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縣雞叫城遺址
① 常德的歷史文化是怎麼樣的大概介紹下 謝謝
常德古稱武陵,歷史悠久,山川秀麗,歷來被稱為「洞庭明珠」和「湘西門內戶」。
常德名勝容古跡遍布,最有名的當屬晉代詩人陶淵明曾描繪過的桃花源。此外,位於常德市區的鐵經幢、德山寶塔、筆架城是省級重點文物,石門縣境內的壺瓶山生長著1000餘種珍稀動植物,龍王洞是一個可與武陵源黃龍洞相媲美的奇特群洞,石門古剎夾山寺建於唐代,歷來為佛教聖地;澧縣的文廟是全省最大的文廟。
常德不僅風景優美,而且人才輩出,歷代文人屈原、陶淵明、李白、劉禹錫等都曾在此寓居或游歷,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章;老一輩革命家林伯渠、著名文學家丁玲、史學家翦伯贊等名人都誕生在常德。
② 請強人介紹一下湖南常德的歷史,大型事件,及歷史著名的人物!
常德歷史
公元前30萬年,常德地區就有原始人群在沅、澧二水流域的平原山川生活、聚居。澧縣澧南鄉、張公廟鎮、津市市窯坡鄉、石門渫水下游一帶以及鼎城區灌溪鎮崗市等處有舊石器時代的遺跡40多處,經挖掘出土的石器有石片、石錘、石球、尖狀器、砍砸器等。原始人利用這些簡陋的原始工具採集果實,獵取野獸。
澧縣彭頭山遺址的發掘證明,距今9000年前,常德開始進入新石器時代,這時期的原始人已掌握了石器磨製和陶器製作技術。距今7000多年的石門皂市下層文化是中國新石器早期文化的代表之一。這時期生產工具已有河卵石加工磨製的斧、鑿等砍伐用具和魚網墜,並已掌握了原始制陶技術,生產簡單的飲食器皿。
距今6500多年的安鄉湯家崗遺址,反映了常德當時以母性為主導地位的母系氏族社會的繁榮生活。距今5000多年的安鄉劃城崗遺址,是常德進入父系氏族社會的有力證明。這時期生產工具大為改進,石器鑽孔、切割和拋光技術比較成熟,陶器普遍採用慢輪修整。
商周時期,常德境內人丁興旺,經濟繁榮。全市共有商周時期遺址550多處,出土物有鏃、簪、魚鉤、熔銅爐等。春秋戰國是歷史上社會變革時期,常德境內有上千戰國墓,有澧縣雞叫城、桃源菜菱城、臨澧宋玉城等戰國時期的城址。
楚頃襄王22年(公元前277年),秦蜀郡守張若,"伐取巫郡及江南,為黔中郡",在今常德城東築程以守。常德有城,自此開始。秦代,常德屬黔中郡,郡衙設臨沅縣。西漢高祖時取"止戈為武,高平為陵"之意,改黔中郡為武陵郡,隸屬荊州刺史部。東漢光武帝恢復武陵郡,建武26年(公元50年)郡治從義陵(今淑浦縣)又遷往臨沅縣。順帝陽嘉3年(公元134年),荊州刺史部移治於索縣(現鼎城區斷港頭城址村)。三國時,常德市歸吳國管轄,仍名武陵郡,隸屬荊州。西晉,常德市分屬武陵、天門、南平三郡。唐代,武陵、澧州隸屬江南西道。北宋,改朗州為鼎州,改澧州為澧陽軍州,均隸屬荊湖北路。宋徽宗政和7年(公元1117年),升鼎州團練為常德軍節度使。"常德"取孔穎達《詩經·大雅·常武疏》:"言命譴將帥,修戎兵戎,無所暴虐,民得就業,此事可常為法,是有常德也","常德"之名始於此。南宋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鼎州升為常德府。元代,常德府、澧陽軍州分別改為常德路、澧陽路,隸屬湖廣行中書省江南北道。明朝初期,恢復常德府,澧陽路改為澧陽府,皆隸屬湖廣布政司分守上荊南道。洪武9年(公元1376年),將澧陽府降為澧州。清代雍正7年(公元1729年),升澧州為直隸州。清代,常德府、直隸澧州同隸屬於岳常澧道。至清末,常德府轄武陵、桃源、龍陽、沅江四縣;直隸澧州轄石門、慈利、安鄉、安福、永定五縣。
