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史前遺址文化
⑴ 中國史前文化的藝術形式有哪些呢具體點的
四萬到一萬年前
考古學和人類學研究表明,大約距今40000—年前,處於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古代人類即晚期智人(或稱新人),其腦容量、體質狀況、語言能力與現代人已沒有多少區別了,在歐洲、亞洲、澳洲都已發現了他們製作在岩壁、洞穴、石頭、陶土和牙、角、骨器上的刻畫圖案或雕塑,其中涉及人物、動植物、天象及各種帶有一定規律性的由點、線組成的圖案,這意味著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原始人類已經開始有意識地用符號、記號、圖案來表達他們的思想感情和文化創造了,當然人類書面語言也開始產生了。
一萬四千到一萬年前
距今14000——10000年前,中國境內的農業已經開始起源,至少距今8000年左右,中國南北方長江流域、黃河流域的種植農業已經成熟了,這意味著古人對天象、氣候、季節、年周期的認識和分割已較為熟知,原始的天象觀測、天文歷法知識應已粗具雛形。這一點與恩格斯所言「必須研究自然科學各個部門和順序的發展。首先是天文學,游牧民族和農業民族為了定季節,就已經絕對需要它」(《自然辯證法》)恰相吻合;中國古代文獻中有關伏羲畫卦、神農作稼而有文明的傳說指的也應該是這一時期。中國和西亞是世界上農業起源最早的兩個地區,而彩陶也是這兩個地區起源最早、最發達。這些現象顯然並非偶然。
200年前
自近代考古學產生以來約200年時間
自近代考古學產生以來約200年時間,人們一直都沒有對以彩陶圖案為代表的史前人類刻畫進行系統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當然更談不上科學的理論和方法。美術史家和傳統考古家都從外觀感覺或以西方原始文化理論去看待和理解史前人類刻畫,故以美術和圖騰釋之,實際二者都流於形式、表面、感覺、主觀臆斷,用今人的眼光簡單類比而缺乏理性分析。西方原始文化理論來源於對現、當代地球上仍然存在的原始部落、土著居民的考察,與發掘出土的史前文化各是一回事。三個農業起源中心中國、西亞、美洲,其古代文化都有彩陶和發達的天文歷法與之相伴,而古代美洲印第安人文化更與中國遠古文化息息相關。西方人類學家所考察的現、當代仍存在的原始部落、土著居民除了印第安人外,都沒有發達的農業生產和起碼的科學文化知識,而恰恰是美洲古印第安人,既有發達的農業,又有發達的天文歷法及數學知識,其工程建築、冶煉和社會組織都有較高的成就,可見科學文化和文明的起源是與農業生產、天文觀測分不開的。換一句話說,如果有發達的農業生產,則必然會有天文歷法、數學等科學文化的起源,隨之便有文明的起源,反之則反。這個規律用之於中國、西亞、埃及、印度以及美洲古代印第安人,無不相符;歐洲則是一個例外,它的科學文化和文明起源受到西亞的影響。故西方原始文化理論不適用於考古發掘出土的史前文化和史前人類刻畫。
人類思想感情、文化文明的傳承和表達,其方式雖然多種多樣,但它們的產生是有先後順序的:姿體語言和口語是最早的,刻畫圖案、符號、記號次之,文字再次之,電訊、光碟、磁碟等再次之。文字只是文化傳承方式之一,而且只是全部人類史、文化史發展到某個階段才產生的,因而其局限性也是顯而易見的。即使是沒有錯訛的古代文獻記載,對事物起源、文化起源而言,它也只是一種路標,而不是終決和裁判,它只證明即時而不證明源起或者未來,更何況大量的事物和文化起源可能不被文獻、文字記載。故傳統的歷史學研究和文獻考證是有很大局限的。中國文化、文明的起源、脈絡和面貌的揭示,必然有賴於中國史前文化的全面破譯,而中國史前文化的全面破譯,必然有賴於中國史前人類刻畫紋飾的科學解讀和破譯。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
