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龜茲遺址

龜茲遺址

發布時間: 2020-12-23 07:46:38

『壹』 《鬼吹燈》中,比樓蘭還神秘的精絕國真實存在嗎,在哪裡

文明是什麼?它是經由歷史沉澱,經由客觀事實,所形成的一種令人接受的公序良俗,人文精神等的總和。在世界文明史中誕生過很多的文明,除了我們所熟知四大文明古國,其實還有很多較小的文明區域。

甚至也有一些已經消失殆盡的文明,就比如瑪雅文明,至今它依然有層神秘的面紗,我們所見到的並不是它的完整面貌,而在中國西部也曾有一個神秘而奇特的文明,它可以被叫精絕國,也可以叫尼雅遺址。當揭開它神秘的面紗,對於這個文明嘆為觀止。

總結

精絕國曾經在魏晉時期是受到中原地區管控的,但是3世紀之後對於它的介紹便越來越少。而精絕國為何會消失?至今也沒有一個准確的說法,但是不外乎戰爭因素以及生態環境惡化等,從玄奘前往西域,記載一片荒涼的景象可以看出,一個曾經璀璨耀眼的文明終究也逃不過衰敗。

但是尼雅文明依然帶給我們很多,首先我們必須要明白環境保護,再者就是強大自身,千年之前的精絕人就知道生態保護,以及資源的調配,我們自然也需要明白

『貳』 樓蘭和龜茲兩個國家在歷史上曾並存過多長時間在中原的什麼朝代

西域古國名。樓蘭是中國西部的一個古代小國,國都樓蘭城(遺址在今中國新疆羅布泊西北岸)。西南通且末、精絕、拘彌、於闐,北通車師,西北通焉耆,東當白龍堆,通敦煌,扼絲綢之路的要沖。國人屬印歐人種。漢武帝初通西域,使者往來都經過樓蘭。樓蘭屢次替匈奴當耳目,並攻劫漢使者。元封三年(前108),漢派兵討樓蘭,俘獲其王。樓蘭既降漢,又遭匈奴的攻擊,於是分遣侍子,向兩面稱臣。後匈奴侍子安歸立為樓蘭王,遂親匈奴。王弟尉屠耆降漢,將情況報告漢朝。昭帝元鳳四年(前77),漢遣傅介子到樓蘭,刺殺安歸,立尉屠耆為王,改國名為鄯善,遷都扜泥城(今新疆若羌附近)。其後漢政府常遣吏卒在樓蘭城故地屯田,自玉門關至樓蘭,沿途設置烽燧亭障。魏晉及前涼時期,樓蘭城成為西域長史治所。

距今約1600年前樓蘭國消失,只留下處古城遺跡。樓蘭古城位於東徑89°22′22〃,北緯40°29′55〃,地處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縣北境,羅布泊的西北角、孔雀河道南岸的7公里處。

樓蘭國的遠古歷史至今尚不清楚。樓蘭名稱最早見於《史記》。《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大約在公元前3世紀時,樓蘭人建立了國家,當時樓蘭受月氏統治。公元前177年至公元前176年,匈奴打敗了月氏,樓蘭又為匈奴所轄。

龜茲

西域古國名,中國唐代安西四鎮之一。又稱丘慈、邱茲、丘茲。古代居民屬印歐種。回鶻人到來後,人種和語言均逐漸回鶻化,龜茲國以庫車綠洲為中心,最盛時轄境相當於今新疆輪台、庫車、沙雅、拜城、阿克蘇 、新和6縣市。都延城,唐代稱伊邏盧城(今新疆庫車東郊皮朗古城)。西漢時隸屬於匈奴。漢昭帝元鳳四年(前77),龜茲服從於漢。神爵二年(前60),漢廷在龜茲東烏壘城設西域都護。王莽時重又隸屬於匈奴。東漢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漢使班超經營南道,北征匈奴,西域各國重與漢通。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龜茲降漢。漢以班超為都護,居龜茲它乾城。但因與中原交通被阻,西域都護撤回。終漢之世,龜茲叛服不常。魏晉時,龜茲遣使入貢。其後,先後順屬前涼、前秦、北涼。又向北魏遣使朝獻。5世紀中葉,龜茲一度為柔然部控制。5世紀末,曾隸屬於西方強國

『叄』 樓蘭古城的故事

樓蘭消失之謎

公元400年,高僧法顯西行取經,途經此地,他在《佛國記》中說,此地已是「上無飛鳥,下無走獸,遍及望目,唯以死人枯骨為標識耳」。樓蘭--這座絲綢之路上的重鎮在輝煌了近500年後,逐漸沒有了人煙,在歷史舞台上無聲無息地消失了。

公元4世紀之後,樓蘭國突然消聲匿跡。

據《水經注》記載,東漢以後,由於當時塔里木河中游的注濱河改道,導致樓蘭嚴重缺水。敦煌的索勒率兵1000人來到樓蘭,又召集鄯善、焉耆、龜茲三國兵士3000人,不分晝夜橫斷注濱河引水進入樓蘭緩解了樓蘭缺水困境。但在此之後,盡管樓蘭人為疏浚河道作出了最大限度的努力和嘗試,但樓蘭古城最終還是因斷水而廢棄了。

有說樓蘭的死亡,是由於人類違背自然規律導致的,樓蘭人盲目濫砍亂伐致使水土流失,風沙侵襲,河流改道,氣候反常,瘟疫流行,水分減少,鹽鹼日積,最後造成成王國的必然消亡。

無論怎麼說,有一點是肯定的,給樓蘭人最後一擊的,是瘟疫。這是一種可怕的急性傳染病,傳說中的說法叫「熱窩子病」,一病一村子,一死一家子。在巨大的災難面前,樓蘭人選擇了逃亡——就跟先前的遷涉一樣,都是被迫的。樓蘭國瓦解了,人們盲目的逆塔里木河而上,哪裡有樹有水,就往那裡去,那裡能活命,就往那裡去,能活幾個就是幾個。樓蘭人慾哭無淚。他們上路的時間,正趕上前所未有的大風沙,是一派埋天葬地的大陣勢,天昏地暗,飛沙走石,聲如厲鬼,一座城池在混濁模糊中轟然而散……

至此,輝煌的樓蘭古城也就永遠地從歷史上無聲地消逝了。雖然逃亡的樓蘭人一代接一代地做著復活樓蘭的夢,但是,夢只能是夢。而且,夢到最後,連做夢的人都等不及,消失了,樓蘭,依然是風沙的領地,死亡的王國。

『肆』 西域的地理范圍是指哪裡

一、關於「西域」一詞的由來

「西域」一詞,似可理解為「最西的疆域」。「西域」一詞最早見諸文字是司馬遷的《史記》一書,其當時是指甘肅陽關、玉門關以西地區的總稱。

「西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狹義」是指陽關、玉門關以西、蔥嶺(今帕米爾高原)以東、天山之南北的廣大地區;