1914年,湖南省政府廢除府、廳、州,保留"道",岳常澧道改為武陵道,原常德府、直隸澧州各縣由武陵道直轄,道治常德。公元1922年,湖南省撤消"道"制,僅存省與縣兩級,常德各縣直屬省管轄。公元1935年,國民政府在沅陵縣設立湘西綏靖處,將19個縣綏靖縣劃為5個行政督察區,設行政督察專員,專員兼任駐地縣長。公元1936年,國民政府正式設立專員公署,石門、臨澧、澧縣劃在第二區。公元1937年湖南省普遍設立行政督察區,第二區轄常德、華容、南縣、安鄉、沅江、漢壽、澧縣、臨澧、石門、慈利、桃源等11個縣,專員公署治所由慈利縣遷往常德縣。民國29年,湖南省調整行政區劃,行政督察區第二區改為第四區。1938年11月,第四區從常德遷往澧縣,第四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也稱常澧區專員公署。
1949年7月中旬至8月初,第四行政督察區各縣先後獲得解放。8月4日,南下途中組建的常澧區行政專員公署及全體工作人員抵達常德城。常澧專署為湖南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轄常德、華容、南縣、安鄉、澧縣、臨澧、慈利、桃源9縣。8月中旬,各縣相繼成立人民政府,並分別於8月5日和8月15日建立常德市、津市市,成立人民政府。8月28日,常澧區更名為"湖南省人民政府常德區行政專員公署(簡稱常德專署)"。
1952年11月13日,政務院140號文件批准,益陽專區撤消,益陽市及益陽、漢壽、沅江、安化、桃江五縣劃歸常德專區。至此,常德專區轄常德、華容、南縣、安鄉、澧縣、臨澧、慈利、桃源、益陽、漢壽、沅江、安化、桃江14個縣和常德、益陽、津市三市(鎮)。
1955年2月16日,根據省人民政府已改為省人民委員會的通知,湖南省人民政府常德區專員公署改為湖南省常德專員公署。隨後,各縣市人民政府人民政府都改為人民委員會。
1962年12月30日,國務院424號文件批准,恢復益陽專區,益陽市及益陽、桃江、南縣、沅江、華容、安化六縣劃歸益陽專署管轄。
1966年3月,常德專區生產領導小組成立,代替常德專署行使職權。4月10日,專區生產領導小組撤消,成立常德專區抓革命促生產指揮部。11月,其名稱改為常德地區抓革命促生產領導小組。1968年2月28日,常德地區革命委員會成立,行使原專署職權。3月至9月,各縣(市)先後成立革命委員會,取代人民委員會。
1979年3月24日,常德地區革命委員會撤消,常德地區行政公署成立。1979年11月至1980年12月,各縣(市)撤消革命委員會,恢復縣(市)人民政府。
1988年元月,國務院以國函[1988]18號文件批准,撤消常德地區,建立省轄常德市,實行市領導縣體制。4月18日,湖南省人民政府以湘政函[1988]22號文件通知,撤消常德地區和常德縣,設兩區,原常德市改為武陵區,原常德縣改為鼎城區,兩區行政區域不變,津市市為省轄縣級市,省政府委託常德市代管。6月20日至24日,常德市召開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正式成立常德市人民政府,選出正副市長。
另外,常德養育了陰鏗、李群玉、髡殘、丁玲、翦伯贊、王同億等文化名人。
③ 湖南歷史上的事件和故事
1、芷江受降。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侵華日軍正式投降之前,派出今井武夫作為受降使節,在此地與中國陸軍人員,商定日軍向中國投降的所有事宜,並在日本投降時注意事項備忘錄上簽字。「芷江受降」,標志侵華日軍開始同中國接觸討論投降的具體細節。
隨後的9月9日,中國戰區范圍內的日軍,在南京大禮堂正式無條件投降。因洽降地點位於湖南省芷江縣城東的七里橋村磨溪口,史稱「芷江受降」,時間為1945年8月21日下午4時。
2、彭德懷等發動平江起義
1927年7月22日,駐湖南平江等地的國民黨一部,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舉行了起義,即平江起義。1928年春,共產黨在國民黨湖南獨立第五師中秘密建立了自己的組織,該師第一團團長彭德懷也在這時參加了共產黨。不久,獨立第五師調到平江地區擔負「清剿」任務。
