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泉山遺址位置
A. 對於良渚文化的理解
良渚文化為中國新石器文化遺址之一,分布地點在長江下游的太湖地區,其中心在浙江省良渚。1936年發現的該文化遺址,於1959年依照考古慣例按發現地點:良渚命名,是為良渚文化。良渚文化存續之間約為距今5300年至4200年前,屬於新石器時代。該文化遺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鉞、璜、冠形器、三叉形玉器、玉鐲、玉管、玉珠、玉墜、柱形玉器、錐形玉器、玉帶及環等。另外,陶器也相當細致。
遺址位置
良渚位於杭州城北18公里處餘杭區良渚鎮。發現於1936年,是新石器時代晚期人類聚
居的地方。出土的石器有鐮、鏃、矛、穿孔斧、穿孔刀等,磨製精緻,特別是石犁和耘田器的使用,說明當時已進入犁耕階段。距今5300~4000年的良渚遺址區內有一座面積290萬平方米的古城,其年代不晚於良渚文化晚期。考古學家指出,這是長江中下游地區首次發現的良渚文化時期的城址,也是目前所發現的同時代中國最大的城址。當時「良渚」勢力占據了半個中國,新發現的這座古城,相當於良渚時的首都。
有專家認為中國朝代的斷代應從此改寫:由現在認為的最早朝代為夏、商、周,改成良渚。
文化背景
良渚,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是被謄為中華文明的曙光——良渚文化的發祥地。良渚文化是環太湖流域分布的以黑陶和磨光玉器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因1936年首先發現於良渚而命名,距今5300—4000年。對「良渚遺址」出土的人物,經基因鑒定確認,良諸人是駱越後裔。
中國文明的曙光是從良渚升起的,良渚是中華民族和東方文明的聖地,國家文物局已正式將良渚遺址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預備清單。
良渚文化是分布於環太湖地區一支著名的史前考古學文化,距今5300~4000年。良渚遺址是良渚文化的中心遺址和文化命名地,位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的良渚、瓶窯兩鎮。
1986年,良渚反山遺址先被發現,發掘出11座大型墓葬,有陶器、石器、象牙及嵌玉漆器1200多件。這幾年,良渚文化遺址從40多處增加到135處,有村落、墓地、祭壇等各種遺存。
歷史時期
良渚文化是一支分布在太湖流域的古文化,距今5300-4000年。考古研究表明,在良渚
文化時期,農業已率先進入犁耕稻作時代;手工業趨於專業化,琢玉工業尤為發達;大型玉禮器的出現揭開了中國禮制社會的序幕;貴族大墓與平民小墓的分野顯示出社會分化的加劇;刻劃在出土器物上的「原始文字」被認為是中國成熟文字出的前奏。專家們指出:中國文明的曙光是從良渚升起的。
良渚文化發展分為石器時期、玉器時期、陶器時期。玉器是良渚先民所創造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精髓。良渚文化玉器,達到了中國史前文化之高峰,其數量之眾多、品種之豐富、雕琢之精湛,在同時期中國乃至環太平洋擁有玉傳統的部族中,獨占鰲頭。而其深涵的歷史文化底蘊,更給世人帶來了無限的遐想。文字是文明社會的一個重要標志。在良渚文的一些陶器、玉器上已出現了為數不少的單個或成組具有表意功能的刻劃符號,學者們稱之為「原始文字」。
良渚文化時期,稻作生產已相當發達,從出土的大量三角形石犁等農具看,良渚人已擺脫一鏟一鍬的耜耕而率先邁入了連續耕作的犁耕階段,從而為當時社會的繁榮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良渚文化以黑陶著稱,胎質細膩、造型規整,器種變化多樣,用途分明,尤其是鼎、豆、壺的組合,構成了富有良渚文化特色的器物群。
編輯本段文化分期
良渚文化大體可分為早、晚兩期。早期以錢山漾、張陵山等遺址為代表。陶器以灰陶為主,也有少量的黑皮陶, 器形有魚鰭形足的鼎、袋足、 鏤孔豆、貫耳壺、球腹罐、附耳杯、附耳、大口圜底缸等。晚期以良渚、雀幕橋等遺址為代表。陶器以泥質黑皮陶較為常見,並有薄胎黑陶,器形有斷面呈丁字形足的鼎、竹節形把的豆、貫耳壺、貫耳罐、侈口圓腹罐、簋、大圈足盤、寬把帶流杯等。
編輯本段文化特徵
良渚文化的陶器,以夾細砂的灰黑陶和泥質灰胎黑皮陶為主。輪制較普遍。一般器壁較薄,器表以素麵磨光的為多,少數有精細的刻劃花紋和鏤孔。圈足器、三足器較為盛行。代表性的器形有魚鰭形或斷面呈丁字形足的鼎、竹節形把的豆、貫耳壺、大圈足淺腹盤、寬把帶流杯等。琮、璧一類玉器數量之多和工藝之精,為同時代其他文化所未見。石器磨製精緻,新出現三角形犁形器、斜柄刀、「耘田器」、半月形刀、鐮和階形有段錛等器形。
