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王村遺址

王村遺址

發布時間: 2020-12-22 17:59:02

1. 王村鎮的風景名勝

王村鎮歷史悠久,是山東歷史文化名鎮。境內現有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兩處——蒲松齡書館和萬家古建築,另存有逄陵古城遺址、土鼓故城遺址和武亞元古建築群。 殷商時期建立的姜姓諸侯國「逄國」,為齊姜文化的發祥地之一。逄陵故城遺址與西漢時期的土鼓縣城遺址均坐落於境內土鼓城。土鼓城是西漢設置的土鼓縣城。高齊並土鼓縣入衛國縣,隨改衛國縣曰亭山縣,唐省亭山縣入章丘縣。土鼓縣廢後,在故城周圍相繼建立了四個村莊,以居民姓氏別之,土人統稱為古城。據清乾隆《淄川縣志》載:「沈家古城、楊家古城、曹家古城、張家古城、欒家崖」,後欒家崖稱欒古城。現在沈古城村西尚存側門故址,石基石牆,木架青瓦。
位於王村鎮東南2.5千米處,北臨青陽河,東臨沖山山脈,南臨鳳山山脈和011省道,屬丘陵沖積平原。遺址東西長1300餘米,南北長約2000餘米,面積約280萬平方米,斷崖時而可見文化堆積和包含物,採集有龍山文化的紅陶鼎足,商周陶罐、鬲,漢代陶罐、磚瓦等殘片,以及宋代瓷器殘片等。今故城遺址上分布著五個村莊,即張古城、欒古城、曹古城、楊古城、沈古城。宋、樂史《太平寰宇記》載:「逢陵故城在[淄川]縣西北四十里。《左傳》雲:齊大夫逢丑父與君易位,為晉師所獲。晉人舍之,齊項公獲免。谷傳此即丑父之城」。 王村東南4千米有大史村,村東南有一古墓,傳為「元達里墓」。
據乾隆《淄川縣志·三續冢墓》載:「元達里墓在城西四十里大史家莊南。高丈許,廣約一畝。四周陂陀,頂園平無碑碣。其南一冢差小,俗呼為王墳。舊時有人於其東北去冢仗許,取土掘地得隧道,兩旁用石砌成。甬洞中列陶人、陶馬、兜鍪,甲仗列隊儼然,急掩閉不敢動。觀此,則王墳之說,似不為誣。但耆舊相傳,俱稱元達里墓,必有所據,今不可考」。現因村民蓋房等故,墓址已夷為平地。 清代著名文學家蒲松齡曾在西鋪村設館教書,創作了蜚聲中外的《聊齋志異》,使王村成為蒲學研究中心和神鬼文化重要發祥地。
現「蒲松齡書館」,系明崇禎年間戶部尚書畢自嚴故居之東院。南北56.63米,東西26.9米,佔地1523平方米。其中振衣閣最為壯觀,屬雙層閣樓式建築,上下共6間,石基磚身,木架結構,青瓦單脊,強獸坐脊。有崇禎皇帝賜匾,存清朝聖旨原件4份。尚書畢道遠紀念館。清光緒年間禮部尚書畢道遠紀念館位於王村鎮萬家村,現存有白業堂、畢氏八支祠、菩提庵和畢木、畢自嚴、畢忠臣御葬墓等古跡,2003年被確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清朝時,鎮內李家疃村王悅凝武藝超群,被朝廷取為武亞元。
據史料載:「王公,字觀成,號冠英,丁卯科武亞元侯,選運稅,例授武略騎尉,武亞元所用樣刀一百五十餘斤」。武亞元古建築群佔地60餘畝,保留房屋200餘間。建築為清代風格,石基磚身,木架結構,青瓦單脊。 李家疃村位於淄博市最西端,與濟南章丘接壤。保留著山東民居典型的傳統院落布局。
李家疃始建於漢代,淄川縣志及村碑記載該村「李姓最早定居故名李家疃」。明洪武三年,王姓族人奉旨遷入定居,自此便一直在此生息繁衍。清乾隆年到同治年間,以十二世王以奇為代表,王氏族人或做官,或經商,使李家疃在此期間達到鼎盛,並於同一時期對祖村的舊建築進行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改建,建成王家大庄園。
李家疃古建築群在清末開始逐漸形成規模,是山東省保存較為完整的明清古建築群,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王氏家族興盛時期規劃建設的王家大庄園。該建築群以王氏大庄園為主體,佔地面積約6.8萬平方米,核心保護區為中心街以西的明清古建築佔地面積約4萬平方米,位於核心保護區內的歷史建築文物保護單位建築面積2.1萬平方米,現存明清古建築300餘間。
李家疃的歷史文化建築主要包括「九門一庄」、亞元府、解元府等;傳統街巷主要有南北大街、酒店胡同、鹽店胡同、牌坊街等;另有為數不少的栓馬樁、上馬石、旗桿石、石雕、磚雕、古井等。
李家疃古村落建築布局嚴整、規模宏大、風貌獨特,文化內涵豐富,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於2006年被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7月22日,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鎮)」評選揭曉,李家疃被住建部、國家文物局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2013年,李家疃明清建築群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第一批列入中央財政支持范圍的中國傳統村落名單公布,327個中國傳統村落入選,李家疃村是入選村落之一。同年,李家疃入選山東省第一批「鄉村記憶」工程試點單位。 萬家村位於王村鎮政府東北一千米,曾是明清時期三代尚書府第,三次授封,為八世一品,四世二品之榮耀。明代成化年間,首輔大臣萬安尚書;明代崇禎年間畢自嚴尚書;清代光緒年間畢道遠尚書。
據《淄川縣志》和《畢氏世譜》載:「萬家莊初名萬安庄,因萬安犯抄,萬姓泯跡,由畢廷佐遷此易名萬村,後更名萬家村」。又據史料記載,萬安敗於明成化年間,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明孝宗繼位,萬安犯抄。明嘉靖中期,畢廷佐居西鋪,購置萬安庄,後名萬家莊,數百年前即為畢世家族獨居,百年來陸續遷來他姓相處而形成現在的人口居住規模。歷史上萬家莊隸屬於淄川區管轄,1970年劃歸周村區。2006年6月5日,萬家古建築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萬家村總體方位道路延續了早期格局,只是面積向四周擴大了,古河道萬安溪呈西北、東南走勢流經村南。明清古建築群主要分布在村西部、南部和東南部。以中丞府(萬安府)為主要的府第建築群,主要分布在西部,規模宏大,呈中心街、東順街、西順街組成三大軸線。宗祠、私塾居村中南部、宗教建築居村東南部、墓葬分布在村北和萬安府之南。村莊道路呈井字形,南北兩條主幹道,東西兩條主幹道。

