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關於文化遺址的術語

關於文化遺址的術語

發布時間: 2020-12-23 02:50:57

1. 龍山文化名詞解釋

龍山文化 [ lóng shān wén huà ]
生詞本
基本釋義 詳細釋義
[ lóng shān wén huà ]
中國 新石器時專代晚期的一種屬文化。晚於仰韶文化。1928年首次發現於 山東 章丘 龍山鎮 城子崖,因而得名。龍山文化分布廣,西起 陝西,東至海濱,北達 遼東半島,南到 江蘇,包括以 黃河 中下游為中心的廣大地區。龍山文化屬於父系氏族公社階段。遺物中常有黑而亮的陶器,故又稱黑陶文化。參閱 郭沫若《中國史稿》第一編第二章第一節。

2. 文化遺址這個名詞如果想用英文表達,應該是怎麼樣的

too much to say that the plain man believes

3. 人文景觀包括哪些

人文景觀,又稱文化景觀,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為了滿足一些物質和精神等方面的需要,在自然景觀的基礎上,疊加了文化特質而構成的景觀。人文景觀,最主要的體現即聚落,還包括服飾、建築、音樂等。建築方面的特色反映為城堡、宮殿,以及各類宗教建築景觀,具有歷史性。

學術定義

在學術界中有很多不同的定義,下面列舉幾種常見的定義:

【定義1】人文景觀是指歷史形成的、與人的社會性活動有關的景物構成的風景

畫面,它包括建築、道路、摩崖石刻、神話傳說、人文掌故等 。人文景觀是社會、藝術和歷史的產物,帶有其形成時期的歷史環境、藝術思想和審美標準的烙印,具體包括名勝古跡、文物與藝術、民間習俗和其他觀光活動。
【出處】中國古代建築美學話語中的審美邏輯心理與... 《湖北社會科學》 2004年 蔣小兮

【定義2】人文景觀是指歷史、文化的古跡如文物古跡、宗教勝地、民族風情和

古建築等.據《三國志·魏書浩十八記:「龐德常乘白馬羽(關羽)軍謂之白馬將軍皆憚之。」
【出處】武陵源風景名勝區歷史考述 《常德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7年 戴楚洲

【定義3】所謂人文景觀是指可以作為景觀的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與成就是以人為事件和人為因素為主的景觀。
【出處】淺談人文景觀在風景名勝區規劃中的作用 《天津農學院學報》 2002年 周華春。

【定義4】人文景觀是指旅遊資源所特有的地方特色.民族風情和歷史、文化等價值.人文景觀帶給遊客的是形象美和意境美的統一在很大程度上可反映出特殊的歷史、地方、民族特色或一種異國、異地的特殊情調。
【出處】保護旅遊景觀質量的幾個問題 《創造》 1997年,盛世蘭。

(3)關於文化遺址的術語擴展閱讀:

概念的歷史

「文化景觀」的概念可以在歐洲山水畫傳統中找到。從16世紀開始,許多歐洲藝術家為人們繪制了有利於人們的景觀,將繪畫中的人們減少為包含在更廣泛的區域特定景觀中的人物。

「風景」這個詞本身將「土地」與日耳曼語動詞結合起來,「scapjan / schaffen」意為「字形」。 然後土地被自然力量所塑造,這些土地(形狀土地)的獨特細節成為「景觀」繪畫的主題。

地理學家OttoSchlüter因其在20世紀初首次正式使用「文化景觀」作為學術術語而受到贊譽。 1908年,Schlüter認為,通過將地理定義為Landschaftskunde(景觀科學),這將使地理成為一個沒有其他學科共享的邏輯主題。他定義了兩種形式的景觀:Urlandschaft(transl。原始景觀)或在人類主要變化之前存在的景觀和Kulturlandschaft(transl。'文化景觀')是人類文化創造的景觀。地理學的主要任務是追蹤這兩個景觀的變化。

這是卡爾·O·索爾,一個人的地理學家,誰可能是最有影響力的推動和發展文化景觀的想法。紹爾決心強調文化機構是塑造劃界區域地球表面可見特徵的力量。在他的定義中,物理環境保留了一個核心意義,作為人類文化所依據的媒介。 他對「文化景觀」的經典定義如下:

「文化景觀由文化群體的自然景觀構成。文化是代理人,自然區域是媒介,文化景觀是結果「

自Schlüter首次正式使用該術語以及Sauer有效推廣該理念以來,「文化景觀」的概念在學術界得到了不同的應用,應用,辯論,發展和完善。例如,在20世紀50年代,JB傑克遜和他的出版物「風景」影響了一代特別是美國學者,包括建築歷史學家Denise Scott Brown和Gwendolyn Wright。

到1992年,世界遺產委員會選舉召開「專家會議」,為委員會的「操作指南」提供建議和協助,將「文化景觀」作為遺產列表選項的一種選擇,既不純粹是自然的,也不是純粹的文化形式(即'混合'遺產)。

世界遺產委員會採用和使用「文化景觀」的概念已經在世界各地看到了多個專家,許多國家都在識別「文化景觀」,評估「文化景觀」,遺產列出「文化景觀」,管理「文化景觀」 ,並通過非常實際的後果和挑戰,有效地使「文化景觀」為世界所知和可見。

