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周遺址
1. 周朝的皇城到底在什麼地方
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後的朝代,國姓為姬。定都鎬京、豐京(宗周)(今陝西西安),成王五年營建雒邑(又稱成周 ),以此為中心加強對東方的控制。周王經常在成周駐節,但是主要活動依舊以鎬京為中心。 昭穆之世,周人加強了對東方的活動,大量活動以成周為中心。等到周幽王時,犬戎攻破鎬京,西周滅亡。經歷戰火的宗周宮室焚毀,周宗室在豐鎬一帶再難以立足(後來這里由秦人奪回),周平王只得東遷至成周,史稱平王東遷。歷史上將東遷之前那一時期的周朝稱為西周。
西周從約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朝起至前771年周幽王被申侯和犬戎所殺為止,共經歷11代12王,大約歷經276年。
前770年,平王棄宗周而遷都雒邑歷史上稱東遷以後的周王朝為東周。從周朝開始,進行境內各個部落不斷融合的過程,在這期間,華夏族逐步形成,成為現代漢民族的前身,周邊還有夷、蠻、越、戎狄、肅慎、東胡等諸多其他民族。
以武裝殖民與軍事佔領來進行東進。每有新開拓領地,須築城、建廟、立社,即為「封建親戚,以藩屏周」。
鎬京(宗周),與豐京合稱豐鎬。考古發現指出,鎬京遺址大約位於今西安市長安區斗門街道以北,灃河東岸。是西周的政治中心。周武王滅商後,定都鎬京。
周文王將都城從岐邑遷至豐,周武王又遷都於鎬。豐京是宗廟和園囿的所在地,鎬京為周王居住和理政的中心。鎬京又稱宗周,據《長安志》卷三引皇甫謐《帝王世紀》解釋為:「武王自酆居鎬,諸侯宗之,是為宗周」。
周成王時,周人興建東都雒邑,即成周,以此為中心加強對東方的控制。周王雖然經常在成周駐節,但還是以宗周為活動的中心。昭穆之世,周人加強了對東方的活動,大量活動開始以成周為中心。等到周幽王時,犬戎攻破鎬京,西周滅亡。經歷戰火的宗周宮室焚毀,周宗室在豐鎬一帶再難以立足,周平王只得東遷至成周。從此也有人沿襲西周舊稱,將成周稱為宗周「周既去鎬京,猶名王城為宗周也」(見鄭注《禮記·祭統》)。
豐鎬是豐京和鎬京的統稱,周朝的都城,在今日陝西西安市。早在周文王之時,為向中原地區拓展,就在灃水渭水間築設豐京;周武王繼位,再建鎬京,歷時300年。豐京是宗廟和園囿的所在地,鎬京為周王居住和理政的中心。
豐京及鎬京的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西南12公里的灃河兩岸,豐京在河的西岸,鎬京則在東岸。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於1961年把豐鎬遺址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東周(前770年至前255年),是歷史上對國都東遷以後的周朝的稱呼,相對於之前國都在鎬京的時期,即西周。
東周京都於前770年自鎬京(今陝西省西安市),東遷至雒邑(今河南省洛陽市)。傳25王,前後515年。
周幽王死後,諸侯擁立原先被廢的太子宜臼為王,他就是周平王。他即位第二年,見鎬京被戰火破壞,又受到犬戎侵擾,便遷都雒邑,史稱「東周」,以別於在這以前的西周。東周的前半期,諸侯爭相稱霸,持續了二百多年,稱為「春秋時代」;東周的後半期,周天子地位漸失,亦持續了二百多年,稱為「戰國時代」。