2. 中國都有哪些遺跡

文化遺產:高自句麗古跡
· 文化遺產:明清皇宮[北京故宮、沈陽故宮]
· 文化遺產:明清皇家陵寢
· 文化遺產:長城
· 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
· 文化遺產: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
· 文化遺產:周口店北京人遺址
· 文化遺產: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
· 文化遺產:拉薩布達拉宮-大昭寺
· 文化遺產:曲阜孔廟、孔府、孔林
· 文化遺產:武當山古建築群
· 文化遺產:平遙古城
· 文化遺產:蘇州古典園林
· 文化遺產:麗江古城
· 文化遺產:頤和園
· 文化遺產:天壇
· 文化遺產:大足石刻
· 文化遺產:青城山—都江堰
· 文化遺產:龍門石窟
· 文化遺產:雲岡石窟
· 文化遺產:皖南古村落—西遞宏村
· 自然遺產:九寨溝風景名勝區
· 自然遺產:黃龍風景名勝區
· 自然遺產:武陵源風景名勝區
· 自然遺產:三江並流
· 文化與自然遺產:泰山
· 文化與自然遺產:黃山
· 文化與自然遺產:峨眉山—樂山大佛
· 文化與自然遺產:武夷山
· 文化景觀遺產:廬山風景名勝區
· 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崑曲

3. 古代王村口119指的是什麼

獨山村考察團——王村口

穿過宏濟橋,我們來到了蔡相府,蔡相府建於清朝乾隆年間,坐西朝東,平面呈「品」字形。據了解, 1935年挺進師師部進駐王村口以後,蔡相府成為挺進師主要領導人辦公地和王村口蘇維埃政府駐地。

天後宮坐落於王村口的東側,磚紅色的建築傲然挺立,向來者們訴說過去的故事。天後宮又名天妃宮,始建於1794年,坐東朝西,主體建築兩進五開間,邊廂三間,面積約為670平方米。宮宇以卵石壘砌為基礎,石級上登,宮門朝西,二進五開問,抬梁斗拱,雕梁畫棟。1937年7月,挺進師師部進駐王村口後,曾在此召開了誓師大會,並成為挺進師的主要活動場所。2005年,遂昌縣在天後宮開設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戰斗史王村口陳列館。

「當年鏖戰此山中,熱血染得烏溪紅。魚水相依深情在,浩氣長存月光峰。」月光山公園刻著這樣一首詩,曾經戰士們與敵人浴血鏖戰的沙場,不知有多少英雄兒女在那裡拋頭顱、灑熱血。通過參觀王村口紅軍挺進師紅色紀念建築群,一股對熱血英雄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不禁感嘆和平生活的美好。除此之外,建築群中的匾額、門聯、廊飾等都有其獨特的地方特色和歷史演變規律,細細研究無不有一番學問。

