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祁連縣遺址

祁連縣遺址

發布時間: 2020-12-23 16:08:09

① 祁連縣的風景名勝

祁連縣是青海省重要的高原生態旅遊目的地。祁連縣具有北接河西走廊,南連環湖過境通道的區位優勢,在全省「一圈三線」旅遊戰略布局中處於「北線」的核心位置,是青海省重要的交通樞紐和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祁連縣是「大美青海」的縮影。有「天境祁連」、「東方瑞士」等美譽,有中國最美麗的六大草原——祁連山草原,「中國百大避暑名山」——牛心山,國家4A級旅遊景區——「祁連風光」等,旅遊資源開發潛力巨大。
祁連縣長期以來,各民族和睦相處,共同繁榮,共同進步,孕育了漢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多元文化。阿柔「逗曲」、藏族「拉伊」,「花兒」,「社火」等彰顯了各民族之間不同的文化底蘊。數千年來,世居在此的先民們自由的信仰不同宗教,形成了藏傳佛教、伊斯蘭教等多宗教並存的宗教文化。以寺溝口遺址、夏塘東台遺址為代表的卡約文化遺址,以宋代的古方城、三角城、元代的峨堡古城等為代表的古建築,以阿柔大寺、上庄清真寺等為代表的宗教寺院成為祁連燦爛的多元文化瑰寶。中國人民解放軍一兵團二軍紀念苑為全縣重點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祁連黑河大峽谷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黑河大峽谷。全長800多公里的黑河大峽谷平均海拔在4200米以上,其中有70公里屬「無人區」。峽谷內有冰川800處,分布面積超過300平方公里。穿越峽谷的黑河是中國第二大內陸河,流經青海、甘肅、內蒙古三省區,被譽為「河西走廊的母親河」。憑借獨特的地理條件和氣候因素,黑河大峽谷內的高原動植物資源極其豐富,是旅遊探險的理想去處。
卓爾山
卓爾山屬於丹霞地貌,由紅色砂岩、礫岩組成。藏語稱為宗穆瑪釉瑪,意為美麗的紅潤皇後。卓爾山景區項目建設地位於祁連縣八寶鎮,緊靠八寶河與藏區神山阿咪東索(牛心山)隔河相望。站在卓兒山頂視野極度開闊,四周沒有任何遮攔,山對面是一山盡覽四季景色的牛心山,左右兩側分別是拉洞峽和白楊溝風景區,背面是連綿起伏的祁連山,山腳下滔滔八寶河像一條白色的哈達環繞在縣城周邊……傳說中卓爾山與祁連的鎮山之山--阿咪東索(牛心山)是一對情深意重的情侶,默默守候在八寶河兩岸,共同護佑著祁連的山山水水。
祁連山草原
祁連山的平均山脈海拔在4000米~5000米之間,高山積雪形成的碩長而寬闊的冰川地貌奇麗壯觀。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的地方,稱為雪線,一般而言,冰天雪地,萬物絕跡。然而,祁連山的雪線之上,常常會出現逆反的生物奇觀。在淺雪的山層之中,有名為雪山草甸植物的蘑菇狀蠶綴,還有珍貴的葯材——高山雪蓮,以及一種生長在風蝕的岩石下的雪山草。因此,雪蓮、蠶綴、雪山草又合稱為祁連山雪線上的「歲寒三友」 。
祁連山草原,它的代表大馬營草原在焉支山和祁連山之間的盆地中。每年7、8月間,與草原相接的祁連山依舊銀裝素裹,而草原上卻碧波萬頃,馬、牛、羊群點綴其中,山丹軍馬場就建在這里。

② 西北旅遊幾月份去風景最好

西北游5月--10月是最佳季節,具體來說:

去青海旅遊的最佳季節是夏季,也就是5月-10月。7月中旬的青海湖邊盛開有大片的油菜花,黃色的花海和一望無際的藍色湖水,景色絕佳,湖邊也是遊人最好的扎營地,那時的氣溫不超過18℃,氣候涼爽宜人。青海景點:青海湖、塔爾寺、鳥島、坎布拉國家森林公園等。

敦煌的最佳旅遊時間為5月~10月,春季有乾熱風和黑沙暴兩大自然災害,此時前往應做好防備。敦煌景點:莫高窟、鳴沙山、月牙泉、雅丹地質公園、玉門關。

每年5月-10月,是去銀川旅遊的最佳季節。銀川有被譽為「中國金字塔」的西夏王陵。銀川主要名勝古跡有距今已有1300年歷史的海寶塔、建於1050年的承天寺塔,明清建築的鍾鼓樓、玉皇閣、南門樓。銀川有伊斯蘭建築風格的南關清真寺等。遠郊還有風景迷人的賀蘭山蘇峪口原始森林保護區、沙湖旅遊區,以及引人入勝的鎮北堡電影城。

