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城遺址
A. 安徽省亳州市被稱為歷史文化名城都有什麼
風俗文化:
武術:亳州地處中原,武風昌盛。鄉民多習武,特別是回民練武成風。亳州歷史上武 人輩出,"五禽戲"、"晰揚掌"產生於亳州,"六合八法拳"由亳州人所創。
剪紙:亳州的舊時大戶人家閨女出嫁,每件嫁妝都貼有色彩鮮艷、構圖新穎的剪紙,亳州一些人家的室內和 許多單位的會議室,都飾以民間特色的剪紙。
高蹺:亳州高蹺是人踩在木棍上表演,通常是訓練有素的團體。
鬼會:也叫大班會,是一種鬼戲,每逢正月十五鄉間大班會演出。
三斗:亳州社會有很多消遣娛樂活動,如斗雞、鬥蟋蟀、斗鵪鶉、踢毽子、聽書、聽戲、養鳥、養花、下棋、搓麻將等,最有特色的是前三種,被稱為"民間三樂"。
肘擱:是亳州民間舞蹈的一種,已有數百年歷史。肘擱分"座子"和"架子"兩部分。"座子"由體格強壯者擔任,回族尚武,故多由回民擔任。
地方戲:二夾弦劇種起源於河北,發展於山東菏澤,流傳於蘇、魯、豫、皖四省邊界地區,解放後在亳縣受到重視,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梆劇,是亳州的特色劇種。近似豫劇,是亳州最受歡迎的一劇種。
華佗五禽戲:是以模仿動物動作和神態為主要內容的組合動功。"五"是一個約數,並非限於五種功式;"禽"指禽獸,古代泛指動物;"戲"在古代是指歌舞雜技之類的活動,在此指特殊的運動方式。
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花戲樓、曹操運兵道、曹氏宗族墓群、萬佛塔、尉遲寺遺址、南京巷錢庄、古井貢酒釀造遺址。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二夾弦、五禽戲、老子傳說、九醞春酒法。
省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華祖庵、天靜宮、道德中宮、江寧會館、莊子祠、湯王陵、陳摶廟、、薛閣塔、伍奢冢遺址、紀家塔、張樂行故居、捻軍會盟舊址、新四軍第四師司令部舊址、東岳廟、紅城子遺址、明王台。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幫鼓舞、捻軍歌謠。
著名人物
亳州著名人物有名揚四海的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一代聖哲莊子,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曹操,發明了"麻沸散"和"五禽戲"的神醫華佗,都是亳州人。歐陽修、曾鞏等文壇巨子也曾相繼在亳州為官。
B. 寧夏海原縣高崖鄉紅古村上店房古城遺址。寧夏海原縣有多少個幾千年的古代城牆
寧夏海原縣有30多個幾千年的古代墳墓,是高原鄉紅古村上房古城的遺址
C. 揚州古城遺址
· 揚州古城遺址 ·
揚州有城,始於二千四百年前的春秋末期。歷經秦、漢、魏、晉、宋、齊、梁、陳直至隋、唐,城垣雖有興廢,但城址未變。《夢溪補筆談》載:「揚州在唐時最為富盛。舊城南北十五里一百一十步,東西七里三十步。」五代時,在牙城東南隅築小城;宋時又築大城,南宋末年築寶佑城以抗元兵。宋亡,寶佑城夷為平地,僅剩殘破的宋古城。明代和清代,分別在宋大城西南和東南築舊城和新城。
解放初,城牆全部拆除。今在蜀岡之上,南北觀望,仍可清楚地看到狹長高地上有斷續的古城版築城垣的舊跡。1978年南京博物院和揚州博物館對唐牙城進行了調查和發掘,發現了城牆、城門遺跡,初步查清了唐城遺址規模,這對研究唐代揚州是一大貢獻,引起了中外考古學者的極大興趣。
揚州隋一宋城遺址已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游覽景點。
唐代揚州是當時中國僅次於京城長安和洛陽的第三大城市和最大的商業城市,其時手工業發達,商業繁華,文化藝術繁榮,人文薈萃,是全國最大的貿易市場和貨物集散地,又是中外交通的著名港口和國際大都會.揚州唐城遺址是目前國內保存最為完好的古城遺址之一,1957年被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國務院指定公布揚州城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揚州唐城遺址博物館是1979年建立的從事對揚州唐城遺址進行保護、唐代文物徵集、收藏和保管、唐代揚州歷史文化研究的專業博物館。博物館坐落在唐衙城遺址的西南角、隋煬帝行官的舊址上,館內藏有陶瓷器、銅器、金銀器等唐代揚州各類出土文物三百餘件。現有唐代揚州出土文物展、崔致遠史料陳列等基本陳列。唐城古遺址與唐式平橋、仿唐城牆厥樓、唐式宮廷建築延和閣等交相輝映,再現了盛唐文化風采。古樸典雅、山水相連、景色優美,是蜀岡風景區著名的遺址園林式博物館,也是揚州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還是觀賞唐文化、領略唐風古韻、觀光的好地方。