4. 長安的都城遺址

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西郊灃河兩岸,為西周文王在河西岸所建豐京和後來武王在東岸所建鎬京的遺址。遺址范圍包括客省庄、馬王村、張家坡、新旺村、馮村、洛水村、普渡村、斗門鎮及昆明池故址,總面積約70平方公里,建築基址1000平方米。1933年、1951年以來勘查發掘,發現夯土台基、古水道、墓葬、車馬坑、房屋、窖穴,出土大量青銅器物及生產工具、生活用具等。
豐邑遺址:遺址區東西寬約2.5公里,南北長約3公里,總面積約7.5平方公里。區域內分布有沙河村、馬王村、韓家莊、韓南村、紀家村等。
鎬京遺址:大致呈正方形,邊長約3公里,總面積約9平方公里。區域內分布有普渡村、上泉北村、落水村、官莊、牛角村、南村等。在豐邑范圍內曾大量發現比較密集的包括房屋、陶窯、窯穴、手工作坊、道路等居址遺址,並於這一帶發現了十餘座夯土遺址,其中呈「丁」字形的四號基址總面積達1826.96平方米;在馬王村村北一所基址內還發現了陶水管道。從1961年起,先後在普渡村之西發現一些西周夯土建築基址,在落水村發現大量建築用瓦和白灰面牆皮、紅燒土塊;在普渡村西發現的「工」字形五號基址總面積達2891平方米;在普渡村之北和上泉北村之東發現有十餘座陶窯,在斗門鎮之東和白家村之北見有一些西周灰坑。1980年,在下泉北村西邊豐河故道河床中發現西周重器多友鼎。河古橋遺址的考古成果同樣為通過地理學而找出的豐鎬遺址提供了證據。考古顯示:「沙層厚達7米……第6層為灰細沙層,因此未發掘,加之往下水位在此層內隨四季變化不斷升降,厚度不詳,沙層純凈,顏色呈灰黑狀,內多含有秦漢陶瓦片,不具有後代遺物。」今天,沙河橋址河床標高388米,客省庄、韓南間沙河口標高392米。結合地理變遷數據可推斷出,西漢時沙河河床標高在381—385米之間,西周時豐水在客省庄到嚴家渠一段河床標高約在382—386米之間(今標高385—390米),與推斷的豐邑所在地標高389—392米和鎬京所在地標高386—392米,有高差4米到6米,足可以使百年一遇的洪水難以犯上河堤。可見西周時,客省庄之北的渭河一級階地上是完全有建都條件的。 秦咸陽城位於陝西省咸陽市渭城區窯店鄉和正陽鄉一帶,為戰國時期秦國都城。城址東西長6公里,南部因渭河北移而遭破壞,北部咸陽原上有大型宮殿基址十多處。宮殿區附近有手工作坊遺址及居民區、墓葬區。1974-1975年發掘的一號宮殿為高台建築,宮室用迴廊、坡道連接,結構復雜,布局主次分明,牆壁塗朱繪畫,出土大量建築構件。
阿房宮遺址位於今西安市西郊15公里的阿房村一帶(三橋鎮之南趙家堡和大古村之間),又名阿城。是秦朝皇宮的前殿,它創建於惠文王時,擴建於秦始皇時期。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始皇三十五年(即公元前212年),在渭河以南的上林苑中開始營造阿房宮。由於工程浩大,秦始皇在位時僅建成一座前殿。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宮前立12個銅人。中國有「晚唐小李杜」之稱的詩人杜牧作《阿房宮賦》雲:「露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牆,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斗角」。
199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實地考察後,確認其遺址建築規模和保存完整程度在世界古建築中名列第一,屬於世界奇跡和著名遺址之一,被譽為「天下第一宮」。 隋大興、唐長安城面積高達 84平方公里,是世界古代面積最大的都城,有大明宮遺址、承天門遺址、西市遺址、東市遺址、天壇、明德門遺址、含光門遺址、大雁塔、小雁塔、延平門、開遠門、曲江池、興慶宮等等遺址。

5. 芙蓉鎮這個古鎮有什麼歷史來歷嗎

芙蓉鎮 ,原名王村,是一個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古鎮,溪州土家族土司王朝的起始都王府,承載了土家族土司王朝818年輝煌歷史源頭的古鎮。

