曇石山文化遺址解說
⑴ 曇石山文化遺址博物館到洪山橋車站怎麼走
公交線路:33路,全程約14.3公里
1、從曇石山文化博物館步行約350米,到達曇石站
2、乘坐33路,經過22站, 到達洪山橋小區站(也可乘坐38路)
3、步行約100米,到達福州汽車西站(洪山...
⑵ 曇石山文化遺址發現了哪些文物
曇石山文化遺址發現於一座墓葬中的「中華第一燈」,是一盞陶燈,放在墓主人頭頂,類似北京十三陵定陵中的「長明燈」,四五千年前的曇石山人使用如此精美的陶燈,確實讓人嘆為觀止。
另一座墓主人為25歲左右的年輕女性,其中左側顴骨分為上下兩部分,下方顴骨塊被稱為「日本人骨」,就是說後世日本人大部分有這塊顴骨。可以證明,日本文化不僅受到我國文化的影響,連日本人種也有可能要追溯到曇石山人。
在遺址殉狗坑旁的夯土祭祀台上,發現了一件原始瓷罐和4件原始瓷器。這些原始瓷器距今3000多年,都施有青綠色釉,是我國最早的上釉技術。
在一座夫妻合葬墓中還發現了11件陶簋,其中一件陶簋口沿造型為全國罕見。
在奴隸陪葬坑中,殉葬的男奴豎立坑中,粗壯的大腿骨和腳趾清晰可辨,顯然是被埋時掙扎所致,反映了3000年前奴隸殉葬的殘酷。
在這座夫婦合葬墓底下,發現了大小陶釜18件,在這全國新石器時代墓葬中絕無僅有,以此追溯沿江靠海的福州人有愛喝湯的飲食文化。
另外,還發現了大批墓葬和灰坑、壕溝、陶窯等遺址,出土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貝器等文物。
曇石山文化遺址上層為青銅器時代遺存。遺址中的獸骨,經鑒定種屬有熊、鹿、犀牛、印度象、葉猴等,由此推測,當時閩江下游流域氣溫要比現在炎熱濕潤,分布著大片原始森林。
曇石山文化的先民,主要的生產方式是漁獵,兼事農業、畜牧業及手工勞動。遠古時代這里是海灣地帶,是海洋和河流的匯合處,曇石山人以捕魚撈蝦、拾采貝殼生物為主,遺址中發現的貝殼有蜆、魁蛤、耳螺、牡蠣、血蚶等,從而證實當時閩江入海口就在曇石山一帶。
遺址發現的陶器種類繁多,有最早用於烹飪的鼎,儲藏用的罐、壺,洗濯的盆,飲食的碗、盤、簋、豆、缽、杯之類,表明他們已經具備相對穩定的定居聚落特徵,過著共同勞動,共同消費的原始公社生活。
曇石山文化遺存與台灣島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鳳鼻山、圓山、芝山岩等文化遺址存具有諸多共同的特徵,證明在數千年前,閩台兩地先民就有密切的往來,台灣的文化直接受著曇石山等大陸文化的影響,其中一部分,很可能就是大陸曇石山文化先民橫渡台灣海峽而創造的。
⑶ 有關福州閩侯將軍山!~~~~
曇石山文化遺址是我國東南地區最典型的新石器文化遺存之一,是閩台兩岸古文化的源頭和先秦閩族文化的發源地,被省委、省政府列為「福建第一文化旅遊品牌」。
將軍山原名老虎山,1996.3.19上午解放軍在此附近海域進行了反台獨大規模軍事演習,軍委副主席張萬年128位將軍在此山檢閱。閩侯傳統婚嫁習俗在此展現,古老的漸漸被人淡忘的文化在此積淀,塵封的歷史,在此掀開謎題····
行程安排:
8:30乘車赴甘蔗,參觀曇石山遺址博物館,曇石山文化是福建省八大旅遊品牌之一,福建的文明從這里開始……,
9:30抵達閩侯將軍山,步入景區純天然的生態廊道,游覽農業觀光園。
10:30到達天龍山莊,休息後,游覽天龍將軍山天然瀑布群,欣賞萬叢生長在巨石間及懸崖絕壁縫隙中的千奇百怪的天然盆景,領略到巍峨立於峰巔的天書岩、等諸多栩栩如生的火山岩景觀。
12:00品嘗將軍山景區特色最地道美味的鄉村飯菜。
13:30山莊休閑活動和安排精彩派對節目活動。
16:30結束精彩行程返回福州。
活動費用:
會員168元/人
非會員268元/人