2006年對世界遺產委員會,世界各地多個專家以及各國應用「文化景觀」概念的共同努力進行了學術評論,觀察並得出結論:

「雖然景觀的概念在一段時間內從其最初的藝術協會中脫離出來......但仍然存在一種主導觀點,即景觀作為一種刻劃的表面,類似於地圖或文本,文化意義和社會形式可以簡單地從讀。「

在學術界,人類活動與自然棲息地之間的任何相互作用系統都被視為一種文化景觀。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理解比教科文組織內部的定義更廣泛,包括幾乎整個世界的佔領面,加上幾乎所有的生活用途,生態,互動,實踐,信仰,概念和傳統。在文化景觀中。繼此之後,地理學家XoánParedes將文化景觀定義為:

「......人類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的環境,人類對這種環境的行動與限制或調節人類活動的物理限制之間的長期結合。它是一個地理區域 - 包括自然和文化資源 - 與歷史進化相關聯,這種進化讓位於特定人類群體的可識別景觀,直至其他人可以識別出來。「

一些大學現在提供文化景觀研究的專業學位,例如那些提供文化景觀碩士文憑的那不勒斯大學,聖艾蒂安大學和斯圖加特大學。

4. 大窯文化遺址名詞解釋

大窯文化遺址
名詞解釋
大窯文化遺址在呼和浩特市郊區保合少鄉大窯村南山坡上,位於呼浩特市東北33公里處。這裏海拔1,420米,佔地面積約2平方公里,是座考古學家和文物工作隊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早期的石器製造場。據說距今已有五、六十萬年之久,即相當於北京周口店中國猿人的時代。

5. 「上宅文化」 「雪山文化」 「子之之亂」的名詞解釋,13日之前回答

上宅文化遺址 新石器時代古人類文化遺址。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平谷區內。包括上宅遺址和北埝頭遺址。屬於北京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是北京地區迄今發現最早的原始農業萌芽狀態的新石器時代文化。1989年建成上宅文化陳列館,是中國第一所以考古學文化命名的專題陳列館。
上宅遺址 位於韓庄鄉上宅村北山坡台地。1984年發現並試掘,1985~1988年進行考古發掘。遺址東西長100米,南北寬50米,面積約5 000平方米,文化層厚0.5~4米。總發掘面積3 500餘平方米,出土器物3 000餘件。發掘出長80餘米、寬9米的東西走向灰溝1條和陶窯1座。灰溝東淺西深,東段分岔為2條小灰溝,陶窯位於2條小灰溝之間。上宅遺址的地層堆積可分為8層:第1層,耕土層;第2層,灰黃色土,質地鬆散,厚0.31~1米,出土唐遼磚瓦、陶瓷碎片,此層下有夏家店下層文化墓葬;第3層,淺灰色細粉砂土,厚0.2~0.3米,出土細泥紅陶殘片;第4層,灰黃色粉細砂土,厚0.3~0.5米,出土泥質紅褐陶、夾砂紅褐陶和少量泥質灰陶及石器;第5層,暗褐色細粉砂土,厚1米,含大量炭屑、炭塊及炭化果核,出土大量細石器、石器、陶器以及陶塑和石刻;第6層,青灰色土,乾燥後近灰黃色,土質較硬,厚0.5米,出土夾砂陶器和石器,陶器種類少於第5層;第7層,黑灰色粉砂粘土,厚0.3米,出土的陶器、石器種類與第6層相近,數量較少;第8層,灰黃色粉砂粘土,厚1米,出土較少網格紋厚胎夾砂紅褐陶片。。①文化遺存分期。上宅遺址的文化遺存可分為3期。第1期(第8層)年代約距今7 500年,陶器的種類少,器類單一,主要是含滑石的夾砂厚胎大口深腹筒形罐,器表呈黃褐色,厚唇,口沿下飾數圈凹弦紋,其下有一匝麻點狀附加堆紋,以下為網狀棱形紋。未見泥制陶,石器很少。第2期(第7~4層)年代約距今7 000~6 500年,為上宅遺存的典型代表,陶、石器數量多,種類豐富。可分為早段和晚段兩個階段。早段主要以第7層為代表,陶器中夾砂陶和摻有滑石粉的陶質佔大多數,燒成溫度較低,陶質粗糙;陶器上的紋飾主要是抹壓條紋、刮條紋、「之」字紋和篦點紋,較模糊粗糙;器形以深腹罐、缽為主,口沿部唇圓厚、罐口微侈。晚段泥質陶增多,並出現了細泥陶,燒成溫度增高,胎質較硬;紋飾種類增多,如方格形紋、「回」字形紋、波折紋,還有幾何形紋飾,紋飾較精細,「之」字紋、篦點紋組成的雙一紋較有規律;出現了一些新器形,如鼓腹罐、舟形器、細泥陶缽、碗等,圓足器增多,罐腹變淺,口沿唇部變薄並有圓尖唇。第3期(第3層)年代約距今6 000年,陶器出土數量不多,以細泥紅陶為主,有少量的泥質灰陶,以素麵為主。②出土文物。包括陶器和石器。出土陶器1 000餘件。有深腹罐、鼓腹罐、缽、圈足缽、碗、杯、盅、舟型器、勺等,陶質以夾砂羼滑石粉為主,還有少量泥陶。夾砂陶以紅褐色為主,均為手制,器表多飾有壓印「之」字紋、抹壓條紋、刮條紋、篦點紋、剔刺麻點紋和刻劃紋等。還有鳥首支架形陶器、鳥首形陶柱和鳥首鏤空器,應為用於祭祀的器物。陶質工藝品有豬頭、羊頭、熊頭、海馬、蛇等動物小型塑像及耳璫形器等。空心陶球,為泥質紅陶,壁厚1毫米,素麵無紋,核桃般大小,內裝1個實心陶丸,為夾細砂黃褐陶質。出土石器2 000餘件,以打制、琢制或磨製的大型石器為主,兼有少量細石器。大型石器有用於砍砸、研磨的盤狀器,還有石斧、石鏟、鋤形器和石磨盤、石磨棒等。細石器有石鏃、尖狀器、刮削器、石刀(復合工具)等,用間接打製法製成。此外還有用於狩獵的石球、彈丸及捕魚用的網墜、石制小工藝品等。

