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記李白
A. 唐代第一位寫山水游記的詩人是
文學史家喜歡將文學家分派,比如詩人,就被分成不同的派別,其中有一個被叫做山水田園詩派。被歸入這一派的詩人有王維、孟浩然、韋應物、柳宗元等人。其實,這一派的詩人未必個個都特別喜歡遊山玩水,與此同時,不是這一派的詩人也決非人人足不出戶。相反,屬於山水田園詩派的詩人有一些並不見得特別愛遊山玩水,而不屬於這一派的詩人,有一些卻是山水風景的狂熱愛好者。
王維應該說是比較喜歡欣賞山水田園景緻的,但是,他對於游歷名山大川似乎並沒有特別的興趣。王維的興趣偏於安靜,關心景色的情調與意蘊,對於那些名聲顯赫的山水,他沒有什麼好奇心。自從得到宋之問的輞川別業之後,他喜歡邀請裴迪等若干詩友,流連其間,詩歌唱和。別業中的景點,華子岡、欹湖、竹里館、柳浪、茱萸沜、辛夷塢等等,都曾被寫入詩篇。王維早年也曾經奉派出使塞上,寫出過「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樣的名句。但是,他一生的大部分時間是在長安的半官半隱中度過的,輞川別業是他的主要遊玩之地。
孟浩然一生都在求官與歸隱之間徘徊,壯年時期曾漫遊吳越,所到過的山水名勝比王維肯定要多得多。他的筆下,也留下了一些描寫他游歷過的山水勝景的作品。孟浩然可能是唐代山水田園詩派詩人中專門游歷山水最多的詩人。
韋應物、柳宗元跟山水田園結緣,都與他們的仕途經歷有關,他們都曾在地方上擔任刺史一類的官職。韋應物曾經擔任滁州(今天安徽省滁縣)、江州(今天江西省九江市)、蘇州(在今天江蘇省)等地刺史,因而寫過《滁州西澗》等著名山水詩篇。柳宗元在參加王叔文改革遭到失敗之後,先被貶為永州司馬,十年之後改為柳州刺史。因此,他的詩文里描寫了一些永州、柳州一帶的山水景緻。很可能,論性情,韋應物、柳宗元都是對山水沒有特別愛好的人。
唐代當然有特別愛好山水的詩人,而且為數不少。根據我們的一時搜檢,簡單羅列如下:
宋之問,虢州弘農(今天河南省靈寶縣)或者汾州(今天山西省汾陽縣)人,曾經因為諂附張易之,被貶為瀧州(今天廣東省羅定縣)參軍,到過嶺南地區。後來又因罪被貶為越州(今天浙江省紹興市)長史。再後來,又被流放到欽州(今天廣西欽縣),在那裡被勒令自殺。可見,這位人品低下的詩人一生到過的地方著實不少。嶺南地區不是他願意去的地方,他也不像宋代的蘇軾那樣能夠隨遇而安,遍游嶺南山水。不過,史書記載,宋之問在越州期間,卻是曾經登山臨水、飲酒賦詩的。《新唐書》本傳記載,他曾「窮歷剡溪山,置酒賦詩」。剡溪在今天浙江省嵊州市,即曹娥江上游,那一帶曾經是一些東晉名士的活動場所。
李端,趙州(今天河北省趙縣)人,進士及第,做了一陣子京官之後,因為身體有病辭去官職,一度居住於終南山草堂寺。後來出任杭州司馬,曾經在虎丘山下買了一些田地,經營庄園。據說,後來李端又曾移家衡山,自號「衡山幽人」。其間,「彈琴讀《易》,登高望遠,神意泊然」。
張謂,河內(今天河南省泌陽縣)人,十分喜歡欣賞湖山景色,其《湖上對酒行》詩雲:「夜坐不厭湖上月,晝行不厭湖上山。眼前一尊又長滿,心中萬事如等閑。」
姚系,河中(今天山西省永濟縣)人,韋應物同時詩人,「好游名山」,「與林棲谷隱之士往還酬酢,興趣超然」(《唐才子傳》卷五)。
殷堯藩,秀州(今天浙江省嘉興市)人,他一生到過不少地方,足跡所至,包括了今天陝西、山西、湖北、湖南、江西、江蘇、浙江、福建等地。《唐才子傳》卷第六說他「耽丘壑之趣」,據說他自己曾講過這樣一番話:「吾一日不見山水,與俗人談,便覺胸次塵土堆積,急呼濁醪澆之,聊解穢耳。」