「廣義」是指除狹義以外的、包括亞洲中部、西部、印度半島、歐洲東部和非洲北部在內。

《史記》中的「西域」實際是指漢朝統轄領域以外的「西北國」;而以後所說的「張騫通西域」,實指「張騫通西北國」;荀況的《前漢記》即已說明。

正式使用「西域」一詞,是漢宣帝任命鄭吉為「西域都護」開始,當時「西域都護」管轄的地區即所謂的「西域三十六國」(最早為五十國,後各國之間吞並為三十六國),其具體位置,《漢書.西域傳》說:「在匈奴之西、烏孫之南、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東側接漢隔以陽關、玉門,西側限於蔥嶺」,即現在的新疆南疆地區。這是漢代所說的「西域」(當時烏孫不屬於西域范圍內)。

北魏,太武帝拓跋壽派遣董琬等通使「西域」回來後,按董琬的理解,他將「西域」分為「四域」:

一域:「自蔥嶺以東,流沙以西」;

二域:「自蔥嶺以西、河曲以東」;

三域:「者舌以南、月氏以北」;

四域:「西海之間,水澤以南」
(後三域均為現帕米爾高原以西以東)(見《北史.西域傳》)。

到這時,中亞許多地區才被看做是「西域」的范圍。

唐代,「西域」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與董琬的理解一致,范圍很大,敦煌以西、天山南北、中亞、西亞地區均為「西域」;「狹義」並非指漢代西域都護所管轄的現新疆南疆地區,而是指蔥嶺以西到波斯(今阿拉伯半島)的這部分中亞地區,「狹義」的「西域」,主要是與唐代的疆域變化分不開的,漢代行政管轄最遠到巴爾喀什湖及蔥嶺一帶,而唐代設置的都督府州縣最遠達波斯。

明代的「西域」是指敦煌以西直到阿拉伯半島等的統稱(見陳誠《西域蕃國志》)。

清代的「西域」,在乾隆時期撰修的《西域圖志》中,對「西域」的范圍做了解釋:「其地在肅州嘉峪關外,東南接肅州,東北至喀爾喀(今蒙古國)、西接蔥嶺,北抵俄羅斯、南接蕃藏,輪廣二萬余里」。乾隆時,「西域」已被稱做「新疆」;嘉慶時,「新疆」一詞就完全代替了「西域 」,故《嘉慶大清一統志》就只稱「新疆」不稱「西域」。《嘉慶大清一統志》所說「新疆」(即「西域」)的范圍是:「東至喀爾喀、瀚海及甘肅界,西至右哈薩克及蔥嶺界,南至拉薩界,北至俄羅斯及左右哈薩克界,廣輪二萬余里......」。這便一目瞭然了,清代的「西域」的范圍位東起敦煌以西,西至巴爾喀什湖及蔥嶺。

光緒10年(1884年),新疆建省,有迪化、阿克蘇、喀什噶爾、伊塔四道;民國時期的1916年,將伊塔道改為伊犁、塔城兩道;1919年將原蒙古科布多的阿勒泰化歸新疆省,設阿山道;1920年增設焉耆、和闐兩道;此時,新疆省共有八道,以後改為八個行政區,1934年設哈密行政區,1942年增設莎車行政區,1943年行政區改為專區;解放前,新疆共有79個縣;1955年10月1日,成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現轄烏魯木齊、克拉瑪依2個地級市以及5個自治州、7個地區的87個縣市。

二、公元前138年張騫出使西域時,「西域」曾先後存在有36個國家。至於古代「西域」三十六國現在的地方,按歷史資料,大致應是:

(一)烏孫:今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伊寧市、察布查爾錫伯縣附近幾縣及現哈薩克部分。是當時烏孫國的屬地,但絕大部分被沙俄侵佔;

(二)龜茲:今新疆阿克蘇地區庫車縣、拜城縣一帶;

(三)焉耆: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回族自治縣;

(四)於闐:今新疆和田地區和田市一帶;

(五)若羌:在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縣東南、羅布泊西北一帶;

(六)樓蘭:在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內的羅布荒漠中,後改國名為鄯善(與現在的吐魯番地區的鄯善縣有別),現僅存樓蘭遺址;

(七)且末:在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縣西南,玄奘取經曾在此停留過;

(八)小宛:在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縣東、車爾臣河南岸,為西域36國中最小的國。

(九)戎盧:在今新疆和田地區於田縣南;

(十)紆彌:在今新疆和田地區策勒縣東;

(十一)渠勒:在今新疆和田地區策勒縣南;

(上述四國全部在今和田地區東部一帶,均已被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淹沒)

(十二)皮山:今新疆和田地區皮山縣東南的藏桂鄉附近,尚有漢時皮山古城廢墟;

(十三)、西夜:在今新疆和田地區皮山縣西南;

(十四)蒲犁:在今新疆喀什地區葉城縣東一帶;

(十五)依耐:今新疆喀什地區英吉莎縣東南;

(十六)疏勒:今新疆喀什地區疏勒縣和喀什市;

(十七)莎車:今新疆喀什地區莎車縣,後被於闐吞並;

(十八)尉頭:今新疆阿克蘇地區烏什縣和喀什地區巴楚縣一帶;

(十九)溫宿:今新疆阿克蘇地區阿克蘇市和溫宿縣一帶;

(二十)尉犁: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庫爾勒市和尉犁縣,後被焉耆吞並;

(二十一)姑墨:今新疆阿克蘇地區拜城縣一帶;

(二十二)卑陸: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以北一帶;

(二十三)烏貪訾: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瑪納斯縣、昌吉市以北一帶;

(二十四)卑陸後國: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以東一帶;

(二十五)單桓: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瑪納斯縣東北;

(二十六)蒲類:今新疆哈密地區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西北;

(二十七)蒲類後國:今新疆哈密地區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西北;

(二十八)西且彌:今新疆塔城地區烏蘇市東南;

(二十九)東且彌: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市以西;

(三十)劫國: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圖壁縣東北;

(三十一)狐胡:今新疆吐魯番地區吐魯番市以北;

(三十二)山國: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縣東;

(三十三)車師前國:現新疆吐魯番地區吐魯番市交河故城;

(三十四)車師後國:現新疆烏魯木齊市及附近地區;

(三十五)車師尉都國:今新疆吐魯番地區吐魯番市東南;

(三十六)車師後城國: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縣周圍。

此外,還有大宛、安息、大月氏、康居、浩罕、坎巨提、吉賓、烏弋山離等十幾個小國為西域國家,現在中亞及阿富汗、印度等國境內。

『伍』 為什麼樓蘭古城是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古城中最著名的

因為早抄在2世紀以前,樓蘭就是西襲域一個著名的「城廓之國」。它東通敦煌,西北到焉耆、尉犁,西南到若羌、且末。古代「絲綢之路」的南、北兩道從樓蘭分道。漢朝時,樓蘭更是成為中央政府控制西域的戰略支點,是一個非常繁華的邊陲重鎮,在絲綢之路上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再加上它後來的神秘失蹤,以及圍繞著它的失蹤產生的各種撲朔迷離的傳說,自然就造成了它在一系列古城中不同凡響的名氣。

