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大洋洲遺址
⑴ 新干大洋洲商墓出土了什麼
新干縣位於江西省中部、贛江中游,自古為贛粵交通要道上的重地。20世紀60年代,在縣境內大洋洲鄉贛江東岸的沙丘上,發現了一座東西長8.22米、南北寬6.6米、帶有二層台的一棺一槨形式的商代晚期大墓,墓內隨葬品異常豐富,青銅器數量達480餘件,是江南地區商代青銅器的一次重大發現,也是國內目前在同一遺跡單位內出土商代青銅器最多的一次。
大洋洲商墓所出土的青銅器,工藝精美,品種獸面紋虎耳鼎繁多。禮器有鼎、鬲、覷、簋、豆、匕,酒器有罍、瓿、卣、壺、瓚、勺;樂器有鑹、大鐃;兵器有胄、鉞、戈、戟、矛、長刀、短劍、鍘;用器有杖首、炭箕、廚刀;工具有斧、鑽、鑿、刻刀;農具有耜、臿、犁、鐮等。此外還有許多飾件和青銅雜器。大洋洲商墓的青銅器多成組成套。如夔形足扁足鼎,有大小不同30多件。與鼎配合使用的匕也有多件,重疊放置。有的器類有幾種形制,如工具中有形狀、尺寸都有差異的鑽,有平刃、斜刃的刻刀等。
商代的青銅農具出土極少,原因在於農具作為生產活動中的實用器,在破損後無法修復而只能回爐重鑄,很難得以留存;二是在商周時期,青銅製品還很珍貴,青銅主要用來鑄造禮器和兵器,首先滿足祭祀與戰爭這樣的國家大事,農具仍以石、木等質料的器具為主;三是中原一般不用農具來隨葬,目前所見的一些農具也主要是出自遺址和窖藏。大洋洲商墓農具眾多,堪稱農業考古上的重大發現,更是同時期其他青銅文化中少見的。其中鐮的形制,是後來流行於長江下游鐮的前身。青銅犁也是時代較早的器類。農具中的臿,也有不同的造型。銅耒是目前出土的商代青銅耒中唯一的一件,也是目前所見年代最早的青銅耒。
大洋洲商墓青銅器中有不少大型器物。其中的大方鼎形制宏偉,通高97厘米,重49.2千克,方腹平底,鼎耳上各鑄一卧虎。方腹的四面都飾有獸面紋和乳釘紋,四足飾羊角獸面紋。大覷通高110厘米,重78千克,上部為大口盆形的甑,下部為鬲,兩部分合為一體,四個袋足。除耳上雙鹿以外,整個器物一次渾鑄成形,紋飾精美,堪稱「中華覷王」。方卣,通高29厘米,細頸方腹,提梁貼靠頸側,梁端為龍首形,蓋紐與梁間有蛇形絆鏈,飾饕餮紋,圈足飾鏤空雲紋,腹面有孔,內部有十字形管道,底部也是雙層,便於用炭火或沸水加溫。饕餮紋小方鼎,底部也是雙層,兩底間的腹面設一小門,可以向上揭開,將炭火置入加熱。青銅器的裝飾工藝也很發達,戈與大鉞上分別有嵌綠松石和嵌紅銅的花紋,銅器表面裝飾富有地方特色的燕尾紋、編織紋、變體獸面紋、陰刻雲雷紋和立體圓雕虎等動物形象。
大洋洲商墓的青銅器許多與中原商文化的器物相同或類似,但又有不少明顯的地域特徵。如在禮器的組合上,絕大多數是食器,酒器只佔了很小的比例,並且只有盛酒器與注酒器,而缺少飲酒器,一般常見的尊、觚、爵、角、斝等器類組合都不多見,與中原地區青銅器中酒器佔大部分的情況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即使是形制和中原類同的器物,不少也有特別的裝飾或花紋,如器耳上多附加虎、鹿一類動物形飾,紋飾間多有燕尾紋、闊口的牛首紋等。食器中扁足鼎尤為多見,有大小不同的幾十件。鼎耳上都飾立虎,扁足作浮雕狀的夔形,個別還有扁足作魚形的,更為特異,不見於中原地方。樂器中的大鐃,在商代是南方特有的器種,三件鐃紋飾彼此不同,有的飾有雲紋、聯珠紋、有的飾勾連雷紋,是前所未見的精品。青銅禮器表達了對虎的崇拜,以虎的形象為主題圖案是大洋洲青銅器獨有的裝飾特點。虎或以立體的形式出現於青銅容器的耳部,或簡化為虎頭獸面紋飾於器物腹部,或變形為虎足支撐銅鼎。其中一隻雙尾虎是新干商代大墓的象徵性器物,它長近一米,高約半米,虎背上伏著一隻小鳥,看上去更像一隻大貓,不僅不凶惡,還十分可愛,而且這只老虎還有兩條平行並列的尾巴。
