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城縣遺址
⑴ 南陽市方城縣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方城,在距今七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因楚時修築的長城叫方城而得名。歷史悠久,山川秀麗,旅遊資源豐富,現有可供觀賞的風景名勝80多處。是距今七千多年的獨樹大張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國最早的長城——楚長城遺址,西漢廷尉張釋之祠,東漢——漢光武帝——劉秀飲馬的扳倒井遺址和湖陽公主修行的煉真宮遺址,北魏雕鑿的佛溝摩崖造像,唐代四大名剎之一的普嚴寺,宋襄漢漕渠遺址,紅二十五軍血戰獨樹鎮紀念碑,空軍戰斗英雄杜鳳瑞紀念等景觀;有號稱北武當的黃石山以及七峰山、大乘山、三賢山、望花亭水庫等自 普嚴寺然景觀。其中,大張庄、平高台古文化遺址、楚長城、文廟、博望故城、佛溝摩崖造像和紅二十五軍獨樹鎮紀念碑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方城山川秀麗,旅遊資源豐富。境內有中國現存最早的長城--楚長城、號稱北武當的道教勝地黃石山,西漢外交家張騫封侯處,漢代湖陽公主修行的千年道道觀煉真宮,東漢光武帝劉秀「扳石得泉」飲馬處扳倒井,三國劉備「火燒博望坡」遺址,始雕於北魏的佛溝摩崖造像,唐代四大名剎之一的普嚴寺等古代名勝。建築別致新穎、水秀山青的避暑游樂勝地望花湖水庫游覽區、鴨河口水庫,玉瀑連珠、潭潭相連的七十二潭等景區令人留連忘返。峰秀谷幽,林翠泉清的,風光迷人的省級大寺森林公園、省級七峰山森林公園等自然景觀,更是游覽的好去處。火燒博望坡遺址等景點也被列為我國三國旅遊線主要景點。
⑵ 方城哪最好玩
方城,在距今七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因楚時修築的長城叫方城而得名。歷史悠久,山川秀麗,旅遊資源豐富,現有可供觀賞的風景名勝80多處。是距今七千多年的獨樹大張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國最早的長城——楚長城遺址,西漢廷尉張釋之祠,東漢——漢光武帝——劉秀飲馬的扳倒井遺址和湖陽公主修行的煉真宮遺址,北魏雕鑿的佛溝摩崖造像,唐代四大名剎之一的普嚴寺,宋襄漢漕渠遺址,紅二十五軍血戰獨樹鎮紀念碑,空軍戰斗英雄杜鳳瑞紀念等景觀;有號稱北武當的黃石山以及七峰山、大乘山、三賢山、望花亭水庫等自 普嚴寺然景觀。其中,大張庄、平高台古文化遺址、楚長城、文廟、博望故城、佛溝摩崖造像和紅二十五軍獨樹鎮紀念碑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方城山川秀麗,旅遊資源豐富。境內有中國現存最早的長城--楚長城、號稱北武當的道教勝地黃石山,西漢外交家張騫封侯處,漢代湖陽公主修行的千年道道觀煉真宮,東漢光武帝劉秀「扳石得泉」飲馬處扳倒井,三國劉備「火燒博望坡」遺址,始雕於北魏的佛溝摩崖造像,唐代四大名剎之一的普嚴寺等古代名勝。建築別致新穎、水秀山青的避暑游樂勝地望花湖水庫游覽區、鴨河口水庫,玉瀑連珠、潭潭相連的七十二潭等景區令人留連忘返。峰秀谷幽,林翠泉清的,風光迷人的省級大寺森林公園、省級七峰山森林公園等自然景觀,更是游覽的好去處。火燒博望坡遺址等景點也被列為我國三國旅遊線主要景點。 方城的民間藝術源源流長。聞名遐邇的文房瑰寶中國五大名硯之一的黃石硯,始創於漢代,盛於宋代,輝煌於當今,雕工精湛,勘稱一絕,古代大書法家米芾、黃庭堅,當代大書法家啟功等曾揮毫潑墨,予以高度贊譽。1993年,方城黃石硯榮獲國際中國書畫博覽會金獎;1994年參加全國名硯展覽,榮獲石質、工藝雙項金獎;1995年被國家輕工部列為名牌產品,並列為國家級禮品饋贈國際友人。目前,已開發近百種新型產品,年產精品硯台5萬方,產品遠銷國內26個省市和日本、美國、香港、台港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
⑶ 古繒國遺址還建設嗎
