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感仙洞遺址

感仙洞遺址

發布時間: 2020-12-23 23:39:23

㈠ 海城仙人洞遺址的考古發掘

從1979年起,考古人員們先後對仙人洞逬行了4次考古發掘,發現的刮削器和用於狩獵內的石球等石器多達近萬件,還有形容制失逬的骨魚鏢、骨矛頭、骨針和裝飾品,說明舊石器時代晩期人類,已經懂得了縫制,有了美的追求。

㈡ 為什麼說仙人洞吊桶環遺址是世界級的考古成就

仙人洞、吊桶環遺址,位於江西省萬年縣大源鎮附近的小荷山腳和吊桶專環山頂, 坐落於小而濕潤屬的大源盆地內,相距約800米,是中國南方地區典型的洞穴遺址。 1993~1995年,北京大學考古系、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美國安德沃考古基金會聯合組成中美農業考古隊,開展了對萬年仙人洞取樣、發掘和對萬年吊桶環遺址的發掘,並對兩遺址進行多學科的綜合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遺物,獲取了大量自然、人文信息。 1999年夏繼續進行了發掘。時代在新石器時代早期。兩遺址在石製品加工和陶器製作方面有明顯差異。陶片為目前發現的中國最原始的陶製品之一。發現了從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的清晰的地層關系證據,並找到新石器早期的水稻遺存。

仙人洞、吊桶環遺址的地層堆積,涵蓋了由舊石器時代末期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的完整地層序列,它對於研究人類如何由舊石器時代過渡到新石器時代,提供了一個完整的文化演進過程。尤其是對有關稻作農業起源、陶器的發現、動物的馴化等重大學術課題的解決提供了相關的考古學證據,揭示出目前我國從舊石器時期向新石器時期過渡的最清晰的地層關系證據。

㈢ 海城仙人洞遺址的文物價值

仙人洞遺址中發現的3件骨針,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骨針,採用對鑽方法鑽出針眼,比北京山頂洞人製作的骨針工藝還要先進。仙人洞遺址出土的骨製品,均在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中佔有重要地位 。

