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隨州曾國遺址

隨州曾國遺址

發布時間: 2020-12-22 15:46:26

⑴ 隨州的旅遊

隨州主要旅遊景點:炎帝神農故里風景區(AAAAA級)、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大洪山(AAAA級)、千年銀杏谷(AAAA級)、廣水徐家河、廣水黑龍潭、高貴三潭(AAAA級)、桐柏山、廣水中華山、隨州市博物館、隨州文化公園、白雲公園、神農公園、回龍寺公園、西游記漂流、封江水庫、明玉珍故里、曾侯乙墓遺址等。
2014年接待國內旅遊人數1582萬人次,國內旅遊收入96.93億元。接待海外遊客1.5萬人次,國際旅遊外匯收入0.17億元。 炎帝神農故里
炎帝神農故里風景區以「建築返古、環境還野」為特色,以炎帝神農深厚的文化底蘊為依託,以炎黃子孫尋根謁祖為核心,以體驗炎帝神農的農耕文化、醫葯文化、貿易文化、原始藝術文化等為根本,建設了「尋根謁祖朝聖區」、「聖跡觀光體驗區」、「農耕文化展覽區」、「旅遊服務及沿河景觀帶」、「自然生態景觀區」五大功能區和謁祖廣場、炎帝神農大殿、聖火台、聖火廣場、九拱橋、彎月湖、旭日園、烈山糊等主要景點。
大洪山風景名勝區
大洪山國家風景名勝區位於湖北省中北部,總面積305平方公里,橫卧江漢,蜿蜒荊襄,氣勢磅礴,風光秀麗,以峰俊、林幽、洞奇、湖美、泉醇而著稱。景區壯麗的山嶽風光,茫茫的原始森林,神奇的千年古銀杏,幽幽的千年古剎,九洞十八泉的奇特地質,良好的生態環境,豐富的土特產品,濃郁的人文風情,動人的故事傳說,交相輝映,融自然景觀和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與一體。
大洪山主峰寶珠峰海拔1055米,為楚北天空第一峰;海拔840米的火山口湖白龍池,為華中高山第一池;千年古剎洪山寺,為漢東佛教第一寺;枝繁葉茂、守望千年的銀杏王,為中華銀杏第一樹。
千年銀杏谷
隨州洛陽鎮古銀杏群落居世界古銀杏群落之首,以古銀杏群落為標志的天人合一的田園風光,楚天無雙,也是洛陽鎮最具有開發價值的旅遊資源。洛陽鎮現有定植銀杏樹510多萬株,其中百年以上的17000多株,千年以上的308株。洛陽鎮古銀杏樹連接成片,構成群落,舉世罕見。
隨州博物館
隨州市新博物館位於湖北省隨州市擂鼓墩大道中段西側風景宜人的厥水河畔。與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擂鼓墩古墓群」毗鄰。距離市中心約1公里。佔地100畝,館舍由展廳、文物庫房和輔助用房三部分構成。建築面積9636平方米,其中:陳列樓7000平方米,文物庫房2000平方米,編鍾演奏廳300平方米,其他建築336平方米。
館藏文物十分豐富。堪稱一座內涵豐富的文物寶庫,而且隨著基本建設的發展步伐,出土和徵集的文物還將增多。尤其是青銅器數量眾多、種類齊全、內涵豐富、時代跨度大,而且鑄造精美,在全國屈指可數,被譽為「青銅器王國」。特別是曾國青銅器群,為研究曾國文化及曾、楚關系,提供了重要實物史料。戰國菱形勾連雲紋銅敦之精美,為國內已出土銅敦之首。隨州擂鼓墩二號墓出土的36件編鍾更為珍貴,其音色、間律均與曾侯乙編鍾相通,被稱之為曾侯乙編鍾的「秭妹鍾」,曾多次出訪美、英、德、法、日、丹麥、瑞士等國家,充分展示了中國燦爛的歷史文化。
徐家河旅遊度假區
徐家河省級旅遊度假區位於廣水市長嶺鎮風光秀美的徐家河水庫,是湖北省第三大淡水湖泊。景區以繁茂豐富的森林資源,浩淼無際的碧綠湖水,眾多奇特的島嶼港灣,爭鳴斗艷的珍禽異獸,婀娜多姿的花卉植物,源遠流長的歷史遺產,濃郁豐厚的民俗風情而著稱,是融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森林生態環境、森林保健功能於一體,具有旅遊、休閑、度假、養生、科研等多功能的生態型旅遊度假區。
高貴三潭
三潭風景區位於廣水市北部,地處鄂豫之交。有三潭、高貴山金頂、許家沖水庫、平靖關古關隘4個游覽區,35個游覽點。清奇幽邃的「三潭疊韻」是三潭景區標志性景點,被譽為「中原一秀」。中國第一青檀園總面積2000餘畝,是華中地區最大的青檀群落。風景區最高峰大貴山金頂海拔908米,其門匾「崧高峻極」與河南少林寺門匾如出一轍。聞名遐邇的雄關古道平靖關、恢宏壯觀佛教名剎乾明寺、明朝忠烈楊漣的故地楊公嶺、惟妙惟肖的「雙獅奪珠」石都極具觀賞價值。
中華山國家森林公園
中華山國家森林公園地處廣水市東北部,桐柏山南麓,大別山西端,是江淮流域的分水嶺,南北景觀兼而有之。景區面積6927公頃,是湖北省面積最大的國家森林公園。這里氣候宜人,森林植被保護完好,共有木本植物69科155屬1830種。這里地形復雜,地勢險峻,有「九峰、七寨、五寺、一百零八嶺」之稱。這里山水風光秀麗,分為蓮花湖、祖師殿、香峰寺、龍泉溝、古井庵、觀音寺六大景區,金牛溪、哈哈嶺、寶林寺、興王寨等50多個景點,是集森林旅遊、療養避暑、觀光度假為一體的旅遊勝地。

