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坡遺址村
1. 清朝陳庭靜曾經住在半坡村嗎
對
引述如下:
皇城村原名中道庄,據皇城陳氏家譜記載,陳家祖上從彰德府臨漳縣遷到山西內澤州府,居住容在澤州府天戶里半坡村,因為謀生艱難,陳廷敬的二世祖陳林又遷到了郭峪村,以挖煤和墾荒為生,後又兼冶鐵,家境逐漸富裕,便緊鄰郭峪村另闢宅地置辦陳氏家業。因該地上下皆村落,故當時取名中道庄。中道庄改名皇城,傳說是陳廷敬在京作高官後,其母親一直想去京城,但陳廷敬考慮到母親年邁,不便長途跋涉,於是,在祖宅外為母親修建了一座城堡庄園式的「小北京」。沒見過大世面的鄉人,深信真正的皇城也不過如此,口口相傳,久而久之,「中道庄」之名,便由「皇城」取而代之。之後有人誣告陳廷敬,私建皇城有謀反之心,康熙皇帝將信將疑微服私訪,陳家人便將城牆都塗成黃色,以「黃城」相辨。逃過了一場意外之禍,自此,「皇城」又有「黃城」之稱。當然這只是一個傳說,因為,皇城村大部分建築均是其祖輩所建,陳廷敬所建府宅只是皇城村的冰山一角,陳廷敬為官清廉由此可見一斑。皇城村的建築均為明清建築,其牌坊、匾額保存完整,從上面的一些題詞、詩句,可以看出陳廷敬的為人、為官之道,以及康熙皇帝對他的恩寵。
請採納~
2. 在發掘半坡村文化遺址時給了我們哪些啟示
河姆渡文化遺址,發現7000多年前干欄式木結構建築中,已有榫卯構件,最長木屋達內23米多。半坡村文化遺址所容見的房屋建築,也給予我們很大的啟示。半坡村遺址反映的人群居處,已可見到圓形或方形的房屋建築,每一房舍均有門,室內中間有生火之爐灶,眾多房舍周圍還有防止野獸襲擊的深溝,並且在圍溝(相當於後世的村牆城池)之內,房舍之側有埋葬幼兒的陶罐和成人的墓地。所有這些,不但反映了我國在六七千年前房屋建築方面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同時也可看出由於築房屋、設壕溝,使先民們避風雨、防蟲獸,從而大大增強了適應大自然生活的能力。特別是埋喪制度,無疑促進了預防疾病流傳的效果。
3. 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哪裡在什麼流域距今多少年
半坡位於陝西西安半坡村,是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遺址。公元前約5000左右。半坡遺址是1953年春在灞橋火力發電廠施工中偶然發現的。現存面積約5萬平方米,分居住區、制陶區和墓葬區3個部分。
發掘面積為1萬平方米,共發現房屋遺址46座,圈欄2座,儲藏物品的地窖200多個,成人墓葬174座,小孩瓮棺葬73座,燒陶窯址6座,以及大量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
(3)半坡遺址村擴展閱讀
半坡人的住房,從發掘的房屋遺跡來看有圓形的,也有方形的,有半地穴式的,也有地面上的。這些房屋均採用木骨塗泥的構築方法,其建築風格:門前有雨棚,恰似「堂」的雛形,
再向屋內發展,形成了後進的「明間」;隔牆左右形成兩個「次間」,正是「一明兩暗」的形式,如若橫向觀察,又將隔室與室內分為前後兩部分,形成「前堂後室」的格局。
半坡村落中心,是一座約160平方米的大房子,進門後,前面是活動空間,後面則分為3個小間。前面的空間是供氏族成員聚會、議事的場所;後面3個小間,是氏族公社最受尊重的老祖母或氏族首領的住所。同時,也是老人和兒童的「集體宿舍」。
半坡晚期的方形房屋,是從早期的「半地穴式」發展而來的。這種靂屋完全用椽、木板和粘土混合建築而成。整個房子用12根木樁支撐,木柱排列3行,每行4根,形成規整的柱網,初具「間」的雛形,它是我國以間架木為單位的「牆倒屋不塌」的古典木構框架式建築。