唐城遺址博物館自1979年開放以來,接待了許多國家、省的領導,國內外專家學者和旅遊團體,遊客參觀人數達幾百萬人次,為專家學者研究揚州唐城、大中小學生學習揚州文化,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在國內外具有較大的影響。館內風景優美,觀四季景色,秀麗優美,典雅別致;名木花卉,爭芳斗艷;碧荷勁竹,桃紅柳綠,假山池塘,石橋流水相映成趣。領略歷史遺跡,珍貴遺物,欣賞唐代樂曲,悅耳動聽;感受古文化的風采,令人賞心悅目,留連忘返。
唐城古遺址的保護、展示與科研:唐代揚州城以蜀岡上下分為子城和羅城,蜀岡上為子城,亦稱「衙城」或「牙城」,為官衙府署所在地;蜀岡下為羅城,是居民和工商業區。唐子城遺址面積約三平方公里,保較為完整,城牆四至明確,夯土城牆長約6850多米,高出地面5-10米。子城的四周土城、城河、角樓、城門、城內道路等,至今歷歷在目保存完好。唐城遺址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考古價值和研究價值,是一份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在國內外具有極大的影響。唐城考古科研被列為國家重要科研課題,1986年起,對揚州唐城遺址進行了全面的考古勘探,其成果分別被評為一九九三年和「八五」期間十大考古新發現。
分別從城池與行政區域、手工業與商業、文化藝術、對外往來等方面,詳盡直觀的介紹了唐代揚州城的城市規模、范圍、布局、商業繁榮、手工業發達、文化昌盛、對外交往頻繁,展示了唐代揚州的繁華景象。展出了唐紀年題名八角石柱、唐三絕碑、唐咸通十四年經幢、唐獨木舟、唐代金銀器、銅器、陶瓷器等數百件出土文物,反映了唐代豐富歷史文化內涵。
揚州唐城子城遺址
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揚州市老城區西北郊,是中國東南地區著名的唐代城市遺址。唐建中四年(783)淮南節度使陳少游深溝高壘修築廣陵城,乾符六年(879)淮南節度使高駢「繕完城壘」。唐城包括子城和羅城兩個部分,城周長20公里。子城築在蜀岡之上,在吳王濞城、東晉劉宋廣陵城、隋江都宮城基礎上修建,為官府衙署集中區,也稱牙城或衙城。城周長6850米,面積約26平方公里。城牆為土築,僅城門及拐角附近包磚砌,夯土城垣遺跡迄今保存完好,有的地段高出地面10米左右。城外有濠。子城四面各開一門,城內設十字街貫通四門。南北大街長1400米,東西大街長1860米,街寬10米左右。南門是子城主要城門,為「一門三道」結構,中間門道寬7米,兩側均寬5米,是與羅城通聯的唯一通道。羅城築在蜀岡之下,為居民區和工商業區,今市區位於羅城內東南部,唐代羅城內的古跡及城牆已毀壞,地面僅存一段高出地表約2米的北城牆夯土殘垣。羅城呈長方形,南北長4300米,東西寬3120米。
揚州唐城遺址——成象苑,蜀岡風景區著名遺址園林,重要的旅遊景點,地處名勝平山堂、觀音山的東部。古樸典雅、山水相連,風光優美,景色秀麗,令人心曠神怡。它文化底蘊豐厚,唐代風貌,唐式建築,唐代揚州古城垣,唐代出土珍貴文物,歷史文化遺跡與人文景觀、自然風光巧妙結合,讓你感受唐文化的風采,領略盛唐揚州的繁華景象。
揚州唐城古遺址:目前國內保存最為完整的古城遺址之一。唐代揚州城衙城的四周城垣、夯土城牆、城門、角樓高出地面5-10米,至今保存完好,歷歷在目,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街垂千步柳,霞映兩重城」。唐代揚州城址以蜀岡為分:「上下兩重城」。蜀岡上為子城(亦稱衙城),蜀岡下為羅城,子城羅城上下相聯,形成了周長約四十華里的唐代揚州城。
仿唐城牆:仿唐式建築。參照唐代壁畫並結合考古資料設計,建造在蜀岡南沿唐衙城南垣之上。
城牆高六米,城門為八字門楣,雙闕並立,中夾門道,上書「天星門」字樣。城牆上大唐彩旗迎風飄揚,玲聲陣陣,悅耳動聽,氣勢雄偉壯觀。南眺,揚州成十里色盡收眼底,江南吳楚青山隱隱在目;北望,蜀岡古城遺垣,杏花蘆荻,彌漫著唐詩懷古之意。
延和閣:仿唐式建築。唐代揚州最後一任節度使高駢曾建著名的「延和閣」,高八丈。尚用高駢所建「延和閣」之名,並按照廡殿重檐的唐代宮殿建築形式建造而成,再現了盛唐建築風格。