含:往返空調旅遊專車、景點首道門票, 中餐八菜兩湯,保險,導游服務費。
友情提示:
1.活動費用不包含所有自費項目及其私人消費
2.請自帶照相機, 必備用品,。
3. 戶外活動應穿防滑鞋。
4. 特別提醒:集體活動,請參加者有時間觀念,准時出發。
5. 旅遊事務委託正規旅行社承辦,報名後或逾期不退票
6,外地參加者所在地到福州往返費用自理
7,俱樂部有3以上位專業老師全程參加,現場接受咨詢和派對服務。
⑷ 溫州古文化遺址
首次於1952年在永嘉上塘正門山發現,後在許多地點又陸續發現。
80年代以來通過全市范圍內的文物普查和專題調查,查明境內二區九縣[市]均遺有古文化遺址,計達百餘處,主要分布在甌江、飛雲江及其支流兩岸,大多依山傍水。
溫州古文化遺址大致可分前後兩個階段,前階段,除少數早期石器磨製欠精、器面留有錘擊痕跡外,大多數石器磨製精緻,已採用打、磨、琢兼施技術;陶器主要有夾炭陶。與河姆渡中晚期文化、良渚文化的一些石器、陶器特徵相似,以樂清白石遺址為代表。後階段,石器表面略粗糙,形制較簡單,其錛類石器橫剖面大多呈三角形、梯形;陶器有泥質陶、彩繪陶和印紋硬陶等。與福建閩侯曇石山文化的一些石器、陶器特徵相似。目前這類遺址的發現約占總數百分之九十以上,以瑞安陶山山前山、馬嶼牛頭頸等遺址為代表。
1.白石遺址
在樂清白石鎮白石溪楊柳灘溪床下二三米深處。系沖積形成的遺址。
2.大坪遺址
在瑞安北龍鄉大嶴村北龍山北麓。北龍鄉在飛雲江口外一島嶼上。
3.下湖墩遺址
在泰順百丈鎮交溪洋村北下湖墩山上,范圍約1500平方米,1988年11月發現。
4.山前山遺址
在瑞安碧山鎮街路村,南臨飛雲江,面積約250×50米,遺物多裸露在地表,以山坪和東南山坡最為豐富。
5.牛頭頸遺址
在瑞安馬嶼荊谷鄉山頭上村牛頭頸山中段,北眺飛雲江,1961年發現,范圍約6000平方米。遺物多分布在山坡地表。
6.鶴嶼山遺址
在瑞安仙降鎮下社村,與山前山遺址隔江相對,1971年發現,面積約10000平方米。
7.獅子崗遺址
在泰順司前鎮前村,1986年發現,面積約8000平方米。山頂-壕溝斷面和東面山坡遺物較豐富。
8.仙堂山遺址
在蒼南橋墩鎮仙堂村北海拔40餘米山坪上,1985年發現,面積約3500 平方米。.
⑸ 曇石山文化遺址有什麼規模
大約5000年前,古老的先民們就在閩越地區生息繁衍,創造了可與仰韶又化、河姆渡文化相媲美的曇石山文化。
曇石山文化遺址位於福建省閩侯縣甘蔗鎮曇石村,是我國東南地區最典型的新石器文化遺存之一,曇石山是一座高出江面20米長形山岡。
曇石山文化遺址幾乎是由當時人們丟棄的蛤蜊殼、貝殼、螺殼堆積起來的,有的地方厚約3米,所以又稱「貝丘遺址」。曇石山文化遺址規模超過了半坡遺址、河姆渡遺址。
曇石山遺址將曇石山文化全面地展示給世人,真實生動地反映出原始社會晚期閩人先祖生產、生活和墓葬的狀況。
⑹ 如何從文化遺址中認識閩台人緣的密切關系
第一節史前閩台關系 一、閩台地緣上的密切關系 1、 閩台地理距離與特徵 閩台在史前就存在著十分密切的關系。「福州雞鳴,基隆可聽」這句諺語,說明了台灣和福州與大陸有「不可分離,難舍同枕」的地理位置。台灣是我國第一大島,西隔台灣海峽和福建遙遙相對,相距寬度不到200千米,狹處只有130千米,離福州最近。台灣海峽,平均水深只有50米至100米。台灣和台灣海峽,本來就是和福建相連的華夏古陸的一部分。台灣是以大陸為根生成的一個島嶼,在地緣上與大陸是不可分的。在1.5萬年以前,東海海面比現在低130米左右,這在地質上說明兩岸原來是一個板塊,台灣、澎湖等島嶼就在祖國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與福建省相連接。台灣被稱為「浮福建」,表示台灣是福建省漂浮在海 上的部分。 