6. 宗周的考古發現

豐鎬(宗周)遺址位於西安市長安區馬王鎮、斗門鎮一帶的灃河兩岸,為西周王都遺址,豐在河西,鎬在河東。豐鎬遺址1933年考古發現,1951年起開始發掘。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考古研究已經基本確定了豐鎬的城址和遺址面積,通過多學科的精確定位,確定了豐鎬兩京的遺址面積總計近17平方公里,是一個巨型都城遺址。
考古發現,豐鎬城市布局已初步具備了一定的規劃思想,規整而有序。在豐鎬遺址發現了400多座墓葬及陪葬的車馬坑、馬坑和牛坑,多處埋藏青銅禮器的窖藏。這些青銅器造型精美,其上的銘文記載了西周王朝及方國的重要史實,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豐鎬二京位置曾困擾考古專家
胡謙盈先生於20世紀60年代初提出:「根據現有的考古資料,客省庄、馬王村、西王村一帶是一個面積廣大、內涵豐富的周代遺址,遺址東以豐河為界,西至靈台河,北至客省庄、張家坡,南至西王村、馮村;總面積約6平方公里。……豐邑中心似乎不能超出這個周遺址的范圍以外。」「在昆明池西北,即洛水村、上泉北村、普渡村、花園村、斗門鎮一帶,是一個面積廣大、內涵豐富的西周遺址。……鎬京中心就在這個遺址之內。」
上世紀80年代初期,胡謙盈在總結建國後30年的豐鎬考古成果的基礎上將豐、鎬遺址范圍進一步具體化。曾長期主持豐、鎬田野考古的盧連成先生、鄭洪春先生所指出的豐、鎬遺址范圍與之略同。綜合而論,豐邑遺址包括豐西的客省庄、馬王莊、張家坡、大原村、曹家寨、馮村、西王村、石榴村等;鎬京遺址包括豐東的斗門鎮、普渡村、花園村、白家莊、上泉北村、下泉北村、洛水村等。雖然豐鎬田野考古又取得不少新成果新發現,但長期未取得突破性的進展,未發現中心地帶。
豐鎬遺址地理學上的坐標渭河一級階地
豐鎬地理位置的選擇由特定的地質地理環境因素決定。地理學家對豐鎬地區的地質地理環境和第四紀以來的地質面貌發育史,以及豐鎬遺址有關歷史、考古資料進行綜合分析研究後,找出了自然與歷史之間某些規律性的有機聯系,從而為探索豐鎬遺址謎團提供了新途徑。
《詩·大雅·文王有聲》載:「灃水東注,維禹之績。四方攸同,皇王維辟。」這不僅表明灃水東(北)注入渭水的史實,而且表明了灃水在豐、鎬二都周圍繞流、積水的情形。《禹貢》謂:豐鎬之地「原隰底績。」學者史念海著文指出:「原是高平的地方,隰是下濕的地方。」「底績」的意思是在田野修浚畎澮,使積水都流到附近的川野。
豐鎬地區的渭河二級階地,是地勢高平的原,而渭河一級階地與鎬池、彪池、靈沼等地和豐河等河川地帶則是下濕的隰地。豐鎬地區沿渭河二級邊緣和陂池周圍分布有大量仰韶、龍山文化遺存,歷經先民們3000多年的苦心經營,到商、周之交,這里當時的原隰皆已促成富庶之區。
至此,地理學家在研究了豐鎬地區的地質、地理、水文和地貌特徵及其演變規律後,提出了豐鎬當在「原隰」的渭河一級階地,再結合考古學者們提供的寶貴線索,就可對豐邑和鎬京的地理位置做出准確測定。
考古學說對豐鎬二京遺址的佐證
在著名地理學家孫嘉春先生依照地學和水文資料等作出豐鎬二都的具體方位後,使得現存諸多疑問迎刃而解,遺址范圍和大小也得到確認。
豐邑遺址:遺址區東西寬約2.5公里,南北長約3公里,總面積約7.5平方公里。區域內分布有沙河村、馬王村、韓家莊、韓南村、紀家村等。
鎬京遺址:大致呈正方形,邊長約3公里,總面積約9平方公里。區域內分布有普渡村、上泉北村、落水村、官莊、牛角村、南村等。
在豐邑范圍內曾大量發現比較密集的包括房屋、陶窯、窯穴、手工作坊、道路等居址遺址,十餘座夯土遺址中呈「丁」字形的四號基址總面積達1826.96平方米;在馬王村村北一所基址內還發現了陶水管道。
在鎬京范圍內,考古學家從1961年起,先後在普渡村之西發現西周夯土建築基址,在落水村發現大量建築用瓦和白灰面牆皮、紅燒土塊;在普渡村西發現的「工」字形五號基址總面積達2891平方米;在普渡村之北和上泉北村之東發現有十餘座陶窯,在斗門鎮之東和白家村之北見有西周灰坑。1980年,在下泉北村西邊豐河故道河床中發現西周重器多友鼎。
沙河古橋遺址的考古成果同樣為通過地理學而找出的豐鎬遺址提供了證據。以發掘秦陵並取得重要成果的段清波先生對沙河(古豐河)橋遺址的考古顯示:「沙層厚達7米……第6層為灰細沙層,因此未發掘,加之往下水位在此層內隨四季變化不斷升降,厚度不詳,沙層純凈,顏色呈灰黑狀,內多含有秦漢陶瓦片,不具有後代遺物。」今天,沙河橋址河床標高388米,客省庄、韓南間沙河口標高392米。結合地理變遷數據可推斷出,西漢時沙河河床標高在381———385米之間,西周時灃水在客省庄到嚴家渠一段河床標高約在382———386米之間(今標高385———390米),與推斷的豐邑所在地標高389———392米和鎬京所在地標高386———392米,有高差4米到6米,足可以使百年一遇的洪水難以犯上河堤。可見西周時,客省庄之北的渭河一級階地上是完全有建都條件的。
上世紀七十年代在馬王村村北再一次發現了三座土殘基址,並在一座基址內發現陶水管道。這些西周土基址和陶水管道所在地正好與地理學家推斷的豐邑東南角相吻合。由此推斷,這幾處西周土基址是西周豐邑城垣東南隅的殘跡,而陶水管道有可能是為豐邑提供水源的輸水管道系統。
上世紀八十年代在下泉北村之西的沙層中發現的多友鼎,通高51.5厘米,重達37公斤,鑄於西周厲宣時期,內壁鑄有銘文278字,記述多友奉派參加對戎的一次防禦戰爭,取得重大勝利的史實,是陝西目前出土銘文最長的一件銅器。該鼎埋藏於砂層中,表明西周晚期廢棄豐鎬二都,是因為灃水泛濫泱及今大泉北村一帶。另外,多友鼎原應存放於王室或貴族宅地,洪流搬運不會太遠,可見下泉北村以西的大片土地即上泉北村一帶就在鎬京城址范圍之中。
豐鎬地區發掘的西周墓葬僅灃西張家坡一帶就累計達上千座之多。其中井叔家族墓地,以周王重臣井叔的雙墓道大墓為中心,布局排列有序,主次分明,規格之高在豐鎬地區前所未見,是考察西周高級貴族葬制的典型資料。井叔墓地幾座帶墓道的墓規模龐大,雖經嚴重盜掘還殘存若干精品,對確定墓主及分期,均具重要意義。井叔墓地殘存的幾件銅器,都是難得的珍品。
「[豆下廾]〔deng4鄧〕中(仲)犧尊」,高38.8厘米,長41.4厘米。作獸形,頭立雙角、雙耳,曲頸,四蹄足。身有雙翼,頭頂一虎,頜下一龍,尾部一曲龍。蓋紐為一隻大鳥。蓋周緣飾一周雙身龍紋,通體飾獸面紋、夔龍紋和雷紋。器腹內及蓋內有相同銘文二行六字:「中乍寶〔zhēng征〕彝。」
井叔鍾,現存2件,一件通高37.5厘米,另一件略小。鍾上鑄「井叔采作朕〔zhèn振〕文祖穆公大鍾」等銘文,共七行39字。井叔方彝,通高約20厘米,器底及蓋內各有一行銘文:「井叔作旅彝」。
1954年普渡村北發掘一座墓,出土成組銅器,多件鑄有「長甶〔fǔ府〕作尊彝」的銘文。其中,銅盉的銘文,記述周穆王舉行燕禮和射禮,長甶參加比射,受到褒獎的史實。豐鎬地區的考古工作,已經取得許多重要收獲,大體確定了豐鎬二京的方位。

