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文物遺址中可以恢復寺廟嗎

文物遺址中可以恢復寺廟嗎

發布時間: 2020-12-23 12:02:38

① 寺廟修繕應該怎麼弄

如果屬於文物古跡,可以向縣級以上的文物部門申請文物保護的相關維護事宜,由文物部門負責修繕。如果不屬於文物古跡,只能自籌資金修繕。

② 寺廟怎麼修復

若是修復,要看寺院是不是已經被政府定義為「文物」,若定為「文物」,那麼回標准就是「修舊如答舊」,這要請專業的建築單位來修復,而且政府還要干預及檢查;如果不是文物,那就跟宗教局打個招呼(上個報告)即可,如果涉及面積太大,如建樓等,已經屬於「恢復重建」的范疇,那就比較麻煩了,要提報建設規劃及設計給當地佛協、宗教局、規劃局等批准,有可能消防局也會介入你的消防通道標準的檢查。但由於寺廟屬於宗教範疇,全國各地在實施管理過程中,有些復雜有些簡單,依照我的經驗,基本上以宗教局意見為主。

③ 古廟文物恢復需要什麼手續,望指點。

首先抄得確認恢復的意思,是古廟沒有了?遺址?還是部分坍塌?
另外,該古廟屬於什麼級別?有沒有文物保護標志牌?

一般情況下,古廟的修復都是需要有相關資質的施工隊伍來施工的,並由專門的古建設計單位進行設計,而且在此之前需要報上級主管部門和相關文物部門備案,在相關部門同意後方可辦理開工手續。另外,古建築修復需要的建築材料和施工方法都應按照傳統工藝實施。
當然,我國在這方面的規矩還不是特別完善,經常會有一些不正規的施工單位胡亂蓋廟,做出來的東西不倫不類,但好在多數不屬於文物保護單位。
所以,修復有級別的古建築一定要根據相關規定報批,但請注意,我說的是「修復」,不是「恢復」。

