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遺址
⑴ 中國原始宗教崇拜遺址有哪些
半坡遺址,河姆渡遺址,元謀人遺址,凌家灘遺址,大汶口遺址,黃河河邊的白馬廟,洛河邊的神龜碑,殷墟的甲骨文,伏義河盆地中央的卦台山,等等,都有原始宗教的痕跡。
⑵ 破壞宗教遺址會怎樣
那要看是否宗教遺址裡面是否有冷壇破廟兵將,如果有,並且他們認為你不敬,會有各種懲罰。
如:破財、走霉運、身體不適,嚴重的還有瘋了的。
⑶ 阿布米那基督教遺址的詳解
建成於公元3世紀的阿布米納修道院,目的是為了紀念一位名叫米納斯的亞歷山大士兵,他是戴克里先軍隊的一名軍官。在戴克里先軍隊取得戰勝後,米納斯拒絕屠殺任何基督教徒。
不但如此,他還公開宣稱了自己的基督教精神,這一行動極大地激勵了其他基度教徒繼續承受來自戴克里先軍隊的壓迫和折磨。
修道院
阿布米納修道院位於亞歷山大城市的南部,處於危地埃爾-那川和亞歷山大之間。
傳說米納斯的屍體在由弗里吉亞運回的途中,駱駝突然停止行走,於是,米納斯的屍體只好就地掩埋。就在同一地方,一口水井出現在沙漠中。水井的出現使得該地長滿了野葡萄和橄欖樹。這片綠洲被稱作神聖的米納葡萄園。今天,只有廢墟和沙漠成了歷史上這一片美麗的綠洲的見證者
為了容納越來越多的基督徒朝聖者,於公元5世紀修建了熱水池貝西麗卡,為周圍的熱浴室和浴池提供聖水。傳說朝聖者將貝西麗卡的水裝到一個很小的花瓶中。花瓶用帶有聖徒米納斯象的密封封好,聖徒米納斯站在兩條跪著的駱駝中間。
在公元5世紀和6世紀期間,熱水池貝西麗卡周圍建造了許多建築,有一個48000平方尺的修道院與貝西麗卡的北部相通。考古學家挖掘出一個完整的城鎮,發現了許多房屋和公墓。它們甚至還發現了製造花瓶的瓦罐匠、作坊以及花瓶的碎片。
阿卡締斯的貝西麗卡這一建築物的造型是一個很長的帶有柱廊的大廳。大廳的東端通常建有一個或多個半圓形拱頂,最西端是教堂的前廳。阿卡締斯的貝西麗卡建於公元5世紀,位於一群華麗的建築物中心,正好處於亞歷山大城南部。建築的頂部由56根大理石柱支撐。
洗禮池位於貝西麗卡的西端,角落是半圓形的,帶有多彩的大理石壁龕。這是表現了古代基督教建築藝術風格的唯一的建築物。貝西麗卡的西面有一個教堂,其建築風格明顯受到古埃及和拜占庭建築藝術的影響。
⑷ 考古學家根據原始部落的遺址以教綜 發掘出來的遺物、化石等,推知原 始人的生
會不會製造工具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人類最初製造、使用的工具是打制石器和木棒,因此說有明顯加工痕跡的石器的出現是原始人類遺跡的最好的證明.
故選D.
