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址點介紹
㈠ 中國早期人類遺址分布特點有哪些
中國早期人類遺址主要分布在黃河和長江流域,這些地方都是適於人類生存的。
㈡ 求中國古代文化遺址總錄及詳細介紹
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是一支分布在太湖流域的古文化,距今5300~4000年。考古研究表明,在良渚文化時期,農業已率先進入犁耕時代;手工業趨於專業化,琢玉工業尤為發達;良渚文化時期墓葬中出土大量的琮、璧,說明墓主人生前大量佔有他人的勞動,也正說明了私有制產生和階級的分化,是國家形成的前奏,預示著東方文明曙光的升起。分布於餘杭境內的「良渚遺址群」,是良渚文化的中心。良渚遺址群將成為實證中華5000年文明史的聖地。
良渚文化的象徵——玉琮 中華民族尚玉之風源遠流長,玉在中國古代一直是許多美好、珍貴、高尚事物的代稱,美物、美名、美德、美人,都可用玉指稱。玉為美石,也是一種礦物。從礦物學角度看,玉可分為硬玉(翡翠)和軟玉(陽起石、透閃石)兩類。
有的研究者認為琮是原始宗教中溝通天地的神器,璧很可能是財富的標志物。琮是良渚文化玉器中體積最大、製作及雕刻最精的玉器。1986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發掘了位於杭州市餘杭縣雉山村南側的反山墓地,發現了距今50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貴族墓葬11座,出土了一件最大的玉琮,高8.8厘米,孔徑4.9厘米,外徑17.6厘米,重6.5千克,是迄今發現的「玉琮之王」。玉琮嫩白略帶淺黃色,矮方柱體,孔小壁厚,俯視如璧形。
紅山文化 是由距今五、六千年前活動在燕山以北、大凌河與遼河上游流域的部落集團創造的農業文化。紅山文化全面反映了我國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的文化特徵和內涵。其後,在鄰近地區發現有與赤峰紅山遺址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徵的諸遺址,統稱為紅山文化。迄今已發現並確定屬於這個文化系統的遺址,遍布在遼寧西部地區的幾近千處。
位於遼寧省凌源縣境內的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的發現,特別是其中的「女神廟」、祭壇、「積石冢」等充分展示了我國北方地區史前文化的最高成就。專家們由此對中華文明起源史、中華古國史進行了新的思考:把中華文明起源史的研究,從4000年前提早到5000年前;把中華古國史的研究,從黃河流域擴大到燕山以北的西遼河流域。
女神廟全長約22米,寬約2~9米,主體建築長18.4米,系一半地穴式建築遺存。廟為多室組成,主室為圓形,左右各有一圓形側室。主室北部為一近方形室,南部似有三室相連,成一橫長室,左右對稱,主次分明,布局嚴謹而又有所變化。這種建築格局,作為中國建築的傳統延續了幾千年,已可追溯到此。
夏商周斷代工程中有關夏代年代學的研究
「夏商周斷代工程」是「九五」期間國家重點科技攻關計劃項目。這一項目在1995年秋開始籌備,1996年5月16日正式啟動。經過多學科的200位專家5年來的集體努力,目前已經達到計劃預定的目標。2000年9月15日,在科技部組織召開的「夏商周斷代工程項目驗收會」上,斷代工程順利通過了由有關專家學者組成的驗收組進行的驗收。《夏商周斷代工程1996~2000年階段成果報告》簡本和《夏商周年表》由世界圖書出版公司正式出版。
㈢ 中國歷史的代表遺址有哪些特點
我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多年輝煌歷史的文明古國,我們勤勞智慧的祖先創造了燦爛的文化,留下了豐富的人文古跡。
我國歷史古跡之多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比擬的。我國是古人類的發源地之一,至今已發現的古人類有十多種,如距今已有170萬年的雲南元謀人,距今有80萬年的陝西藍田人,距今有40萬年的北京人,遺跡年代更晚一些的丁村人、長陽人、馬壩人、山頂洞人等等。至於新、舊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就更多了,比較典型的有本文提到的「藍田遺址」、「河姆渡遺址」、「仰韶文化遺址」、「大汶口遺址」等。
我國古代為帝王修建陵墓的風氣相當盛行,其數量之多、規模之大、其中所發現的歷史文物之豐富一向為世人所注目。我國著名的帝王陵墓主要有黃帝陵、禹陵、秦始皇陵、昭陵、成吉思汗陵、明十三陵等。1974年我國考古人員在秦始皇陵東側發現了面積達14,260平方米的兵馬俑坑,坑內有成千上萬個武士俑和陶馬,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河姆渡文化遺址
中國長江下游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因在浙江省餘姚縣的河姆渡遺址首先發現,故於1976年命名。主要分布在杭州灣南岸的寧波,紹興平原,並越海東達舟山島。據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約為公元前6000年。河姆渡文化的發現與確立,擴大了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研究的領域,說明在長江流域同樣存在著燦爛和古老的新石器文化。