㈣ 嘎仙洞遺址的拓跋鮮卑

拓跋鮮卑是鮮卑的一支,應包括建立代、魏的拓跋部,建立南涼的河西鮮卑禿發部等,而習慣上往往僅指北部鮮卑。
拓跋氏初是鮮卑地處最東北的一支,亦稱別部鮮卑。原居於額爾古納河和大興安嶺北段,「統幽都之北,廣漠之野,畜牧遷徙,射獵為業」。 1980年在鄂倫春自治旗阿里河鎮西北10公里大興安嶺北段頂巔東側的嘎仙洞中,發現了北魏太平真君四年,拓跋燾派李敞祭祖先時刊刻於石壁之上的祝文,全文19行,201字,內容與《魏書·禮志》一所載大致相同。但在石刻祝文中則保留了「維太平真君四年癸未歲七月二十日天子臣燾使謁者僕射庫六官、中書侍郎李敞、傅」、「如聞舊墟爰在彼方」、「皇祖先可寒配」、「皇妣先可敦配」等文句。證實了可汗、可敦出於鮮卑,柔然稱可汗、可賀敦源於拓跋部,其後突厥、回紇、蒙古等的稱呼略同。嘎仙洞石室祝文的發現,進一步證明了拓跋鮮卑的發祥地「大鮮卑山」就是在今阿里河附近的大興安嶺北段。據《魏書·序紀》載,鮮卑之先「積六十七世」,至拓跋氏遠祖成帝毛時(約在公元前2世紀後期至1世紀前期左右,相當西漢武帝在位期間),為「遠近所推,統國三十六,大姓九十九」。所謂「國」,當指氏族集團或部落;「大姓」,即指沃族或比氏族較小的家支。毛似是部落聯盟的酋長,所稱「皇帝」,為拓跋珪時追尊。毛下傳五世而至宣帝拓跋推寅(約公元1世紀前期),正值東漢初年,北匈奴西遷,南匈奴保塞,拓跋鮮卑乘隙第一次南遷,至「大澤」,即今呼倫池(達賚湖)。由於地「方千餘里,厥土昏冥沮洳(指沼澤地帶),謀更南徙,未行而崩」。今發現的呼倫貝爾盟陳巴爾虎旗完工和新巴爾虎右旗扎賚諾爾發現的古墓群,大約就是拓跋鮮卑南遷過程中的文化遺跡,表明拓跋鮮卑確在呼倫貝爾大草原居住過。當時拓跋鮮卑還過著「畜牧遷徙,射獵為業」的游牧生活,處於原始社會末期的部落聯盟階段。
推寅後又經六世,至獻皇帝鄰時,一方面「七分國人,使諸兄弟各攝領之,乃分其氏」,即紇骨氏、普氏、拔拔氏、達奚氏、伊婁氏、丘敦氏、俟亥氏,連同拓跋氏形成「鮮卑八國」,後鄰又命叔父之胤為乙旃氏,疏屬為車焜氏,形成帝室十姓;另一方面因呼倫池附近荒遐,不足以建都邑,再加上隨著拓跋氏社會的發展,部落首領為掠奪財富,擴張勢力,就必然向南擴展,遂准備第二次南移。由於年老體衰,乃以位授子聖武帝詰汾。諸汾遵命率眾南遷,幾經險阻,才到達匈奴故地,即今河套北部固陽陰山一帶。這里水草豐美,樹木繁茂,是牧獵的好場所,並接近了中原文化。由於兩次遷徙策略「多出宣、獻二帝,故人並號曰『推寅』,蓋俗雲『鑽研』之義」。第二推寅鄰命其子詰汾統領部眾南遷時,約在公元160至170年之後,即東漢桓、靈二帝之際,當時正是檀石槐部落聯盟強盛時期。有學者認為率領族人第二次遷徙的推寅,即是東漢檀石槐統轄的西部大人中的日律推演或律推演,而有的學者則持否定態度,認為無論是時間、地點或事跡都不能將二者混為一談。 拓跋鮮卑進入匈奴故地後,與留居故地的匈奴融合。拓跋力微時,在75個異姓部落中,屬於匈奴的就有賀賴氏、須卜氏、丘林氏、破六韓氏、宿六斤氏等。匈奴部落加入拓跋鮮卑聯盟後,與之雜居共處,相互通婚,逐漸被鮮卑化。據研究,「拓跋」的含義,乃是北人謂鮮卑父、胡(匈奴)母所生後代之意。《魏書·序紀》談到力微是其父詰汾與匈奴故地之天女結合所生。實際上是給鮮卑與匈奴通婚抹上一層神秘的色彩。此後,有不少晉人和烏桓等部眾也成為其「新民」。
始祖神元皇帝力微時(220—277年),拓跋鮮卑開始了第三次遷徙。拓跋詰汾長子禿發匹孤率眾從塞北遷居河西。「禿發」或即「拓跋」之異譯。由於拓跋部眾還梳著辮子,故當時人又稱之為「索頭」鮮卑或「索虜」,以區別於剃去部分頭發的其它鮮卑部。拓跋本支,從力微時起就游牧於上谷(治今河北省懷來縣)以西,雲中(今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東北)一帶。由於受西部鮮卑大人蒲頭的襲擊,部眾離散,力微投依於五原郡(治今內蒙古包頭市西北)沒鹿回部大人竇賓(紇豆陵賓)之下。與賓共攻西部,賓兵敗失馬,力微以已所乘駿馬與之。賓感相助之恩,准其北居長川(今內蒙古興和具一帶)。經10餘年經營,諸舊部民漸往歸附。248年(曹魏正始九年),殺竇賓子,並其眾,諸部大人悉款服,勢力增強,控弦之士達20餘萬。258年(甘露三年),力微在位第三十九年,從河套北部遷於漢定襄郡之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西北)。是年四月,舉行祭天大典,諸部君主皆往助祭,唯白部大人觀望不至,召而戮之,使遠近震懾,相繼歸附。在由部落貴族和扈從武士操縱的部落大會上,拓跋部正式取得了部落聯盟的領導權,力微也鞏固了世襲的大酋長的地位。
同時,拓跋鮮卑在向西南發展過程中,對中原曹魏、西晉政權採取和好政策,亦是使拓跋鮮卑得以強盛的因素之一。力微與曹魏「聘問交市,往來不絕」。曹魏贈給拓跋氏金幣繒絮,歲以萬計。
261年(魏景元二年),力微還遣其子沙漠汗(文帝)至魏都洛陽「且觀風土」,實為質子。接受漢人文化,穿著漢服,掌握彈丸等武藝。魏晉禪代,沙漠汗仍留質於晉,每次北歸,晉均具禮護送。