周平王東遷以後,管轄范圍大減,形同一個小國,加上被指有弒父之嫌,在諸侯中的威望已經大不如前。面對諸侯之間互相攻伐和兼並,邊境的外族又乘機入侵,周天子不能擔負共主的責任,經常要向一些強大的諸侯求助。在這情況下,強大的諸侯便自居霸主。中原諸侯對四夷侵擾則以「尊王攘夷」口號團結自衛,戰國時代徐州相王、五國相王後各大諸侯紛紛僭越稱王(吳、越、楚三國春秋時代已稱王),周王權威進一步受損。
周襄王十七年(前635年),發生「子帶之亂」,襄王不能平,求救於晉文公,文公誅叔帶,遂為伯而得河內地。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年),襄王為晉文公所迫,於河陽踐土會盟。
周定王元年(前606年),楚莊王伐陸渾之戎,欲觀九鼎。定王使王孫滿應設以辭,楚人遂去。
周隱王時,東周國勢益弱,同時內部爭斗不休,以至分為東周國和西周國。隱王遷都西周。周隱王八年(前307年),秦借道兩周之間攻韓,周人兩邊都不敢得罪,左右為難。東西兩周位於諸強國之間,不能同心協力,反而彼此攻殺。至隱王六十年(前255年),西周國為秦所滅,隱王死,七年後,東周國亦為秦所滅。
雒邑別稱成周,中國古地名,在今洛陽市。
西周周成王時,周公建成雒邑(今瀍河兩岸),又稱成周。西周滅亡後,周平王東遷成周,從此又稱王城。周敬王前510年修築新都(今洛陽白馬寺以東),新城沿用「成周」之名,俗稱「東周」;舊城稱為「王城」,俗稱「西周」。
周武王滅商後,回師途中在「管」停留,然後向西至「洛」,計劃在伊水、洛水一帶的夏人故地建設新城雒邑。周人的勢力中心豐鎬偏處西方,這座河洛之間的新城可以加強對東方殷人殘余勢力的控制。但武王滅商兩年後即去世,繼位的成王年幼,隨即便發生了三監之亂,建城的計劃暫時擱置了。武王弟周公攝政,平定三監之亂後,才得以建成雒邑。《尚書》記載了周公、召公營建成周的經過。召公占卜選定了城址,周公於成王五年開始營建,歷時約一年基本建成。
雒邑建成後,周公將殷人遷移至此,並駐扎軍隊進行軍政統治與殖民。此時雒邑又稱為「新邑」、「新邑洛」、「新大邑」、「新國洛」等。等到成王成年親政自行政權,在雒邑行祭祀,因此雒邑從此又稱為「成周」(一說在平王東遷後才有成周之稱)。
西周受到犬戎的侵略滅亡之後,周平王遷都於成周,從此成周又稱王城。前516年周敬王即位,因王城內王子朝勢大,遷居到過去殷民居處之地。後因王子朝之亂,晉國率諸侯為周敬王於前510年修築新都,位於今洛陽白馬寺以東。新城沿用「成周」之名,俗稱「東周」;舊城稱為「王城」,俗稱「西周」。從此成周與王城分為兩地,但都在今日洛陽市附近。到周赧王時,周王才遷回王城舊都。
秦滅東周後,改成周為洛陽,為參川郡郡治,改王城為河南縣治。此後成周逐漸擴建為漢魏洛陽城。隋煬帝時遷兩城居民於新建的東都城,兩城宣告廢棄。
2. 鎬京為什麼叫宗周
很簡單是周代最早的發源地。剛建就在那裡
。
3. 宗周的考古發現
豐鎬(宗周)遺址位於西安市長安區馬王鎮、斗門鎮一帶的灃河兩岸,為西周王都遺址,豐在河西,鎬在河東。豐鎬遺址1933年考古發現,1951年起開始發掘。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考古研究已經基本確定了豐鎬的城址和遺址面積,通過多學科的精確定位,確定了豐鎬兩京的遺址面積總計近17平方公里,是一個巨型都城遺址。
考古發現,豐鎬城市布局已初步具備了一定的規劃思想,規整而有序。在豐鎬遺址發現了400多座墓葬及陪葬的車馬坑、馬坑和牛坑,多處埋藏青銅禮器的窖藏。這些青銅器造型精美,其上的銘文記載了西周王朝及方國的重要史實,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豐鎬二京位置曾困擾考古專家
