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古城遺址
㈠ 中國西北部被沙漠淹沒的古代文明遺跡有哪些
樓蘭古城
舉世聞名的新疆重要古跡樓蘭古城,位於羅布泊西部,處於西域的樞紐,在古代絲綢之路上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我國內地的絲綢、茶葉,西域的馬、葡萄、珠寶,最早都是通過樓蘭進行交易的。樓蘭古國在公元前176年前建國,到公元630年卻突然神秘地消失了,只留下了一片廢墟靜立在沙漠中,引發後人很多的遐想。
樓蘭古城四周的牆垣,10多處已經坍塌,只剩下斷斷續續的牆垣孤伶伶地站立著。城區呈正方形,面積約十二萬平方米。樓蘭遺址全景曠古凝重,城內破敗的建築遺跡了無生機。
㈡ 塔克拉瑪干沙漠中的絲綢古道古城和古遺跡分布有什麼特點(可以去參考高2的地理必修三P18 閱讀)
古道和古跡沿著沙漠邊緣分布,在綠洲上建立的。
塔克拉瑪干沙漠為世界第專二大沙漠,屬氣候相當惡劣,極度缺水,且難以穿越。所以要想建立城市必須要有水,保障人的生活,而且通商也會避免穿越沙漠(現在的交通線也是如此),根據地圖可以看出,現在的城市依舊如此分布。
㈢ 塔克拉瑪干沙漠有哪些古城遺址
塔克拉瑪干來有著輝源煌的歷史文化,古絲綢之路途經塔克拉瑪乾的整個南端。許多考古資料說明,沙漠腹地靜默著諸多的曾經有過的繁榮。在尼雅河流、克里雅河和安迪爾流域,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的精絕國、彌國和貨國的古城遺址至今鮮有人至或鮮為人知,在和田河畔的紅白山上,唐朝修建的古戍堡雄姿猶存。
㈣ 神秘的樓蘭古國雖然消亡了,給我們留下了什麼
關於樓蘭古國,歷來就有無數的傳聞,尤其是王昌齡在《從軍行》中的那句“不破樓蘭終不還”,更加讓人記憶猶新。
接下來,文史不假與您一起淺談樓蘭,揭示樓蘭古國的形成、發展和滅亡經過,以及從樓蘭古國滅亡需要汲取的經驗和教訓。
一、自然環境
據現代考古和地理研究發現,古樓蘭的遺址位於新疆自治區羅布泊的西部。
從舊石器時代起,伴隨著全球性氣候和地形的演變,整個亞洲的中部和東部地區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沙漠化和戈壁化趨勢。
受此影響,古羅布泊也開始由南和向北逐漸推移,湖水出現了急劇的下降,甚至到了見底和枯竭的程度。
於是,原先巨大的古羅布泊,就逐步分解成了現在的台特瑪湖、喀拉和順湖和羅布泊。而其中,羅布泊的湖面比較廣闊,影響區域也非常廣泛。
當進入新石器時代後,樓蘭古國終於有了人類活動的足跡,並且在此繁衍生息。
到了青銅器時代,由於這里良好的自然和生態環境,樓蘭的人口規模和發展趨勢大幅度領先於同時期的其他地區,甚至已經有了文明社會的萌芽和跡象。
不過,由於羅布泊地處亞洲的內陸地區,以至於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暖濕氣流幾乎無法抵達這里,降水量自然逐年減少,使得湖泊面積大幅縮減,而沙漠面積卻在同一時間不斷擴大。
大約在公元前180年左右,樓蘭正式建國,形成了我們熟知的樓蘭古國,形成了被後世屢屢提及的樓蘭文明。
可惜,在存續了八百年左右的時間後,樓蘭古國卻突然的消失了,而且充滿著神秘色彩。關於樓蘭古國的記載,在《史記·大宛列傳》中也有所提及:
建於鹽澤邊上,有城郭。
其中,這里的“鹽澤”就是指羅布泊;而這里的“城郭”就是指依附於羅布泊而建的樓蘭古國。
二、絲綢之路
關於中國對外探索和交流的記錄,在很早之前就開啟了。不過,直到漢武帝劉徹在位期間,他才安排張騫出使西域,第一次打通了陸上的絲綢之路。
樓蘭古國的消亡,應該引起後世的最大反思:“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
㈤ 羅布泊介紹 急~~~~啊!!!!!
