同的觀測者用不同的儀器得到的幾組不相關的的測量數據。儀器誤差可能對結果會有影響。 」
此後,人們發現辛格預計的系統誤差確實存在,因此對假說產生了異議[49]。1969年,有了精確的軌道測量,說明並不存在這種不一致性[50]。但辛格的異議也不無道理,因為早期的研究過高估計了高度的減小速度(5cm/年),後來修正後,為1.8cm/年[51]。現在認為,長期加速的原因是潮汐作用[49],而早期的研究並沒有考慮這個因素。目前,已經有飛船對火衛一的密度直接進行了測量,為1.887g/cm3[4]。目前的觀測認為,火衛一是一個石頭堆。此外,七十年代早期海盜號探測器獲得的圖像明確顯示,火衛一是個天然的天體,不是人造的。
然而,根據火星快車的測繪計算得到的體積確實說明衛星內部存在空洞。火衛一並非一塊實心的岩石,而是一個多孔的物體[52]。火衛一的孔隙率的計算值是30%+/-5%. 顆粒和石塊間的空隙大多較小(mm到約1m)[6]。
探測
已經有幾個飛船給火衛一拍攝了近照。這些飛船的本身的任務是對火星成像,最早是1971年水手9號,此後是1977年海盜1號,1998年、2003年火星全球勘察者,2004年,2008年和2010年火星快車[53],2007年和2008年火星偵查軌道器。2005年8月25日,勇氣號火星車由於風吹散了太陽帆飯上的塵土,獲得了額外的能量,從火星表面拍攝了幾張曝光時間較短的夜晚天空照片[54],照片上可以清楚看到火衛一和火衛二。專門的火衛一探測器是1988年發射的蘇聯的福布斯1號和福布斯2號。前者在奔火途中就失蹤了,後者(包括著陸器)返回了一些數據和圖像,但在開始衛星表面詳查後不久就失效了。其他的火星任務採集了更多的數據,但下一個專門的任務是2011年發射的采樣返回任務。
俄羅斯空間局在2011年11月發射了到火衛一采樣返回的任務,福布斯-土壤,返回艙中還包括一個行星學會的生命科學實驗——行星際飛行生命實驗LIFE[55]。參加此次任務的還有中國國家航天局計劃進入火星軌道的探測飛船螢火一號,以及火衛一著陸器上的科學載荷的土壤研磨和篩分系統[56][57][58]。然而,到達地球軌道後,福布斯-土壤探測器未能點火奔向火星。此後的搶救工作未能成功,2012年1月,福布斯-土壤在地球上墜毀。
計劃中或建議的探測
據報道,2007年歐洲航天公司歐洲宇航防務集團阿斯特里姆公司規劃了一個到火衛一的技術演示任務。阿斯特里姆公司目前參與歐洲空間局的一個火星采樣返回任務,這個任務是歐空局極光計劃的一部分。將一個航天器送往重力場很小的火衛一,是測試驗證最終到火星采樣返回任務的好途徑。這個任務規劃於2016年啟動,將持續3年。公司機將使用一個離子推進的「母船」,釋放一個著陸器到火衛一表面。著陸器將進行一些測試和實驗,把樣品採集到一個艙內,然後返回到母船上,返回地球,樣品將被投擲到地面,等待回收[59]。
火衛一獨石(中部偏右),由火星全球勘察者於1998年拍攝。(編號:MOC Image 55103)2007年,加拿大空間局資助了Optech和火星研究所的一項研究,這是到火衛一的無人探測任務,名叫PRIME(Phobos Reconnaissance and International Mars Exploration,火衛一偵查和國際火星探測)。建議PRIME飛船的著陸地點為火衛一的獨石,這是斯蒂克尼坑附近的一個明亮的物體,投射下了明顯的影子[60][61][62]。2009年7月22日,C-Span采訪航天員巴茲·奧爾德林時,他提到這個獨石說,「我們應該大膽去往人類沒有去過的地方。飛躍彗星,訪問小行星,訪問火星的衛星。這個土豆形狀的天體每7個小時繞火星一圈,上面的獨石是一個很特別的結構。人們發現後就提問:是誰把這個東西放在那裡的?是宇宙放的,如果你願意,也可以說是上帝放的……[63][64]」PRIME任務將包括一個著陸器和一個軌道器[62],分別將攜帶4個儀器,用於研究火衛一的各種地質特徵[65]。到2009年4月20日,PRIME還沒有明確的發射計劃。
2008年,NASA格林研究中心開始研究使用電推進的火衛一火衛二采樣返回任務。該項研究形成了Hall任務概念,一個新的前沿級任務,目前仍在進一步的研究中。[66]
已經有人提出,火衛一是載人登陸火星任務的早期目標。[67]由人類在火衛一上對火星上的機器人進行遙操作,可以保證沒有顯著的時間延遲。行星保護主義者所擔心的早期火星探索所涉及的問題,通過這種方法也可以得到解決[68]。同樣,火衛一也是載人登火星任務的目標,因為在火衛一上登陸比在火星表面登陸要容易和便宜很多。奔向火星的著陸器需要在沒有任何輔助設備的情況下,能夠進入大氣,隨後返回到軌道上(這種能力載人航天器還從來沒有嘗試過),否則就需要在當地建設輔助設備(一個殖民或支撐任務)。而火衛一的著陸器,只需要根據月球著陸器和小行星著陸器來進行設計[69]。人類對火衛一的探測,可以成為人類探火星的催化劑,這本身就是激動人心而且從科學上有價值的[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