『陸』 樓蘭和龜茲是什麼

樓蘭
據《史記·大宛列傳》和《漢書·西域傳》記載,早在2世紀以前,樓蘭就是西域一個著名的「城廓之國」。它東通敦煌,西北到焉耆、尉犁,西南到若羌、且末。古代「絲綢之路」的南、北兩道從樓蘭分道。[1]
中國魏晉及前涼時期西域長史治所。位於新疆羅布泊西北。因遺址中出土的漢文文書上,用「樓蘭」佉盧文對音為「庫羅來那」稱呼該城而得名。20世紀初,英國人斯坦因等曾多次來此盜掘。50年代後,中國學者進行了調查和發掘。
樓蘭古國屬西域三十六國之強國,與敦煌鄰接,公元前後與漢朝關系密切。古代樓蘭的記載以《漢書·西域傳》、法顯還有玄奘的記錄為基礎。《漢書·西域傳》記載:「鄯善國,本名樓蘭,王治扦泥城,去陽關千六百里,去長安六千一百里。戶千五百七十,口四萬四千一百。」法顯謂:「其地崎嶇薄瘠。俗人衣服粗與漢地同,但以毯褐為異。其國王奉法。可有四千餘僧,悉小乘學。」玄奘三藏在其旅行末尾作了極其簡單的記述:「從此東北行千餘里,至納縛波故國,即樓蘭地也。」
漢時的樓蘭國,有時成為匈奴的耳目,有時歸附於漢,玩弄著兩面派的政策,介於漢和匈奴兩大勢力之間,巧妙地維持著其政治生命。由於樓蘭地處漢與西域諸國交通要塞,漢不能越過這一地區打匈奴,匈奴不假借樓蘭的力量也不能威脅漢王朝,漢和匈奴對樓蘭都盡力實行懷柔政策。
漢武帝派博望侯張騫出使大月氏,締結攻守同盟失敗。此後派遣大軍討伐遠方的大宛國,又多次派遣使者出使西域諸國。這些使者通過樓蘭的時候,樓蘭由於不堪沉重的負擔,以至殺戮使者。漢武帝終於派兵討伐樓蘭,結果作為降服的證據樓蘭王子被送至漢王朝作人質。樓蘭同時也向匈奴送去一個王子,表示在匈奴、漢之間嚴守中立。此後,漢遠征軍攻打匈奴一個屬國時,樓蘭王通匈奴,在國內屯駐匈奴的伏兵,激怒了漢朝廷。漢武帝再次派兵討伐樓蘭,直逼首府扦泥城,樓蘭王大恐,立刻打開城門謝罪,武帝要其監視匈奴的動靜。公元前92年樓蘭王死去,招在漢朝作人質的王子回去繼位,王子非常悲痛,不願輕易回國,由其弟繼承了王位。新王時間不長死去,匈奴趁這個機會以昔日在自己國家作人質的前國王的長子繼承了王位,漢武帝聽到這個消息後大吃一驚,迅速派使者前往勸誘新立國王至漢朝廷,欲扣作人質,未能成功。此後二三年間,漢與匈奴沒有發生重大事件,表面上非常安定。樓蘭國境接近玉門關,漢使者經常通過這個關門前往西域諸國,要經過樓蘭境內名為白龍堆的沙漠,沙漠中經常有風,將流沙捲入空中形狀如龍,迷失行人,漢朝不斷命令樓蘭王國提供向導和飲用水,因漢使屢次虐待向導,樓蘭拒絕服從其命令,兩者之間關系惡化。漢昭帝最終派傅介子暗殺了新國王。為在漢朝廷作人質的王子婚配一位美姬送回樓蘭繼承王位。但是國王戰戰兢兢害怕遭遇暗殺。漢昭帝在保護國王的名義下派部隊駐屯樓蘭境內,從而為討伐匈奴和西域諸國獲得了主動權。此後漢王朝勢力衰弱,樓蘭再次走向衰落甚至後來的滅亡。
「沙埋古城」的傳說

樓蘭古國遺址
關於海市蜃樓般的「沙埋古城」傳說,幾百年來一直在喀什噶爾、拉吉里克、瑪拉巴什、葉爾羌…在塔克拉瑪干大沙漠邊緣綠洲的居民中傳播不息。1895年 4月10日這一天,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駝隊離開了麥蓋提的拉吉里克村,駝隊有8峰駱駝、兩條狗、3隻羊、1隻公雞和10隻母雞,有夠一行食用三四個月的糧食,全套皮大衣、冬裝,以及足夠裝備一個警衛班的3支長槍、6支短槍,還有從氣溫表到測高儀等一應科學儀器…可是,惟獨沒有帶上足夠的飲水!因而精良裝備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在穿越葉爾羌河與和田河之間的廣袤沙漠時,幾乎葬送了整個探險隊!幾天之後就耗盡了所帶飲用水,在此後行程中,他們喝過人尿、駱駝尿、羊血,一切帶水分的罐頭與葯品也是甘露,最後,不得不殺雞止渴,可割掉頭,母雞的血已經成了凝固的「瑪瑙」。和田河可望而不可及的河岸林帶,賦予了他們超常的毅力,可是當他們最終掙扎著來到和田河時,卻發現那實際上是季節河,這個意外使他幾乎崩潰。但幸運的是,和田河中游一處全靠旺盛泉水才保持在枯水期也不幹涸的水潭拯救了他們。此後,探險家斯坦因、瑞典科學家安博特都找到過這個水潭。他們最終喪失了全部駱駝、犧牲了兩個駝夫、放棄了絕大部分輜重,遺失了兩架相機和1800張底片,從此塔克拉瑪干沙漠有了一個別名「死亡之海」。
千年重現
絕處逢生,1895年4月-5月間,斯文·赫定帶領隊伍完成從西向東穿越塔克拉瑪干沙漠。還是他,從滅頂之災中獲取了受用終生的教益,此後的探險途中,他用鉛筆速寫代替照相,竟然造就了一個極具個人特點的畫家,一生留下了5000多幅畫;因缺水「敗走麥城」,導致此後40年探險生涯銘心刻骨的教訓,他的一大發明就是選擇冬天,攜帶冰塊進入沙漠。1896年1月,他在塔瓦庫勒裝備了駝隊,繼續向東穿越沙海,這次的收獲是,發現兩處遺址。1月23日黃昏,駝隊來到一片久無生機,死樹枝全脆得像玻璃的廢墟,也就是當地人所謂的丹丹烏里克——象牙房子,整個遺址氣勢恢宏,建築規格不同尋常。這個遠離近代綠洲帶的沙埋古城,曾是古國於闐的重鎮,而後來,斯坦因、特林克勒等在這兒都作過發掘,所獲頗豐,它的存在至少證實,千年之前塔里木的沙漠綠洲格局與今天迥然不同。丹丹烏里克對再現中國古代西域文明發展程度最高的塔里木河流域精彩紛呈的古城邦具有里程碑意義,後來赫定還探訪了通古孜巴斯特的原始村落,初次由南向北縱穿了塔克拉瑪干大沙漠,證實了野駱駝樂園的存在,抵達羅布荒原,使「羅布泊位置」這個「世紀之爭」邁出了一大步。