張祜,大約出生於姑蘇(今天江蘇省蘇州市),多種文獻記載,這位晚唐著名詩人十分喜愛山水風景,喜歡游覽寺廟,而且每到一處,往往即興題詩。杭州的靈隱、天竺,蘇州的靈岩、楞伽,常州的惠山、善卷,潤州(鎮江)的甘露、招隱,他都曾留下過詩篇。詩人李涉在岳陽曾經贈詩給他,詩曰:「岳陽西南湖上寺,水閣松房遍文字。新釘張生一首詩,自余吟著皆無味。」可見,張祜的題詠詩歌是受到同時代詩人的好評的。為了更加直觀地了解一下他的題詠詩,隨便舉幾個例子。《萬道人禪房》有兩句雲:「殘陽過遠水,落葉滿疏鍾。」《題金山寺》有兩句雲:「寺影中流見,鍾聲兩岸聞。」《題孤山寺》有這樣四句:「不雨山長潤,無風水自陰。斷橋荒蘚澀,空院落花深。」
陳陶,劍浦(今天福建省漳州市)人,屢次落第之後,不求進達,「恣游名山,自稱『三教布衣』。」
從詩人們保存至今的詩集中看,唐代詩人中曾經游覽過各地名山大川的數量就更大了。比如,偉大詩人李白、杜甫,雖然不曾有文獻專門強調他們的喜歡山水,也沒有被文學史家歸入山水田園詩派。但實際上,他們游歷過的名山大川之數量,是一般山水田園詩派的詩人們所望塵莫及的;他們描寫山水的詩歌作品,不但數量不比那些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詩人少,質量也不比他們差。
李白曾宣言,「一生好入名山游,五嶽尋仙不辭遠」,為了尋仙學道,為了欣賞山水風景,他不辭路途遙遠,不懼山嶺崇峻。在家鄉四川,他到過成都,游覽過峨眉山;離開家鄉,乘船東出,到了湖北,他以安陸為中心,除了漫遊湖北各地之外,他到過洛陽、山東東部、吳越一帶,泰山、、南京、各處吳越名勝,都留下了他的足跡;離開長安之後,又進入了以梁園、東魯為中心的漫遊時期,足跡遍及今天的山東、河北、安徽,真是屐痕處處;安史之亂爆發,先後避居剡中、廬山;因為參加永王李璘幕府被定為叛亂,又遭流放夜郎的懲罰,半路遇赦,沿江東下,最後定居於安徽當塗。性情加上坎坷的命運,李白幾乎成了一個旅行家。
杜甫早年游覽過今天的江蘇、浙江,在山東、河北一帶兩次漫遊,前後歷八九年;求官期間,主要在長安一帶活動;為官期間,曾往來於今天的甘肅天水、陝西西安、河南洛陽之間;辭官之後,在甘肅作短暫停留之後,攜家帶口翻越秦嶺、大巴山,到了四川成都,定居成都的四五年裡,往來於川東北的梓州、綿州、閬中一帶,到過劍門、青城山等地;乘船離開成都之後,沿江東下,在今天的奉節居住過兩年,沿途不少城鎮都曾逗留過;最後到了湖北、湖南一帶。可以說,杜甫到過小半個中國,用宋人王安石的話說,杜甫是「餓走半九州」。論名山,五嶽杜甫到過並且留下詩篇的有三座,東岳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論大川,黃河、長江、湘江,杜甫都到過,其中,長江更是曾經長距離、長時間舉家乘船旅行過。贊同12| 評論
B. 讀了《三游洞游記》我不禁吟起李白的詩句:
讀了《三游洞游記》我不禁吟起李白的詩句: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三游洞」位於西陵峽畔,葛洲壩庫區,唐代的李白來這里游覽過。)
C. 《游記》是李白的詩嗎
不是水水水水撒
D. 車游記不是李白的詩句
B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詩名《望月懷遠》是唐朝詩人張九齡所作
E. 李白詩詞中有關吃喝玩樂的某些句子
天生我才必有用,
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
會須一飲三百杯.
F. 李白,蘇軾這些古代驢友是怎麼旅行的你
現代人旅遊就是逛吃逛吃,再加上自拍發朋友圈。你知道古代人是怎麼旅遊的嗎?徐霞客、李白、玄奘、蘇軾、秦始皇,這些古代驢友都是怎麼玩的?