雪山文化遺址
雪山文化遺址 新石器文化遺址。位於昌平縣到南口的公路南側雪山村。1958年發現,1962年開始發掘。遺址分布在雪山東南的台地上,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整個遺址面積l平方公里,內涵可分為三個時期:早期文化遺址與中原仰韶文化,東北的紅山文化有相似之處,距今6000年,陶器以紅陶為主;中期屬龍山文化范疇,已屬於原始社會末期,距今5000年,樹輪校正年代距今約5500年。雪山文化遺址文化層的一、二期的社會性質為原始社會階段,相當於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轉化時期。雪山文化晚期,近似於夏家店下層文化與中原地區的商文化的遺址,距今4000年左右。

「子之之亂」(指國相子之與太子平之間的一場爭奪王權的內亂)
《史記·燕召公世家》載,燕王噲三年(公元前318年)將王位讓於國相子之,這樣引發了太子平的不滿,於是在公元前315年,太子平勾結齊宣王和大將市被發動了內亂,記載這樣描述這場燕國的內亂:「因構難數月,死者數萬,眾人恫恐,百姓離志。

全部內容寫不下了,麻煩自己看看,可以么?http://blog.stnn.cc/StBlogPageMain/Efp_BlogLogKan.aspx?cBlogLog=1000122249

6. 名詞解釋:二里頭文化

考研信息,考研資料及考研技巧盡在幫考論壇;幫考論壇幫你輕鬆通過專考試;屬幫考論壇: http://bbs.bangkaow.com/

7. 名詞解釋:河姆渡文化、半坡村落遺址

半坡村遺址

半坡村遺址在西安的東郊,是一個比較完整的村落遺址。遺址略呈橢圓形,北面為氏族墓地,南面為居住區,東北面為陶器窯場。居住區內的房屋共有36座,分為兩片,都有一定的布局,房屋有大有小大的面積達160平方米左右,兩片各有一間,可能是氏族(或部落)首長的住室或議事集會場所。墓葬是男子、女子分別葬在一起,說明了這里尚實行族外婚。生產工具以石器為主,有石斧、石錛、石鏟、石刀等,多磨製得比較精緻合用。還有骨器、陶器等。這里已經處於「鋤耕農業階段」。穀物有粟、稻等,用石磨盤、石磨棒以去穀皮。還開始種植白菜、芥菜等。家畜飼養業已出現,主要飼養豬、狗。居民除經營這樣的原始農業和飼養業外,還要捕魚、狩獵、採集果實以補助生活。
半坡居民的主要手工業有制陶器、石器、骨器、紡織、木工等。陶器是手制的,有瓮、罐、瓶、盆、缽、鼎等。上繪黑色或紅色漩渦紋、波浪紋、幾何紋、花瓣紋、魚紋、鹿紋和人面形圖案等。人們稱這類陶器為彩陶。有些彩陶造型和紋飾十分精緻美觀。
有些彩陶上刻畫著類似文字的符號,這可能是中國古代文字的萌芽。

河姆渡文化是中國長江流域下游地區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第一次發現於(1973年)浙江餘姚河姆渡,因而命名。它主要分布在杭州灣南岸的寧紹平原及舟山島,經科學的方法進行測定,它的年代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它是新石器時代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的氏族村落遺址,反映了約7000年前長江流域氏族的情況。
簡介

河姆渡文物該文化最早在1973年被發現,在1973-74和1977-78年兩次對河姆渡遺址作發掘並有資料。在建築方面,遺址中發現大量干欄式建築的遺跡,在食物方面,植物遇存有水稻的大量發現,被斷定是人工栽培的水稻,此外植物殘存尚有葫蘆、橡子、菱角、棗子等。動物方面有羊、鹿、猴子、虎、熊等野生的,以及豬、狗、水牛等家養的牲畜。
河姆渡文化的骨器製作比較進步,有耜、魚鏢、鏃、哨、匕、錐、鋸形器等器物,精心磨製而成,一些有柄骨匕、骨笄上雕刻花紋或雙頭連體鳥紋圖案,就像是精美絕倫的實用工藝品。在眾多的出土文物中,最重要的是發現了大量人工栽培的稻穀,這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最豐富的稻作文化遺址。它的發現,不但改變了中國栽培水稻從印度引進的傳統傳說,許多考古學者還依此認為河姆渡可能是中國乃至世界稻作文化的最早發源地。
編輯本段
特徵

