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崗遺址
Ⅰ 南京有哪些明朝遺址
環繞南京主城區的明城牆
御道街的明故宮遺址、午朝門東華門西華門五龍橋
東郊的內孝陵
太平門外容的岐陽王李文忠墓、徐達墓、常遇春墓
河西龍江的鄭和寶船遺址公園
安德門外的浡泥國王墓
中華門外的大報恩寺遺址
還有中山陵東面的靈谷寺
紫金山天文台的古代觀天儀器
夫子廟的明遠樓
Ⅱ 桃園三結義的遺址是在那個省
一、桃園三結義的遺址,是涿縣,即河北省,涿州市。
二、《三國演義》原文:
「劉焉出榜招募義兵。榜文行到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引出涿縣中一個英雄。那人不甚好讀書;性寬和,寡言語,喜怒不形於色;素有大志,專好結交天下豪傑;生得身長七尺五寸,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面如冠玉,唇若塗脂;中山靖王劉勝之後,漢景帝閣下玄孫,姓劉名備,字玄德。昔劉勝之子劉貞,漢武時封涿鹿亭侯,後坐酎金失侯,因此遺這一枝在涿縣。玄德祖劉雄,父劉弘。弘曾舉孝廉,亦嘗作吏,早喪。玄德幼孤,事母至孝;家貧,販屨織席為業。家住本縣樓桑村。其家之東南,有一大桑樹,高五丈余,遙望之,童童如車蓋。相者雲:「此家必出貴人。」玄德幼時,與鄉中小兒戲於樹下,曰:「我為天子,當乘此車蓋。」叔父劉元起奇其言,曰:「此兒非常人也!」因見玄德家貧,常資給之。年十五歲,母使游學,嘗師事鄭玄、盧植,與公孫瓚等為友。」
三、桃園三結義最初是小說《三國演義》里記載的故事,述說當年劉備、關羽和張飛三位仁人志士,為了共同干一番大事業的目標,意氣相投,言行相依,選在一個桃花盛開的季節、選在一個桃花絢爛的園林,舉酒結義,對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難同當,有福同享,共同實現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
四、人物介紹
1、劉備,字玄德,三國時蜀漢的建立者。他本是東漢皇帝的遠親。自從桃園結義後,請出諸葛亮,才和魏、吳三足鼎立,三分天下。劉備於公元221年稱帝,國號為漢,建都成都。公元223年,劉備病死在蜀國。
2、關羽,字雲長。公元200年劉備戰敗,關羽被曹操俘虜,極受優禮,並被封侯,但關羽身在曹營心在漢。當得知劉備下落時,過五關斬六將,攜劉備家眷返回,成為封建社會忠孝仁義的楷模。他雖在三人中排行老二,但卻死得最早,於公元219年孫權襲荊州時被殺。
3、張飛,字翼德,是魯莽英雄的代名詞。不過,他在長坂坡上的壯舉,至今仍是美談。遺憾的是他在公元221年劉備發兵攻吳為關羽報仇,臨行前被部將刺殺,留下一世英名。
註:《三國演義》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以描寫戰爭為主,反映了吳.蜀.魏三個政治集團之間的政治和軍事斗爭。分為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
Ⅲ 河南省境內有那些古代遺址這些地方在哪個城市
1、殷墟
殷墟,原稱「北蒙「,是中國商朝後期都城遺址,位於河南省安陽市。殷墟科學發掘91年來,考古人員清理過商代墓葬超過2萬座。「婦好墓在單個墓葬中出土隨葬品數量最多,代表了晚商文化的發展水平、思想觀念、活動范圍以及工藝技術水平。