④ 馬城的文物古跡

馬城漢墓
在馬城庄北大約300米處的地方原來是神台寺,東面、西面、北面都是耕地。1978年,馬城村村民在取土時發現大型磚墓,據說是漢墓,當時大隊讓群眾拆了,用磚蓋了8間飼養處,墓葬都破壞了,就留下銀釉罐1個,陶盒、陶雞、陶罐各一個和一些陶片。這些在《灤南縣文化志》中有記載。
灤州馬城縣南七里橋碑
承事郎事前主簿 廬(啟臣) 撰
平洲平軍,禹貢冀州分野,所謂夾右碣石者是已。在商周時孤竹國之故地也。秦為右北平郡,漢魏而後更名平洲,唐制兵府加(額)興平軍,今因之不改。山重水復,方且千里,城小而堅,燕薊之東,號為雄鎮,(支)郡曰灤,刺史所治,今之刺史,古之太守耳,三鮮隸焉,馬城其一也。厥(萬戶),(厥)土惟黃壤,厥田惟(栗麥),(厥木為桑),厥(筐)絲(桌椅)組,又並海多魚鹽之利。(傜)賦調發,(當)境(內)七縣三分之一,民頗富且廉,然來號繁劇難治,其西有一水溪,源流極清,而入海不清,土俗因呼為清水河,直縣沿西南十里許,匯為澤,其水益深。舊有木橋,積久腐敗,不勝輪蹄,至橫潦暴漲,河水渺彌,行者熟視而不能渡,咫尺有千里之阻,吁可閔哉!大定甲申歲玉州盧啟臣來主簿書事,每以公事經過,未嘗不嗟悼之。爾後從事京師,袞袞紅塵間逾兩年。因有代,且永給解代之義,得告而還,寓於城中之浮屠祠,明日有父老八九人,樽酒盤果,羅跪於前奉殤為壽,且告曰:「吾等不佞,幸遇賢夫子,嘗佐是邑,奴史子民,公清疾惡,非有道,非其義,無一介之取與,多遷而遠不根之謗,其意要之於濟人。今新成一橋,拯民濡泥,將礱一石為碑,求文以記之。事雖雲雲不足記,然且副吾子所以兼濟之意,庸何傷?」辭謝未之許,翌日至橋所,父老盡在焉。(復置酒固請)作文,辭不能已,因請其所用功。乃曰:橋九間,棟柱皆巨石,上飾以紅欄,兩頭備土為通道,石獅獸四尾,其高例逾尋,圍闊稱足。總用石一千三百載有奇,功不啻二萬,錢無慮萬余,索自經始逮低績,幾二年矣。(因相與視之,以實計費),知其信然。噫嘻是皆村老戶氓資產,出血汁,尤宜纖牆厚藏,以為自足汁,反舍己之有,或亦假貸以成(利物之事,良可嘉嘆。與夫豪猾肉食,身載高位,蠶食漁奪,皇皇於財)利,名為治人,其實為害人者,豈可同日而語哉!如羌有廉恥,能不愧矣。遂命筆態之。《易》稱作舟楫,《書》曰乘四載,《詩》雲造為梁,橋之時義,豈始於此耶?若夫秋霖潰岸,冬水流澌,篙工無施,揭力不可,當此之際,斯橋之功,可勝道哉,可勝道哉!
大定八年五月二十六日
都惟那稱君鈗 立石
饒 濟 書
裴仁端 刊
昭信校尉行縣丞飛騎尉 高順昌
從仕郎主簿 文志華
昭信校尉行縣丞飛騎尉 李輝
敦信校尉行縣丞飛騎尉 宋倬
據說這個碑是馬城縣西南七里清河上的七里橋上的,金代馬城縣沿西有溪流叫青河,又叫清水河。相傳青河發源於馬城西三里的翟家莊(今翟庄)西北,青河水很深,水清,那時被稱為「銅幫鐵底運糧船」,說七里橋還沉沒過運瓷器的木船,埋在河道里,解放初期還有一段桅桿露在地上,老人們說清朝皇帝乾隆乘船巡視的時候曾路過七里橋。
據,《灤南縣文化志》、《灤南文物古跡尋蹤》中記載,當時橋是東西走向,8墩9孔,平梁微拱,長15米、寬3.3米,高2.7米,每孔架設石樑三根,梁長1.7米,樑上鋪設石面板,上雕裝飾圖案,橋兩頭置石獅4個。碑高136厘米。寬90厘米,楷書碑記。另外還有橋名碣一塊,高90厘米,寬60厘米,一面刻「清水橋」,線面雕的觀音像。另一面雕的彌勒佛抱魚。
馬城渡
馬城渡在大王莊東邊灤河西岸,咱當地人叫王莊渡,是渡口也是河運碼頭,當時有擺渡的對岸是昌黎靖安鎮,上走可到平洲、大定(內蒙寧城西),下走能連到海運,相傳馬城建縣後,馬城成為北方水運中心重鎮。《灤州志》和《永平府志》都有記載。清朝以後,灤河漕運開始蕭條,但民間水運不斷,往裡運煤油、火柴日用百貨等,干鮮果、鹽、煤等往外運,到20世紀60年代,大王莊還有50多條船,從灤縣運石頭,從盧龍運沙子和干鮮果品。馬城這一片的老百姓也通過坐擺渡去昌黎靖安趕集。70年代末,因為灤河上游修了水庫,延續了1800多年的灤河水運徹底完成了歷史使命,馬城渡口擺渡支船的大王莊村民谷正河解甲歸田。
馬城廟宇
原來馬城村附近有不少廟,據說是72座廟,城關22座,北門外有神台寺、龍台廟、火神廟、灤河神祠;東門外有老爺廟、娘娘廟、玉皇廟、馬神廟;南門外有觀音廟;城裡頭有三官廟、萬佛廟、城隍廟、真武廟、葯王廟、天齊廟、清靜庵、浮屠祠、五道廟等,還有「玉皇一千、天齊八百、菩薩六百」三口大鍾,各關各街都有廟,各門各街口都對著廟,當時說叫「四街不露相」,據說這些寺廟都是唐朝到元朝建的。
老輩人都記得街東頭,最大的廟有娘娘廟,有三間正殿,前廊後廈,門朝南開,方圓100多米,里頭供著三個神像瓊霄、碧霄、雲霄「三霄」娘娘,穿著黃袍子,陰歷四月十八是廟會,一共兩三天。當時人們都把親朋好友請來趕廟會,一般從剛過年就開始佔香火地,四月十六開始唱蓮花落的、打把式的、賣藝的、變戲法的都來,還有賣吃的穿的,熱鬧得很,有錢人燒香上供都一抱一抱的燒香,孩子有病生災的、婦女想求子的都來娘娘廟燒香磕頭,連撫寧太營的都大老遠趕來。廟前兩個大石獅子,一公一母,母的帶兩個小獅子,抱一個,按著一個。娘娘廟東邊挨著玉皇廟,一大間瓦房,門朝南開,裡面有一個大銅玉皇像,大概有3米高。