半坡遺址居住區佔地約30000平方米,其布局是以一座大型房屋為中心,中小型房屋窯穴等散布周圍,其外圍環繞一條大型壕溝。遺址發掘出房屋46座,可分為圓形和方形兩種,每種又各有半地穴和地面上木架建築兩類。與房子相關的遺跡還有柱洞和灶坑,
半坡遺址發現柱洞200餘個,都屬於泥圈柱洞。灶坑共發現89個,其中42個保存較好,在灶坑附近或裡面,往往有大量完整的陶器,多為炊煮用的粗陶罐或飲食用的細陶缽。
4. 半坡村人是怎麼回事說清楚點謝謝
西有周口店,東有上宅,這是就北京而言。上宅文化遺址位於京東我的故鄉平谷境內,距今約六千至八千年,應屬新石器時代早中期。曾有專家論道:上宅文化早於西安半坡。我在歷史書上,是見過半坡遺址出土的魚紋彩陶盆的,只是所知不詳。而今到了西安,便不能不拐個彎,繞路半坡了。
一路想來,渭河發源於甘肅,滔滔滾滾曲折而來,奔騰東流注入黃河,橫貫陝西中部。渭河流域,支流密布,土地肥沃,人稱八百里秦川,為人類生息繁衍的搖籃。半坡遺址恰在秦川上,背依白鹿原,前臨滻 河,距今約五千至六千年,當是新石器時代中期了。作為時間上前後相繼的上宅文化遺址,北有燕山,南有泃 河,依山傍水。看來人類早期生活似有共通之處,畢竟那個時代人類還只有被動的依賴自然,而不能主動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半坡遺址,發現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是典型的母系氏族聚落遺址,以豐富的文化遺存,成為我國仰韶文化的代表。半坡博物館,就坐落在遺址上,進去,須登幾十級台階,彷彿一條時光隧道,一級級引我步入遠古先民的生活情境中。
半坡人居住的地方,用今天的話,應該叫半坡村。無論是方形的還是圓形的房屋,多為半地穴式,而且以小屋居多,大屋僅一座,位於中央,小屋圍大屋而築。這種環形布局,不會是無意識的,明顯地體現著團結向心的一種原則一種精神。上宅文化遺址,也是半地穴式建築,大多是不規整的橢圓形,屋內都埋有一個或兩個深腹罐,是灶塘吧,且兼及存儲火種。因沒有全部挖掘,不知是否也有大屋 ,也環形布局。我想,有可能同半坡類似的。半坡遺址上,有很多柱洞,其建築應是用樹木枝和其它植物的莖葉再加泥土混合架構而成的,上宅文化遺址也發現了柱洞。這些今天看來實在是不起眼的"馬架子窩棚",卻是六千年前先民的傑出創造,是中國土木合構的古典建築的發端了。穴居日久,容易「下潤濕傷民」,人們便就地取材,鋪茅草、皮毛甚至烘烤地面。屋內設有火塘,但無煙道,一旦失火,就得重新搭造,何等艱難的生活!人類發展是緩慢的,每一個進步,都經歷了漫長的生活實踐甚至付出了血與火的慘重代價。原始的先民,也在努力尋找自己的生存空間,棲身之地,我們現在的煙囪等通風通煙易如反掌,隨心所欲,半坡人不行,他們一定希望生活得更好,但能做的,也只有那樣,實屬不易了。那麼,這些房子里又住著什麼人呢?既處在母系氏族階段,每個小房子,似應住著過婚姻生活的婦女以及不確定的來訪的其他氏族的男子,當然,也會有男女相對穩定的對偶婚,但絕不是後來的一夫一妻制,依然依附於母系大家庭內,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最受尊重的「老祖母」或另外多族的首領住在大屋子裡,同時也是老年、孩子的集體住所。在半坡村裡,人們過著生而平等相安無事的原始共產主義生活。
既然居住區是一種環形布局,那麼,四周環繞一條壕塹圍護,就很正常了,盡管現在只清理一小段。塹深六至七米,寬五至八米。半坡人沒有現代挖掘設備,完全是用簡單的石鏟一鏟一鏟掘成的,數百米的壕塹,算來起碼出土量要一萬多立方米,那時一個氏族能有多少人?除去老弱病殘,還有多少強壯者?其工程之浩大之艱難,恐怕不亞於後人開鑿一條大運河。中華民族最能吃苦耐勞,從原始先民也得以體現。夏雨時節,村落積水可以疏導到壕塹中,而野獸襲擊、外族侵襲,壕塹做了第一道防護的屏障,稱這是後世城壕的雛型或先驅,不為過。