胡謙盈先生於20世紀60年代初提出:「根據現有的考古資料,客省庄、馬王村、西王村一帶是一個面積廣大、內涵豐富的周代遺址,遺址東以豐河為界,西至靈台河,北至客省庄、張家坡,南至西王村、馮村;總面積約6平方公里。……豐邑中心似乎不能超出這個周遺址的范圍以外。」「在昆明池西北,即洛水村、上泉北村、普渡村、花園村、斗門鎮一帶,是一個面積廣大、內涵豐富的西周遺址。……鎬京中心就在這個遺址之內。」
上世紀80年代初期,胡謙盈在總結建國後30年的豐鎬考古成果的基礎上將豐、鎬遺址范圍進一步具體化。曾長期主持豐、鎬田野考古的盧連成先生、鄭洪春先生所指出的豐、鎬遺址范圍與之略同。綜合而論,豐邑遺址包括豐西的客省庄、馬王莊、張家坡、大原村、曹家寨、馮村、西王村、石榴村等;鎬京遺址包括豐東的斗門鎮、普渡村、花園村、白家莊、上泉北村、下泉北村、洛水村等。雖然豐鎬田野考古又取得不少新成果新發現,但長期未取得突破性的進展,未發現中心地帶。
豐鎬遺址地理學上的坐標渭河一級階地
豐鎬地理位置的選擇由特定的地質地理環境因素決定。地理學家對豐鎬地區的地質地理環境和第四紀以來的地質面貌發育史,以及豐鎬遺址有關歷史、考古資料進行綜合分析研究後,找出了自然與歷史之間某些規律性的有機聯系,從而為探索豐鎬遺址謎團提供了新途徑。
《詩·大雅·文王有聲》載:「灃水東注,維禹之績。四方攸同,皇王維辟。」這不僅表明灃水東(北)注入渭水的史實,而且表明了灃水在豐、鎬二都周圍繞流、積水的情形。《禹貢》謂:豐鎬之地「原隰底績。」學者史念海著文指出:「原是高平的地方,隰是下濕的地方。」「底績」的意思是在田野修浚畎澮,使積水都流到附近的川野。
豐鎬地區的渭河二級階地,是地勢高平的原,而渭河一級階地與鎬池、彪池、靈沼等地和豐河等河川地帶則是下濕的隰地。豐鎬地區沿渭河二級邊緣和陂池周圍分布有大量仰韶、龍山文化遺存,歷經先民們3000多年的苦心經營,到商、周之交,這里當時的原隰皆已促成富庶之區。
至此,地理學家在研究了豐鎬地區的地質、地理、水文和地貌特徵及其演變規律後,提出了豐鎬當在「原隰」的渭河一級階地,再結合考古學者們提供的寶貴線索,就可對豐邑和鎬京的地理位置做出准確測定。
考古學說對豐鎬二京遺址的佐證
在著名地理學家孫嘉春先生依照地學和水文資料等作出豐鎬二都的具體方位後,使得現存諸多疑問迎刃而解,遺址范圍和大小也得到確認。
豐邑遺址:遺址區東西寬約2.5公里,南北長約3公里,總面積約7.5平方公里。區域內分布有沙河村、馬王村、韓家莊、韓南村、紀家村等。
鎬京遺址:大致呈正方形,邊長約3公里,總面積約9平方公里。區域內分布有普渡村、上泉北村、落水村、官莊、牛角村、南村等。
在豐邑范圍內曾大量發現比較密集的包括房屋、陶窯、窯穴、手工作坊、道路等居址遺址,十餘座夯土遺址中呈「丁」字形的四號基址總面積達1826.96平方米;在馬王村村北一所基址內還發現了陶水管道。
在鎬京范圍內,考古學家從1961年起,先後在普渡村之西發現西周夯土建築基址,在落水村發現大量建築用瓦和白灰面牆皮、紅燒土塊;在普渡村西發現的「工」字形五號基址總面積達2891平方米;在普渡村之北和上泉北村之東發現有十餘座陶窯,在斗門鎮之東和白家村之北見有西周灰坑。1980年,在下泉北村西邊豐河故道河床中發現西周重器多友鼎。
