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亭遺址
A. 誰知道「嫘祖故里」
嫘祖故里抄——四川鹽亭(全國綠化先進縣、全國綠化百強縣、綿陽農業大縣等),位於東經105度,北緯30度,是綿陽東部丘區農業大縣,全縣幅員1647.59平方公里,轄36個鄉鎮(包括回族自治鄉1個),有漢、回、苗、藏等民族,總人口60.38萬人。有「天然氧吧」般的美麗環境,是中國西部綠色食品生產基地。
嫘祖,一作「累祖」。傳為西陵氏之女,是傳說中的北方部落首領黃帝軒轅氏的元妃。她生了玄囂,昌意二子。玄囂之子蟜極,之孫為五帝之一的帝嚳;昌意娶蜀山氏女為妻,生高陽,繼承天下,這就五帝之一的「顓頊帝」。《史記》提到黃帝娶西陵氏之女嫘祖為妻,她發明了養蠶,為「嫘祖始蠶」。
B. 為什麼說三星堆文化遺址是魚鳧王朝的都城的說法是可信的
一、神聖的原始宗教信仰。三星堆文化的繁榮階段,在三星堆遺址內外發現了許多器物坑,埋藏著大量奇異精美的文物,目前己基本認定是祭祀坑。其中1986年一號坑出土器物420多件,二號坑出土器物1100多件,1929年月亮灣器物坑出土器物400多件,1987年倉包包祭祀坑出土器物40多件,1976年高駢器物坑出土器物10餘件,1990年鹽亭麻秧器物坑出土器物10多件。這些祭祀坑出土器物種類繁多,但就其性質而言大都與宗教祭祀禮儀活動有關,主要是成組成批專門用於祭神的文物。祭祀坑中的文物主要可以分為人像、神像、神樹祭壇、靈獸、禮器、祭器等幾大類。人像類包括各種按真人大小用寫實手法製造的青銅像,如通高2、6米的立人像、數十件人頭像、跪坐或站立的小人像等等,它們可能是參加或主持祭祀的巫師、首領乃至國王。神像類包括各種青銅面具和眼形飾件,如寬達1、38米的突目大面具、成對的勾雲飾突目面具、數十件可懸掛的半圓形面具、以及人面像、獸面具等,是用誇張變形的手法塑造出令人崇敬供人膜拜的神像,可能主要是祖先始祖之神。神樹有大小八株,最大的高達4米,上面有鳥、龍、仙果等神物;神壇數件,有的用靈獸、祭師、神殿構成完整的祭祀場面,表達了天地人三界的宇宙觀念。動物造型種類繁多,形態生動,有的做成人首鳥身等形式,主要有鳥、魚、蛇、虎、龍、鳳等。禮器類包括以尊、壘為主體的青銅禮器和以玉璋、玉璧為主體的玉石禮器。祭器主要是祭祀中使用的器具和物品,如瓮、盤、盞、器座等陶器,象牙、海貝等物品這些器物都蘊含有特殊的文化內涵和意識觀念,構成了一個獨特系統的原始宗教體系。這種原始宗教是以萬物有靈的靈神崇拜為基礎的,主要包括對天地萬物的自然崇拜、對氏族標志物的圖騰崇拜、對始祖先輩的祖先崇拜等方面或階段。三星堆文化繁榮時期,這種原始宗教發展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融合了多方面的內涵,並且通過具體的器物造型反映了出來。其中主要有以「神樹」崇拜為集中代表的對天然物體的「自然崇拜」觀念;以「魚、鳥」崇拜為突出特徵的「圖騰崇拜」習俗;以「眼睛」崇拜形式表現出來的對「縱目神」蠶叢的祖先崇拜等等;並且通過以雕像群體所表現的巫祭集團組織和主持了宗教祭祀活動。這些巫祭是處於人神中介地位的特殊人員,是一切涉神功能、涉神需要、涉神活動的體現者和組織者。「以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為基本內容,以巫祭集團貫穿起各種宗教活動,構成了三星堆時期精神文化的基本框架」。三星堆祭祀坑出土文物成為了這種宗教構架的生動寫照。三星堆遺址由於經常舉行宏大而神聖的宗教祭祀活動,加上它強大的經濟文化實力,吸引了遠近眾多民族和國家前來交往,使三星堆古城成為了多種文化交匯在一起的古代文明中心。在祭祀坑、墓葬、遺址出土的文物中,己包含有許多遠方的文化因素,如夏文化(二里頭文化的銅牌和陶器),商文化(尊、壘等青銅禮器和璋、璧、戈、圭等玉石禮器群),良渚文化(玉錐型器及琮、璧等禮器)等等。還有一些文化因素可能與南亞乃至西亞的古代文明有關,如金杖、金面罩的使用,神樹的造型,人像的塑造等。經鑒定,三星堆出土的海貝和象牙主要來源於東南亞及其沿海地區。三星堆銅人像的形象、裝束、大小有很多不同,可能反映了參加祭祀者來自許多不同的民族或群體,眾多的動物雕像則可能是代表不同氏族部落的圖騰。有的學者認為其中還有來自良渚文化的神像[注5]。從總體上看,三星堆文化是以本地文化因素為主發展起來的,而外來文化的加入又大大促進三星堆古蜀文明的發展進程。各種文化往來的時間和情況可能有所不同,但大型宗教活動的吸引力產生的強大凝聚作用或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三星堆古城大約己經成為了一個多方朝覲的宗教聖地,它以祭祀活動的形式實現了文化的融合和社會的繁榮。正是多元文化的撞擊和融合,才創造出如此光彩奪目的三星堆文明。二、神奇的造型藝術傑作。三星堆文化的這些精神內涵,是用高超的藝術手法,通過具體的藝術造型表現出來的。由此產生的一大批造型藝術的傑作,具有神奇的形態和強烈的感染力,在中國乃至世界美術史上留下燦爛的篇章。三星堆文物中最令人驚嘆的是數百件大小青銅雕塑作品,包括立人像、小人像、人頭像、人面具、神樹和各種動物造型。通高2、6米的青銅立人像,人體身高1、7米,比例勻稱,端莊嚴肅,身披法衣,站於祭台之上,是指揮整個祭祀活動的群巫之長,也可能就是國王。這是一件寫實主義的園雕精品,己具有高座紀念碑式的藝術效果。通寬1、38米的大型銅面具,則用變形誇張的手法,使五官特別是眼睛極度突出,表現了它作為神像的特有氣質,是一件浪漫主義的傑出作品。高達4米的神樹,不僅是我國乃至世界上最高的單體青銅器之一,而且用飄擺的枝葉、驕健的巨龍、欲飛的神鳥、鮮熟的果實等奇物加以裝飾,突出了該樹作為天梯和聖界的特殊功能。