7. 東平名勝古跡

東平名勝古跡東平古稱「東原」,歷史悠久,古代文化遺存豐富。1977年,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分別為白佛山石窟造像、北橋墓群、梁氏墓群、東平故城。1978年,全縣文物大普查,共普查到文物點400餘處。1985年,東平縣人民政府公布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50處。1986年,東平縣人民政府公布第二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2處。1992年6月,山東省人民政府又公布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分別為司里山摩崖造像、理明窩摩崖造像、戴村壩,1994年12月,泰安市人民政府公布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0處。分別是溝壩遺址、王村墓群、百墓山墓群、東王林(王憲墓)、月岩寺、祥龍觀、仲子讀書處、臘山古建築群、清真寺、青峰山摩崖造像。1996年,對舊縣鄉進行文物普查,同年12月,東平縣人民政府公布第三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0處。2001年6月,白佛山石窟造像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至2002年底,縣境內共發現較為重要的遺址、墓葬、古建築、石刻及革命紀念地500餘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6處,待批2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0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53處;館藏文物2000餘件。
一、白佛山石窟造像

位於東平縣城西區白佛山之陽,共有大小造像134尊,分為隋窟、唐窟、小唐窟、宋窟和露天造像5部分。其中隋窟始鑿於開皇七年,窟內阿彌陀佛主像通高6.7米,結跏趺於束腰仰蓮座上。螺紋肉髻低平,面相渾圓,手施無畏與願印,著雙領下垂式袈裟。此阿彌陀佛像被專家譽為「中原隋代第一佛」。其左右窟壁上又排列數十小龕,龕內造像1—9尊不等,其中「涅磐圖」頗具地方特色,為國內僅有的一處,「十六王子」造像銘造像也是國內罕見。白佛山石窟造像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東平故城

位於東平縣東平鎮宿城村西北處,為兩漢之際東平國王城遺址。城址大體呈長方形,東西長約1600米,南北寬約1300米。城址內西北角、東北角、東南角還殘存有漢代夯土城牆。城址內遺存文物十分豐富,地表暴露物有路釘磚、灰陶豆、瓮、罐、板瓦、筒瓦殘片和大型陶磚以及青瓷豆、盤、罐等。近年來,出土文物有泥質五銖錢范、鐵質五銖錢范、虎符、金銀器和鋤、犁等鐵質傢具。東平故城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司里山摩崖造像

位於東平縣戴廟鄉司里山上,造像主要集中在山頂呈「品」字形分布的三塊巨崖周圍,共有大小造像千餘尊,完整清晰者600餘尊。如按年代劃分,則東崖多為北齊、唐宋造像,其中最高者為北齊一佛二弟子像,主佛像高9.8米,戴寶冠,面相渾厚,手施說法印,著褒衣博帶式袈裟,倚座於寬平座上。此尊造像高度堪稱「中原北齊第一佛」。其右下部有宋代嘉祐二年「三教通連」龕像,為我國摩崖造像中最早的「三教通連」龕像。西崖多為唐、宋摩崖造像,有一佛二弟子和一佛二菩薩、二弟子、二天王、二力士等組合像,其中唐代多為武後時期的造像,多通體磨光,面相豐圓飽滿。宋代造像則神情豐富,雕刻精細,其中的36尊羅漢像等更是神態各異,持物不同,栩栩如生。南崖造像風化較為嚴重,多為唐、宋時期的單體佛像或羅漢像。
造像龕旁多有銘文題記,最長者達500餘字,其中還有武則天造字10餘個。對於考證我國佛像石刻的名稱、年代、演變規律等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司里山摩崖造像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四、理明窩摩崖造像

位於東平縣斑鳩店鎮六工山之陽半山腰處,呈「一」字形東西向排列,長14米,共有大小造像49尊,均為唐代造像。其中最高者176厘米,最小者僅有10厘米。
造像分三個時期,第一期「長安之年」造像,主要為阿彌陀佛三尊大佛像。均著雙領下垂式衣,質薄貼體,面相豐腴,眉眼細長,身體上寬下窄,呈現出強健的力度美感。頭光為雙層桃形火焰紋並施彩繪,內層有化佛七尊。第二期「開元八年」造像,除形象稍遜於第一期外,特點基本一致。第三期「咸通十四年」造像,衣紋呈粗泥條狀,頭似圓球,身體面相圓胖,面容較醜陋,體現出唐代造像走向衰落的特點。理明窩摩崖造像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五、北橋墓群