兵器的特色更多。墓中有一些象徵統治者權威的器物,如象徵兵刑權力的大鉞等。戈均系直援無胡,有方內、曲內兩大類。其中曲內戈。內作無角獸首形,顯示利齒。長刀形狀狹長,前端鉤卷,背上有插入書必內的片狀環。戟為渾鑄,以直援的戈與長刀合為一體。兵器中的短劍尤其值得重視,這種短劍的劍身下端平直,有短莖,比西南地區出土的早期柳葉形劍、周初的柳葉形劍更近於東周流行的劍的形制。這種短劍的發現,為東周劍的起源提供了新的線索。個別兵器上鑄有符號,類似於當地陶文,可能是文字。
在大洋洲商墓中還出土不少形式特殊的禮器。一件青銅人面高60厘米,作兩面相同的人面形,中間有管上下通貫,可插入木質桿狀物。人面頂上有雙角,角上飾雲紋,雙目圓睜,尖耳闊鼻,張口,露出牙齒,有一對卷彎的獠牙,可能與當時的祭祀崇拜有關。還有瓚,前部形如粗矮的觚。後有長柄,系舉行隆重的裸(guan)禮時所用,甚為罕見。每當盛大的祭祀時,君主用瓚從罍等大型貯酒器中舀取鬯(chang)酒,然後緩緩地將酒注於地上,以祭享自己的祖先,稱為裸禮。這樣的墓主一般身份很高。
新干大洋洲商代青銅大墓是目前已知商代遺跡大規模分布的最南端標志性實物,填補了關於江南商代遺跡分布研究史的一大空白,其驚人的發現可與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相媲美。青銅器數量之多、造型之奇特、紋飾之精美,堪稱中國南方青銅器的傑出代表,並有「北有婦好、南有新干」的美譽。新干大墓出土青銅器不僅融合土著與多元文化因素為一體,而且呈現出了「多、奇、精、美」等特徵。充分說明了墓主強大的勢力和顯赫的地位,可能是商王朝江南的一個方國。它的發現,彌合了江南文明史的斷層,成為揭開3000多年前長江流域文化之謎的重大依據,它融合了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和土著等諸多文化因素,成為探索華夏文明「多元一體」發展格局的重要物證。
⑵ 簡述中原文化對江西文化的影響
江西文化,又稱之為贛文化和江右文化,泛指贛地從古至今所創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
贛文化在上古時代脫胎於越文化、吳文化,在兩千多年中不斷和中原文化融合,最終發展成贛文化。總體看,贛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子系統。經長期發展,它又派生出一系列自己的文化分支,構成層次豐富、脈絡清晰的網路。
贛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子系統,經長期發展,它又派生出一系列自己的文化分支,構成層次豐富脈絡清晰的網路。
近代以來,新淦出土的青銅鼎、余干出土的陶器、靖安挖掘出的古劍古扇這些在江西現已出土的文物表明,江西或許在殷商時期,就應經擁有了一個獨立於中原的文明體系!