動物的造型神態各異,而且都充滿了靈氣,其中有一件雄雞昂首長鳴,形態極其生動優美。從雕塑的種類來看,三星堆文物中包括有圓雕、高浮雕、淺浮雕、片狀掛飾等種,還有線刻、透雕、裝飾附件等其他一些藝術表現形式。立人像、人頭像、銅樹等是圓雕作品的代表,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觀瞻。人面具是一種半圓形的高浮雕,可以高高懸掛起來,供人們從寬闊的視角進行膜拜。獸面具和眼形飾件等淺浮雕是裝在平面上的藝術品,有單方面的視覺效果。牌飾、魚形掛飾等是懸掛在器物上的片狀作品。玉邊璋上的祭山圖是線刻藝術的傑出代表。玉璋頂端的小鳥則是用透雕方法製作而成的。三星堆時期的造型藝術手法己經達到了相當完備的程度。三星堆藝術的神奇之處還在於它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這些藝術作品是在宗教祭祀活動中使用的,是貢獻給神的聖潔之物,用以表達對神的信仰與崇敬,因而蘊含著人們深厚的情感和願望,被塑造得極其生動而怪異。前面講到的原始宗教的主要方面和內容,都是通過具體的藝術形式表現出來的。其中有表現巫師祭司的一百多件雕像和線刻人像,每件人像的大小、形象、裝束、位置又各有不同,分別放置於廣場或廳堂、神樹、神殿、祭山儀式等特定的環境之中,既反映出他們在宗教祭祀活動中的不同身份和職能,又表現了他們是來自不同民族、地區、不同社會等級的巫師或酋長,成為研究當時社會和文化結構的形象資料。用於表現神像崇拜的大型面具和眼形飾件,則被製作成個體巨大、眼睛誇張、神態莊重,上百件一起被組裝懸掛起來,形成強烈的宗教氣氛。他們通過「眼睛崇拜」表現了對以「縱目」為主要特徵的始祖神蠶叢的形象崇拜;而這種巨眼高懸的神像,有可能還是古代「蜀」字的起源所據。作為主要表現氏族部落圖騰的數十種動物雕像,分別代表了參加祭祀活動的眾多民族集團。當時的人們還能通過一些具體化的物體來表示地下、人間、天上等宇宙觀念,並且將它們組合在一起表現「三界」之間的關系,反映出對天地人神的崇拜。通過高大的樹木和鮮活的鳥獸、奇異的飾件,又表現出神樹具有天梯和聖地等內涵,使其在祭祀儀式中佔有特殊的位置。他們還能用構圖復雜的組畫,表現「祭山」等完整的祭祀活動場面。總之,注重人像動物形體的塑造,用優美生動的造型藝術作品表達復雜而抽象的思想感情,反映出豐富的社會文化內涵,是三星堆文化的一個顯著特徵。在這些藝術品之中蘊藏著許多神奇的故事和理念,有待人們去探尋。
C. 綿陽三台縣、鹽亭縣簡介
三台概況
三台縣位於四川盆地中部偏北,海拔高度-672米。
三台縣地處北亞熱帶,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最高氣溫39.9℃,最低氣溫-15℃,年平均氣溫16.7℃,日照1376小時,無霜期283天,降水量882-1134毫米,空氣相對濕度79%。縣城達到國家《空氣質量標准》GB3095-1996二級標准。
三台縣幅員面積2661平方公里,丘陵面積佔94.39%,總人口148萬,其中農業人口123萬,城區面積1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0萬。
省道成(都)南(江)、綿(陽)重(慶)高等級公路交匯於縣城,自古就是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重要通道。
縣城北臨中國科技城綿陽市60公里,西距離成都150公里,東距重慶300多公里,是四川省2010年規劃建設的十大重點中等城市之一,已爭創為全國綜合治理和雙擁模範縣,科技、文化、體育工作先進縣,省文明和衛生縣城,是四川省丘區經濟試點縣。2009年1月20日,正式被中央文明委命名為首批「全國文明縣城」。
三台縣全縣有四大土類,十二個金屬,以紫色土、水稻土為主,質地壤土佔75.3%,PH值7.0-8.4,各類土壤宜種性廣,有木本植物260多種,草本植物69種,動物198種,森林覆蓋率28.6%,地表水極其豐沛,有涪、凱、梓、郪四江,水能蘊藏量27萬千瓦,可供開發17.3萬千瓦,已開發13萬千瓦,涪江縣內流程70.65公里,年平均流量395立方米每秒,凱江縣內流程45.35公里,年平均流量32.4立方米每秒,涪凱兩江達到《國家地面水》GB3838-2002三類水域水質標准,全年水溫變化情況是:枯水期17.1-18.5℃,豐水期29-31.5℃,平水期15.5-18.1℃,有人民渠、武引渠、百里渠等人工水渠,形成了團結湖、魯班湖、永和埝、大圍埝五大自然灌溉體系,蓄水量4億多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44.63萬畝,三台縣大氣環境達國標,屬免檢對象,已探明的鵬潤土、石油、天然氣等礦產資源極具規模開采價值。
[編輯本段]三 台 縣 情(08年五月更新)
三台縣位於四川盆地中部偏北,北鄰綿陽,南連射洪,西靠中江,東接鹽亭。省道綿(陽)渝(重慶)公路和成(都)南(充)公路橫貫全境。
三台是四川19個百萬人口丘陵大縣之一,幅員面積2661平方公里,轄63個鎮鄉(其中鎮41個、鄉22個)、936個村。全縣總人口150萬,居全省第三位,占綿陽市的28%,其中城鎮人口25萬,農業人口123萬。耕地面積118.6萬畝。縣城位於潼川、北壩兩鎮,城區規劃面積30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16平方公里,城區人口18萬。