⑸ 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遺址的教化街營外宿舍舊址
遺存類型:地面建築
遺存規模:佔地面積565平方米
建築類型:磚混結構
形制:教化街營外宿舍舊址位於南崗區教化街副36號,其建築為一層磚混結構,現存部分約33米,寬約24米。
用途:原為尤戈維奇小學(以中東鐵路總工程師尤戈維奇之名命名),日偽時期曾作為七三一部隊市內的營外獨身宿舍。
保存概況:解放後作為哈鐵教化幼兒園使用,現為哈爾濱鐵路物業管理有限公司使用。目前東側已經拆除,並經過修整、改造。
⑹ 河南古代教育機構遺址有哪些
河南古樂道河南古代教育機構主要在安陽河洛陽可以
⑺ 藏區四大古遺址
象雄王國遺址
遺址距今約1600多年。象雄王國曾經在青藏高原顯赫一時,本教就形成於此時。公元8世紀象雄被吐蕃王朝所滅。如今與著名的達果雪山、當惹雍錯並存的象雄遺址存有無數斷壁殘垣,供人憑吊和觀光。古老的象雄產生過極高的文明,它不僅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象雄文,而且還是西藏最古老的佛教「雍仲本教」的發源地,對後來的吐蕃以至整個西藏文化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然而其神秘的消亡留下了許多千古之迷。難怪今天有許多人煞費苦心仍找不到有關象雄文化遺址的蛛絲馬跡,這也許正如一位作家所說「象雄是游牧民族。它不屬於土地的文明」。
象雄的都城據本教傳說是在被稱為瓊隆銀城的地方,瓊隆在今阿里扎達境內。扎達土林中確實有不少早期的人類洞窟遺址和岩畫。在那曲尼瑪縣文部鄉辦事處不遠的窮宗有大片遺址,也被稱為象雄都城之所在。窮宗附近的當惹雍錯是本教徒最看重的神湖,湖邊今存一建於懸崖山洞中的寺廟——玉本寺,相傳為本教最古老的寺廟,香火尤盛。
西藏古格王國遺址
古格王國遺址位於阿里地區扎達縣托林鎮扎布讓村西南約1公里處,是古格王國遺留下的規模最大的一處建築群遺址,同時也是是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約始建於公元10世紀前後,是吐蕃王朝第九代贊普朗達瑪的重孫吉德尼瑪袞在吐蕃王朝崩潰後,率領親隨逃往阿里建立起來的。
卡若遺址
卡若遺址位於西藏昌都地區昌都縣以南約12公里處的卡若鎮卡若村,屬於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距今約有4000至5000年的歷史,是西藏自治區歷史上首次科學發掘的古文化遺址,是考古界公認的西藏三大原始文化遺址之一(另兩項為拉薩曲貢文化遺址、藏北細石文化遺址)。該遺址面積約3.8萬平方米,出土文物多達3萬余件,包括石器、玉器、骨器和陶器等。
曲貢文化遺址
1984年10月,西藏考古學家在拉薩北郊娘熱山溝曲貢村的考古發掘,發現了一處4000年以前的拉薩先民村居遺址,把拉薩的文明史推到4000年之前。曲貢文化遺址分布在曲貢村和軍區總醫院北面的山坡下端,坡上是裸露的山崖,坡下是拉薩河谷地。這個古老的村莊東西約150米,南北約30米,總面積超過1000平方米,是迄今在西藏發現的海拔最高、年代最早、面積較大、文化層堆積較厚、文化內涵極其豐富的多種文化並存的遺址之一。被譽為拉薩的「半坡」。
⑻ 明教的現存遺跡
明教在中國具有極重要的地位,期間兩個主要朝代的建立都和明教有關。至今,在福建省福州市仍有浦西境明教文佛祖殿,福建泉州晉江市仍存有小型摩尼寺,當地俗稱草庵寺。
草庵寺是我國唯一僅存的摩尼教寺廟,也是世界現僅唯一摩尼教寺廟遺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晉江市華表山南麓,草庵始於宋紹興間,初為草築故名,元順帝至元五年(公元1399年)改為石構歇山式建築。草庵成為我國研究世宗教史和農民起義活動以及中國與波斯古代海上交通極為珍貴之實物依據。草庵依山崖傍築,建築形式為石構單檐歇山式,四架椽,面闊三開間,間寬1·67米,進深二間3.04米,屋檐下用橫梁單排蓽拱承托屋蓋,簡單古樸。