關於中國古代文化研究,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有兩件事特別值得關註:一是劉堯漢、陳久金、盧央等對彝族十月太陽歷的重新發現和研究以及陳久金對陰陽五行、太極八卦、河圖洛書起源問題的研究,二是龐朴、鄭慧生等對遠古時代火歷的研究。通過對一些典型器物紋飾和遺跡的形態、結構分析並追溯其來源和本義,我們發現並認為:中國新石器時代(距今10000年前——4000年前)器物紋飾就其主體而言,它是一個比較穩定的有效的文化傳播、傳承系統,其性質和功用類似於文字,而不是傳統觀念所認為的它們是原始人類的美術作品或圖騰。就其內涵表達而言,它主要涉及原始人類有關天象觀測、天文歷法的知識、觀念和信仰,而太極八卦、陰陽五行、河圖洛書所結構的易學基本框架與遠古天文歷法正是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二者合二而一的關系。這種釋讀大體上印證了伏羲畫卦、《連山》易、《歸藏》易、河圖洛書有關神話傳說及古代文獻中某些記載的真實性,並與傳統考古學研究、易學研究的一些結論相銜接、吻合(參見拙著《伏羲畫卦》)。我們認為,沿著這一思路,需要並可以對中國史前器物紋飾(含某些遺跡和器物造型)以及夏商周、秦漢時期的器物紋飾作全面的以及分區分類分時段的和個案的分析研究。亟需投入力量的研究對象和課題,主要是新石器時代以考古學文化、類型、遺址為單位的器物紋飾研究。
中國半個多世紀以來的考古發掘和基礎研究,已大體上形成了自新石器時代初至秦漢時期的考古學文化體系,已具備了作器物紋飾分析和深入研究的基礎和條件。中國文物考古部門的大部分人力特別是各省市及其以下的部分基本上只能應付由於基建而產生的文物考古發掘、清理和保護,因此研究力量嚴重不足。除了看得見的遺跡、遺物以外,我們對中國史前文化特別是新石器時代長達六、七千年的精神文化、科學文化的起源、面貌、發展狀況所知不多,因此我們呼籲一切有志於中國古代文化、文明研究的學者,特別是歷史學、易學研究者加入考古研究和史前文化研究的隊伍;相比之下,易學家們可能具有更多的優勢,能夠更快地切入以象意、象數、數理為基本思維方式和傳承、表達方式的中國古代文化(指其精神文化、科學文化部分而言)。
⑵ 中國史前文化
商代盤庚遷殷之前的華夏文明,沒有文字記錄,卻富含著文明的印記,這些印記猶內如璀璨的星辰,分容布在兩條孕育著中華文明的大河岸邊。黃河邊的紅山文化、龍山文化;長江邊的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每一處文化遺址都為你訴說著一段故事,這是中華史前的故事,中華悠長文明的故事。
⑶ 中國有多少古代和遠古史前文化遺址
原始人遺存抄
元謀人 藍田人 北京襲猿人 河套人 山頂洞人 馬壩人 丁村人 柳江人 大荔人
舊石器至新石器早期
裴李崗文化 賈湖遺址 薛家崗遺址 辛店文化 馬家濱文化
大汶口文化 仰韶文化 河姆渡文化 半坡文化 馬家窯文化 大溪文化
氏族社會
龍山文化 紅山文化 良渚文化 齊家文化 夏家店文化 文家嶺文化 下川文化
二里頭文化 二里崗文化 城子崖文化 李家村文化 湖熟文化 老官台文化
大洞文化 廟底溝文化安陽殷墟 周原遺址 半鎬遺址 新化、屈樂遺址 仙人洞文化 大地灣文化 磁山文化 金牛山文化 下川文化 三星堆文化
⑷ 中國史前文化在考古學上有哪些命名和遺存
過去只知道仰韶、龍山。
仰韶就是前面我們講到的瑞典人安特生首先在河南澠池發掘的仰韶文化,以紅陶、彩陶為特徵。
龍山是指以山東章丘縣龍山鎮遺址為代表的文化,出土的陶器以黑陶、灰陶為特徵,最典型的是一種薄胎,黑而光亮的被稱為蛋殼黑陶的陶器。這是上個世紀30年代初由梁思永等人發掘的。梁思永是梁啟超的二公子,他學考古是梁啟超的決定,可見考古學在當時人們心目中的重要性。
新中國成立後,新發現的新石器時代的考古學文化,按早晚順序講,
屬於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有距今10000年到12000年的江西萬年仙人洞、吊桶環遺址、湖南道縣玉蟾岩遺址,廣西桂林甑皮岩、邕寧頂螄山遺址,河北徐水南庄頭遺址等。這些遺址中出土的陶器火候很低,質地粗糙,紋飾簡單,代表了陶器剛發明不久的技術水平。出土的石器有打制的也有磨製的,在文化層中還發現了最早的栽培稻遺跡。
新石器時代中期階段的遺址以黃河流域的磁山文化、裴李崗文化、後李文化、老官台文化和長江流域的彭頭山文化、石門皂市文化、城背溪文化等為代表。遺址范圍擴大,房基、墓葬都有發現,陶器種類豐富,粟作農業、稻作農業遺跡隨處可見。
屬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考古學文化,除以前發現的仰韶文化,有山東和蘇北地區的大汶口文化,北方地區的興隆窪文化、紅山文化,甘青地區的馬家窯文化,長江流域的大溪文化、河姆渡文化等。這個階段,社會發展迅速,聚落開始分化,等級已經出現。
新石器時代末期或稱之為銅石並用時代,除龍山文化、齊家文化是早前發現的,新發現的,長江流域上游有寶墩文化,中游有屈家嶺、石家河文化,下游有良渚文化,北方地區有小河沿文化等。