平江處於湘鄂贛三省交界地,具有革命斗爭的傳統。早在大革命時期,平江的工農運動就風起雲涌,是全省有名的革命地區之一。大革命失敗後,這里的斗爭仍然沒有停止,群眾在縣委的領導下,組織了臨時政府和義勇軍,與反動派進行堅決的斗爭。
3、四次湘北會戰
1938年10月,日軍佔領了武漢,為確保武漢周圍地區安全,日軍於11月初繼續向鄂南、湘北進攻,11日攻佔岳陽,即停止南進,與中國軍隊在新牆河南北隔水對峙,從此,中國的抗日戰爭開始進入最艱苦的戰略相持階段,湖南也就成為了中國抗日戰場的重要主體。
為了攻下長沙,日軍差不多准備了一年時間。湘北是會戰的正面戰場,是日軍的主攻方向。而新牆河兩岸作為中國守軍阻止日軍進犯的第一道屏障,成為了中日兩軍激戰的重要關隘。震驚世界的三次湘北大會戰,都是從湘北新牆河發起的。
9月18日早晨,日軍主力約5萬多人由岡村寧茨指揮,在飛機大炮掩護下,向新牆河以北的中國守軍五十二軍發起攻擊。中國守軍奮起抗擊,堅守金龍山、斗篷山和草鞋嶺陣地。他們採取肉搏和白刃戰前赴後繼,一次又一次打退了日軍的反撲,最後與敵人同歸於盡。
趙公武部的胡春華營,與敵人激戰了兩晝夜,除七名重傷士兵事先轉移外,胡春華和其餘官兵全部壯烈殉國。
4、鍾相楊么起義
南宋王朝一面對金朝屈辱求和,一面加緊對人民剝削,加重稅捐,使老百姓遭到重重災難。公元1130年,金兵攻佔了潭州,搶掠了一陣走了。接著,有一個被金兵打敗的宋朝團練使孔彥舟,帶著一批敗兵殘卒在那裡趁火打劫,催糧逼租。
當地百姓忍無可忍,在鍾相帶領下舉行了起義。鍾相是鼎州武陵(今湖南常德)人,在金兵南下的時候,他曾經組織過抗金民兵,沒得到朝廷的支持,就回家鄉組織農民自衛。他用宗教的形式在農民中宣傳,自稱「天大聖」,能夠解救人民疾苦。
他說:「現在朝廷的法把人分成貴賤貧富,這不是好法。我行的法,就是要不分貧富貴賤,人人平等。」一些受盡官府、地主壓迫的農民,聽到這些話,怎麼不高興?大家把鍾相稱做「老爺」,要求入「法」的人就越來越多。
當孔彥舟的騷亂激起民憤的時候,鍾相就宣布起義。他自稱楚王,建立政權。附近各縣的農民紛紛參加起義軍,鍾相分派起義軍攻佔城池,焚燒官府,打擊豪強大戶,不出一個月,起義軍就佔領了洞庭湖周圍十九個縣。
南宋朝廷十分恐慌,任命孔彥舟擔任捉殺使,鎮壓起義軍。孔彥舟知道正面攻打敵不過鍾相,就先派一批奸細,假扮成貧民,混進鍾相起義軍隊伍。公元1130年三月,孔彥舟發起進攻,埋伏在內部的奸細里應外合,起義軍措手不及,打了敗仗,鍾相和他的兒子鍾子昂被捕,遭到殺害。
鍾相被害後,起義軍推楊么當首領,繼續和官軍作戰。楊么原來名叫楊太,因為他年紀輕,當地群眾親密地稱他叫楊么(么音yāo,「幼小」的意思)。起義軍在楊么領導下,在洞庭湖沿岸建立營寨,又在湖裡和各個港汊上集中了大批船隻,平時生產,戰時打仗,隊伍越來越壯大。
南宋王朝又派程昌寓(音yù)擔任鎮撫使,鎮壓起義。程昌寓到了鼎州,不惜工本製造了大批車船,每船可裝載水軍一千人,由人踏車就可以使船進退。有一次,程昌寓指揮水軍使用車船攻打起義軍水寨,水寨灘頭水淺,車船開進港汊,擱在淺灘里動彈不得。
5、紅軍二萬五千里的長征大幕,在大湘南的桂東縣開啟。
1934年,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在嚴峻形勢面前,為保存革命力量,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決定進行戰略大轉移。7月23日,中共中央書記處、中央軍委向湘贛蘇區發出訓令,「命令紅十七師、紅十八師組成紅六軍團,離開湘贛蘇區,轉移到湖南中部去發展游擊戰爭,創立新的蘇區。」
1934年8月7日,紅軍長征先遣部隊——由任弼時、蕭克、王震率領的紅六軍團9700多人臨危受命,從江西省遂川縣開始突圍。8月12日,在湖南省郴州市桂東縣的寨前圩河灘上,紅六軍團舉行了西征誓師大會——長征開始。