《晉江縣志》載:「華表山在五都,距城南四十里,雙峰角立如華表,然麓有草庵,元時建祀摩尼佛。」庵內依山石刻一圓形淺龕,直徑1.68米,圓龕內雕刻一尊摩尼光佛,跌坐在蓮花壇上。坐像身長1.52米,寬0.83米,頭部長0.32米,寬0.25米,奇妙的是佛像面部呈淡青色,手顯粉紅色,服飾為灰白色,是利用岩石中不同的天然三色精巧構設。摩尼佛像頭部比較特別, 呈現輝綠岩(青斗石)顏色,背有毫光射紋飾,呈現花崗岩石質,散發披肩,面相圓潤,眉彎隆起,嘴唇稍薄,嘴角兩線深顯,下顎圓突。身著寬袖僧衣,胸襟打結帶,無扣,結帶用圓飾套束蝴蝶形,而向兩側下垂於腳部,雙手相疊,手心向上,置於膝上,神態庄嚴慈善,衣褶簡朴流暢,用對稱的紋飾表現時代風格。這是世界僅存的一尊摩尼教石雕佛像,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像被1987年8月在瑞典召開的國際研究摩尼教的會議選為會徽。
在佛龕的左上角陰刻一段文字:「謝店市信士陳真澤立寺,喜舍本師聖像,祈薦考妣早生佛地者。至元五年戌月日記」。五行楷書,34字,字徑2. 5X2.5厘米。
在右上角還有陰刻比較粗糙的文字「興化路羅山境姚興祖,奉舍石室一完。祈薦先君正卿姚汝堅三十三宴,妣郭氏五九太孺,繼母黃十三娘,先兄姚月澗,四學世生界者。」
這些文字價值性很高,是世界唯一摩尼光佛造像和庵寺建築年代可借的文字佐證,非常可貴,同時也是研究泉州明教的一手歷史材料。
19世紀以來在敦煌莫高窟、新疆吐魯番發現大批摩尼教文書,證明摩尼教在中國西北各地曾廣泛傳播。
⑼ 孔望山的宗教類遺址
孔望山摩崖石刻造像群位於孔望山南麓西端的斷崖上,分布在東西長 18米,上下高約8米的范圍內。造像群像有三種:浮雕造像、小龕內的線刻畫像和附屬於浮雕造像的台座和燈碗。浮雕造像共有89尊,其中道教的漢裝人物像4尊,分別為老子及其供養人、關令尹喜和黃帝。屬佛教人物造像共85尊,主要為佛經變故事,核心是位於造像中央偏下部的「涅盤圖」,共由46尊人物圖像組成,中心人物是高浮雕的釋迦牟尼仰身卧像。
孔望山除了造像群這一宗教遺跡外,還發現了其它的類似遺跡,亦有道教也有佛教的東西。在造像群東南側不遠處有一漢代高大石象,它體型雄健渾厚,神態溫良馴善。石象左腹刻腳帶腳鈴,手持長鉤的象奴。以鉤馴養家象屬漢代常見之術,馴象用鉤與大象則常見佛家經典和佛事活動之中。石象四足下,均刻出仰蓮一朵,更表明了石象佛教題材的性質。再往南較遠處,便是漢代的石蟾蜍。戰國秦漢,直到魏晉蟾蜍一直被人們視為神物,是辟五兵、鎮凶邪、助長生、主富貴的吉祥之物。對有著超自然的神靈信仰的人們來說,只要是免災降福的,佛祖、上帝、道尊與蟾蜍是沒有什麼區別的。
在宗教內容方面,孔望山遺址有濃厚的道教因素和氛圍,除前述有關道教方面內容外,早在 1984年由已故丁義珍先生在考古調查中,發現孔望山東主峰頂兩處東漢至魏晉的道教遺存。一處為「石承露盤」,另一處為「杯盤刻石」,後者位於前者北偏東約15米處。利用「承露盤」收集和餐飲仙露是當時方士和道教常用的求仙之術(考察報告並發表於《文物》1984年第5期)。
「杯盤刻石」也是當時人們普遍祭祀道教崇敬人物的祭器。這兩處重要的石刻遺跡位於孔望山主峰頂上,高高在上,極目遠眺,一覽無余,給人飄然出世之感,實為理想的飲仙露美酒、求仙拜仙和修煉成仙的絕佳場所。 2001-2002年考古發掘在孔望遺址多處發現古代建築遺跡。特別是造像群前不遠處的台地上,有一處成規模的建築基址,有漢代繩紋瓦片和雲紋瓦當出土。這一些發現至少可以告訴我們在漢代,孔望山摩崖造像群之前的地方,存在著建築,結合周圍的同時期的石象、石蟾蜍等具有宗教因素遺物和此處強烈的道教信息,可以合理地認為漢代此處存在著一座宗教性質的建築而不應是普通的世俗建築。在道教中,老子為「大老君」尊為後聖,其下的東海君為古東海之神,被奉祀於「東海廟」。傳世漢印有「東海廟長」,為三、四百石官吏(相當於東漢—小縣之長)之印,表明東海廟是東漢時期由官府管理和一處極為重要的道教廟宇。宋代趙明誠所著《金石錄》收錄了東漢熹平元年(公元172年)《東海廟碑》碑文。該碑的碑座據有關考證是孔望山腳下的石碣形碑座。總之,從自然地理環境、文化因素、歷史記載和考古發現,早期道教的重要遺存——「東海廟」應當就在孔望山遺址之中。表明連雲港地區應當是東漢海濱地區的道教中活動中心。