沙河古橋遺址的考古成果同樣為通過地理學而找出的豐鎬遺址提供了證據。以發掘秦陵並取得重要成果的段清波先生對沙河(古豐河)橋遺址的考古顯示:「沙層厚達7米……第6層為灰細沙層,因此未發掘,加之往下水位在此層內隨四季變化不斷升降,厚度不詳,沙層純凈,顏色呈灰黑狀,內多含有秦漢陶瓦片,不具有後代遺物。」今天,沙河橋址河床標高388米,客省庄、韓南間沙河口標高392米。結合地理變遷數據可推斷出,西漢時沙河河床標高在381———385米之間,西周時灃水在客省庄到嚴家渠一段河床標高約在382———386米之間(今標高385———390米),與推斷的豐邑所在地標高389———392米和鎬京所在地標高386———392米,有高差4米到6米,足可以使百年一遇的洪水難以犯上河堤。可見西周時,客省庄之北的渭河一級階地上是完全有建都條件的。
上世紀七十年代在馬王村村北再一次發現了三座土殘基址,並在一座基址內發現陶水管道。這些西周土基址和陶水管道所在地正好與地理學家推斷的豐邑東南角相吻合。由此推斷,這幾處西周土基址是西周豐邑城垣東南隅的殘跡,而陶水管道有可能是為豐邑提供水源的輸水管道系統。
上世紀八十年代在下泉北村之西的沙層中發現的多友鼎,通高51.5厘米,重達37公斤,鑄於西周厲宣時期,內壁鑄有銘文278字,記述多友奉派參加對戎的一次防禦戰爭,取得重大勝利的史實,是陝西目前出土銘文最長的一件銅器。該鼎埋藏於砂層中,表明西周晚期廢棄豐鎬二都,是因為灃水泛濫泱及今大泉北村一帶。另外,多友鼎原應存放於王室或貴族宅地,洪流搬運不會太遠,可見下泉北村以西的大片土地即上泉北村一帶就在鎬京城址范圍之中。
豐鎬地區發掘的西周墓葬僅灃西張家坡一帶就累計達上千座之多。其中井叔家族墓地,以周王重臣井叔的雙墓道大墓為中心,布局排列有序,主次分明,規格之高在豐鎬地區前所未見,是考察西周高級貴族葬制的典型資料。井叔墓地幾座帶墓道的墓規模龐大,雖經嚴重盜掘還殘存若干精品,對確定墓主及分期,均具重要意義。井叔墓地殘存的幾件銅器,都是難得的珍品。
「[豆下廾]〔deng4鄧〕中(仲)犧尊」,高38.8厘米,長41.4厘米。作獸形,頭立雙角、雙耳,曲頸,四蹄足。身有雙翼,頭頂一虎,頜下一龍,尾部一曲龍。蓋紐為一隻大鳥。蓋周緣飾一周雙身龍紋,通體飾獸面紋、夔龍紋和雷紋。器腹內及蓋內有相同銘文二行六字:「中乍寶〔zhēng征〕彝。」
井叔鍾,現存2件,一件通高37.5厘米,另一件略小。鍾上鑄「井叔采作朕〔zhèn振〕文祖穆公大鍾」等銘文,共七行39字。井叔方彝,通高約20厘米,器底及蓋內各有一行銘文:「井叔作旅彝」。
1954年普渡村北發掘一座墓,出土成組銅器,多件鑄有「長甶〔fǔ府〕作尊彝」的銘文。其中,銅盉的銘文,記述周穆王舉行燕禮和射禮,長甶參加比射,受到褒獎的史實。豐鎬地區的考古工作,已經取得許多重要收獲,大體確定了豐鎬二京的方位。
4. 西周的都城是什麼
西周的都城是豐京抄和鎬京(襲今陝西西安),合稱豐鎬。
周文王滅崇後,在灃水西岸營建豐京,將都城從岐周遷至豐京;周武王時在灃水東岸建立了鎬京,豐京是宗廟和園囿的所在地,鎬京為周王居住和理政的中心,合稱豐鎬。
豐鎬是歷史上最早稱為「京」的城市,也是中國最早期的城市,作為西周首都沿用近三百年。西周的豐鎬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宏大、布局整齊的城市,位於西安西南灃河的兩岸,豐京在西,鎬京在東。
(4)宗周遺址擴展閱讀:
盡管經過考古發掘,尚未發現豐鎬的城牆,但豐京和鎬京的具體范圍已經確定,證明豐、鎬二京相距甚近,實際上一橋相通,是一個城市的兩個不同功能的分區,完全可以以豐鎬相稱。