河姆渡文化的農具,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大量使用耒耜。河姆渡文化的建築形式主要是栽樁架板高於地
河姆渡干欄式建築面的干欄式建築。干欄式建築是中國長江以南新石器時代以來的重要建築形式之一,目前河姆渡發現是為最早。它與北方地區同時期的半地穴房屋有著明顯差別,成為當時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徵。因此,長江下游地區的新石器文化同樣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淵藪。它是代表中國古代文明發展趨勢的另一條主線,與中原地區的仰韶文化並不相同。
貫穿中華大地六千公里的亞洲第一大河「長江」,盡管總長超過了黃河,但長江流域誕生的古代文明以前並不為人所知,這是因為人們一直認為中華文明的發源歸根到底還是黃河流域,只有黃河文明才是歷史的主流,但是近年來,在長江下游一代卻不段出現令人振奮的發現。首先,是和半坡遺址處於同一時代的河姆渡遺址的發現。稻穗紋陶盆上印有稻穗的圖案,彎彎的稻穗圖案使人想像到,河姆渡時期的人們已經開始了水稻的栽培。1987年的發掘中從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稻殼,據發掘報告說總量達到150噸之多,在已經碳化的稻殼中可以看到稻米,分析的結果確認這是七千前的稻米。水稻的栽培,使社會上大量的余糧屯積成為可能,隨之而來的是貧富差別的出現。文化的發展也進入了新的階段。
河姆渡文化的社會經濟是以稻作農業為主,兼營畜牧、採集和漁獵。在遺址中普遍發現有稻穀、谷殼、稻桿、稻葉等遺存。 遺址 中還出土有許多動植物遺存,如:橡子、菱角、桃子、酸棗、葫蘆、薏仁米和菌米與藻類植物遺存。
河姆渡文化時期人們的居住地已形成大小各異的村落。在村落遺址中有許多房屋建築基址。但由於該地是屬於河岸沼澤區,所以房屋的建築形式和結構與中原地區和長江中游地區發現的史前房屋有著明顯的不同。
生活用器,以陶器為主,並有少量木器。河姆渡文化是長江下游以南的一種較早的新石器時代。
編輯本段
現存遺址

河姆渡遺址 河姆渡文化鯔山遺址
鯗架山遺址
慈湖遺址
小東門遺址
傅家山遺址
名山後遺址
塔山遺址
田螺山遺址
白泉遺址
靈山遺址
河姆渡文化陶器河姆渡文化是分布於中國浙江杭州灣南岸平原地區至舟山群島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其年代大約在西元前4000年到5000年之前,因以浙江餘姚河姆渡村遺址發掘最早,故稱作河姆渡文化。
該文化最早在1973年被發現,在1973-74和1977-78年兩次對河姆渡遺址作發掘並有資料。在建築方面,遺址中發現大量干欄式建築的遺跡,在食物方面,植物遇存有水稻的大量發現,被斷定是人工栽培的水稻,此外植物殘存尚有葫蘆、橡子、菱角、棗子等。動物方面有羊、鹿、猴子、虎、熊等野生的,以及豬、狗、水牛等家養的牲畜。
在人工製品上,石器數量較少,主要是斧等打獵工具,亦有較也有裝飾品。多的是木器和骨器,其中發現中國最早的木製飾品「木雕魚」,其他包括木柄骨制的耕田用具耜、和刀鏟等切割器具,亦有大量紡織工具。在河姆渡並出土了中國境內所發現最早的漆器,其陶器製作有一定的水平,估計最高燒成溫度達1000攝氏度。
編輯本段
文化遺產