老爺廟也在東關,門朝西開,正中有關羽的塑像,兩邊周倉和關平站崗,塑像有一丈多高,裡面經常有人燒香上供。遇到乾旱年頭時,老百姓就用轎抬著關羽的木像討簽求雨。用竹簽抽決定往哪個方向走,敲著鐵罄,打著鼓,老百姓跪著求雨。一個村上有文化的人帶著大家念求雨的詞「灤縣以南,馬城鎮,北小王莊,閆家莊,三庄人等,雨水淋地,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組織者是當地的紳士,求雨的人不許穿鞋,不許戴帽子,表示心誠。抬轎的人管飯。求雨的過程大概三天。
老母廟就是「觀音廟」,原在南街老飼養處的地方,有三大間,一個像一間,中間有隔扇,正中的塑像是紅孩兒,里頭有老道看廟,逢年過節有人燒香上供。
城裡頭南街有財神廟,一大間,門往東開,有比乾的泥像,還有一個銅菩薩,有2米多高,據說後來被國家收藏了。逢年過節也有人燒香上供。
天齊廟在西街現在劉貴龍家處。是老公社的所在地,有一個大銅像,有廟兩大間,有圍牆和門樓。逢年過節有人燒香上供。天齊廟里供奉的是東岳大帝,他主管陰間,決定人壽命的長短和人的高低貴賤。
神台寺在北街,有三大間,據說在我們馬城發現的漢墓就是在神台寺的遺址上發現的,寺里有三個佛像,里邊住著老道。相傳神台寺下的地下通道能通到程庄鎮小賈庄村蓮台寺,離這二十多里地呢。
火神廟在東北關西頭,北街正北,現在劉珍家北邊,沒有像,有牌位。
灤河神祠:又叫龍神祠,坐落在北關神台寺後面,據說是清朝光緒年間建的,民國年間廢止。灤河神祠,坐南朝北,東臨神台寺,面對閻芬河,裡面供奉龍王,是祈求河神,免受水災的意思。
城隍廟:坐落在北門里南北路東,北街道南,坐南朝北,據說建於遼金時代,城隍廟是道教和神話傳說中的城市保護神,城隍廟有三間殿堂,供奉城隍神,殿後有耳房。清明時期,城隍神的兩旁增加了牛頭馬面,黑白無常,十個閻羅。在四月十八廟會的時候,人們抬著城隍像四街巡行,隨從扮作牛頭馬面,判官小鬼之類的。解放前夕,城隍廟被拆。
馬神廟:坐落於東門外老爺廟(關帝廟)東北向,坐北朝南和玉皇廟、娘娘廟遙遙相望,馬王是保佑騾馬等牲畜的神,據說馬王是商紂王的兒子殷郊。馬神廟有三間,供奉殷郊的塑像,赤面虯髯,四臂三目,手執刀槍劍戟,頂盔貫甲,非常威武,兩側有溫良、馬善兩員大將,殿里有一個麒麟,一個「貪」(怪獸)。
萬佛寺:坐落於北門里,南北大街西,北街路北,坐北朝南,山門里殿堂三間兩層,有配殿櫥舍,與跨院相通,佔地近十畝,裡面供奉百餘尊佛像,有銅鑄的,木雕的佛祖、珈藍、天王、金剛和萬佛堂的諸佛,大的有兩三米,小的也就二、三十公分,還有龜馱石碑像,有錢人家逢年過節還把佛像請回家去上供。相傳當時僧侶眾多,香火旺盛,民國初年萬佛寺改為灤南第三高等小學;即馬城小學,20世紀90年代馬城小學院北牆就是原古城牆舊址,小學所在地是萬佛寺舊址。
真武廟:坐落在東西大街和南北大街的交匯地方,叫「皋上」,坐北朝南,跟南門外的觀音廟遙遙相對,有廟堂一間,外邊有牆桓山門。殿內有真武大帝的銅像,披長頭發,穿黑衣服,執劍踏龜蛇,旁邊侍立金童玉女。廟里有一個奇觀叫「無名塔」,據說不知情的人到廟內看不見塔。塔是紅色的,「生」在一塊青石板中,經過多年的磨踏,石板凹陷,塔更清楚了,當時真武廟因此香火旺盛。解放後,南小王莊王文舉退伍後落戶馬城,村裡把真武廟給他安家,王文舉拆了廟蓋了房,把真武像砸碎裝了幾袋子賣到天津。無名塔不知去向,明清重修的碑記在《灤南文物古跡尋蹤》中有記載。
馬城原來還有個老劉家的家廟:劉善人祠堂。是兩大間,一個四合院,大高院牆,高門樓,有一個月台。里頭有一個泥像,寫著「劉善人」,據說是老劉家的祖宗,是個小爐匠,鋦鍋鋦碗的。傳說明朝皇帝朱元璋被敵人逮住,關在囚車里,救兵趕來救皇上,咋也打不開囚車,正好劉善人挑著擔子從這兒路過,他燒火鍛開囚車救出朱元璋,皇上為報答他的救命之恩,讓他與皇上可以平起平坐,封為「都火將軍」。劉善人有三個兒子,都是國母馬皇後親自取名,親自給做生日、滿月、半月,其他的廟都是橫匾,皇上御封劉家祠堂是豎匾。廟里有一個人多高兩個大石碑,據說這些傳說在碑上都有記載。
另一種說法:劉善人祠就是劉氏家廟,當時東關玉皇廟北邊,後來又遷到了東門里路南,坐南朝北,劉家在當地是大戶,家財豐厚,除了家廟以外,在城西南還建了一座靜修庵,劉家不願出嫁的姑娘和不想再嫁的寡婦在庵里修行。《永平府》和《灤縣志》里都有《重修劉善人祠碑記》,據說劉善人叫劉明泉,特別信佛,慷慨好施,扶貧濟困,出資修了大小廟宇十幾處,有玉皇廟、碧霞宮等,門口都有鐵獅子,人們說他有修廟癖,都叫他「劉善人」,後來《重修劉善人祠碑記》不知何時到了馬城衛生院,壘在老衛生院的牆上,後來蓋樓不知道到哪了。
這些寺廟都是五八年或五八年以前毀壞的。當時賀庄還有隆聖寺、朝陽庵,橋頭營有寧國寺,多餘屯有三官廟,劉庄有龍王廟。早被拆毀。

