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阿廟遺址
1. 北帝廟的歷史是什麼
「北帝廟」即是「武當廟」。網路上可以查到。
簡介
山東省東阿縣姜樓鎮鄧廟村,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文化傳承的古老村落,民風淳厚,文物眾多。村內有一座遠近聞名的武當廟,廟內供奉著武當、三皇、伏羲、神農、名醫等一組宋元以來的石造像。該組石造像,雕刻精美,栩栩如生,其中尤以武當神石造像為最,域內少見,彌足珍貴。
文物介紹
武當廟(當地俗有「先有武黨,後有玉皇」之 說,又稱三皇殿,亦叫醫王廟(或葯王廟)武當廟內供奉似為武當派創始人張三豐(當地稱之為武當神)。據《明史·方技》記載:「張三豐,遼東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寶,三豐其號也。以其不飾邊幅,又號張邋遢。頎而偉,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須髯如戢。寒暑惟一袖一蓑。所啖,升斗輒盡,或數日一食,或數日不食。書經目不忘,游 處無恆,或雲能一日千里。善嬉諧,旁若無人。嘗游武當諸 岩壑,語人曰:『此山異日必大興』。時五龍,南岩,紫霄俱 毀於兵。三豐與其徒去荊榛,辟瓦礫,創草廬居之,已而捨去。」 塑像為盤腿坐像,無冠,烏發童顏,細問大眼,面部豐腴,身穿袍衣,六隻手各持念珠,折本、太極圖等物,赤足,項後雕刻雲紋圖案。總高192公分,寬94公分。武當廟門左塑一護法天神王靈官像。 王靈官者,據《民 間新年神像圖畫展覽會·附錄五》載:「王靈官為玉皇宮之守衛。此位道教神靈,原為天廷二十六天將之一,初無顯赫之個性,但至明初則名聲卓卓,為人們所知。依道家之說,靈 官為火府天將,有特殊勇力,保衛百姓,為道觀之門神。」該塑像為一坐像,頭帶寶盔,環目露齒,滿面胡須,身穿甲胄, 外披袍衣,雙手扶膝,腳穿虎頭戰靴,總高64公分,寬38公分。 三皇殿內供奉著三皇、二葯王及十大名醫。三皇者為伏羲、神農、黃帝,當地俗稱天皇、地皇、人皇。據《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卷四九載:「伏羲嘗草治旺以治民疾,厥像蛇身麟首,渠眉達掖,太目珠衡,駿毫翁髯,龍唇龜齒,葉掩體,手執圖文八卦。神農磨蜃鞭發察色嗅,嘗草木而正名之,病正四百,葯正三百六十有五,著《本草》,過數乃亂,厥像弘身牛頤,龍顏大唇,手葯草。黃帝咨於歧,雷而《內經》作,著之玉版,厥像附函挺朵,修髯花瘤,充冕服。左次孫思逸,曾醫龍子,出《千金方》於龍藏者。右次韋慈藏,左將一刃,右蹲黑犬,人稱葯王也。側十名醫,三日時之歧伯、雷公,秦之扁鵲,漢之淳於意、張仲景,魏之華倫,晉之王叔和、皇甫謐、葛洪,唐之李景和,蓋儒道服不一矣。 目前三皇殿內現有三皇,二葯工,四名醫九尊塑像,另六名醫者下落不明。9尊塑像雕刻精緻,栩栩如生,若記載所述。唯葯王韋慈藏身旁無有黑犬,不知何故。(或葯王為另一物,亦未嘗無此可能,存疑). 為什麼鄧廟村還有這么一組精緻的石刻造像得以保存 下來呢?據了解,四十多年前,鄧廟村共有29尊石刻造像和泥胎塑像。有明萬曆年間、崇偵二年,清康熙年間、同治十七年及1915年重修武當廟碑五幢。還有鑄有萬曆年重修字樣的大鐵鍾。房屋建築有武當廟和三皇殿,都是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的硬山式建築。 這29尊石刻造像和泥塑分別供奉在兩座大殿中。前殿即三皇殿,供有三皇、二葯王、十名醫等共有20尊,後殿即武當廟,曾供有武當神、堯、舜、禹、湯等石刻造像和石心塑共9尊。 三皇殿在建國前已毀掉,五幢石碑和部分石刻造像因 1917年防止黃河決口,運到大堤壘壩去了。從此石刻造像開始受到破壞。除了運往河堤的部分外,一部分被砸毀、一部分被埋入地下(目前尚存的這部分造像就是當年埋入地下的)。大鐵鍾於舊58年大煉鋼鐵時毀掉。武當廟、三皇殿及石刻造像已無文獻可查。創建年代不詳,但從現存大殿石柱 礎及石刻造像的雕刻技法和造形風格上看。似應為元代遺物。 鄧廟春秋時魯地,左傳載隱公十年,公會齊侯鄭伯於中丘,盟於鄧。當時是比較繁華的,漢時更發展成為本地域的政治、經濟中心。
編輯本段美麗傳說