位於東平縣老湖鎮展營村內,為後漢東平國獻王劉蒼及其後代的墓葬群,又稱「王陵山漢墓群。」墓群原有9座,俗稱「九子冢,」皆封土堆高大,從南向北呈「八」字形依次分布。其中最北一座1號墓即獻王墓,現存封堆高20餘米,直徑300餘米,夯土層明顯。其它2、4、8、9號均現存有不同程度的封土堆。5、6、7號墓在「文革」中被扒毀。
1958年,山東省文物管理處對3號墓進行過發掘,墓內出土有較完整銅鏤玉衣一套,同時還有金銀器、銅鐵器、玉盅、耳杯、陶壺等一大宗文物,均為東漢時期早期文物特點。北橋墓群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六、梁氏墓群

為於東平縣老湖鎮梁林村西,西鄰蠶尾山。為宋代梁氏官宦及其後代的墓葬群。以宋太宗至道三年太平軍節度使梁維忠建址,「父子狀元」梁顥、梁固、呈相梁子美等均葬於此地。墓葬大部分在「文革」中被毀掉,其中有一些宋代壁畫墓,出土有銅駝、銅壺、石硯及墓誌等。墓區內現有梁維忠、梁固墓碑和梁子美神道碑以及數件大型龍首碑帽。其中梁子美神道碑高6.5米,寬1.5米,厚0.6米,螭首蚨座。分別有太宰兼門下侍郎白敏、少宰兼中書侍郎李邦彥、尚書丞相趙野奉敕撰文、書丹、撰額。梁氏墓群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七、戴村壩

位於東平縣彭集鎮南城子村北大汶河上,初建於明永樂九年,為土壩,萬曆元年改築為石壩,歷代迄今均有維修。主壩體南北長438米,向東呈弧形。分三段,北曰玲瓏壩,中曰亂石壩,南曰滾水壩,三壩一體,以滾水壩水平高度最低。壩石壘砌採用鐵扣束腰法,增加了壩體的抵抗力。壩北又有東西向兩壩,一為「竇公堤」,石堤西連北壩頭,全長863米,最東為「三合土壩」,沿用舊名,實為石壩,長260餘米。二壩均為擋洪水,泄洪峰、保主壩的輔助壩。主壩兩端壩頭上有明、清、 民國歷代重修碑記數方。戴村壩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八、洪頂山摩崖刻經

位於東平縣舊縣鄉屯村鋪村東洪頂山西部山谷兩側,為北齊河清三年時所刻。刻經面積共有1500餘平方米,內容多為佛教經文中的一節,如《文殊般若經》是「文殊師利白佛言」至「無念無作故」一節和大字「七佛」名、「大山岩佛」、「安樂佛」等佛名,還有東平僧「安道一」、印度僧法洪等刻字題記。其中「大空王佛」四字佛名,全高9.6米,為我國北朝摩崖刻經之最,堪稱「榜書之宗」。刻字原有1200餘字,因自然風化,現存700餘字。洪頂山摩崖刻經為待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九、楚霸王墓項羽墓

位於東平縣舊縣鄉舊縣三村東,當地人稱為「霸王墳」。墓原有封土,高10米左右,直徑100米,墓前原有碑刻四方,漢柏數株,均在「文革」中被毀。今墓前殘存石碑一通,約存原碑之三分之一,碑文曰「楚霸王口口。一劍亡秦力拔口,重瞳千載孰能攀。秋風蕉鹿行人憾,口寢於今草亦斑。王之墓有二,一在和州之烏口,戊申之春,余來守汶陽,過谷城見村碑苔蘚,古冢……」此墓史載為楚霸王之頭顱墓,即漢劉邦「以魯公禮葬項王於谷成(即今舊縣)。」楚霸王項羽墓為待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十、溝壩遺址

位於東平縣梯門鄉溝壩村西處山間台形地上,面積約6300平方米,為商周遺址。文化層堆積厚約0.5—2米。土質灰褐色,地表暴露遺物有夾砂褐陶鬲足和泥質灰陶粗豆柄、厚壁罐、獸骨、蚌片等。一般陶器多飾繩紋。南部有一方形灰坑,邊長1.5米。溝壩遺址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十一、王村墓群

位於東平縣東平鎮王村村南、村北,為漢代封土堆墓葬。現存墓兩座,村南1號墓,封土堆高14米,直徑40米;村北2號墓封土堆高12米,直徑60米,土質為灰白淤積泥。兩墓均夯土層明顯,保存基本完好,墓室結構及葬品不詳。原王村周圍有不少漢代封土堆墓葬,均在「文革」中被扒毀。王村墓群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十二、百墓山漢墓群

位於東平縣斑鳩店鎮柏松山村西百墓山上。相傳,山周圍有漢墓百餘座,故山俗稱「百墓山」。其中有近年來發現的一座墓葬,為全石結構中型漢代畫像石室墓。墓室完整,葬品已早年被盜。南北長近9米,東西寬6米,高近3米。墓門向東,分前室、後室和左右耳室幾部分,後室外有迴廊。畫像內容主要分布在前室和左右耳室上。內容有謁拜圖、樂舞圖、豐收圖、白虎、方相氏和五銖錢幣等。運用淺浮雕和平面線刻兩種雕刻技法。前室中間石柱上刻有「此人馬皆食大倉」八隸字。百墓山漢墓群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十三、東王林(王憲墓)