關於那個偶然是這樣的:1900年3月28日,斯文·赫定一行正在羅布泊沙漠考察途中,他僱傭的驢工兼向導,維吾爾族農民艾爾迪克在尋找丟失的鐵斧的途中,遇到了沙漠狂風,意外地發現沙子下面一座古代的城堡,他把這發現告訴了斯文赫定。斯文·赫定聽說後,馬上隨艾爾迪克來到了羅布泊西北岸的這片遺跡處,發現古代遺跡散布著美麗的木雕、織物、錢幣。因缺乏飲用水,斯文·赫定只好返回。經過一年的悉心准備,在1901年3月3日,斯文·赫定專程來到這片神秘遺跡,進行了一個星期的發掘工作,發掘不少文

樓蘭古國
物,錢幣、絲織品、糧食、陶器、36張文書、120片竹簡和幾支毛筆……斯文·赫定回國後,把文物交給德國的希姆萊鑒定。經過整理分析,根據出土文書中有樓蘭字樣,遂認定此遺跡就是消失多時古樓蘭城。這一重要發現震驚了世界,為斯文·赫定贏得了極大的榮譽。
在無邊沙漠奪路而走,卻將他引導到了一處處重要古城遺址:丹丹烏里克、喀拉墩、瑪扎塔格戍堡……直到發現樓蘭古城。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由此得到極富現代意義的闡釋。
如今,俯瞰樓蘭古城,城中東北角有一座烽燧,雖然經過歷代不同時期的補修,但依然從它身上可以看出最早漢代建築的風格。 烽燧的西南是「三間房」遺址。這座100平方米的房屋,建築在一塊高台上,三間房正中的一間要比東西兩間顯得寬大。20世紀初,斯文.赫定就是在東面一間房內發掘出大量的文書簡。從三間房西廂房殘存的大木框架推測,這里昔日曾是城中屯田官署所在地。繼續向西,是一處大宅院。院內,南北各有三間橫向排列的房屋。在古城,這座院落建築也是比較排場的。相形之下,大宅院南面的房舍多數是單間,矮小、散雜而破敗不堪。如果根據出土文書推測三間房毗鄰的框架結構房屋是樓蘭古城的官署遺跡。
樓蘭是漢代西域一個強悍的部族,他們居住在新疆塔克拉瑪干大沙漠的東部,羅布泊的西北緣。樓蘭人的首都就是著名的樓蘭古城。據記載,那時的樓蘭國政通人和,經濟繁榮,物產豐富,周圍建有雄偉城牆、是邊境重鎮、「絲綢之路」上的一個繁華之邦。我國內地的絲綢、茶葉、西域馬、葡萄、珠寶,最早都通過樓蘭交易。許多商隊經過時,都要停下休息。公元前108年,樓蘭國臣服了漢朝,年年歲歲進貢來朝,以後幾降幾反,成為當時漢朝的心腹之患。唐代詩人王昌齡在《從軍行之四》中借用傅介子斬樓蘭王典故,這樣表明徵戰將士誓平邊患的決心: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樓蘭古城曾經是人們生息繁衍的樂園。它在公元前176年以前建國、公元630年消亡外遷,有800多年歷史。它東起古陽關附近、西至尼雅古城、南至阿爾金山、北至哈密。它身邊有煙波浩淼的羅布泊,它門前環繞著清澈的河流,人們在碧波上泛舟捕魚,在茂密的胡楊林里狩獵,人們沐浴著大自然的恩賜。據酈道元《水經注》記載,東漢以後,由於當時塔里木河中游的注濱河改道,導致樓蘭嚴重缺水。敦煌的索勒率兵1000人來到樓蘭,又召集鄯善、焉耆、龜茲三國兵士3000人,不分晝夜橫斷注濱河,引水進入樓蘭,緩解了樓蘭缺水困境。但在此之後,盡管樓蘭人為疏浚河道作出了最大限度的努力和嘗試,但樓蘭古城最終還是因斷水而廢棄了。
西域古國名。樓蘭是中國西部的一個古代小國,國都樓蘭城(遺址在今中國新疆羅布泊西北岸)。西南通且末、精絕、拘彌、於闐,北通車師,西北通焉耆,東當白龍堆,通敦煌,扼絲綢之路的要沖。國人屬印歐人種。漢武帝初通西域,使者往來都經過樓蘭。樓蘭屢次替匈奴當耳目,並攻劫漢使者。元封三年(前108),漢派兵討樓蘭,俘獲其王。樓蘭既降漢,又遭匈奴的攻擊,於是分遣侍子,向兩面稱臣。後匈奴侍子安歸立為樓蘭王,遂親匈奴。王弟尉屠耆降漢,將情況報告漢朝。昭帝元鳳四年(前77),漢遣傅介子到樓蘭,刺殺安歸,立尉屠耆為王,改國名為鄯善,遷都扜泥城(今新疆若羌附近)。其後漢政府常遣吏卒在樓蘭城故地屯田,自玉門關至樓蘭,沿途設置烽燧亭障。魏晉及前涼時期,樓蘭城成為西域長史治所。

距今約1600年前樓蘭國消失,只留下處古城遺跡。樓蘭古城位於東徑89°22′22〃,北緯40°29′55〃,地處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縣北境,羅布泊的西北角、孔雀河道南岸的7公里處。

樓蘭國的遠古歷史至今尚不清楚。樓蘭名稱最早見於《史記》。《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大約在公元前3世紀時,樓蘭人建立了國家,當時樓蘭受月氏統治。公元前177年至公元前176年,匈奴打敗了月氏,樓蘭又為匈奴所轄。

遺跡現狀

樓蘭古城現佔地面積12萬平方米,接近正方形,邊長約330米,整個遺址散布在羅布泊西岸的雅丹地貌群中。

樓蘭古城遺址西北距庫爾勒市350公里,西南距若羌縣城330公里。

樓蘭古城的發現

樓蘭王國位於今天中國新疆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若羌縣北境,羅布泊以西,孔雀河道南岸7公里處,西南距若羌縣城220公里,東距羅布泊西岸28公里。 整個遺址散布在羅布泊西岸的雅丹地形之中。

樓蘭王國最早的發現者是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1900年3月初,赫定探險隊沿著乾枯的孔雀河左河床來到羅布荒原,在穿越一處沙漠時才發現他們的鐵鏟不慎遺失在昨晚的宿營地中。赫定只得讓他的助手回去尋找。助手很快找回鐵鏟甚至還揀回幾件木雕殘片。赫定見到殘片異常激動,決定發掘這廢墟。1901年3月,斯文.赫定開始進行挖掘,發現了一座佛塔和三個殿堂以及帶有希臘藝術文化的木雕建築構件、五銖錢、一封(亻去)盧文書信等大批文物。隨後他們又在這片廢墟東南部發現了許多烽火台一起延續到羅布泊西岸的一座被風沙掩埋的古城,這就是樓蘭古城。