羅布泊在若羌縣境東北部,曾是我國第二大內陸河,海拔780米,面積約2400-3000平方公里,因地處塔里木盆地東部的古「絲綢之路」要沖而著稱於世。
現在羅布泊是位於北面最低、最大的一個窪地,曾經是塔里木盆地的積水中心,古代發源於天山、昆侖山和阿爾金山的流域,源源注入羅布窪地形成湖泊。注入羅布泊的諸水,主要有:塔里木河、孔雀河、車爾臣河和米蘭河等,同時也部分的受到祁連山冰川融水的補給,融水從東南通過勒河流入湖中。
【別名】
羅布泊又名羅布淖爾,先秦時的地理名著《山海經》稱之為"幼澤"。 羅布淖爾系蒙古語音譯名,意為多水匯集之湖。
羅布泊曾有過許多名稱,有的因它的特點而命名,如坳澤、鹽澤、涸海等,有的因它的位置而得名,如蒲昌海、牢蘭海、孔雀海等。元代以後,稱羅布淖爾。
【羅布泊之謎】
大耳朵之謎
1972年7月,美國宇航局發射的地球資源衛星拍攝的羅布泊的照片上,羅布泊竟酷似人的一隻耳朵,不但有耳輪、耳孔,甚至還有耳垂。對於這只地球之耳是如何形成的?有觀點認為,這主要是50年代後期來自天山南坡的洪水沖擊而成。洪水流進湖盆時,穿經沙漠,挾裹著大量泥沙,沖擊、溶蝕著原來的干湖盆,並按水流前進方向,形成水下突出的環狀條帶。正因為乾涸湖床的微妙的地貌變化,影響了局部組成成分的變化,這就勢必影響乾涸湖床的光譜特徵,從而形成「大耳朵」。但也有人對此持不同觀點,科學家們眾說紛紜,爭論不已,也許對於羅布泊的爭論永遠都不會結束。
詭異之謎
為揭開羅布泊的真面目,古往今來,無數探險者捨生忘死深入其中,不乏悲壯的故事,更為羅布泊披上神秘的面紗。有人稱羅布泊地區是亞洲大陸上的一塊「魔鬼三角區」,古絲綢之路就從中穿過,古往今來很多孤魂野鬼在此游盪,枯骨到處皆是。東晉高僧法顯西行取經路過此地時,曾寫到「沙河中多有惡鬼熱風遇者則死,無一全者……」。許多人竟渴死在距泉水不遠的地方,不可思議的事時有發生。
1949年,從重慶飛往迪化(烏魯木齊)的一架飛機,在鄯善縣上空失蹤。1958年卻在羅布泊東部發現了它,機上人員全部死亡,令人不解的是,飛機本來是西北方向飛行,為什麼突然改變航線飛向正南?
1950年,解放軍剿匪部隊一名警衛員失蹤,事隔30餘年後,地質隊竟在遠離出事地點百餘公里的羅布泊南岸紅柳溝中發現了他的遺體。
1980年6月17日,著名科學家彭加木在羅布泊考察時失蹤,國家出動了飛機、軍隊、警犬,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進行地毯式搜索,卻一無所獲。
1990年,哈密有7人乘一輛客貨小汽車去羅布泊找水晶礦,一去不返。兩年後,人們在一陡坡下發現3具卧干屍。汽車距離死者30公里,其他人下落不明。
1995年夏,米蘭農場職工3人乘一輛北京吉普車去羅布泊探寶而失蹤。後來的探險家在距樓蘭17公里出發現了其中2人的屍體,死因不明,另一人下落不明,令人不可思議的是他們的汽車完好,水、汽油都不缺。
1996年6月,中國探險家余純順在羅布泊徒步孤身探險中失蹤。當直升飛機發現他的屍體時,法醫鑒定已死亡5天,既不是自殺也不是他殺,身強力壯的他到底是因何而死呢?