唐清紀年題名八角石柱:唐代珍貴文物,領先角形狀。石柱上刻有唐代杜佑、清代阮元兩位大學者的題字,十分難得。八角石柱刻有杜佑題名,原設立在揚州唐衙城淮南節度使衙門內。後官署改為興教寺該石不見,清阮元尋訪得之並題字記述了尋訪過程。之後石柱又歷經多次失而復得,至今能夠得以保存,更加難得。
經幢:為揚州迄今發現最早的重要佛教文物。1976年6 月,出土於揚州大學師范學院(唐代揚州城西部)唐代寺廟遺址,幢身高114厘米,對徑約30 厘米,分八面飧刻全部《佛教尊勝陀羅尼經序》,系王勘為超度其妻彭氏七娘子所造,建於唐咸通十四年(873 )六月廿一日。揚州是佛教傳入最早的城市之一。
全國「八五」揚州考古重大成果展:展示了揚州隋唐宋城遺址考古科研多年來取得的重大成果。
該成果被兩次評為一九九三年全國考古十大新發現之一,一九九五年全國「領先五」考古十大新發現之一。隋唐宋揚州城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文保單位。
唐代揚州出土文物精品展:唐代揚州是歷史上最繁華的時期。唐代揚州城內堆積豐富,考古發掘出多種文物極多。展覽共展出唐代各種出土文物三百餘件,分別從幾方面詳盡而直觀地展示了唐代揚州的繁華景象和當代揚州唐城的考古成就。
——城池與行政區域部份:介紹唐代揚州城池范圍、規模、布局、形制、建成年代、歷史遺址演變關系等,展示了唐磚、唐瓦文物。
——手工業與商業部份:展示了手工業作坊遺址和青銅器、金銀器、陶瓷器、三彩器、玻璃器、進口玻斯陶等出土文物,充分說明了唐代揚州的商業繁榮。其中唐代青花瓷片,在全國尚是唯一發現。
——文化藝術部份:唐代揚州文化藝術繁榮,人文薈萃,產生了、匯集了李白、駱賓王、白居易、孟浩然、張若虛等大文人,留下了《春江花月夜》等千古流芳的不朽之作。
——對外往為部份:唐代揚州是國際交往的港口,與日本、韓國、朝鮮、印度、伊朗、阿拉伯等國家都有貿易往來,交往頻繁。唐代揚州設有"胡店",鑒真和尚由此東渡日本。
唐城風光:揚州唐城遺址——城象苑座落蜀岡,岡巒起伏,山水相連,風光優美。登仿唐城牆,眺望蜀岡,俯視揚州,令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觀四季景色,秀麗優美,典雅別致;名木花卉爭芳斗艷;碧荷勁竹,桃紅柳綠,假山池塘,石橋流水相映成趣。領略歷史遺跡、珍貴文物,欣賞唐代樂曲,悅耳動聽,感受古文化的風采,令人賞心悅目,留連忘返。
D. 黃陂紅馬寨太平天國遺歷史
地處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王家河鎮灄水河北岸。
興建於戰國時期、廢棄於三國時代
曾是重要的軍事要塞
馬寨城遺址是一座配套設施相當完備的古代城池。整體布局精巧合理,在軍事上能守易退,體現了古代戰略思想。除有城垣、護城河外,城內還有水井、水塘、烽火台等。
古城垣為夯土築城,牆體外坡陡、內坡緩,易守難攻。根據出土文物判斷城池可能是在春秋戰國時期築成,三國後廢棄。
整座城池有三個城門。正南一個,西北一個,東北角一個朝向東方。西北城門在灄水河邊,既是戰略通道,又是軍事物資的進出口,戰爭時能屈能伸,能攻能守。三處城門的豁口現在仍可辨認。
城垣東、西、南三面都有護城河,直達北面的灄水河,護城河寬約8米,因被泥沙淤積,深度待測量。
城內東北山包上有呈品字形的三口水井,名為三姑井,相傳為三個仙姑一夜掘成。井口為正方形,邊長約兩米。兩口井已淤塞,一口還能取水。
城內有兩處烽火台遺址,一處在南部的西北,一處在北部臨灄水河的最高處,可以想見當年狼煙升天、沿途傳遞敵情、軍隊緊急戒備等景象。
城內有四口水塘,位置在南部呈對稱形,每口塘的面積不等,形狀有長方形,有橢圓形,也有不規則形的,因地勢人工挖掘而成,面積大的近3畝,也有1畝多的,水塘雖有泥沙淤積,現仍能蓄水。四口水池當年曾為戰斗和生活作出過重要的貢獻,今天也給景區增添了秀色。
E. 重慶通遠門城牆遺址是紅色旅遊景區么
重慶通遠門城牆遺址就在七星崗車站處,那個不算紅色旅遊景點吧,只能算古代文化遺址,不過現在經過翻修之後,古文化氣息不弄了,但是還是有古文化氣息縈繞其中,還不錯。
F. 良渚古城遺址算紅色名勝古跡嗎
良渚古城遺址,只能是古代人文遺跡,不是紅色革命教育基地,可以算作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G. 考古學把哪兩個古城遺址看成是商代的開始