從地域角度看:贛文化包含了潯陽文化、豫章文化、臨川文化、廬陵文化、袁州文化等諸多子系統。
從對社會經濟發展產生重要作用角度看:江西的銅文化、瓷文化、書院文化、禪道文化、蘇區文化、文學、藝術、哲學等,各自構成了相對獨立的系統,它們對中華民族文化史有著重大的推進作用。
(2)江西大洋洲遺址擴展閱讀:
江西是歷史人文淵源之地,文章節義之邦,素有「物華天寶、人傑地靈」、「雄州霧列、俊采星馳」之美譽。
從古至今,這片古老而富饒的土地,孕育著悠久的歷史和璀璨的文化,涌現出一代又一代的傑出人物,留下了豐富而珍貴的人文資源,在中華民族文明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深遠影響。尤其在宋明時期,全盛的江西文化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結晶和代表。
一、江西歷史文化的四個發展階段。
文化是一條源遠流長的文明之河,它從遠古浩盪而來,並向未來奔瀉而去。歷史越是古老悠久,文化便越是深邃悠長。只有對江西文化歷史進行梳理,才能連接起江西文化這串絢麗的珍珠項鏈。
1、從萬年到豫章:江西文化載體的形成。
文化根基於地域,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任何文化的發生與生存都必須依託一定的自然環境。王勃在其名篇《滕王閣序》中稱贊江西「人傑地靈」,而「地靈」正是產生「人傑」的重要環境。
在江西這塊美麗的土地上,早就有人類活動的足跡。考古資料顯示,江西最早的原始文化是安義和新余兩地發現的距今約四五萬年的平原型舊石器時代中期遺址,從那時開始,江西開始有了人類活動,江西的歷史也由此開端。
而最能代表江西先民發展歷程,反映江西先民生存文化的,當屬萬年的吊桶環和仙人洞遺址。這一考古發現被評為全球20世紀百項重大考古發現之一,並被聯合國授予世界農業遺產。在這里發現了世界最早種植人工栽培稻,把世界稻作起源由7000年前推移至12000-14000年前。
而在這里發現的陶片,經過測定,距今已有2萬多年。萬年縣的吊桶環和仙人洞遺址的地層堆積就像一本史書,記錄了江西的先民在農業文明和手工業文明的兩個「世界第一」。
相對於黃河流域而言,江西的土著居民長時間處在原始氏族社會階段,進入文明時代的步伐相對遲緩。直到商周時期,中原文化才與江西本土文化深度融合,而其中的代表,就是樟樹吳城遺址、新干大洋洲商墓遺址、瑞昌銅嶺遺址等。
這一時期的江西文化已經深深地打上了中原文化的烙印,這也表明江西地區再也不是遠離中原王朝的「蠻荒」「化外」之地。
位於樟樹市吳城鄉的吳城文化遺址,距今3000年、面積61萬平方米,城內有居住區、祭祀區、制陶區、鑄銅區,城外有墓葬區,至今尚存的3-15米高、2800多米長的土築城牆,是目前南方地區發現的規模最大、出土文物最豐富的商周文化遺址。
1989年發現的新干縣大洋洲商代大墓出土的珍貴文物竟達1478件,其中國寶級文物5件。文物中以青銅器最為引人注目,其數量之多、造型之奇、紋飾之美、鑄工之精,為全國所罕見,被專家稱為「江南青銅王國」。
大洋洲商代大墓的發掘,一舉改寫了商周時期被稱為蠻夷之地的江南歷史,充分證明遠在三千多年前贛江—鄱陽湖流域就有了高度發達的青銅文明。
位於瑞昌市夏畈鄉銅嶺的礦冶遺址,規模龐大,採用了當時最為先進的開采技術、選礦技術和冶煉技術,是目前中國發現時代最早的礦冶遺址,開採的年代從商代中期一直延續到戰國時期,保存之完整,內涵之豐富,極為罕見。
瑞昌礦冶遺址的發現,不僅將我國采銅歷史向前推進了300多年,還揭示了我國青銅文化的獨立起源,為中國青銅文化圈的概念和商周時期銅料的來源提供了新的佐證。