河姆渡文化玉石河姆渡文化年代約為公元前4360年-前3360年。 主要分布於浙江寧紹平原。以夾炭黑陶為主,少量加砂、泥質灰陶,均為手制,燒成溫度800-930℃。器型有釜、罐、杯、盤、缽、盆、缸、盂、灶、器蓋、支座等。器表常有繩紋、刻劃紋。有一些彩繪陶,繪以咖啡色、黑褐色的變體植物紋。
河姆渡文化則是分布在長江流域下游新石器時代文化的例子。因遺址首先是在浙江省餘姚縣的河姆渡被發現,故1976年命名之。據放射性碳素斷代,年代約為公元前5000~前3300年。河姆渡文化分早、晚期。早期為約公元前5000~前4000年。晚期為約公元前4000~前3300年。河姆渡文化發展的時間介於裴李岡、磁山文化及半坡文化之間,主要分布在杭州灣南岸的寧波(紹興)平原,並越海東達舟山島,分布以長江流域為主,環境與華北不同,所以觀察河姆渡遺址立體造景,可發現自然景觀與裴李崗、磁山及半坡文化有相當大的差異。
自然環境
河姆渡遺址位於長江下游地區,河湖泥沙沉積土壤肥沃,為原始農業的產生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遺址附近水源豐富,適合需要水的稻作生長,普遍都發現稻穀、稻殼、稻桿、稻葉的遺存,是中國水稻栽培起源的最佳例證,也是目前世界稻作史上最古老的人工栽培稻記錄。當地降水多,氣溫高,應屬常綠闊葉林和亞熱帶落葉闊葉林,森林有水鹿、野豬、牛等動物。河姆渡出土的大量野生動物遺骸,以鹿科動物最多,當時最具代表性的農具「骨耜」即採用鹿、水牛的肩胛骨加工製成。密布如織的沼澤,又為水生動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環境,也為發展漁獵、飼養提供了必要的條件。遺址中所發現的柄葉連體木槳,證明已有舟楫之便,除用於交通外,可能也在漁獵活動中乘用。桿欄式的房屋也反映出為適應南方高溫潮濕的生活環境。自然環境的不同,使河姆渡文化與華北黃河流域文化有所差別。 河姆渡文化遺址周邊山水
住屋特質
據地理勘測,河姆渡建築遺址附近有一座小山,東北面當時是一片湖泊,這樣的地理位置最適合桿欄式建築型式。桿欄式住屋有許多特色,使居民能臨水而居。地板在地面上通風涼快,可防潮防溼,也可防止大雨過後的氾濫,及不衛生的蒸氣和低飛的昆蟲聚集。殘餘棄物可從地板空隙擲出,隨水漂流;在陸上的桿欄建築擲出物可成犬豬的飼料,地面上又可燃起熏出濃煙的火以防蚊蟲。如建築在地形崎嶇之地,還可減免填土、挖掘;又因居高臨下,也可防敵人襲擊。
河姆渡遺址出土許多樁柱、立柱、梁、板等建築木構件,構件上有加工成的榫、卯(孔)、企口、銷釘等,顯示當時木作技術的傑出。柱子兩端凸出的小方形稱為榫、柱上鑿出可將榫插入的孔為卯。遺址中所發現的兩種木構銜接法,令人驚嘆不已,至今仍為木工工藝所沿用。一是企口板,企口可將兩塊木板拼接在一起而不露縫隙,遺址中發現的企口板兩側各有一道企口,可與另一塊側邊削薄的木板相接,如今我們的木質地板還是用這方法拼接。另一是銷釘孔,帶銷釘孔的榫和樑柱的卯垂直相交,用銷釘栓住,榫頭就不會從卯口脫出了。河姆渡遺址的建築技術,可說已為中國木結構建築打下了基礎。
編結紡織
河姆渡出土的紡輪、兩端削有缺口的卷布棍、梭形器和機刀等,據推測這些可能屬於原始織布機附件,顯示新石器時代人們已由手工編織發明了原始的機械。
原始音樂
河姆渡出土相當多的骨哨,是一種樂器,也是一種狩獵時模擬動物聲音的狩獵工具。浙江杭州市還能看見一種用小竹管做成,發出鳥鳴聲的竹哨,顯然是河姆渡骨哨的遺存。陶塤也是河姆渡的出土遺物,塤身呈鴨蛋形、中空,一端有一小吹孔,也是中國一種古老的樂器,市面上觀光區兜售的陶笛與此相似,只是河姆渡的陶塤只有吹孔而無音孔,可見它的原始。河姆渡遺址充分顯示出南方長江流域在新石器時代中期文化的發展不亞於華北的文化,這可證明中國文化其實是多元發展,各有特色的!
經濟和宗教生活
酒器的出現顯示農業收獲較前豐富,才有餘糧釀酒。河南龍山文化中,還流行以豬、牛、羊、鹿的肩胛骨為材料製成卜骨,將卜骨加以燒灼,觀察兆文以解釋吉凶。占卜顯示此時已有某種程度的信仰。另外在龍山的兩座窖穴里還發現了煉銅用的坩鍋殘片,說明當時已能鑄造銅器。一般認為河南龍山文化處於原始農業社會解體階段,最終發展為中國文明初期的青銅文化。
編輯本段
經濟狀況

河姆渡文化的發現表明,新石器時代中期寧紹平原的農業經濟和家畜飼養都比較發達。在河姆渡遺址的大面積范圍內,普遍發現了稻穀遺存,有的地方稻穀、稻葉、稻殼等交互混雜,形成 0.2—0.5 米厚的堆積層,最厚處超過 1 米。稻類遺存數量之多、保存之完好,都是中國遠古各氏族文化遺存中所罕見的。經鑒定,主要屬於栽培稻秈亞種晚稻型水稻,是世界上目前最古老的人工栽培稻,對於探討中國水稻栽培的起源及其在世界稻作農業史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意義。
遺址中發現了大批農業生產工具,其中有代表性的農具是翻耕土地的骨耜,僅河姆渡一處就出土上百件。骨耜採用鹿、水牛的肩胛骨加工製成,肩臼處一般穿鑿橫銎,骨質較薄者則無銎而將肩臼部分修磨成半月形。在耜冠正面中部刻挖豎槽,並在其兩側各鑿一孔。還發現了安裝在骨耜上的木柄,下端嵌入槽內,橫銎里穿繞多圈藤條以縛緊,頂端做成丁字形或透雕三角形捉手孔。此外,還出土了很少的木耜、穿孔石斧、雙孔石刀和長近 1 米的舂米木杵等農業生產和穀物加工工具。
家畜主要有豬和狗。破碎的豬骨和豬牙齒到處可見,並發現捏塑的體態肥胖的陶豬和在黑陶缽上刻劃的豬圖飾。有一件陶盆上同時刻劃著稻穗和豬的圖像,具體而生動地反映出家畜飼養依附於農業生產的實際情況。許多骨耜是用水牛的肩胛骨製作的,說明水牛當時已被馴養。
河姆渡部落的原始手工業也是比較發達的,在經濟生活中起一定的作用。制陶業、紡織業、骨器製作、竹木器加工都比較進步。這一帶的氏族先民燒制的陶器,以夾炭黑陶最富特點。尤其在早期,種類比較單一,無論炊具還是炊食器一律都是夾炭黑陶,胎泥純凈,含鐵量僅為 1.5%左右,以大量的稻殼、莖葉碎末為羼和料,工藝技術上還比較原始。稍晚出現了一些夾砂紅陶和褐陶。各種器物均為手制,不甚規整,據測試,燒成溫度在 800—900℃,在缺氧的還原焰中燒制而成。陶器的胎質比較粗厚疏鬆,重量較輕,吸水性強,比較容易破碎,到了晚期,基本上仍用手制,但有些器物已經用慢輪進行修整,出現了三足器、袋足器等較為復雜的新產品。有些陶器火候較高,燒成溫度已達到 1000℃左右。
編輯本段
重要遺存