編輯本段地理分布
良渚古城的南面和北面都是天目山脈的支脈,南北與山的距離大致相等,東苕溪和良渚港
分別由城的南北兩側向東流過,鳳山和雉山兩個自然的小山,分別被利用到城牆的西南角和東北角,因此,專家推斷,古人在建城時顯然對地理位置經過精心勘察和規劃。
良渚文化的分布主要在太湖流域,包括餘杭良渚,還有嘉興南、上海東、蘇州、常州、南京一帶;再往外,還有擴張區,西到安徽、江西,往北一直到江蘇北部,接近山東,曾經良渚人為了佔領這里,還打了一仗;再往外,還有影響區,一直到山西南部地帶。當時「良渚」勢力占據了半個中國,如果沒有較高的經濟文化水平,是不可能做到的。考古專家認為良渚古城其實就是「良渚古國」。良渚古城的發現,有人認為中國的朝代的斷代應從此改寫——由現在認為的最早朝代為夏、商、周,改成良渚。
編輯本段發現過程
良渚古城遺址的發現非常意外,緣於一次保護區域內農民住宅外遷安置點的基建項目。當
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瓶窯葡萄畈遺址高地西側挖掘時,發現了一條良渚時期的南北向河溝。隨後,考古隊員深入挖掘。洛陽鏟在4米多深的地方,鏟頭碰到了石塊,換個地方再鏟,在差不多的深度再次碰到了石塊。當泥土一層層挖去,一大片石塊露出來,經過局部解剖發現,這一高地是由人工堆築而成,寬60多米,深近4米。
考古人員發現整塊土地其實都是人工夯築而成——土質為黃土,不同於良渚一帶灰黑色淤泥,明顯是人工從外面搬運而來。在黃土下面,鋪著一層石塊,石塊比較圓滑,應該是從周邊現成揀來的。之後的挖掘證明,這大堆的黃土就是良渚古城的西城牆,稻田下的溝渠是護城河。
編輯本段文化命名
1934年發現浙江吳興1936年發掘了具有代表性的良渚遺址。良渚的陶器中有引人注目的黑陶,當時被認為與山東的黑陶相類似,因此,也稱作龍山文化。1939年,有人把龍山文化分為山東沿海、豫北和杭州灣三區,並指出杭州灣區的文化相與山東、河南的有顯著區別。1957年,有人認為浙江的黑陶干後容易褪色,沒有標準的蛋殼黑陶,在陶器、石器的形制上有其自身的特點,於1959年提出了良渚文化的命名。現經發掘的重點遺址,還有江蘇吳縣草鞋山和張浦趙陵山、武進寺墩,浙江嘉興雀幕橋、杭州水田畈,上海市上海縣馬橋、青浦區福泉山、浙江餘杭莫角山等。良渚文化以早期的趙陵山和張陵山,中期的瑤山和反山,晚期的寺墩和福泉山最為典型。
編輯本段遺址全貌
這座古城東西長約1500~1700米,南北長約1800~1900米,略呈圓角長方形,正南北方向。城牆部分地段殘高4米多,做法考究:底部先墊石塊,寬度達40~60米(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明朝洪武年間建造的西安古城牆,底寬18米,頂寬15米),上面堆築純凈的黃土,夯實。
西城牆全長約1000米,寬約40~60米,南連鳳山,北接東苕溪;接下來,南城牆、北
城牆和東城牆依次被發現,同樣是底部鋪墊石頭、大量黃土夯築;城牆環繞著中間的莫角山遺址。與西城牆相比,其他三面城牆相對更考究:鋪墊的石頭尖銳很多,明顯是人工開鑿;城牆外側石頭相對大點,越往裡越小;堆築的黃土層中,有時會摻加一層黑色的黏土層,增加了城牆防水能力。考古人員推測,這些痕跡說明古人最先造的是西城牆,等到建其他三面城牆,經驗更豐富了。已經發現的良渚遺址,從其位置、布局和構造來看,專家認為當時有宮殿,生活著王和貴族,如今又找到了城牆,相當於良渚時的首都。
編輯本段出土文物
良渚出土的陶器,以泥質灰胎磨光黑皮陶最具特色,採用輪制,器形規則,圈足器居多,用鏤孔、竹節紋、弦紋裝飾,也有彩繪。玉器發現很多,有璧、琮、璜、環、珠等,大部分出土於墓葬中。與良渚遺址同類型的遺址,在長江下游的蘇南,直至錢塘江以北的平原地區,分布較廣,考古學界統稱為「良渚文化」。據對有關遺址出土文物的碳14測定,其年代距今約4700~5300年,先後延續達千年之久。
1986、1987年,從良渚墓葬中出土大量隨葬品,其中玉器佔90%以上,象徵財富的玉器和象
征神權的玉琮和象徵軍權的玉鉞,為研究階級的起源提供了珍貴的資料,而且使世界上許多大博物館對舊藏玉器重新鑒定、命名,使一些原被誤認為是「漢玉」(實際上是良渚玉器)的歷史推前了2000多年。出土的絲織品殘片,是先摷後織的,這是我國迄今發現最早的絲織實物,這塊距今4700—5200年的絲絹堪稱「世界第一片絲綢」。王遂今先生(《吳越文化史話》,浙江大學出版社,2003)等論證,「絲綢之源」起源於長三角,上古黃河與西北是從河姆渡、良渚等江南絲綢文化北傳過去的。1994年又發現了超巨型建築基址,面積超過30萬平方米,確認是人工堆積的大土台,土層最厚處達10.2米,其工程之浩大,世所罕見。考古學界認為「良渚文化是中華文明的一個源頭」。?