說到江西的地理位置,自然少不了「吳頭楚尾」之稱。祝穆《方輿勝覽》說:「豫章之地為楚尾吳頭。」從這一稱呼上可知,江西處在東吳越和西荊楚兩大文化的過渡地帶,無論是東邊日出還是西邊雨,都會從中受到影響。
更何況同源共本,本是同根生、晴也好雨也罷,兼收並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其比較開放的包容性、驚人的同一性和獨具智慧的開創性,使得那時候的江西文化更顯地域特色。
而江西地域文化形成的標志性事件,就是豫章郡的設置。西漢初年,朝廷設立豫章郡,下轄南昌、廬陵、彭澤等18縣,其所管轄的范圍,大抵上就是現在的江西省。
以後雖有小的調整,但大的格局一直未變。由於豫章郡的設置,江西被正式納入中央政權的統一控制之下,一方面接受中央文化的熏陶,使這一區域依附而非背離中央,保證了區域文化的完整性。
另一方面又依託獨特的地理環境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習俗, 並產生巨大的向心力將周圍尚未納入進來的地區吸附過來,從而慢慢形成今天江西的政區格局和文化習俗。
2、從邊緣到中心:江西文化的高峰。
客觀地說,在宋代以前,江西所出人才並不突出,除陶淵明這座文化孤峰之外幾乎舉不出其他有份量的文化名人。但到了北宋中後期,江西文化迅速崛起,並完全取代了中原作為文化中心的位置。正如梁啟超所說:「我國里頭四川和江西,向來是產生大文學家的所在。」
從宋至明,江西文學如日中天,進入光輝燦爛的鼎盛時期,六百餘年內,處於全國領先地位,英才薈萃,名家輩出,如群星璀璨,光耀中華,其壯觀景象,至今仍令人們景仰和驚嘆不已。
縱觀宋明文壇,在作家數量上,江西籍的最多;
從作家隊伍素質上看,江西作家中既不乏眾體皆備、聲名顯赫的大家巨擘,也不乏獨擅一體、技壓群芳的名家高手;
從宋明文學的歷程看,由首開風氣到蔚為大觀,由中興再起到傲然殿後,皆有江西作家之卓著勛績;
從宋明文學詩歌、詞章、散文、戲曲四個主要領域看,江西作家都大有可書之筆。
江西在宋明時代對中國文化發展的貢獻是巨大的,江西文化名流巨擘的優秀成果不僅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江西現代文化的豐富源泉。
江西繁榮發達的古代文化,至少可以歸納為幾個方面:一是文章節義之鄉;二是理學的心臟地帶;三是詩人與詞客的沃土;四是禪宗的腹地;五為道教的重鎮;六為經濟與治術之地。
為什麼江西文化在宋明時期能夠獨領風騷,創造最高成就?主要是得益於經濟中心南移和政治中心的東移。自南北朝開始,江南地區有了較快的發展。隋唐以後,包括江西在內的整個南方地區經濟更是有了長足的進步,全國經濟重心出現南移。
中原地區先後發生「五胡亂華」「安史之亂」、宋金戰爭等三次大的長時期戰亂,北方居民的大規模舉族南遷,給江西帶來了眾多的勞動力和先進的中原文化。到兩宋時期,中國的首都先後遷到河南開封和浙江杭州等地,而明朝建都在南京,明成祖後,依然實行兩都制。
江西則成為全國經濟文化發展的領先地區,其人口之眾、物產之豐,均名列前茅。
江西文化的繁榮也與交通的發展息息相關。當時由南海入中原的通道,即由大余梅嶺而直下贛江水道的所謂使節之路,這一交通大動脈貫通後,觸發了贛江流域的地氣、人氣和文氣。
江西得以用更快速度在更大的范圍內與全國交流,眾多的達官顯要和文化名流頻繁地進出江西,而江西學子們也紛紛走出江西,游學遊宦,對促進江西文化發展和江西文人成長起到了十分積極的作用。
3、從全盛到低谷:江西文化的衰退。
進入清代以後,江西文化在全國的地位急速衰退。整個清代,江西只有3位狀元,不僅大大低於江蘇和浙江,甚至落後於邊遠的廣西。衰退的趨勢一直持續到20世紀80年代。那時,江西是全國少有的「三無省」:無學部委員,無重點大學,無博士學位授予點。
