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話題
① 西游記的翻拍之路為話題的作文800
進展情況:經過兩個月秘密培訓,不但沒有選出寶玉人選,還宣布暫時解散演員,開拍時間更顯得遙遙無期。
《紅樓夢》選演員一直讓導演李少紅頭疼。而歷經數年創作的「黃亞洲版」劇本最終被推翻。現在的處理方法是:在小說原著基礎上,由紅學家和李少紅團隊共同搞一個「導演工作台本」的東西取而代之。歷時五年准備的新版《紅樓夢》竟然要在「無劇本」狀態下進入實拍,大大出人意料。
當事人發言:大家都在等劇本
負責《紅樓夢》宣傳的李洋向記者透露,因為劇本沒有最終出爐,所以演員也定不下來,「所有的演員連劇本都沒看過呢,所以開機日期一時半會兒還定不下來。」華錄百納副總經理羅立平說:「《紅樓夢》不像別的題材,它是有人管的,而且管它的人都研究了一輩子,總感覺劇本改編層次上不夠。」
西遊記:文化之爭
張紀中把孫悟空變成金剛?
進展情況:一直都是張紀中在唱獨角戲,現在張紀中正在籌拍新版《倚天屠龍記》。
《西遊記》的神怪元素廣為人知,張紀中突發奇想,聲稱將邀請國外製作團隊打造《魔戒》版《西遊記》。對此,六小齡童仍然深表憂慮:「我擔心他把『孫悟空』拍成『金剛』!」最讓網友忍無可忍的是,日前張紀中做客北京電視台大談改編的新版《西遊記》時,居然說,豬八戒下凡的時候原名叫「朱剛鬃」,後來「反依」了佛門……而正確的應該是「朱剛鬣(lie)」,「皈(gui)依」,網友大罵其沒文化:「我謝謝他,千萬在他的《西遊記》出爐後,不要把唐三藏(zang)叫作唐三藏(cang)!把孫行(xing)者叫孫行(hang)者!」
當事人發言:導演完全忙不過來
② 以西遊記點亮了我為話題作文
可以從孫悟空從無復性到任性到收性制這一過程,談個人的成長體悟,或者說事對個人成長的幫助。
猴王又道:「我無性。人若罵我,我也不惱;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個禮兒就罷了。一生無性。」最初沒本事的時候,孫悟空是打不還手罵不還口。之後本領見長,性子也就起來了,直至大鬧天宮拋出「皇帝輪流坐」。後被壓500年並且一路保唐僧西行,逐漸對社會有了更深的了解和體悟,這又是一個收性的過程,或者說是回歸到更高層的無性階段。
③ 從《西遊記》的話題中選出一個你認為同學最感興趣的,想、想怎樣表達才會使觀
《西遊記》中的話題選出一個,你認為圖一感興趣的想想怎麼表達《西遊記》中的同學好坐墊的一樣。
④ 西遊記反映了什麼主題
《西遊記》向人們展示了一個絢麗多彩的神魔世界,表現了豐富的社會內容,曲折地反映出現實的社會矛盾,表現了人民群眾懲惡揚善的願望和要求。
現存最早的取經題材虛構作品是《大唐三藏取經詩話》,現在僅見於一份南宋印本,所以一般都說是南宋的書。這裡面已經有了花果山猴王猴行者、女人國、火類坳(火焰山,但只是描述火焰中的情景,沒有三借芭蕉扇等情節)、深沙神(沙和尚,但沒有成為唐三藏的徒弟)等故事。這書純粹是宣揚佛教的作品,而且帶有一定密宗色彩,比如以大梵天王(而非釋迦牟尼佛)為主要的佛,比如眾生皆有佛性的思想等。
在孫悟空身上集中反映了人民群眾反抗專制壓迫、戰勝黑暗勢力和征服自然的強烈願望。孫悟空的積極樂觀、敢於斗爭的精神,是中國人民長期斗爭生活的藝術概括,是理想和現實相結合的產物。
作為孫悟空對立面的神佛世界和妖魔,都具有非正義的性質,玉皇的昏庸暴戾正是當時封建統治階級的縮影;而取經路上妖魔的陰險淫惡則反映了社會上黑暗勢力的共同特徵。正由於有了這樣的對立面,孫悟空才成為人民群眾喜愛的英雄人物。
對於唐僧這個人物,他恪守宗教信條和封建禮儀,迂腐頑固,不分是非,從而由一個被歌頌的人物變成一個被諷刺嘲笑的對象。這也是《西遊記》與傳統的取經故事的不同之處。
此外,書中還刻畫了豬八戒這樣一個既憨厚純朴、吃苦耐勞、對敵斗爭從不屈服、同時又貪饞好色、不能辨識敵我、以及嫉妒心強、斗爭不夠堅定的社會小生產者的形象、
作者正是通過書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描寫,歌頌了正義、無畏和勇敢的斗爭精神,鞭笞了黑暗、邪惡勢力,勸戒人們透過現象認識本質,對敵要狠,除惡務盡。從而使這部書具有了深刻的寓意,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4)西遊記話題擴展閱讀:
《西遊記》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章回體長篇神魔小說。現存明刊百回本《西遊記》均無作者署名。清代學者吳玉搢等首先提出《西遊記》作者是明代吳承恩[1]。這部小說以「唐僧取經」這一歷史事件為藍本,通過作者的藝術加工,深刻地描繪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全書主要描寫了孫悟空出世及大鬧天宮後,遇見了唐僧、豬八戒和沙僧三人,西行取經,一路降妖伏魔,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到達西天見到如來佛祖,最終五聖成真的故事。