2、 「東山陸橋」是閩台地緣關系的見證 在碧波萬頃的台灣海峽上,有一道淺灘發端於福建東山島,經澎湖列島,抵達台灣。這道淺灘平均水深不超過40米,最淺的地方只有10米。這道淺灘曾經在過去的冰川時期,因海退而變成陸地,成為連接閩台兩地的陸橋。大約在距今32000年,福建沿海的部分陸地是與台灣陸地相連的,但到了12000年前,由於氣候逐漸變暖,「東山陸橋」逐漸被海水覆蓋。在多次冰期,反復出現的海退與海浸現象時,「東山陸橋」曾經多次露出海面。「東山陸橋」的存在說明閩台有著不可分割的地緣關系。 二、閩台人緣密切關系的史實 1、左鎮人 1971年,台灣學者在台南縣左鎮鄉菜寮溪發現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化石,其年代距今約3萬至2萬年。「左鎮人」是已知台灣最早的住民,與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的時代大體相同,同屬晚期智人。「左鎮人」就是從大陸經由福建長途跋涉,移居台灣的。「左鎮人」的發現,把人類開發台灣的歷史至少提前了1萬多年。 2、長濱文化 1968—1971年,台灣學者在台東縣長濱鄉八仙洞5次發掘,發現了豐富的舊石器時代先陶文化,命名為「長濱文化」。長濱文化距今約1.5萬年,其石器都是打制四起。長濱文化的主人以洞穴為家,過狩獵、捕撈和採集生活。其石器類型和製作技術,同大陸南方發現的舊石器相似。由上可見,台灣在第四冰期同大陸相連的時候,已經是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活動的場所了。長濱文化的發現,使台灣與大陸原始文化的源流關系,至少可追溯到1.5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 3、大坌坑文化 1964年,在台北縣八里鄉大坌坑發現了新石器時代遺址。大坌坑文化遺址集中分布在台到北部淡水河下游和西海岸一帶。出土的陶器多為褐色砂陶。有宅、罐、碗等,那時,人們的經濟生活以漁獵、採集為主。大坌坑文化距今約6400年,是台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其繩紋陶器,同比它早的江西萬年縣仙人洞遺址和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相似。大坌坑文化實際上是大陸東南沿海古代文化的一部分,與閩南、粵東沿海同時代文化之間有密切的親緣關系。 4、圓山文化 較大坌坑文化晚一些的圓山文化,距今約4400—3100年,代表遺址是台北市北端圓山貝丘上層。主要分布在台北盆地,延伸到北部沿海一帶。石器多屬磨製石器。出土的有段石錛與福建、廣東等地出土的有段石錛都屬於同一類型,是我國東南地區新石器文化的重要特徵之一。出土的陶器以棕灰色細砂陶為主。這些遺物同大陸東南沿海出土的有許多相似之處,可能是從大陸傳播過來的。晚期已出現少許青銅器,如大坌坑上層的一件兩翼式青銅鏃,與商周時代的同類器近似。 5、鳳鼻頭文化 大坌坑文化結束以後,在台灣西海岸的中南部地區,與圓山文化同時,先後存在著三種類型的文化遺存,目前暫都歸屬鳳鼻頭文化。第一種是紅陶文化類型,以高雄縣林園鄉鳳鼻頭中層遺址為代表,距今約為4500—3500年。石器多為磨製。經濟生活以農業為主,兼營漁獵。墓葬有石棺墓,人骨上見有拔牙習俗。第二種是素麵和刻紋黑陶文化類型,主要遺址有高雄縣風鼻頭上層、台中縣營埔等,距今約3500—2000年。營埔出土陶片上發現有稻殼印痕。第三種是印紋和刻劃紋灰黑陶文化類型,已屬鐵器時代遺存。