古代,長途旅行的普通百姓少之又少。驢友們都是些什麼人呢——李白漫遊,結交了賞識自己的伯樂賀知章,被推薦給唐玄宗;玄奘西遊,為求取佛經;蘇軾貶官游,一路往南,最後被貶到海南,以自然風物和詩酒自娛;秦皇巡遊,宣德揚威,安定天下。
古代人,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漫長路途、交通不便、天氣惡劣、路遇劫匪、露宿山中……問題好像層出不窮。他們的旅行,與我們現代人到底有多不一樣?
1
行前准備:卜一卦,擇吉日吉時
出行前問卜可以追溯到殷代,直到晉代,這也是人們出行前不可或缺的步驟。到了明代,一批專門為出行准備的問卜書籍開始大行其道,只需要在出行前翻閱查詢即可。
1
旅遊攻略
:旅行手冊大受歡迎,古代驢友執攻略走遍天下
「描摹各地名勝風景」的游記類作品興起於魏晉南北朝,自唐代起,記錄「旅遊路線」的作品也開始興起,為了介紹得更詳盡,旅行書還出現了配圖版。它們除了介紹行路路線,還搜羅了一路途經的名勝古跡,並細心地給出投宿建議、食宿交通的收費標准,以及注意的事項。這些書籍不僅僅起到了旅行指南的作用,更誘發了許多人出遊的熱情和決心。
明末文學家王思任就是在讀了張肅的《台游草》之後,立刻「投袂而起」,擼起袖子就去收拾行李,坐船攬勝去了。
3
行李清單:行李寧多勿缺,夜壺也是必備品
古代的客棧沒有專門的廁所,所以夜壺馬桶是旅行必備。他們隨身的行李,不僅有生活用品、床上用品、還有蠟燭、茶葉、棋子、折疊棋盤和中葯等。「熟艾、大黃、芒硝、甘草、乾薑、蜀椒」這些中葯,按照《千金要方》、《醫說》等眾多醫術的說法,都是「居家旅行必備良葯」,大多有芳香開竅、除穢殺蟲的作用。
資深驢友沈括「行李示範」:除以上物品,還有筆墨紙硯、酒器、茶盞、斧子、鋤頭、刀子、油筒、虎子(即尿壺)。
4
旅伴
:攜帶家奴,或與友人同行
古人旅行很少獨行,一般都會攜帶家奴,或找志同道合的友人結伴而行。一來是出門在外,行李繁重,需要肩挑擔扛;二來路上萬一遇到歹人劫匪,也好有個照應。
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號稱「萬里獨行」,實際上也是有僕人從江陰一直跟到雲南的。
僕人隊伍更為壯觀的也大有人在。明代文學家王世貞游太湖時,雇了三艘遊船,竟有兩艘都用來盛載行李和仆從。
5
住宿
:住宿條件良莠不齊,民宿大行其道
說到旅行中的住,解決方案真是五花八門。官家住驛站,商旅住客棧,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時候,民宿和寺廟、道觀都是不錯的選擇,而露宿野外或夜宿船家也時常在所難免。正因為住宿條件良莠不齊,所以被褥、枕頭、蠟燭、洗漱用具通常都會被收納在行李中。
民宿是最常見的選擇,民間有大致的收費標准。也可以宿在寺院道觀,不過並非免費,有的寺廟會用香火錢的方式收取費用,有的則會直接表明佣給。走水路的,或是情趣所致,或是為節省費用,乾脆直接宿歇在船上。
6
交通:走水路舍近求遠,馬或馬車不是誰都坐得起
古人只要能走水路,就算繞遠道也在所不惜。為什麼呢?坐車顛簸、翻山越嶺危險,水路要愜意多了。到了隋唐時代,大運河開通連接南北,明代時,租船服務也普遍起來。不過水路也因為天氣、水流方向的變化,會影響出行,這時上陸地即可。
說到車,也有很多種,以速度取勝的「包趕程」,多為耐力持久的騾車,即便是千里長途,戴星而行,數日可達。
以穩著稱的「太平車」,重大粗陋,以牛牽挽,每天行程不超過30里。
車身懸掛鐵鈴,行進時發出聲響,數里之外可聞,宛如喇叭,好讓對面來的車輛有預先避讓的准備。
我們最常見的「馬或馬車」,都是有一定身份和經濟實力人群的選擇。
7
「鏢局」和「邸店」
:出門在外行李怎麼辦,財產安全也有辦法
旅行路上艱險不斷,明朝時出現了鏢局,為商旅護航,價格不菲,惠顧者多為運貨商人。
到達目的地,再隨身攜帶行李也不方便。南北朝時就已經出現了專門儲貨納客的場所,相當於「倉庫」,被稱為「邸店」或「傳舍」。唐代還有專為客人保管錢幣的「櫃坊」。
8
古會玩:下棋作畫寫詩,古人游浪漫風雅
自唐朝起,伴隨著旅行活動的頻繁,人們對旅行質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不僅要游,還要游得雅,游得巧。古琴、圍棋、紙墨筆硯,甚至還有歌姬,都成了隨身攜帶的游具,與景緻相互應和,增加旅行的樂趣。
9
酒菜伺候:酒肆食店雖興起,食物炊具有備無患
民以食為天,旅行更是如此。唐代起,酒肆食店遂漸普及,為旅人出遊提供了極大的方便。但即使飲食業再發達,古人出門旅行還是習慣隨身攜帶食物以防萬一。徐霞客包中裝有胡餅、筍脯、茶葉等食物和酒水,以及烹飪美食所需的炊具
G. 中國記載的第一個大旅行家是李白嗎
不是李白……
如果說巡遊也算旅行的話 我想 秦始皇算第一個了吧(狠人就是狠人 這是在用生命巡遊啊!)
但第一個真正的旅行家卻是徐霞客
秦始皇:
秦始皇構築了從咸陽輻射全國、四通八達的馳道,從統一天下的第二年起,他開始舉行了大規模的巡遊。12年為帝,先後巡遊達5次,平均2年多一次。
第一次巡視旅行到寧夏西部、甘肅東部,經甘肅隴西,到達秦人祖先故地天水、禮縣,再沿祖先東進線路回輦寶雞、岐山、鳳翔,歸咸陽。