【歷史】
古羅布泊誕生於第三紀末、第四紀初,距今已有200萬年,面積約2萬平方公里以上,在新構造運動影響下,湖盆地自南向北傾斜抬升,分割成幾塊窪地。
漢代,羅布泊「廣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減」,它的豐盈,使人猜測它「潛行地下,南也積石為中國河也」。這種誤認羅布泊為黃河上源的觀點,由先秦至清末,流傳了2000多年。
到公元四世紀,曾經是「水大波深必汛」的羅布泊西之樓蘭,到了要用法令限制用水的拮據境地。
清代末葉,羅布泊水漲時,僅有「東西長八九十里,南北寬二三里或一二里不等」,成了區區一小湖。
1921年,塔里木河改道東流,經注羅布泊,至五十年代,湖的面積又達2000多平方公里。
60年代因塔里木河下游斷流,使羅布泊漸漸乾涸,1972年底,徹底乾涸。歷史上,羅布泊最大面積為5350平方公里,民國20年(1931),陳宗器等人測得面積為1900平方公里。
民國31年(1941年),在蘇制1/50萬地形圖上,量得面積為3006平方公里。
1958年,我國分省地圖標定面積為2570平方公里。
1962年,航測的1/20萬地形圖上,其面積為660平方公里。
1972年,最後乾涸部分為450平方公里。
近代,一些進入羅布泊地區的外國人把羅布泊說成是「游移湖」。
【對羅布泊的研究】
地理學家徐松在《西域水道記》的插圖中標明塔里木河匯注孔雀河下泄羅布泊。
義大利商人馬可·波羅,俄國探險家普爾熱瓦爾斯基,瑞典地理學家斯文赫定,美國人哥丁頓,英國人斯坦因,日本人桔瑞超和法國人邦瓦洛等,都考察過羅布泊,並留下精彩的描寫。
1876年,沙俄軍官普爾熱瓦爾斯基,在塔里木下游考察後,以其片面之見,錯誤的認定,卡拉河和順湖即中國古記所記羅布泊。他的學生科茲洛夫和英國的斯坦英支持他的看法。
德國地理學家范李希霍芬卻持反對的觀點。
接著,瑞典人斯文.赫定系統的提出一套關於羅布泊游移的理論,認為它南北游移的周期是1500年,是由於湖底周期性沉積、抬升和風飽蝕降低的結果。這種游移說,曾長期為中外學者所接受。
除斯文.赫定外,美國人亨庭頓提出了「盈虧湖」的理倫。
中國學者陳宗器發表了「交替湖」的觀點,而蘇聯地質學家西尼村則試圖用構造運動來做解說,圍繞羅布泊游移問題的爭論,延續了一個世紀。
1930-1934年,我國科學工作者黃文弼,陳崇器,赴羅布泊實地考察,還實測了地圖。
我國科學家近年實地考察,證實了羅布泊是塔里木盆地的最低點和集流區,湖水不會倒流;入湖泥沙很少(湖底沉積物3600年僅1.5厘米),乾涸後變成堅固的鹽殼,短期內湖底地形不會劇烈變化。對湖底沉積物通過年代測定和孢粉分析證明,羅布泊長期是塔里木盆地的匯水中心。這說明,游移說是不切實際的推斷。兩千多年來,不少中外探險家來羅布泊考察,寫下了許多專著和名篇,發表了不少有關羅布泊的報道。但是,由於各種局限和偏見,也製造了許多訛誤,為羅布泊罩上了神秘的色彩。
【羅布泊的景點】
1、漢代烽火台
離庫爾勒60公里處的一座保持較好的古烽火台遺址。有學者根據修建長城的防禦意義,認為古長城的西端應包括了尉犁縣的古烽火台,若此成立,該烽火台應是西長城的起始。
2、營盤漢代遺址
一處羅布泊地區中保存較完好的古遺址。有一圓形城牆,直徑300米,牆殘高近6米,城西有一佛塔遺址,碎土坯形成金字塔形。古城北邊兩公里處的高台地上,存有佛塔基座,佛塔基座西邊則是著名的古墓群,為羅布泊地區最大的墓葬群。據資料介紹,營盤是官辦的屯兵驛站,一方面也扼守絲綢之路的中道,起保護商旅作用,一方面孔雀河就於城旁流過,土地可以屯墾。
3、龍城雅丹
羅布泊地區三大雅丹群之一,位於羅布泊北岸。土台群皆為東西走向,成長條土台,遠看為游龍,故被稱為龍城。
4、土垠
為中國考古學家發現並命名的一處漢代後勤驛站遺址,殘存物極少,但在古時是絲綢之路的一處軍事要地。
5、太陽墓