風鼻頭 文化繼承發展了大坌坑文化,更明顯地受到大陸文化的影響。其紅陶、黑陶文化,同位於福建閩江下游的閩侯曇石山文化遺址中層和上層的遺物十分相似,同屬於閩台地區以幾何印紋硬陶和彩陶共存為特徵的古 文化遺存。 第二節古代閩台關系 一、宋元以前的閩台關系 1、中國古代文獻中的台灣名稱 在中國古代文獻里,台灣被稱為「蓬萊」,「貸輿」、「員嶠」、「瀛洲」、「島夷」、「夷州」、「琉 求」等。 2、 春秋至秦漢時期的閩台民族源流與特徵 大陸東南沿海居住著「百越」土著民族,居住在福建境內的越人稱「閩越」,其最重要的文化標志是以蛇為圖騰和斷發紋身。閩越族是一個善於舟楫的民族,有不少閩越人跨越台灣海峽,遷徙到台灣島,成為台灣高山族的祖先。他們給福建、台灣等地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對閩台社會的發展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閩越族在不同時期,從不同地方漂流或遷徙入台的,其中最重要的一支是春秋至漢代時期從福建遷徙入台的閩越族,這一點從高山族自古以來一直保留著斷發紋身的習俗和蛇圖騰可以反映出來。至近現代,高山族的魯凱人、排灣人崇蛇習俗隨處可見,他們奉百步蛇為祖先,嚴禁傷害蛇類,並喜歡在宗廟、住屋、器皿、服飾上雕刻或刺上蛇紋圖案。 3、秦漢時期中原對閩台的控制和影響 漢代以前,由於福建偏處東南一隅,遠離漢文化的發祥地中原地區,加上境內交通閉塞,與中原文化的聯系並不密切。秦代和漢初中央政府雖然先後在福建設立閩中郡和閩越國,但均實行「以閩治閩」的方略,漢文化在福建的影響甚微。西漢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漢武帝派兵滅亡閩越國,並仿照秦遷六國貴族於咸陽的策略,把閩越族的貴族、官吏、軍隊以及部分百姓強制遷往江淮一帶,以杜絕後患。從此閩越國作為一個政治實體不復存在。 漢代以後,中原漢文化開始向東南沿海擴展,三國時波及福建。當時孫吳據有江東,曾多次出兵福建,在福建增置建安郡,以及建安、南平、漢興、建平四縣,還在侯官設立典船校尉。除了駐扎軍隊、派遣官吏來治理福建外,許多罪犯也被謫徙到福建造船。還有一些士民避禍閩中。孫吳政權治理和開發福建,揭開 了漢文化大規模傳入福建的序幕。與此同時,孫權為「求取國家的利益,開疆拓土」,「覓取海外之發展,謀求貿易之利」,不顧臣下勸阻,派兵遠航,出外探險。公元230年,孫權派人「浮海求夷洲」(今台灣)帶回土著數千人。這是見於記載的最早到達祖國大陸的台灣移民,也閩台人口交流的第一次。東吳遠征之舉對台關繫上卻從此打破了海峽兩岸隔膜的障壁,是祖國大陸政權經營台灣的開始。 4、隋唐時期的中原對閩台的控制和影響隋朝時,台灣稱為「流求」,或同音異寫為「留仇」、「流虯」。隋煬帝時,福建航海家何蠻認為大陸邊海上應有陸地。於是公元607年隋煬帝「令羽騎尉朱寬入海,求訪異俗,何蠻言之,遂與蠻俱往,因到流求國,言不相通,掠一人而返。明年帝復令寬慰撫之,流求不從,寬取其布甲而還」。610年又派遣武賁 郎陳棱、朝請大夫張鎮周「發東陽兵萬餘人,自義安(今廣東潮安)泛海,擊流求國」,「流求人初見船艦,以為商旅,往往詣軍中貿易」。這些記載說明了台灣人此前與大陸商船曾有不少貿易,同時也說明了台灣人已有較多物質可供交換,已形成貿易習慣。陳棱從台灣擄回的數千人口,就近安置於福清縣福廬山 。這是有歷史記載的台灣人定居大陸(福建)沿海和第一次。陳棱被後世奉祀為台灣的「開山祖」。鄭成功在台灣還為他修「開山宮」以為紀念。 唐代,因襲隋代稱台灣為「流求」。
⑺ 福州曇石山文化遺址的發現有什麼意義
可以提供石山人文歷史發展的一些線索,用以印證某些問題的存在現象。