編輯本段社會進程
良渚文化所處的太湖地區是我國稻作農業的最早起源地之一,在眾多的良渚文化遺址中
,普遍發現較多的石制農具,如三角形石犁和V字形破土器等,表明良渚文化時期的農業已由耜耕農業發展到犁耕農業階段,這是古代農業發展的一大進步。由此帶動了當時生產力的高度發展,更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因而,制陶、治玉、紡織等手工業部門從農業中分離出來,尤其是精緻的治玉工藝,表現了當時手工業高度發展的水平,其他諸如漆器、絲麻織品、象牙器等,均表現出當時生產力的一定程度的先進性及其所孕育的文化內涵。
在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良渚文化時期的社會制度發生了激烈的變革,社會已經分化成不同的等級階層,這在墓葬遺存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在浙江的反山、瑤山、匯觀山等等貴族墓地,大都建有人工堆築的大型墓台,貴族墓大都具有寬大的墓穴、精緻的葬具,特別是隨葬有一大批製作精美的玉禮器。與其相對的則是如徐步橋、千金角、平邱墩、吳家埠、廟前等遺址所見到的小型平民墓葬,它們不具有專門的營建墓地,只是散落在居住址的周圍,墓穴狹小,隨葬的只是簡陋的陶器及小件的裝飾用玉飾件。可見,良渚社會已在激烈的沖突中顯現出等級差別。而這種差別中蘊含的財富聚斂,則是通過凌駕於氏族社會之上的某種社會權力來達到。大型墓台的營建工程量巨大,特別是象莫角山這樣的非當時人們物質生活需要的大型基址,使得我們不得不十分欽佩良渚文化時期人們的營建能力。如此大規模的營建工程,需要一定的社會秩序來加以保證,否則是難以想像的。而建立這種社會秩序,又是與當時社會等級差別的產生有著密切的聯系。可以說,在良渚文化時期,在氏族和部落里已經出現了具有很高權威的領袖人物,有著組織大量勞動力進行這類大規模營建工程的社會權力。
這種社會權力的存在,也充分表現在良渚文化時期的玉器製作上。玉器的加工是一個復雜的多工序的勞動過程,因此,玉器是手工業專門化以後的產物。良渚文化玉器中除玉珠(管)、粒、璧等少數器形外,大都雕琢有精美繁密的紋飾,表示著每件玉器上凝聚著多量的勞動成果,製作者必須從日常的以獲取生活資料為目的的那種勞動狀態下擺脫出來,從事單一的玉器加工製作,而其生活資料則需要廣大社會群體
為其提供。同時,玉器器形比較規范,圖案花紋雕琢規范,體現其製作過程中腦力勞動成分的增加,出現相對獨立於簡單體力勞動的趨勢,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分工差別已經形成。良渚文化社會形態發生變革的另一重要方面是以用玉制度為核心的禮制的產生。埋於大型墓台之上的良渚貴族墓中出土的玉器種類達20餘種,主要有琮、璧、鉞、錐形器、三叉形器、冠形器、璜、紡輪、圓牌飾等。而在那些散落於居址周圍的所謂小墓中,隨葬的只有小件玉器,這些小件玉器僅為管、珠及單件錐形器,而無貴族墓中所見的其他玉器種類,這些墓葬可視為平民墓。貴族墓之間,貴族墓與平民墓之間隨葬玉器的種類、組合差異,以及平民墓中有無玉器隨葬的差異,構成了良渚文化用玉制度的等級差別。同時需要指出的是,在良渚文化中發現的一些製作精緻的刻有繁縟的蟠螭紋或鳥禽紋圖案的陶制雙鼻壺、鼎、豆等器形,均出自貴族墓,它們或可看作是用玉制度在陶器上的反映。
禮制的核心是體現人們之間貴賤、上下、尊卑、親疏的隸屬關系。良渚文化的用玉制度正是表現了這樣的關系。以用玉制度為主要特徵,表明了良渚文化禮制的產生,這無疑是社會發生質變的表現。良渚社會已從荒蠻的史前期踏入文明的社會。
編輯本段社會經濟
新石器時代晚期,長江下游一帶繼崧澤文化之後興起的是良渚文化。這種古老的文化是 1936 年發掘浙江省餘杭縣良渚遺址而命名的,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區,南以錢塘江為界,西北至江蘇常州一帶,其影響曾達長江北岸的南通地區。據碳 14 測定,其年代約為公元前 3300 年—前 2200 年,末期已進入中原夏王朝統治的開始階段,並與夏代統治集團有密切的聯系。經過發掘的重要遺址有江蘇吳縣草鞋山和張陵山,武進寺墩,無錫先蠡墩,張家港市徐家灣;浙江嘉興雀幕橋,杭州水田畈,吳興錢山漾,餘杭反山、瑤山、匯觀山和莫角山,寧波慈湖;上海市的上海縣馬橋,青埔福泉山等。在這些遺址中出土的稻穀、玉器、刻紋黑陶、竹編器物、絲麻織品等,顯示了長江三角洲新石器時代晚期到青銅時代初期的經濟發展水平。