⑤ 一百多年的寺廟遺址是什麼文物保護單位

目前不清楚,寺廟本身如果在歷史上比較有地位,就會根據它的歷史性來評估出價值級別,但是目前不清楚,所以不好回答。如果是國家級遺址就需要專門的機構,起碼需要整機以上文物保護單位保護。

⑥ 西藏寺廟中國國家級文物兩尊佛像完好追回了嗎

拉薩1月6日電 記者6日從西藏拉薩警方獲悉,歷時兩年多,林周縣達隆寺中國國家級文物佛像盜竊案近日告破,警方完好追回兩尊佛像並送歸原寺。

達隆寺位於拉薩市林周縣北部的恰拉山麓,建於1180年,是藏傳佛教達隆噶舉派的祖寺。

據拉薩市公安局公布,2015年7月11日晚,林周縣達隆寺發生一起文物盜竊案,中國國家二級文物14世紀「不動佛」佛像、中國國家三級文物觀音佛像等四尊佛像被盜。

目前,兩名犯罪嫌疑人已被依法刑事拘留,兩尊追回的佛像已被送歸達隆寺,另外兩尊佛像正在偵查中,警方已獲得相關線索。

西藏自治區文物局相關負責人王存香表示,截至2016年11月,西藏在全國可移動文物信息登錄平台共登錄可移動文物約13萬件,基本摸清了西藏可移動文物數量分布、保存和使用管理等情況,但這對文物保護來說仍不夠,「作為職能部門,我們也將加大督察、檢查,督促文物保護單位尤其是寺廟文物保護單位加強日常巡查,做好安全防範措施,確保文物安全。」

⑦ 想了解周代文物,去中國·周原(周公廟)景區怎麼樣

嗯,想法不錯。估計是可以了解到不少有用的文化知識的吧。不過僅僅看這么一個地方還是有點偏面的。

⑧ 運城池神廟為何不讓遊客入廟參觀為什麼被毀

運城池神廟是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我國唯一一座池神廟,記載了專中國最早的鹽業屬發展歷史。廟里的建築群落及其留有的文物古跡,是重要的文物。廟內建築群落雄偉大氣,充滿著肅穆庄嚴地氣息,但是,廟內卻香火絕跡,鮮有遊客,廟門緊鎖。
詢問廟內耳房的運城鹽業博物館館員,才知道,池神廟原來是個無主的文物。
上世紀80年代,政府曾組織修復池神廟,然而,施工單位完工後甲方卻在法律上蒸發了。完工後無人結算,施工單位只好鎖上廟門,代為看管至今。

2009年3月18日凌晨4時,池神廟內突然遭到非法入侵,多處清代遺留建築及文物被毀,整個建築的整體格局受到嚴重破壞。運城電視台及山西法制報均及時報道了此事,並呼籲社會各界保護這一無主文物。當**部門調查時,池神廟的有關高層卻否認池神廟的文物地位,說道:什麼是文物?那還不是由人隨便說,你說它是就是,你說不是就不是。