孔望山以摩崖造像為代表的宗教類遺跡,是道、佛並存,而以道教為盛,是符合佛教中國本土化的歷史實際的。
道教作為土生土長的宗教,講究的方術神仙之學,追求的是長生不老和羽化成仙之道。在秦漢時期,在上到皇帝下至平民大眾中很有市場。道教的黃老之學在西漢前期一度成為治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東漢末年張角則借太平道發動了規模宏大的黃巾大起義。西漢末年傳入中國佛教。一種異域文化,要得到人們的認同和地位的抬升,是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而佛教與道教一樣有神仙極樂世界的美好描述,有擺脫人生苦惱,成仙成佛之道,再實際一點的是祈福免災的現實功用。這樣一種共性,加上中國早期教派意識還不是那麼強烈,佛道並行,甚至共存於一處宗教信仰場所既是一種正常,亦是一種必然。東漢的楚王劉英(其王都在連雲港市毗鄰的邳縣一帶)據正統史書記載是既「喜黃老(道教),學為浮屠(佛教),齋戒祭祀」,是佛道不分,誠信之至!著名學者陳寅恪曾說道教起源於濱海地區,湯用彤又指明東漢的佛教是依附於道教而存在的。孔望山摩崖宗教類石刻則提供了這方面的實證資料。
連雲港孔望山摩崖石刻中東漢時期佛教題材內容的發現,將中國摩崖佛教石刻上推了幾個世紀,比著名的敦煌莫高窟還早200多年,被譽為「九州崖佛第一尊」。它的發現對傳統的中國佛教史、藝術史和和中外關系史等許多方面都提出挑戰性的課題。傳統的觀點認為中國的佛教是由「陸上絲綢之路」由西傳入中國,然後再向其它地方傳播的,然而,孔望山的這種早期的佛教的摩崖造像為什麼沒有在最先傳入佛教文化比較發達的中西部地區出現呢?有人就認為這和東漢時期徐淮地區濃厚的宗教氣氛和魯南蘇北漢代發較的漢畫像石雕刻技術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也有人認為佛教的傳播除了陸上絲綢之路這個途徑外,並不能排除「陸上絲綢之路」終點的連雲港也存在著以之為起點的「海上絲綢之路」同樣也輸入了印度佛教,落地開花,孕育了孔望山摩崖佛教造像題材。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先生在看過孔望山東漢摩崖造像攝影題詩道:「海上絲綢路早開,闕文史實證摩崖。可能孔望山頭像,及見流沙白馬來。」盡管深入的研究還正在進行,但僅已確認的其所屬時代及佛教內容,就意味著中國的佛教史、藝術史的改寫,它的歷史意義不僅是在連雲港,還在全中國乃至世界,不僅是遙遠的過去歷史,還是現實的與未來的。
⑽ 誰知道南陽各縣市天主教堂遺址
1、靳崗大教堂
2、南陽天主教府(宛城區民權街中段東33-34號)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法國傳教士安恩利格首次流動到南陽靳崗傳播天主教並設立教堂,南陽始有天主教活動。
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又有外籍傳教士到南陽城內傳教。清康熙五年(1666年)下令沒收教堂,南陽天主教活動中斷。雍正十二年(1734年)、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道光十四年(1834年),法國傳教士又先後間斷地到靳崗活動,均因受到當地宮民的緝捕而中止。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南京條約》簽訂後,河南省內天主教發展很快,教徒達到2000人左右。是時,羅馬教廷為進一步擴大傳教範圍,派法國傳教士安巴都(安西滿)來靳崗,籌劃成立天主教河南教區。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以靳崗為「總堂府」的河南天主教區正式成立,安巴都任首屆主教,河南省內的教徒由2000多人驟增至3500多人。同治八年(1869年),羅馬教廷令法國遣使會撤離南陽,教務由義大利米蘭外方傳教會派人接替。翌年,由意籍傳教士安化成借用原法國主教安西滿的護照,受命來靳崗接管河南教務,成為第二任主教。安西滿這個名字在教會中影響較深,後來教會開辦的學校常用他命名。安化成於1904年2月死於鹿邑縣,葬於南陽靳崗。民國6年(1917年),義大利傳教士包海容接任南陽主教,曾在靳崗創辦聖母無原罪修女會及西滿中、小學各一所,到1936年因病回國。所遺主教一職,由副主教梅嶺南接任。1948年梅逃往漢口,南陽教務交副主教孔憲章負責,直至1953年。