關於豐鎬的平面布局,雖然考古上尚未證實,但文獻《周禮·考工記》記載的卻十分具體,是對中國城市平面布局的最早、最完整的記載,有非常重大的歷史意義,因為它一直指導著中國都城的平面布局,被視作中國都城平面布局的經典。
5. 安慶的歷史遺跡的資料
1、迎江寺
安慶迎江寺位於安慶東門外,瀕臨長江,佔地3萬余平方米,始建於北宋開寶七年(974年),歷代均有整修或修建。
據《安慶府志》和《懷寧縣志》記載,迎江寺於明萬曆已未(公元1619年)由懷寧縣士紳阮自華募捐重建、
明光宗曾親書匾額「護國永昌禪寺」,清順治七年(1650年)敕改「迎江禪寺」,乾隆帝賜「善獅子吼」額,光緒八年(1882年)題匾「迎江寺」,
整座寺院建築在長江岸邊的高地上,殿堂巍峨,從十里開外即能見其雄姿。
2、振風塔
振風塔,坐落於安徽省安慶市迎江寺內,原名萬佛塔,又名迎江寺塔,後取名「振風」,有「以振文風」之意。振風塔位於安徽省安慶市迎江區沿江東路北側,瀕臨長江。
安慶振風塔從明穆宗隆慶二年(1568年)開始興建,於明隆慶四年(1570年)建成,是長江沿岸古塔之一。該塔除具有佛塔的功能外,還具有導航引渡的功能。
3、薛家崗遺址
薛家崗遺址,面積6萬平方米,地處安徽省潛山縣(安慶市代管縣)王河鎮永崗村和利華村交界處。它是新石器時代遺留下的古文化遺址。
現出土了大約3000件文物,主要是石器,陶瓷和玉器,並發現了百餘座的墓穴。薛家崗遺址延續時間長,分布范圍廣,文化層堆積厚,遺跡遺物豐富和文化內涵深邃,成為長江中下游地區遠古文化——薛家崗文化的典型代表。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桐城文廟
桐城文廟為明清以來當地祭孔的禮制性建築群,雄居縣城中心,面臨廣場,正對繁華街區和平路,名人故居集中的老街三面環擁,如眾星拱月。
據《安慶府志》、《桐城縣志》,文廟原在縣城東郊外,始建於元延祐初年(公元1314年),元末毀於火。明洪武初移建於今址。
後因屢遭兵火與風雨侵蝕,明清兩代修葺19次。雖然迭經廢興,而今還其原貌,整修一新的文廟,仍然格局堂皇、古樸典雅。
5、六尺巷
六尺巷,位於安徽省桐城市(安慶代管縣市級)的西南一隅,全長100米、寬2米,建成於清朝康熙年間,巷道兩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著「禮讓」二字。
「千里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存,不見當年秦始皇」。這首「讓牆詩」就出自六尺巷一段歷史典故。
史料記載:張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與吳氏鄰,吳氏越用之。家人馳書於都,公批書於後寄歸。家人得書,遂撤讓三尺,故六尺巷遂以為名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六尺巷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安慶桐城文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振風塔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迎江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薛家崗遺址
6. 誰知道「蒿」姓的起源
蒿[蒿,讀音作hāo(ㄏㄠ)]