⑨ 老子廟的老子廟現存文物古跡

老子廟現存文物名勝古跡眾多:太清宮太極殿、望月井、銘碑、古柏、隱山遺址、先天太後之贊碑、洞霄宮、聖母殿、娃娃殿、賴鄉溝等二十餘處。太清宮是老子生地留下的最重要的紀念建築。 「唐開元神武皇帝道德經注碑」,碑文是唐玄宗對道德經的釋文,為文物之珍品。該碑位於太極殿前神道東側,立於唐天寶元年,即742年,碑高3.7米,寬1.2米,厚O.36米,碑首為半圓型,首身一石,碑身四面刻字,正反兩面為正文,每面22行,滿行51字,隸書字體,左右兩側為文人題詠。碑文內容為唐玄宗李隆基對《道德經》的釋文。

一、這通碑是現存碑刻中最早的。從東漢桓帝時大臣邊韶來拜謁老子立碑時算起,太清宮歷史上有許多碑刻,因為年代的久遠以及兵燹匪患等原因,絕大部分碑刻都毀掉了,只有極少數的碑刻留存了下來。這塊碑刻是留下來的近20通碑刻中立碑年代最早的,太極殿前牆上的碑刻是元代的,神道東西兩側的碑刻為金代,清代的,而這塊碑是唐玄宗時期的,距今已近1300年了。
二、這通碑是皇帝對《道德經》的注釋文,是後世認識唐玄宗與老子《道德經》,唐朝與老子及道教關系的好教材。在我國歷史上,皇帝注釋《道德經》者有宋徽宗、明太祖、清世祖等幾位,但以立碑和親筆注釋兩種形式註解《道德經》的只有唐玄宗一人。
三、此碑還是了解老子廟(太清宮)地方地質地貌的好教材。此碑建於唐朝,公元2002年以前,此碑在地面以上僅露碑頭尺許,碑頭大部、碑身、碑座都被埋入地下。而此碑初建時應建在地上,也就是說,1300年來,太清宮這個地方,地面整體增高了整通唐碑的高度。為研究這個地方的地質地貌和河流水患史提供了一個佐證。
這通唐碑歷經1300年的風風雨雨,風雨剝蝕嚴重,碑文已有一半模糊而不可辨認了。即便如此,仍是文物中之珍品,即便從純書法的角度講,正文的隸書字體,也有極高的書法價值。
老子廟(太清宮)建祠1800餘年來,歷朝歷代都在老子廟(太清宮)立有碑刻,除現存20通外。其它雖然因年代久遠,風雨剝蝕以及兵燹匪患等原因不存在了,但所幸鹿邑古縣志尚錄存有其它30餘通碑刻的碑文。同地上現存碑刻相對應,是研究太清宮興衰史和道家、道教在歷朝歷代地位彌足珍貴的文獻或實物。 該碑由宋真宗皇帝親自撰文、親自書丹、親自題寫碑名。形體高大,氣勢恢弘,高8米,寬2米,厚0.67米,重50多噸。碑冠刻成盤龍狀,碑座為贔屓(bixi),翹首瞪目,栩栩如生。碑身邊飾陽刻菊花圖案。碑文楷書21行,滿行41字,內容是歌頌老子母親的功德。作為真宗皇帝,認為其較李母至高至大的降聖功德而言,自愧不如。該碑石質極堅,雖歷經千年,至今保存完好,僅蝕數字。2000年,中國考古學會原會長徐蘋芳在實地考察過這通石碑後,對其綜合價值,留下「河南第一,全國罕見」八個字的評價。
據國內宋史專家說,國內僅存4塊較大的宋碑,而此先天太後之贊碑為最大,故為國內外歷史學界特別為國內外宋史專家關注。
1980年,日本歷史學界在名古屋召開中國宋史研討會,專門派人來鹿邑對這塊宋碑搞了拓片回到日該國後進行了認真研究。該碑拓片仍存於日本。
該碑不但為太清宮歷代諸多碑刻中最重要的碑刻之一,而且它的內容價值、歷史價值及書法價值都非常之高,可以同前宮唐朝皇帝玄宗李隆基的「唐開元神武皇帝道德經注碑」媲美。唐開元神武皇帝道德經注碑和北宋先天太後之贊碑,雖然都是皇帝所立的,但這兩塊碑也有不同,那就是這兩塊碑的基礎高度不一樣,宋碑比唐碑要高。因為唐王朝時,太清宮這個地方地勢還比較低,北面的黃河每次泛濫時都攜帶大量的泥沙,造成太清官這個地方地表越來越高,所以到北宋時真宗建的先天太後之贊碑比唐碑要高了。所以說,最早的老子祠在最下面,中間是唐時的太清宮,再上面是宋時太清宮,再上面才是明清時的太清宮,和今天河南省的開封地下疊壓著不同朝代的開封城一樣,今天太清宮的地下疊壓著不同朝代的太清宮。1997年,由國家文物局批准由河南省文物局挖掘的太清宮考古就在今天太清宮、洞霄宮地表以下發現了唐宋時期完整的太清宮基址。