河南教區自1844年從江南教區劃出後,陸續將全省劃分為九個小教區,直到抗日戰爭勝利後的1946年,才將原設在靳崗的河南教區「主教座堂」遷往省政府所在地開封,靳崗遂變為南陽教區總堂所在地。
南陽教區成立於民國27年(1938年),下轄9縣(分堂)、44個堂口。
民國36年(1947年),南陽教區管轄的南陽、唐河、方城、南召、鎮平、內鄉、淅川、鄧縣、新野9個縣中,有大小堂口44個,念經處109個,神職人員371人(外國傳教士24人、修士32人,中國神甫8人、傳教先生172人、代洗先生10人、教員83人、修道42人),教徒26355人,未受洗教友7542人。靳崗天主教堂的主要設施有:大經堂、女經堂、司鐸樓、教學樓和神職人員墓地等。其經濟收入,除接受羅馬教廷資助外,還有土地3000多畝、出租房屋近千間(包括上海、武漢兩地88棟樓房)等不動產;在市內尚有醫院、商號和兼辦匯兌等經營,以及教徒們的各項捐獻。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6年)開辦一所培訓神職人員的聖心修道院,先後培訓出的修士,升為神甫的47人。繼而又增設聖母無原罪修女會、仁愛會、煉獄會、聖衣會等各類善會15種組織,其附屬機構先後有西滿幼稚園一所、西滿小學一所、德星女子小學一所,民國25年(1936年)又開辦西滿中學一所。1946年改德星女小為西滿女中,全區共有教會開辦的中學2所、小學18所,醫院診所1l處,孤兒院2所,孤老殘廢院1所。
自靳崗建立教堂起,南陽人民與教會的斗爭連年不斷。同治五年(1866年),桐柏縣人民憤怒搗毀平氏教堂。光緒年間,泌陽、唐縣、桐柏三縣人民組織「齊心會」,焚燒烏金溝教堂,南陽縣人民圍攻靳崗教堂等,列入教案的就有13次。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教案涉及的南陽、南召、泌陽、桐柏、鎮平、唐縣六縣和裕州,由地方官員與安西滿主教共同議定,共賠償天主教損失白銀75348兩,銅錢29083串。
1951年,靳崗天主教徒率先實現了獨立自主自辦教會,並建立起三自革新籌備委員會,不久更名為靳崗天主教反帝愛國愛教委員會,1953年又改稱靳崗天主教反帝愛國運動委員會。其他教徒較多的縣也分別建有這一組織。同年,公安部門發出通告,取締聖母軍。1957~1958年,區內教會派代表到北京、鄭州兩地出席全國天主教代表會議和河南省天主教代表會議,張宛祥神甫和南陽市天主教愛國會主席張雨汝、委員吳子奇被選為省天主教愛國委員會委員。1960年教徒由原來的6660人減少為4325人。
「文化大革命」期間,黨的宗教政策遭到破壞,宗教活動基本中止,大部分宗教界上層人士也受到沖擊。粉碎「四人幫」後經過撥亂反正,靳崗天主教堂於1980年8月15日首先恢復了愛國會組織和正常的宗教活動。1981年,南陽市內、南陽縣李家灣、唐河縣官莊和桐河四個堂口也得到恢復,對蒙受委屈的6位上層人士亦分別情況一一正名,全區已成立南陽市、唐河縣天主教愛國委員會。為培養後繼神職人員,1984年和1985年選派青年教徒4人分赴北京、武漢兩地神學院學習。到1985年恢復活動的大小教堂5座,有神職人員5人,教徒4129人,聖誕節進堂誦經者5000多人。
1951年至1953年,人民政府將外國傳教士孔憲章、何樹基、劉尚義、撒思光、法式典 、穆聶蒂、彭士沛等人逮捕審判並驅逐出境。 其它外國傳教士也相繼申請離境。到1954年5月,外國人直接控制南陽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局面告終。同時南陽各縣分別建立起天主教反帝愛國愛教委員會和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實現了獨立自主、自辦教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