2010年4月13日,方城申請進行中華曾氏祖根地認定,來自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國內權威專家齊聚方城,實地勘察方城八里橋遺址及出土文物。
2010年4月14日,「中華曾姓祖根地在方城」研究認定會在方城縣國泰賓館舉行,與會的專家一致認為方城就是古繒國遺址和中華曾姓祖根地。
2010年4月17日,中華曾氏祖根地暨古繒國遺址授牌揭碑典禮在方城和鄭州兩地同時舉行,河南省姓氏祖地與名人里籍研究認定中心向方城縣頒發「中華曾姓祖根地」銅牌。十屆全國人大常委、世界曾氏宗親聯合總會會長、香港金利來集團董事局主席曾憲梓博士親自出席鄭州現場並即席發言。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儲亞平,中共南陽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王建民,副市長馮曉仙和方城縣四大班子領導分赴兩地參加「方城中華曾氏祖根地授牌揭碑典禮」。
2011年12月12日上午,中華古繒國文化苑項目奠基儀式在方城縣隆重舉行。
2012年12月24日上午9時,備受矚目的中華古繒國文化苑主題工程—古繒國文博院破土動工典禮儀式在這一天隆重舉行。古繒國文博院佔地約65畝,嚴格遵照諸侯王的禮儀規格建造,採用「回」字形的三進兩院制式,整體坐北朝南;曲烈殿是核心建築,採用九級高台迴廊,建築風格為漢代,廣場兩側設置小型鍾樓和鼓樓,整體形成「金龜探海」之勢。
⑷ 方城縣革命遺址小作文
是每個人值得依靠的地方,家是每個孩子成長的搖籃,是每個孩子棲息的港灣。 記得在我小時候,就常常聽著媽媽唱著「爸爸是船,媽媽是帆,載著寶貝,組成幸福家庭」帶我進入甜蜜的夢鄉,每當聽到這支歌時,我便想到我深愛的家。 我愛我的家,一個幸福溫暖的家。每天一起床便會看到爸爸媽媽忙碌的身影;每當一放學,桌上便會擺上可口的飯菜;每當學習遇到困難,爸爸媽媽總是耐心地為我講解;每當我生病時,爸爸媽媽總是不離我左右……這一切讓我感到我的家充滿陽光,無比溫暖。 我愛我的家,一個和睦快樂的家。節假日,只要有時間,全家總會集體出遊,讓我感受到祖國的大好河山;我身邊發生的一些事情,他們總會認真傾聽,並與我一同分享快樂;每當我取得好成績,他們總是為我送來祝賀、帶來鼓勵
⑸ 南陽市是河南省面積最大城市嗎
是的 ,南陽是河南最大的市..而且也是河南人口也是最多的市。南陽還是三國時候的古都呢!南陽出的名人還多。南陽。在河南也是名列前茅呢。南陽可是個好地方。我愛南陽。南陽也愛我。
⑹ 中國境內有哪些古長城遺址
長城,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修築的歷史最早可上溯到西周時期,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互相防守,長城修築進入第一個高潮。秦滅六國後,秦始皇把北方崇山峻嶺上的進行整修和擴建,始有萬里長城之稱。明朝是最後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今天人們所看到的長城多是此時修築。
長城一開始出現並不叫長城,而叫「方城」。《汲冢周書?作雒解》曰:城方千七百三十丈,郛方七百里。齊《考工記》雲: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國就是方形的都城。不僅都城為方形,其他城也為方形。按照周禮天圓地方的思想,周諸侯國的城都是按周天子規定修建的。
楚長城
春秋南陽楚長城是中國最早的長城。從楚國始築長城到《春秋》《左傳》《史記》中一直稱楚長城為方城。因為長期有長城和方城的不同叫法,所以,人們並不認為方城是長城,甚至以為是孤立的城堡或城垣,更不知道楚方城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長城。據《左傳》記載:「僖公四年,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東周列國志》中說:「周惠王二年,楚王回至方城,夜叩城門。」《南陽地區志?方城》說:「楚文王時於方城山(今小頂山)修築長城,曰方城,以守衛其北境,方城縣由此得名。」這是迄今為止,我國關於長城的最早記載。