第二次巡遊旅行,首次東行登峰山、泰山,封山勒石刻碑。他去了煙台、膠南,沿東海到江蘇的海州、徐州,又南下安徽,渡淮河,到河南,車轍又碾過湖南長沙等地。
第三次巡遊了山東半島的沿海地區,為去海上仙島求取不老仙葯,派徐福帶500童男童女,駕船出海。
第四次巡遊是在公元前215年,他向北而去。從潼關過黃河去山西,到了河北邯鄲,東抵秦皇島。出了山海關,到達遼寧綏中海濱。回途內蒙古,經陝西榆林、延安,回咸陽。
公元前210年,他開始了第五次巡遊旅行。先後到達湖北、湖南、安徽、江蘇、浙江、山東、河北。結果他死在了旅途之上。
徐霞客:
徐霞客(1587—1641),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明朝南直隸江陰(今江蘇江陰市)人。明地理學家、旅行家和文學家,他經30年考察撰成的60萬字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記》,被稱為「千古奇人」。
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足跡遍及今21個省、市、自治區[2] 。「達人所之未達,探人所之未知」,所到之處,探幽尋秘,並記有游記,記錄觀察到的各種現象、人文、地理、動植物等狀況。
《徐霞客游記》開篇之日(5月19日)被定為中國旅遊日。
H. 三游洞游記中作者在洞中看到李白的雕像後 他不禁想起了李白的詩句 他會想起哪句詩呢 他不禁想起了李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I. 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全文
一、全文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雲霞明滅或可睹。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盪漾清猿啼。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
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千岩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龍吟殷岩泉,栗深林兮驚層巔。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
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開。
青冥浩盪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台。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
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
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
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二、翻譯
海外來客們談起瀛洲,煙波渺茫實在難以尋求。越中來人說起天姥山,在雲霧忽明忽暗間有人可以看見。天姥山彷彿連接著天遮斷了天空,山勢高峻超過五嶽,遮掩過赤城山。天台山雖高一萬八千丈,面對著它好像要向東南傾斜拜倒一樣。
我根據越人說的話夢游到吳越,一天夜晚飛渡過明月映照下的鏡湖。鏡湖上的月光照著我的影子,一直伴隨我到了剡溪。謝靈運住的地方如今還在,清澈的湖水盪漾,猿猴清啼。我腳上穿著謝公當年特製的木鞋,攀登直上雲霄的山路。
上到半山腰就看見了從海上升起的太陽,在半空中傳來天雞報曉的叫聲。無數山岩重疊,道路盤旋彎曲,方向不定,迷戀著花,依倚著石頭,不覺天色已晚。熊在怒吼,龍在長鳴,岩中的泉水在震響,使森林戰栗,使山峰驚顫。
雲層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動盪生起了煙霧。電光閃閃,雷聲轟鳴,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仙府的石門,「訇」的一聲從中間打開。洞中蔚藍的天空廣闊無際,看不到盡頭,日月照耀著金銀做的宮闕。
用彩虹做衣裳,將風作為馬來乘,雲中的神仙們紛紛下來。老虎彈奏著琴瑟,鸞鳥駕著車,仙人們成群結隊密密如麻。忽然魂魄驚動,我猛然驚醒,不禁長聲嘆息。醒來時只有身邊的枕席,剛才夢中所見的煙霧雲霞全都消失了。
人世間的歡樂也是像夢中的幻境這樣,自古以來萬事都像東流的水一樣一去不復返。告別諸位朋友遠去東魯啊,什麼時候才能回來?暫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間,等到要遠行時就騎上它訪名山。豈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權貴,使我不能有舒心暢意的笑顏!