20世紀初,殷墟因發掘甲骨文而聞名於世,出土了大量都城建築遺址和以甲骨文、青銅器為代表的豐富的文化遺存,系統地展現了中國商代晚期輝煌燦爛的青銅文明,確立了殷商社會作為信史的科學地位。被評為20世紀中國「100項重大考古發現」之首。
2、河南仰韶文化遺址
位於河南省澠池縣城北韶山腳下,距縣城9公里。遺物中陶片較多,石器和骨器較少。有長條形單刃的石刀和中部鑽圓孔的石紡輪;有骨鏃、骨鑿和骨針等。
這個遺址出土的彩陶較復雜,多先施白色陶衣,然後著彩。彩繪圖案有米字紋、弦紋、x形紋、方格紋和圓點紋等,與廟底溝的彩繪圖案類似,其時代應屬於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遺址。1978年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3、賈湖遺址
位於河南省舞陽縣北舞渡鎮西南1.5公里的賈湖村,是中國新石器時代前期重要遺址,釋光測年結果顯示其距今約9000―7500年,保護區面積5.5萬平方米,始發現於20世紀60年代初。
是規模較大、保存完整、文化積淀極為豐厚的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存。骨笛賈湖遺址共發掘出30餘支骨笛,還是世界上迄今為止發現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管樂器。通過賈湖遺址出土的陶器上的附著物發現:9000年前賈湖人已經掌握了酒的釀造方法,這一發現也填補了世界酒文化的空缺。
(3)赫崗遺址擴展閱讀:
在賈湖遺址出土的遺物中,共發現十多例契刻符號,分別刻在甲、骨上,專家研究認為這些刻符的筆畫與漢字的筆畫一致,書寫特點也是先橫後豎,先左後右,先上後下,與漢字基本結構相一致。是世界上發現的最早與文字起源有關的實物資料。
賈湖刻符對漢字來源的關鍵性問題提供了新的佐證,並被認為早於安陽殷墟的甲骨文卜辭4000多年,領先於素稱世界最早的古埃及紙草文字,是迄今為止人類所知最早的文字雛形。
Ⅳ 我國有史以來全部重大的考古發現有哪些
1、北京周口店遺址與北京人和山頂洞人
2、雲南元謀人遺址
3、陝西藍田人遺址
4、金牛山遺址及金牛山人
5、馬壩人遺址
6、泥河灣舊石器時代遺址群
7、丁村遺址
8、仙人洞與吊桶環遺址
9、玉蟾岩遺址
10、裴李崗遺址
11、賈湖遺址
12、興隆窪遺址
13、大地灣遺址
14、仰韶遺址
15、半坡遺址
16、姜寨遺址
17、後岡遺址
18、廟底溝遺址
19、大汶口遺址
20、河姆渡遺址
21、大溪遺址
22、城頭山遺址
23、屈家嶺遺址
24、崧澤遺址
25、馬家窯遺址
26、柳灣墓地
27、牛河梁遺址
28、城子崖遺址
29、良渚文化遺址群
30、石家河遺址群
31、陶寺遺址
32、王城崗遺址
33、齊家坪遺址
34、卡若遺址
35、石峽遺址
36、東灣仔北遺址
37、圓山遺址
38、二里頭遺址
39、東下馮遺址
40、夏家店遺址
41、大甸子遺址和墓地
42、偃師商城
43、鄭州商城遺址
44、盤龍城遺址
45、安陽殷墟遺址
46、吳城遺址
47、新干大墓
48、三星堆祭祀器物坑
49、周原遺址
50、豐鎬遺址與墓地
51、琉璃河遺址
52、晉侯墓地
53、三門峽虢國墓地與上陽城遺址
54、晉國故城遺址
55、鄭韓故城
56、燕下都遺址
57、曾侯乙墓
58、紀南城周圍的墓葬群
59、中山王陵
60、銅綠山礦冶遺址
61、秦咸陽城及秦宮殿遺址
62、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
63、睡虎地與龍崗秦墓
64、漢長安城遺址
65、居延漢代遺址與簡牘