不過,在經歷了元明清至今大起大落的歷史演變後,是否還能保持元山文化特徵,令人信心不足。
⑻ 溫州有什麼文化遺址
溫州古文化遺址,首次於1952年在永嘉上塘正門山發現,接著在羅浮長腳窟山、下塘嶼門山和樂清專茗嶼、瑞屬安陶山、馬嶼及溫州市郊雙嶼等地又陸續發現。80年代以來,通過全市范圍內的文物普查和專題調查,查明境內二區九縣(市)均遺有古文化遺址,計達百餘處,主要分布在甌江、飛雲江及其支流兩岸,大多依山旁水。
溫州古文化遺址大致可分前後兩個階段。前階段,除少數早期石器磨製欠精、器面留有錘擊痕跡外,大多數石器磨製精緻,已採用打、磨、琢兼施技術;陶器主要有夾炭陶。與河姆渡中晚期文化、良諸文化的一些石器、陶器特徵相似,目前僅發現數處,以樂清白石遺址為代表。後階段,石器表面略粗糙,形制較簡單,其鑄類石器橫剖面大多呈三角形、梯形;陶器有泥質陶、彩繪陶和印紋硬陶等。與福建閩候曇石山文化的一些石器、陶器特徵相似。目前這類遺址的發現約占總數百分之九十以上,以瑞安陶山山前山、馬嶼牛頭頸等遺址為代表。
□白石遺址
⑼ 曇石山參觀心得
曇石山文化遺址博物館參觀記
曇石山文化遺址博物館,是全國重點的保護單位,佔地42.5畝,距離福州市洪山橋13公里。5000-3000年前曇石山海洋文化的考古現場,出土的先秦閩族殉人、殉狗、陶器、玉器、兵器、獨木舟、壕溝、窯址等真實的文物,生動揭示了「從這里開始的福建文明」,與河母渡文明並駕齊驅。
5月7日下午,我懷著激動的心情乘車來到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曇石山文化遺址博物館參觀。一下車,我便看見一副對聯:
和衷共濟喜迎金雞報曉來 與時俱進歡送銀猴踏春去 進入大廳,首先映入我眼簾的是四、五千年的原始社會晚期以閩江下游為中心的區域,曾經生活在這里的一種新時代居民--曇石山人的頭像。頭像兩旁是早期曇石山人的生活示意圖,他們有的在鑽木取火、有的在放牧、還有的在製作陶瓷,過著充實的生活。
接著,我們來到二樓大廳參觀。據導游講解,曇石山文化遺址中有四樣堪稱「中華之最」的寶貝,分別是:1、在125號墓葬中,墓主人頭頂放著一個造型十分奇特的陶器。陶瓷為泥質灰陶,有點象燈塔,手握柄部可自由挪動,燈孔朝里可擋住一面風,燈油倒如淺盤可自動熄滅,設計非常合理,堪稱「中華第一燈」。2、137號墓主人為25歲年輕女性,下方骨骼被稱為「日本人骨」,這可以證明曇石山人與日本人是有聯系的。3、遺址出土了一件原始瓷罐和四件原始瓷器。這些瓷器距今3000多年都施有青綠色釉,雖然釉滴不均勻,但卻是中國最早上的釉技術,為中國瓷器上釉技術提供了最原始的實物資料。4、在131號墓底下,發現了大小陶釜18件,這在全國新石器時代墓葬中是絕無僅有的。 最後,我們還參觀了墓地、獨木舟等地方。
今天的曇石山博物館參觀記讓我增長了許多知識,使我知道了曇石山文化是福建古文化的搖籃,是先秦閩族的發源地。它的出現,驚現了不為人知的先秦閩族文化,將福建文明史由原來的3000年向遠古大大地推進了一步。
⑽ 福建福州曇石山文化遺址的發現有什麼意義
曇石山文化遺址位於福建省閩侯縣甘蔗鎮曇石村,發現於1954年1月,先內後進行8次發掘,發掘面積達容2000平方米,共發現墓葬89座、陶窯9座、壕溝2條,出土大批陶器、石器、骨器和玉器。以曇石山遺址命名的曇石山文化,分布於閩江下游,直達沿海地區,具有鮮明的海洋文化特色,是先秦時期閩台兩岸海洋文化的源頭。
曇石山文化遺址基本上是一處4000~5000年前原始社會晚期的公共氏族墓地,其上層疊壓著3000多年前的黃土侖文化遺物。2001年,曇石山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