至於早期青銅時代,有關夏商代考古,自安陽殷墟發掘之後,20世紀50年代以來,不僅在黃河中游的中原地區,先後發現了商代早期的鄭州商城、偃師商城、小雙橋遺址、洹北商城、東先賢遺址等一系列商文化遺存,
二里頭遺址、東下馮遺址等夏文化遺存,以及東岳石遺址為代表的東岳石文化,
還在北方地區、長江流域乃至嶺南地區發現了夏家店下層文化、上層文化、圍坊三期文化、張家園上層文化、三星堆文化、十二橋文化、荊南寺類型遺存、吳城文化、湖熟文化、馬橋文化、石峽中層文化、浮濱類型遺存等中原周邊地區的當地土著文化遺存。
有關周代考古,在周人起家的陝西岐山、扶風一帶的周原,西周都城遺址長安一帶的灃鎬,河南的洛陽以及燕、晉、虢、齊、魯、應、秦、楚、蜀、吳、越等諸侯國的都邑幾乎都有重要發現。不僅是這些地點發現了,各個地點都有豐富的內涵,諸如王侯宮殿、陵墓、手工業作坊乃至形形色色的遺物,可以說應有盡有。
⑸ 中國史前文化的列表
裴李崗文化 賈湖遺址 薛家崗遺址 辛店文化 馬家濱文化
大汶口文化 仰韶文化 河姆渡文化 半坡文化 馬家窯文化 大溪文化 龍山文化 紅山文化 良渚文化 齊家文化 夏家店文化 文家嶺文化 下川文化
二里頭文化 二里崗文化 城子崖文化 李家村文化 湖熟文化 老官台文化
大洞文化 廟底溝文化安陽殷墟 周原遺址 半鎬遺址 新化、屈樂遺址 仙人洞文化 大地灣文化 磁山文化 金牛山文化 下川文化 三星堆文化
按年代分:
舊石器時代
傳說的蛇族雙帝時代,蛇族雙帝指伏羲和女媧,公元前約78到77世紀他們建立伏羲羅奉政權,成為黃河下游地區的氏族首領。
這個年代的文化:元謀人 藍田人 北京猿人 大洞文化 金牛山文化 大荔人 馬壩人 丁村人 柳江人 河套人 下川文化 山頂洞人
新石器時代
中國在該階段已經出現了國家的萌芽,該時間依據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研究成果。 這一時期對應傳說中神農時期。
這個年代的文化:大地灣文化 仙人洞文化 磁山文化 裴李崗文化 仰韶文化早期 半坡文化 廟底溝文化 大溪文化 河姆渡文化 大汶口文化早期 城子崖文化 屈家嶺文化
金石並用時代
中國在該階段已經出現邦國、刻骨文等城市國家和成熟文字。這一時期對應傳說中的五帝時期。
仰韶文化晚期、,大汶口文化晚期、紅山文化、龍山文化、良渚文化、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等
青銅時代
三星堆文化、二里頭文化 岳石文化四壩文化安陽殷墟 周原遺址 半鎬遺址 夏家店文化 舊石器時代--長濱文化、苗栗網形文化和台南左鎮人等
新石器時代--圓山文化、芝山岩文化和植物園文化等 舊石器時代--金取遺跡、和米ヶ森遺跡等
新石器時代--繩文時代、彌生時代和三內丸山古跡等 舊石器時代--高敞、和順、江華支石墓遺址
新石器時代--櫛目文土器時代、無文土器時代等
⑹ <中國古代史>中國原始農耕文化遺址有哪些原始農耕文化的特徵又有哪些
西安半坡遺址
西安藍田人遺址
四川資陽人遺址
沈陽新樂遺址
河姆渡遺址
龍山文化遺址
紅山文化遺址
山東大汶口文化遺址
中國原始社會遺址代表文物大全
夏家店遺址
(下層為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500年,上層為公元前1000年~公元前300年)
中國北方青銅時代遺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
發掘年代:1960年
夏家店下層文化和夏家店上層文化命名地,為探尋中國北方青銅文明提供了重要資料。
夏家店上層文化陶鬲:炊器(右上,高37厘米)
夏家店上層文化青銅短劍:兵器(中,長33.6厘米)
夏家店上層文化陶鼎:炊器(左下,高13.7厘米)
2006-7-22 14:19 candy
東下馮遺址
(公元前19OO年~公元前1500年)
夏商時期遺址,位於山西省夏縣。
發掘年代:1974年
為了解晉南地區二里頭文化的內涵以及探索夏文化都有積極的意義。
石磐:樂器(上,長68厘米)
青銅爵:酒器(下,高12厘米)
2006-7-22 14:19 candy
二里頭遺址
(公元前1900年~公元前1500年)
夏代晚期城址,位於河南省偃師市。
發掘年代:1959年至今
二里頭文化命名地,並初步被確認為夏代晚期都城。
鑲嵌綠松石獸面紋青銅牌飾:裝飾品(左上,高14.4厘米)
鴨形陶壺:水器或酒器(左下,高10厘米)
青銅爵:酒器(右下,高22.5厘米)
2006-7-22 14:19 candy