良渚文化時期的社會經濟生產,主要體現在農業和手工業兩個方面。水稻栽培是當時最主要的農業生產活動,在仙蠡墩、徐家灣、錢山漾、水田畈和吳縣澄湖等遺址的良渚文化堆積中,都發現了稻穀和稻米的遺跡。經鑒定,這些稻穀屬於人工栽培的秈稻和粳稻。
除了水稻外,各個氏族部落還從事蔬菜、瓜果及一些油料作物的種植。錢山漾遺址出土了葫蘆、花生、芝麻、蠶豆、甜瓜子、兩角菱、毛桃核、酸棗核等遺物,有些是野生植物的果實,有些可能是人工種植的,這時的農作物品種顯然比馬家浜、崧澤文化增多了,農業生產的范圍也擴大了。
良渚文化的農業生產水平,更重要的標志是新的耕作方法和生產技術的發明與推廣。犁耕是良渚文化農業耕作的主要方式,在許多遺址中都發現了當時使用的石犁,僅錢山漾遺址出土的石犁就有百餘件。石犁有兩種形制,一種平面呈三角形,刃在兩腰,中間穿一孔或數孔,往往呈豎直排列,可以安裝在木製犁床上,用以翻耕水田;另一種也近似三角形,刃部在下,後端有一斜把,可能是開溝挖渠的先進工具,故又稱「開溝犁」。這兩種石犁都是良渚人發明的新農具,對促進農業生產的迅速發展起著重大的作用。
同以前的耜耕生產相比,犁耕不僅可以節省勞力,提高工效,更好地改變土壤結構,充分利用地力,而且也為條播和中耕除草技術的產生提供了條件,同時也使荒地得到更大面積的開發變成耕地,農業生產水平因此能夠提高到一個新的階段。從耜耕農業發展到犁耕農業,是中國古代農業史上的一次重大的變革,為夏代以後的農業發展奠定了有力的基礎。
在良渚文化的大批石器中,還有一種形制特殊的器物,它兩翼後掠、弧刃,背部中央突出一個榫頭,其上常穿一圓孔,形制同後來這一地區使用的鐵制耘田器十分相似,被認為是古代最早出現的稻田中耕除草的農具。中耕除草技術的出現,同犁耕有密切的關系,因為犁耕操作成直線進行,播種也隨之成直線挖土下播,於是為先進的條播技術創造了條件,同時也就為中耕除草提供了方便。另外,在錢山漾遺址還發現一種形似畚箕的帶柄木器,形制亦同該地區農民現代使用的木千篰一樣,是一種取河泥施肥的工具。中耕除草同施肥結合起來,無疑會大幅度地提高農作物的單位面積產量。
水稻種植要引水灌田。打井修渠,灌溉農田,是良渚文化諸氏族部落在河姆渡,馬家浜、崧澤文化之後發展農業的又一重要成就。在吳縣澄湖、崑山太史淀、無錫南方泉、江陰夏港、嘉善新港等地,都發現了這一時期的水井。澄湖發現了 100 多口水井;太史淀的水井還設有木井圈;嘉善新港水井的井壁是用木築的。這時的水井,修築井壁的技術顯然繼承了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的特點,並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水井數量急劇增加,其作用不僅是為了日常生活飲用。徐家灣遺址發現了用於引水排水的溝渠遺跡,再聯繫到許多開溝犁的出土,說明良渚文化可能已經出現了灌溉農業,這一農業生產技術在中國大陸是首創的。長江下游的良渚文化遺址都處於比較低窪的水網地區,主要農作物是水稻。水稻的生長既怕乾旱,又怕水澇,控制適當的水量是保證水稻生長、豐收的基本措施。良渚文化的先民積累了自河姆渡文化以來 3000 年水稻栽培和田間管理的經驗,逐漸摸索並發明了農業生產中的灌溉技術,從而大大增強了抗旱與排澇的能力,使稻作農業置於更加穩定的基礎之上,為南方廣大地區的農業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良渚文化晚期,中原地區已進入夏代統治時期,受到黃河流域青銅文化的影響,長江下游這時也出現了國家的雛形,良渚文化的經濟發展已為其打下了基礎。
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必然帶來手工業的進一步發展。各地出土的遺物表明,良渚文化已擁有陶器、石器、木器、竹器、絲麻紡織、玉雕以及髹漆等多種手工業,而且都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其中,以制陶業和玉器製作更為突出,在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佔有重要地位。