⑵ 青銅器的發展歷史

青銅器歷史

形成期

最早的青銅器出現於6000年前的古巴比倫兩河流域。蘇美爾文明時期雕有獅子形象的大型銅刀是早期青銅器的代表。

在中國,距今5000-4000年,相當於堯舜禹傳說時代。古文獻上記載當時人們已開始冶鑄青銅器。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龍山時代遺址里,經考古發掘,在幾十處遺址里發現了青銅器製品。

中國的青銅器主要指4000多年前用銅錫合制的青銅器物,簡稱「銅器」。包括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樂器、車馬飾、銅鏡、帶鉤、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出現並流行於4000年前直到秦漢時代,以商周器物最為精美。

最初出現的是小型工具或飾物。夏代始有青銅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銅器品種已很豐富,並出現了銘文和精細的花紋。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銅器發展的鼎盛時期,器型多種多樣,渾厚凝重,銘文逐漸加長,花紋繁縟富麗。隨後,青銅器胎體開始變薄,紋飾逐漸簡化。春秋晚期至戰國,由於鐵器的推廣使用,銅制工具越來越少。秦漢時期,隨著陶器和漆器進入日常生活,銅制容器品種減少,裝飾簡單,多為素麵,胎體也更為輕薄。

中國古代銅器,是我們的祖先對人類物質文明的巨大貢獻。雖然從考古資料來看,中國銅器的出現,晚於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但是就銅器的使用規模、鑄造工藝、造型藝術及品種而言,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的銅器可以與中國古代銅器相比擬。這也是中國古代銅器在世界藝術史上佔有獨特地位並引起普遍重視的原因之一。

青銅器的顏色真正做出來的時候是很漂亮的,是黃金般的土黃色,因為埋在土裡生銹才一點一點變成綠色的。由於青銅器完全是由手工製造所以沒有任何兩件是一模一樣的,每一件都是獨一無二、舉世無雙的。

隨著原始社會的發展,鼎由最初的燒煮食物的炊具逐步演變為一種禮器,成為權利與財富的象徵。鼎的多少,反映了地位的高低;鼎的輕重,標志著權力的大小。在商周時期,中國的青銅器形成了獨特的造型系列:容器、樂器、兵器、車馬器,等等。青銅器上布滿了饕餮紋,夔紋或人形與獸面結合的紋飾,形成神靈的圖紋,反映了人類從原始的愚昧狀態向文明的一種過渡。