③ 祁連縣有旅遊景點嗎

祁連縣是青海省重要的高原生態旅遊目的地。祁連縣具有北接河西走廊,南連環湖過境通道的區位優勢,在全省「一圈三線」旅遊戰略布局中處於「北線」的核心位置,是青海省重要的交通
黑河大峽谷
樞紐和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祁連縣是「大美青海」的縮影。有「天境祁連」、「東方瑞士」等美譽,有中國最美麗的六大草原——祁連山草原,「中國百大避暑名山」——牛心山,國家4A級旅遊景區——「祁連風光」等,旅遊資源開發潛力巨大。[1]
祁連縣長期以來,各民族和睦相處,共同繁榮,共同進步,孕育了漢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多元文化。阿柔「逗曲」、藏族「拉伊」,「花兒」,「社火」等彰顯了各民族之間不同的文化底蘊。數千年來,世居在此的先民們自由的信仰不同宗教,形成了藏傳佛教、伊斯蘭教等多宗教並存的宗教文化。以寺溝口遺址、夏塘東台遺址為代表的卡約文化遺址,以宋代的古方城、三角城、元代的峨堡古城等為代表的古建築,以阿柔大寺、上庄清真寺等為代表的宗教寺院成為祁連燦爛的多元文化瑰寶。中國人民解放軍一兵團二軍紀念苑為全縣重點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祁連黑河大峽谷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黑河大峽谷。全長800多公里的黑河大峽谷平均海拔在4200米以上,其中有70公里屬「無人區」。峽谷內有冰川800處,分布面積超過300平方公里。穿越峽谷的黑河是中國第二大內陸河,流經青海、甘肅、內蒙古三省區,被譽為「河西走廊的母親河」。憑借獨特的地理條件和氣候因素,黑河大峽谷內的高原動植物資源極其豐富,是旅遊探險的理想去處。[7]
卓爾山
卓爾山屬於丹霞地貌,由紅色砂岩、礫岩組成。藏語稱為
卓爾山
"宗穆瑪釉瑪",意為美麗的紅潤皇後。卓爾山景區項目建設地位於祁連縣八寶鎮,緊靠八寶河與藏區神山阿咪東索(牛心山)隔河相望。站在卓兒山頂視野極度開闊,四周沒有任何遮攔,山對面是一山盡覽四季景色的牛心山,左右兩側分別是拉洞峽和白楊溝風景區,背面是連綿起伏的祁連山,山腳下滔滔八寶河像一條白色的哈達環繞在縣城周邊……傳說中卓爾山與祁連的鎮山之山--阿咪東索(牛心山)是一對情深意重的情侶,默默守候在八寶河兩岸,共同護佑著祁連的山山水水。[7]
祁連山草原
祁連山的平均山脈海拔在4000米~5000米之間,
祁連山草原
高山積雪形成的碩長而寬闊的冰川地貌奇麗壯觀。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的地方,稱為雪線,一般而言,冰天雪地,萬物絕跡。然而,祁連山的雪線之上,常常會出現逆反的生物奇觀。在淺雪的山層之中,有名為雪山草甸植物的蘑菇狀蠶綴,還有珍貴的葯材——高山雪蓮,以及一種生長在風蝕的岩石下的雪山草。因此,雪蓮、蠶綴、雪山草又合稱為祁連山雪線上的「歲寒三友」[7] 。
祁連山草原,它的代表大馬營草原在焉支山和祁連山之間的盆地中。每年7、8月間,與草原相接的祁連山依舊銀裝素裹,而草原上卻碧波萬頃,馬、牛、羊群點綴其中,山丹軍馬場就建在這里。[7]