是什麼原因促使江西文化從巔峰墜落到低谷呢?究其根源,主要是人口遷移、經濟開發、交通暢達、文化傳遞、戰爭破壞、社會安定等。這幾個因素又是相互關聯互為因果的。
興也經濟,衰也經濟。江西經濟在全國地位的低落,是文化衰退的根本原因。經濟衰退又與交通轉移有關。從中唐到清前期,運河—長江—贛江—珠江一直是國內主要的南北通道,對於促進江西經濟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但到清中期,由於海運的興起,贛江水運發生困難。尤其是京漢、粵漢鐵路修通後,南北運道改走河北、河南和兩湖,江西成了陸運和海運的盲區。雖然後來有浙贛線,也只是在贛北穿境而過。
到了20世紀80年代,全國除了不通火車的拉薩以外,省級城市都有到北京的直通火車車次,唯有南昌進京需要轉車。
由於交通格局的變化,不僅造成物資運輸困難,從外部滲入的新思潮、新風尚也繞過江西。致使江西在觀念的更新上,不僅落後於沿海,也落後於中原和南北交通線上的湖南、湖北、安徽等地。
江西文化的衰退,直接的原因還是戰爭的破壞。非常不幸,在中國近代工業興起前夕,江西正處在太平天國戰爭時期。太平軍與湘軍兩軍反復交戰10餘年,江西成為主要戰場之一。在這場戰爭中崛起的湘軍「戰功未必在疆場」,但「實實受害惟南昌」。
戰爭剛過,恰逢近代工業在中國興起,形同廢墟的江西城鄉,別說喜迎工商新時代的來臨,就是恢復傳統時代的農耕基礎也需時日。江西商人賴以生存的主要商品如茶葉、紙張、木材等的生產則因戰火而受到嚴重破壞,景德鎮的瓷業也一度陷於停產。
當然,江西文化的衰退,也與自身的弱點有關。江西文化長期處在傳統文化的中心區域,「文章節義」為江西人的傳統美德,但這種「美德」主要是受到正統儒家思想的熏染,它有利於農業社會的鞏固,卻不利於商品社會的形成。
這一文化特性使得江西文化排斥近代文化,成為江西社會近代化發展的限制因素。
4、從蟄伏到潮頭:江西紅色文化的興起。
江西文化有一個不可忽略的基本事實,就是江西籍文化精英的主要活動地域大多並不在江西。如,唐宋八大家中的歐陽修、王安石、曾鞏,經江西培養考中科舉後,即長期在外活動,死後都未歸葬江西,而一些外省籍的傑出人才往往在江西創造奇跡。
進入20世紀,在以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的領導下,江西再一次挺立潮頭,開創了中國紅色文化的新紀元,成為了中國革命、人民軍隊、共和國、工人運動、改革開放等五大搖籃。
紅色文化是馬列主義與中國國情相結合的產物。波瀾壯闊的歷史賦予了安源、南昌、井岡山、瑞金等地一個個紅色經典稱號,不僅成為中國革命史恢宏「交響樂」中的動人「音符」,也造就了獨具魅力的紅色文化品牌。紅色文化是江西近現代以來最具特色、最有代表性的文化之一。
20世紀以來,江西領紅色文化之先,紅色基因浸透在了江西人的血液和江西的山水之中。全省從南至北,從東到西,一個個人名,一串串的足跡,記錄了中國革命和建設多個第一或者之最,見證著中國共產黨成長的光輝歷程。
江西也涌現出了方誌敏等一批傑出的革命家,江西兒女為中國革命的勝利作出巨大犧牲和重大貢獻。據史料統計,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江西籍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25萬多人,佔全國的六分之一。江西也是開國將軍最多的省份。
紅色文化作為植根於中華民族沃土的先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人政治理想、愛國情懷、價值觀念和道德訴求的集中體現,不僅體現在當時當地,更重要的是可以影響到遙遠的未來。