圓山遺址
(公元前2400年~公元前1100年)
新石器時代貝丘遺址, 位於台灣省台北市。
發掘年代:1953年
為了解台灣史前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人獸形玉玦:裝飾品(上)
右肩石斧:工具(中)
陶罐及殘口沿:盛器(下,最大者高14厘米)
2006-7-22 14:20 candy
東灣仔北遺址
(公元前3700年~公元前500年)
新石器時代至青銅時代早期遺址,位於香港馬灣島。
發掘年代:1997年
為了解香港地區的史前文化提供了重要資料。
陶器座:炊器(上,高18.2厘米)
長頸圈足陶壺:食器或水器(下,高26厘米)
2006-7-22 14:20 candy
石峽遺址
(公元前2900年~公元前2700年)
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廣東省曲江縣。
發掘年代:1973年。
為探索中國嶺南地區原始社會的解體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玉玦:裝飾品(上,直徑6.3厘米)
玉玦:裝飾品(中,直徑8.8厘米)
玉琮:禮器(下,長14.1厘米)
2006-7-22 14:20 candy
卡若遺址
(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000年)
新石器時代遺址,
位於西藏自治區昌都縣。
發掘年代:1978~1979年
卡若文化命名地,西藏高原新石器聚落遺址的首次發掘。
12號房址:(背景,長54O厘米)
雙體獸形陶罐:食器或水器(中,長32厘米)
大理石和粘土岩制項飾:裝飾品(背景右,長52厘米)
2006-7-22 14:21 candy
齊家坪遺址
(公元前2000年左右)
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
發現年代:1924年
齊家文化命名地,揭開了黃河上游史前文化研究的序幕。
陶瓮:盛器(左上,高11.8厘米)
三角紋彩繪陶片:(右上,高4.7厘米)
器耳部陶片:(右中上,高4厘米)
器耳部陶片:(右中下,高4.8厘米)
三角紋彩陶雙耳罐:食器(下,高10.2厘米)
2006-7-22 14:21 candy
王城崗遺址
(公元前2469年~公元前1543年)
新石器時代城址,位於河南省登封縣。
發掘年代:1975年
對研究中國龍山時代的城和社會歷史具有重要意義。
陶鬶形器:水器或酒器(上,高16厘米)
陶杯:水器或酒器(左下,高8厘米)
陶豆:食器(右下,高12.6厘米)
2006-7-22 14:21 candy
陶寺遺址
(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1900年)
新石器時代遺址,
位於山西省襄汾縣。
發掘年代:1975年至今
對探索中國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堯舜時代的社會歷史有重要意義。
彩繪龍紋陶盤:水器(上,口徑37厘米,高8.8厘米)
陶異形器:具體用途不明(下,高83.6厘米)
玉琮:禮器(背景,邊長7厘米)
2006-7-22 14:21 candy
石家河遺址群
(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000年)
新石器時代遺址群,位於湖北省天門市。
發掘年代:1954年至今
為探索長江中游文明的起源找到了重要的突破口。
彩陶高足壺:食器(上,高16.1厘米)
玉人頭像:禮器或裝飾品(下,高3.7厘米)
2006-7-22 14:22 candy
良渚文化遺址群
(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2000年)
新石器時代遺址群,位於浙江省餘杭縣。
發掘年代:1936年至今
對研究長江下游地區的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玉琮,禮器(上,高4.5厘米)
玉琮:禮器(下,高10厘米)
2006-7-22 14:22 candy
城子崖遺址
(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2100年)
新石器時代城址,位於山東省章丘市。
發掘年代:1931年
龍山文化命名地,是中國史前城址的首次發現