由於大量考古文物資料的面世及甲骨文字的整理和研究,滳河流域是先商文化的發祥地已成為史學界諸多專家學者的共識。滳水在卜辭中屢見,「王其侑於滳,在有石燎有雨」、「王其尋舟於滳,亡災」、「 涉滳,至磬,射左豕,擒?」、「求年於滳,求禾於滳」,可見滳河在商代是一條重要河流。「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禮記·表記》)殷墟卜辭曾多次記載殷人祭祀滳水。我國史界曾有學者對滳水這樣比黃河小得多的河流被神化感到大惑不解。余方平先生在《殷人神化滳洹二水之原因淺析》一文中指出,其實,將卜辭記載與考古學、歷史學、文獻學、音韻學等研究成果結合起來分析,可以看出:滳水流域曾是商族的起源地,是商文化的「老家」。殷人自然要奉為神靈,世代祭祀,以示永誌不忘祖先發祥之地,同時亦祈求滳之神靈永遠福佑殷人及其後嗣。商之名當源於滳水,既為昭明居地之名,又演變為商族的族名。(原載 《河南師范大學學報》2004年5期)曾經有人稱商是一個航海的民族。早在商湯滅夏以前,商便已是一個興起於渤海西岸的強大諸侯國。那時商的活動區域集中在商河流域,所以商的名稱也就出自於商河的商字。而當時這條賦予了商名字的商河,是一條直接流入大海的河流。所以從很早以前開始,商的買賣人就已經順流而下,把生意做到了海上。(據CCTV《走近科學》2008第10期) 《水經》、《水經注》、《水經註疏》都對商河有詳細記述:(河)又東北,過楊虛縣東,商河出焉。商河首受河水,亦漯水及澤水所潭也。淵而不流,世謂之清水。自此雖沙漲填塞,厥跡尚存。歷澤而北,俗謂之落里坈,逕張公城西,又北,重源潛發,亦曰小漳河,商、漳聲相近,故字與讀移耳。《元和志》所記漢鴻嘉四年,河水泛溢,河堤都尉許商鑿此河通海,故以商為名。守敬按:「《漢書
H. 紅色武鄉革命遺址作文100字
山西旅遊資源全國第一
山西省位於黃河中游,黃土高原的東部。其間高山峻嶺,丘陵縱橫,山環水繞,地形復雜,地貌多樣,氣候適中,四季分明,大自然神工鬼斧般地造就了一處處絢麗多彩的景色。山西又是中華民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素有「中國古代藝術博物館」、「文獻之邦」的美稱,保留有全國百分之七十的地面古代建築,旅遊界因此說:「十年中國看深圳,百年中國看上海,千年中國看西安,五千年中國看山西」。自然美景、歷史文明、革命史跡和新時期建設成就,共同構成了山西得天獨厚、古今兼備、多姿多彩的旅遊資源。
自然旅遊資源
山西復雜多變的地質、地貌、水文、氣象條件,造就了許多雄偉壯觀、引人入勝的名山大川、溶洞怪石、清泉湖泊、激流瀑布、神奇天象、珍貴生物等自然景觀,其自然旅遊資源之豐富位列全國前列,山西除了海洋、沙漠以外,幾乎擁有所有的自然景觀,而鹽池、萬年冰洞、火山群卻是絕大部分省份所沒有的。
名山大川:山西多名山,是全國唯一一個擁有五嶽、五鎮和四大佛教名山的省份。最著名的有五嶽之一的北嶽恆山、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台山、道教名山北武當山、綿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五老峰、全國十佳自然保護區之一的蘆芽山、五鎮之一的中鎮霍山、保存有華北面積最大的原始森林的歷山、太行山脈中奇絕險峻的太行大峽谷、王莽嶺、黃崖洞,另有靈空山、石膏山、仙堂山、管涔山、龐泉溝等,山色不同,神態各異,分別以險峻、幽雅、秀美而出奇制勝。有的可游覽觀賞,有的可避酷暑,有的可訪古尋幽,有的可供瞻仰。大川首數黃河,是山西、陝西兩省的天然分界線,流經山西19個縣,流程965公里,先後匯入18條較大的支流和上千條溪流,晉陝黃河峽谷兩岸秀峰林立,形態萬千,風陵渡一帶的黃河寬達數十里,為黃河最寬處。這些名山大川猶如一幅幅美不勝收的畫卷,形成多處風光寶地,成為山西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旅遊資源。
洞石雄關:山西境內太行、呂梁、中條山中有多處石灰岩溶洞,如沁水白雲洞、壺關紫團洞、盂縣萬花洞、玉華洞、太原天龍山溶洞、忻州禹王洞等,大都保存完好,洞體廣闊,鍾乳石琳琅滿目、千姿百態,有的已對外開放,供人游覽。省內地貌奇特,各大名山處處可見奇峰怪石,如蘆芽山山峰形似蘆芽,直插雲霄;平走冠山頂似冠首;五台山的中台頂巨石堆積,名為「龍翻石」、北武當山巨大的「風動石」、靈石縣的「靈石」,殊為奇特。奇峰險壁間形成了娘子關、雁門關、偏關、寧武關、平型關等多處雄關險隘。
清泉湖泊:山西水資源缺乏,但天然湖泊遍布全省各地,歷年來又建造了多處水庫、人工湖泊,好似顆顆明珠鑲嵌在三晉大地上。山西泉源數以萬計,分冷泉、溫泉和礦泉三種。較大的冷泉有:朔州神頭泉、五台般若泉、太原難老泉、清徐平泉、洪洞霍泉、臨汾龍子祠泉等等;溫泉有渾源湯頭泉、忻州奇村泉、原平大營泉、定襄溫泉、盂縣溫泉、夏縣溫泉、新絳溫泉等。礦泉中以般若泉為代表。山西的天然湖泊有五台山北台頂天池、寧武天池、晉祠魚沼、清徐東湖、平泉東湖、西湖、運城伍姓湖、鹽池等;人工修建的水庫有垣曲小浪底水庫、萬家寨引黃工程、磨灘拴驢泉水庫、恆山水庫、汾河水庫、文峪河水庫、澮河水庫、漳河水庫、漳澤水庫等等,這些水資源已成為游覽勝地。