江西紅色文化品牌的興起,不僅可以傳播歷史正能量,而且可以增強江西人民的自豪感,還能讓外界更好地了解江西,從而有力地提升江西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增強江西的文化軟實力。
江西紅色文化以其資源的豐富性、內容的原創性、分布的廣泛性和歷史見證價值,正成為江西重要的文化品牌。
⑶ 江西新干商墓都發掘出了什麼呢
新干大洋洲商墓出土了眾多青銅器、玉器和陶器,當然最具代表性的還是它的青銅器。
(一)新干大洋洲商墓
新干商代大墓所在沙丘,實為干江水古河道,現西瀕贛江僅1公里,其東五公里處為牛頭城商代遺址,西越贛江約20公里處為著名的吳城商代遺址。經發掘,該墓為商代大墓,有一棺一槨,槨室東西長8.22米,兩端有 2層台。共出土文物1500餘件共出土商代青銅器486件,玉器754件,陶器356件,骨器5件。其中國寶級文物5件,國家一級文物23件。
那麼,新干大洋洲商墓是什麼性質呢?如果把吳城跨越、牛頭城遺址和大洋洲遺址三個考古發現放在一塊,有力地證明了遠在三四千年前的商代,就在今天江西這塊地方,確實存在一個以老虎為圖騰,有著相當規模的原始國家,這國家不僅掌握了發達的冶煉和鑄造技術,專家們推測,它極有可能就是甲骨文裡面提到的"虎方國"!
⑷ 大洋洲 世界遺產(截至2010年)
澳大利亞監獄遺址
澳大利亞 Australia(18處)
1.大堡礁 Great Barrier Reef 1981(世界自然遺產)
2.卡卡杜國家公園 Kaka National Park 1981(世界文化自然遺產)
3.威蘭德拉湖區 Willandra Lakes Region 1981(世界文化自然遺產)
4.豪勛爵群島 Lord Howe Island Group 1982 (世界自然遺產)
5.塔斯馬尼亞的荒原 Tasmanian Wilderness 1982(世界文化自然遺產)
6.澳大利亞岡瓦納雨林 Gondwana Rainforests of Australia 1986(2007年擴展范圍後更名為現名稱)(世界自然遺產)
7.烏魯魯-卡塔丘塔國家公園 Uluru-Kata Tjuta National Park 1987(世界文化自然遺產)
8.昆士蘭熱帶濕地 Wet Tropics of Queensland 1988(世界自然遺產)
9.鯊魚灣,西澳大利亞州 Shark Bay, Western Australia 1991(世界自然遺產)
10.弗雷澤島 Fraser Island 1992(世界自然遺產)
11.澳大利亞哺乳動物化石遺址(里弗斯利/納拉庫特) Australian Fossil Mammal Sites (Riversleigh/ Naracoorte) 1994(世界自然遺產)
12.赫德和麥克唐納群島 Heard and McDonald Islands 1997 (世界自然遺產)
13.麥誇里島 Macquarie Island 1997(世界自然遺產)
14.大藍山地區 Greater Blue Mountains Area 2000(世界自然遺產)
15.波奴魯魯國家公園 Purnululu National Park 2003(世界自然遺產)
16.皇家展覽館和卡爾頓園林 Royal Exhibition Building and Carlton Gardens 2004 (世界文化遺產)
17.悉尼歌劇院 Sydney Opera House 2007(世界文化遺產)
18.澳大利亞的罪犯流放地 Australian Convict Sites 2010(世界文化遺產)
紐西蘭 New Zealand(3處)