66、西漢帝陵與陵園遺址
67、燒溝漢墓
68、銀雀山漢墓
69、滿城漢墓
70、漢代楚王陵
71、馬王堆漢墓
72、南越王墓
73、石寨山滇人墓地
74、漢魏洛陽城
75、樓蘭故城遺址
76、尼雅遺址
77、鄴城遺址
78、走馬樓孫吳簡牘
79、南京東晉——南朝帝王陵墓和大族家族墓地
80、集安高句麗王室與貴族墓葬
81、雲崗石窟
82、龍門石窟
83、敦煌莫高窟
84、龍興寺佛教造像窖藏
85、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
86、隋唐洛陽城遺址
87、隋代虞弘墓
88、唐代帝陵陪葬墓
89、法門寺塔基與地宮
90、阿斯塔那墓地
91、渤海上京龍泉府遺址
92、南唐二陵
93、白沙宋墓
94、遼陳國公主墓
95、龍泉青瓷窯址
96、耀州窯遺址
97、西夏王陵
98、古格故城遺址
99、元大都遺址
100、明定陵
Ⅳ 古城尼尼微的遺址是如何被發掘的
幾千年過去,人們除了從史書上知道曾經有過尼尼微這座城市之外,其它就一無所知了內。容1842年,一位叫博塔的法國考古學家,在反復琢磨了《聖經•約拿書》之後,來到了伊拉克的摩蘇爾市。在流經摩蘇爾的底格里斯河左岸,他發現了一大一小兩個小山崗。大的叫「庫容吉克」,小的叫「約拿之墓」。博塔認為這兩個山崗就是古城尼尼微的遺址。他挖掘了一段日子,竟一無所獲。
1845年,有一位名叫萊亞德的英國考古學家,也按照《聖經•約拿書》中對尼尼微城址的描述,找到了這里,對庫容吉克山崗進行了長達6年的發掘,終於找到了辛赫那裡布的王宮和亞述巴尼拔王的部分藏書室。證明這里就是亞述帝國的首都尼尼微。
Ⅵ 廣州有哪些名勝古跡
1,南越王墓
西漢南越王墓位於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解放北路的象崗山上,是西漢初年南越王回國第二代王答趙眜的陵墓。
2,光孝寺
光孝寺,廣東著名古建築群之一,位於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光孝路北端近凈慧路處。據《光孝寺志》記載,初為公元前二世紀南越王趙建德之故宅。三國時代,吳國虞翻謫居於此,辟為苑囿,世稱虞苑。虞翻死後,家人舍宅作寺。
3,六榕寺
六榕寺位於廣州市的六榕路,是廣州市一座歷史悠久、海內外聞名的古剎。寺中寶塔巍峨,樹木蔥茂,文物薈萃,歷史上留下不少名人的足跡。
4,懷聖寺
懷聖寺是廣州的清真古寺之一,始建於唐高祖武德年間,懷聖寺總面積1553平方米,整體建築為典型的阿拉伯建築風格,寺內設有教長室、藏經室,禮拜大殿和專供洗禮的水房寺內的光塔。
5,南海神廟
南海神廟,又稱東廟、波羅廟,坐落於廣州市黃埔區廟頭村,建於隋開皇十四年(594年),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是中國歷代皇帝祭海的地方。
Ⅶ 安慶的歷史遺跡的資料
1、迎江寺
安慶迎江寺位於安慶東門外,瀕臨長江,佔地3萬余平方米,始建於北宋開寶七年(974年),歷代均有整修或修建。
據《安慶府志》和《懷寧縣志》記載,迎江寺於明萬曆已未(公元1619年)由懷寧縣士紳阮自華募捐重建、
明光宗曾親書匾額「護國永昌禪寺」,清順治七年(1650年)敕改「迎江禪寺」,乾隆帝賜「善獅子吼」額,光緒八年(1882年)題匾「迎江寺」,
整座寺院建築在長江岸邊的高地上,殿堂巍峨,從十里開外即能見其雄姿。
2、振風塔
振風塔,坐落於安徽省安慶市迎江寺內,原名萬佛塔,又名迎江寺塔,後取名「振風」,有「以振文風」之意。振風塔位於安徽省安慶市迎江區沿江東路北側,瀕臨長江。