一.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西周王朝早期的都城蒿京,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蒿京」就是「鎬京」,鎬京,在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南部。在西周時期,蒿視同「鎬」。蒿氏,即居住於王城的住民以居地名稱為姓氏,稱蒿氏,皆為周之宗室成員,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商朝未年,紂王荒淫無道,周武王舉兵討伐,滅了商朝。
滅商紂後,周武王姬發要乾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夏、商之國祚九鼎搬運到周朝的國都鎬京。誰知那九尊大鼎個個沉重無比,既難搬又難運。周武王組織了大批人馬,據說一尊鼎就動用了上萬人,花了幾個月的功夫,才拉到洛陽。當周人准備再向西拉時,不管用什麼辦法,那九尊大鼎就像生了根似的,定在那裡巍然不動了。周武王聞知此事後,感嘆地說:「九鼎是鎮國之寶,它們到了洛陽不往西走,定有緣故。因夏朝國都在洛陽啊。」
鎬京,是成周時期以後的文獻記記錄用語,不是鼎刻金文的用語。鼎刻金文為「蒿京」。
「京」字,在周人眼裡是「高大建築」或「高台建築」的意思,這從「京」字的金文就可以直觀的體會到。當「京室」(何尊)或「京宮」(矢令彝)聯用時,「京」字是修飾詞,表示「高大的房屋和宮殿」。當「蒿京」聯用時,「京」字是被修飾詞,表示有草、木、水、沼的,在主建築群(宗周)周圍的高大輔助建築物,類似於現在所說的「皇家園林建築群」。
德方鼎,是公元前十一世紀西周早期所鑄造的方形青銅鼎,其鼎銘有史文:「唯三月王在成周,行武王(福),自蒿、咸,王賜德貝二十朋,用作寶尊彝。」
「德」是周臣,此鼎文記錄了「德」跟隨著周成王,自蒿地前往成周(今河南洛陽王城公園),為周武王進行一場規模宏大的祭祀活動;祭祀結束之後,周成王賞賜給「德」二十朋貝,即四十串貝幣。貝幣,就是錢。
這里的「蒿」,即「蒿京」,是有「草木茂盛之地高大建築」之地。而「草木茂盛之地高大建築」之地,在西周初期只有「鎬京」。
今許多人認為,西周之鎬京在成周,其實錯了。成周是西周晚期周平王姬宜臼時期的周之京城。蒿地不在成周,而是在宗周一帶的建築群。
西周初期的宗周即「蒿京」,也就是「鎬京」,與豐京合稱豐鎬。豐、鎬二京都是西周初期的都城,位置在今天陝西省西安市西南方二十多公里外的灃河兩岸,豐京在河西,鎬京在河東,相距很近,豐、鎬二京在史籍中通常並稱,意為周之都城。
豐京是西周先祖宗廟所在地,鎬京是周王居住和處理政事的地方。商朝末期,周文王姬昌將都城從岐邑遷至豐京,周武王又遷都於鎬。豐京是宗廟和園囿的所在地,鎬京則為周王居住和理政的中心。後來,經歷戰火的宗周宮室被戎族人焚毀,周王朝的宗室在豐鎬一帶再難以立足,周平王只得東遷至成周。
在西周甲古文片周原鳳雛(H11:20)中記載:「惠亡眚,祠自蒿於豐?」而在周原鳳雛(H11:117)上記錄:「祠自蒿於周?」上述兩例甲骨文都是預測用語,所以都使用問句。
從這兩例甲古文可以看出,蒿地、豐地和周地(宗周)是三處不同的地點。
甲骨文中的「周」即是宗周,在歧山腳下,鳳雛、黃堆一帶有宗周的宮殿遺址。
甲骨文中的「豐」是禮,金文禮從豐從豆,是祭祀所用器物之形。歷史文獻將禮改為豐,如在史籍《文王有聲》中記載:「既伐於崇,作邑於豐。」然而豐地在何處?今人俱說豐地在今長安縣。然「豐水東注」,應是豐地幾千年不變的地標,而今長安縣所謂的灃河卻是北流注於渭河。