1.蒂瓦希普納默-紐西蘭西南 Te Wahipounamu–South West New Zealand 1990(世界自然遺產)
2.湯加里羅國家公園 Tongariro National Park 1990(世界文化自然遺產)
3.紐西蘭亞南極群島 New Zealand Sub-Antarctic Islands 1998(世界自然遺產)
巴布亞紐幾內亞 Papua New Guinea(1處)
1.庫克早期農業遺址 Kuk Early Agricultural Site 2008(世界文化遺產)
吉里巴斯 Kiribati(1處)
1.鳳凰島保護區 Phoenix Islands Protected Area 2010(世界自然遺產)
馬紹爾群島 Marshall Islands(1處)
1.比基尼島核試驗場 Bikini Atoll Nuclear Test Site 2010(世界文化遺產)
⑸ 最著名的青銅文化遺址:答案
世界文化遺產:河南安陽殷墟
長江流域商代文明的最高成就:三星堆遺址
「長江中下游青銅王國」: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
⑹ 大洋洲自然遺產有哪些
澳大利亞11項自然遺產,4項雙重遺產。
* 卡卡杜國家公園(自文,1981年,1987年,1992年)
* 大堡礁(自,1981年)
* 威蘭德拉湖區(自文,1981年)
* 塔斯馬尼亞荒原(自文,1982年,1989年)
* 豪勛爵群島(自,1982 年)
* 澳大利亞東部雨林保護區(自,1986年,1994年)
* 烏魯汝—卡塔楚塔國家公園(自文,1987年,1994年)
* 昆士蘭的熱帶雨林(自,1988年)
* 西澳大利亞的鯊魚灣(自,1991年)
* 芬瑟島(自,1992年)
* 澳大利亞哺乳動物化石遺址(自,1994年)
* 赫德島和麥克唐納群島(自,1997年)
* 麥覺理島(自,1997 年)
* 大藍山區(自,2000年)
* 波奴魯魯國家公園(自,2003年)
紐西蘭2項自然遺產,1項雙重遺產。
* 湯加里羅國家公園(自文,1990年,1993年)
* 紐西蘭西南部的蒂瓦希普納穆(自,1990 年),包括四個國家公園,分別是庫克山國家公園、峽灣國家公園、艾斯派林山國家公園及西部區國家公園
* 紐西蘭亞南極群島(自,1998年)
索羅門群島1項自然遺產。
* 東倫內爾島(自,1998年)
⑺ 15分:請問,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出土的大量的青銅農具是禮器還是實物
共出青銅器480多件,禮器50件,樂器4件,工具127件,兵器273件,工具中有犁、臿、耒、耜、鏟、斧回、斤、答錛、鐮、銍、钁、刀、鑿、錐等,不明白你說的「是禮器還是實物」,這些工具應該都是實用器。
<新干商代大墓》,文物出版社,1997年
⑻ 骨耜是什麼
骨耜(sì)是用偶蹄類動物的肩胛骨製成的。其上端厚而窄,是柄部;下端薄而寬,是刃部。柄部鑿一橫孔,刃部鑿兩豎孔。橫孔插入一根橫木,用藤條捆綁固定。兩豎孔中間安上木柄(即耒),再用藤條捆綁固定。這樣,一件骨耜就製造出來了。
使用時,手持骨耜上的木柄,用腳踏插入橫孔的木棍,推耜入土,然後手腕一翻,就能掀起土來。骨耜比石器輕便靈巧,而且表面光滑,不容易沾泥,適宜在江南水田裡使用。 骨耜的使用,充分地顯示了河姆渡人的聰明智慧。
這種器物用鹿、水牛的肩胛骨加工製成,是河姆渡文化的典型農具。用它挖土,既可以減輕勞動強度,又能提高勞動效率。
在中國原始時代的耒耜遺物中,最有名的當屬河姆渡遺址出土的骨耜。耒耜是犁的前身,它的使用一直延續到鐵農具使用的初期,故後來有人仍稱犁為耒或耒耜。
(8)江西大洋洲遺址擴展閱讀:
考古發現