據考證,傅家山先民定居以後,種植水稻是它最主要的食物。根據是骨耜農具的使用、夾炭陶中大量摻和的稻穀和陶器上穀粒、稻禾的刻劃紋飾等。除此之外,漁獵和採集是這些先民必要的經濟補充。
中國南方早期新石器時代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餘姚市羅江鄉河姆渡村東北,面積約4萬平方米,1973年開始發掘。河姆渡遺址位於距寧波市區約20公里的餘姚市河姆渡鎮,是我國目前已發現的最早的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之一。
㈣ 元中都的遺址特點
元中都由內、中、外依次相套的三重城組成,即外城、皇城、宮城。內城平面呈長方形,周長2360米。中城套在內城之外,面積約80萬平方米。元中都的宮室建築按中軸線布局設計,以一號基址為中心的主體宮殿群位於內城的中北部。作為正殿的一號宮殿基址居於內城的中心位置,平面呈「工」字形,地表有琉璃瓦當、滴水和花磚等建築構件。這里出土的漢白玉螭首,雕刻精美,堪稱元代石刻中的精品。
元中都遺址的挖掘工作為研究中國元代都城形制,提供了新的實例,對探討元中都的興廢及蒙元四都(即哈拉和林、上都、大都、中都)比較研究都具有重大學術價值。
新近的考古勘察表明,元中都里既有宮城建築也有放置氈帳的空地,這顯示出這個介於元大都(北京)與草原之間的都城,兼具草原文化和中原傳統雙重特色。
據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所長曹凱介紹,這個所日前在元中都遺址考古中,城牆與建設基址的勘測有實質性突破,初步探明了元中都總體布局的基礎框架。對1號殿址、宮城南門等進行了繼續發掘,新發現了皇城南門和西牆,特別是西牆的發現,確證了元中都三套城牆的說法,使城市整體布局趨於明晰。
文物部門根據新的考古成果完成了元中都建築遺跡現狀測繪,使其布局特點初露端倪,元中都城內像中原地區一樣的宮城建設以通過南、北門的軸線對稱分布,同時還保留著可放置具有蒙古族傳統氈帳的空地,這對研究元代都城制度的演變提供了重要資料。
㈤ 原始人遺址分布有什麼特點
一般都分布在沿河、沿江的平原地區吧。比如河姆渡在浙江,這里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自然條件比較適宜原始人類 的居住。還有藍田,元謀等等這些全都是因為自然條件優越才會有原始人居住的
㈥ 奧林匹克遺址20字左右,簡單介紹地理位置和特點就行了,
位於皮爾戈斯之東的古希臘聖地和運動會場地
㈦ 中國古代的歷史遺跡的介紹
我國是一個抄具有五千多年輝煌歷史的文明古國,我們勤勞智慧的祖先創造了燦爛的文化,留下了豐富的人文古跡。我國歷史古跡之多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比擬的。我國是古人類的發源地之一,至今已發現的古人類有十多種,如距今已有170萬年的雲南元謀人,距今有80萬年的陝西藍田人,距今有40萬年的北京人,遺跡年代更晚一些的丁村人、長陽人、馬壩人、山頂洞人等等。至於新、舊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就更多了,比較典型的有本文提到的「藍田遺址」、「河姆渡遺址」、「仰韶文化遺址」、「大汶口遺址」等。我國古代為帝王修建陵墓的風氣相當盛行,其數量之多、規模之大、其中所發現的歷史文物之豐富一向為世人所注目。我國著名的帝王陵墓主要有黃帝陵、禹陵、秦始皇陵、昭陵、成吉思汗陵、明十三陵等。1974年我國考古人員在秦始皇陵東側發現了面積達14,260平方米的兵馬俑坑,坑內有成千上萬個武士俑和陶馬,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㈧ 原始人的遺址分布的特點是什麼為什麼
呵呵,剛回答完另一個同樣差不多的問題。就直接把那邊的答案轉過來了。底下注了出處。
我覺得你問的所謂遺址的分布,是不是指的就是進化過程中,原始人是怎麼一步一步從非洲走出來的?底下談的主要是這個問題。
還是說,是指例如「原始人的村落距離森林呈環狀分布」這樣的答案?
生命出現在地球上是幾十億年前的事。恐龍滅絕在6500萬年前。我們的祖先,大約在600萬年到1000萬年前,才與大猩猩和黑猩猩分家,走上獨立的演化道路。
人類、黑猩猩、大猩猩的共祖,生活在非洲,知道現在,黑猩猩與大猩猩仍然是非洲的「土著」。起初我們的祖先是一種猿。一連串的變化,使我們的祖先向現代人類的方演化。第一個變化發生在400萬年前。根據化石,那時人類祖先在日常生活中直立行走。而大猩猩與黑猩猩則是偶爾直立行走,平時四肢並用。
第二個變化發生在300萬年前。人類家族分化為兩個支系:一個支系是頭骨粗壯、頰齒巨大的粗壯南猿,另一個支系是頭骨纖細一點,牙齒也較小的非洲南猿。非洲南猿後來演化出腦容量較大的「巧手人」。不過,代表「巧手人」的化石,無論是腦容量還是牙齒尺寸,內部的差異都很大。因此有人主張,巧手人包含兩種。一種是「巧手人」,另一種則是神秘的「第三種」。所以說,200萬年前,世上至少已有兩種或是三種「原人」。
最後一次變化產生在250萬年前。當時的人們開始使用工具。東非的「原人」宿營地發現大量的石制工具。
170萬年前,「巧手人」進化成「直立人」。粗壯南猿和「第三種」,在120萬年前滅絕。
100萬年前,直立人的化石和石器走出非洲,開始在中東、遠東與歐洲出現。
50萬年前,直立人進化的腦容量更大,頭骨越來越圓。學者將其命名為「智人」。
至此,進化完畢。
參考資料,Jared Diamond的The Third Chimpanzee,有興趣可以去看看。中譯本,海南出版社和三環出版社共同出版過。26塊錢。
㈨ 廣西的所有抗戰遺址點有哪些
百色紅色軍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