稻穀
河姆渡遺址兩次考古發掘中,在第四文化層上部發現大面積的稻穀、稻稈、稻葉和木屑、葦編構成的稻穀堆積層,平均堆積厚度20~50厘米,最厚處超過100厘米。剛出土時稻穀外形完好,色澤金黃,少數稻穀連外殼的隆脈、稃毛及芸尖仍清晰可辨。經農史學家多次抽樣鑒定認為是人工栽培水稻,是一個類粳、類秈及中間型等各種粒型的亞洲栽培稻屬雜合群體。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稻穀數量之多、保存之完好,在世界考古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它不僅為研究我國稻作農業的起源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而且糾正了我國栽培水稻是從印度阿薩姆傳遞過來的傳統說法,有力地證明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國家。
木構建築遺跡
河姆渡遺址兩次考古發掘,在第二、三、四文化層都發現了木建築遺跡,尤以第四文化層最為密集和壯觀,總數在千件以上。主要木構件有木樁、圓木、長方形木材、帶丫叉的柱子和地板。
考古學家和古建築專家對遺跡和木構件分析後認為,河姆渡的房屋是以一排排樁木為支架,上面架設大小梁承托地板,構成高於地面的架空基座,再於其上立柱、架梁、蓋頂的干欄式建築。在垂直相交的構件接點上,使用榫卯結構技術。把中國出現榫卯木作技術的時間從金屬時代前推了3000多年。
河姆渡遺址發掘中共發現29排木樁,分析至少有6棟以上建築。根據木樁的排列與走向分析,當時的房屋呈西北———東南走向。從單體看,當時普遍採用連間長房子形式,其中最長一棟房屋面寬達23米以上,進深7米,房屋後檐還有寬1米左右的走廊過道。這棟房子可能是一個家族的住宅,房子的門開在山牆上,朝向為南偏東5°~10°。它在冬天能夠最大限度利用陽光取暖,夏季則起到遮陽避光的作用,因而被現代人所繼承。河姆渡時期的房屋建築布局合理、設計科學、充分利用自然地理條件,使之有利人類的生活和居住。
除建築外,在遺址第二文化層還發現了迄今為止最早的水井遺跡。水井構築於直徑約6米的鍋形水坑底部,用邊長2米的四排木樁圍成一個方形井壁,再在井口套上一個方木框作為圍護。水坑四周還設有圓形柵欄,大概作護岸之用。河姆渡文化時期,居址周圍河沼遍布,但水體與海水相通,致使鹽份升高、苦鹵而不堪飲用。所以水井的出現是人類為提高生活質量所作的努力,是人類本質所使然。
人體遺骸
河姆渡遺址考古發掘沒有發現氏族公共墓地,只發現了27座零星墓葬。較完整的骨架僅13具。1978年3月,第二次考古發掘結束後,人類學家韓康信、潘其風先生曾到發掘現場,對他們的年齡、性別、體形、人種作出鑒定。其中未成年的兒童9具,成年人4具,編號M23、M17的頭骨保存比較完整。
(1)年齡。M23出自第三文化層,頭骨碩大,前額接近闊額型,顴骨寬而外突,下頜厚大,男性特徵明顯。根據現代人頭骨癒合和臼齒磨蝕度推算,年齡在30歲左右。M17頭骨前額膨突,枕外隆凸缺乏,下頜枝內翻,尖形頦,特徵顯示為未成年女性,年齡約13-15歲。
(2)身高。按照遺骸主要骨骼長度,用我國現代人身長特徵,換算出身高。M23,身高為169~170厘米。M17身高為152~157厘米。
(3)人種。M23、M17顴骨較高和寬,鏟形門齒,與新石器時代黃河流域居民相同。而鼻骨低平、凹形鼻樑、低矮的眼眶,與我國南方新石器時代居民更為接近,應為南方蒙古人種。
編輯本段
主要器物