㈤ 仙人洞下層遺址與吊桶環中層遺址不屬於同一個時期的文化遺存是對還是錯

仙人洞下層遺址與吊桶環中層遺址不屬於同一個時期的文化遺存是錯的

仙人洞下層遺址與吊桶環中層遺址屬於同一個時期的文化遺存

仙人洞、吊桶環遺址,位於江西省萬年縣大源鎮附近的小荷山腳和吊桶環山頂, 坐落於小而濕潤的大源盆地內,相距約800米,是中國南方地區典型的洞穴遺址。時代在新石器時代早期。兩遺址在石製品加工和陶器製作方面有明顯差異。陶片為目前發現的中國最原始的陶製品之一。發現了從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的清晰的地層關系證據,並找到新石器早期的水稻遺存。遺址的地層堆積,涵蓋了由舊石器時代末期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的完整地層序列,它對於研究人類如何由舊石器時代過渡到新石器時代,提供了一個完整的文化演進過程。尤其是對有關稻作農業起源、陶器的發現、動物的馴化等重大學術課題的解決提供了相關的考古學證據,揭示出目前我國從舊石器時期向新石器時期過渡的最清晰的地層關系證據。

㈥ 大興安嶺嘎仙洞石室,是古代哪個民族的發源地

大興安嶺嘎仙洞石室,是古代鮮卑族的發源地
噶仙洞為中國北魏拓跋鮮卑先祖所居石室。在內蒙古自治區鄂倫春自治旗阿里河鎮西北10公里、嫩江支流甘河的北岸。1980年在洞內發現北魏太平真君四年 (443)祝文刻辭
位於鄂倫春自治旗阿里河鎮北約10公里、大興安嶺北段頂峰東端。其地峰巒層疊,樹木參天,松樺蔽日。洞在峭壁之上,高出平地約5米,洞口西南向,南北長90多米,東西寬27米許,高20餘米,相傳為仙人洞府。洞內西壁距洞口15米處,有北魏太平真君四年(443年)摩崖銘刻。
據《魏書》載,烏洛侯國世祖太平真君四年來朝,"稱其國西北有國家先帝舊墟,石室南北九十步,東西四十步,高七十尺"。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派中書侍郎李敞去祭祀,並"刊祝文於室之壁而還"。現存銘刻的文字共201字,與史籍記載的祝文基本相符,證實為北魏王朝承認的拓跋鮮卑發祥地。洞內堆積有較豐富的文化層,對於研究拓跋鮮卑的早期歷史,具有重要科學價值。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主洞西側距洞口約 15米處的石壁上刊刻 "祝文",共 19行,201字,字體大小不一,書體介於楷隸之間,書法古拙,筆勢蒼勁。內容為北魏第三代皇帝拓跋燾於太平真君四年 (443)派遣中書侍郎李敞來此發祥之地致祭時所刻祝辭,與《魏書》記載基本相符。石室的刻辭是有確切紀年並見於文獻記載的重要古代少數民族遺跡。在距地表0.8米深的黑色粘沙土層中,出土很多手制夾砂灰褐陶片,還有石嘎仙洞遺址鏃、骨鏃等,與完工、扎賚諾爾等地鮮卑遺存中出土物特徵相似。在地表以下 1.3米的黃色粘沙土層中,出土有打制的石器,表明這里可能存在著更早的文化遺存。