④ 大通縣黃家寨鎮楊家寨村南山上面有沒有古代的古墓的遺址古代古墓的遺址

有,歷史文獻記載, 青海一帶遠古時期是羌人分散居住的地方,相傳是炎帝姜性的別種。戎人其活動范圍很廣,東起隴東,西迄黃河源頭,南至川西一帶,西北達新疆中部,逐水草而居,以游牧為主。 夏禹時(公元前21世紀初)屬雍州,即包括今陝西、寧夏、甘肅以及青海東部地區。 西漢時,北方的匈奴與湟中(今西寧古河湟一帶統稱為湟中地)的羌人聯合,攻佔河西走廊,阻塞了中原與西域的交通。 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遣驃騎將軍霍去病率騎兵出隴西,攻祁連,擊破匈奴右地,恢復了東西交通。漢王朝為了鞏固這一新的戰略地區,開拓河湟,列置河西四郡。又在今西寧城址修西平亭,設兵駐防。同時,在今大通長寧修了城堡,在附近開始了小規模屯墾,以補軍需。 漢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派後將軍營平侯趙充國率兵來古湟中(今黃河上游、湟水和大通河流域,古稱"三河間"),實行"軍事屯田",曾開通大通到張掖的通道。 大通縣北川河畔 西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增設長寧縣,由西平郡管轄,後又歸西都縣(從臨羌縣分置)管轄。 西晉末年(公元310年前後),鮮卑慕容氏吐谷渾從今遼寧省遷徙到陰山、隴山,逐漸經甘肅南部,進人青海湖環湖地區,兼並羌人等大片土地,建立了吐谷渾王國,管轄青海的廣大區域,前後達350年之久。 公元317年,西晉滅亡後,南北分裂,前涼、後涼曾先後控制過青海東部。 十六國時,鮮卑族禿發烏孤建立南涼王國(公元397一414年),曾以西平(今西寧,後遷都樂都)為首府。大通地區歸南涼管轄。 南涼滅亡後,北魏、北周曾分別管轄過該地。 隋煬帝大業四至五年(公元608一609年),派裴矩經營西域, 老爺山風光 (17張) 擊敗吐谷渾,可汗伏允率眾逃入雪山(積石山南)。從此,自西平、臨羌以西,且末(在今新疆)以東,祁連以南,雪山以北,皆為隋有,大通地區也回歸中央政權的統一管轄。 唐高宗龍朔三年(公元663年),吐蕃滅吐谷渾,控制了整個河隴地區。大通地區由吐蕃統治,為時達200年之久。 公元960年,北宋建立後,吐蕃勢衰,西夏興起,於公元1004年成立夏國,建都銀州,逐漸佔有寧夏、甘肅、青海、新疆諸地。因宋朝致力於防禦西夏威脅,廝啰在今西寧建首府青唐城,取代了吐蕃的統治,控制青海地區,達南城亦為廝啰管轄。 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宋軍進入湟水流域,占青唐城,改名鄯州。 宋徽宗崇寧二年(1103年),收復達南城,改名大通城。 公元1127年,金滅北宋後,南宋時期一百年內,金和西夏交替統治青海東部地區。 十三世紀初,蒙古貴族興起,先後滅西夏和金,公元1271年建立元朝,進而滅南宋(1279年),統一中國。設置西寧、貴德二州及吐蕃朵甘思等處。在河州(今甘肅臨夏)設置吐蕃宣慰使都元帥府。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風景 (15張) 今大通(包括今門源縣)在其管轄范圍內。 公元1368年,元朝滅亡,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明朝軍事力量進入青海地區。 洪武六年(1373年),改西寧州為西寧衛,屬陝西行省都指揮使司,繼元制,封授土司。西寧衛共封十六家土司。當時大通地區有陳土司(子明),管轄十四個寨堡。土司府建在今長寧鄉宋家莊。 洪武十九年(1386年)長興侯耿炳文率軍隊修築西寧城。同時,從河州、涼州、南京等地移民徙戶,在大通河一帶,墾荒闢地,開溝修渠,引水灌田,種植糧食,蔬菜等,從此大通地區逐漸發展繁榮起來。 明世宗嘉靖十五年(1536年),河套蒙古貴族吉囊及其後裔屢進犯西寧、大通、互助等地。明末,大通為蒙古貴族麥力干所據。清世祖順治十年(年)麥力干在大通城大營宮室,使其長子南力木居之。 清世宗雍正元年(1723年),青海蒙古親王羅布藏丹津聯絡郭莽(今大通廣惠寺)、郭隆(今互助佑寧寺)等寺喇嘛叛清,攻西寧城和北川(今西寧郊區及大通外川)。 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年),清政府調川陝總督年羹堯,四川提督岳鍾琪統兵征討,削平邊患,廓清河湟。當時年羹堯曾派兵攻進兩寺,"殲其眾而焚其寺"。 雍正三年(1725年),為進一步加強清王朝集權統治,又增設軍政設施,在設西寧府及西寧縣的同時,設大通衛,並築大通(今門源縣城)、永安(今祁連縣境)、白塔(今大通城關鎮)三城,分兵駐守。大通城置總兵官,並左右游擊,轄永安、白塔二營,屬西寧府管轄。 乾隆九年(1744年),經西寧道楊應琚和大通衛守備官孫捷聯名詳請,衛署遷白塔。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改大通衛為大通縣。從此白塔城成為大通縣治所在地。幾乎就是用血鑄就的

⑤ 野牛溝鄉在哪裡

野牛溝鄉位復於縣境西北部,北與制甘肅省接壤。距縣府駐地83千米。人口0.3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45.3%,還有漢、回、蒙古族。總面積0.4萬平方千米。轄邊麻、大浪、大泉3個牧委會。1956年建哇什旦鄉,1958年更名為野牛溝鄉,次年改為野牛溝公社,1962年改野牛溝鄉,1969年又改為野牛溝公社,1984年改為野牛溝鄉。

⑥ 關於記者調查祁連山 在生態之痛中蘇醒的介紹。

河西走廊上的那座古城,曾經繁榮強盛,卻在一夜之間被風沙吞沒,徒留遍地瓦礫——「黑水國」的不老傳說,仿若鳴響千百年的警鍾。歲末年初,記者駐足黑水城遺址,似乎聽到歷史的回聲:傳說中的悲劇會重演嗎?

築牢這道西部生態安全屏障,歷史性地擺在了國家面前。

牛羊超載,開山挖礦

草原不能承受之痛

抵蘭州,過烏鞘嶺,進祁連山。一路向西,荒涼漸顯。

祁連山地處甘肅、青海兩省交界,「偏向」甘肅,綿延800多公里,其中600多公里在甘肅省張掖市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境內。

秋冬草黃,肅南蕭瑟。

「小時候,草場軟綿綿的,夏天滿山都是黃色小花。」1月10日,肅南雷山夏季牧場,全國人大代表、大河鄉大灘村的「85後」牧民常海霞蹲在地上,扒開一叢剛過腳脖子的灌木——金露梅。在常海霞的記憶中,草長得好的地方,金露梅也長得高。讓她遺憾的是,兒時滿山怒放的黃色小花,如今只能夢中尋。

祁連山是我國六大天然牧場之一,可利用草場九成在甘肅。過去,甘青兩省許多牧民家庭收入主要靠放牧。上世紀80年代後,草原承包到戶,人口增多,牛羊越多,錢包越鼓,牲畜超載比較普遍。

民盟甘肅省委組織專家調研發現:1980年至1988年,過度放牧等因素導致甘肅祁連山草地退化約五成。青海境內海拔較高,退化更嚴重。進入上世紀90年代,草原退化加劇。

靠山吃山,靜謐的草原成為「香餑餑」。在祁連山區,縣與縣、鄉與鄉,常為「佔山」放牧而發生糾紛。2013年7月,在甘青交界某處公共牧場,青海祁連縣和甘肅民樂縣一些牧民「搶地盤」,百餘人操傢伙混戰,最終導致14人受傷。原本地緣相近、人緣相親,誰來了都一起吃肉喝酒。無奈牛羊多、草場少,「寸草不讓」,甚至出現「姐夫揍了小舅子」的現象。