安慶振風塔從明穆宗隆慶二年(1568年)開始興建,於明隆慶四年(1570年)建成,是長江沿岸古塔之一。該塔除具有佛塔的功能外,還具有導航引渡的功能。
3、薛家崗遺址
薛家崗遺址,面積6萬平方米,地處安徽省潛山縣(安慶市代管縣)王河鎮永崗村和利華村交界處。它是新石器時代遺留下的古文化遺址。
現出土了大約3000件文物,主要是石器,陶瓷和玉器,並發現了百餘座的墓穴。薛家崗遺址延續時間長,分布范圍廣,文化層堆積厚,遺跡遺物豐富和文化內涵深邃,成為長江中下游地區遠古文化——薛家崗文化的典型代表。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桐城文廟
桐城文廟為明清以來當地祭孔的禮制性建築群,雄居縣城中心,面臨廣場,正對繁華街區和平路,名人故居集中的老街三面環擁,如眾星拱月。
據《安慶府志》、《桐城縣志》,文廟原在縣城東郊外,始建於元延祐初年(公元1314年),元末毀於火。明洪武初移建於今址。
後因屢遭兵火與風雨侵蝕,明清兩代修葺19次。雖然迭經廢興,而今還其原貌,整修一新的文廟,仍然格局堂皇、古樸典雅。
5、六尺巷
六尺巷,位於安徽省桐城市(安慶代管縣市級)的西南一隅,全長100米、寬2米,建成於清朝康熙年間,巷道兩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著「禮讓」二字。
「千里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存,不見當年秦始皇」。這首「讓牆詩」就出自六尺巷一段歷史典故。
史料記載:張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與吳氏鄰,吳氏越用之。家人馳書於都,公批書於後寄歸。家人得書,遂撤讓三尺,故六尺巷遂以為名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六尺巷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安慶桐城文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振風塔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迎江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薛家崗遺址
Ⅷ 樓蘭古城遺址的具體地理位置
樓蘭古城遺址位於若羌縣境內,羅布泊以西,孔雀河道南岸7公里處,整個遺址回散布在羅布泊西岸的雅答丹地形之中。從地理位置,歷史文獻與實地踏察,自一九○○年三月,為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做工的維族人艾爾迪克,順原路為斯文·赫定尋找丟失的鐵鏟時意外發現樓蘭古城遺址,回報給斯文·赫定。經斯文·赫定確認是樓蘭古城遺址。即東經89°55′22〃,北緯40°29′55〃處。
Ⅸ 埃及歷史遺跡有哪些急用~~~~~~~
•阿布米奈
文化遺產 1979年
•底比斯古城及其墓地
自然遺產 1979年
•伊斯蘭城市開羅
文化遺產 1979年
•孟菲斯及其墓地—從吉薩到代赫舒爾的金字塔區
文化遺產 1979年
•從阿布•辛拜勒到菲萊的努比亞遺址
文化遺產 1979年
•聖凱瑟琳地區
文化遺產 2002年
•鯨谷
文化遺產 2005年
1.阿布米奈