從目前出土的情況來看,史前時期的耜多為骨制或木製,大量見於河姆渡遺址、慈湖遺址等河姆渡文化遺址。大約殷商時期出現了青銅制的耜,但木耜仍很常見,例如在江西新干大洋洲遺址同時出土了一件青銅耜和一件木耜。
在戰國時耜向兩個不同的方向發展:一是頭部加寬加厚並起中脊,刃的中部銳出呈等腰三角形,向犁發展,以適應牛耕的需要。一是變薄加寬,向臿發展,以適應松軟土地上的作業。同時出現了鐵制的刃口套於木製的主體上面。
戰國時臿的實物目前未見,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木臿上面套有鐵刃,可推測戰國時的臿應當與此不會有太大差別。
東漢的許慎認為耒、耜是同一種農具的不同部分:「耒,手耕曲木也。」;「耜,耒端木也」,而後世多沿其所說。但是現代觀點認為它們其實是不同的兩種農具,如徐中舒考證說:「耒下歧頭,耜下一刃,耒為仿效樹枝式的農具,耜為仿效木棒式的農具」。出土的實物也多支持這種觀點。
⑼ 江西新干縣大洋洲商代古墓遺址為什麼這么低調
寶藏倒沒有 但是文物 遺址倒不少 國家怕文物泄露會讓附近的居民搬走的
⑽ 最著名的青銅文化遺址:
1、二里頭遺址
河南位於偃師市二里頭村及其周圍,該遺址南臨古洛河、北依邙山、背靠黃河,范圍包括二里頭、圪壋頭和四角樓等三個自然村,面積不少於3平方公里。年代分布約為公元前1750年~公元前1500年(一說前1730年~前1720年)。遺址內發現有宮殿、居民區、制陶作坊、鑄銅作坊、窖穴、墓葬等遺跡。出土有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銅器、骨角器及蚌器等遺物,其中的青銅爵是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青銅容器。
2、殷墟
中國商朝晚期都城遺址,古稱「北蒙」,甲骨卜辭中又稱為「商邑」、「大邑商」,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並為考古學和甲骨文所證實的都城遺址,位於河南安陽市西北殷都區小屯村周圍,由殷墟王陵遺址、殷墟宮殿宗廟遺址、洹北商城遺址等構成。殷墟出土了大量都城建築遺址和以甲骨文、青銅器為代表的豐富的文化遺存,系統展現了中國商代晚期輝煌燦爛的青銅文明,確立了殷商社會作為信史的科學地位。
3、四川三星堆遺址
三星堆距今已有3000年歷史,是迄今為止在中國境內發現的范圍最大、延續時間最長、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古城、古國、古文化遺址。
4、武漢盤龍城遺址
武漢盤龍城遺址為中國商代前期城市遺址。城址興建年代約在公元前15世紀前後。它的發現對於研究南方商代文化面貌、城市的布局與性質、宮殿的形制及建築技術,都具有重要的價值。遺址的城外有約100萬平方米的商代遺址。
5、江西吳城遺址
位於江西樟樹市的吳城遺址發現於1973年,同年開始發掘。這是中國長江以南地區最早發現的商代遺址,其發現、發掘標志著江西早期文明研究進入了嶄新的階段,揭開了南方地區商代考古的新篇章。隨後的系列研究發現,吳城遺址出土文物既有自身濃厚的地方特色,又受到中原商殷青銅文化的深刻影響。
6、大洋洲商代遺址
瀕於贛江東岸的大洋洲程家澇背沙洲上,發掘出一座大型商代墓葬。商墓共出土青銅器480件,玉器100餘件,陶器300餘件。這批出土文物中,以青銅器最引人注目。據專家們評論,其數量之多,品類之全,造型之奇特,紋錦之精美,鑄工之精巧,堪稱江南之冠,在全國也罕見。出土的青銅器數量超過了河南殷墟婦好墓,名列全國第一,許多品種也為國內絕無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