這是中央紅軍和紅六軍團西征史上的一件重大歷史事件。時任紅六軍團軍團長的蕭克在後來的回憶錄中說:「紅六軍團突圍西征,比中央紅軍早兩個月,為中央紅軍長征起到了偵察、探路的先遣隊作用。」
1934年,這里建立了紅軍長征後湖南的第一個蘇維埃政權。如今,一些村中還有紅軍留下的標語、戰壕、堡壘。土橋鎮黃家村有毛主席住過的房子、濠頭鄉紅軍樓、延壽阻擊戰舊址,村中流傳著「讓出擔架」、「半床棉被」的故事。
④ 雞叫城古城堡有多大
雞叫城古城堡位於湖南澧縣境內,城為圓角方形,面積約20萬平方米。殘存城牆高2至4米,似有護城河,其他方面的詳情尚不可考。
⑤ 常德的歷史文化是怎麼樣的
歷史沿革
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取《詩經·常武》小序「有常德以立武事」之義置常德軍而得名。
常德歷史悠久,公元前277年(秦昭襄王三十年)蜀守張若「伐取巫郡及江南」,在今武陵區城東建築城池,迄今2200多年歷史。史稱武陵、朗州、鼎城,曾是七朝郡治、七朝軍府、七代藩封之地,轄區遠及湘西北、鄂西南、黔東北、桂東北地區,素有「西楚唇齒」、「黔川咽喉」之稱。
公元前30萬年,常德地區就有原始人群在沅、澧二水流域的平原山川生活、聚居。澧縣澧南鄉、張公廟鎮、津市市窯坡鄉、石門渫水下游一帶以及鼎城區灌溪鎮崗市等處有舊石器時代的遺跡40多處,經挖掘出土的石器有石片、石錘、石球、尖狀器、砍砸器等。原始人利用這些簡陋的原始工具採集果實,獵取野獸。
澧縣彭頭山遺址的發掘證明,距今9000年前,常德開始進入新石器時代,這時期的原始人已掌握了石器磨製和陶器製作技術。距今7000多年的石門皂市下層文化是中國新石器早期文化的代表之一。這時期生產工具已有河卵石加工磨製的斧、鑿等砍伐用具和魚網墜,並已掌握了原始制陶技術,生產簡單的飲食器皿。
距今6500多年的安鄉湯家崗遺址,反映了常德當時以母性為主導地位的母系氏族社會的繁榮生活。距今5000多年的安鄉劃城崗遺址,是常德進入父系氏族社會的有力證明。這時期生產工具大為改進,石器鑽孔、切割和拋光技術比較成熟,陶器普遍採用慢輪修整。
商周時期,常德境內人丁興旺,經濟繁榮。全市共有商周時期遺址550多處,出土物有鏃、簪、魚鉤、熔銅爐等。春秋戰國是歷史上社會變革時期,常德境內有上千戰國墓,有桃源采菱城、臨澧申鳴城、澧縣雞叫城、臨澧宋玉城等戰國時期的城址。
楚頃襄王22年(公元前277年),秦蜀郡守張若,"伐取巫郡及江南,為黔中郡",在今常德城東築程以守。常德有城,自此開始。秦代,常德屬黔中郡,郡衙設臨沅縣。西漢高祖時取"止戈為武,高平為陵"之意,改黔中郡為武陵郡,隸屬荊州刺史部。東漢光武帝恢復武陵郡,建武26年(公元50年)郡治從義陵(今漵浦縣)又遷往臨沅縣。順帝陽嘉3年(公元134年),荊州刺史部移治於索縣(現鼎城區韓公渡鎮城址村)。三國時,常德市歸吳國管轄,仍名武陵郡,隸屬荊州。西晉,常德市分屬武陵、天門、南平三郡。唐代,武陵、澧州隸屬江南西道。北宋,改朗州為鼎州,改澧州為澧陽軍州,均隸屬荊湖北路。宋徽宗政和7年(公元1117年),升鼎州團練為常德軍節度使。"常德"取孔穎達《詩經·大雅·常武疏》:"言命譴將帥,修戎兵戎,無所暴虐,民得就業,此事可常為法,是有常德也","常德"之名始於此。南宋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鼎州升為常德府。元代,常德府、澧陽軍州分別改為常德路、澧陽路,隸屬湖廣行中書省江南北道。明朝初期,恢復常德府,澧陽路改為澧陽府,皆隸屬湖廣布政司分守上荊南道。洪武9年(公元1376年),將澧陽府降為澧州。清代雍正7年(公元1729年),升澧州為直隸州。清代,常德府、直隸澧州同隸屬於岳常澧道。至清末,常德府轄武陵、桃源、龍陽、沅江四縣;直隸澧州轄石門、慈利、安鄉、安福、永定五縣。