阿布米奈是早期基督教聖城。它的建築有教堂、洗禮池、古羅馬長方形教堂、修道院、公共建築、街道、民房和工場。這一切都建立在一位殉教者—亞歷山大的米納斯的墳墓之上,他死於公元296年。
建成於公元3世紀的阿布米奈修道院,目的是為了紀念一位名叫米納斯的亞歷山大士兵,他是戴克里先軍隊的一名軍官。在戴克里先軍隊取得戰勝後,米納斯拒絕屠殺任何基督教徒。不但如此,他還公開宣稱了自己的基督教精神,這一行動極大地激勵了其他基度教徒繼續承受來自戴克里先軍隊的壓迫和折磨。
阿布米奈修道院位於亞歷山大城市的南部,處於危地埃爾-那川和亞歷山大之間。傳說米納斯的屍體在由弗里吉亞運回的途中,駱駝突然停止行走,於是,米納斯的屍體只好就地掩埋。就在同一地方,一口水井出現在沙漠中。水井的出現使得該地長滿了野葡萄和橄欖樹。這片綠洲被稱作神聖的米納葡萄園。今天,只有廢墟和沙漠成了歷史上這一片美麗的綠洲的見證者。
為了容納越來越多的基督徒朝聖者,於公元5世紀修建了熱水池貝西麗卡,為周圍的熱浴室和浴池提供聖水。傳說朝聖者將貝西麗卡的水裝到一個很小的花瓶中。花瓶用帶有聖徒米納斯象的密封封好,聖徒米納斯站在兩條跪著的駱駝中間。在公元5世紀和6世紀期間,熱水池貝西麗卡周圍建造了許多建築,有一個48000平方尺的修道院與貝西麗卡的北部相通。考古學家挖掘出一個完整的城鎮,發現了許多房屋和公墓。它們甚至還發現了製造花瓶的瓦罐匠、作坊以及花瓶的碎片。
阿卡締斯的貝西麗卡這一建築物的造型是一個很長的帶有柱廊的大廳。大廳的東端通常建有一個或多個半圓形拱頂,最西端是教堂的前廳。阿卡締斯的貝西麗卡建於公元5世紀,位於一群華麗的建築物中心,正好處於亞歷山大城南部。建築的頂部由56根大理石柱支撐。
洗禮池位於貝西麗卡的西端,角落是半圓形的,帶有多彩的大理石壁龕。這是表現了古代基督教建築藝術風格的唯一的建築物。貝西麗卡的西面有一個教堂,其建築風格明顯受到古埃及和拜占庭建築藝術的影響。
2.底比斯古城及其墓地
底比斯古城及其墓地,橫跨尼羅河中游兩岸。197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底比斯古城及其墓地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底比斯古城及其墓地是埃及著名古跡,位於埃及的盧克索至卡納克一帶,跨尼羅河中游兩岸,為古埃及的中王國與新王國(第19-25王朝)時代首都。古城面積約15.5平方公里,東岸有卡納克神廟和盧克索神廟,西岸為王室陵墓所在地帝王谷和王後谷。
底比斯最著名的古埃及建築是卡納克神廟,它由蒙特神廟、阿蒙大神廟和賴特神廟三組建築物組成,均有磚牆環繞。阿蒙大神廟始建於公元前1870年,其後10多個王朝加以擴建,是古埃及法老獻給太陽神、自然神和月亮神的廟宇。其全部用巨石建造,是世界上現存的規模最大的古廟宇。
■阿蒙神廟位於尼羅河邊緣,圖中前景的湖泊是祭司進行日常沫浴儀式的地方,同時也作為神廟飼養獻祭鳥類的場地。
卡納克神殿的大柱廳素有藝術世界奇觀之稱。大廳建於兩代國王統治時期,即公元前1302年-前1290年第十九王朝西提國王時期和公元前1290年-前1224年拉美西斯二世執政時期。大柱廳的建築面積達5000平方米,廳頂距地面約25米,由直徑為4米、高約21米的134根圓形石柱支撐,中間19根最大,每根高達20多米,桂冠直徑為3.6米,頂端可站立100餘人,這些石柱山由1米多高的鼓形石塊壘成,邊廊石柱高達13米。廳壁上刻有許多奇妙的浮雕和銘文,記載了國王與諸神之間的關系。
走進神廟的小廳,可看到兩塊方尖碑,這是為紀念哈特謝普蘇特女王而建的。哈特謝普蘇特是埃及歷史上一位著名的女王,是圖特莫斯二世國王的王後,國王駕崩後,她於公元前1486年-前1468年執政。廳內有一塊粉紅色的花崗碑石,高30.5米,是從阿斯旺通過水路運來的。