激流瀑布:山西境內名氣較大的瀑布有壺口瀑布、娘子關瀑布、王官谷瀑布、蟒河瀑布。壺口瀑布以壯闊著稱,娘子關瀑布以秀美聞名。激流險灘在黃河中游多處可見,如壺口以下的龍槽激流、龍門「三激浪」,都使人感到雄偉壯觀。
天氣景象:山西氣候季節性強,復雜多變,既有千里冰封的北國風光,又有開展多種溫帶旅遊活動的條件,還可飽覽奇特大氣景觀。五台山東台頂、歷山舜王坪觀「東海日出」可與泰山媲美,黃河孟門山「孟門月夜」景色迷人,五台山「寶光」堪稱一絕。
珍稀生物:山西已建成12個自然保護區。古樹名木、珍禽異獸深藏其中,褐馬雞、獼猴、娃娃魚都是罕見的珍奇動物。
人文旅遊資源
山西悠久的歷史,給我們留下眾多的古代建築——宮觀寺院、歷代古塔、石窟造像、彩塑壁畫、古城關隘、文化遺址、出土文物、傳世珍寶及風情民俗、風味名食、烹飪技藝等文化遺產。「山西——中國古代藝術的博物館」之稱,已被國內外各界人士所認同。
寺廟宮觀:山西現存古代建築,其數量之多和歷史、藝術價值之高都居全國之首。已列為國家級重點保護的文物單位有35處,省級重點保護的文物單位有284處。據統計,宋金以前的木構建築為106處,佔全國同期建築物的70%以上。其中唐代的有五台南禪寺大殿、佛光寺東大殿和芮城廣仁王廟等,五代的有平順大雲院、平遙鎮國寺萬佛殿等,宋、遼、金代的有近百處,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宋代的晉詞聖母殿,高平遊仙寺、崇明寺、開化寺、大雄寶殿,遼金的大同華嚴寺建築群,大同善化寺,朔州崇福寺、應縣凈土寺正殿,五台佛光寺文殊殿,晉城青蓮寺大雄寶殿,長子崇慶寺萬佛殿,汾陽太符觀和文水武則天廟等。山西元代以後的古建築保留更多。元代的永樂宮、廣勝寺的建築和壁畫均為藝術珍品;北魏始建而重建於明代的懸空寺驚險奇特,中外獨有;更有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台山建築群,作為凈土宗道場的玄中寺,被譽為「東方彩塑藝術寶庫」的平遙雙林寺,全國武廟之首的解州關帝廟等,都是明清時期的藝術傑作。此外,孟縣藏山廟、介休後土廟、綿山回鑾寺、萬榮飛雲樓、秋風樓,靈空山聖壽寺,臨汾堯廟等,均各有千秋,閃爍著歷史和藝術的光華。
歷代古塔:省內歷代古塔多達280多座,其中以應縣佛宮寺釋達塔、五台山白塔、代縣阿育王塔、太原永祚寺雙塔、洪洞廣勝寺飛虹塔和永濟普救寺鶯鶯塔最為著名。
石窟造像:據考察,山西境內規模較大的石窟有北朝時期19處,隋唐時期21處,宋代2處,元代2處,明代5處,加上雲岡石窟,天龍山石窟共51處。以全國三大石窟之一的大同雲岡石窟為最,太原天龍山石窟、龍山石窟、長治羊頭山石窟、平定開河寺石窟也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城垣關隘:山西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內外長城延伸到山西的大同、朔州、忻州、晉中、呂梁、陽泉等八個地、市境內,約計3500公里。有雁門關、平型關、寧武關、娘子關、偏關等重要關隘。山西古城垣較為完整的有平遙城和娘子關城,平遙城除城牆外,城內鼓樓、城隍廟、街坊、店鋪、民居都保持著明、清形制與風貌。
古代壁畫:山西古建築眾多且大部分屬佛教寺廟和道教宮觀。而這些寺觀,又幾乎全有壁畫。據統計,山西寺觀壁畫,現仍有兩萬七千平方米之多。其中唐代壁畫三十二平方米,五代壁畫二十多平方米,遼代壁畫十五平方米,宋代壁畫八十六平方米,金代壁畫四百四十多平方米,元代壁畫一千四百三十多平方米,明代壁畫二千三百多平方米,清代壁畫二千九百一十多平方米。在這些壁畫中,以芮城境內的永樂宮元代壁畫稱最。這些的殿宇全是元代建築,各殿內牆面和拱眼壁上,滿繪壁畫,總面積以單面計算,達一百多平方米。
古代彩塑:山西現有古代彩塑近一萬三千尊。其中唐代八十二尊,最有名的有五台山南禪寺彩塑,佛光寺彩塑;晉城古青蓮寺彩塑等;五代時期十一尊,最有名的是平遙鎮國寺彩塑;宋、遼、金時期三百九十四等,最有名的是大同華嚴寺遼塑、太原晉祠、長子法興寺、晉城二仙觀宋塑、朔縣崇福寺、五台佛光寺文殊殿金塑等;元代三百八十六尊,最有名的是晉城玉皇廟二十八宿彩塑;明代五千八百七十八尊,最有名的是平遙雙林寺彩塑和隰縣小西天彩塑;清代彩塑,山西有六千餘尊。