1914年,湖南省政府廢除府、廳、州,保留"道",岳常澧道改為武陵道,原常德府、直隸澧州各縣由武陵道直轄,道治常德。公元1922年,湖南省撤消"道"制,僅存省與縣兩級,常德各縣直屬省管轄。公元1935年,國民政府在沅陵縣設立湘西綏靖處,將19個縣綏靖縣劃為5個行政督察區,設行政督察專員,專員兼任駐地縣長。公元1936年,國民政府正式設立專員公署,石門、臨澧、澧縣劃在第二區。公元1937年湖南省普遍設立行政督察區,第二區轄常德、華容、南縣、安鄉、沅江、漢壽、澧縣、臨澧、石門、慈利、桃源等11個縣,專員公署治所由慈利縣遷往常德縣。民國29年,湖南省調整行政區劃,行政督察區第二區改為第四區。1938年11月,第四區從常德遷往澧縣,第四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也稱常澧區專員公署。
1949年7月中旬至8月初,第四行政督察區各縣先後獲得解放。8月4日,南下途中組建的常澧區行政專員公署及全體工作人員抵達常德城。常澧專署為湖南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轄常德、華容、南縣、安鄉、澧縣、臨澧、慈利、桃源9縣。8月中旬,各縣相繼成立人民政府,並分別於8月5日和8月15日建立常德市、津市市,成立人民政府。8月28日,常澧區更名為"湖南省人民政府常德區行政專員公署(簡稱常德專署)"。
1955年2月16日,根據省人民政府已改為省人民委員會的通知,湖南省人民政府常德區專員公署改為湖南省常德專員公署。隨後,各縣市人民政府人民政府都改為人民委員會。
1962年12月30日,國務院424號文件批准,恢復益陽專區,益陽市及益陽、桃江、南縣、沅江、華容、安化六縣劃歸益陽專署管轄。
1966年3月,常德專區生產領導小組成立,代替常德專署行使職權。4月10日,專區生產領導小組撤消,成立常德專區抓革命促生產指揮部。11月,其名稱改為常德地區抓革命促生產領導小組。1968年2月28日,常德地區革命委員會成立,行使原專署職權。3月至9月,各縣(市)先後成立革命委員會,取代人民委員會。
1979年3月24日,常德地區革命委員會撤消,常德地區行政公署成立。1979年11月至1980年12月,各縣(市)撤消革命委員會,恢復縣(市)人民政府。
1988年元月,國務院以國函[1988]18號文件批准,撤消常德地區,建立省轄常德市,實行市領導縣體制。4月18日,湖南省人民政府以湘政函[1988]22號文件通知,撤消常德地區和常德縣,設兩區,原常德市改為武陵區,原常德縣改為鼎城區,兩區行政區域不變,津市市為省轄縣級市,省政府委託常德市代管。6月20日至24日,常德市召開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正式成立常德市人民政府,選出正副市長。
2002年,常德市轄2個市轄區、6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全市共有10個街道、104個鎮、105個鄉;434個居委會、4004個村委會。
截至2004年12月31日,常德市轄2個市轄區、6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全市共有10個街道、104個鎮、106個鄉。
截至2005年12月31日,常德市轄2個市轄區、6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全市共有10個街道、104個鎮、99個鄉、4個民族鄉。
⑥ 澧縣是哪裡的