該碑立於金朝明昌二年,即公元1191年。中,是由前州學正胡筠撰文,陳知常書丹夏斌、王熙刻石。此碑位於老子廟(太清宮)太極殿前神道西側,高2.2米,寬1米,厚0.27米,圓首,金續修太清宮記碑首身一石,下為龜蚨,首刻「續修太清宮記」六篆體字,碑文楷書28行,滿行70字。全碑約1600餘字,詳細記載了太清宮的歷史興衰,有極高的史料價值。碑文的開頭「亳之太清宮,即老子舊居也。今之太極殿,即老子降聖之地。殿之南有虛無堂,相傳為老子講經宴息之所。」非常詳細地記載了老子故居的規模、太清官名稱的變遷,宮內的建築、樹木等,是研究太清宮沿革的最好教材之一。只可惜因露天存放了八百餘年,風吹雨淋,一些字跡已需仔細辨認才能看清,碑身也已裂縫。所幸古鹿邑縣志對碑文記載清楚。 就是有名的丹桂古柏。古縣志記載:舊傳有八檜,八株相對,每二株共一名,日丹檜,日紐檜……老子所植。現在二株最靠近太極殿,應為丹桂,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了。
因為是老子親手所植,而老子又是李氏唐王朝的祖先,這八棵檜樹又生長在李氏唐王朝的祖庭中,歷朝歷代官僚士紳和文人雅士在游覽太清宮後,留下的詩詞賦章中,對這八棵檜樹多有記述。唐玄宗時毫州太守以檜樹的葉製成片到京城進貢。
丹桂古柏,西瘦東粗,旋轉方向與陰陽魚旋轉方向相同,歷來受到遊客贊嘆與神思,被稱為太清宮重要景觀之一。玄宗皇帝為此專門下詔:「瑞木表靈,奇文自現。用彰大慶,以福洪圖。配五德於易經,迎萬葉於休運。宣城告謝,仍付史官。其檜片藏於內庫,兼賜諸王宰輔及道眾。」在此詔書中,玄宗稱祖庭這幾棵檜樹為「瑞木」,下令將檜片在皇宮內庫收藏,並賞賜諸王及宰相大臣和道眾品嘗。後唐庄宗皇帝(李存勖)也就這幾棵檜樹下過《玄元廟枯檜再生敕》。
這兩株丹桂古柏又叫檜柏,當過亳州太守的歐陽修曾「於熙寧元年(1068)二月十九日,率僚屬謁太清宮,周視八檜之異,窺九井禹步之奇,酌其水以烹茶而歸」。可見歐陽修來時有八株。南宋陸游在游過太清宮後,在《老學庵筆記》一書中記道,鹿邑「太清宮多檜樹,檜花開時,蜜蜂飛集其問,不可勝數。作蜜極香,而味微帶苦。謂之檜花蜜。」《唐書》、《宋史》等正史,及地方史志中對古柏記載更多,這些記載足以證明此柏樹之古老。
關於這兩棵古柏,鹿邑民間還流傳著這樣的傳說,老子講求道,講求陰陽的和諧與統一,兩株古柏一株為陰,一株為陽,而且這兩棵樹旋的方向是八卦圖中陰陽兩魚旋轉的方向。西面這株為陰,窈窕淑女,楊柳細腰,裊娜多姿,低著頭正害羞呢!東面那株膀大腰圓的為陽,虎背雄腰,孔武有力。兩株樹是一對夫妻,互相吸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年同月同日生,當然願意相偕到老了。
老子講求陰陽,這院子中氣場很重,連這兩株古柏也受這種氣場的作用。前些年,有人看到東面古柏上一樹枝枯了,就用鐵鋸鋸掉做小板凳用,發現樹的年輪極像八卦圖中的陰陽魚。此人非常驚詫,覺得動了神物,趕緊到太極殿老君像前朝拜。這兩株一大一小的古柏是老子對立統一思想的體現,而在每株樹上,甚至每一樹枝上,他的思想體系都能得到印證。