甘肅馬家窯文化遺址出土的單刃青銅刀是目前已知的我國最古老青銅器,同時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青銅刀。經碳14鑒定距今約5000年。

此刀長12.5厘米,為單范鑄成。沒有槽及環首等成熟的後世刀具才有的部件,在刀具形成史上具有典型的代表意義。

夏朝時代

夏朝是我國已認定的最早奴隸制王朝,經夏商周斷代工程認定,其開始於約公元前2070年(禹傳啟家天下),滅亡於約公元前1600年(商湯鳴條滅夏)。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一般被考古學界認定為夏朝都城所在位置。

夏朝青銅器是我國青銅歷史上的快速發展時期,偃師二里頭遺址青銅鑄造作坊面積超過1萬平米。二期至四期都有冶煉青銅器的出土,一期青銅鑄造遺跡里也有冶煉痕跡。

現已清理出二至四期的鑄造工場遺址,其周圍遺留不少陶范、坩堝、爐壁、銅渣、木炭,及一些小件銅器、少量大件銅器。青銅器是二里頭遺址出土的主要遺物之一,有禮器、工具、兵器等。

商代早期

(公元前16世紀——前15世紀中葉)

相當於商二里岡文化期。鄭州商城夯土中木炭測定碳14年代為公元前1620年,正合於商湯立國的時期,但是二里岡文化的下限還不大清楚。二里岡遺存分上下兩層,上下層青銅器的差別不是屬於風格方面,而是上層比下層的器類有更多的發展。商代早期青銅器在鄭州出土很多,這是由於鄭州商城是商代早期的都邑之故。

重要的有二里岡、白家莊、張寨南街、楊庄,南關外、銘功路、二七路等地的墓葬或窖藏。大體分布在商城的南面和東南角。在城的東北和西面,也有埋青銅器的墓地。在河南北部發現了商代早期青銅器多起。在湖北黃陂盤龍城、安徽嘉山泊崗、江西清江吳城等地也有重要的發現。以上遺址和墓葬中發現的商代早期青銅器,以二里岡上層的居多。

綜合各地出土的器物,計有:鼎、大鼎、大方鼎、鬲、甗、瓿、簋、爵、管流爵,觚、斝、罍、提梁壺、瓠形提梁壺、中柱盤、盤等,包括了飪食器、酒器和水器等門類。較早的器類比較簡單,但是爵、觚、斝組合的一套酒器,已普遍出現。二里岡上層青銅器的器形更為發展,商代青銅禮器的體制業已形成。屬於二里岡下層的青銅器,器壁普遍很薄,二里岡上層的青銅器,有的器壁巳相當厚重。

商代早期青銅器具有獨特的造型。鼎、鬲等食器三足中必有一足與一耳成垂直線,在視覺上有不平衡感。鼎、斝等柱狀足成錐狀足和器腹相通,這是由於當時還沒有掌握對范芯的澆鑄全封閉技巧。方鼎巨大,容器部分作正方深斗形,與殷墟時期長方槽形的方鼎完全不同。爵的形狀承繼二里頭文化式樣,—律為扁體平底。流甚狹而長。

青銅斝除平底型的以外,還出現了袋足斝。觚、尊、瓿、罍等圈足器皆有+形大孔,相當二里岡上層的器,+字形有成為大方孔的。有的更在圈足的邊沿,留有數道缺口,鄭州和黃陂盤龍城都出土過這種實例。管流斜置於頂上的半封頂袋足盉,後側有一大鋬可執,在本期內頗具特色。罍皆狹唇高頸有肩,形體亦偏高。商代早期壺有提梁的有長頸小口鼓腹形和小口體呈懸瓠形的兩種,也有小口器頸不高不設提梁的。

商代早期青銅器紋飾主體已是獸面紋,以粗獷的勾曲迴旋的線條構成,全是變形紋樣,除獸目圓大,以為象徵外,其餘條紋並不具體表現物象的各個部位,紋飾多平雕,個別主紋出現了浮雕,二里岡上層尊、罍等器肩上已有高浮雕的犧首裝飾。所有的獸面紋或其它動物紋都不以雷紋為地,是這一時期的特色。商代早期的幾何紋極其簡單,有一些粗率的雷紋,也有單列或多列的連珠紋,乳釘紋也已經出現。