古文化遺址:山西發掘出具有較高研究價值的古文化遺址多處。屬於舊、新石器時代的有芮城西侯度遺址及合河遺址、襄汾丁村遺址、沁水下川遺址等,夏代以後的重要古遺址和墓葬有太原羅城春秋墓、侯馬晉國古都遺址、朔州漢墓群、高平長平之戰遺址、晉陽古城遺址等。文物、考古部門從這些古遺址古墓葬中發掘出大量錢幣、陶器、石器、木器等珍貴文物,並不斷有新的發現。
革命歷史紀念地:近、現代的人民民族、民主革命斗爭給山西留下了許多珍貴的革命文物、故地。已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武鄉縣八路軍總司令部舊址、武鄉王家峪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平型關戰役舊址、五台縣松岩口白求恩模範病室舊址、劉胡蘭烈士紀念館等,其它還有黃崖洞保衛戰故址、左權將軍犧牲紀念地、抗日華僑女英雄李林紀念館、長治太行太岳烈士陵園、毛澤東故居等,它們從不同的側面真實地記錄了如火如茶的革命斗爭史績。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大同市:古稱平城,北魏前期國都,遼、金時為陪都,稱西京。素為晉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文物古跡甚多,有公元453——495年(北魏時期)開鑿的雲岡石窟,以及上下華嚴寺、普化寺、九龍壁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平遙縣:平遙,從古城內發現的仰韶彩陶文化證明,遠在新石器時期就有人在此生息。春秋時為晉國中都邑,漢為京陵縣。北魏時平陶縣治,因避諱太武帝名而改平遙縣。平遙城內文物遺址甚多。現存的古城牆,是我國僅存的較為完整的四座古城池之一,始建於西周,明洪武三年擴建,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城內街巷、居民宅院富有民族特色,以及明代中國北方民居建築的風格。城外雙林寺、鎮國寺以其精美的彩塑聞名中外。
代縣:古州代縣是晉北地區政治、軍事、文化、經濟之重鎮,名勝古跡有雁門關、邊靖樓、阿育王塔、楊家祠堂、趙杲觀等。歷史上陳子昂、李白、王昌齡、王維、李賀,范仲淹、元好問等都曾留下關於代縣名勝古跡的傳世之作。此外,代縣拙中見巧的剪紙藝術,栩栩如生的麵塑製作,精美艷麗的刺綉工藝等民間文化藝術無不光彩奪目,尤其是民間繪畫更為人們所驚嘆。
祁縣:晉中寶地,早在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定居。現祁縣縣城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祁縣名人輩出,有祁黃羊、王允、溫嶠、溫庭筠、戴廷式等。聞名中外的祁縣喬家大院、渠家大院是清末民初的民居精品。祁縣古城滿街的古老店鋪和寺廟,滿城的磚雕石刻,油漆彩繪,古色古香。古籍藏書,歷史文物,民間藝術豐富多彩。祁縣秧歌源遠流長,元宵社火喜聞樂見,臘塑、麵塑、剪紙維妙維肖,都充分體現了古老的黃河文化在祁縣的深厚積沉。
新絳縣:晉南商城,自北魏始設州置郡,是山西南部有名的古城和商賈之地,集隋、唐、宋、元、明、清文物於一城,主要有絳守居園池、絳州大堂、龍興寺內室塔等。保存完好的《絳帖》,系全國四大名帖之一。此外還有絳州鼓樓、鍾樓、樂樓、稷益廟壁畫。新絳人傑地靈,荀子、王之渙、高克明、李毓秀等也都誕生在這里。
民情風俗旅遊資源
太谷、祁縣、臨汾、陽城、晉城、渾源、朔州、襄汾、定襄等地保存有大量明清時代的民居建築物。襄汾丁村民俗博物館、祁縣民俗博物館、定襄民俗博物館集中反映了晉南、晉中、忻州地區民間傳統的歲時風俗、婚喪嫁娶、禮儀風俗、民間工藝和農業生產、文化娛樂活動等典型北方民俗風情。詳細內容參見本站山西民俗
名特產品、風味小吃:杏花村汾酒、山西麵食、平遙推光漆器、新絳雲雕、漆刻器、大同銅器等產品,具有悠久歷史,聞名海內外。
民歌藝術:山西,被譽為「民歌的海洋」。源遠流長,早在春秋時,就有很大的成就,《詩經》中「唐風」、「魏風」包括《伐檀》、《碩鼠》都是山西民歌。山西一百多個縣,幾乎每個縣都有它自己的民歌。據有關方面統計,現在已經收集起來的民歌達兩萬余首。山西的民歌不僅多,而且地方色彩十分鮮明。山西各地的民歌,在藝術風格上是很不相同的。河曲、保德、偏關一帶的民歌,音調高亢,音行跳躍性大,因此聽起來頗有塞上高原的那種特有的遼闊、雄渾之感,而且抒情憨直、潑辣,樸素明快之中,又洋溢著詼諧、纏綿之美。忻州、定襄民歌,大同、陽高、朔縣民歌,比起河曲民歌來,又各有其特色。左權民歌自成脈系,清新、柔媚。其中有不少「三拍子」情歌,這是其他民歌中所沒有的。祁縣、太谷民歌,還有壽陽、太原民歌,無論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都較為靈活、自由、富於變化。晉東南壺關、晉城、陽城、沁水一帶的民歌,調式古板,鄉土習俗氣味較重。沁源縣的民歌善於抒發當地農民在現實生活中的熱烈感情,具有濃烈的時代氣息。