樹枝上的年輪極像陰陽魚,而陰陽魚魚頭又像鳥頭,魚身又像鳥身,當地老百姓又形象地稱這兩棵古柏為「鳥柏」。這兩株古柏同太清宮一樣古老,是太清宮滄桑歷史的見證。 鐵柱,群眾俗稱為趕山鞭。鹿邑縣有兩根這樣的鐵柱,一根在老子廟(太清宮),還有一根在另一座紀念老子的遺跡老君台上。實際上,太清宮的鐵柱與老君台上的鐵柱一樣,沒有什麼區別,也並非群眾傳說的趕山之鞭,而是柱下史之柱,是紀念老子之物。據《光緒鹿邑縣志》記載:「這根鐵柱高八尺,圍尺有八寸,舊志謂為唐時舊物。」經測量,鐵柱地上高度為4.3尺,周圍0.8尺,與古縣志記載完全一致。 老子當時是周朝的守藏室之史,而守藏史的任務是替周朝管理圖書,並負責記述周天子上朝時頒發的旨令和處理國家公務的情況。按照規矩,群臣上朝拜賀,以及君臣一起在朝堂上議事時,大臣們是不能坐著的。作為記述天子言行的史官老子也不例外,可長時間的站著書寫文字的確太累人了,所以周天子就特旨恩准,在朝堂內樹個鐵柱子,讓老子倚在上面寫字。這樣既減輕了老子記述的勞累,又表示了對史官的尊重。天子上朝議事,老子倚柱記錄,鐵柱成了老子專用之物。當然,這裡面大約也含有蒼天厚土,定於一柱之意。所以後人就稱擔任守藏室史官的老子為柱下史官。
鹿邑太清宮有鐵柱,老君台有鐵柱,國內外凡是供奉老子的宮觀都有鐵柱。鐵柱已成為紀念老子的標志。
東漢末年,張道陵創立道教,奉老子為教祖,對老子頂禮膜拜,就把柱下史之柱縮小為發簪,插在發髻上,以示尊重。道士的發簪與這根鐵柱的形狀十分相仿,只是一個大一個小而已。
這根高八尺的鐵柱,地上約4_3尺,但無論人們怎樣晃動,很多人往外拉也拉不出來,終於有一天,人們挖這根鐵柱,發現鐵柱下端有一個孔,孔內插有一根長長的橫鐵柱,難怪人們晃不動拔不出了。
《光緒鹿邑縣志》上記載這根鐵柱是唐時舊物,如此算來有1300年的歷史了。如此一根鐵柱地上部分整日風吹雨淋,地下部分是潮地濕土,經1300年而不銹不蝕,除了感嘆鐵質之特殊以外,就是感到這是老君爺所專用之神物了。 老子出生的時候,他家的宅中及院外有九口井。大凡聖人都有其不平凡的出身來歷,傳說老子出生時,這九口井中的水同時翻動,像是燒開的水咕咕嘟嘟地翻花。一口井中的水翻花,或許大家不以為奇,說是裡面有什麼東西,可九口井中的水同時翻花,的確令人稱奇。當時和後世人都認為有九條龍分別在九口井中,這九條龍平常從來沒動過,可老子降生時,這九條龍同時動了,這預示著聖人的降世,預示著真龍的降生。九井中的九龍同時噴水,匯成了靈溪池,剛出生的老子就在靈溪池中洗浴。九井和靈溪池是太清宮內的重要景觀。到清朝光緒年間修《鹿邑縣志》時,靈溪池已湮滅了,只是轉述《順治鹿邑縣志》對靈溪池的記載,說它在太極殿前。當時九井中的一井仍在,在「今殿後東偏」,並說九井都「水溫清隨人意」。即便到清朝時僅剩一井,但因有老君爺保佑顯靈,每年「遇旱祈禱於此,取水往往有驗」,同九井中九龍噴水以浴聖體一樣神奇。
清光緒年間所存的九井中的一井,在解放後的1958年,當時太清宮人民公社建辦公用房時,用土填平了。2006年,此井被再次開挖出土,向遊人開放。其它八井之具體位置尚需考證。相信經過勘探,發現具體位置並不困難。
九井中除現存一井外,還有一井口飾件,當地百姓都叫它井頭。此件原為一完整的青石雕鑿而成,高52厘米,厚23厘米,內徑50厘米,通體陰雕六條豎線,非常完整,雕刻得非常好,把整個井頭分為五個部分,呈一花瓣形,外表雕九條龍,姿態各異,栩栩如生。井頭飾九龍,同井中之九龍相吻合,龍乃天子皇帝,龍袍乃皇帝衣物,龍冠乃皇帝之帽子,一切龍的飾品都只有在重要地方才有,即龍是中國最神聖在特定地方才能有的吉祥飾物,可在太清宮卻有許多東西被飾以龍,可以說太清宮被龍包圍著,由此可見老子至高無上之地位和太清宮至高無上之地位。
靈溪池和九井中的八井雖然不存在了,但作為太清宮的兩個重要景點,歷史留下了大量的關於靈溪池和九井的詩篇。並被列為鹿邑古八景中的重要一景。 元朝著名道士邱處機被元朝皇帝尊稱為國師,因為受邱處機地影響,元朝皇帝對漢文化特別是老子的道家思想十分尊崇,作為少數民族地元朝皇帝統一中原不久,就下了兩道聖旨對道家思想地發祥地太清宮進行保護。
「太清宮執照碑」鑲嵌在太極殿正牆西側,此碑是元朝中央政府於元世祖忽必烈中統元年(1260)五月一日頒布的太清宮執照碑。該碑高O.6米,寬0.9米,碑文為楷書,滿行13字。