古城平面近正方形,邊長在330米左右,幾乎全部為流沙所掩埋。城牆用粘土與紅柳條相間夯築。有古運河從西北至東南斜貫全城。運河東北有一座八角形的圓頂土坯佛塔。塔南的土台上,有一組高大的木構建築遺跡,曾出土漢文、佉盧文文書及簡牘、五銖錢、絲毛織品、生活用具等。運河西南的中部,有3間木構土坯大型房址,房中及其附近曾出土大量漢文文書、木簡及早期粟特文和佉盧文文書,估計為衙署遺跡。其西的一組庭院,可能是官宦宅邸,南邊分布著矮小的民居。城中出土的各種文書、簡牘,被稱作羅布泊文書。
在20世紀初的考察過程中,大量樓蘭文物被國外考察團帶走。
樓蘭文化
樓蘭文化堪稱世界之最的人文景觀。據考古學家證實:塔里木河盆地人類活動已有一萬年以上的歷史。如果我們把遺棄在塔里木河塔克拉瑪干大沙漠中的古城用一根紅線聯接起來,我們會驚奇地發現,所有的古城包括樓蘭王國在內,突然消失的時間都在公元四一五世紀,所有的遺址都在距今天人類生活地50---200公里的冥冥沙漠之中。時至今日,盡管有眾多學者付出了巨大心血,但諸如樓蘭古城的興衰與消失,至今還是個偌大的迷團,樓蘭遺址也成為世界注目的焦點。輪台古城、且末遺址、古墓葬群、古烽燧、木乃伊、古代岩壁畫等等,都是世界級的旅遊景點。在人類歷史上,樓蘭是個充滿了神秘色彩的名字。它曾經有過的輝煌,形成了它在世界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人們在樓蘭文化所表現出的興趣與熱情,充分說明樓蘭不僅是屬於中國的,而且是屬於人類的。樓蘭是祖先留給巴州的一筆無法估量的歷史遺產,也是巴州人的驕傲。同時也意味著挖掘、整理、研究樓蘭文化。以各種方式展示樓蘭及古西域文化,巴州人應該負有更大的責任。當21世紀即將到來的時候,時代向巴州人提供了一個極好的機會,這就是以經濟的高速發展為契機,以經濟實力的全面增長為前提,有計劃地開發樓蘭及古城文化遺產。使它們為現代精神文明建設與物質文明建設服務。實際上這是我們在新的歷史時期,賦予樓蘭文化以新的生命。
歷史上的樓蘭國
據《史記 大宛列傳》和《漢書 西域傳》記載,早在2世紀以前,樓蘭就是西域一個著名的「城廓之國」。它東通敦煌,西北到焉耆、尉犁,西南到若羌、且末。古代「絲綢之路」的南、北兩道從樓蘭分道。
中國魏晉及前涼時期西域長史治所。位於新疆羅布泊西北。因遺址中出土的漢文文書上,用「樓蘭」佉盧文對音為「庫羅來那」稱呼該城而得名。20世紀初,英國人斯坦因等曾多次來此盜掘。50年代後,中國學者進行了調查和發掘。
樓蘭屬西域三十六國之一,與敦煌鄰接,公元前後與漢朝關系密切。古代樓蘭的記載以《漢書·西域傳》、法顯還有玄奘的記錄為基礎。《漢書·西域傳》記載:「鄯善國,本名樓蘭,王治扦泥城,去陽關千六百里,去長安六千一百里。戶千五百七十,口四萬四千一百。」法顯謂:「其地崎嶇薄瘠。俗人衣服粗與漢地同,但以毯褐為異。其國王奉法。可有四千餘僧,悉小乘學。」玄奘三藏在其旅行末尾作了極其簡單的記述:「從此東北行千餘里,至納縛波故國,即樓蘭地也。」
漢時的樓蘭國,有時成為匈奴的耳目,有時歸附於漢,玩弄著兩面派的政策,介於漢和匈奴兩大勢力之間,巧妙地維持著其政治生命。由於樓蘭地處漢與西域諸國交通要沖,漢不能越過這一地區打匈奴,匈奴不假借樓蘭的力量也不能威脅漢王朝,漢和匈奴對樓蘭都盡力實行懷柔政策。
漢武帝派博望侯張騫出使大月氏,締結攻守同盟失敗。此後派遣大軍討伐遠方的大宛國,又多次派遣使者出使西域諸國。這些使者通過樓蘭的時候,樓蘭由於不堪沉重的負擔,以至殺戳使者。漢武帝終於派兵討伐樓蘭,結果作為降服的證據樓蘭王子被送至漢王朝作人質。樓蘭同時也向匈奴送去一個王子,表示在匈奴、漢之間嚴守中立。此後,漢遠征軍攻打匈奴一個屬國時,樓蘭王通匈奴,在國內屯駐匈奴的伏兵,激怒了漢朝廷。漢武帝再次派兵討伐樓蘭,直逼首府扦泥城,樓蘭王大恐,立刻打開城門謝罪,武帝要其監視匈奴的動靜。公元前92年樓蘭王死去,招在漢朝作人質的王子回去繼位,王子非常悲痛,不願輕易回國,由其弟繼承了王位。新王時間不長死去,匈奴趁這個機會以昔日在自己國家作人質的前國王的長子繼承了王位,漢武帝聽到這個消息後大吃一驚,迅速派使者前往勸誘新立國王至漢朝廷,欲扣作人質,未能成功。此後二三年間,漢與匈奴沒有發生重大事件,表面上非常安定。樓蘭國境接近玉門關,漢使者經常通過這個關門前往西域諸國,要經過樓蘭境內名為白龍堆的沙漠,沙漠中經常有風,將流沙捲入空中形狀如龍,迷失行人,漢朝不斷命令樓蘭王國提供向導和飲用水,因漢使屢次虐待向導,樓蘭拒絕服從其命令,兩者之間關系惡化。漢武帝最終派刺客暗殺了新國王。為在漢朝廷作人質的王子婚配一位美姬送回樓蘭繼承王位。但是國王戰戰兢兢害怕遭遇暗殺。漢武帝在保護國王的名義下派部隊駐屯樓蘭境內,從而為討伐匈奴和西域諸國獲得了主動權。以上是漢武帝時與樓蘭的關系,此後漢王朝勢力衰弱,樓蘭再次背叛。