近年來,隨著環保力度加大,祁連山草原逐漸恢復,但兩省一些地方仍存在不同程度超載。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76%面積在張掖市境內,去年張掖的草原超載率約為24%。

過牧對草原的傷害相對緩慢,當轟鳴的機械開進草原,則像「公牛闖進了瓷器店」。

2014年8月,青海木里煤田露天開采破壞草原,上了各大新聞網站頭條。木里礦區緊靠青海祁連山保護區,部分礦點涉及保護區。那時,挖掘機轟隆開進草原,挖出10多個、最深約200米的礦坑,撕裂青青草原,留下黑黑傷口。後來,木里礦區停產整頓,涉及保護區的多處礦點注銷,被依法處置。

木里煤田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高寒缺氧,入冬後無法施工,一些企業生態治理資金斷供。記者遙望礦坑,回想當年的綠色,又睹木里之殤:在生態脆弱的高原,恢復生態談何容易!

根據環保部衛星定位,記者從甘肅肅南縣康樂鎮進入康樂草原,找到可疑人為活動點——神麒礦業公司燒柳溝煤礦。這片廢棄礦區約有兩個籃球場那麼大,地面只剩兩間破舊紅磚房,山坡上還有兩個地窩子。扒開積雪,地上仍有黑色岩片,稀稀拉拉散布幾棵枯草。封閉的井口旁邊,豎著一塊字跡模糊的水泥碑。

肅南縣有關負責人說:這里原有4個小煤窯,2009年整合成1個,總產能不大,整合後一直停產。因為地處自然保護區實驗區,2015年11月煤礦關閉,進行治理恢復。

肅南縣境內還有多少此類礦點呢?縣國土資源局副局長凱忠輝介紹:礦山企業最多時有368戶,多為煤礦。經過整治,僅剩63戶。位於保護區核心區和緩沖區的全部關停;16戶位於實驗區的,根據省里規定,礦權到期後不再延續。

「保護區還有無主廢棄礦點116個,缺乏資金保障,治理難度較大。」凱忠輝連連搖頭。

類似歷史欠賬,在祁連山地區比較普遍。那麼,保護區張掖段共有多少無主廢棄礦點呢?

2015年9月,針對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存在的生態環境問題,環保部與國家林業局在北京聯合約談張掖市政府、甘肅省林業廳和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等部門主要負責人。

面對記者的疑問,張掖市國土局執法監察支隊一位負責人答復:約談後,經過摸排共有38個,且已完成治理。

一個轄縣有116個,而全市僅有38個?面對質疑,在場的張掖市相關部門負責人各執一詞,原想代為解釋,最後「亂」成一鍋粥。

還有一些企業在黑河等河流建水電站,一些水電站不按規定下泄生態流量。肅南縣環保和林業局副局長顧永生說:「每年檢查都會發現一些電站違規,2016年查處了四五家。」張掖市水務局負責人說,2002年至2012年,保護區內一共建設了25座水電站。「一到枯水期,就有電站違規用水發電,下泄生態水量不達標的現象時有發生。」

今年1月中旬,張掖市及所轄肅南縣、甘州區對新近被媒體曝光的多起問題作了調查核實,涉及水電站生態用水下泄不符合規定、企業違規排污、違規審批礦產資源開發項目等。依法拘留6名企業相關人員;對負有領導和監管責任的8名相關人員進行告誡約談,4名人員被免職,其他人員由市紀委立案調查。

去年底,環保部根據遙感監測、實地核查和約談情況,對祁連山地區生態進行號脈:目前,該區域草原退化嚴重,生態環境惡化;在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大面積礦產、水電資源開發導致地下凍土層退化和生態系統破壞等較為明顯;在青海祁連山自然保護區,木里礦區整治取得成效,個別企業礦山生態恢復整治需要進一步規范。

靠山要護山,靠水要愛水。中科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教授陳廣庭說:「破壞環境可能是一夜之間的事,恢復生態則需要漫長的過程。」

區劃多變,權責失衡

保護范圍多次調整的保護區

「過去辦企業時,我們曾向保護區管理局發公函,看看項目是否在自然保護區內,但沒得到回復。」甘肅肅南縣國土資源局一位負責人說。

「不回復,你們怎麼辦?」

「企業是招商引資來的,還能怎麼辦……」

「皮球」踢到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一位副局長苦笑:「不是不回復,而是沒有依據。」2012年2月,環保部公示調整後的祁連山自然保護區面積、范圍及功能區劃,2014年10月正式公布。

「這期間功能區界限可能發生變動,怎麼答復?」

「不答復,後面將發生什麼?」

「……」副局長不做聲。

祁連山保護范圍多次調整,功能區劃一度模糊,實地落界姍姍來遲。

1987年,甘肅省設立祁連山自然保護區,面積176萬余公頃;次年5月,國務院批復建立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但未公布保護區范圍界限。

2014年10月,環保部發布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范圍和功能區劃,隨後實地立標。

2016年9月,根據上述文件,甘肅省修訂《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確認保護區范圍和功能區面積等。核心區禁止單位、個人進入,居民逐步外遷;緩沖區禁止旅遊和生產經營;實驗區內經管理局批准,在不破壞植被的前提下,可開展經營。

