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楊庄漢代遺址博物館
Ⅰ 漢代的社會結構是什麼
漢代的結構是郡、縣、鄉、亭、里,而後是聚、落
不信請看:
河南三楊庄遺址再現漢代百姓生活
(2006-03-03)
--------------------------------------------------------------------------------
第三處庭院的最後清理。
漢長安城、洛陽漢河南縣城,通過它們,我們得以窺見漢朝官方歷史的一角,不過漢代農民的生活一直是未解之謎。直至2006年2月20日,中原大地河南傳來的消息,讓謎底即將揭開: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梁庄鎮三楊庄黃河故道中發現一處西漢晚期規模宏大的漢代村落遺址。
如同義大利的「龐貝古城」,三楊庄遺址也是因為突發災害而被完好地保存,當時的生活場景因此被「凝固」下來了。這是我國第一次發現漢代村莊遺址,成為國內近兩年來最重要的考古發現。
漢代村莊「破土而出」
這一重大遺址的發現,起因於河南內黃縣當地對硝河的疏浚。村民們原本是挖河道,但卻挖出數量眾多且分布規律的完整瓦片。於是村民立即向縣文物局報告。
接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開始對兩處瓦頂建築遺存進行清理,並確認這些遺存均為漢代宅院建築遺址。隨後,為保護已清理出的兩處遺存,當地水利部門在原開挖渠道南側50米處開挖新渠。不料,新挖的渠道內又發現兩處庭院遺存及漢代墓葬。兩次發掘,總面積9000平方米,包含古道路、庭院圍牆、廁所、樹木殘存、田壟等遺跡以及車轍和牛蹄的痕跡。沉睡了2000多年的漢代村莊,在歷史進程中沒有受到任何干擾,如今竟然露出了原貌。
據史料考證,在我國歷史上,黃河多次改道,每改道一次,都會淹埋大量村莊和農田。後代人又在被淹埋的村莊上繼續建設新的村莊。如今,開封「城壓城」就是例證。三楊庄地處黃河故道,發掘過程中,考古人員發現這些遺址在今天的地平面5米以下。漢代農村場景歷歷在目。目前,三楊庄漢代農田和庭院建築遺址有7處庭院基址得到確認,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只對其中4處進行了部分發掘。
遺址價值多元並蓄
三楊庄漢代聚落遺址具有多學科特別豐富的信息和重大的研究價值。「這次發現對研究經濟發展、當時社會結構的發展、農民生活的變遷以及一系列社會、經濟問題都有幫助。」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高崇文說,「這是國內的第一次發現,怎麼強調它的意義和價值都不過分。」
價值之一,首次再現了漢代農村的真實景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著名漢唐考古學家徐蘋芳指出:「漢長安城使我們對漢代城市有了基本認識,但漢代農村是什麼樣子我們不清楚,文獻記載也不清楚。三楊庄漢代遺址出來後,給我們展示了漢代農村社會,因為以前從來沒有發現過這么大面積的漢代建築實物和面積這么大、這么規整的田壟。」
價值之二,為研究漢代的基層社會組織結構提供了絕好的實物資料。「漢代的結構是郡、縣、鄉、亭、里,而後是聚、落;聚和落到底是什麼樣子,現在還不清楚。而三楊庄遺址正好在這個關鍵點,往上推,可以知道井田制是怎麼回事,往下推,又能知道庄園制。」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劉慶柱說,「三楊庄遺址又恰逢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型期,各種學說的轉折期。因此,它的發現對於探討古代社會的變革,探討漢代家庭、家族關系也具有重大的意義。」
價值之三,首次揭示了漢代中下層民眾生產、生活狀況,填補了考古學研究的空白。比如,有專家說,原以為漢代農民是「緊鄰」,現在才知道是「近鄰」,各處宅院之間並不緊靠,而是相隔不等距離。更令今人驚訝的是,漢代農民的生活環境原來那麼宜人:寬敞的宅院建在田地中間,宅院周圍又是高大的樹木,人們在家中即可養蠶紡織。
此外,這也是我國首次發現漢代農田實物,為研究漢代農耕文明和耕作制度提供了第一手資料,並為漢代黃河治理和河道變遷等黃河水文史方面的研究提供新的考古資料。
亟須制定遺址保護方案
「抓緊制定遺址的保護規劃非常必要。不能只把庭院的保護做完就可以了,還要保護廣袤的田地遺跡。」徐蘋芳建議,「對於以後的發掘,首先要搞清總范圍有多大;其次,要搞清房屋的內部結構;第三,在發掘過程中,像糞便、廁所、垃圾堆、土樣等都要廣泛采樣。這樣,漢代人到底吃什麼,得的什麼病,都能搞清楚。另外,田壟、泥土也要化驗,他們種的什麼,種植特點是什麼,肥料是什麼等一系列問題,都會弄清楚。」
對遺址的保護工作,具體應如何展開?劉慶柱認為,應先蓋保護棚展示,以後再建遺址公園,讓人看到當時的基層社會結構。「現在內黃三楊庄附近土地不貴,多是沙化土地,如果國家加大投資力度,結合早期的二帝(顓頊、帝嚳)陵,這里的遺址保護、展示、利用會非常有前景。」劉慶柱說,「目前大遺址保護的基本上都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真正反映社會生產基本單位的很難找到,現在找到了,千萬不能放過!」
那麼,目前的保護工作進展如何呢?通過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副局長、研究員孫英民的介紹,我們得知,西安文物保護修復中心正在制定初步的保護方案與規劃。根據專家建議,三楊庄遺址將與二帝陵和附近4萬多畝的槐樹林相結合,整體進行保護展示規劃。目前初步決定在遺址設立大型保護展示棚,展示將分為地上展示和地下展示兩部分。其中,地上展示以復原的房舍、莊稼地、家居、樹種為主,形象直觀地反映漢代基層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