神廟中的聖殿由花崗岩建成,分里外兩間。裡面一間專為存放聖船用河,牆壁上的浮雕描繪了當年聖船出發的盛況。神廟中的節日廳建於第十八王朝圖斯莫斯法老執政期間,距今已有近3390年的歷史。廳頂由52根石柱支撐,廳內牆壁上也有不少引人入勝的浮雕。
神廟的大庭院建於公元前945年,是埃及最大的神廟院,佔地面積達7989.7平方米。庭院的左邊有西提二世廟,右邊為拉美西斯三世修建的阿蒙神廟。中間有一石柱廳,高達21米的大石柱矗天而立。
■這是一排公羊頭斯芬克斯雕像,它們是主神阿蒙的象徵。每隻公羊頭部的下方都站立若一尊酷似法老的小型雕像。
神廟除有雄偉的建築外,還有許多妙趣橫生的浮雕和彩繪。浮雕和彩繪的題材很廣泛,從不同角度反映了埃及古代社會的生活。其中有國王、貴族祭祖活動的盛大場面,也有農夫、船匠生產勞動的情景。有些彩繪和浮雕逼真地刻畫出頑皮的兒童和爬動的蟲獸的形象,充滿了濃都的生活氣息
■阿蒙神廟庭院內僅存的一根完整石柱。
■哈特謝普蘇特方尖碑原貼有黃金飾板是用平底船從阿斯旺運到神廟。
盧克索神廟建於公元前14世紀,是獻給阿蒙神的。神廟原長190多米,寬約50米,裡麵包括庭院、大柱廳和諸神殿等部分,神廟最南端是一座聖殿,殘存的遺跡中有一幅浮雕,描繪了艾米諾菲斯三世法老由神引導步人聖殿的情景。
■哈特謝普蘇特的葬儀殿位於底比斯地區尼羅河兩岸,是古埃及建築的傑作。
中央大廳東面是一個小型禮拜堂,四周石壁上的雕刻描繪著特伊亞女王和阿蒙太陽神象徵性結婚,以及他們在女神幫助下,降生王子時的情景。庭院四周正面建有雙排雅緻的似紙草捆紮狀的石柱,柱頂呈傘形花序狀,十分優美。北部入口處是造型獨特的柱廊,桿子共14根,每根約16米高。在神廟塔門兩旁,聳立著兩尊高14米的坐像,是拉美西斯二世的雕像,神廟牆上的浮雕生動地描述了他執政初期與赫梯人作戰的情景。左片兩邊的浮雕構成一幅完整的組織畫。左邊的畫面描繪了當時的軍營生活、戰前召開軍事會議及法老御駕親征、在戰車上指揮戰斗的情況。右邊的畫面栩栩如生地描繪了拉美西斯二世向敵人發動進攻、彎弓射箭的動作及赫梯人潰逃的情景。在拉美西斯庭院里,石柱中間有一尊拉美西斯二世的石雕像,旁邊的石壁上雕刻著浮雕和文字,敘述了當年這里舉行慶典儀式的情形。
公元前14世紀阿蒙霍特普王世在底比斯南面1.6公里處的盧克索城建成獻給阿蒙神的新神廟、即盧克索神廟,用以斯芬克斯雕像護衛兩旁的聖道把兩廟連接,新廟後經法老們多次改建。
在兩座阿蒙神廟及其周圍就是底比斯的城區,包括法老的宮殿、貴族大王的官都以及眾多的街道店鋪,在古代曾是埃及最繁華的一個城市,但這些建築如今已全都盪然無存。根據埃及宗教信仰,陰間冥府是按日落方向處於尼羅河兩岸之遠方。每個城市的布局一般都是把居住區放在東岸,墓葬區在西岸。
■圖坦卡門的陵墓之所以能夠保存完整,是因為其上部的拉美西斯六世的陵墓轉移了盜墓者的視線。
■圖坦卡門墓室里擺放著巨大的石英岩石棺,牆壁上繪制著鮮艷的壁畫,壁畫的主題與地下世界有關。
在尼羅河兩岸的有公元前1550年-前200年間古埃及第十八至第二十王朝的王室陵墓,在沿尼羅河谷地邊緣山崖長達數十里的地帶布瞞著數以於百計的古墓。在山崖與河岸之間是各代法老建造的祭廟。位於山崖背後的一個荒涼的山谷里是法老木乃伊的秘密墓室,因為共計有新王國的62位法老長眠於此,故稱為帝王谷。從帝王谷往東幾公里是第18王朝著名女王哈特謝普蘇特在位時興建的葬儀殿。其以階梯式廟宇、希臘式廊柱和獨具特色的岩雕而蜚聲世界。廟宇放棄了傳統的神廟布局,完全按山崖谷地景觀的需要把整個建築設計戊疊升的三層。台階性中央以平緩的梯道連接,最上層柱廊後面才是殿堂本部,其內殿則鑿於山崖之中。王面柱廊用簡單的方形柱,上層有些側廊則用刻有凹槽的圓柱,形制優美,各種廊廡牆面皆有彩色壁畫,柱廊外觀則以清亮純凈的色調和作背景的懸崖相呼應。這種建築手法被認為是古代建築中和自然景觀充分結合的典範。雖經歷3000多年,大殿上的浮雕還保存完整。