位於孔雀河古河道北岸。它是1979年冬被考古學家侯燦、王炳華等所發現,古墓有數十座,每座都是中間用一圓形木樁圍成的死者墓穴,外面用一尺多高的木樁圍成7個圓圈,並組成若干條射線,呈太陽放射光芒狀。 經碳14測定,太陽墓已有3800年之久,它是哪個民族哪個部落的墓地?為何葬在這里?這群人居住何方?是把太陽當做圖騰建造此墓還是有別的意義……20年過去,仍是個不解之謎。羅布泊文明和樓蘭文明之間近2000年的斷裂又是怎麼一回事?也許待太陽墓之謎解開也便有了結論。
6、羅布泊文明的古胡楊林
位於太陽墓地西側,在古河道北岸的一片台地上,有成片的株距相等、行距相同、樹干尺余粗的枯死的胡楊林。這成排成行的枯樹,帶有明顯的人工營造的特徵。
7、余純順墓
位於鐵板河出口不遠的一處土台,1996年6月余純順迷失方向步行到此,因乾渴全身衰竭而死亡。他死時距自己親手填埋的水和食品供給地點僅2公里。現建有墓地墓碑。
8、羅布泊湖心標志
1997年底,一工程師根據地圖經緯度測量的湖心地點,雖然沒人考證,也成了一景觀。1997年標志點只埋下一個空汽油桶,1998年2月廣東首個女子羅布泊探險隊樹下第一塊木碑後,現已增加了數個石座、木碑,成了一些走羅布泊者留下紀念物之處。
9、庫木克塔格沙漠
為高海拔沙漠,位於阿爾金山和湖盆之間,為我國第三大沙漠,並以獨特的羽毛狀沙帶著稱。
10、孔雀河
源於博斯騰湖,流經庫爾勒、尉犁縣進入羅布荒漠,現中遊河道灌滿流沙,偶有稀疏胡楊樹和蘆葦、紅柳,下遊河道則寸草皆無,一片死寂,淪為荒漠,河道兩岸偶有轟然倒地的枯胡楊。
11、樓蘭古城
古樓蘭國遺址。現在,還可看到民居遺址,民居的一些用具,佛塔、古墓群,一小佛塔上的彩繪雖經千百年,至今還可辨識。
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的樓蘭在歷史舞台上只活躍了四五百年便在公元4世紀神秘消亡,是何原因至今說法不一。過了1500多年,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和羅布人向導奧爾德克於1900年3月28日又將它重新發現,因而轟動世界,被稱之為「東方龐貝城」。百年來,樓蘭一直是中國乃至世界各地探險家、史學家、旅行家研究考察的熱點。樓蘭美女、樓蘭古墓、樓蘭彩棺……一個又一個樓蘭之謎誘惑著所有的人們。
12、紅柳溝
羅布泊南岸一片紅柳土包構成的戈壁灘景觀。
13、米蘭古城遺址
絲綢之路南道的重鎮,曾為樓蘭國都,現保存有最為完好的是一巨大的戍堡。此外還有零散的民居、佛塔寺院遺址。斯坦因盜走的著名有翼飛天壁畫就在米蘭寺院遺址中挖掘。
14、米蘭農場
緊挨著米蘭古城有一建設兵團團場,因該處自古以來得益於阿爾金山的雪水,有農牧業存在的條件,因此除了現代人在墾荒,古時就有發達的灌溉系統。在米蘭農場的民族連可以拜訪羅布人的後裔。
【羅布泊人】
羅布人是新疆最古老的民族,他們生活在塔里木河畔的小海子邊,「不種五穀,不牧牲畜,唯一小舟捕魚為食。」其方言也是新疆三大方言之一,其民俗,民歌、故事都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這是一個單一食魚的民族,豐富的營養使許多人都長生不老。八九十歲都是好勞力,甚至還有一百歲的新郎。羅布人結婚的陪嫁,是一個小海子,這在世界上恐怕絕無僅有。
㈥ 為什麼樓蘭古城是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古城中最著名的
因為早抄在2世紀以前,樓蘭就是西襲域一個著名的「城廓之國」。它東通敦煌,西北到焉耆、尉犁,西南到若羌、且末。古代「絲綢之路」的南、北兩道從樓蘭分道。漢朝時,樓蘭更是成為中央政府控制西域的戰略支點,是一個非常繁華的邊陲重鎮,在絲綢之路上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再加上它後來的神秘失蹤,以及圍繞著它的失蹤產生的各種撲朔迷離的傳說,自然就造成了它在一系列古城中不同凡響的名氣。
㈦ 鬼吹燈的原作者到底是誰高分求解!!