陶器
河姆渡遺址是我國新石器時代遺址考古中陶器出土最多、復原率最高的遺址之一,兩次考古發掘,出土陶片40萬件之多,完整的和可復原的陶器占總出土器物的1/6左右,已獲得完整器和復原器1221件。出土陶器中最具特色的是早期的夾碳黑陶,這是河姆渡先民有意識地在陶土中摻和了炭末,主要是為了減少陶土粘性,提高成品率。陶器的種類很多,主要有釜、罐、盆、盤、缽、豆、盉、甑、鼎等,按使用功能可以分為炊煮器、飲食器、儲存器、汲水器。較為特殊的有灶和盉兩種。陶灶形似簸箕,內壁有3個乳釘狀足,為安放釜而設置。陶灶發明後,解決了木構建築內煮炊防火問題,是後世南方居民一直使用的缸灶的前身。
陶盉形似酒壺,前有沖天管狀嘴,後為喇吹口,中間以扁平半耳環連結。器壁內外打磨光滑,製作精細,今天看仍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多數專家認為這是一種酒器。
石器
河姆渡遺址石器的數量和種類都不算豐富,共出土874件。按功能分,主要是生產工具和裝飾品兩大類。生產工具有斧、錛、鑿三種,器形較小,磨製不精,尚留有不少打擊和琢制的痕跡。大多屬於砍伐樹木和加工木構件的工具,有的可作為農具和加工骨、木的工具。其它的石器還有礪石和馬鞍形石塊、石球,後二種可能是穀物和硬殼果實的脫殼工具。
骨器
出土的骨器有3000多件,是河姆渡先民的重要生產工具,按使用功能分為骨耜、骨箭頭、骨鑿、骨錐、骨針、骨哨、骨鐮、骨魚鏢、管狀針等,以骨耜最具特色。
骨耜取材於大、中型哺乳類動物的肩胛骨。耜的外形基本保持原骨的自然形狀,上端厚而窄,下端刃部薄而寬。骨面正中有一道豎向淺槽,下端呈圓舌形,其兩側有兩個平行的長方孔,上端有一橫穿方銎。是為綁扎豎向木柄而設計的。這種製作方法為河姆渡文化遺址所特有。骨耜通體光滑,有的刃部因長久與土壤磨擦而殘缺或形成雙叉、三叉式。這是一種很具特色的農業生產工具。遺址出土骨耜有170件之多,與數量巨大的稻穀堆積物相對應,說明河姆渡農業已從採集進入到耜耕生產階段。
木器
共300多件,大多出土於第四文化層,說明距今7000年前,木器已被廣泛用於生產和生活的各個方面,木器製作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最為重要的木器是紡織工具和木槳。紡織工具有木(陶)紡輪、齒狀器、木機刀、卷布棍、圓木棒、尖頭小棒、木(骨)匕等。紡織專家認為是踞織機的零件。有了紡織,說明河姆渡先民已脫離茹毛飲血的野蠻生活,進入初具文明的歷史階段。
木槳共8件,採用整塊木料加工製作而成,柄部為圓形,槳葉呈柳葉形。有槳必有船,早在7000年前,河姆渡先民就劃槳行舟,用於捕撈和鄰近氏族之間的交通往來。

8. 名詞解釋 什麼叫紅山文化

紅山文化因首次發現於赤峰紅山後而得名。它以遼河流域中遼河支流西拉沐淪河、老哈河、大凌河為中心,分布面積達20萬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續時間達兩千年之久。紅山文化的社會形態初期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的全盛時期,主要社會結構是以女性血緣群體為紐帶的部落集團,晚期逐漸向父系氏族過渡。經濟形態以農業為主,兼以牧、漁、獵並存。它的遺存以獨具特徵的彩陶與之字型紋陶器共存、且兼有細石器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紅山文化是與中原仰韶文化同時期分布在西遼河流域的發達文明,在發展中同中原仰韶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相交匯產生的多元文化,是富有生機和創造力的優秀文化,內涵十分豐富,手工業達到了很高的階段,形成了極具特色的陶器裝飾藝術和高度發展的制玉工藝。紅山文化的彩陶多為泥質,以紅陶黑彩見常,花紋十分豐富,造型生動朴實。玉器製作為磨製加工而成,表面光滑,晶瑩明亮,極具神韻,發展中具備了專業化、系統化、規范化,到目前為止,紅山文化的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其中出土自內蒙古赤峰紅山的大型碧玉C型龍,周身捲曲,吻部高昂,毛發飄舉,極富動感,是紅山文化玉器的代表作,被譽為「天下第一龍」。因赤峰境內多有龍表玉器出土,故赤峰被稱為龍的故鄉,紅山文化的先民應為龍的傳人。

紅山文化全面反映了我國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特徵和內涵。其後,在鄰近地區發現有與赤峰紅山遺址相似或相同的 文化特徵的諸遺址,統稱為紅山文化。已發現並確定屬於這個文化系統的遺址,遍布遼寧西部地區,幾近千處。其內涵豐富, 擁有一大批造型生動別致的玉器,多與豬、龜、鳥、蟬、魚等 動物形象。隨著七十年代這批玉器被識別出來,考古學家發現 了紅山文化大型玉龍,這是我國最早的龍之一。龍,是中華民 族古老文化的象徵,也是中國歷化封建帝王極權的化身;那麼, 紅山龍,中華五千年文明史,是怎樣的關系?這一課題把古文 明探索者的注意力引向了東北的遼河流域。