⑤ 《西遊記》的作品主題是什麼
作品主題:通過孫悟空的大鬧大宮以及保護唐僧西天取經的故事,通過孫悟空的種種行為和斗爭,以幻化的形式曲折反映現實,從而歌頌勞動人民反對強權、反對暴力、蔑視統治階級的權威。
堅決向統治階級作斗爭的反抗精神,揭露和批判了統治階級的丑惡本質,表現了勞動人民在斗爭中克服困難的堅強信心和征服大自然的偉大氣魄。
《西遊記》的內容在中國古典小說中是最為龐雜的。它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和內容,既讓佛、道兩教的仙人們同時登場表演,又在神佛的世界裡注入了現實社會的人情世態,有時還插進幾句儒家的至理名言,使它顯得亦庄亦諧,妙趣橫生使該書贏得了各種文化層次的讀者的愛好。
(5)西遊記話題擴展閱讀
《西遊記》作為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有別於其他三部,最大不同點就是《西遊記》整體故事背景是建立在神話的基礎上。人間、仙界、佛祖、神靈,這種種奇妙玄幻的概念被《西遊記》井井有條地歸納整理並形成一套完整而合理的世界觀。
同時,《西遊記》並不像其他三部那樣限定閱讀人群,老少皆宜也是其特點之一。曾有外國的評論家稱《西遊記》是一部可以自行適應閱讀者的文學巨著,具體解釋起來就是,孩童可以體驗如童話般的冒險,年輕人可以從中感受人生勵志的激盪,中年人可以體會苦盡甘來的不易。
1986年,電視劇《西遊記》播出,中國人第一次在電視上看到了活生生的孫悟空、唐三藏、豬八戒、沙和尚,當那種震撼已經隨著歲月的流逝成為了一代人成長歲月中根深蒂固的「西遊情結」。
⑥ 西遊記中唐僧為話題800
直接網路不久知道了
⑦ 西遊記主題思想
主題思想:小說通過唐僧取經的故事,刻畫了孫悟空的形象。表現了他蔑視權威,不畏強權,除惡務盡的戰斗精神,形象鮮明地反映了人們戰勝邪惡和征服自然的崇高理想。
這部小說以「唐僧取經」這一歷史事件為藍本,通過作者的藝術加工,深刻地描繪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全書主要描寫了孫悟空出世及大鬧天宮後,遇見了唐僧、豬八戒和沙僧三人,西行取經。
一路降妖伏魔,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到達西天見到如來佛祖,最終五聖成真的故事。贊揚了以孫悟空為主的師徒四人不畏艱險、百折不撓的可貴精神。
(7)西遊記話題擴展閱讀
《西遊記》是中國文學史上一部最傑出的充滿奇思異想的神魔小說。作者吳承恩運用浪漫主義手法,翱翔著無比豐富的想像的翅膀,描繪了一個色彩繽紛、神奇瑰麗的幻想世界,創造了一系列妙趣橫生、引人入勝的神話故事,成功地塑造了孫悟空這個超凡入聖的理想化的英雄形象。
在奇幻世界中曲折地反映出世態人情和世俗情懷,表現了鮮活的人間智慧,具有豐滿的現實血肉和濃郁的生活氣息。《西遊記》以它獨特的思想和藝術魅力,把讀者帶進了美麗的藝術殿堂,感受其藝術魅力。
《西遊記》的藝術特色,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一是幻,一是趣;而不是一般的幻,是奇幻,不是一般的趣,是奇趣。小說通過大膽豐富的藝術想像,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創造出一個神奇絢麗的神話世界。
《西遊記》的藝術想像奇特,豐富、大膽,在古今小說作品中罕有其匹的。孫悟空活動的世界近於童話的幻境,十分有趣,而且在這個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稀奇有趣的妖怪,真是千奇百怪,豐富多彩。浪漫的幻想,源於現實生活,在奇幻的描寫中折射出世態人情。
《西遊記》的人物,情節,場面,乃至所用的法寶,武器,都極盡幻化之能事,但卻都是凝聚著現實生活的體驗而來,都能在奇幻中透出生活氣息,折射出世態人情,讓讀者能夠理解,樂於接受。
⑧ 以西遊記為話題的作文要求一百五十個字
《西遊記》這本書講述的是唐僧師徒三人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到達西天,取回版真經的故事,在書中有勇敢調皮的權孫悟空,有吃苦耐勞的沙僧,有憨厚可愛的豬八戒,也有不怕困難的唐僧,一個個個性新明的人物印在我的心裡,我要學習他們的優點,比如沙僧。
這本書,也讓我學習了許多刻畫人物的方法,大家也來讀一讀!