《鬼吹燈》是2015年青島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天下霸唱。主要內容是回盜墓尋寶,是一部極為答經典的懸疑盜墓小說,這部小說也迅速成為了圖書銷售排行榜的榜首。
2006年3月,作者天下霸唱在網上發表《鬼吹燈》。
2007年8月,《鬼吹燈》影視權花落華映,杜琪峰出任監制。
2007年8月,《鬼吹燈》被傳抄襲,作者新浪博客發表聲明。
「人點燭,鬼吹燈」是傳說中摸金派的不傳之秘,意為進入古墓之中先在東南角點燃一支蠟燭才能開棺,如果蠟燭熄滅,須速速退出,不可取一物。相傳這是祖師爺所定的一條活人與死人的契約,千年傳承,不得破。
(7)沙漠古城遺址擴展閱讀:
內容簡介
胡八一上山下鄉來到中蒙邊境的崗崗營子,帶上了家中僅存的一本書——《十六字陰陽風水秘術》,閑來無事將書中文字背得滾瓜爛熟。之後參軍到西藏,遇上雪崩掉落一條巨大的地溝當中,胡八一利用自己懂得的墓葬秘術逃得不死。
復員後,胡八一和好友胖子一起加入了一支前往新疆考古的考古隊。一行人歷經萬險來到了塔克拉瑪干沙漠中的精絕古城遺址,進入了地下「鬼洞」。洞中機關重重、陷阱不斷,這神秘的鬼洞似乎在一位先知的掌控之中
㈧ 古爾班通古特沙漠有哪些古城遺址
北庭都護府遺址(紅旗農場南)、土墩子大清真寺、烽火台、馬橋故城、專西泉冶煉遺址、屬一○三團場新渠城子遺址、一○五團場頭道溝古城遺址等都在這條通道附近。這里生命與死亡競爭,綠浪與黃沙交織,現代與原始並存,是觀光考察自然生態與人工生態的理想之地。
㈨ 精絕古城曾經是一片綠洲,如今為何成了沙漠中的一片遺跡
是由於氣候的變化,水土流失,沒有有效的治理,還有可能是戰爭導致的,百姓都遷徙了,就荒無人煙了。
在歷史資料記載,精絕古城的具體位置位於現在的新疆的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南端,受漢王朝西域都護府統轄。國王下設有軍隊的將軍、郡長、都領等,精絕雖是一個很小的國別,但它位於絲綢之路上的樞紐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精絕是西漢時期以農業為主要的生產來源,並且商貿雲集,經濟繁榮,百姓富足,現在看來,當時的精絕古城是比較富裕和繁華了。
對於精絕古城消失的說法,現在普通認為與當時環境的惡劣有關系,居民只能另尋生存之地,所以放棄了這片國土。
㈩ 西域包括哪些地方
西域狹義上指玉門關、陽關以西,蔥嶺即今帕米爾高原以東,巴爾喀什湖東、南及新疆廣大地區。而廣義的西域則是指凡是通過狹義西域所能到達的地區,包括亞洲中、西部地區等。
地理方位詞,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多指中國玉門關、陽關以西的諸多國家和地區,在絲綢之路影響下,西域特指漢、唐兩代中國政府安排的行政機構所管轄的今中國新疆大部及中亞部分地區,位於歐亞大陸中心,是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
西域國家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吐魯番盆地和以北准格爾盆地的邊緣,利用從高地上溶化的水在綠洲上生活,此外塔里木河與羅布泊是西域地區的主要農業、生活水源。
因而該區域的國家興旺與水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據部分考古學家的判斷,樓蘭即是由於河流改道與羅布泊的遷移而滅亡的主要原因。
(10)沙漠古城遺址擴展閱讀:
西域文明
東西漢交替之際,中原戰亂頻仍,無論是篡漢的王莽,還是挾武力重安漢室的光武帝劉秀,都不可能把主要精力放到經營西域上。西域進入了「戰國」時期。
乘著這個短期的外來勢力「真空」狀態,西域先是由莎車王賢稱雄,不久就為兩強——於闐、鄯善——分立所取代。這時那個原為漢、匈奴兩極所擠壓摧折的西域小國鄯善(樓蘭),獲得一個機遇,降伏了南道的城邦小宛、戎廬、且末、精絕,一直把國界向西南拓展到今民豐縣的尼雅河。
在莎車王利用漢朝放棄西域的機遇,自稱「大都護」,而為其制服的西域各國,又尊稱他為「單於」。大都護是西漢在西域所設最高軍政長官——類似於總督。單於是匈奴王的稱號,而賢一個人居然兼而有之。
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賢給鄯善王安寫了一封信,要求他阻絕漢朝進出西域之道。安不但不聽從,還殺了莎車使節。於是莎車王發兵攻鄯善。
安率軍迎戰,兵敗,逃亡於山中。莎車軍隊殺掠樓蘭千餘人,便引軍西還。鄯善王收拾殘眾,還歸戰後的國都,面對破敗家園再次上書漢朝,表示願意派質子入侍,並請示漢朝重新於西域設都護。如果都護不設,只能奉匈奴為宗主。
漢光武帝的精力主要放在中原政務上,給鄯善的回信中竟說:目前不可能派出都護,如果西域各國力不從心,可以便宜行事。於是,鄯善又附屬於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