三台歷史悠久。自西漢高祖6年(公元前201年)設廣漢郡郪縣始,隋唐為梓州,宋、元、明為潼川府,清置三台縣,至今已歷2200多年。古老的三台在唐與成都齊名,為蜀地第二大城市,是川西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享有「川北重鎮、劍南名都」之美譽。詩聖杜甫於唐玄宗寶應元年(762年)七月流寓三台,歷一年零八個月,創作《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等百餘首不朽詩篇。1938年3月至1946年8月,東北大學內遷三台,播下民主進步科學文明種子,培養了大批人才。縣境內文物古跡和風景名勝眾多,最負盛名的有先秦時期古郪國遺址、全國四大漢墓群之一的郪江漢墓、四川第二大道觀雲台觀、四川第二大杜甫紀念堂梓州杜甫草堂、川中最大人工湖魯班湖,還有大佛寺、琴泉寺、靈峰寺,與縣城相連的鳳凰山森林公園、東山公園、小明湖、靈興崖墓等歷史、人文景點。
2007年,三台被省委、省政府列為四川省27個擴權強縣試點縣之一,縣委、縣政府以此為契機,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圍繞農業抓工業,依託工業建基地」的思路,大力實施「開放立縣、工業強縣,產業富民」發展戰略,突出抓好「發展工業經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和諧三台」三大重點,實現了經濟社會事業又好又快發展。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7.2億元,比上年增長12.1%;人均GDP達到7402元,比上年增長15.3%;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1.05億元,比上年增長36.69%,規模工業增加值9.55億元,比上年增長29.5%;完成財政總收入(全口徑)3.31億元,比上年增長30.47%,其中一般預算總收入2.95億元,比上年增長28.6 %;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0.6億元,比上年增長33.4%;實現旅遊收入5.48億元,比上年增長3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42.92億元,比上年增長17.9%;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8988元,比上年增加145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976元,比上年增加603元,主要經濟指標增幅創近年來的新高。年內獲得十大「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標兵」、「全國金融生態縣」、首批「四川省文明縣城」、「省級平安示範縣」、「四川省三農工作先進縣」等多項榮譽。
工業經濟快速發展。三台縣大力實施「工業百億」工程,以骨幹企業為龍頭,全力打造「紡織絲綢、食品加工、能源化工和機械製造」四大支柱產業。2007年,四大支柱產業全年共實現工業總產值27億元,比上年增長48.7%,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的87%。「紡織絲綢」產業已被納入綿陽市產業發展規劃。全年新增規模以上企業18戶,總數達到79戶,新增產值過億元企業5戶,總數達到12戶。工業稅收首次突破億元大關,納稅過百萬工業企業達22戶,新增6戶。工業企業累計完成技改投資5.5億元,比上年增長25%。充分利用農副產品資源優勢和四大支柱產業的集聚優勢,加大招商引資和出口企業培育力度,全年共引進縣以外項目33個,新引進和增資項目合計到位資金14.23億元,增長64.9%,到位外資563萬美元,增長37.7%,培育有出口實績企業達19戶,實現外貿出口2007萬美元。全縣民營企業達861戶,實現民營經濟增加值44.34億元,增長20.2%,民營工業增加值12.63億元,增長33.4%。
「三農」工作實現新突破。2007年,三台縣實現農業總產值52.19億元,增長10%,增加值35.7億元,增長5.4%。全縣糧食播種面積達到191.53萬畝,實現糧食總產73.86萬噸,同比增長14.6%。全縣糧食總產、人均佔有量和加工轉化商品率均創歷史最高記錄,榮獲十大「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標兵」。大力推進農業產業結構、品種結構和布局結構調整,加快建設優質糧油、生豬、小家禽、蠶繭、油橄欖、中葯材等農產品基地,全年生豬出欄200萬頭,小家禽出欄2500萬只,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52.4%,為農民人均純收入貢獻345元。產繭250萬公斤。大宗農副產品產量和農業的主要經濟指標進入和保持全省前三名,獲得全國生豬調出大縣獎勵。全年新增省、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7家,總數達到42家。在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新經濟組織的帶動下,「一村一品」、「一鄉一業」快速發展,涪城麥冬、嶄山米棗、建設油橄欖等一大批特色產業規模不斷壯大,品牌效益不斷提升,被成功譽名為「中國米棗之鄉」。充分發揮5個駐外勞務辦作用,全年輸出勞動力45萬人,其中向縣外輸出35.7萬人,組織化輸出11.32萬人,勞務創收28.5億元,農民人均勞務收入2298元。