⑨ 西遊記中值得討論的幾個重點 (什麼內容為什麼)
看西遊記原著覺得很多耐人尋味的細節,而且很明顯是作者故意這樣寫,作者想表達什麼其實很值得推敲。討論的時候請大家不要搬電視劇和動畫片的劇情來,我們討論原著。
1.如來發起取經時,說道
「我有《法》一藏,談天;《論》一藏,說地;經一藏,度鬼。三藏共計三十五部,該一萬五千一百四十四卷,乃是修真之經,正善之門。我待要送上東土,叵耐那方眾生愚蠢,毀謗真言,不識我法門之旨要,怠慢了瑜迦之正宗。怎麼得一個有法力的,去東土尋一個善信,教他苦歷千山,遠經萬水,到我處求取真經,永傳東土,勸化眾生,卻乃是個山大的福緣,海深的善慶。誰肯去走一遭來?」
但最終唐僧師徒只取得一藏
唐三藏對太宗說「我等知二尊者需索人事,佛祖明知,只得將欽賜紫金缽盂送他,方傳了有字真經。此經有三十五部,各部中檢了幾卷傳來,共計五千零四十八卷,此數蓋合一藏也。 」
2.觀音菩薩去東土尋找取經人,在流沙河遇到沙僧,沙僧說「菩薩,我在此間吃人無數,向來有幾次取經人來,都被我吃了。凡吃的人頭,拋落流沙,竟沉水底。這個水,鵝毛也不能浮。惟有九個取經人的骷髏,浮在水面,再不能沉。我以為異物,將索兒穿在一處,閑時拿來頑耍。這去,但恐取經人不得到此,卻不是反誤了我的前程也?」
這么說來在如來請觀音去東土尋找取經人之前已經有人取經了?而且被沙僧吃掉的九個取經人的骷髏在流沙河不能沉,這是為什麼?要知道流沙河是連鵝毛都會沉下去的。
3.觀音出發尋找取經人前,如來給了三個箍兒,遞與菩薩道:「此寶喚做緊箍兒。雖是一樣三個,但只是用各不同,我有金緊禁的咒語三篇。假若路上撞見神通廣大的妖魔,你須是勸他學好,跟那取經人做個徒弟。他若不伏使喚,可將此箍兒與他戴在頭上,自然見肉生根。各依所用的咒語念一念,眼脹頭痛,腦門皆裂,管教他入我門來。」結果觀音只給了悟空一個緊箍,剩下兩個分別給了黑熊和紅孩兒,並沒有按如來吩咐的給唐僧徒弟。
4.為什麼要拉攏豬八戒和沙和尚入伍?這兩個真的沒什麼本領,一路上基本上沒一個妖精頭目打不過他們兩個,感覺他們只是比小妖強
5.唐僧的坐騎白龍說自己是「我是西海龍王敖閏之子,因縱火燒了殿上明珠,我父王表奏天庭,告了忤逆。玉帝把我吊在空中,打了三百,不日遭誅。望菩薩搭救搭救。」
但在正式收復白龍的時候,
菩薩上前,把那小龍的項下明珠摘了,將楊柳枝蘸出甘露,往他身上拂了一拂,吹口仙氣,喝聲叫:「變!」那龍即變做他原來的馬匹**
小龍項下有明珠,究竟小龍是燒了明珠還是偷了明珠?還要驚動玉帝?菩薩為什麼要摘掉明珠?