㈦ 海城仙人洞遺址的時空透視

看守仙人洞的當地人汪老汶,費7九牛二虔之力對把已很欠沒有開啟的仙人洞門鎖打開。叮叮當當的響聲打 破了這里的沉寂,一次追尋古人達跡的歷程真正開始了。
在洞口,記者S菅人工挖掘的土階梯,走逬洞內。洞外赤曰炎炎,洞內涼爽宜人?高低不平的地面是多年堆 稅的結果,考古發掘時的舊、新石器時期土層著晰可見。如仔細在地上捜尋,還可以發現小視山人所用過的 砍咂器和刮削器。參加過當年發掘工作的博物館工作人員說,在洞的左側,一個僅能答下一個人的深洞里曾 發現過一具芫整的人骨。
小視山人雖沒有給我們留下半點墨跡,但憑借在洞內所看到的和博物館工作人員所講解的,我們芫全可以想 像到在當時周固無鄰里的視抽氛固里,在氣傾相當惡劣的自然環境中,年年歲歲與莽莽林海相伴,朝朝著葚 生息在陰暗潮濕的山洞裡,渴時1飲薄泉水,飢時燒烤塞獸肉,冷時以啻火取曖的「野人」般的生活情是。
小孤山人「故居」——仙人洞告訴我們,這一歷史時期的人類已經告別了自誕生以來近300萬年的游盪生活。此時盡管世界上最早的、最簡陋的「房屋」還沒有出現,但依山傍水,避風朝陽的天然洞穴已是他們定居的最好「別墅」。這種至少十幾個人穴居現象的產生,意味著原始社會晩期智人已開始向新人轉化,人類逬入了以血緣家族為主體社會結構的原始社會初期。小孤山遺址出土的大量古生物化石說明,這一歷史時期 的大自然,氣候溫暖濕潤,生態平衡,小孤山一帶既是古生動植物的自甶王國,也為此時的人類提供了較為充足的食物來源。古老的海城河兩岸和四周環抱的群山,是小孤山人勞動的場所,原始農業和畜牧業還沒有出現,採集和漁獵是他們的基本生產活動;出土的石器和骨角器說明,長期的勞動產生了自然分工,盡管生產工具落後,但成年男子都必須使用自己加工製造的標槍、木棒、魚叉、石球等武器去捕獵,而婦女和孩子 們便在山坡與河流兩岸採集野果。

㈧ 海城仙人洞遺址的出土文物

海城仙人洞遺址是一石灰岩洞穴。已發現石製品近20000件,包括大量的石核、石片與回廢片。石器答主要是石英加工的各類中、小型的刮削器、尖狀器、鑽具及雕刻器等。裝飾品類有穿孔獸牙與貝殼等。還有晚期智人的牙齒化石發現於下文化層。已發現的動物化石有27種哺乳動物,以及魚、鳥類及蚌類等。地層內厚層灰燼及大量燒土與燒骨是早期人類長期居住的結果。

㈨ 仙人洞遺址的遺址地位

美國《考古》雜志來在2013年第源1期評選出了2012年世界十大考古發現。這十大考古發現分別是:瑪雅太陽神面具(瓜地馬拉)、尼安德特人的葯箱(西班牙)、最早使用的毒葯(南非)、阿芝特克人的葬禮(墨西哥)、凱撒的高盧前哨(德國)、歐洲最古老的石刻(法國)、最古老的陶罐(中國)、「科學怪人」木乃伊(蘇格蘭)、2000年前窖藏的珍寶(以色列)、最古老的葬船(埃及)。
中國江西萬年仙人洞遺址發現的兩萬年前的陶器入選2012年世界十大考古發現。這也是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與美國哈佛大學、波士頓大學進行的合作研究的一個成果。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吳小紅教授、張弛教授等於2012年6月28日在美國《科學》雜志上發表了關於《中國仙人洞遺址兩萬年陶器》的文章,對研究成果進行了介紹。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