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遺址水稻
⑴ 在浙江姚河姆度遺址中出土哪些與農作相關的文物
在7000年前著名的浙江餘姚河姆度遺址,發現了距今7000年左右的大量稻版谷(粳稻和秈稻),以及骨權耜、木耜、骨鎬等農具和豬、水牛等家畜,第二文化層出土的綁柄骨耜,長18厘米、刃寬9.8厘米,骨耜木柄外有16圈藤條捆綁。
⑵ 河姆渡文化遺址距今有多少年
震驚世界的考古發現:河姆渡遺址於1973年,在距浙江省寧波市以西25公里的餘姚市河姆渡鎮的河姆渡口北面被發現。遺址總面積4萬平方米,疊壓著四個文化層,深度有四米,用碳-14法測定,第四層距今約7000年,第一層距今約5000年。經兩期考古發掘,出土文物有6700餘件。這些文物有鮮明的地域特色,考古界命名為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遺址是我國東南沿海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母系氏族繁榮時期的一處聚落遺址,河姆渡先民為中華民族古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其主要表現為: (1)栽培水稻。出土的秈稻和粳稻,比被稱為亞州原生稻——印度盧塔爾稻要早3000多年,是世界上最早人工種植的水稻之一。 (2)運用榫卯和企口板木作技術,建造栽樁架板、高於地面的干欄式房屋。堪稱為7000年前的一個奇跡。 (3)從編織到紡織、縫紉。原始河姆人編織技術已較嫻熟,主要是編織葦席、搓繩等,而紡紗織布技術也已相當成熟。從出土的葦編殘片及品種齊全的紡織工具來看,可能使用原始腰機來編織。類似機件在太平洋沿岸也曾發現,而在時間上則要晚兩三千年。縫紉工具主要有骨針、細小的骨錐、管狀針及小石錛等。 (4)駕馭舟楫,開展水上活動。出土了8支木槳和兩件以獨木舟為原型的陶塑藝術品。河姆人的木槳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木槳。舟楫的出現不僅促進了漁業的發展,而且擴大了活動和交往范圍,促進了原始文化的交流。 (5)獨具一格的制陶技術。河姆文化早期制陶工藝已漸趨成熟且獨具一格。從備料、成型、到裝飾、燒造已達到相當水平,而且擅長陶塑工藝,能燒造出形狀各異、精美實用的生產、生活用具以及藝術品,並已發明了彩陶技術。
⑶ 我老搞不清楚是半坡人還是河姆度人發明水稻或者粟 他們哪個是黃河流域哪個是長江流域 怎麼區分 給點技巧
半坡人居住在北方, 北方寒冷,種植粟; 河姆渡人居住在南方,南方相對溫暖,而水稻喜溫,所以南方適合 種植水稻。
⑷ 根據半坡遺址和河姆遺址的情況,對比一下當時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文化特點的異同。
初一的來歷史課本上就有.
河姆渡源原始居民使用骨、木、石質及陶質工具。骨器一般是用水牛等大型哺乳動物的肩胛骨製成的,有耒(Lěl),耜,鋤等,加工已相當細致。
在遺址發現了許多用木頭製成的小船。許多資料表明,採集和漁獵在他們的生活中仍佔有重要的地位。
河姆渡原始居民住在木頭建造的房子里。
半坡原始居民廣泛使用磨製石器,用石鏟,石刀等工具從事原始的農業生產,種植粟、麻、和蔬菜。他們還飼養豬,狗,牛,羊,雞等家畜和家禽,經營著原始的畜牧業。半坡居民把粟加工成小米,用麻紡織麻布,改善了生活。他們製作的彩陶,紅紅的底色上繪有各種生動的圖案,既實用又美觀,稱得上是精美的工藝品。一些陶器上刻畫符號。被認為是中國的早期文字雛形。半坡建造地穴式房子。建造時,先挖一個地坑,然後在坑口立架搭棚。
⑸ 河姆度人原始農耕生活比北京人有了哪些進步
河姆度人會種小麥、玉米等的糧食作物 北京人則是群居捕捉獵物
進步是肯定的 至於怎麼進步的 就是靠歲月變遷和智慧了
⑹ 河姆渡的水稻是怎麼來的
食物來源:河姆渡原始居民 會種植水稻 會飼養牲畜 以原始農業和畜牧業為生,定居生活,北京和山頂 以狩獵和採集水果為生,群體生活。
居住條件:河姆人 會造干欄式房屋,上面住人,下面養家畜
生產工具:河姆渡人使用的工具是磨製的石器,已進入新石器時代,手工業包括制陶和紡織。而山頂洞人和北京人使用的工具是打制的石器,北京人只能使用天然火,山頂洞人則已會人工取火
⑺ 最古老的人工水稻遺跡在中國哪裡出土
河姆遺址。黃河下游,