城鄉經濟和第三產業更加繁榮。2007年,縣城出口乾道、西城區、銀杏路、解放街改造全面完成,市政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城市形象大力提升。以開展「清潔農村大行動」為契機,輻射帶動和吸納農村人口的能力明顯增強。全年共發展集鎮建房586戶,建農房2900餘戶,拉動建房投資約4.9億元。全年建設通鄉油路(水泥路)35公里,村道公路394公里,農村客運站10個、招呼站143個,農村客運通車率達68%。古郪國旅遊風景區項目邁出了實質性步伐,鄉村旅遊上檔升級和品牌建設全面推進,全縣農家樂總數已達到183家,各景區累計接待國內遊客184.3萬人次,增長27.8%,實現旅遊收入5.48億元,增長32%。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2.92億元,同比增長17.9%。進一步完善財政管理體制,並成功獲得「全國金融生態縣」稱號。
社會事業實現全面協調發展。小學、初中教育質量穩步上升,高考再創輝煌,大學本科文考硬上線突破4000人大關,上線率達55%,居全省各縣第一,鞏固了我縣教育在全省的領先地位。採用「國有民辦公助」的方式,縣職教中心實現公司託管經營。成功舉辦了三台縣第六屆運動會。廣播電視事業完成自然村通有線電視150 個,有線電視用戶數達到25.5萬戶,名列全省、全市第一。全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本實現全覆蓋,參合農民受益度高於全市、全省平均水平。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07‰。創建文明縣城工作取得重大突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為首批「省級文明縣城」。
社會和諧程度不斷提高。抓住被省委、省政府列為全省群眾工作試點縣的契機,積極開展新時期群眾工作試點。構建起了「縣委負責,政府實施,部門聯動,社會支持,群眾參與」的群眾工作大格局。投入惠民行動資金4億余元,全面完成了十大項92子項惠民任務。城鎮職工養老、醫療保險實現了雙覆蓋,農村五保、城市低保實現應保盡保。在全縣形成整體聯動人防網路和覆蓋城鄉的科技防範網路,成功創建為省級「平安示範縣」。把扶貧攻堅作為一號工程精心組織,探索出了產業扶貧、項目扶貧、政策扶貧等一系列脫貧新舉措,初步形成了貧困戶增收致富的長效機制,全面超額完成了市上下達的三年扶貧攻堅任務。
2008年,是三台抓住擴權強縣試點機遇,實現縣域經濟社會跨越發展的關鍵一年。在中央、省、市的領導下,三台縣將牢牢把握省委「加快發展、科學發展、又好又快發展」的總體取向,立足縣情,更加註重產業互動、城鄉統籌、資源整合、環境提升,加速推進現代農業、工業經濟、基礎設施建設、全民創業、民生工程和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力爭實現GDP總值101億元,增長12.5%,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43億元,增長38.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3.2億元,增長38.2%,民營經濟增加值54億元,增長22%,民營工業經濟增加值16.05億元,增長27%,財政總收入4.14億元,增長25%,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500元以上,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10200元,使三台經濟社會保持較快增長速度和較高發展水平。
鹽亭縣位於綿陽市東南部,全縣幅員面積1647.6平方公里,耕地60萬畝,總人口60.26萬人,有回、蒙、羌、藏等少數民族。
鹽亭是全國瘦肉型豬基地縣,栽桑養蠶歷史悠久,全縣栽桑、養蠶、繅絲、織綢形成一條龍,絲綢織品暢銷國內外, 為四川省蠶繭生產基地縣。從1995年開始實施「2000萬只畜禽工程」,計劃用3年時間實現出欄畜禽2000萬只的目標。
鹽亭封山造林成績顯著,森林覆蓋率在23%以上,榮獲「全國長防工程建設先進單位」和「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稱號。
農業的持續穩定發展,為地方工業起步奠定了基礎。生產的辣椒天然色素遠銷國外,宮庭粉絲榮獲國家金獎。「玉龍桃片」獲商業部優質產品。
鹽亭縣城商業發達,市場繁榮,唐巴公路橫貫境內,為物資交流創造了條件。
縣內旅遊景點有國家級森林公園高山公園、有紀念勸民種桑養蠶的縣令董叔封的墳墓。
[編輯本段]自然地理
鹽亭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年平均降水量825.8毫米,平均氣溫17.3%,無霜期294天;春早,夏熱,秋短,冬溫,氣候溫和,熱量充沛。
全縣森林覆蓋率高達55%,從南到北,從東到西,茂密蔥翠的森林掩映著城市和村莊,到處是鳥語花香和醉人的碧綠。穿行鹽亭大地,無不為其山之幽靜、水之清澈、景之美麗、氣之神爽而陶醉。鹽亭山水四季風韻各不相同:陽春三月,白花爭艷,青枝綠葉;炎陽夏季,濃蔭蔽日,蟬鳴山野;秋高氣爽,丹桂飄香,碩果累累;數九寒冬,瑞雪紛紛,銀裝素裹。
地下礦藏石油、天然氣、鹽囪、膨潤土、石灰石、白堊土及遍布全縣的砂石建築材料。亞硝酸鹽、永磁電機、絲綢、活性白土白酒、食用天然色素、豬牛羊製品和各種方便快餐食品等特級產品極具開發價值。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鹽亭位於古蜀國東部邊境,春秋戰國時期,由於巴國、蜀國經常為爭奪地盤而開戰,蜀國在今縣境內彌江(古稱潺水)建烽火亭,用於觀察敵情和守備,稱為潺亭。至秦朝改稱為秦亭,漢代復稱潺亭。東晉安帝義熙元年(公元405年),聖諭將萬安縣治所遷至潺亭,稱為萬安縣,是鹽亭建縣之始。公元535年更名為潺亭縣。因潺亭境內多鹽井,鹽鹵出產豐富,公元554年更名為鹽亭縣。