30年來,保護區甘肅段范圍面積多次調整,功能區劃一度有名無實,實地勘界霧里看花。青海方面也多次「游移」,存在類似尷尬。

在管理上,祁連山保護區存在「兩張皮」,多頭執法,「守夜人」貌似很多,守好一座山卻相當艱難。

保護區實行地方政府和管理局雙重管理,以地方為主。1989年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掛牌成立,為甘肅省林業廳下屬機構。但管理局下面沒人也沒「槍」,只能依託各縣國有林場、護林站,成立管護站,「一套人馬,兩塊牌子」。

國有林場、護林站在業務上由管理局協調,領導幹部由縣里任命,人員靠地方供養。平時好說,發生利益糾葛時,到底聽誰的?管護站在林業領域有執法權,在自然保護區方面,卻沒有執法主體資格,而保護區內資源管護涉及國土、農牧、水務等多個「婆婆」。

保護區跨張掖、武威、金昌等市的8個縣區,山大溝深,犬牙交錯。管理局機關有幾十人,基層管護站共1400多人,面對的好比汪洋大海。肅南縣管護站人均管護面積5.8萬多畝,是國家規定上限的5倍多。

保護區內設立的礦山、水電等企業,審批多在縣以上,各有「來頭」。保護區張掖段現有72個礦權項目,63個屬於省級以上發證。黑河寶瓶水電站為省屬國企,所處寺大隆林場歸張掖市林業局管,行政區劃則屬於肅南,環保由縣環保局和林業局管。

2014年以前,保護區沒有實地界限。2007年以前設置勘查項目47個,部分項目開展多年,有的投入幾千萬元。位於肅南的九條嶺煤礦,始建於上世紀50年代,2000年前後,礦區資源枯竭,人員社保等就近移交給武威市,礦區恢復治理任務則「甩」給了肅南。

「一些礦權項目在保護區成立前就已合法存在,後來設立保護區,又多次調整范圍,有些企業是『被保護』進了保護區。」張掖市一位負責人深感無奈,「這是成長的煩惱,也是進步的代價。」

一座山是完整的生態系統,而甘青兩省保護層級並不統一。甘肅段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88年設立;青海段則是省級自然保護區,2005年底設立。保護不同步,執法標准不統一,出現微妙的「蹺蹺板」現象。

體制問題,難免影響執行。表態不能解決問題,落地落實才是最好的態度。

2015年9月的那次約談,是環保部針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首次公開約談,各方均表示抓緊整改。

然而,去年環保部對保護區甘肅段遙感監測、實地調查顯示,一些問題「濤聲依舊」。去年11月底,中央環保督察組到保護區張掖段實地檢查,發現甘肅省國土廳存在違規審批。約談要求落實不到位,「遺留問題」依然存在。

發現問題,媒體曝光,督促整改,再發現問題……記者近年多次探訪祁連山區,區域生態保護工作總體得以提升的同時,也在一些地方擰成難解的「死疙瘩」。「過去環境保護讓位於經濟活動,生態欠賬嚴重。現在缺資金和技術,生態恢復花費的時間往往是損壞時間的數倍。」中科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教授馮起直言。

減人減畜,定居舍飼

傳統牧業的突圍

肅南是純牧業縣,尚有2.4萬余農牧民生活在保護區,祖祖輩輩放牧為生,牧業收入占家庭收入的七成多。

「過去傳統放牧,養得多,掙得多。嘴巴太多了,草原受不了。」肅南縣農牧委副主任代建聰說,過去有的母羊冬天產羔後,營養跟不上,身體虛弱,哪有奶水?連自己的「羊寶寶」都不認,有的牧民不得不擠牛奶餵羊羔。

草原退化,不堪重負。2011年,國家實行第一輪草原補獎政策,禁牧減畜,以草定畜。對禁牧實行補助,對草畜平衡給予獎勵。按照規劃,肅南680萬畝草原實行禁牧和草畜平衡。

牲畜要從草原減下去,往哪兒減?

顧自福老家在肅南縣大河鄉紅灣村,海拔較高,娃娃上學、老人看病都不方便。他家承包草場7000多畝,過去每年養200多隻羊,賣羊羔、剪羊毛,每年凈收入3萬多元。「那時都想多養羊,到了冬春季節,草不夠吃,就湊合著過,只要母羊餓不死就行。」

後來顧家6000多畝草場禁牧,加上草畜平衡獎勵,每年固定收入11萬余元。為了增收,顧自福每年照舊養200多隻羊,怎麼辦?

紅灣村在棚圈溝建起養殖小區,一些牧戶在這里半舍飼。村裡成立5個佳細毛羊合作社,統一配種、養殖、防疫、剪毛。

顧自福反復合計過:實行舍飼喂養後,產羔成活率提高兩成,母羊吃得好,羊羔膘分上得快,平均一隻羊羔多賣百餘元,「羊毛每公斤比普通羊毛高5元,舍飼比放牧的收入提高20%,也減輕了人力。」

禁牧不禁養,減畜不減收。實行禁牧前,紅灣村年人均收入7000多元,禁牧並舍飼以來,去年達到1.5萬余元。

人要從草原「減出來」,往何處去?