楚長城從方城縣北起,南至泌陽縣再折向西南唐河縣,對峙著齊國的方向。後在戰爭中不斷展築,西邊沿南召、嵩縣、西峽、內鄉、鎮平鎮,到鄧州市羅庄鄉土谷山止,綿延起伏三四百公里。如今,在內鄉縣、西峽縣、方城縣,還有長城遺跡存在。
趙長城
趙長城橫亘於包頭市轄區的中部的固陽縣境內的大廟村,大約戰國時期的在趙武靈王二十至二十六年修築。它迤邐於陰山南麓的群峰丘陵之中,山南是狹長的土默川平原,水草肥美,古代是兵家必爭之地。站在土築長城之上眺望,可隱約看到這段從大廟起,東向邊牆壕村,西向昆都侖區的古跡。趙長城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
秦長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並滅六國,成為中國地區唯一政權,並改制為帝國。前214年,秦始皇派將軍蒙恬率領三十萬人攻擊匈奴,占據河套,並開始秦、趙、魏、燕各國修築的舊城牆連接起來,從臨洮到遼東綿延萬里,從此始有萬里長城之稱。在修築北方長城的同時,原諸侯國間用以互防的城牆被拆毀。
漢長城
甘肅省安西境內現存漢長城150公里,烽燧70座,城障3處。東起玉門蘑菇灘,沿甘新公路南側,疏勒河北岸,逶迤向西,與敦煌境內的西鹼墩相連。這些漢長城及沿線的城障烽燧,是漢代河西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西漢王朝構建河西乃至整個北方防禦工程的歷史縮影。雖經千百年來的風雨剝蝕,仍然巍然屹立在戈壁荒漠中,堪稱中國保存最為完好的漢長城之一。
北齊長城
北朝的北魏、東魏、北齊、北周對長城進行了修築與增建。泰常八年北魏築長城起自今河北省的赤誠,向西至內蒙古自治區五原縣境,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北魏所築長城,起於北京市居庸關,至山西省河曲縣。
北齊年間修建規模最大,天保三年至天保八年六年時間里,大修長城有五次。至河清二年三月,「齊詔司空斛掉光督步騎二萬,築勛掌城於軹關,仍築長城二百里,置十二戍」。北齊天統元年,「羨以北虜屢犯邊,須備不虞,目庫堆戍東拒於海,隨山屈曲二千餘里,其間二百里中凡有險要,或斬山築城,或湖谷起障,並置立戍邏五十餘所」。今北京市通州區有北齊土長城遺址,為通州區文物保護單位。
隋長城
隋長城遺跡位於鄂爾多斯市鄂托克前旗特布德嘎查境內,長約6.8公里,分為3段,牆體為堆築土牆,呈魚脊狀凸起,寬3米至6米,殘高0.5米至1米,部分遺跡表層散見有灰、黑陶片和繩紋磚瓦殘塊。從航空照片和衛星照片上可以看到,鄂托克前旗隋長城位於明長城大邊和二邊以北,與明長城走向一致。
明長城
從明太祖洪武至明神宗萬曆,明朝對長城經過先後20次大規模的修建。
明代長城西起今甘肅省嘉峪關市,東達今河北省秦皇島市山海關,橫貫今甘肅、寧夏、陝西、山西、內蒙古、河北、北京、天津、遼寧等省、市、自治區,全長約6300多千米,是古代留存下來的最堅固、最完整、氣勢也最雄偉的長城。
明長城部分利用了北魏、北齊和秦漢時期的古長城。牆體建築材料有磚、石、土三種。牆體高低寬窄隨地形的險要形勢而異,山高地險處的牆體相對低窄,平地要沖之處牆體則高大寬闊。此外,長城沿線還建有各種城、關、隘口、敵台、烽火台、堡子等,它們與城牆一起,共同組成了一個完整的防禦體系。
南方長城
南方長城,又稱為苗疆邊牆,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明嘉靖三十三年始築邊牆70里,萬曆四十三年上起王會營、下至鎮溪修建邊牆300多里,天啟三年鎮溪至喜鵲營添築土牆60餘里。苗疆邊牆全長達430餘里。嘉慶二年重修鎮竿鎮邊牆190里。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苗疆掀起革屯運動,湖南省政府廢屯升科,結束了在湘西140多年的苗防屯政制度。邊牆體系被廢棄。
南方長城是中國歷史上工程浩大的古建築之一,它表現了一個朝代的特徵,是研究明清兩代對邊遠少數民族征服統治重要的歷史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