良渚文化的陶器已普遍採取快輪成型的方法,各種陶器造型優美,胎質細膩,器壁厚薄均勻,火候較高。當時已極少彩陶,常在器表用鏤刻技巧加以裝飾。一般的器物突出部位刻劃出精美的花紋圖案,既有形態生動形象的魚、鳥、花、草等動植物,也有線條纖細、結構巧妙的幾何形圖案。上海青浦福泉山和江蘇吳縣草鞋山出土的良渚文化陶鼎,在丁字形足部鏤以新月形和圓形的孔,器蓋、蓋鈕及器身則精細雕刻著圓渦紋、蟠螭紋圖案。帶蓋的貫耳壺有的厚度僅 1—2 毫米,上面也分別細刻著繁復的圓渦紋、編織紋、曲折條紋、鳥形紋、蟠螭紋等紋飾。有一些陶器把手上附加的編織紋飾,竟是用細如絲線的泥條編疊粘貼而成,足見其製作之精良。良渚文化的許多陶器,既是美觀、大方、實用的生活器皿,又是很精緻巧妙的工藝美術品。
中國遠古社會的玉器製造業,到龍山文化時期已相當發達,各地普遍發現了造型美觀、製作精巧的玉器。在中原地區進入夏王朝統治之際,良渚文化的玉器在中國大陸成為首屈一指的工藝品,並成為商周禮器的一個淵源。
良渚文化玉器出土地點多,分布面廣,尤以杭嘉湖地區最為集中。僅浙江的吳興、餘杭等 8 縣市,就有 20 多處遺址發現過玉璧和玉琮。青浦福泉山發掘的 7 座墓,出土隨葬品共 677 件,其中玉器就有 500 件以上。餘杭縣反山氏族墓地是良渚文化中期的遺存,時代約在公元前 3000 年,墓葬中各種玉器佔全部隨葬品總數的 90%以上,11 座墓中計出土 3200 余件,其中有一座墓隨葬玉器達 500 多件。
良渚文化的玉器製造業,承襲了馬家浜文化的工藝傳統,並吸取了北方大汶口文化和東方薛家崗文化各氏族的經驗,從而使玉器製作技術達到了當時最先進的水平。反山墓地出土的玉器有璧、環、琮、鉞、璜、鐲、帶鉤、柱狀器、錐形佩飾、鑲插飾件、圓牌形飾件、各種冠飾、杖端飾等,還有由鳥、魚、龜、蟬和多種瓣狀飾件組成的穿綴飾件,由管、珠、墜組成的串掛飾品,以及各類玉珠組成的鑲嵌飾件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出自同一座墓的玉器,玉質和玉色往往比較一致,尤其成組成套的玉器更為相近。選料有時是用同一塊玉料分割加工而成的。反山墓地出土的玉器中有近百件雕刻著花紋圖案,工藝採用陰紋線刻和減地法淺浮雕、半圓雕以至通體透雕等多種技法。圖案的刻工非常精細,有的圖案在1 毫米寬度的紋道內竟刻有四五根細線,可見當時使用的刻刀相當鋒銳,工匠的技術也是相當熟練的。大至璧琮,小至珠粒,均經精雕細琢,打磨拋光,顯示出良渚文化先民高度的玉器製造水平。玉器的圖案常以卷雲紋為地,主要紋飾是神人獸面紋,構圖嚴謹和諧,富有神秘感。
與反山氏族墓地相距 5 公里的瑤山氏族墓地,也出土了大量精美玉器。這個墓地的玉器與反山所出大多相像,但十幾座墓葬中均未出土玉壁,表現了兩個相鄰氏族在習俗上的區別。瑤山的一座墓中出土了玉匕和玉匙,是良渚文化首次見到的珍貴餐具。
良渚文化的玉器,以其數量多、質量高而超越同時期其它地區玉器製造業之上,充分說明玉器製作已經成為專業化程度很高的手工行業,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長江下游三角區四、五千年前的物質生產水平是比較發達的,為吳越經濟區早期國家的出現准備了條件。
根據玉器出土的情況,可以看出當時石器製作技術同樣高超。製造石器的工匠們已經完全掌握了選擇和切割石料、琢打成坯、鑽孔、磨光等一套技術。
與此同時,竹木器製造行業也有了一定發展。許多遺址都發現了木器和竹編器物,錢山漾遺址集中出土了 200 多件竹製品,說明這種手工業也成為一些氏族成員專門從事的生產勞動。良渚鎮的廟前遺址,出土了木豆、木盤、木矛和木箭鏃等一批罕見的木製品;寧波慈湖遺址也出土了木耜、木槳、木屐,還有用樹杈製成的錛柄和鑲嵌牙齒鑽頭的木鑽,可見當時的竹木製品多麼豐富。手工業內部不同行業的分工、在良渚文化晚期已經出現。
手工業的分工和發展使產品的交換發展起來。大量的、集中出現的玉器、石器、陶器、竹木器,在一些遺址或墓葬中顯然並非生產者或墓主人本身生活的實際需要,而是權力與財富的象徵,許多手工業產品,已經具有商品的屬性。反山墓地的大墓中,數量豐富的陶器和玉器,大多數只有通過各種方式的交換才能獲得。另外,良渚文化的玉器,在黃河流域的山西陶寺和廣東石峽等氏族墓地中都曾出土,在良渚文化的上海馬橋、嘉興雀幕橋等遺址出土了山東龍山文化的陶鬶,可能都是交換的結果。這一現象表明,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夏代,手工業產品的交換活動不僅在氏族和部落集團內部經常地、頻繁地進行,而且同生產活動一樣,已成為社會經濟活動的一項越來越重要的內容。