6.烏巢禪師是什麼人?為什麼假裝不認識悟空?為什麼會知道取經團以後會遇到哪些妖精?看看下面這兩段,分別是烏巢出場和離場時的
卻說那禪師見他三眾前來,即便離了巢穴,跳下樹來。三藏下馬奉拜,那禪師用手攙道:「聖僧請起,失迎,失迎。」八戒道:「老禪師,作揖了。」禪師驚問道:「你是福陵山豬剛鬣,怎麼有此大緣,得與聖僧同行?」八戒道:「前年蒙觀音菩薩勸善,願隨他做個徒弟。」禪師大喜道:「好,好,好!」又指定行者,問道:「此位是誰?」行者笑道:「這老禪怎麼認得他,倒不認得我?」禪師道:「因少識耳。」三藏道:「他是我的大徒弟孫悟空。」禪師陪笑道:「欠禮,欠禮。」
那禪師傳了經文,踏雲光,要上烏巢而去,被三藏又扯住奉告,定要問個西去的路程端的。那禪師笑雲:
道路不難行,試聽我吩咐:千山千水深,多瘴多魔處。
若遇接天崖,放心休恐怖。行來摩耳岩,側著腳蹤步。
仔細黑松林,妖狐多截路。精靈滿國城,魔主盈山住。
老虎坐琴堂,蒼狼為主簿。獅象盡稱王,虎豹皆作御。
野豬挑擔子,水怪前頭遇。多年老石猴,那裡懷嗔怒。
你問那相識,他知西去路。
行者聞言,冷笑道:「我們去,不必問他,問我便了。」三藏還不解其意,那禪師化作金光,徑上烏巢而去。長老往上拜謝,行者心中大怒,舉鐵棒望上亂搗,只見蓮花生萬朵,祥霧護千層。行者縱有攪海翻江力,莫想挽著烏巢一縷藤。三藏見了,扯住行者道:「悟空,這樣一個菩薩,你搗他窩巢怎的?」行者道:「他罵了我兄弟兩個一場去了。」三藏道:「他講的西天路徑,何嘗罵你?」行者道:「你那裡曉得?他說野豬挑擔子,是罵的八戒;多年老石猴,是罵的老孫。你怎麼解得此意?」
7.在遇到黃風怪前,有一信佛的老者對唐僧說了取經應該往東。。。
三藏拄著九環錫杖,按按藤纏篾織斗篷,先奔門前,只見一老者,斜倚竹床之上,口裡嚶嚶的念佛。三藏不敢高言,慢慢的叫一聲:「施主,問訊了。」那老者一骨魯跳將起來,忙斂衣襟,出門還禮道:「長老,失迎。你自那方來的?到我寒門何故?」三藏道:「貧僧是東土大唐和尚,奉聖旨上雷音寺拜佛求經。適至寶方天晚,意投檀府告借一宵,萬祈方便方便。」那老兒擺手搖頭道:「去不得,西天難取經。要取經,往東天去罷。」三藏口中不語,意下沉吟:「菩薩指道西去,怎麼此老說往東行?東邊那得有經?」靦腆難言,半晌不答。
8.唐僧在水陸大會時,觀音菩薩跳出來說
那法師在台上,念一會《受生度亡經》,談一會《安邦天寶篆》,又宣一會《勸修功卷》。這菩薩近前來,拍著寶台厲聲高叫道:「那和尚,你只會談小乘教法,可會談大乘么?」玄奘聞言,心中大喜,翻身跳下台來,對菩薩起手道:「老師父,弟子失瞻,多罪。見前的蓋眾僧人,都講的是小乘教法,卻不知大乘教法如何。」菩薩道:「你這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超升,只可渾俗和光而已。我有大乘佛法三藏,能超亡者升天,能度難人脫苦,能修無量壽身,能作無來無去。」
但是後來唐僧走到大唐邊境,幫劉伯欽家父念經,卻能讓他得脫沉淪。
次早,那合家老小都起來,就整素齋,管待長老,請開啟念經。這長老凈了手,同太保家堂前拈了香,拜了家堂。三藏方敲響木魚,先念了凈口業的真言,又念了凈身心的神咒,然後開《度亡經》一卷。誦畢,伯欽又請寫薦亡疏一道,再開念《金剛經》、《觀音經》,一一朗音高誦。誦畢,吃了午齋,又念《法華經》、《彌陀經》。各誦幾卷,又念一卷《孔雀經》,及談較洗業的故事,早又天晚。獻過了種種香火,化了眾神紙馬,燒了薦亡文疏。佛事已畢,又各安寢。
卻說那伯欽的父親之靈,超薦得脫沉淪,鬼魂兒早來到東家宅內,托一夢與合宅長幼道:「我在陰司里苦難難脫,日久不得超生。今幸得聖僧,念了經卷,消了我的罪業,閻王差人送我上中華富地長者人家托生去了。你們可好生謝送長老,不要怠慢,不要怠慢。我去也。」這才是:萬法庄嚴端有意,薦亡離苦出沉淪。
再看看大乘教法的功效
佛祖道:『此經成就之時,有比丘聖僧將下山與舍衛國趙長者家看誦了一遍,保佑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脫,止討了他三斗三升米粒黃金,意思還嫌賣賤了,後來子孫沒錢使用。』
⑩ 西遊記的故事題材源於