商代早期的青銅器,極少有銘文,以前認為個別上的龜形是文字,實際上仍是紋飾而不是文字。商代早期青銅器的合金成分經測定:含銅量在67.01~91.99%之間,含錫量在3.48~13.64%之間,含鉛量在 0.1~24.76%之間,成分不甚穩定。但含鉛量較高,使銅液保持良好的流動性能,與商代早期青銅器器壁很薄的工藝要求是相適合的。

商代中期

(公元前15世紀中葉—前13世紀)

在商二里岡文化期和殷墟文化期之間,有幾批青銅器出土。這些器物有某種商代早期的特點,然而已有較多的演變;也有某些殷墟時期青銅器特點的肇始。比較典型的是河北地區藁城台西下層墓葬中出土的一批青銅器,北京平谷劉家河商代墓葬中出土的青銅器,安徽阜南和肥西地區出土的青銅器。在豫西的靈寶東橋,也有出土。

殷墟文化一期有這類器物發現,如小屯232號墓所出土的一組青銅器,和小屯331、333號墓等所出土的部分青銅器。但這一類器物在殷墟發現並不多,而在其它地區有的反而比殷墟的更為典型而精好,如今還找不出像二里岡或殷墟那樣生產這類青銅器的商代大都邑。盤庚遷殷之前的商都在奄,更早在庇和相,但是在二里岡期之後,殷墟期之前這批青銅器是客觀存在。

由於這類青銅器具有早期至晚期的過渡特點,所以有的將之斷在二里岡期,有的斷為殷墟文化早期。這類青銅器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廣泛性,而其時生產它們的中心又不在殷,因而完全有必要在二里岡文化期之後,和成熟的殷墟文化期之前,劃出一個稱之為商代中期的階段。商代中期的上限不易確定,下限約在武丁之前。

這一時期接近早期的器形有爵、觚、斝等。爵尾雖然與早期相似,但流已放寬,出現的圓體爵是放所未見的。斝在空椎狀足之外,出現了丁字形足,底多向下臌出,平底已較少見。早期雖已出現了寬肩的大口尊,這類器形在此時有較大的發展,像阜南的龍虎尊和獸面紋尊這樣厚重雄偉的造型,在商代早期是從未出現的。

瓿這類器形,也是這個時期發展 起來的,藁城的獸面紋瓿是其典型。

早期體型較高的罍,在這時發展為體型比例較低而肩部寬闊的式樣,故宮博物院所藏的巨型獸面紋罍是其典型。這時的圈足器上的+形和方形的孔,與早期相比,有所縮小。鼎、鬲類器比較突出的變化是一耳不再與—足對立,形成不平衡狀,而是三足與兩耳對稱,成為以後所有鼎的固定格式,但這時澆鑄時芯范懸封的方法還沒有完全解決,因而中空的鼎足還有與器腹相通的情形。

紋飾分為兩類,一類是二里岡期變形動物紋的改進,原來粗獷的線條變得較細而密集,一股如平谷的獸面紋鼎和肥西的斝與爵,而阜南龍虎尊和嘉山泊崗的主紋獸面紋已較精細,圈足上的獸面紋仍保持早期的結構和風格。第二類是出現了用繁密的雷紋和排列整齊的羽狀紋構成的獸面紋。

這類獸面紋雙目往往突出。如果不是浮雕,則無論是頭像還是體軀都沒有明顯的區分。這方面的實例如藁城的瓿和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大罍,已採用較多的高浮雕附飾,但線條輪廓有渾圓感,與晚期浮雕輪廓線峻直銳利的風格不同。

商代中期青銅器一般仍保持著不鑄銘文的習慣,但個別器上發現鑄有作器者本人的族氏徽記,但是沒有發現被祭祖考的日干之稱。

商代晚期

(公元前13世紀至前11世紀)