■帝王谷位於尼羅河西岸的峨崑山中、峨崑山頂峰呈金字塔形狀。帝王谷內道路曲折婉蜒,共有62位法老葬身於此。
兩層平台極其廣闊,每層平台前設列柱和通廊,配有極細膩的浮雕,內容有女王降生、女王出訪紅海最南端國家蓬特以及搬運方尖碑等。是古埃及最為傑出的建築之一。
3.伊斯蘭城市開羅
世界上最古老的伊斯蘭城開羅隱落在現代開羅城區的中心。它建於10世紀,以著名的清真寺,土耳其式浴室和美麗的噴泉成為當時伊斯蘭世界的新中心。它的黃金時代一直持續到14世紀。
開羅地處尼羅河三角洲上游,位置在尼羅河東岸,伊斯蘭的開羅被現代化的商業地區所環繞。城市建與公元641年。在歷史上發揮著政治和文化的功能。現在是國家首都。
穆斯林征服以後,伊斯蘭化埃及的第一座首都福斯特建於公元641年。
公元870年,行政長官伊本•圖倫被實權人物阿比西德.卡里夫(Abbasid Caliphs)釋放,因為安全原因,他在福斯特外建立了自己的城市。
公元969年,處於同樣的安全原因,法蒂瑪人抵達埃及,開始進行重新安置首都在埃爾吉拉(El-Qirah),成為中世紀開羅的核心。這是法蒂瑪王朝的黃金年代。
公元12世紀,阿尤布王朝的建立者薩拉丁構築防禦工事改造開羅,展示他的軍事思想。他沒有統一鄰近的建築有石牆的福斯特和埃爾吉拉,建立了大本營取代了王子的宮殿。
1261年,在馬木魯克(1250—1517)統治下,開羅成為伊斯蘭世界新的中心,而以前的角色是大馬士革和巴格達。
公元16世紀期間。開羅享有黃金時期。
公元1517年,開羅被奧斯曼帝國所征服。
伊斯蘭開羅說明了法蒂瑪城市規劃的觀念,他們的藝術品質一樣,鼓勵建築物的綜合。雖然由於實用的原因發展幹道,中世紀布局的城市具有它自己大量的街巷和庭院,一直保存到今天。
開羅自從建立以來的歷史說明了它的600座傑出的建築物偉大的建築。伊本圖倫留下完整的伊斯蘭建築,著名的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清真寺。法蒂瑪人留下了幾個有意義的作品,例如埃拉扎爾(El-Ahzar)清真寺大學(972)、阿拉昆(Al-Hakim)清真寺(1003)和阿拉克馬爾(Al-Akmar)清真寺(1125),也有具有歷史價值的大門。薩拉丁留下大本營和城牆(1202)。對城市而言,馬木魯克增添了無數建築的光彩,包括哈桑蘇丹的清真寺—學院(1362)。
在保護古老的開羅城上,奧斯曼帝國用他們土耳其人的影響使整個城市富裕起來。伊斯蘭開羅幾個大的的建築物是無可爭辯的傑作。開羅中央聚集著為數眾多的街道和古老的住宅,如此「保持傳統的都市結構的形態、人類住宅的形態而返回到中世紀」。在政治、智慧和商業水平上,開羅的歷史中心組成一個印象深刻的材料證明了城市在古老時代的國際重要地位。
4.孟菲斯及其墓地—從吉薩到代赫舒爾的金字塔區
這處非凡的墓葬群遺址坐落在古埃及王國首都的周圍,包括岩石墓,石雕墓,廟宇和金字塔。
這處遺址被認為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