白陶鬶:酒器或水器(上)
黑陶罍:食器或禮器(下)
2006-7-22 14:22 candy
牛河梁遺址
(公元前3770年~公元前292O年)
紅山文化祭祀遺址,位於遼寧省凌源、建平兩縣交界處。
發掘年代:1983年至今
揭示了紅山文化的祭祀生活。
玉豬龍;禮器(右上,高14厘米)
彩色女神頭像:(下,高22.5厘米)
2006-7-22 14:23 candy
柳灣墓地
(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1100年)
新石器時代至青銅時代氏族墓地,位於青海省樂都縣。
發掘年代:1974年~1979年
揭示了當地居民的墓葬形態,對研究甘青地區各原始文化的內涵、序列及其相關問題提供了有價值的實物資料。
彩陶帶嘴陶壺:水器(上,高25厘米)
彩陶人像陶壺:水器(下,高34厘米)
2006-7-22 14:23 candy
馬家窯遺址
(公元前3100年~公元前2700年)
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甘肅省臨洮縣。
發掘年代:1924年
馬家窯文化命名地,是黃河上游甘青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的首次發現。
彩陶尖底瓶:水器(上,高26厘米)
彩陶豆:食器(下,高16.4厘米)
2006-7-22 14:23 candy
崧澤遺址
(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3000年)
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上海市青浦縣。
發掘年代:196O年
崧澤文化命名地,為研究太湖地區原始文化和上海史前史提供了重要資料。
豬首形陶匜:水器(中右,高6.7厘米)
黑陶壺:水器或酒器(中左,高19.5厘米)
魚鳥形玉璜:裝飾品(上、下,長6.6厘米)
2006-7-22 14:24 candy
屈家嶺遺址
(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600年)
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湖北省京山縣。
發掘年代:1954年~1989年
屈家嶺文化命名地,對認識長江中游地區和江漢平原的史前文化有重要意義。
帶蓋陶甑:蒸煮器(左上,通高35厘米)
鏤孔喇叭形圈足陶豆:食器(右下,高17厘米)
陶紡輪:紡織工具(背景,最小者直徑3.5厘米)
2006-7-22 14:24 candy
城頭山遺址
(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2800年)
新石器時代城址,
位於湖南省澧縣。
發掘年代:1991年
為深索長江流域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形態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黑陶壺:酒器或水器(上,高15.5厘米)
彩陶杯:酒器或水器(下,口徑10厘米)
2006-7-22 14:24 candy
大溪遺址
(公元前4400年~公元前3300年)
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重慶市巫山縣。
發掘年代;1925年至今
大溪文化命名地,首次發現了長江中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
彩陶碗:食器(上中,高6.6厘米)
單耳彩陶杯:水器(左下,高6厘米,右下,高8.5厘米)
參考資料:中國原始社會遺址代表文物大全
⑺ 中國史前文化的簡介
中國史前文化按照考古年代主要分為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金石並用內時期以及青銅時容代。史前考古學著重從史前文化遺址的地質、器物、古人類、古生物遺存來研究,歷史考古學則通過文字、銘刻、古建築等方面考察古人類的歷史。
⑻ 說出中國史前文化的代表地區
三星堆文化。
⑼ 史前時期中國境內有代表性的文化遺存有哪些
這幾個有代表性,半坡文明,河姆渡遺址文明,大汶口文化遺址
⑽ 史前文化的中國史前