玄奘(602~664)取經原是唐代的一個真實的歷史事件。貞觀三年(629),他為追求佛家真義,經歷百餘國,費時17載,前往天竺取回梵文大小乘經論律657部。這一非凡的壯舉,本身就為人們的想像提供了廣闊的天地。歸國後,他奉詔口述所見所聞,由門徒辨機輯錄成《大唐西域記》一書。此書盡管「皆存實錄,匪敢雕華」,但以宗教家的心理去描繪的種種傳說故事和自然現象,難免已染上了一些神異的色彩。後由其弟子慧立、彥悰撰寫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在贊頌師父,弘揚佛法的過程中,也不時地用誇張神化的筆調去穿插一些離奇的故事。於是,取經的故事在社會上越傳越神,唐代末年的一些筆記如《獨異志》、《大唐新語》等,就記錄了玄奘取經的神奇故事。
成書於北宋年間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似為一種「說經」話本,它雖然文字粗略,故事簡單,尚無豬八戒,「深沙神」也只出現了一次,但大致勾畫了《西遊記》的基本框架,幷開始將取經的歷史故事文學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書中出現了猴行者的形象。他自稱是「花果山紫雲洞八萬四千銅頭鐵額獼猴王」,助三藏西行,神通廣大,實際上已成了取經路上的主角,是《西遊記》中孫悟空的雛型。
取經隊伍中加入了猴行者,這在《詩話》流傳後逐步被社會認可。一個其貌不揚的猴精,開始擠進了取經的隊伍,幷漸漸地喧賓奪主,這在《西遊記》故事的神化過程中關系重大。這個藝術形象的形成,與我國古代神話、民間傳說及道、釋兩教的故事中長期流傳著諸如「石中生人」的夏啟、「銅頭鐵額」的蚩尤、「與帝爭位」的刑天及一些猿猴成精的奇聞異說有關。比如唐代李公佐的《古岳瀆經》所載的「形若猿猴」的淮渦水怪無支祁,其「神變奮迅之狀」和叛逆的色彩,就與取經傳說中的猴王比較接近。至於印度教經典《羅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奴曼,雖與美猴王也有許多相近之處,但他即使傳入中土,也是被中國化了的。取經故事中的猴行者,以及後來的孫悟空,其形其神,是在中國文化的傳統中,融合了歷代民間藝人的愛憎和想像後演化而成的。
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僧師徒四人取經故事在元代漸趨定型。作為文學作品,豬八戒首次出現是在元末明初人楊景賢所作的雜劇《西遊記》中。在此劇中,深沙神也改稱了沙和尚。至遲在元末明初,有一部故事比較完整的《西遊記》問世。原書已佚,有一段殘文「夢斬涇河龍」約1200字,保存在《永樂大典》13139卷「送」韻「夢」字條,內容相當於世德堂本《西遊記》第九回。此外,古代朝鮮的漢語教科書《朴通事諺解》,載有一段「車遲國斗聖」,與世德堂本第四十六回的故事相似。另從此書有關的八條注中,也可窺見這部《西遊記》的故事已相當復雜,主要人物、情節和結構已大體定型,特別是有關孫悟空的描寫,已與百回本《西遊記》基本一致,這為後來作為一部長篇通俗小說的成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西遊記》的最後寫定者是誰,迄今無定論。現存明刊百回本《西遊記》均無作者署名。清初刊刻的《西遊證道書》始提出為元代道士丘處機作,以後的刻本多相沿用,直到近今還有學者重提此說,但一般認為此說是因將丘的弟子所寫的《長春真人西遊記》與小說《西遊記》相混的結果。清代乾隆年間,吳玉搢在《山陽志遺》中首先提出《西遊記》的作者是吳承恩,當時雖得阮葵生、丁晏等淮安鄉人的響應,但未產生很大的影響。直到本世紀20年代,經魯迅、胡適等人的認定,《西遊記》的作者是吳承恩的說法就幾乎成了定論,此後出版的小說和史論,一般都將《西遊記》歸之於吳承恩的名下。但國內外的一些學者也不斷提出質疑。在目前正反兩方面都未能進一步提出確鑿的證據之前,還是將吳承恩暫定為《西遊記》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