良渚文化晚期,已進入中原夏王朝統治時期。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長江下游地區的各氏族部落在政治、經濟、軍事各個領域也都發生了巨大的變革,一些相對獨立的「王國」可能已經存在。1992 年發掘的餘杭莫角山大型建築遺址,顯然與國家的禮制有關。夏禹在會稽召集天下各部族首領聚會,「萬國」赴會,是有一定根據的。
編輯本段歷史意義
良渚文化時期的城址發掘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一項課題,它關繫到國家的起源。良渚城
牆的發現讓人更加確信中華文明至少誕生於距今5300年至4300年之前。良渚文化一向被譽為「文明的曙光」。在中國史前文明的各大遺址中,良渚遺址的規模最大,水平最高。考古人員2007年11月29日在杭州宣布,一座290多萬平方米的5000年前的古城在良渚遺址的核心區域被發現。北京大學教授嚴文明等考古學家指出,這是長江中下游地區首次發現的良渚文化時期的城址,也是目前所發現的同時代中國最大的城址,可稱為「中華第一城」。良渚古城的發現,改變了良渚文化文明曙光初露的原有認識,標志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時期已經進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發展階段。分布於餘杭境內的「良渚遺址群」,是良渚文化的中心。國家文物局指出:良渚遺址群將成為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
編輯本段良渚玉器
包含有璧、琮、鉞、璜、冠形器、三叉形玉器、玉鐲、玉管、玉珠、玉墜、柱形玉器、錐形玉器、玉帶及環等,相當精美。
B. 以下哪一項不屬於今日上海境內的三處史前文明遺址
以下哪一項不屬於今日上海境內的三處史前文明遺址
【A】
A. 良渚遺址 B. 福泉山遺址 C. 查山遺
查山(查山位於上海市金山區朱涇鎮東南21公里,金衛鎮北部。)遺址:在松金公路東側查山腳下。1977年,當地基建施工時發現。遺物分布在查山東南山坡上和東山坡下面的耕地上。查山東南山坡上,第一層出土為西周和商代遺物,第二層為馬家浜文化堆積物層。在坡下耕地上,第一層出土有唐、宋陶瓷片,第二層出土有南北朝至唐、宋時期的遺物,第三層出土的為春秋戰國時代遺物和早期印紋陶文化馬橋類型(商代)遺存。共出土各時期文物20件。
福泉山遺址:福泉山遺址位於上海市青浦區重固鎮西側,經多次挖掘,清理了宋、唐、漢、戰國、良渚文化、崧澤文化墓葬共154座和良渚文化祭壇和崧澤文化居址等重要遺跡多處,其中以良渚文化高台墓地的發現最為重要。
良渚文化遺址:良渚文化遺址位於杭州城北18公里處餘杭區良渚鎮。1936年發現的良渚遺址,實際上是餘杭縣的良渚、瓶窯、安溪三鎮之間許多遺址的總稱。是新石器時代晚期人類聚居的地方。年代為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000年,是長江下游良渚文化的代表性遺址。遺址總面積約34平方公里。
良渚文化遺址不屬於今日上海境內的三處史前文明遺址
C. 以下哪一項不屬於今日上海境內的三處史前文明遺址
以下哪一項不屬於今日上海境內的三處史前文明遺址
A. 良渚遺址 B. 福泉山遺址 C. 查山遺
【A】
查山(查山位於上海市金山區朱涇鎮東南21公里,金衛鎮北部。)遺址:在松金公路東側查山腳下。1977年,當地基建施工時發現。遺物分布在查山東南山坡上和東山坡下面的耕地上。查山東南山坡上,第一層出土為西周和商代遺物,第二層為馬家浜文化堆積物層。在坡下耕地上,第一層出土有唐、宋陶瓷片,第二層出土有南北朝至唐、宋時期的遺物,第三層出土的為春秋戰國時代遺物和早期印紋陶文化馬橋類型(商代)遺存。共出土各時期文物20件。
福泉山遺址:福泉山遺址位於上海市青浦區重固鎮西側,經多次挖掘,清理了宋、唐、漢、戰國、良渚文化、崧澤文化墓葬共154座和良渚文化祭壇和崧澤文化居址等重要遺跡多處,其中以良渚文化高台墓地的發現最為重要。