2011年,肅南實行游牧民定居工程,統一規劃建房,每戶有補貼,鼓勵牧民自願定居。2013年,位於縣城的大河鄉游牧民定居點落成,顧自福一家六口搬進一套三居室。過去住土房,拉著帳篷到處跑,燒牛糞取暖、做飯。現在住進樓房,集中供暖,用上馬桶,每天能洗熱水澡。兩個兒子,一個手握方向盤,一個在縣城開茶餐廳,每個人的年收入都比過去全家收入還要多。

如今,肅南約八成牧民在新定居點落腳,牲畜舍飼半舍飼率達七成。

牧民不會輕易丟下羊鞭。為推動傳統畜牧業轉型發展,肅南鼓勵牧民養殖「懶羊羊」。

隆冬時節,寒風刺骨,肅南縣喇嘛坪科技示範養殖區的羊棚里卻是暖烘烘的。伸手撫摸羊毛,能把手指全部「淹沒」,羊頭上的「劉海」齊刷刷,像修剪過一般。

縣畜牧獸醫局原局長王學炳熟悉每種羊的脾性,他介紹說,過去當地牧民大多養山羊和藏細羊。山羊吃草連根都啃,破壞草場;藏細羊頑皮,喜歡亂跑,踐踏草原,風一吹,草飛了。肅南繁育的甘肅高山細毛羊性格溫順,被牧民稱作「懶羊」——吃草時沿著一條線,不啃草根,對保護草原有好處。「羊頭上的毛天然地和眼線平齊,這是長好羊毛的標志。羊毛將近一筷子長,一次剪8公斤,產量、價格都是藏細羊的4倍多。經濟效益高,適合集中養。」

在肅南,記者發現新奇的一幕,很多羊穿上了「背心」。王學炳笑了:穿了「羊衣」,可以保暖,上膘更快;還能減少紫外線對羊毛的傷害,保持清潔,提高好毛率。縣里鼓勵牧民養殖甘肅高山細毛羊,上站配種、穿「羊衣」均有補貼。肅南縣已基本淘汰山羊和藏細羊,近七成養殖品種都是這種「懶羊羊」。

從逐水草而居到居有定所,從天然放牧到現代畜牧,已成大勢所趨。張掖市肅南、山丹、民樂等縣住在保護區及周邊的6262戶農牧民,下山定居。全市共有3200多萬畝草原實行禁牧和草畜平衡,向牧民發放補助獎勵2.1億多元。第二輪獎補標准還有提高。首輪禁牧5年後,牧草平均長高約四指,平均覆蓋度提高約7%。

「生態保護必須優先,百姓生活也要改善。我們要落實新發展理念,改變資源利用方式,逐步減少對自然資源的過度依賴。」張掖市市長黃澤元說,「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互相影響。老一輩牧民生在帳篷里,長在草原上,只會甩羊鞭。新一代牧民的娃娃,生在樓房,長在城鎮,就是讓他回草原放牧,他也不願去了。」

落實規劃,完善政策

長效保護機制亟待建立健全

過去求溫飽,現在要環保;過去求生存,現在要生態。祁連山生態保護和建設,有成效,有教訓,一路磕磕絆絆,到了統籌確立、堅定實施長效機制的關口。

常海霞從小生活在祁連山,對草原有著天然的敬畏。每年春天出席全國人代會,她都會想起家鄉的祁連山,連續4年呼籲完善制度,保護祁連山生態。「最初是我一個人,後來其他代表也參與。2016年甘肅代表團有十多位代表發言,希望保護好祁連山。」

為長效保護祁連山,甘肅、青海聯合編制《祁連山生態保護與建設綜合治理規劃》,2012年底國家發改委批復《祁連山生態保護與建設綜合治理規劃(2012—2020年)》。規劃主要內容包括林地、草地、濕地保護與建設,水土保持、冰川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及科技支撐體系建設等,總投資79.9億元。

這對兩省無疑是重大利好,人們翹首期盼祁連山生態保護迎來春天。

「盼來盼去,資金沒有到位。」肅南縣一位幹部記得,2013年規劃項目在省發改委項目庫中屬前期項目,意味著可能優先實施。一年沒有動靜,「降」為預備項目,如今還在備著。「預備項目意味著有條件就上,沒條件就不上。」發改系統有關人士說。

詩人吟詠:不望祁連山頂雪,錯把張掖認江南。祁連山是天然固體水庫,冰雪融水孕育河西地區石羊河等多條河流,滋潤河西地區戈壁綠洲,以及下游內蒙古西北缺水地區,養育幾百萬人口。然而,上游地區卻只能望水興嘆:有保護的義務,缺用水的權利。

肅南境內有13座水庫,但沒有水資源初始分配權,要優先保證下游用水。河西地區每年向下游調水幾億立方米,一直缺乏生態補償。當地有人不無調侃:為了下游,我們勒緊褲腰帶調水,多少也給我們一些「茶水錢」,潤潤嗓子。

一方面缺乏強有力的生態補償機制,另一方面,上游地區普遍財力偏緊,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肅南是祁連山區涉及范圍最大的縣,縣級財政每年要拿出1/6,供養保護區管護站900多人,這是一筆剛性開支。過去,肅南財力絕大部分依靠礦山企業,隨著一些礦山企業關閉、停產,加之經濟下行壓力,財政越發吃緊。2015年,肅南縣財政收入倒退到5年前水平,2016年增幅還不足1%。

從甘肅到青海,不同程度陷入類似窘境。一提祁連山生態保護,不少幹部感嘆責任重大,也坦言力不從心:「保護生態義不容辭,手心手背都是肉,下游上游都要發展。希望加強頂層設計,通過轉移支付等辦法,完善生態補償機制。」

肅南縣皇城鎮位於保護區實驗區,也是永昌縣水源地。保護水源需要建設垃圾處理場,在實驗區搞建設,要報國家有關部門,對方不予受理。「建吧,違反保護區規定;不建吧,環保部門要問責。」肅南一位縣領導坦陳「左右為難」。