在著名的大豐簋上銘有:「乙亥,王有大禮,王凡三方,王祀於天室...丁丑,王享大俎王,...」此正與上述兩片甲古文相符合。周王在舉行大禮前先行問卜,王問凡臨周、豐、蒿三方吉凶如何?看來周王進行的大禮需要在三地巡遊,「祠自蒿於周」和「祠自蒿於豐」是必要的過程。從時間上來看,從乙亥至丁丑是三天,三天游三地,還要進行必要的禮儀過程,其三地應相距不遠。故此,豐地和蒿地都應在周地附近。
宮殿區南邊有一條水系,水繫上游源頭有一泉名「醴泉」,著名的《九成宮醴泉銘碑》就在此。水系與渭水平行,在武功縣東部注入渭河,此正應《文王有聲》:「豐水東注」;歧周遺址附近至今還有一地,名禮村,可巧著名的「大豐簋」也出土於禮村。這更證明這里就是豐地。所以「豐地」實為禮地,「豐水」實為澧水,「大豐簋」也應改稱為「大禮簋」——「澧」、「醴」、「禮」,皆是「酆」之甲骨文,即禮字。
甲骨文中的「蒿」,在周成王時期德方鼎以後絕少出現,然而在周穆王時期的青銅器上卻大量出現。
在史籍《文王有聲》里有:「鎬京辟雍」;在「麥尊」上也有:「蒿京...辟雍」。「辟雍」是澧水水系流經平地而產生的湖泊,在「靜簋」里稱為「大池」,其地理位置就在蒿京附近。周文王在辟雍附近還修建了靈台,這在史籍《靈台》中有記載:「經始靈台……王在靈囿……王在靈沼……於樂辟雍……」可見這座靈台的規模很大,有園林和池沼,並且還與辟雍相臨。所以,靈台與蒿京是一體兩面,是同一實體在文獻和金文里的不同稱呼,因為,周文王不可能在一地造兩處同樣功能的建築。「台」與「京」都是指人工修築的高大建築物,並且在蒿京多次進行神秘的宛禮,可見蒿京也就是「靈台」。
在史籍《召誥》和《畢命》中,都有「王朝步自周,至於豐」的記錄,是說周王從宗周向東步行,到達豐地。可見,豐地在宗周的東面不遠處,決不會是今所謂「豐鎬遺址」的豐西鎬東的布局,也不會是如今豐鎬相去十里的距離。王行十里,應是乘車,而非步行。這從青銅器和宮殿遺址這兩項最重要的考古情況的對比就可看出,歧周遺址比所謂的「豐鎬遺址」的文物發現要豐富的多,而且歧周遺址的青銅器文物里可以發現大量的世襲家族,從而可以斷定歧周是從周文王開始,至少截止到抵事位君王周厲王姬胡時期,都是西周君王的住地。歧周遺址一直是宗周的所在地,宗周是包括周地、豐地和蒿京在內的周王室住地的總稱。
當年秦晉交戰,秦穆公生擒晉惠公而歸,《國語》言:「至於王城,合大夫而謀」;《左傳》言:「穆姬聞晉侯將至……曰:『……夕以入,則朝以死,唯君裁之。』乃舍諸靈台。」;《史記》言:「……穆公曰:『……今天子為請,夫人是憂。』乃與晉君盟,許歸之,更舍上舍……」三處所言「王城」、「靈台」和「上舍」信為一處,即故宗周。當「穆姬聞晉侯將至」,遂以死要挾秦穆公,秦穆公不得已將晉惠公「舍諸靈台」,可見靈台離秦國的雍城不遠。秦雍城遺址在今陝西省鳳翔縣,與宗周所在地歧山縣東西相鄰,從晉國西歸雍城,歧山是必經之地。而今所謂「豐鎬遺址」與鳳翔和晉地等距離,相信穆公當年不會將惠公置於半途。
另外,雍城和晉國都在渭水以北,所謂「豐鎬遺址」獨自在渭水以南,當年秦穆公有何必要舍近求遠、二渡渭水將晉惠公置於對岸?
現今,所謂「豐鎬遺址」經過了四十餘年的發掘,還是個一沒發現宮殿,二沒發現宗廟,三沒發現王陵,四沒發現大量貴族居住地的普通遺址;而「歧周遺址」一有宮殿,二有宗廟,三有王陵(周公廟地區發現),四有大量貴族墓地和窖藏,五有大量青銅器證明這里是有連續二百多年的繁榮歷史的古王城。在這么多的正反兩方面的證據面前,不知是何原因使當今的文史與考古界一定要認為「豐鎬遺址」就是所謂的「周都」?莫名其妙!