良渚文化遺址:良渚文化遺址位於杭州城北18公里處餘杭區良渚鎮。1936年發現的良渚遺址,實際上是餘杭縣的良渚、瓶窯、安溪三鎮之間許多遺址的總稱。是新石器時代晚期人類聚居的地方。年代為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000年,是長江下游良渚文化的代表性遺址。遺址總面積約34平方公里。
良渚文化遺址不屬於今日上海境內的三處史前文明遺址
希望能幫到你。
D. 上海市青浦區規劃和土地管理局的歷史保護街區和古文化遺址名單
崧澤遺址 青浦區趙巷鎮崧澤村.
寺前村遺址 青浦區大盈天一村
劉夏遺址 青浦區徐涇鎮劉夏天一村
金山墳遺址 青浦區蒸淀大蒸村
福泉山遺址 青浦區重固鎮
果園村遺址 青浦區鳳溪果園村
凌家角遺址 青浦區沈巷凌家角村
樂泉村遺址 青浦區小蒸樂泉村
千步村遺址 青浦區趙巷鎮千步村
泖塔遺址 青浦區沈巷泖島
駱駝墩遺址 青浦區重固鎮中新村
塘郁遺址 青浦鎮城東區農業研究所旁
E. 上海著名古跡和遺址簡介
魯迅故居、蔡元培故居、黃炎培故居、宋教仁墓、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紀念館等。
1、魯迅故居
位於上海市山陰路上的大陸新村9號。這是一座磚木結構,紅磚紅瓦的三層樓房.在此期間,魯迅寫了許多戰斗性雜文,並編輯《譯文》雜志,翻譯《死魂靈》等作品。
提倡木刻版畫,還編輯整理瞿秋白遺著《海上述林》。1935年致電祝賀工農紅軍勝利到達陝北,1936年初積極參加文學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等等事情。
2、蔡元培故居
華山路303弄16號三層住宅一幢是中國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的故居,故居房屋已於1984年被列為上海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3、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紀念館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紀念館,簡稱中共一大會址,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會址位於上海市興業路76號,是一幢沿街磚木結構一底一樓舊式石庫門住宅建築,坐北朝南。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於1921年7月23日至7月30日在樓下客廳舉行。
4、黃炎培故居
內史第(黃炎培故居),在上海浦東新區川沙新鎮新川路218號。原為江蘇省川沙廳城王前街「內史第」,清咸豐九年舉人、內閣中書沈樹鏞的住宅。黃炎培故居在第三進內宅樓。
5、宋教仁墓
宋教仁墓是民主革命的先驅、中國民主憲政之父、中華民國與中國國民黨主要締造者宋教仁先生之墓,建於1924年6月。位於上海市閘北公園內。
F. 重固鎮的文化遺址
福泉山遺址
福泉山遺址因為遺址內的「福泉山」而命名。福泉山又名薛道山、覆船山,呈不規則的長方形,東西長約94米、南北寬84米、高7.5米。20世紀80年代,通過大規模的考古發掘,證明福泉山主體是人工堆築而成的高台墓地,共出土玉器、石器、陶器等各類文物達2800餘件。福泉山完整保留了距今6000以來各個時期的文化遺存,有新石器時代的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與戰國、漢代等時期遺址。2010年福泉山遺址被授牌,成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2013年被定為全國150處大遺址之一,也是上海市唯一一處國家級大遺址。它被譽為「東方的土建金字塔」、「古上海的歷史年表」、「上海的發祥地」。
駱駝墩遺址
駱駝墩古文化遺址位於重固鎮北約1.5公里處,土墩東西長35米,南北寬20米,高約2.5米。清光緒青浦縣志上有相傳,「宋理宗林如墓葬於此」的記載。遺址發現於1957年,1959年被列為青浦縣文物保護單位。
金涇橋