肅南縣還有幾千人生活在保護區,有關縣領導的願景是:對老人、孩子等沒有勞動能力的,通過社保托底一批;青壯年一部分就地轉化為生態管護員,政府購買服務,為他們發工資;另一部分按草畜平衡要求,適度放牧。「完全禁牧會導致草密度過高,草根霉爛,也不利於防火。」

祁連山,聯青甘。鄰近的三江源,在生態保護上,流過淚,有過痛,歷盡十多年曲折,終於漸入正軌,正果可期。中科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教授陳廣庭建議,作為西部生態安全屏障和重要的水源涵養地,祁連山不妨參照三江源,建立國家公園,統一管理,避減各種掣肘。

⑦ 求助旅遊攻略

您好,我是西北旅遊包車姜師傅,各地區域不同,建議分段遊玩,西北四季分明,每個季節的景色都不一樣,攢夠幾天的時間安排就可以來一次跨越甘青二省,穿越絲綢之路、青海湖敦煌大環線的景色體驗,我順手給您遊玩的路線。
魅力青海 鏡湖倒影 敦煌神韻 七彩丹霞 門源 6日自由行遊玩路線
第一天: 宿:黑馬河
西寧-塔爾寺-日月山-倒淌河-青海湖-拉吉山-151基地-黑馬河
第二天: 宿:大柴旦
黑馬河日出-茶卡鹽湖-德令哈-可魯克湖-托素湖(可選)-遠觀外星人遺址-大柴旦
第三天: 宿:敦煌
大柴旦-66號公路拍照--哈薩克自治縣風情-九層妖塔拍攝地-玉門關-雅丹地貌
第四天: 宿:敦煌
莫高窟-調整休息-鳴沙山-月牙泉日落
第五天: 宿:張掖丹霞景區
敦煌-瓜州品蜜瓜-戈壁風車-嘉峪關關城-七彩丹霞日落
第六天: 宿:祁連
張掖-扁都口-民樂-峨堡嶺祁連大草原-崗什卡雪峰-景陽嶺-黑泉水庫-門源萬里油菜海-大阪山-大通-西寧。
這是西寧開始沿途途徑敦煌,嘉峪關 張掖祁連青海湖然後回到西寧的遊玩路線,全程不走回頭路,景色上途徑雪景,草原,鏡面鹽湖,戈壁,沙漠,高原湖泊,藏教寺院,佛教名窟,岩層丹霞和風蝕地貌。,體驗季節上的穿越,景色上的變換。全程不用走回頭路。也是可以依據遊玩天數合理調整的。
敦煌 嘉峪關 張掖 祁連 青海湖 西寧7日遊玩路線
行程安排:
第一天:宿: 敦煌
莫高窟-鳴沙山-月牙泉-夜市
第二天:宿: 敦煌
玉門關—漢長城—雅丹地貌
第三天:宿:嘉峪關
長城第一墩—懸臂長城—嘉峪關關城
第四天:宿: 張掖
丹霞地貌、大佛寺、
第五天:宿: 祁連
阿柔大寺、祁連卓爾山、牛心山 夜宿祁連縣
第六天:宿 :黑馬河
祁連出發、冰溝、大東樹山海拔4120、大通河、環湖北線、鳥島、環湖西路、黑馬河、
第七天: 送西寧結束
黑馬河日出、茶卡鹽湖、151基地、倒淌河、日月山、湟源峽谷(或塔爾寺)、西寧。
相比較青海湖敦煌大環線,少了一些戈壁風景,多了一些草原風景,可以到達沿途最高的海拔4120.6米號稱「東方小瑞士」的大冬樹埡口,也可以反過來走,西寧開始遊玩敦煌結束。
當然如果您們城市四季景色如春,想欣賞人少,戈壁荒漠、地廣人稀的景點,遊玩細致一點的話,現在開始遊玩也可以。有不明白的可以給我留言。
希望可以幫得到 您!