塹北為墓葬區,是一片完整的氏族公共墓地,死者排列相當整齊,一般頭部向西,以單人葬為主,也有二人四人葬;有一次葬,也有二次葬;有仰身葬,也有俯身葬;有直肢葬,也有屈肢葬,以及瓮棺葬。其中,成人兒童分開,兒童大多不葬於公共墓地內,而是置於瓮棺內,埋在房屋附近,或許想孩子年幼,尚需父母照顧吧,尤其瓮棺上有一鑽鑿的孔洞,大概是作為孩子靈魂的通道,表明半坡人已經具有人死後而靈魂不滅的觀念了。如果從整個墓葬看,雖然那時仍處於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物質極其匱乏,人類還沒有走出混沌,因而沒有階級,沒有貧富,更沒有剝削與壓迫了,但差別總是有的,可能社會學家會有很多種更科學更合理的解釋,而憑直覺我以為,屈肢葬、俯身葬,一定與仰身葬不同,仰身葬者一定優於其他葬者,不然,就不會隨葬品大多出現在仰身葬中了,哪怕幾件陶罐,現在覺得忒不值幾個錢了,而那時當是較為貴重的了,宛若後代隨葬的青銅器、金銀器一般。
半坡人要生存下去,最基本的就要有食物。其途徑,一靠狩獵。從出土的許多石或骨的箭頭看,他們已普遍使用弓箭,還有石球石矛。 由此可以想見,人類發明了弓箭與矛,延伸自己的臂力,最初只為滿足生存需要,後來進入階級社會,為了爭奪領土,為了爭奪權力,弓箭與矛才用於戰爭,用於消滅人類自己!二靠捕魚。數千年了,魚網難以保存,網墜兒卻不易腐朽,很簡單,就是把扁平的小卵石,兩側擊打出缺口,拴在網沿上,墜網沉入水底,網在水中張開,待魚自投了。似乎陶器上曾印有布紋,半坡人已經紡紗織布,因此,他們就一定能夠用細繩,編織魚網。他們應該具有了這種能力。當然,我們切不可將五六千年前先人的智慧估計太高,畢竟是人類的童年,還沒有進入文明時代,相反,也不可能把他們的智慧估計太低,什麼都不行,那還怎麼稱得上萬物之靈呢?三靠種值。半坡人已大量使用石鏟、石斧、石鋤、砍伐器等生產工具,進入了較發達的原始農業階段。他們用石斧、砍伐器砍倒樹木,芟除雜草,並放+火焚燒,再用石鏟翻掘土地,石鋤和尖木棒挖穴點種,最後,用石鐮或陶鐮收獲,食用時用石磨盤、石磨棒脫皮碾碎。現已發現半坡人盛粟的罐和粟腐朽後的遺物,證明半坡人學會了栽培,粟耐旱易種,且便於存貯,不僅養育了六千年前的先民,至今仍是中國北方種植的主要作物。故此,我國是當之無愧的世界上農業發展較早的國家之一,也是最早栽培粟的國家了。記得上宅人也使用了石斧、石鏟、石磨盤、石磨棒,通過谷類孢粉鑒定,那時上宅地區便孕育了原始農業的萌牙。正是由於六千年前先民的生活是建立在農業生產基礎上,即便是刀耕火種,他們才能夠過著較穩定較長久的定居生活,不然,或許他們還要扶老攜幼,一群群地四處飄泊,隨地而安呢。
坡人,製作了大批彩陶。雖然耕作於遠古時期,卻顯現著魅人的藝術感染力。他們以天真的童稚目光,好奇地觀察和認識著變幻無窮的斑斕世界,用彩色繪制在陶器上,那藝術形象盡管簡潔,卻寓意深刻,充分再現了他們的精神世界。總的看,這些彩陶或寫實,如游動的魚,賓士的鹿,應是他們漁獵的寫照,藝術不可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當然,也會寄託著希望捕獲更多的魚和鹿的心願;或審美,彩陶圖案多在陶器外壁上部,圖案逼真,筆劃流利疏朗,顯然具有裝飾作用;或象徵,如人面魚紋圖案,人面塗彩,口部銜魚,三角頭飾,或許這就是半坡氏族的圖騰、族徽。彩繪中,魚紋形象很多,表現手法也由簡單而逐漸豐富,由寫實而逐漸脫離了魚的自然形態,成為寫意的幾何圖案。是寓人於魚,還是寓魚於人?抑或人魚合為一體?可以想見,半坡氏族極有可能是以魚類水族為圖騰的。既然如此,他們會不會認為他們就是由魚變化來的呢?如果是,倒與幾千年後科學所研究的人類起源於魚相吻合了,只是吻合,不可同日而語。據說,夏部族是以龍紋為主要的圖騰紋樣(又傳說夏禹治水),是否從半坡氏族的魚類水族深化派生出的呢?上宅文化遺址發現了許多鳥首陶柱,專家認定這是上宅人祭祀的東西,崇拜的圖騰。