⑻ 河姆渡的水稻是怎麼來的
食物來源:河姆渡原始居民
會種植水稻
會飼養牲畜
以原始農業和畜牧業為專生,定居生活,北屬京和山頂
以狩獵和採集水果為生,群體生活。
居住條件:河姆人
會造干欄式房屋,上面住人,下面養家畜
生產工具:河姆渡人使用的工具是磨製的石器,已進入新石器時代,手工業包括制陶和紡織。而山頂洞人和北京人使用的工具是打制的石器,北京人只能使用天然火,山頂洞人則已會人工取火
⑼ 河姆渡文化遺址的歷史文化特點及科學價值
震驚世界的考古發現:河姆渡遺址於1973年,在距浙江省寧波市以西公里的餘姚市河姆渡鎮的河姆渡口北面被發現。遺址總面積4萬平方米,疊壓著四個文化層,深度有四米,用碳-14法測定,第四層距今約7000年,第一層距今約5000年。經兩期考古發掘,出土文物有6700餘件。這些文物有鮮明的地域特色,考古界命名為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遺址是我國東南沿海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母系氏族繁榮時期的一處聚落遺址,河姆渡先民為中華民族古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其主要表現為:
(1)栽培水稻。出土的秈稻和粳稻,比被稱為亞州原生稻——印度盧塔爾稻要早3000多年,是世界上最早人工種植的水稻之一。
(2)運用榫卯和企口板木作技術,建造栽樁架板、高於地面的干欄式房屋。堪稱為7000年前的一個奇跡。
(3)從編織到紡織、縫紉。原始河姆人編織技術已較嫻熟,主要是編織葦席、搓繩等,而紡紗織布技術也已相當成熟。從出土的葦編殘片及品種齊全的紡織工具來看,可能使用原始腰機來編織。類似機件在太平洋沿岸也曾發現,而在時間上則要晚兩三千年。縫紉工具主要有骨針、細小的骨錐、管狀針及小石錛等。
(4)駕馭舟楫,開展水上活動。出土了8支木槳和兩件以獨木舟為原型的陶塑藝術品。河姆人的木槳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木槳。舟楫的出現不僅促進了漁業的發展,而且擴大了活動和交往范圍,促進了原始文化的交流。
(5)獨具一格的制陶技術。河姆文化早期制陶工藝已漸趨成熟且獨具一格。從備料、成型、到裝飾、燒造已達到相當水平,而且擅長陶塑工藝,能燒造出形狀各異、精美實用的生產、生活用具以及藝術品,並已發明了彩陶技術。
(6)掌握了髹漆技術,挖掘水井。出土的漆碗說明河姆是最早發明髹漆的地區之一。第二文化層木構水井是我國最早的考古發現。
(7)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河姆渡先民已有審美意識,且原始藝術已達到一定水平。出土的文物有:①石、玉製作的裝飾品,而玦、璜、管、珠、環等飾品大多用玉和瑩石製成,開創了用玉之風的先河。②發明吹奏、打擊樂器。主要有骨哨和陶塤、木筒。河姆人製作的骨哨已達5孔,音樂工作者以此仿製的雞腿骨骨哨能吹奏完整的七聲音階。③精緻的象牙雕刻藝術。出土的蝶形器和鳥形圓雕等象牙製品,圖案線條簡潔流暢,其中「雙鳥朝陽」反映了河姆渡人的審美觀念和最高藝術成就。從這些藝術品中可看到原始河姆渡人對鳥的喜愛和對太陽的崇拜。
遺址中大量用動物肩胛骨製成的耜、骨鏟及木杵等農具的發現,表明早在7000年前,河姆渡已進入耜耕階段,證明農業已成為當時主要經濟。河姆渡人已過上比較穩定的定居生活,為藝術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出土的動物遺骸,經鑒定至少有61個種、屬,植物也在25種以上。動物中除了我們熟悉的以外,還有紅面猴、豹、豺、黑熊、老虎、大象、犀牛等,海生類動物有鯊、鯨、裸頂鯛等。從動物遺骸的數量來看,說明當時漁獵經濟仍占重要地位。同時,這些動植物的發現,對探究古代氣候演變及原始畜牧業的起源很有價值。
河姆渡遺址的發現,改變了只有黃河流域才是中華遠古文化搖籃的傳統觀點,證明了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都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中華民族文化的起源是多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