[編輯本段]風土人情
位於鹽亭縣中部的大興回族鄉,是綿陽市境回族聚居唯一的鄉。回族主要肉食為牛、羊肉(不吃豬肉),並有飲茶習俗,且善於飼養牛、羊。回族非常講究清潔衛生,室內外經常打掃得乾乾凈凈;經常洗澡換衣,保持身體清潔。成人男女戴白布圓帽,作為民族標志。信仰伊斯蘭教,村中建有宏偉的軍門清真寺。回族的生產、生活、婚嫁、喪葬等習俗均有顯著的民族特色,加上當地茂密的森林和丘陵田園景色,構成了比較獨特的回族風情。
舞蠶龍是鹽亭獨特的民間祭祀嫘祖的民俗活動。蠶龍長約二丈余,由白色綢緞精縫而成。蠶頭碩大如鍋蓋,蠶身修長如蠶紋。蠶龍由八位青年婦女舞動。舞龍婦女一律足穿厚底短扣靴子,身穿綠色衣服。舞龍時,婦女一字長蛇陣排開,伴隨著威風鑼鼓,踏著節奏,時而跳躍騰挪,時而此起彼伏,時而盤旋纏繞,時而狂奔如脫兔,時而靜立如處子,蠶龍舞得栩栩如生。
[編輯本段]經濟概況
農業 亭是全國瘦肉型豬基地縣,栽桑養蠶歷史悠久,全縣栽桑、養蠶、繅絲、織綢形成一條龍,絲綢織品暢銷國內外,為四川省蠶繭生產基地縣。從1995年開始實施「2,000萬只畜禽工程」,計劃用3年時間實現出欄畜禽2,000萬只的目標。
工業、商貿 農業的持續穩定發展,為地方工業起步奠定了基礎。生產的辣椒天然色素遠銷國外,宮廷粉絲榮獲國家金獎。「玉龍桃片」獲商業部優質產品。鹽亭縣城商業發達,市場繁榮。
基礎建設 建成文同幹道二期工程,總投資1,100萬元;梓鹽油路二期工程柏梓至縣城段26km雙層表處瀝青油路,總投資365萬元,井子口至雙碑鄉道油路11km,總投資133萬元;完成省道成南路鹽(亭)至三(台)界至縣城井子口23km一級收費路及梓江二橋的省市立項工作;兩河場鎮舊街拓寬全面竣工;建成玉龍鎮櫸溪大橋,金雞鎮雍江大橋,柏梓鎮固龍井漫水大橋。
林業資源 鹽亭封山造林成績顯著,森林覆蓋率在23%以上,榮獲「全國長防工程建設先進單位」和「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稱號。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鹽亭縣位於綿陽市東南部。
Yanting Xian
510723
621600
縣人民政府駐雲溪鎮
2004年,鹽亭縣轄14個鎮(雲溪、富驛、玉龍、金孔、兩河、黃甸、柏梓、八角、黑坪、高燈、金雞、安家、林農、巨龍)、21個鄉(龍泉、折弓、麻秧、馮河、石牛廟、宗海、兩岔河、林山、新農、三元、五龍、茶亭、金安、洗澤、毛公、劍河、來龍、永泰、黃溪、櫸溪、雙碑)、1個民族鄉(大興回族)。
D. 三國中馬稷失街亭中的鹽亭指哪裡
街亭位於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城東北40公里的隴城鎮,距大地灣遺址8公里,是一處專寬約6公里、長達十屬幾公里的開闊地帶,是關隴大地的咽喉之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三國時期魏蜀街亭之戰就發生在這里。
E. 嫘祖故里在哪裡
《水經注 潕水》載:「西陵平夷,故曰西平」,可見西平縣故稱西陵,乃嫘祖西陵氏族團初居之地,可以認為河南西平是嫘祖故里。
西平乃是嫘祖故里
F. 四川的名勝古跡有哪些
四川古稱「天府之國」。旅遊資源得天獨厚,從高原、山地、峽谷到盆地、丘陵、平原,從江河湖泊到溫泉瀑布,從岩溶地區到丹霞地貌,雄秀奇幽,風光旖旎。九寨溝、黃龍寺、峨眉山—樂山大佛、都江堰—青城山等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名錄,稻城亞丁—最後的香格里拉、海螺溝、四姑娘山、蜀南竹海等一大批景區景點馳名中外。四川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從古代水利工程、古鎮民居到名人故居,從寺廟道觀、石刻壁畫到現代藝術博物館,從史前遺址到現代建築風貌,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四川是「國寶」大熊貓的故鄉,世界上80%以上的大熊貓棲息在四川。四川還是中國第二大藏區、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區,瀘沽湖摩梭人走婚風俗、康定跑馬山轉山會、涼山彝族火把節等獨具魅力,民族風情濃郁。川菜、川酒、川茶更是香飄海外,享譽世界。天下山水之觀在蜀,而冬天的四川又別有一番韻味,在峨眉山、九寨溝、西嶺雪山、瓦屋山、四姑娘山、海螺溝、卧龍、龍池等景區,由於山體垂直高度形成的冰掛、雪松,冰瀑,隨處可見,更為奇妙的是,抬頭是冰雪,低頭是溫泉,浸泡在溫泉之中賞雪觀景,其樂無窮!四川的冬雪時間持續3個月,最低氣溫在0度—零下10度之間,對害怕寒冷的南方人來說,完全能夠適應,沒有凜冽北風、天寒地凍的感覺。因此,四川的冰雪被譽為「溫暖的南國冰雪世界」,也是距東南亞、港、澳、台地區最近、最具有參與性和觀賞性的冰雪景區。第五屆南國冰雪節的主會場將設在峨眉山景區,峨眉山是四川省最早開發冬季旅遊的景區之一,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景區,每年12月至次年3月下旬有將近4個月的積雪期,其獨特的冰雪景觀,早已享譽中外,冬遊旅遊人數呈逐年增長的態勢。第五屆南國冰雪節主會場活動將緊緊圍繞冰雪、溫泉、美食三大文化主題,通過觀景、滑雪、戲猴、浴溫泉,品名茶、拜普賢等一系列活動,充分展示峨眉山冬季旅遊的豐富內涵和獨特魅力。