⑧ 祁連縣旅遊景點

祁連縣是青海省重要的高原生態旅遊目的地。祁連縣具有北接河西走廊,南連環湖過境通道的區位優勢,在全省「一圈三線」旅遊戰略布局中處於「北線」的核心位置,是青海省重要的交通
黑河大峽谷
樞紐和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祁連縣是「大美青海」的縮影。有「天境祁連」、「東方瑞士」等美譽,有中國最美麗的六大草原——祁連山草原,「中國百大避暑名山」——牛心山,國家4A級旅遊景區——「祁連風光」等,旅遊資源開發潛力巨大。
祁連縣長期以來,各民族和睦相處,共同繁榮,共同進步,孕育了漢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多元文化。阿柔「逗曲」、藏族「拉伊」,「花兒」,「社火」等彰顯了各民族之間不同的文化底蘊。數千年來,世居在此的先民們自由的信仰不同宗教,形成了藏傳佛教、伊斯蘭教等多宗教並存的宗教文化。以寺溝口遺址、夏塘東台遺址為代表的卡約文化遺址,以宋代的古方城、三角城、元代的峨堡古城等為代表的古建築,以阿柔大寺、上庄清真寺等為代表的宗教寺院成為祁連燦爛的多元文化瑰寶。中國人民解放軍一兵團二軍紀念苑為全縣重點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祁連黑河大峽谷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黑河大峽谷。全長800多公里的黑河大峽谷平均海拔在4200米以上,其中有70公里屬「無人區」。峽谷內有冰川800處,分布面積超過300平方公里。穿越峽谷的黑河是中國第二大內陸河,流經青海、甘肅、內蒙古三省區,被譽為「河西走廊的母親河」。憑借獨特的地理條件和氣候因素,黑河大峽谷內的高原動植物資源極其豐富,是旅遊探險的理想去處。
卓爾山
卓爾山屬於丹霞地貌,由紅色砂岩、礫岩組成。藏語稱為"宗穆瑪釉瑪",意為美麗的紅潤皇後。卓爾山景區項目建設地位於祁連縣八寶鎮,緊靠八寶河與藏區神山阿咪東索(牛心山)隔河相望。站在卓兒山頂視野極度開闊,四周沒有任何遮攔,山對面是一山盡覽四季景色的牛心山,左右兩側分別是拉洞峽和白楊溝風景區,背面是連綿起伏的祁連山,山腳下滔滔八寶河像一條白色的哈達環繞在縣城周邊……傳說中卓爾山與祁連的鎮山之山--阿咪東索(牛心山)是一對情深意重的情侶,默默守候在八寶河兩岸,共同護佑著祁連的山山水水。
祁連山草原
祁連山的平均山脈海拔在4000米~5000米之間,高山積雪形成的碩長而寬闊的冰川地貌奇麗壯觀。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的地方,稱為雪線,一般而言,冰天雪地,萬物絕跡。然而,祁連山的雪線之上,常常會出現逆反的生物奇觀。在淺雪的山層之中,有名為雪山草甸植物的蘑菇狀蠶綴,還有珍貴的葯材——高山雪蓮,以及一種生長在風蝕的岩石下的雪山草。因此,雪蓮、蠶綴、雪山草又合稱為祁連山雪線上的「歲寒三友」 。
祁連山草原,它的代表大馬營草原在焉支山和祁連山之間的盆地中。每年7、8月間,與草原相接的祁連山依舊銀裝素裹,而草原上卻碧波萬頃,馬、牛、羊群點綴其中,山丹軍馬場就建在這里。

⑨ 祁連在哪裡

祁連縣位於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境北部,東、北部與甘肅省接壤。總面積15610平方千米。總人口5萬人(2004年)。以漢族為主,還有回、藏、蒙古、撒拉等少數民族。

縣人民政府駐八寶鎮,距州府駐地西海鎮233千米。郵編:810400。代碼:632222。區號:0970。拼音:Qilian Xian。

地處祁連山南麓中端,祁連山由西北向東南橫貫全境,托勒山橫亘於縣境中部。走郎南山、托勒南山、大通山綿延其間。黑河、八寶河、托勒河、默勒河流貫境內。屬大陸性高寒山區氣候,年均溫1℃,年隆水量為270-600毫米。

祁連縣轄3個鎮、4個鄉:八寶鎮、峨堡鎮、默勒鎮、扎麻什鄉、阿柔鄉、野牛溝鄉、央隆鄉。

民族文化
祁連縣位於青海省東北部,因地處祁連山中段而得名。祁連古匈奴語意為"天之山",境內景色如畫、物產豐富,早在元朝就以"八寶"名聞天下,可謂鍾靈毓秀、人傑地靈,素有"高原明珠"、"牧區江南"之稱,經歷代文人墨客潤筆渲染,今有"天境祁連"之盛譽。幅員1.38萬平方公里,轄4鄉3鎮44個行政村,聚居著漢、藏、蒙古、回、土等15個民族,總人口4.6萬。

天境祁連,稟賦獨特、風光無限 從漢代發端的人文軌跡中依稀辨得,這里多民族交融、多宗教傳播的多元化人文歷史深厚,形成了以"唐蕃古道"、"阿柔部落"、"蒙古六旗"、"回族拱北"為代表的文化積淀。境內的世界第三大峽谷"黑河大峽谷"、中國最美麗的六大草原之一"祁連山草原"、與天共長的"祁連林海"、亞洲最大的半野生馴鹿基地、變幻多姿的"祁連石林"、歷經風霜洗禮的格薩爾王邊城遺址、神奇瑰麗的油葫蘆自然保護區構成了"天境祁連"獨具魅力、嘆為觀止的自然景觀。經過多年的傳承和開發,這片寧靜古老而又神奇富甲的沃土已逐步成為連接河西走廊、環青海湖地區及絲綢之路、唐蕃古道的重要中轉站和探險遊玩、觀光攬勝的絕好去處。

自然資源

天境祁連,資源豐富、物華天寶 這里是青海的重要白藏羊和藏氂牛生產基地,全縣可利用草場達到1508.8萬畝,年產優質肉類1萬余噸,藏系品牌牛羊肉、羔羊肉味美鮮嫩、營養豐富、綠色環保,是肉中珍品、古之貢肉,祁連大白毛堪與藏羚羊絨相媲美,具有彈性好、強度大、富光澤、易染色等優點,是長毛絨、地毯紡織首選而又必選的上等原料,被譽為地毯毛之冠。這里礦藏資源豐富,被著名的地質學家李四光稱為"中國的烏拉爾",主要有石棉、煤炭、鉛鋅、錳銅、石英石等40多種500餘處礦點。祁連石棉儲量大、棉質好,素有"味精棉"之稱,可與加拿大魁北克石棉相媲美,是全國唯一可濕法生產的優良棉種;這里是青海省重要的產煤區,煤炭儲量大、煤質好,在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這里也是黑河、大通河、托勒河"三河"源頭,是青海東北部的水塔,年徑總流量23億立方米,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56萬千瓦。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