碑文內容包括四個方面:一是中央政府頒給的;二是規定了太清宮所屬界地的大小,即「每一面寬壹拾里,肆面計肆拾里」,按現今計算,每面寬10里,就是5公里,也就是說太極殿周圍25平方公里的土地都屬太清宮宮觀所有;三是規定了這25平方公里內的所有田地、園果樹木盡歸太清宮宮觀所有,諸人不得爭執;四是說明南北宮(太清宮和洞霄宮)以會仙橋為界。
在老子生地的歷史上,有許多碑刻,這塊碑雖然不大,但價值很高,它以元朝中央政府令的形式規定了太清官的大小及上面土地園木果樹的不可侵犯性。
在我國歷史上,只有非常重要的地方,如皇帝老家、皇帝祖陵等,皇上才頒布這樣的詔令,更何況是少數民族蒙古族皇帝忽必烈頒布的,足見太清宮在即便是少數民族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的地位仍然是非常高的。 鑲嵌在老子廟太極殿東牆上的這塊碑是元世祖忽必烈皇帝為保護太清宮頒布的,叫「太清宮聖旨碑」,這塊碑高0.6米,寬0.96米,青石刻成,碑文為楷書,滿行為12字。忽必烈皇帝的這道聖旨公布於他當皇帝的第二年(中統二年),即1261年,此碑現保存完好。碑文中:「皇帝聖旨,元聖旨碑拓片,再次宣布太清宮屬皇家所有……令旨:使臣軍馬,宮觀內不得安下,所有栽種樹木,諸人不得采斫,專與皇家告天祝壽……仍仰張拔都兒常切護持太清宮,令住持道眾更為精嚴看誦。」
這是忽必烈繼當皇帝第一年立「太清宮執照碑」之後,第二年再次為鹿邑太清官頒旨立碑。忽必烈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皇帝,而且是一位少數民族皇帝,在登基當年和第二年就連發兩道關於太清宮的聖旨並立碑,這本身就說明了少數民族元朝統治者對漢文化,對老子博大精深思想的認知,同時也是對老子以及太清宮地位的肯定。忽必烈皇帝不只下詔在太清宮立了兩塊碑,還寫下了《元世祖御旨老子贊》文,並命人刻碑立於太清官,可惜因年代久遠,此碑已不存在。所幸《光緒鹿邑縣志》上錄有全文:
大哉至道,無為自然,慎始慎終,先天後人。
含光默默,永劫綿綿,東啟尼父,西化金仙。
百王取則,界聖信傳,眾教之祖,玄之又玄。
這兩道聖旨碑和忽必烈對老子的贊文為後世研究元初太清宮的歷史與沿革提供了第一手材料,從而也使得這兩塊碑成為太清宮歷史上最重要的碑刻之一。 太極殿是老子廟(太清宮)古建築群留下的最為重要的建築,太極殿是老子誕生之處,也是天下道教之源。司馬遷的《史記》對老子的姓名字型大小及出生地有詳細的記載:「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號曰聃,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老子出生地就在太極殿這個地方。
現存太極殿重建於民國二年。是漢、唐、宋、明、清不同時期的建築材料構築成的混合性建築。它的根基最早有漢朝的,斗拱多是宋朝的,檁子是明朝的,整個太極殿可以形象地概括為漢唐礎、宋拱、明檁條。一次次改朝換代的戰爭把輝煌盛大的太清宮徹底破壞焚毀,留下的只有那些搬不走、燒不毀的石雕磉石和豪華沉重的建築構件,在下一個朝代進行大規模的修繕時,都會留用一兩塊上次修建時的建築材料,作為前一朝代的時代精髓保留其中,成為永世不可泯滅的歷史見證。

⑩ 貴州思南府務川齊四甲豐樂鎮安全村萬佛寺嘉慶二十年古廟是否文物遺址嗎需保護

貴州安全村萬福寺,古廟是否文武為主,這個必須要保護的呀,這類的東西國家都會保護著當地的,政府也會保護的呀,你想買嗎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