除此之外,在九寨溝、卧龍、海螺溝、牟尼溝、西嶺雪山、四姑娘山、瓦屋山、大英死海等景區還將開展各種豐富多彩的冬季旅遊活動。看千里冰封,萬里雪飄,何需千里迢迢到嚴寒的北方?冬季的四川就是一片分外妖嬈的南國冰雪世界!峨眉銀裝峨眉銀裝:地處四川盆地西南邊緣的峨眉山,方圓154平方公里,最高峰萬佛頂海拔3099米,每年的11月至次年3月,瑞雪連綿不斷,群峰滿銀色。形狀各異的山巒、千姿百態的植被,一經白雪所覆蓋,就形成了一幅聖潔的峨眉冬韻圖。峨眉山滑雪場位於峨眉山風景區內,在海拔2500米的雷洞坪停車場公路右側。它佔地25公頃,冬季平均氣溫-5℃,積雪期為3個月。這里環境優美,建築具有歐洲韻味,備有義大利進口高級雪具400付,滑雪和雪上飛碟項目能滿足人們不同年齡段的需要。同時安全設施,餐飲配套設施等方面完善便利。峨眉山交通十分便利,從成都出發僅需2小時便可到達。西嶺千秋雪西嶺千秋雪: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西嶺雪山位於四川省成都市大邑縣境內(距成都95公里),總面積482.8平方公里。區內大雪山最高海拔5364米,是成都第一峰,終年積雪不化,在陽光照射下,潔白晶瑩,銀光燦爛,秀美壯觀。唐代大詩人杜甫盛贊此景,寫下了「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的絕句。西嶺雪山也因此而得名。座落於成都西嶺雪山的滑雪場是中國目前規模最大、設施最好的大型高山滑雪場、大型雪上游樂場和大型滑草場、高山草原運動游樂場。滑雪場擁有2000套世界名牌滑雪器具,10條國際標准滑雪道,可容納2000人同時滑雪。從加拿大和日本進口的35輛雪地摩托,從歐洲進口的全地形車、蛇形滑雪車、雪上飛碟、雪上滑車等設施,形成了20個雪地游樂項目,成為國內唯一的大型雪上游樂場。全長2500米的吊箱式觀光索道,將滑雪場與西嶺雪山主景區日月坪聯為一體,讓你領略雲海、日出、陰陽界、日照金山、森林佛光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高山奇觀。九寨冬韻九寨冬韻:擁有「世界自然遺產」、「世界人與生物圈保護區」和「綠色環球21」三項國際桂冠的九寨溝景區,隨著秋去冬來,褪去了繽紛斑斕的秋色,開始換上了素雅清逸的冬裝,玉樹瓊枝、翠海冰瀑,處處呈現出一派粉妝玉砌的前國冰雪風光,為廣大遊客營造了一個晶瑩剔透的冬天的「童話世界」。「童話世界——九寨溝2004冬之旅」活動將傾力向海內外遊客展現九寨溝豐富的冬季冰雪旅遊產品,並特別為遊客准備了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如九寨溝民俗游、冰雪冰爆游、節慶游、轉山游、健康游等,展現了九寨溝神奇美麗的冰雪世界和濃郁的民俗風情。國寶科趣國寶科趣:卧龍自然保護區是以保護大熊貓、金絲猴、珙桐等珍惜物種為主及高山生態系統的綜合性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面積20萬公頃。區內分面的100餘只野生大熊貓佔全國總數的10%,因而卧龍以「熊貓之鄉」「寶貴的生物基因庫」「天然動植物園」享譽中外。距成都130公里的保護區始建於1963年,1980年被批准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路單位,同年與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合作建立了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保護區內氣候宜人、空氣清新、塵埃少、雜訊低、空氣中氧和負氧離子含量高,是天然的大氧吧。海螺冰仙海螺冰仙:海螺溝冰川森林公園位於貢嘎山東坡一條最長的低緯度、低海拔的可進入性最強的現代冰川,它是觀光旅遊、登山探險的最佳去處。冬季的海螺溝最具迷人風采,穿過白雪皚皚的原始森林等待著你穿著冰裝到它身旁的雪地里嬉戲、玩耍。在海拔2800米處,世界最大的冰瀑布之一等著你的贊嘆;冰川滑雪將帶給你驚險與刺激。海螺溝距成都280公里,其中二分之一為高速公路,交通便捷,只需4—5小時即可到達景區。冬遊海螺溝請自備好羽絨服、游泳裝、墨鏡、雨傘及根據自身需要備少量葯品。瓦屋冬魂瓦屋冬魂:與峨眉山並稱「蜀中二絕」的瓦屋山,位於四川盆地西沿的洪雅縣境內,公園面積104萬畝,瓦屋山冬季是南國觀森林冰雪的最佳勝地。從每年11月中旬到來年5月上旬,瓦屋山被厚厚的積雪覆蓋,變成了銀裝素裹的世界,山上冰掛、雪掛、霧凇、雪凇、冰柱、冰瀑隨處可見,山頂象爾山莊旁的兩個大型滑雪場可進行各種活動,雪橇、雪上飛碟、滑雪板、射擊等雪上項目是理想選擇。瓦屋山經過幾年的開發、建設,各種服務設施初具規模,景區水泥路已全面貫通,從山腳到山頂有瓦屋大酒店、珙桐山莊、象爾山莊、光相山莊等賓館,可提供2000個床位,能滿足不同需求遊客的需要。自貢恐龍自貢恐龍:第九屆自貢國際恐龍燈會將於2003年元月24日在自貢彩燈公園舉行,屆時將展出100多組大中型燈組、5000多個燈飾小品,一些燈組和小品燈,以古希臘、古羅馬、古埃及文化為主,輔以其它地域和民族的文化作為塑造展示對象,題杜涉及30多個國家的人文景物,實現了民族傳統文化與外國文化的完美結合,並邀請北國哈爾濱20多組大型冰燈和100多個冰雕作品同台參展。蜀南竹海蜀南竹海:蜀南竹海位於宜賓市境內,方圓120平方公里,中心景區44平方公里,共有8大景區134處景點,其絕妙之處是500多個山頭上生長著58種7萬余青青翠竹。隆冬,竹枝結滿晶瑩瑞雪,如翡翠托玉,滿眼清絕冷艷,另有一番韻致。四姑娘山四姑娘山:四姑娘山以雄峻挺拔聞名,山體陡峭,直指藍天,冰雪覆蓋,銀光照人。