1.陶塑藝術
位在北方內蒙古赤峰的紅山文化,出現立體圓雕的裸體婦女像,有些胸前的乳房突起,有些則是軀體具有孕婦的特徵;在遼寧省建平、凌源二縣交界處的牛河梁,出土面塗紅彩的泥塑女神頭像,此地也是紅山文化的分布區,推測是一座女神廟或女性為主的祭祀遺址。紅山文化大量出土的陶塑女性,部分學者推測是生育神或地母神的象徵,同時也是母系社會的具體表現。
2.石雕藝術
在新石器時代早期的玉雕作品中,就有許多是以動物為題的玉石雕刻, 例如紅山文化出土的豬龍玦形器,但是否就是玉玦則仍待討論,同形的玉飾在遼寧、內蒙古和河北等地均有發現,可能是由豬的形象再被神格化所衍生而來,或者是「龍」在早期神話傳說階段的形像。在紅山文化遺址,還出土鳥、龜、虎形佩和魚形石墜等小型的動物形像作品,主要是以玉或綠松石所雕。
紅山文化陶器呈現四大特徵
紅山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器主要有筒形罐、斜口器、瓮、豆、帶蓋<!--ADV_CONTENT-->罐等。紅山文化陶器的幾個特徵包括:
1.紅山文化陶器以夾砂灰陶和泥質紅陶兩大陶系為主,而泥質紅陶占的比例要大於夾砂灰陶。
2.筒形罐代表了紅山文化陶器的基本器形。紅山文化的筒形罐特徵是口大底小、腹壁斜直,屬於筒形罐的晚期形制,後從筒形罐中又異化出筒形器,形成紅山文化陶器演變的一個新特徵。 3.壓印之字紋是紅山文化陶器紋飾的風格。之字紋線細而紋帶較寬,連線和篦點共用,橫壓豎排與豎壓橫排共用,直線與弧線、波浪線共用。之字紋飾又往往與筒形罐結合在一起,成為紅山文化陶器更明顯的特徵。 4.彩陶在泥質紅陶中佔有相當的數量。紅山文化彩陶以黑彩為主,也有紅、紫彩,圖案以龍鱗紋、勾連花卉紋和棋盤格紋三種最具代表性。

貓頭鷹是是紅山文化主要圖騰崇拜物

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學院紅山文化國際研究中心通過多年來的考古研究發現,貓頭鷹是紅山文化主要圖騰崇拜物。據介紹,玉貓頭鷹在紅山文化出土數量最多,最大的達到十幾厘米高;姿態各異,有模擬的,也有抽象的,同其他動物的組合也是千變萬化。考古人員說,紅山文化時期,人們恐懼黑暗,希望在黑暗中得到光明或者看清一切;人們經常遭到其他野獸的攻擊,希望能夠像鳥兒一樣飛起來,以避免收到傷害;人們過著農牧漁獵生活,又希望像雄鷹一樣輕易地捕捉到獵物。而貓頭鷹具備這一切優勢,貓頭鷹是遼西地區普遍存在的猛禽,黑夜活動,可以飛向高空,又給人以通達天地陰陽的神秘感。所以,紅山文化時期先民們寄希望於貓頭鷹能夠給予自身與自然界抗爭的神奇力量,這樣,貓頭鷹成為紅山文化時期先民們的圖騰崇拜物應該是一種必然。
玉器的使用和喪葬的禮儀是紅山文化的一大特點,也是我們了解當時社會結構的窗口。從目前大考古發掘來看,一般紅山人的墓地多為積石冢,是規劃的墓地,處於中心的大墓唯玉為葬,而墓地越向邊緣規格越低。大墓附近的墓葬有的也葬有玉器,但是數量和規格明顯較中心大墓低,但同時還葬有數量不等的豬、狗等,再低等級的墓葬只有陶器陪葬,個別的墓葬沒有陪葬品。這說明紅山文化的社會結構等級制度嚴格,已經出現了階級分化,貧富差距很大,有了私有制的概念,甚至已經形成了原始的國家。
玉器的起源是裝飾,玉器的使用從薩滿文化發展到族權、神權、兵權的象徵,很多玉器是原始禮器,一些動物的造型是氏族的圖騰。

位在東北遼寧的赤峰一地,發現西元5000年之久的遺址,也就是盛名的紅山文化,當地出土的玉器蔚為玉石藝術的瑰寶,1908年日本學者鳥居龍藏發現於赤峰紅山後,初期稱為「赤峰紅山後文化」,後來因中日戰爭調查工作停頓;1954年後恢復考古,大學者尹達正式定名為「紅山文化」。紅山文化分布於內蒙古自治區東南部、遼寧省西部、河北省北部地區,吉林省西北部也有少量發現,若根據放射性碳素斷代的數據,其鼎盛時期經校正後約為西元前3500年。 紅山文化的遺物多為石器和陶器,最具知名者是精美的玉器,尤其擅長圓弧造型玉雕表現,主要玉材是來自東北特產的「岫岩玉」,即蛇紋石類的石材。

9. 名詞解釋:二里頭文化遺址

二里頭文化遺址,是在二里頭村發現了夏朝時人類居住的遺址,目前尚未完全挖掘。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