金涇橋又名觀月橋,座落於章埝村河東街南市,是一座拱形單拱石橋。光緒版青浦縣志雲:「章伯顏於金湄建觀月堂,堂前有金涇橋。」可見宋代已有此橋,但幾經整修,現除石拱保持原狀外,橋面與橋欄,多次修補後,已呈紫、青、黃等多種石色。橋長20米,寬約2.5米,橋拱內圈仍保有多處石刻,但字跡模糊難辨。
法會庵
法會庵在重固鎮北市,通波塘東岸,廟涇橋北堍。相傳系青龍寺下院,原房廊十間,佔地十餘畝,尼眾十人。清咸豐戰亂時被毀。光緒十一年(1909年),里人朱丁氏建茅屋三楹復之,挽「了深」來茅庵住持,講經傳教,苦行佛事,博得善男信女崇敬,香火日盛。宣傳元年(1909年)重固鎮陸周氏等發起墓捐,遂將草庵改建為瓦房十間,增添佛象,遂重具規模。
G. 福泉山遺址好玩么
門外看裡面不大,進去看地方還真不是很大,地方太偏僻了,我們去的時候好像沒有遊客去玩,票價到是不貴,周末去散散心吧,還可以。
網友點評福泉山遺址怎麼樣
好評: 20%
中評: 80%
差評: 0%
H. 求中國古代文化遺址總錄及詳細介紹
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是一支分布在太湖流域的古文化,距今5300~4000年。考古研究表明,在良渚文化時期,農業已率先進入犁耕時代;手工業趨於專業化,琢玉工業尤為發達;良渚文化時期墓葬中出土大量的琮、璧,說明墓主人生前大量佔有他人的勞動,也正說明了私有制產生和階級的分化,是國家形成的前奏,預示著東方文明曙光的升起。分布於餘杭境內的「良渚遺址群」,是良渚文化的中心。良渚遺址群將成為實證中華5000年文明史的聖地。
良渚文化的象徵——玉琮 中華民族尚玉之風源遠流長,玉在中國古代一直是許多美好、珍貴、高尚事物的代稱,美物、美名、美德、美人,都可用玉指稱。玉為美石,也是一種礦物。從礦物學角度看,玉可分為硬玉(翡翠)和軟玉(陽起石、透閃石)兩類。
有的研究者認為琮是原始宗教中溝通天地的神器,璧很可能是財富的標志物。琮是良渚文化玉器中體積最大、製作及雕刻最精的玉器。1986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發掘了位於杭州市餘杭縣雉山村南側的反山墓地,發現了距今50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貴族墓葬11座,出土了一件最大的玉琮,高8.8厘米,孔徑4.9厘米,外徑17.6厘米,重6.5千克,是迄今發現的「玉琮之王」。玉琮嫩白略帶淺黃色,矮方柱體,孔小壁厚,俯視如璧形。
紅山文化 是由距今五、六千年前活動在燕山以北、大凌河與遼河上游流域的部落集團創造的農業文化。紅山文化全面反映了我國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的文化特徵和內涵。其後,在鄰近地區發現有與赤峰紅山遺址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徵的諸遺址,統稱為紅山文化。迄今已發現並確定屬於這個文化系統的遺址,遍布在遼寧西部地區的幾近千處。
位於遼寧省凌源縣境內的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的發現,特別是其中的「女神廟」、祭壇、「積石冢」等充分展示了我國北方地區史前文化的最高成就。專家們由此對中華文明起源史、中華古國史進行了新的思考:把中華文明起源史的研究,從4000年前提早到5000年前;把中華古國史的研究,從黃河流域擴大到燕山以北的西遼河流域。
女神廟全長約22米,寬約2~9米,主體建築長18.4米,系一半地穴式建築遺存。廟為多室組成,主室為圓形,左右各有一圓形側室。主室北部為一近方形室,南部似有三室相連,成一橫長室,左右對稱,主次分明,布局嚴謹而又有所變化。這種建築格局,作為中國建築的傳統延續了幾千年,已可追溯到此。
夏商周斷代工程中有關夏代年代學的研究
「夏商周斷代工程」是「九五」期間國家重點科技攻關計劃項目。這一項目在1995年秋開始籌備,1996年5月16日正式啟動。經過多學科的200位專家5年來的集體努力,目前已經達到計劃預定的目標。2000年9月15日,在科技部組織召開的「夏商周斷代工程項目驗收會」上,斷代工程順利通過了由有關專家學者組成的驗收組進行的驗收。《夏商周斷代工程1996~2000年階段成果報告》簡本和《夏商周年表》由世界圖書出版公司正式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