山麓森林茂密,綠草如茵,清澈的溪流潺潺不絕,宛如一派秀美的南歐風光,人稱「中國的阿爾卑斯」。冬季的四姑娘山異常秀美,是觀賞四姑娘山全貌的最佳季節,遊人可戲雪、賞雪、享受冬日陽光,過一個既有陽光又有冰雪的冬季。中國死海中國死海旅遊度假區依山傍水而建,規劃控地5000畝,總投資10億元人民幣。位於四川大英縣,距成都114公里。中國死海地處神秘的北緯30度,是一個只生產快樂而不長水草的地方,其儲鹽量高達42億噸,海水含鹽量超過22%,還富含鈉、鉀、鈣、溴等40多種礦物質和微量元素,類似「中東死海」,人可以在水中輕松漂浮不沉。經國家有關權威機關驗證,死海海水對風濕關節炎、皮膚病、心腦血管、呼吸道疾病、肥胖症等有顯著療效,還可以充分舒緩疲勞、緩解精神壓力。據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有關研究資料顯示,人在死海漂浮1小時可達到8小時睡眠的功效。中國死海以「死海漂浮」為主,結合現代水上運動、休閑、療養、保健等要素,建設形成一個集新穎性、時尚性、趣味性為一體的旅遊度假勝地。
G. 什麼是古鹽文化,中國有哪些古鹽文化
公元13世紀,義大利人馬可波羅歷經千難萬險,雙腳終於踏上中國這塊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他激動地在自己的游記里這樣描述:「在城市和海岸的中間地帶,有許多鹽場,生產大量的鹽。」
這位西方探險家驚嘆的地方就是中國的鹽城。古老的鹽阜大地,一派生機盎然,它東倚黃海,有著582公里長的海岸線,沿海灘塗廣闊、地勢平坦,達到45.7萬公頃,佔全國灘塗面積的1/5。當年「煙火三百里,灶煎滿天星」,浩瀚的大海、廣闊的灘塗、茂密的鹽蒿草,是鹽民「煮海為鹽」取之不竭的「糧倉」。《後漢書》有言「東楚有海鹽之饒」,一個「饒」字道出了鹽阜大地的產鹽之盛。
而在唐之前的鹽城,還只是「海中之洲,長百六十里,洲上有鹽亭百二十三。」唐初泥沙淤海,洲方與大陸相連。
20世紀80年代,費孝通先生曾三次訪問蘇北,到鹽城看灘塗,並寫下情真意切的《鹽灘行》。戈寶權先生在闊別故鄉半個世紀後回到鹽城,他深情地說:「我的根在這兒。」然後他吟唱起一首《頌鹽城》:「鹽城,鹽城,顧名思義,你是出產鹽的名城!……」
鹽城,據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纂修的《鹽城縣志》記載:「為民生利,乃城海上,環城皆鹽場,故名鹽城。」其實在東晉義熙七年(公元411年)之前,它不叫鹽城,而叫鹽瀆。瀆者,小河也;鹽瀆者,鹽河也。這樣的「乳名」一叫就是500多年,在其背後,流傳著的是一個古老的故事:西漢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這里有一條川流不息的運鹽的河,因為鹽河而有了鹽瀆縣;因為是產鹽的縣城,建縣之始,僅設鹽鐵官,不派縣丞。當初,全國沿海有29個縣,僅有鹽城和堂邑設了鹽鐵官。在那個年代,鹽鐵之重,重於泰山。見之於史書的第一位縣丞是孫堅,他是三國時吳王孫權的父親。
當鹽瀆在那一年那一天真的要成為鹽城時,明人楊瑞雲不勝感慨:「鹽瀆不堪問,蕭蕭風葦間。繞城惟見水,臨海故無山。」鹽城無山不假,但有城。「城形似瓢也」,故又稱「瓢城」。鹽城雖取大海之鹽,但也屢有水患之害。鹽城「城形似瓢也」,如此鹽城便可「瓢浮於水,永不沉沒」,你不能不佩服鹽城人奇妙的想像!
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里這樣說鹽:「鹵也,天生曰鹵,人生曰鹽。從鹵,監聲。」顯然,鹽是「百味之祖」、「食餚之將」、「國之大寶」。煮海為鹽,起於西漢吳濞。當時鹽城境內已有鹽業生產活動,有文字記載的產鹽歷史達1000多年。唐寶應年間,全國設「四場十監」,鹽城境內即有海陵、鹽城二監 。海陵監「歲煮鹽六十萬石」,鹽城監「每歲煮鹽四十五萬石」(《元和郡縣志》)。元中葉,兩淮29個鹽場產鹽380萬石,居全國產鹽區之首,鹽城境內13個鹽場產鹽290萬石,占淮鹽總產的76%。
「自古兩淮之利,重於東南,而兩淮為最」。由於兩淮地區東臨黃海,西連運河,南北廣袤數百里,鹽場二三十處,皆可煮海為鹽,造價低廉而產量極豐,且水網交錯、航行便利,廣銷河南、江蘇、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六省。因此 ,自古以來,兩淮鹽場便成為全國鹽產量最大、銷路最廣的地區。同時,也成為歷代封建王朝藉以立國的「財賦之源」。直到清代,鹽城一直是海鹽生產中心,乾隆時期「淮鹽」產量達到全國海鹽產量的1/2。至今,鹽城仍然是我國重要的八大海鹽生產基地之一。
黃海之濱有著富饒的海水資源,是大海托出了一座鹽城,是大海養育了千百萬的鹽民。鹽城的水是鹹的,土是出鹵的,撲面而來的風是澀的。翻開鹽城的歷史,我們感到它的「鹽分」太重了。
古代鹽民,又稱「灶民」、「鹽丁」,因鹽置縣的廣袤鹽區里有著終日煮海的灶民。灶民在歷代封建王朝中是最被看不起的人,他們中多為朝廷流放的罪人。明太祖朱元璋實行移民屯墾,從蘇南遷移4萬多居民來到兩淮地區從事煎鹽勞役。這些灶民處於社會最底層,但就是他們創造了鹽城多姿多彩的鹽文化。東台安豐場平民詩人吳嘉紀在他的《陋軒詩?絕句》中,入木三分地刻畫了鹽民熬鹽艱辛的場景:「白頭灶戶低草房,六月煎鹽烈火旁。走出門前炎日里,偷閑一刻是乘涼。」
鹽民不僅在生活上艱苦,而且在政治上倍受歧視和奴役。從宋代起,歷元、明、清三代,都用特殊的戶籍管理鹽民。這種特殊的戶籍不能改變,鹽民們只能世世代代積薪、曬灰、淋鹵、煎鹽,以致蓬頭垢面、胼手胝足,所產食鹽要全部交公,而其所得僅僅維持活命。鹽民在行動上有一定的限制,若出灶區需經官方批准,且不能持器械或三五人結伴同行,類似奴隸生活。正如《淮南中十場志》季寅在《鹽丁苦》詩中所說:「鹽丁苦,鹽丁苦,終日熬波煎淋鹵。胼手胝足度朝昏,食不充飢衣難補。每日凌晨只曬灰,赤腳蓬頭翻弄土。催征不讓險天阻,公差迫捉如狼虎。苦見官,活地府,血比連,打不數。年年三月出通關,灶丁個個甚捶楚。」