起自武丁至於帝辛。段墟文化的考古分期一般採用鄒衡的四期說,即第一期盤庚至小乙,第二期武丁至祖甲,第三期辛至文丁,第四期帝乙帝辛。以後的發現,大體上都沒有越過這個界限。而殷墟的青銅器分期則有張長壽的三期說,即第一期盤庚至武丁,第二期祖庚至康丁,第三期武乙至帝辛。此外,還有—些其它的說法。

商代晚期如以武丁後期起計,至帝辛可能接近二百年或不足二百年,在這樣長的時期內,按照具體情形, 又可區別為前後兩個階段。

1、商代晚期前段:本期新出現的器類有方彝、觶、觥等。方形器大為發展,幾乎所有的酒器都為方形。紋飾方面,動物形象比較具體,有的甚至有寫實感,主體花紋和地紋明顯區分,地紋常為細雷紋,與主體花紋構成強烈對比。主體花紋多採用浮雕手法,風格有渾圓、峻銳兩種。銘文多為一二字,為器物所有者的族徽。

器形方面,鼎的變化較大,除通常樣式外還出現了分檔鼎。方鼎都是槽形長方,柱足粗而偏短。簋仍為無耳,腹變淺,最大腹徑上移。觚的造型向細長發展,喇叭口擴展,大十字架鏤孔退化為十字孔,或穿透或不透。扁體爵大減,圓體爵盛行。斝的變化是斝板上始見獸頭裝飾。三足明顯增高。戈出現了帶胡帶穿。

2、商代晚期後段:器類方面,無肩尊和扁體卣是新出的典型器,始見馬銜等車馬器。多沿用商代晚期前端的器類。這一期紋飾最為發達,藝術裝飾水平達到高峰,以動物和神怪為主體的獸面紋空前發展。紋飾不僅僅施在器身,有些視線不及的底部也裝飾花紋。

花紋總體風格森嚴莊重。這一期出現了記事形式的較長銘文。但最多不過三四十字。銘文鑄工精細,內容有族徽、祭祀祖先、賞賜、征伐等。器形方面鼎除柱足外,出現了蹄形足;圓鼎較多,直耳略向外撇。簋最大變化是雙耳簋急劇流行觚基本似前段,仍為細長身喇叭口。爵的變化不大,仍為圓體爵,平底爵消失,爵柱後移。斝仍見獸頭裝飾,繼續流行袋足斝,但體較低而寬,柱飾粗壯。戈多有胡,胡上有一二穿。

西周青銅器

在西周早期仍然延續商代的青銅器,部分西周青銅器還帶有銘文。

春秋戰國青銅器

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冶煉技術仍然在繼續發展,但已經不像前朝那樣繁瑣,而是講究實用和樸素風格。商朝和西周時期盛行酒器,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大為減少。帶鉤和銅鏡是當時冶煉水平的代表物。在楚國的長沙出土了最多數量的銅鏡。

而在曾國(今湖北隨州)出土的大型曾侯乙編鍾以及其他一系列青銅器則是春秋時期高超的冶煉技術的反映。進入秦漢時期,雖然青銅器依然在前期鑄造,但是也開始逐漸被早期鐵器所取代。銅鏡的冶煉工藝沿襲下來,但在材料上也開始出現改變。

到了東漢末年,陶瓷器得到較大發展,把日用青銅器皿進一步從生活中排擠出去。至於兵器,工具等方面,這時鐵器早已佔了主導地位。隋唐時期的銅器主要是各類精美的銅鏡,一般均有各種銘文。自此以後,青銅器除了銅鏡外,可以說不再有什麼發展了。

(2)隨州曾國遺址擴展閱讀:


分類

一、分類

青銅器主要有工具、兵器、構件、禮器和裝飾品等類別。製作精美的大型青銅器都是禮器。

1、青銅食器

食器主要分為蒸飪器、盛食器兩種。蒸飪器包括鼎、鬲(lì歷)、甗(yǎn眼)等;盛食器包括簋(guǐ軌)、簠(fǔ府)、盨(xǔ許)、敦(ì對)、豆等。其中鼎是最重要的青銅器。

2、青銅酒器

酒器主要分為飲酒器和盛酒器兩種。飲酒器包括爵、角、斝(jiǎ甲)、觚(gū姑)、觶(zhì志)和觥(gōng公)等;盛酒器包括尊、卣(yǒu友)、壺、罍(léi雷)、鍾和方彝等。