民間舞蹈:許多專家們又稱山西為「民間舞蹈之鄉」。據唐人蘇鶚著《蘇氏演義》載,遠在先秦,太原地區就有以「戰蚩尤」為內容的較為優美的舞蹈流行於民間了。在運城侯村發掘的漢墓中,也曾發現過刻有男女舞伎相對起舞的「百戲樓」模型。在山西其他地方發掘的唐代古墓中,還有好些神姿俱佳的舞童形象。山西的民間舞蹈種類很多,到現在為止,大約還保留著二百餘種。如:「鼓類舞」就有「花鼓」、「轉身鼓」、「花慶鼓」、「扇鼓」、「五虎爬山」、「穿箱鑼鼓」、「腰鼓」、「口含花鼓」、「牙鼓」等近二十多種。山西「花鼓」,形式多樣,分高鼓(鼓掛胸前)、低鼓(鼓掛腰間)、多鼓(腰、胸、肩各掛一鼓)等。山西「花鼓舞」以運城、臨汾地區為盛。如萬榮縣十七個鄉就有十三個鄉有花鼓舞隊。有的鎮上每條街都有一垛花鼓,因而被稱為「花鼓之鄉」。山西的「秧歌舞」遍及三晉。大體可分為北路的「踢鼓子秧歌舞」、「汾孝地秧歌舞」、「原平風秧歌舞」、「左權小花戲舞」、「侯馬白店秧歌舞」、「臨汾傘秧歌舞』等幾種類型。此外,還有「獅子舞」、「龍舞」、「高蹺」、「旱船」、「背棍」、「抬閣」、「吹彈歌舞」以及各式各樣的「燈舞」等等。山西的民間舞蹈有三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反映社會生活蘊含深厚,抒發感情細膩逼真,而且形式和內容的結合十分默契。二是戲劇性較強。不管那種舞蹈,都穿的是戲劇服裝,臉譜化妝,也均系戲劇式的。在表演內容上也多有藉助戲劇劇情的。三是戲、歌、舞相雜,如河曲的《二人台》,既是民歌又是民舞。還有的是雜技、舞蹈、戲劇的統一。如「高蹺」、「旱船」、「獅子舞」、「龍舞」、「背棍」、「鐵棍」等等。
民間音樂:山西,有著豐富的民間音樂遺產和得天獨厚的民間音樂發展土壤。比如中華民族音樂唯一有史料記載的一位最早、最有名的音樂家師曠,就是山西洪洞人。他是春秋時期晉國樂師,我國古代《陽春》、《白雪》等名曲就出自他手。山西珍貴的「古典樂曲」很多,至今仍有不少在民間流傳。現在我們看到的山西民間樂器,也大都是自古傳下來的。這些樂器,以絲竹為主,如笙、管、笛、胡琴、板胡、三弦、嗩吶、琵琶、箏、巴烏、各種鼓器、鐃、鈸、鑼、鑔等,山西的民間樂曲大體分為三類。一類是由各地吹鼓手班子演奏的「鼓吹器樂曲」,山西的鼓吹樂遍及全省,而以忻州和晉中地區的規模最大、最有名。如原平、繁峙、代縣一帶的《大得勝》及《八大套》等。一類是由各地群眾鬧紅火時用多種樂器演奏的曲調,最有名的是長治的「八音會」和洪洞的「威風鑼鼓」等。一類是由僧道流傳下來的「廟堂音樂」或僧道雜樂。最有影響的要數五台山僧人演奏的廟堂音樂了。山西的民間器樂藝術,往往與說唱藝術結合在一起。象「潞安鼓書」、「襄垣鼓書」、「晉北道情」、「永濟道情」、「陽城道情」、「翼城琴書」、「武鄉琴書」等,就具有這樣的特點。
戲曲藝術:山西是中國戲曲藝術的發祥地之一,早在漢代,山西就出現了戲曲萌芽。到了北宋年間,山西各地到處活躍著諸如滑稽戲、影戲、歌舞戲、百戲、技藝戲等多種土戲,這些土戲在當時已是中國戲曲的雛型。後經澤州(今晉城)說唱藝人孔三傳把單宮調改為諸宮調,就把山西實際也是全國的戲曲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到了元代,戲曲藝術日趨鼎盛,而山西,不僅「名伶輩出」,同時還成了全國戲曲藝術的中心。僅以元代戲台而論,目前全國所發現的元代戲台,基本上都在山西晉南。如臨汾魏村牛王廟至元二十年建的「樂亭」,臨汾東關村至元五年建的戲台,翼城武池村喬澤廟至元九年建的樂樓等等。到了明代,山西蒲州、陝西同州、河南陝州一帶的民間藝人,又大膽地把北雜劇唱腔進行改革,把胡琴、鑼鼓、嗩吶等吸收入戲曲,特別是出於換板式的需要而加了一付棗木梆子,這樣就在山西境內出現了「蒲州梆子」戲。後由蒲州梆子分別與晉中、晉北、晉東南等地的土戲及風俗人情相結合,就又逐步形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上黨梆子。此外,山西的戲曲劇種繁多,全國三百多個劇種,山西就有五十四個,佔到六分之一。山西的職業劇團現在有二百多個,從業人員達一萬五千人。在五十四個劇種中,中路梆子博採眾長,再加上地理、歷史等原因,逐漸發展為山西的代表戲曲,所以人們又稱中路梆子為「山西梆子」和「晉劇」。