位於東平縣梯門鄉梯門村西、望山之前山坡地上。墓封土堆高1.5米,直徑6.5米,前立明嘉靖十九年墓碑,上有「光祿大夫勛柱國太子太保兵部尚書贈少保謚康毅荊山王公墓」等題字。墓前神道上現存有石人、石馬、石羊、石虎各一對,左右對立,形體高大,其中文、武官石俑通高近3.5米。還殘存石門坊一座、華表一對。原墓區內有石門、林牆、神道碑、柏樹等,均毀於「文革」中。東王林(王憲墓)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十四、崑山月岩寺(王憲墓)

位於東平縣銀山鎮崑山西麓,為一處寺院建築。寺坐北向南,門向西,面積約3千平方米。寺院內有大雄寶殿、藏經閣及左右配殿和後殿,為前後雙重院落,其中大雄寶殿向南,面闊三間,進深7.4米,高8米,抬梁式木質結構,歇山式灰瓦頂,脊上有磚雕雙龍戲珠及花卉圖案。院內有明代萬曆七年全石質鍾樓一架,高4.5米,四角攢頂,宋代小虛觀塔一座,全石質,高3.5米,瓦壟頂,均造型精美。還有碑刻數方及摩崖榜書題字,是研究具有地方特色文化「東原文化」的重要史料。崑山月岩寺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十五、祥龍觀
位於東平縣銀山鎮臘山半山腰處,南臨東平湖,為一道教宮觀建築,面積約1.4萬平方米。寺依山而建,寺門向西,內有玉皇殿、三清殿、天王殿、藏經閣等,其南建有南天門一座,均為明清時期建築。院內有明、清碑刻數方,院外有龍吐柏、神仙井等自然奇觀。祥龍觀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十六、臘山古建築群

位於東平縣銀山鎮臘山北山體間,東臨東平湖,為一處道教建築。始建年代無考,明、清、民國之際均有維修。有峰雲觀、玉皇殿、碧霞元君殿、老虎洞等古建築,分布在呈 字形的石階盤路周圍。其中峰雲觀內的主體建築三清宮與邱祖閣為連體建築,全高7米,面闊3間。磚石結構,閣在上,平頂,邊緣有垛口。觀北有明正德年間所建樂台一座,柱上有楹連曰「聲遏行雲一曲昇平千聖樂,歌翻白雪五音調葉萬民歡。」臘山又是一處風景奇特的旅遊勝地,以柏怪、木奇、景幽著稱,被歷代名人譽為「小泰山」或「小岱峰」。臘山建築群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十七、清真寺

位於東平縣州城鎮州城內,為縣內回民宗教活動場所。佔地約6畝,初建於明代萬曆年間,明、清、民國及現代均有維修,為魯西最大的清真寺。寺坐西向東,從東向西依次為大門、天井、前殿、後殿、觀賞台等。其中前殿為主殿,起脊灰瓦頂,歇山式建築。面闊五間,進深3間,內為四梁八柱樑架結構。左右各有耳子一所,木柱支撐,灰瓦頂。後殿和前殿有天溝相連,五脊攢肩式頂,斗拱結構,造型奇巧。其裝飾具有獨特的阿拉伯民族風格。清真寺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十八、仲子讀書處

位於東平縣斑鳩店鎮子路村內,又名「子路祠」,始建於宋嘉祐四年,後歷代均有維修。佔地面積約4.6萬平方米。坐西向東,依山坡而建,二進院落,以大門、二門、仲子祠正殿為軸線,左右各一瓦殿,構成一個嚴謹的建築群。正殿仲子祠為立山式建築,面闊3間,灰瓦頂,滴水勾檐。大門有清光緒年間劉洪恩題寫的「仲子讀書處」匾額。仲子讀書處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十九、青峰山摩崖造像

位於東平縣城南青峰山西山谷北側。為佛教摩崖造像。造像有兩組,第一組近於山巔,呈扇形分布,為宋代造像。中間為一佛二弟子像,佛高1.5米,結跏趺於須彌座上,兩耳垂肩,高肉髻,著通肩式袈裟,手施無畏與願印。左右崖上又各分布有九尊羅漢像,合為十八羅漢。姿態各異,栩栩如生。第二組造像在第一組下方60米處,為三世佛像,均高近2米,結跏趺於須彌座上,著雙領下垂式袈裟,面部凸圓肥胖,較為醜陋。此三像年代較晚。青峰山摩崖造像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有53處:無鹽故城、須昌故城、鄣城故城、後邑故城、遂城遺址、陽谷邑故城、朱橋遺址、丁塢遺址、屯村鋪遺址、舊縣三村遺址、范村墓群、石馬古墓、一擔土古墓、路口古墓、趙橋古墓、焦村古墓、於寺古墓、孫百大百 墓、韓煦墓、大窪墓群、劉曜墓、孫復墓、西王林、郭樓古墓、後銀山古墓、李將軍墓、龍山石窟造像、於寺石刻、長山石刻、黃石崖石刻造像、栲栳寺石刻、華岩洞石窟造像、靈泉寺石刻、雙塔山石刻、接山泉碑、清泉寺石刻、州城石刻、建修觀音堂等碑記、東平公冉子祠碑記、鏵山石刻造像、堯陵禪寺、永濟橋、程公祠、玉皇廟、秦氏節孝坊、恩褒三代坊、磨香寺、毛庄教堂、李所教堂、劉仲羽墓、東進支隊辦公室、工委誕生地、烈士陵園。