3、青銅水器

青銅水器主要是在行禮時凈手所用,以表示恭敬和虔誠。水器包括盤、盉(hé禾)、匜(yí移)、鑒等。

4、青銅樂器

主要的樂器有鐃、鍾、鼓、鎛、𬭚及鉦等。 根據鍾紐的形制差別,不同的鍾有「鐃」、「鐸」、「鎛鍾」、「甬鍾」、「鈕鍾」等不同稱呼。而編鍾是將各種不同的鍾按照大小、音階依次排列而懸掛在鍾架上。現存最大的曾侯乙編鍾是最好的代表。


5、兵器

青銅兵器有戈、矛、戟、鉞、劍、鈹、箭鏃、盾鍚等。

6、車馬器

當盧、馬冠、節約、鑾鈴、軎轄、轂等。

地理分布

以黃河流域的河南、陝西為主地帶的青銅器出土較早較多,以前被認為是青銅器造詣最高的地方。近年來不斷在湖南、湖北、四川、江西等商文化的邊緣或者不屬於商文化的地區,也發現了大量精美的青銅器,部分青銅的造詣甚至超過中原地區。長江流域的青銅器是如何發展的,還需要進一步的考古調查和研究才能證實。

主要出土地:

河南安陽殷墟,商代後期;

陝西扶風、岐山周原遺址,西周時期;

湖南長沙寧鄉炭河裡遺址,商代後期至西周;

湖北隨州擂鼓墩墓葬群,春秋時期;

江西新干商代大墓,商代後期;

四川廣漢三星堆,商代後期;

四川成都青白江船棺墓群,春秋至戰國時期。

⑶ 隨州的古曾國和山東的一個古曾國哪個在先

隨州的的在先

曾國湖北省隨州一帶,西與姜姓申國為鄰,西周末年,追隨申國、犬戎攻殺周幽王,滅亡西周,後被越國所滅。鄫國在今山東省蘭陵縣向城鎮,為姒姓諸侯國,後為莒國所滅。

⑷ 隨州葉家山西周墓地的學術價值

首先,葉家山墓地是近30餘年來湖北省首次發現的高等級貴族墓地,規格和規模在江漢地區乃至長江流域都是首屈一指。所見墓葬保存之好,出土文物之豐,時代特徵之明確都為迄今湖北考古發現之僅有;
其次,本次科學發掘所獲的大量西周陶器、銅器和原始瓷器等,不僅保存完好,而且組合和共存關系明確,是研究湖北漢水流域西周文化的重要標准性器物群,豐富了西周年代學研究的實物資料庫;
第三,對西周的曾國研究將是一個重大突破。自曾侯乙墓發現以來,有關曾國的來源和始封問題未成定論。本次發掘的65號墓是所見大墓之一,從銅器銘文與伴出的銅鉞、銅面具等重器可以推定墓主極有可能是曾侯諫,說明曾國早在西周早期就在漢東地區稱侯;
第四,大量成熟、品類齊全的原始瓷器屢現於隨州葉家山西周墓,將有助於解開原始瓷器的產地問題;
第五,本次發現的青銅器大多有銘文,已知銘文總字量達400餘字,銘文內容除常見的一些西周早期的族氏文字和方國名外,也見有大量過去所未見之人名,對排定墓地世系及與其他方國的關系具有重大價值;
第六,為漢東方國的研究提供了最新材料。葉家山西周早期曾侯器群的面世,說明西周早期,曾、鄂應是同時並存於隨州的兩個古國。從銅器出土范圍看,西周早期的曾國似應僅存於隨州的漂水流域,但隨著鄂被周的消滅,姬姓曾國迅速擴展至漢北及河南新野一帶,成為替代鄂國的漢東第一大國。
據專家介紹,葉家山墓地是江漢地區乃至長江流域,最為重要的一次西周考古發現。此次,是我國首次對一處完整的西周早期曾國墓地進行全面科學發掘,出土的文物數量多、保存好、價值高,尤其是青銅器銘文達400餘字,將為研究曾國歷史及相關學術問題,提供一批十分珍貴的新材料。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