澧縣,隸屬於湖南省常德市,因澧水貫穿全境而得名,位於長江中游,湖南省西專北部,洞庭湖西岸屬,與長江直線距離80公里。梁敬帝紹泰元年(555)始置澧州。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罷天門郡,置澧州,新置澧陽縣。2014年,全縣轄4個街道辦事處、14個鎮、16個鄉,境內氣候適宜,地貌多樣,水面廣大。澧縣擁有澧陽平原(湖南省最大的平原)絕大部分,面積2107.3平方公里。糧、棉、油、豬、魚是澧縣五大農業支柱產品。
澧縣先後被定為全國商品糧基地縣、優質棉基地縣和產棉大縣。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3處,以城頭山、彭頭山、雞叫城、八十壋、十里崗、丁家崗為核心的澧陽平原史前文化遺址群已由國家向聯合國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其中城頭山古文化遺址發現了中國最早的、距今6000年的古城址、古祭壇和古稻田。2015年被列為第二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
⑦ 「澧縣」這兩個字怎麼念
拼音:lǐ
⑧ 關於湖南常德市的歷史!!!
古代
常德歷史悠久,公元前277年(秦昭襄王三十年)蜀守張若「伐取巫郡及江南」,在今武陵區城東建築城池,迄今2200多年歷史。史稱武陵、朗州、鼎城,曾是七朝郡治、七朝軍府、七代藩封之地,轄區遠及湘西北、鄂西南、黔東北、桂東北地區,素有「西楚唇齒」、「黔川咽喉」之稱。
公元前30萬年,常德地區就有原始人群在沅、澧二水流域的平原山川生活、聚居。澧縣澧南鄉、張公廟鎮、津市市窯坡鄉、石門渫水下游一帶以及鼎城區灌溪鎮崗市等處有舊石器時代的遺跡40多處,經挖掘出土的石器有石片、石錘、石球、尖狀器、砍砸器等。原始人利用這些簡陋的原始工具採集果實,獵取野獸。
澧縣彭頭山遺址的發掘證明,距今9000年前,常德開始進入新石器時代,這時期的原始人已掌握了石器磨製和陶器製作技術。距今7000多年的石門皂市下層文化是中國新石器早期文化的代表之一。這時期生產工具已有河卵石加工磨製的斧、鑿等砍伐用具和魚網墜,並已掌握了原始制陶技術,生產簡單的飲食器皿。
距今6500多年的安鄉湯家崗遺址,反映了常德當時以母性為主導地位的母系氏族社會的繁榮生活。距今5000多年的安鄉劃城崗遺址,是常德進入父系氏族社會的有力證明。這時期生產工具大為改進,石器鑽孔、切割和拋光技術比較成熟,陶器普遍採用慢輪修整。
商周時期,常德境內人丁興旺,經濟繁榮。全市共有商周時期遺址550多處,出土物有鏃、簪、魚鉤、熔銅爐等。春秋戰國是歷史上社會變革時期,常德境內有上千戰國墓,有澧縣雞叫城、桃源菜菱城、臨澧宋玉城等戰國時期的城址。
楚頃襄王22年(公元前277年),秦蜀郡守張若,"伐取巫郡及江南,為黔中郡",在今常德城東築程以守。常德有城,自此開始。秦代,常德屬黔中郡,郡衙設臨沅縣。西漢高祖時取"止戈為武,高平為陵"之意,改黔中郡為武陵郡,隸屬荊州刺史部。東漢光武帝恢復武陵郡,建武26年(公元50年)郡治從義陵(今淑浦縣)又遷往臨沅縣。順帝陽嘉3年(公元134年),荊州刺史部移治於索縣(現鼎城區斷港頭城址村)。三國時,常德市歸吳國管轄,仍名武陵郡,隸屬荊州。西晉,常德市分屬武陵、天門、南平三郡。唐代,武陵、澧州隸屬江南西道。北宋,改朗州為鼎州,改澧州為澧陽軍州,均隸屬荊湖北路。宋徽宗政和7年(公元1117年),升鼎州團練為常德軍節度使。"常德"取孔穎達《詩經·大雅·常武疏》:"言命譴將帥,修戎兵戎,無所暴虐,民得就業,此事可常為法,是有常德也","常德"之名始於此。南宋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鼎州升為常德府。元代,常德府、澧陽軍州分別改為常德路、澧陽路,隸屬湖廣行中書省江南北道。明朝初期,恢復常德府,澧陽路改為澧陽府,皆隸屬湖廣布政司分守上荊南道。洪武9年(公元1376年),將澧陽府降為澧州。清代雍正7年(公元1729年),升澧州為直隸州。清代,常德府、直隸澧州同隸屬於岳常澧道。至清末,常德府轄武陵、桃源、龍陽、沅江四縣;直隸澧州轄石門、慈利、安鄉、安福、永定五縣。