8. 夏朝的考古發掘與文化遺址

夏朝的遺址集中在河南偃師二里頭處,學界稱「二里頭文化」。
二里頭文化最早於1952年在河南登封的玉村遺址發現,1956年發掘洛達廟遺址的時候,人們注意到它在文化面貌上具有若干特色,一度被稱為洛達廟類型。1959年起在洛陽偃師二里頭遺址進行科學發掘以後,發現二里頭遺址更加具有典型性,故將這種類型的遺存命名為二里頭文化。

二里頭文化於1953年首先在河南省登封縣王村遺址發現,當時出土的遺物不多。自1954至1957年,在洛陽東干溝村附近又曾幾次發現這種文化的墓葬與灰坑。這個遺址的晚期堆積中發現有青銅小刀和青銅錐,器形和鑄造工藝都很原始。從地層關繫上可以清楚地判斷出這種文化的年代晚於人們熟悉的河南龍山文化,又早於商代,這種文化的特點及其所處的時代,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注意。
很快,在洛陽偃師灰咀和二里頭、鄭州洛達廟、鞏義稍砦、澠池鹿寺、陝縣七里鋪等地都發現了這類古文化遺存。隨著中國社會科學院對洛陽二里頭遺址的大規模科學發掘,資料越來越豐富,許多碳14測定數據集中在公元前21—前15 世紀。考古界遂把這種文化定名為二里頭文化,並做為夏文化的主要討論內容。
20世紀80年代,二里頭文化遺址的發現不僅遍及河南全省,而且在河北省南部、山西省西南部和陝西省東部各地都有發現,已達100多處。這些遺址中既包含早期的城址、宮殿建築、村落、墓葬群,也有一些銅器冶鑄、制石制陶、制骨的手工業作坊,出土了大批陶器、石器、早期青銅器、玉器、象牙雕刻器和漆器等,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徵,是研究夏代經濟和文化的珍貴資料。

9. 芙蓉鎮 王村怎麼樣

到張家界汽車站買了去王村的票,每人25元+2元保險。但是,後來看車票的時候發現在車票下面有印票價含旅保金的,不知道為什麼還要另外搭售保險? 檢票的地方芙蓉鎮和王村都要說,那邊的穿制服的工作人員搞不清楚狀況。 在王村下車要問好返程車的時間,坐2元的綠色小麵包公交車去景區。司機說100元送我們仨進去,就不用買門票了,網上看攻略的時候看到網友說門票是100元的。還價,60元把我們拉進去。 到景區里9點出點頭,司機說沒票土王行宮進不了。土王行宮就是近距離看瀑布,其實瀑布有很多點可以看,如果一定要進去的話,門票是40元。如果出來的時候有人查票,就說是從小溪原始森林過來的就可以了。 按景區地圖顯示路過廊橋到芙蓉鎮碼頭路應該是順著繞一圈,不走回頭路的再到景區出口的。但到達廊橋後往下到碼頭,就被河水阻攔,過不去了,而且碼頭遊船也沒有營業的跡象。本著不走回頭路的原則,穿進了土路。 土路先是走到了唐寅「楚蜀通津」的大字下,然後就看到了「紫陽門」,在這里背對著我們豎了一塊「禁止通行」的牌子。誤走誤撞的從土王行宮後面繞了進來。這段禁止通行的路不是很難走。 土王行宮可以零距離接觸瀑布,還可以從瀑布下面穿過去。 在瀑布邊上的岩穴里有土人居穴遺址,做了幾尊銅像放在里頭。 和有票的遊客反方向行進,土王行宮里的公主閣和太子閣相對而建。公主閣上就有一位現代公主撫琴迎客,彈得很不錯! 再往上有土匪窩,屋子裡展示了很多照片,最後一位土匪頭子的夫人已經年邁,但可以看出她年輕是美貌;上刀山、哭嫁的照片也都一一展示。

10. 黃陂區的名勝古跡

1、盤龍城遺址

武漢市黃陂區盤龍城遺址是中國早期城市遺址,時代一說為商代早期,一說為夏代,位於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盤龍城經濟開發區葉店楊家灣盤龍湖畔。

2、魯台山古墓葬群

魯台山古墓葬群位於武漢市黃陂區前川街道魯台村,屬周代遺址,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灄水東岸的魯台山西南,1977年底、1978年初發現。

3、雙鳳亭

雙鳳亭位於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魯台山,佔地36平方米,為紀念北宋著名理學家程頤、程顥兄弟而建。雙鳳亭是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龍王尖遺址

龍王尖遺址位於武漢市黃陂區。明清山寨遺址。佔地面積約1.5平方公里。周長12公里,分設東南西北四個寨門,寨牆由條石壘砌而成,平均高35米,最高處達45米,寬13~15米。

5、作京城遺址

作京城遺址屬漢代古城址,位於黃陂區李集鎮作京城村。遺址呈不規則「亞」字形,東西長約200米、南北寬約為140米,殘高2—6米,夯築城垣頂寬約12米,基寬約30米,北、東、南三面有城門遺跡,城外有護城河遺跡。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