那圖騰是一種鳥。曾有人認為商部族就發源於燕山山脈南麓,而商部族信奉的是玄 鳥,即燕子,那莽莽蒼蒼的山脈又叫燕山,我不敢妄斷商部族就一定是由上宅人繁衍來的,這其中是否會有些內在關聯甚至一脈相承呢?尚未可知。上宅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器上,還沒有發現具有明顯的有規律的符號,而半坡多種器物上,都有符號,筆劃均勻流暢,相當規整。同類符號在關中地區其它遺址中,多有發現。從其形狀看,同殷商甲骨文十分相象,二者都出現於中國北方中原地區,只時間有別。是純粹的偶然嗎?甲骨文會不會來源於這些刻劃的符號呢?無論如何,甲骨文已經是一種很成熟很系統的文字,絕不會憑空產生的。而這些符號,到底代表什麼意義,只有求教半坡人了。
半坡,仰韶文化的代表,太博大精深了,門外的我只匆匆一瞥,僅僅看了幾個先人足跡。而這足跡,甭管是深是淺,也是母親在遠古留下的。況且,與上宅人盡管遠隔千年與千里,足跡卻時斷時續地連貫在了一起……
5. 河姆渡遺址和半坡村遺址
地理位置:河姆渡人在長江流域,半坡人在黃河流域
自然條件:河姆渡人生活在暖濕,水網密布,半坡人生活在乾燥
建築風格:河姆渡人是高腳樓,半坡人是半地穴適
主要作物:河姆渡人是水稻,半坡人是小麥,粟
陶器:河姆渡人是黑陶,半坡人是彩陶
生活年代:都是在新石器時代
生活用具:陶器
6. 什麼原始人住在半坡村
半坡原始居民
7. 在東部半坡村一帶,考古學者發現了
在東部半坡村一帶,考古學者發現了半坡遺址, 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東郊灞橋區滻河東岸,是版黃河流域權一處典型的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遺址,屬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以上。1953年春,西北文物清理隊在西安東部滻河東岸的二級階地上發現了半坡遺址。同年9月,中科院考古研究所進行了較深入的調查,發現遺址面積約5萬平方米。1954一1957年,先後進行了五次較大規模的發掘,揭露面積1萬平方米。已發掘出46座房屋、200多個窖穴、6座陶窯遺址、250座墓葬,出土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約1萬件,還有粟、菜籽遺存。
摘自網路網友,謝謝。
8. 西安市灞橋區新築鄉半坡村什麼時候拆遷
灞橋近幾年有很多的建設,大使半坡那現在仍然算是一塊處女地,還沒有什麼建設、、、但是灞橋的建設肯定對半坡做了計劃,應該在不出兩年的時間內,對半坡進行大規模建設。。。。
9. 陝西西安半坡村
你是要遠古時代的嗎?
如果是現代的話和你所在的地區是一樣的
10. 半坡遺址發現於什麼地方
半坡遺址 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東郊灞橋區滻河東岸,是黃河流域一處典型的原始社專會母系氏族公屬社村落遺址,屬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1952年發現,1954—1957年發掘,面積約5萬平方米,已發掘出45座房屋、200多個窖穴、6座陶窯遺址、250座墓葬,出土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約1萬件,還有粟、菜籽遺存。其中房屋有圓形、方形半地穴式和地面架木構築之分。半坡遺址是我國首次大規模揭露的一處新石器時代村落遺址,1957年建成博物館。
http://ke..com/view/43484.htm?fr=ala0_1_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