龜茲

西域古國名,中國唐代安西四鎮之一。又稱丘慈、邱茲、丘茲。古代居民屬印歐種。回鶻人到來後,人種和語言均逐漸回鶻化,龜茲國以庫車綠洲為中心,最盛時轄境相當於今新疆輪台、庫車、沙雅、拜城、阿克蘇 、新和6縣市。都延城,唐代稱伊邏盧城(今新疆庫車東郊皮朗古城)。西漢時隸屬於匈奴。漢昭帝元鳳四年(前77),龜茲服從於漢。神爵二年(前60),漢廷在龜茲東烏壘城設西域都護。王莽時重又隸屬於匈奴。東漢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漢使班超經營南道,北征匈奴,西域各國重與漢通。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龜茲降漢。漢以班超為都護,居龜茲它乾城。但因與中原交通被阻,西域都護撤回。終漢之世,龜茲叛服不常。魏晉時,龜茲遣使入貢。其後,先後順屬前涼、前秦、北涼。又向北魏遣使朝獻。5世紀中葉,龜茲一度為柔然部控制。5世紀末,曾隸屬於西方強國?噠。此後,龜茲曾先後遣使於北魏、北周和南朝的梁。隋代時,龜茲臣屬於北方西突厥汗國。煬帝大業十一年(615),曾遣使入朝。唐初,龜茲與唐有交往,但仍附屬於突厥。貞觀十八年(644),唐軍攻焉耆,龜茲與焉耆連兵相拒。二十一年,唐兵進擊龜茲。翌年擒 其國王、權相,唐移安西都護府於龜茲。顯慶三年(658)唐將安西都護府遷至龜茲都城,下設龜茲、於闐、焉耆、疏勒四鎮,龜茲開始成為唐朝統治西域的中心。由於吐蕃勢力進入西域,唐被迫多次放棄龜茲等四鎮。直到武則天長壽元年(692),才恢復四鎮 ,此後約百年間,安西都護府得以穩定在龜茲,故龜茲王城又稱作安西。在德宗貞元六年(790)前後為吐蕃攻佔。

840年後,龜茲進入西州回鶻勢力范圍,人種也逐漸回鶻化。隨著黑汗王朝(操突厥語的民族在今新疆、中亞建立的封建王朝)的強盛,大概在11世紀末 ,龜茲脫離西州回鶻,歸附喀什噶爾汗,皈依伊斯蘭教。從此,龜茲不再是一個獨立或半獨立的政權。乾隆二十三年(1758)歸入清版圖,定名庫車。龜茲地區氣候溫熱,盛產麻、麥、葡萄、梨、桃等;出良馬、封牛;山中有礦,故黃金、銅、鐵等冶鑄業聞名西域;又因處在絲綢之路干線上,中轉貿易發達,龜茲錦尤負盛名。在伊斯蘭化以前,一直以佛教為國教,是西域小乘佛教的中心。龜茲樂從前秦呂光西征時傳入河西,再入中原。隋樂有西國龜茲、齊朝龜茲、上龜茲三部。入唐後,龜茲樂又編為十部樂之一。(圖為龜茲鎮遺址)

地理

龜茲國以庫車綠洲為中心,最盛時北枕天山,南臨大漠,西與疏勒接,東與焉耆為鄰,相當於今新疆阿克蘇地區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部分地區。

歷史

西漢元康元年(公元前65年)龜茲王及夫人來朝,王及夫人皆賜印綬。夫人號稱公主,賜車騎旗鼓,歌吹數十人,綺綉雜繒琦珍凡數千萬。後數來朝賀,學習漢朝衣服制度,歸國後,按漢朝制度治理宮室。漢成帝、漢哀帝龜茲和漢朝關系親密。(《前漢書·西域傳》)

東漢建武二十二年(46年)莎車王賢殺龜茲王,將龜茲分為龜茲、烏疊國(Bougour),封則羅為龜茲王,封駟鞬為烏壘王。幾年後,龜茲國人起義殺則羅、駟鞬,遣使匈奴,請立新王。匈奴立龜茲貴人身毒為龜茲王,於是龜茲屬匈奴。(《後漢書·西域傳》)

東漢永平十六年(73年),龜茲王建為匈奴所立,據有北道,攻破疏勒,殺疏勒王,立龜茲人兜題為疏勒王

東漢永平十七年(74年),班超從間道到疏勒,去兜題所居橐城九十里,遣吏田慮先往說降。兜題見田慮輕弱,無降意。田慮乘兜題無備,劫縛兜題,兜題左右驚懼奔走。田慮馳報班超,班超即赴之,召集疏勒全部將吏,說以龜茲無道之狀,因立其故王兄子忠為疏勒王,疏勒國人大悅。疏勒王忠及官屬皆請殺兜題,超不聽,欲示以威信,釋而遣之。疏勒由是與龜茲結怨。

東漢永平十八年(75年),漢明帝駕崩。焉耆以中國大喪,遂攻沒都護陳睦。超孤立無援,而龜茲、姑墨數度發兵攻疏勒。班超守盤橐城,與疏勒王忠為首尾,士吏單少,拒守歲余。

東漢建初元年(76年)肅宗初即位,恐班超單危不能自立,下詔征超。疏勒兩城自超去後,復降龜茲。

東漢建初三年(78年),班超率疏勒、康居、於窴、居彌兵一萬人攻破姑墨石城,斬首七百級。班超欲因此叵平諸國,上疏請兵:「竊見先帝欲開西城,故北擊匈奴,西使外國,鄯善、於窴即時向化。今拘彌、莎車、疏勒、月氏、烏孫、康居復願歸附,欲共並力破滅龜茲,平通漢道。若得龜茲,則西域未服者百分之一耳…………今西域諸國,自日之所入,莫不向化,大小欣欣,貢奉不絕,惟焉耆,龜茲獨未服從。臣前與官屬三十六人奉使絕域,備遭艱厄。自孤守疏勒,於今五載,胡夷情數,臣頗識之。問其城郭大小,皆言「倚漢與依天等」。以是效之,則蔥領可通,蔥領通則龜茲可伐。今宜拜龜茲侍子白霸為其國王,以步騎數百送之,與諸國連兵,歲月之間,龜茲可禽。以夷狄攻夷狄,計之善者也。臣見莎車、疏勒田地肥廣,草牧饒衍,不比敦煌、鄯善間也,兵可不費中國而糧食自足。且姑墨、溫宿二王,特為龜茲所置,既非其種,更相厭苦,其勢必有降反。若二國來降,則龜茲自破。願下臣章,參考行事。」書奏,帝知其功可成,建初五年(80年),發兵千人就班超。

東漢建初七年(82年),疏勒王忠與龜茲密謀,遣使詐降班超。班超知其內奸而外偽許之。忠大喜,即從輕猗詣超。超密勒兵待之,為供張設樂,酒行,乃叱吏縛忠斬之,擊破其眾,殺七百餘人,南道於是遂通。