獨特的生產方式和惡劣的生存環境,逼使鹽民們負重前行,百煉成鋼。他們利用盤鐵輪流煎熬取鹽,24小時為「一伏火」。由於盤鐵厚大,難以燒灼,因此每舉火一次,通常需要連續生產15 天左右,數家灶戶集中輪流操作,團煎共煮。這種生產方式歷經唐、宋、元、明四代。境內像西團、新團、南團等數十個鄉鎮、村、組的地名就是取之「團煎共煮」 的「團」的。在煎鹽過程中,鹽民們非常注重團結配合、協作支持的團隊精神。唯其如此,才使得鹽城在唐代每歲煮鹽百餘萬石,列全國產鹽地之首,讓「兩淮鹽稅甲天下」。
生活雖然充滿了艱辛,鹽民們卻不乏粗獷豪放的文化。他們與天斗、與地斗,苦中作樂。他們「橫吹笛子豎吹簫」,鹽號子伴隨著草叢曠野里的簫笛之音在一望無際的鹽灘上回響。這一片鹵水浸泡的土地,就是因為一大批文人墨客和鹽商、鹽民、鹽官們的砥礪和撞擊,使得鹽城終於有了自己的海鹽文化。用白嘩嘩的鹽粒揚棄出的白色文化,終於有一天與代表新四軍的紅色文化和東方濕土地的綠色文化一起,呈現在世人面前。
「海鹽文化」從本質上說,是一種開放式的地域文化。鹽城,無疑是中國「海鹽文化」的代表。從今天的地理位置上看,鹽城處於江蘇沿海中部,蘇南有吳越文化,蘇北有楚漢文化,鹽城置身於南北文化的過渡帶上,雖兼容並蓄卻又不倚不靠。今天,從鹽阜大地考古挖掘出的與鹽有關的遺跡、文物達860多處(件),如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築、古碑刻,如塔、民居、橋、堰、閘等,這些是與鹽有關的物質文化遺產;還有反映海鹽文化的非物質遺產1200餘種,讓你目不暇接。你會發現,這就是歷史上鹽民生產與生活的文化遺存,從中我們能夠觸摸到先民的體溫和氣息。只要你細細打量中國的版圖,就會發現,與鹽相關的地名有10處,鹽城和鹽都就佔了其中兩個,十有其二,非同小可;而鹽城沿海的鄉鎮地名大多為鹽鹵「浸泡」過的,灶、堰、岡、倉、團、盤、圩、灘、垛、盪等,成了海鹽文化非物質遺產最為鮮活的符號。
當你有一天走進蘇北歷史文化名鎮大豐草堰古鹽運集散地,走進北極殿,你會感到與元末鹽民領袖吳王張士誠貼得那樣近,因為他當年和18位好漢在這里揭竿而起;棲身白駒場的施耐庵耳濡目染了鹽民的悲歡離合,見識了一代豪傑的怒發沖冠,他不能不奮筆疾書《水滸傳》……
微風細雨中,漫步204國道――當年的范公堤,遠眺大海東去,你對曾經在東台西溪當過鹽官的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是不是有了更深刻的領悟?鹽民出身的明代「泰州學派」創始人王艮的「百姓日用即道」的哲學思想,就有著很深的海鹽文化的烙印。清代鹽民詩人吳嘉紀曾就範公堤寫下不少詩篇,歌頌范仲淹的功績……
你也許讀過清代文學巨匠李汝珍的小說《鏡花緣》,但可能你不太清楚他與大豐西團曾結下的一段情緣。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多年往返於鹽城各大鹽場,曾留下了不少墨寶。山東人孔尚任,一出崑曲《桃花扇》名揚天下,一首《泊鹽城》亦別有情趣,你聽:「津頭晚垂垂,客宿孤城吏未知。曉霧漫帆秋波瀾,早潮平岸夜船移。長淮憶散金陵氣,滄海真同五壘詩。一自神功溟漠後,東流水性亦多移。」
鹽城,這里高唱過新四軍「東進序曲」,這里是「二喬」(胡喬木和喬冠華)的故鄉。只要你有雅興,沿海而行,那碑亭石刻、古樓深井,那石閘石橋、寺院晨鍾,那詩詞歌賦,那戰斗遺跡,那有關鹽和鹽業的神話傳說、文學藝術、民俗風情、地方會節、行業神,有關鹽業的典章、制度、鹽法、鹽政……宛若星星點綴在這片東方濕地之都上,你激動,你沉思,你不免生發思古之幽情。
「人是大地的鹽。」鹽城的歷史是一部海鹽文化的發展史,鹽城的經濟、政治、文化等無不深深打上了海鹽的烙印,而且這一部歷史從未中斷過。
H. 成都都有哪些名勝古跡
1、武侯祠:
武侯祠位於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肇始於公元223年修建劉備惠陵時,它是中國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祠廟和最負盛名的諸葛亮、劉備及蜀漢英雄紀念地,也是全國影響最大的三國遺跡博物館。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評選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
網路-武侯祠
網路-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
網路-永陵
網路-望江樓
網路-文殊院
I. 鹽亭的發展規劃,誰能詳解
鹽亭再獲兩條出來鹽新通道源,將帶動嫘祖故里及巴中老區經濟
成巴高速
兩條新高速路的貫通,在經濟上將會帶動沿線地區的發展,使上述地區的農特產品將能更快直達中心城市,在這些地區到外地求學的學生以及將外出務工的工人出行都更加便捷,其外出不必再繞道而行,可以節省大量時間。
J. 黃帝元妃嫘祖究竟是四川鹽亭人還是河南西平人
針對嫘祖陵墓所在地,有多種說法
根據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有關專家考古研究得出:嫘祖故里——「西陵」的歷史地望,應該在今河南省西平縣縣城西27.5公里的「呂墟」之上。「董橋遺址」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