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竹頂辛亥革命遺址
A. 辛亥革命紀念館的辛亥風雲
——辛亥革命策源地「箭竹頂」
話說1904年正月十五,邱逢甲在廣東興梅交界的「箭竹頂」茶場策劃潮州「黃岡起義」期間,在石馬星窩子「順裕廬」揮筆寫下「遷善樓」三個字後,在子淵先生家裡住了一晚。為了掩人耳目,第二天一早,吃完早點便坐著轎子,跟何子淵一前一後到了離星窩子大約八里開外的箭竹頂古茶場,因箭竹頂茶場是何子淵家的祖傳產業,地僻山高,環境險峻,外人輕易不敢涉足,正是革命黨人暢談國是,針砭時弊的理想場所。
但凡黨內、盟內有重大事項要最後敲定,均要到箭竹頂協商、拍板。那天,先後趕到箭竹頂茶場的還有子淵先生的「拜把子」兄弟——興寧蕭惠長、平遠姚竹英、梅州江柏堅等同志……在那次碰頭會上,大家基本敲定籌劃汕頭「黃岡起義」的行動方案,並做了具體分工,由姚竹英繼續保持與潮安人許雪秋的單線聯系,蕭惠長、江柏堅負責聯絡志同道合的革命黨人,何子淵負責經費統籌工作,「光漢茶莊」作為革命黨人聯絡、避風、掩護的秘密據點。
但思想一貫激進的邱逢甲,這一次卻異常冷靜,認為條件還未成熟。但仍贊成按積極穩妥的原則,加快進度,盡快「起事」。後來也正應了邱逢甲的高見,兩次黃岡起義均因泄密及諸多原因而導致失敗,其中1907年的第二次起義規模空前,參加響應者達5000餘眾,潮梅兩地革命黨人悉數參加,影響巨大,給風雨飄搖的清廷以沉重打擊。
1907年5月,黃岡起義失敗後,何子淵等領導人隨即返回梅州。不久,蕭惠長、江柏堅、姚竹英等革命黨人身份不幸暴露,被迫走避箭竹頂茶場達半年有餘。其中:姚竹英在箭竹頂茶場住了半年多,蕭惠長、江柏堅住了四個多月,邱逢甲為了營救革命黨領導人及商量下一步行動方案,於1908年(戊申年)初夏,多次來到箭竹頂茶場商討對策。遇險黨人卒後在何子淵、邱逢甲等人的疏通、擔保之下得以脫險。
1904年,邱逢甲在箭竹頂茶場籌劃黃岡起義期間,為石馬私塾先生黃彩平題寫的屋名「遷善樓」墨寶,因刻石師父不小心泡了水,缺損了一角,這次子淵先生又在箭竹頂茶場議事廳請邱逢甲即興揮毫重寫了一張。為此,黃彩平還特地減免了何家兩斗谷種的地租以表示謝意。
1904年春,邱逢甲在箭竹頂茶場一共住了兩晚,直至正月十八才下山。期間,特地以何子淵的大號「東漢」為據,題下「光漢茶莊」「淵廬」「順裕廬」等多幅墨寶。
「光漢茶莊」坐落在石馬鎮石馬圩「光記」商店對面,營業面積約100多平方米,由何子淵的弟弟子韶負責經營,是箭竹頂茶在海內外的經銷母店,同時也是革命黨人的地下聯絡點。箭竹頂茶在清朝乾隆年間非常出名,行銷海外、南洋一帶。民國時期,子淵先生曾以此茶饋贈孫中山、胡漢民、廖仲愷、許崇智、陳濟堂、李濟深、蔣光鼐、蔡廷鍇、張發奎等名人,均贊不絕口。「淵廬」坐落在「光記」旁邊,建築面積約50多平方米,專供何子淵在石馬中小學上學的子孫寄宿及革命黨人臨時落腳之用。
邱逢甲1904年正月十八晚回到興民學堂,不久便接到廣東省政府的調令,奉調廣東學務處任職……
嘉屬革命黨領導人何子淵等人不甘心「黃岡起義」之失敗,不久又與廣東興寧石馬人氏,同盟會領導人何天翰、何天炯等積極籌款,購買槍支彈葯,參與籌劃惠州和廣州黃花崗起義。1911年3月上旬,何子淵特指派石馬刁田村的洪門兄弟陳文友負責和羅熾揚、嚴德明等人從香港運帶駁殼槍18支、無煙槍17支,還有九響槍和彈葯一批回惠州,擬在惠城起義。商船在大亞灣澳頭靠岸時,遭巡邏清兵搜查,陳文友等人當場被捕,羅熾揚乘機逃脫。身份爆露後,嚴德明用革命大義說服士兵,兵勇們都尊稱他們叫「革命先生」,戒備隨之鬆懈,嚴德明乘夜色逃脫,陳文友被嚴密解遞惠州。
案發後,同黨嚴確廷偕惠州中學學生楊瑞廷馳往營救未遂。駐惠的廣東陸路提督秦炳直憑直覺發現革命黨人起事在即,遂密令捕獲嚴確廷,隨後專船押解陳文友、嚴確廷到廣州,密囚於南海監獄。
1911年3月29日,黃花崗起義爆發,黃興等革命同志圍攻督署事敗,文友聞之,在獄中連聲哀嘆「同胞可憐、同胞可憐……」,獄卒聞之應曰「是誠可謂不畏死者也!」。第二天,遂被斬於監獄門外。
烈士陳文友、嚴確廷遺骸和「三·二九」死難烈士遺骸一同堆放於咨議局門前,後由潘微達收葬於黃花崗。1919年,審定七十二烈士第一批為56人,1922年,審定第二批為16人,1932年,審定陳文友等烈士13人,另立一碑,碑文為胡漢民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