至少在《尚書》以前的文獻里沒有所謂「豐京」的提法,豐在歧周遺址之內。從對歧周遺址的布局來看,鳳雛宮殿遺址當是周地,召陳宮殿遺址當是豐地;祁家溝水庫和官務水庫一帶當是「辟雍大池」,而蒿京或靈台也當在附近。
7. 西周王城遺址內發現大型墓了嗎 墓主確定是誰了 嗎
西周都城鎬京和豐京一起並稱為「豐鎬兩京」,是西周時代的首都,京城版,作為西周首都沿用權近三百年,又稱西都、宗周(前1046年―前771年)。周武王即位後,由豐遷都鎬京。
豐鎬遺址(豐京、鎬京)位於西安市長安區馬王鎮、斗門鎮一帶的灃河兩岸。為西周都城遺址。豐鎬是西周文王所建豐京和武王所建鎬京的合稱,豐在河西,鎬在河東。近年的考古已經基本確定了豐鎬的城址和遺址面積,通過多學科的精確定位,確定了豐鎬兩京的遺址面積總計近17平方公里[1] ,是一個巨型都城遺址。1933年調查發現,1951年起開始發掘。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馬王村、洛水村、客省庄等地有夯土建築基址,客省庄附近的10餘座基址,多數在100平方米上下,其中4號基址的面積超過1800平方米。在張家坡、客省庄及普渡村等地發現了墓葬,以及祔葬的車馬坑、馬坑、牛坑等,總數有1000餘座。
1984年在張家坡發掘 3座大、中型墓,其中的157 號墓是有兩條墓道的「中」字形大墓,墓中所出銅器有井叔銘文,發掘者認為是井叔的墓葬,位於其兩側的是井叔妻室的墓。井叔應該是西周時期的一個地方官員。
8. 鄭州明明是商都,為什麼會有西周路,取這個名字 難道旁邊有西周遺址么
考古人員日前在河南省鄭州市所屬的滎陽娘娘寨遺址發現了一座擁有內外城牆和護城河、總面積100多萬平方米的西周時期城址,對研究「鄭桓公東遷其民」「鄭武公滅東虢國」等歷史事件以及我國西周城址提供了重 要資料。
娘娘寨遺址是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配合南水北調文物點調查時發現的。新發掘出的西周城址東西長1200米、南北長850多米,內城發現有城門、8處夯土建築基址、道路、陶窯等作坊遺跡、水井等,目前共清理各類遺跡1600多個,出土遺物主要有陶器、石器、骨器、蚌器和小型銅玉器等。
通過對外城牆進行解剖,發現它是先挖基槽再築牆,共分兩次修建,始建於春秋時期,戰國時期對其進行了擴建。
內城平面為方形,面積約14萬平方米,專家已將其性質定為宮城。護城河圍繞內城一周,在兩周時期均使用過。內城目前也保存有部分殘城牆,始建年代為西周晚期。在內城四周城牆中部均發現為缺口,可以確認為城門所在,城門與城內的道路相通。
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張松林說,這座城址是鄭州地區發現的第一座西周城址,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對城址性質的認識,可以解決一些重大歷史問題。
一些專家認為,這一城址在地理位置和時代上都與「鄭桓公東遷其民」之事相和,如推測無誤,它應該是「鄭桓公東遷其民」的重要都邑,而城址在東周時期仍然沿用,對探討「鄭武公滅東虢國」也具有重要意義。
張松林說,根據城址的發掘情況,考古人員對鄭州乃至中原地區西周城址鮮見這一現象有了新的認識:一方面,鄭州地區遠離宗周,商遺民勢力龐大,商文化因素濃厚,西周文化特徵不典型,一些城址可能在年代上判斷有誤。另一方面,鄭州地區東周時期文化遺存豐富且戰事多,一些西周城址破壞嚴重且多次被使用,往往被東周城址疊壓而沒有從東周城址中區分出來。
9. 周朝時期鎬京是宗周,洛邑是成周
豐鎬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豐京和鎬京一起並稱為「豐鎬」,是西周王朝的國都,歷史上最早稱為「京」的城市,也是中國最早期的城市,作為西周首都沿用近三百年,又稱宗周,位於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