武當廟 據調查了解,早年鄧廟村武當廟因塑有武當神而聞名。廟內有前後比鄰的兩座大殿:武當殿和三皇殿,都是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的硬山式建築。共有石造像和石心泥塑像29尊,分別供奉在兩大殿中。武當殿有武當、伏羲、神農、少昊、女媧、王靈官等,其三皇殿有天皇、地皇、人皇以及十大名醫等;另有明萬曆、崇禎年間,清康熙、同治年間以及民國初年,重修武當廟的碑記石刻五幢,有鑄於明萬曆年間的記事大鐵鍾一幢。 三皇殿在建國前已毀棄,五幢記事碑刻和部分石造像,因1947年黃河洪水泛濫,為防決口,拉去壘了堤壩(現存部分石造像,是當時老百姓偷偷埋入地下的。1980年夏重新出土),大鐵鍾毀於1958年大煉鋼鐵之時。這樣一來,武當廟(包括現存的部分石造像)已無文獻資料可資借鑒,創建年代不詳。 武當神 在武當廟現存的部分石造像中,武當石造像(當地俗稱「武當爺」或「武黨爺」)雕刻別致,世不多見。該造像為高浮雕盤腿坐像,細眉大眼,烏發童顏,頭有髽髻,身穿大袖袍服,有6隻手,其中三隻手持太極圖,兩只手捧書卷,一隻手抓串珠,頭上方為淺浮雕雲紋背光,像背面為一淺浮雕松樹。總高192厘米、寬94厘米,為一典型的道、儒、釋三教合一的偶像。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濃縮和體現,也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與力量的展示。 關於「武當」一名的來歷,遍查民間諸神,史料闕如。詢問當地百姓,告知「先有武當後有玉皇」或「先有武當後有天」,似為一尊開天闢地之神。因此有人為武當廟撰聯雲:「腳踏碧波開天地,手捧太極定乾坤」。 武當石造像經山東省石刻文物專家初步考證為宋元時期遺物。 廟會 武當廟廟會,由來久矣。據新發現的一幢民國十五年(1926年)的《重建醮碑記》記載: 夫醮者,祭之,名設壇祝禱,所以祀乎神靈也。然莫為之先,雖美不彰;莫為之後,雖盛弗傳。茲因此廟吾當聖帝及三皇十大名醫諸聖君威靈顯著,本庄鄰村四方皆被其庇佑,故舊有平安社,建醮多年,已有碑文可考。而善男信婦,念神靈默佑,復社會眾樂,附從建醮三年屆期及圓滿。恐年月久遠,雖能繼往,又當開來。幸有承辦之人好善不倦,欲彰神之威靈,不沒神之善念,前之社會姓字已列貞珉,後之社會名氏宜永垂不朽,諸社君共索余為文,余少讀學疏,不揣淺見寡聞,聊敘短引,略為志之。 由此可知,昔日武當廟廟會之興盛之規模。 新中國建立之後,視廟會為封建遺緒,旋被取締。 1995年,當地村民在地方政府及文化管理部門的支持與幫助下,為挖掘歷史遺產,弘揚傳統文化,在舊日廟會之時,倡辦了一次「維修廟宇,保護古跡」的捐款大會。大會期間,四鄉民眾雲集,群情激昂,慷慨解囊。至此,鄧廟武當廟廟會,便以捐款維修文物古跡為主要內容的形式,在每年的農歷三月初六至十一日如期舉辦。廟會期間,除捐款、進香等活動外,還有演村戲、說快書、吹嗩吶、捏麵人、炸麻花等藝術表演,民風依舊,熱鬧空前。
2. 聊城的景點有哪些推薦推薦。
說起聊城,很多人都不會陌生。聊城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6000多年前,聊城就有大汶口文化古城,先後創造了史前文化、運河文化、紅色文化等,境內名勝古跡2700多處,有旅遊開發價值的景觀有470多處。值得一提的是,聊城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3處,省級重點保護單位有15處,聊城城區獨具「江北水城」特色,有「中國北方的威尼斯」之稱。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幾個聊城的旅遊景點:
第四個旅遊景點是聊城陽谷景陽岡旅遊區。景陽岡旅遊區,是《水滸傳》中描述的武松打虎處,也是龍山文化城遺址所在地,是水滸旅遊線上的重點景區。景陽岡旅遊區的主要景點有三碗不過岡酒店、鄉民告示處、縣衙告示處、山神廟、武松打虎處、石碑、虎嘯亭等20餘處。
3. 2020年山東省東阿縣姚寨鎮三廟村沒安裝天然氣的戶還給安裝嗎
這個你可以問問村隊幹部或者問問天然氣公司,就這樣。
4. 唐朝在東阿建的寺廟
魚山梵唄寺位於山東東阿魚山,始建於曹魏時代曹植的魚山梵唄亭,擴建為寺於回唐,興於明朝隆慶年答間,長期以來形成了佛教聖地。歷史以來,魚山被譽為中國佛教音樂發祥地,被佛教界尊為梵唄祖庭---譽為「佛樂第一剎」。
東阿的凈覺寺相傳是唐僧取經後建設,史料記載該寺始建於北宋大觀三年(1109)。香山寺創建於金大定年間,而魚山上的魚姑廟——魚山梵唄寺且在史料多有記載,晉代後多有詩人吟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