三、出處
唐代李白
(9)游記李白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李白出翰林之後,其作年一說天寶四載(745年),一說天寶五載(746年)。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李白在長安受到權貴的排擠。
被放出京,返回東魯(在今山東)家園。之後再度踏上漫遊的旅途。這首描繪夢中游歷天姥山的詩,大約作於李白即將離開東魯南遊吳越之時。
二、賞析
這是一首記夢詩,也是一首遊仙詩。此詩以記夢為由,抒寫了對光明、自由的渴求,對黑暗現實的不滿,表現了蔑視權貴、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
詩人運用豐富奇特的想像和大膽誇張的手法,組成一幅亦虛亦實、亦幻亦真的夢游圖。全詩構思精密,意境雄偉,內容豐富曲折,形象輝煌流麗,感慨深沉激烈,富有浪漫主義色彩。
三、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
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李白的樂府、歌行及絕句成就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詩歌創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無依傍,筆法多端,達到了任隨性之而變幻莫測、搖曳多姿的神奇境界。李白的絕句自然明快,飄逸瀟灑,能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出無盡的情思。
在盛唐詩人中,王維、孟浩然長於五絕,王昌齡等七絕寫得很好,兼長五絕與七絕而且同臻極境的,只有李白一人。李白的詩雄奇飄逸,藝術成就極高。他謳歌祖國山河與美麗的自然風光,風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義精神,達到了內容與藝術的統一。
他被賀知章稱為「謫仙人」,其詩大多為描寫山水和抒發內心的情感為主。李白的詩具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藝術魅力,這也是他的詩歌中最鮮明的藝術特色。
李白的詩富於自我表現的主觀抒情色彩十分濃烈,感情的表達具有一種排山倒海、一瀉千里的氣勢。
他與杜甫並稱為「大李杜」,李白詩中常將想像、誇張、比喻、擬人等手法綜合運用,從而造成神奇異彩、瑰麗動人的意境,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義詩作給人以豪邁奔放、飄逸若仙的原因所在。
李白的詩歌對後代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中唐的韓愈、孟郊、李賀,宋代的蘇軾、陸游、辛棄疾,明清的高啟、楊慎、龔自珍等著名詩人,都受到李白詩歌的巨大影響。
J. 有關游記的詩句有哪些
1、描寫春天景色的佳句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唐)孟浩然《春曉》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宋)葉紹翁《游園不值》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宋)朱熹《春日》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宋)蘇軾《惠崇》
春雨斷橋人不渡,小船撐出綠蔭來. ——(宋)徐俯《春遊湖》
2、描寫夏天景色的佳句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宋)楊萬里《小池》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 ——(宋)晏殊《寓意》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宋)楊萬里《曉處凈慈寺送林子方》
水光漣漪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宋)蘇軾《望湖樓醉書》
3、描寫秋天景色的佳句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唐)杜牧《山行》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唐)白居易《暮江吟》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唐)王勃《滕王閣序》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唐)劉禹錫《望洞庭》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 ——(唐)王維《闕題二首·山中》
4、描寫冬天景色的佳句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唐)高適《別董大》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唐)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唐)柳宗元《江雪》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唐)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宋)王安石《梅花》
5、描寫月亮的詩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唐)李白《靜夜思》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唐)王維《山居秋暝》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唐)李白《古朗月行》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唐)李白《月下獨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