具體說,在中國,史前文化是指夏朝之前的文化。而夏朝是從公元前21世紀開始的夏朝(約為前2070年~約前1600年),所以史前文明大致是在公元前21世紀以前。 史前文化不是猜想,是根據文物古跡做出的歷史判定,由於在夏朝之前沒有史書的真實記載,所以對歷史的考據只能根據文物古跡去完成。
中原的史前文化,時間久遠、內容豐富、領域廣泛。8000年前左右的裴李崗文化,在新鄭裴李崗遺址出土了數百件磨製石器和陶器,在舞陽賈湖遺址,出土了新石器時代的房址53座,窯穴370座、陶窯13座,以及灰坑、墓葬、瓮棺葬等,出土文物近5000件,特別是出土的世界上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骨笛,改寫了世界音樂史;出土的釀酒遺物,被美國人配方復制後,生產出來了9000年前的古酒,引起世界轟動。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出土了大量的彩陶和磨光石器,充分反映了新石器時代我們先民們的生產生活狀況。6000年前的湖熟文化,代表了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燦爛文化。5000年前的龍山文化時期,河南也發現了相當豐富的陶器動物浮雕及鼎、罐、壺等文化遺存。由此可以看出,史前文化在河南發現不只一處,也不只是少數、若干處的幾件歷史遺存,而是連續的、有規模的歷史遺存。這些都充分表明河南在整個史前文明時期都處於領先地位,也足以說明中原大地是中華民族文明最早起步的地方之一。
於「史前文化」在歷史科學中,歷史有狹義、廣義之分,狹義的歷史指有文獻記載的那部分人類歷史,史前史就是文字產生以前的歷史。史前史主要依據考古資料進行研究,其建立以丹麥學者湯姆遜以生產工具劃分的三期說為基礎,即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後來學者們進一步把史前時代劃分為舊石器時代、中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銅石並用時代、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因為有文字記錄以前的歷史就是「史前史」,中國在商王盤庚以前的歷史都應劃在史前史的范圍之內,所以西方史學家的某些著作至今還把商代當成中國的史前時期。但現在學者們傾向於把屬於夏文化的二里頭文化作為中國史前史的下線,認為二里頭文化的晚期已進入文明社會,此前的各種文化屬於中國的史前文化。觸摸文化的童年史前,一片迷朦的土地,一派神秘的時空。那裡的天空該是何等的星光閃爍?廣袤的曠野上會是哪般的炊煙烽火?那時的先人在進行怎樣的刀耕火種?這里,考古與歷史專家們的描述與文物遺存的呈示,會讓我們感覺8000年前的風物正迎著我們撲面走來。 距今6000年至4000年。湖熟文化是中國江南地區的史前文化,與「河姆渡文化」齊名,遺址分布主要在南京、鎮江以及太湖流域,代表了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燦爛文化。湖熟文化最早在1951年於南京市江寧區湖熟鎮(今湖熟街道)發現,因而得名,至1959年由南京博物院的學者尹煥章、曾昭熵發表文章說明確認其范圍。
湖熟文化遺址大多在河湖沿岸的土墩山丘上為主(因此稱作台形遺址),建材有用火烤的痕跡最具特色的工具是印紋陶的使用,仍以石器為主要的工具,但已具有青銅器鑄造的技術。從農具和動物骨的遺跡判斷,農業、畜牧業有一定的水準,但從大量狩獵工具的出土來看,漁獵仍十分重要。從大量卜骨的出土可看出當時人喜好占卜。
生產工具主要是石器,器形有斧、錛、刀、鐮等。農業生產工具數量較多,表明農業在當時的生產中已佔主要地位。石鏃和網墜的數量也較多,說明漁獵仍占相當重要的地位。生活用的陶器大都是夾砂粗陶,還有泥質黑皮磨光陶、幾何印紋陶和原始瓷器等。幾何印紋硬陶一般都出於上層,下層多幾何印紋軟陶。陶器的主要器形有鬲,也有帶角狀把手的鬲、鼎,是具有地域性特點的器形。泥質磨光陶中有與青銅器式樣相似的和瓿。此外,還有、 盆、罐、缽、 豆等。已發現有刀、斧、鏃、魚鉤等小件青銅器和銅礦石、煉銅用的陶缽、煉渣等,表明該文化居民已經掌握了青銅的冶鑄技術。遺址中還發現有卜甲和卜骨。 動物型的玉石雕刻十分精巧,以豬、虎、鳥、龍等形狀為主,工藝水平極高,是紅山文化的一大特色。紅山文化的玉龍造型非常簡單,很多時只是一個圈,與後期的盤龍、紋龍等相比顯得十分原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