金字塔墓葬群遺址坐落在古埃及王國首都孟菲期的周圍,主要在吉薩高原上。相傳,古埃及第三王朝之前,無論王公大臣還是老百姓死後,都被葬入一種用泥磚組成的長方形的墳墓,古代埃及人叫它馬斯塔巴。後來,有個聰明的年輕人叫伊姆荷太普,在給埃及法老左塞王設計墳墓時,發明了一種新的建築方法。他用山上採下的呈方形石塊來代替泥磚,並不斷修改陵墓的設計方案,最終建成一個六級的梯形金字塔――這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金字塔的雛形。建金字塔之風在第三王朝法老時擴大,他生前為自己准備的陵墓已建成57米高的六級梯形金字塔了。到第四王朝時,法老更加驕縱無度,不計代價地興起造墓之風,於是便出現了三大金字塔。第五王朝是由太陽神的祭司長建立的。由於人民的激烈反對和法老財力的拮據,第五王朝建造金字塔的規模顯然縮小了。第六王朝以後地方勢力抬頭,各州州長紛紛自立,法老的中央集權有名無實。古工國的統一局面,逐漸陷於分裂瓦解,金字塔之風也由此衰弱。
古埃及到底建了多少座金字塔說法各異,有的說有70多座,有的說有80多座。埃及考古文物局局長1993年1月3日宣布,在古薩地區又發現一座金字塔。這是世界上最重大的考古發現,使金字塔總數增至96個。此數字應是較為可信的。古人把死看作一種再生,所以像生一樣精心設計了死後的寓所。人類對死的沉迷或許會在下個世紀結束。相信下個世紀不會再有什麼君主或總統造這類墳墓了。
5.從阿布•辛拜勒到菲萊的努比亞遺址
古埃及新王國第十九王朝的拉美西斯2世建造了這座大型岩窟神廟。距今已有3300年的歷史了。拉美西斯二世在凱爾奈克神廟和盧克索神廟留下了無數自己的塑像,可見是個自我表現欲很強的人,他建造的眾多神廟中,登峰造極之作就是這座阿布,辛拜勒神廟。站在大神廟正面的4座拉美西斯二世像前,遊人們一定會因為拉美四斯二世居然有如此強大的王權,能在尼羅河的盡頭建起如此宏偉的建築而感到震驚吧。
正面的4座拉美西斯二世像高達20米。遊人們一邊為這種威勢所震驚,一邊進入神廟內部。內部是一個大列柱室,是由8座高達10米的模仿俄塞里斯神的拉美西斯二世立像構成的。大列柱室兩側牆上的雕刻絕對不容錯過。上面刻著拉美西斯二世在卡疊什(現敘利亞地區)和赫梯人激戰的壯觀場面。大列柱室深處的前室中的觀光亮點是奈菲爾塔利王後的浮雕。最深處聖地內並排有數座雕像,從右至左依次是:拉•哈克提神、神格化了的拉美西斯二世、阿蒙•拉神和普塔哈神。
神廟在被納賽爾湖湖水淹沒之前,被切割成很多塊遷移到了現在的位置之上。在岩石構成的山體中建有一個大拱頂,神廟就被放在拱頂內。大神廟的右側就是進入拱頂的入口。神廟內就像大工廠一樣,由鋼筋混凝土的拱頂支撐起來。3000年前的巨大建築和最新的現代技術融合在一起,倒也很有趣。由水泥拱頂內的通道可以返回到巴士乘車處。
6.聖凱瑟琳地區
此地傳說是摩西取十誡碑石的西奈山所在地。整個地區是基督教、伊斯蘭及猶太教三大宗教的的聖地。東正教聖凱瑟琳修院即位於山腳下,建於6世紀,是保有最初功能的最古老基督教修院之一。
7.鯨谷
位於埃及沙漠西部的乾涸河道的鯨谷,包含著早期殘留的現已滅絕的珍貴人類所知道的最後一批有腿的鯨化石。這些化石表現了鯨進化的重要環節之一:浮現了鯨由海洋進化到早期的陸地動物。這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進化階段的實證。它生動的描繪了這些鯨轉變時期的形狀和生命。由於它的交通便利和迷人環境以及受保護的景觀,這里化石的數量、集中量和質量都是舉世無雙的。鯨谷的化石展現了它們在鯨的後鰭退化了的原始狀態。盡管仍然保持頭骨和牙齒結構的原始面貌,但是它們已經顯示了現代鯨的典型最新身體形態。其他化石所處的位置使它可以重現那時的周圍環境和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