東漢建初九年(84年),龜茲、姑墨、溫宿皆降;班超廢龜茲王尤利多,立白霸為龜茲王。

魏文帝黃初三年(222年)鄯善、龜茲、於闐王各遣使奉獻。

《晉書·西戎》「龜茲國西去洛陽八千二百八十里,俗有城郭,其城三重,中有佛塔廟千所。人以田種畜牧為業,男女皆翦發垂項。王宮壯麗,煥若神居」

晉武帝太康中(285年),龜茲王遣子入侍。

前秦建元十八年(382年)苻堅之大將呂光率兵七萬伐龜茲,龜茲王白純不降,呂光進軍討平龜茲。

北魏高祖孝文帝延興五年(475年)龜茲等國遣使朝貢。太和二年(478年)龜茲國獻名駝龍馬珍寶。三年(479年)吐谷渾、龜茲、粟特等國遣使朝貢。

公元5世紀後,龜茲先後淪於嚈噠、吐蕃、回鶻之手,佛教文明曾受摧殘。

《隋書·龜茲》「龜茲國,漢時舊國,都白山之南百七十里,東去焉耆九百里,南去於闐千四百里,西去疏勒千五百里,西北去突厥牙六百餘里,東南去瓜州三千一百里。龜茲王姓白,字蘇尼咥。都城方六里。勝兵者數千。風俗與焉耆同。龜茲王頭系綵帶,垂之於後,坐金師子座。龜茲國土產多稻、粟、菽、麥,饒銅、鐵、鉛、麖皮、鐃沙、鹽綠、雌黃、胡粉、安息香、良馬、封牛。隋大業中(615年),龜茲國王遣使貢方物。」

唐太宗貞觀八年(634年),龜茲、吐蕃、高昌、女國、石國遣使朝貢。貞觀十六年(664年)唐太宗派遣昆丘道副大總管郭孝恪討伐龜茲,破都城,郭孝恪自留守,龜茲國相那利率眾遁逃。那利等率眾萬余,與城內降胡表裡為應攻郭孝恪。郭孝恪中流矢死,將軍曹繼叔收復都城。貞觀二十二年648年設安西節度使,撫寧西域,統龜茲、焉耆、於闐、疏勒四國。安西都護府治所,在龜茲國城內,管戍兵二萬四千人。

唐高宗麟德四年(667年)吐蕃陷白州等一十八州,又陷龜茲撥換城,之。罷安西四鎮。上元中(675年)龜茲王白素稽獻銀頗羅、名馬。

宋朝咸平四年(1001年)、大中祥符三年(1010)、六年、天禧元年(1017年)、四年、天聖二年(1024年)、七年、九年、景佑四年(1037年)、寧熙四年(1071)、五年、紹聖三年(1096年),龜茲前後遣使朝貢十二次。

公元11世紀末,回鶻的喀喇汗王朝改宗伊斯蘭教,對西域諸佛國發起了曠日持久的「聖戰」。公元14世紀,改宗伊斯蘭的察合台汗禿黑魯帖木兒對龜茲的佛教教徒進行了殘酷的迫害,對佛教文化進行了毀滅性的破壞。佛教寺院廟宇被拆毀,佛像被搗毀,佛教經典文獻被焚燒,佛教教徒被屠殺,具有千餘年歷史的龜茲佛教文化被破壞殆盡。當地佛教僧侶或被迫接受伊斯蘭教,或逃往異國他鄉,或抗拒被殺。

『柒』 西域包括哪些地方

西域狹義上指玉門關、陽關以西,蔥嶺即今帕米爾高原以東,巴爾喀什湖東、南及新疆廣大地區。而廣義的西域則是指凡是通過狹義西域所能到達的地區,包括亞洲中、西部地區等。

地理方位詞,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多指中國玉門關、陽關以西的諸多國家和地區,在絲綢之路影響下,西域特指漢、唐兩代中國政府安排的行政機構所管轄的今中國新疆大部及中亞部分地區,位於歐亞大陸中心,是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

西域國家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吐魯番盆地和以北准格爾盆地的邊緣,利用從高地上溶化的水在綠洲上生活,此外塔里木河與羅布泊是西域地區的主要農業、生活水源。

因而該區域的國家興旺與水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據部分考古學家的判斷,樓蘭即是由於河流改道與羅布泊的遷移而滅亡的主要原因。

(7)龜茲遺址擴展閱讀:

西域文明

東西漢交替之際,中原戰亂頻仍,無論是篡漢的王莽,還是挾武力重安漢室的光武帝劉秀,都不可能把主要精力放到經營西域上。西域進入了「戰國」時期。

乘著這個短期的外來勢力「真空」狀態,西域先是由莎車王賢稱雄,不久就為兩強——於闐、鄯善——分立所取代。這時那個原為漢、匈奴兩極所擠壓摧折的西域小國鄯善(樓蘭),獲得一個機遇,降伏了南道的城邦小宛、戎廬、且末、精絕,一直把國界向西南拓展到今民豐縣的尼雅河。

在莎車王利用漢朝放棄西域的機遇,自稱「大都護」,而為其制服的西域各國,又尊稱他為「單於」。大都護是西漢在西域所設最高軍政長官——類似於總督。單於是匈奴王的稱號,而賢一個人居然兼而有之。

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賢給鄯善王安寫了一封信,要求他阻絕漢朝進出西域之道。安不但不聽從,還殺了莎車使節。於是莎車王發兵攻鄯善。

安率軍迎戰,兵敗,逃亡於山中。莎車軍隊殺掠樓蘭千餘人,便引軍西還。鄯善王收拾殘眾,還歸戰後的國都,面對破敗家園再次上書漢朝,表示願意派質子入侍,並請示漢朝重新於西域設都護。如果都護不設,只能奉匈奴為宗主。

漢光武帝的精力主要放在中原政務上,給鄯善的回信中竟說:目前不可能派出都護,如果西域各國力不從心,可以便宜行事。於是,鄯善又附屬於匈奴。

『捌』 龜茲古國境內所開鑿的佛教洞窟遺址有哪些


古代龜茲國境內所遺留的佛教石窟群,比較集中的石窟群有克孜爾、庫木吐喇、森木塞姆、克孜爾尕哈、托乎拉克艾肯、台台兒、溫巴什、瑪扎巴赫、阿艾石窟等,保存洞窟總計達600餘個

坐落在絲綢之路上的龜茲(qiūcí)古國,是中國唐代的安西四鎮之一,也是我國古代的西域大國之一。龜茲古國擁有比莫高窟更加久遠的石窟藝術,早期洞窟年代至少要比莫高窟早一百年左右,古代工匠們對色彩的運用,至今仍然有著震撼人心的力量。它也被現代石窟藝術家稱做「第二個敦煌莫高窟」。
龜茲故城,位於新疆庫車縣城西約兩公里的皮朗村。故城周長近8000米,北牆2000米、南牆1806米、東牆1646米、西牆約2200米。除東、南、北三面城牆尚可辨認外,西牆已盪然無存。全城成不規則正方形,城牆高約2-7米,為夯土築成,每隔40米左右有城垛一個。
龜茲石窟是世界佛教藝苑和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保存著古代佛教藝術在我國形成、發展和流傳演變的清晰脈絡,而且對於中國佛教史、美術史、美學理論和古龜茲的社會、歷史、經濟等領域的研究都有特殊的價值。
龜茲石窟,是指古代龜茲國境內所遺留的佛教石窟群,比較集中的石窟群有克孜爾、庫木吐喇、森木塞姆、克孜爾尕哈、托乎拉克艾肯、台台兒、溫巴什、瑪扎巴赫、阿艾石窟等,保存洞窟總計達600餘個,壁畫近10,000m。

『玖』 西域最大的佛寺遺址在哪裡

西域最大的佛寺遺址在哪裡?