剪紙藝術:山西的剪紙藝術,從風格上說,基本上分為粗獷、質朴的單色剪紙和婉約柔麗的彩色點染刻紙兩大類。前者遍布晉南、晉東南、晉中、晉西北,後者集中於雁北一帶,其中尤以廣靈稱最。在山西的民間剪紙中,有不少紋樣,是用諧音手法設計的。如用「雞」、「馨」、「如意」的形象表示「吉祥如意」;用「蓮」、「魚」形象表示「連年有餘」;用「蓮花」、「桂花」等形象表示「連生貴子」等。還有的紋樣是傳說中的象徵物表示的,如「鹿」、「鶴」表示長壽,用「龍」、「鳳」組在一起表示婚喜,即「龍鳳呈祥」。在大量的剪紙作品中,可以看出以「龍」、「蛇」、「魚」、「蛙」為內容的紋樣最多,這正是以龍蛇為圖騰的華夏民族文化的最大特徵。山西民間剪紙不僅寫實生動,而且藝術想像力極為豐富。山西的民間剪紙還和各地群眾的各種民俗活動,包括一年四季的傳統節日、禮俗及生、婚、壽、喪等緊緊相連。
皮影藝術:山西的皮影藝術,早在我國宋代就廣為傳播。皮影多以牛皮為料雕鏤而成,造型極為豐富,從天上到地下,從人物到走獸飛禽無所不有。皮影以平面曲線構圖,人物全為正側面形,生、旦、凈、末、丑各種角色俱全,與戲劇臉譜、服飾相似。表演時挑簽人以三根小棍操縱皮影人物的身軀及四肢,藉助燈光把影像投射在「紙窗」或「沙窗」上,看起來別有一番風趣。
年畫藝術:山西的木版年畫,始於宋、金時代。其中晉南木版年畫,與河北武強年畫、天津楊柳青年畫、蘇州桃花塢年畫齊名。山西的木版年畫,內容上多為吉祥喜慶,常見的形式有燈畫、中堂畫、條屏、貢箋、窗畫、門畫、灶龕畫、影壁畫、門頭畫、桌裙畫等多種。山西的木版年畫,構圖飽滿,色澤明快,線條簡練,格調粗獷,而且裝飾性很強。
山西旅遊現狀
在前幾年的一次全國性旅遊資源綜合測評中,山西出人意料地排名第一,但目前山西全省的旅遊業收入處於全國末流,主要原因一是開發力度不夠,這與山西省目前的整體經濟狀況是分不開的;二是缺少宣傳,這主要是政府部門不夠重視以及觀念落後的緣故。另外,山西旅遊資源自身還有一些弱點也制約著山西旅遊業的發展。一、山西景點以歷史名勝為主。這就決定了對此感興趣的往往是具有一定文化層次的遊客,而他們只佔遊客中的一小部分,而且其中許多人都屬於參觀、訪問、考察而不是自費旅遊。二、景點分散、交通不便。山西特殊的地形使得旅遊成為一件較為艱苦的磨練,道路條件和客運經濟的落後使得大部分山西景點只適於自駕車或隨團旅遊而不方便自助旅行,筆者在自助旅行過程中對此深有感觸。三、自然環境惡劣。山西本身就多風沙、多煤塵,而工業污染更是加劇了生態環境的惡化,使得外地遊客極為失望。
山西旅遊資源分布,按行政區劃可分為太原、大同、朔州、忻州、晉中、呂梁、陽泉、運城、臨汾、長治、晉城十一個地市,按旅遊線路、景點的分布來劃分,則沒有統一的標准,出現過多種劃分形式,本站作如下劃分:
一、大同旅遊區。主要景點有大同市的雲崗石窟、華嚴寺、善化寺、九龍壁,渾源縣的恆山、懸空寺,應縣的木塔、代縣的雁門關、楊忠武祠、邊靖樓、趙杲觀等。
二、五台旅遊區。主要景點為五台山寺廟群、五台山自然風光。
三、壺口旅遊區。主要景點為壺口瀑布及沿線廣勝寺、堯廟、大槐樹、蘇三監獄等。
四、晉中旅遊區。主要景點為太原市的晉祠,平遙縣的平遙古城、雙林寺,靈石縣的王家大院、綿山,祁縣的喬家大院、渠家大院,太谷縣的曹家大院等。
五、運城旅遊區。主要景點有解州關帝廟、常平關帝廟、鹽池、普救寺、黃河鐵牛、永樂宮、飛雲樓、秋風樓、五老峰、王官谷、小浪底等。
六、太行旅遊區。即長治、晉城兩市旅遊區,主要景點有沁水縣的歷山、柳氏民居,陽城縣的蟒河、皇城相府、磨灘,壺關縣的太行大峽谷,黎城縣的黃崖洞,陵川縣的王莽嶺、錫崖溝、武家彎等。
七、其它旅遊景點。主要有蘆芽山、龐泉溝、娘子關、靈空山等景點。
山西的旅遊景點眾多,大體可分為五大類。
一、傳統王牌景點。這些景點久負盛名,在全國有較大的影響力,為山西旅遊業的王牌,主要包括:雲岡石窟、懸空寺、應縣木塔、五台山、晉祠。
二、新興王牌名勝。這些景點雖然馳名全國,但其實大多都是八十年代中期以後才開始開發並走向全國的,主要包括:壺口瀑布、平遙古城、雙林寺、王家大院、喬家大院。
三、傳統優秀景點。這些景點長期以來均為旅遊名勝,有許多方面並不次於前兩類景點,但由於多種原因制約,它們在全國的影響力還不大,主要包括:廣勝寺、堯廟、大槐樹、蘇三監獄、關帝廟、普救寺、黃河鐵牛、永樂宮、恆山、娘子關、龐泉溝等。
四、新興優秀景點。這些景點經過近年來的大力開發和宣傳,成為省內旅遊熱點,主要包括綿山、蘆芽山、禹王洞、忻州溫泉、皇城相府、太行大峽谷等。
五、正在開發或准備開發的景點。這些景點風光秀麗,但由於經濟等方面的原因正處於開發狀態或尚未開發,主要包括歷山、柳氏民居、五老峰、蟒河、磨灘、小浪底、靈空山、王莽嶺、錫崖溝、武家彎等。
以山西豐富的旅遊資源,與目前旅遊收入小省的地位是極不相稱的,隨著政府的日益重視、環境污染的治理和旅遊投入的加大,山西日後必將成為全國重要的一個旅行目的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