近代
1914年,湖南省政府廢除府、廳、州,保留"道",岳常澧道改為武陵道,原常德府、直隸澧州各縣由武陵道直轄,道治常德。公元1922年,湖南省撤消"道"制,僅存省與縣兩級,常德各縣直屬省管轄。公元1935年,國民政府在沅陵縣設立湘西綏靖處,將19個縣綏靖縣劃為5個行政督察區,設行政督察專員,專員兼任駐地縣長。公元1936年,國民政府正式設立專員公署,石門、臨澧、澧縣劃在第二區。公元1937年湖南省普遍設立行政督察區,第二區轄常德、華容、南縣、安鄉、沅江、漢壽、澧縣、臨澧、石門、慈利、桃源等11個縣,專員公署治所由慈利縣遷往常德縣。民國29年,湖南省調整行政區劃,行政督察區第二區改為第四區。1938年11月,第四區從常德遷往澧縣,第四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也稱常澧區專員公署。
1949年7月中旬至8月初,第四行政督察區各縣先後獲得解放。8月4日,南下途中組建的常澧區行政專員公署及全體工作人員抵達常德城。常澧專署為湖南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轄常德、華容、南縣、安鄉、澧縣、臨澧、慈利、桃源9縣。8月中旬,各縣相繼成立人民政府,並分別於8月5日和8月15日建立常德市、津市市,成立人民政府。8月28日,常澧區更名為"湖南省人民政府常德區行政專員公署(簡稱常德專署)"。
現代
1955年2月16日,根據省人民政府已改為省人民委員會的通知,湖南省人民政府常德區專員公署改為湖南省常德專員公署。隨後,各縣市人民政府人民政府都改為人民委員會。
1962年12月30日,國務院424號文件批准,恢復益陽專區,益陽市及益陽、桃江、南縣、沅江、華容、安化六縣劃歸益陽專署管轄。
1966年3月,常德專區生產領導小組成立,代替常德專署行使職權。4月10日,專區生產領導小組撤消,成立常德專區抓革命促生產指揮部。11月,其名稱改為常德地區抓革命促生產領導小組。1968年2月28日,常德地區革命委員會成立,行使原專署職權。3月至9月,各縣(市)先後成立革命委員會,取代人民委員會。
1979年3月24日,常德地區革命委員會撤消,常德地區行政公署成立。1979年11月至1980年12月,各縣(市)撤消革命委員會,恢復縣(市)人民政府。
1988年元月,國務院以國函[1988]18號文件批准,撤消常德地區,建立省轄常德市,實行市領導縣體制。4月18日,湖南省人民政府以湘政函[1988]22號文件通知,撤消常德地區和常德縣,設兩區,原常德市改為武陵區,原常德縣改為鼎城區,兩區行政區域不變,津市市為省轄縣級市,省政府委託常德市代管。6月20日至24日,常德市召開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正式成立常德市人民政府,選出正副市長。
2002年,常德市轄2個市轄區、6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全市共有10個街道、104個鎮、105個鄉;434個居委會、4004個村委會。
截至2004年12月31日,常德市轄2個市轄區、6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全市共有10個街道、104個鎮、106個鄉。
截至2005年12月31日,常德市轄2個市轄區、6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全市共有10個街道、104個鎮、99個鄉、4個民族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