暮鍾響起,佛音從偌大的寺院傳遞到天籟,整個西域籠罩在佛的世界裡。星星點點的油燈裝飾著大大小小的佛堂,坐禪的僧人從行善開始,闡述佛教的淵源。

1、庫車——漢唐龜茲佛都

抵達蘇巴什佛寺,一場冬雪剛剛降臨新疆庫車縣。曾經的龜茲故地,被冬天的霧霾覆蓋。來不及品味這座小城充溢的現代文明,我便一腳踏進了漢唐,行走在佛的世界,再一次被佛語擦亮了雙眼。

漫步於佛堂的殘垣斷壁之間,我聆聽不到來自千年之外的驚喜。如今的這座世界文化遺產,依然靜悄悄地聳立在庫車河兩岸。昔日的輝煌被時光掩埋,游離於歲月的記憶里,我只能折腕嘆息。

從這里一直向東望去,高昌、敦煌、武威、麥積山、西安、洛陽、大同等一座座佛寺,連綿延續到最東方和最南方,這些聚集了龐大力量的精神信仰,組成了浩瀚的佛的國度,經久不衰。

當時光靜止,佇立於這座曾經的西域佛教中心,宏大的佛寺建築浮現在眼前,成百上千的僧侶打禪或誦經,耳邊傳來佛堂大殿令人心顫的梵梵佛音,彷彿置身於一座佛國的聖殿。

如今,曾經的西域佛教,被另一種信仰代替,一段歷史終將成為歷史。時光漸漸遠去,面前留下的只有一片殘垣斷壁,見證和訴說著龜茲大地上的歷史變遷和發展。

東寺佛塔,據說下面埋葬著大玉佛腳。

2、 世界文化遺產煥發生機

時間定格在2014年6月,蘇巴什佛寺遺址獲得申遺成功,對於庫車縣各族人民群眾來說是一大盛事,也是阿克蘇地區的一件大事。這座漢唐時期規模宏大的佛教寺院,將向世界敞開寬闊的胸懷,源源不斷地接納各地紛沓而至的專家、學者、遊客及各界人士,蘇巴什佛寺遺址成了世界矚目的焦點。

蘇巴什佛寺作為絲綢之路上東西文化的連接點,承載著世界佛教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並為研究龜茲文明、中國歷史和世界文化提供了充分的史料。

佛教產生於印度,它的最高發展階段是在中國內地。寺院方面,蘇巴什佛寺是在西域具有代表性的佛教傳播中心,西承印度、犍陀羅佛教藝術緒脈,但又在形制、布局、設施等進行創新,對龜茲以東產生深刻影響,尤其是佛塔的形制影響中國內地就更為深遠。

這座遺址始建於魏晉,鼎盛於隋唐。唐貞觀二年(628),玄奘去印度取經西行來到這里,並滯留兩月有餘。唐安西督護府移設龜茲後,內地高僧紛紛雲集,該寺佛事興隆,晨鍾暮鼓,燔火不絕。

專家們認為,蘇巴什佛寺遺址對研究龜茲地區古代地面佛寺遺址的建築方式、布局等方面佔有較高的意義,東、西佛寺的整體建築,代表了古代龜茲以至西域當時建築的先進技術。土坯與夯土是古代乾旱地區的傳統建築技術,西域、中亞、中東普遍應用,古今如此。

但我們發現,西域地區保存的高大建築比較多,尤其是在龜茲地區,超過10米的烽燧、佛塔和大型建築基座的建築遺存龜茲很多。如克孜爾尕哈烽燧,現通高15米多,烽燧幾乎垂直於水平拔地而起,它建於東漢,經千餘年而不塌,可見夯土技術之高超。而蘇巴什佛寺遺存佛塔的高度,有3座在8至9米,有兩座在13米以上,除去人為和自然破壞因素,仍能雄偉屹立至今,此種以土為建築材料的技術,亦是西域建築技術的傑出範例,是研究西域古代建築的極好標本。

庫車縣本土龜茲歷史研究專家裴孝曾說,蘇巴什佛寺能夠申遺成功,因為它具有突出的世界普遍性,「北傳佛教」的傳播,也就是沿著古代陸路交通大動脈——絲綢之路推進的,故「北傳佛教」也被成為「絲路佛教」。由於絲綢之路與「北傳佛教」相結合,佛教就在傳播中注入了東西方文明的因素,因此說,「絲路佛教」成為少有的世界重要文化的載體。佛教在印度本土的發展,就吸收了犍陀羅地區與希臘文化相融合的新的佛教造型藝術,印度哲學與希臘藝術取得完美結合成功,佛教藝術繼續傳播,又有兩河流域文明匯入,越過蔥嶺,中華文明與其產生碰撞與匯合,因此,西域成為世界四大文明唯一匯合的地區,而龜茲又是集中而突出的地方之一。當前迫切的是申遺成功後,要積極地對遺址進行搶救性的保護,使其現有面貌不再遭受破壞,然後開展全方位研究,進一步揭示它的深層次文化真諦。

目前,除維修加固工程外,庫車縣正積極申請建設遊客接待中心和文物展示廳等項目,積極滿足世界各地的遊客來佛寺遺址觀光旅遊,並邀請了專家做相關規劃,爭取向遊客開放東寺。王志疆說蘇巴什佛寺申遺成功,既能很好的處理開發利用資源與有效的保護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還可以實現文物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又進一步促進生態環境的有效保護,是功在當代、造福後世的崇高事業。

西寺佛塔,背後就是埋葬千年女屍的地方

3、揭開寺院千年女屍的神秘面紗

20多年前,新疆考古專家在蘇巴什佛寺遺址進行考古挖掘時,曾在西寺大殿(以庫車河為界分為東西寺院)發現一具腹內懷有身孕的女屍。當時,很多考古專家不能理解,這具女屍為何埋在寺院內最重要的大殿呢?

眾所周知,古代凡是信佛的人必須六根清凈、終生不娶。難道說是這座寺院里的高僧有了「外遇」,紙終包不住火,情人有了身孕,便以燒香為名進寺院尋高僧討說法。害怕事情敗露,高僧就將情人活活勒死,偷偷地埋在大殿後面的牆層里。不料,千年以後,卻被後人發現了這一秘密。

這只是一種猜想。而這種猜想,卻有悖於佛教以善為本的的形象。

近日,裴孝曾老人卻給出一個驚人的答案。他說結合眾多專家的研究和查找了大量的資料,可以確定蘇巴什佛寺遺址是龜茲皇家寺院,埋在西寺大殿的女屍必定是龜茲王室的直系親屬,或者是傳說中的龜茲公主。因為只有龜茲王室最尊貴的人才能埋葬在寺院里,經過僧人的超度,死後在天堂也能享受榮華富貴。

佛教從印度傳入西域後,逐漸向東發展和輻射,形成了今天的佛教傳播格局。但也再次證明了西域(新疆)從古代開始就已經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