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時期的遺址主要有
『壹』 商周時期最大古墓遺址是哪裡發現的
殷墟
河南安陽市西北殷都區小屯村
『貳』 天目山商周遺址的地理環境
浙江的天目山是很多人熟知的旅遊佳處。其實,江蘇省中部的泰州市境內,也有一座天目山,多年來卻鮮為人知。這座有著商周時代文化古遺址的小山,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說它是山,它其實只是一座地勢稍高、四面環水的土墩,形如一座河中島;「天目」二字也與浙江的天目山、常州的天目湖無涉。然而,這處位於姜堰市城北、根本算不了是山的天目山,卻是江淮地區迄今發現的最早的古城遺址。因其考古學意義重大、文化內涵特殊,6月,它與泰州的人民海軍誕生地舊址、海陵區城隍廟一起,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經120度,北緯32度,新通揚運河南側、姜溱河東畔。這是天目山在地圖上的地理坐標。 從姜堰城區益民路徑直向北七八百米是一個物資倉庫,經倉庫大門再往北走五六十米,有一座竹子搭成的小橋。橋對岸,便是被一灣河水環抱的天目山。遠遠望去,它形似一隻倒扣的巨碗,浮於水面之上,因高度僅有三四米,說它是一處地勢稍高的土墩更為貼切。天目山之名,古已有之。一些學者認為,其提法應比浙江天目山還早。當年,不向元軍投降的文天祥曾在《泰州》一詩中寫道:「羈臣家萬里,天目鑒孤忠。」這里的「天目」,指的就是姜堰天目山。
『叄』 夏商周三朝的歷史遺址
1、河南省發現的二里頭遺址被推測為是夏王朝的都城,它是良渚文化消失約三百年後的遺址,歷史學家人工復原了夏朝宮殿,在人工堆積的土台上建築宮殿的方法與良渚文化十分相似。在那裡出土了黃河流域以前從未發現過的象徵軍士統制權的「玉鉞」。有一種觀點認為,大洪水之後良渚的人們遷到了二里頭並帶來了玉器文化,如果是這樣中國最初的王朝就是由長江、黃河兩大文明的溶和而誕生的,相傳夏王朝持續了約四百年的時間。在這期間社會迎來了大轉變的時期,歷史進入了青銅器時代,二里頭出土了青銅戈,這是中國最古老的青銅器,這是中國最早的青銅器。後遷朝歌今河南淇縣。
2、商朝最早的都城在今河南鄭州市,後遷殷今河南安陽
3、 在《史記》中周的建立是這樣寫的:有一天其它的民族侵略周,周人慾戰,武公說:「我不忍殺人父子」。周人為了避免無未的流血,離開自已的家園,遷到了麓山腳下。周把人民當做國家的寶貝,這樣的姿質逐漸在周圍的國家中獲得了很高的聲望。周文王高度贊賞呂尚的才能,並邀請呂尚做周的軍師。這時大量的人民涌往周訴說殷商的殘暴,請求推翻殷商,改天伐殷的決心在文王死後被武王所繼承。
文王自羑里被囚而又被放回之後,決心發展周的勢力,以與商對抗。他一邊整飭內政,一邊征伐附近的方國。西、北伐犬戎和密(今甘肅省靈台),又敗黎國(今山西長治市),後又伐邘於,(今河南沁陽),滅崇(今陝西西安灃水西)。崇是商在西方的附屬國,關系密切。文王滅崇敬之後,將國都自岐下遷於崇的故地,名為豐,亦稱豐邑。此時周的強大已經威脅到商的統治。
文王死後,他的兒子發繼位,是為武王,遷 都於鎬(號,在灃水東。豐、鎬相近,均為都城)。這時,商紂王正在對東夷用兵,損耗很大,國內的階級矛盾尖銳。在這種形勢下,周武王聯合了庸、蜀、羌、髳、微、盧、彭、濮等族或方國,並親率「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以東伐紂。」牧野一戰,紂王大敗。紂王死,商朝亡,西周王朝建立。
『肆』 商周時期河流有多寬就能住人
琉璃河遺址是來中國商周時自期重要遺址。位於北京市房山區琉璃河鎮。遺址東西長3.5公里,南北寬1.5公里。20世紀40年代發現。1962年進一步調查並試掘,1972年開始發掘。該遺址對研究燕國早期歷史具有重要意義。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遺址包括古城址、墓葬區、居住址三部分。古城址位於遺址中部,地面尚存北城牆和東西城牆的北半部,北牆長829米,東西牆北段尚存約300米,建城年代約在西周初期。墓葬區位於城東南部,以黃土坡村最為集中,墓分大、中、小三型,皆為長方形豎穴土坑,中小型墓有熟土二層台,大型墓多有兩條墓道。隨葬品小型墓以陶器為主,中型墓以青銅器為主,大型墓多被盜。陶器組合為鬲、簋、罐。不少青銅器上鑄""銘文,出土的堇鼎和伯矩鬲是極為珍貴的青銅禮器精品。近年出土刻有"成周"文字的甲骨,為確定燕都城址年代提供了有力的證據,是"夏商周斷代工程"的重要收獲。居住區位於城內及西部,有房屋、窖穴、灰坑、水井等遺址。今遺址區已建立了西周燕都遺址博物館。
『伍』 江西瑞昌銅嶺商周銅礦礦冶遺址的出土文物
銅嶺銅礦遺來址位於江自西北端的瑞昌市夏畈鎮的幕阜山東北角,為商周時期的遺址。遺址分采礦區、冶煉區兩部分。古采礦區集中分布范圍約7萬平方米;冶煉區分布於礦山周圍山腳下。在采礦區內清理發掘出古豎井103口,巷道19條,露采坑7處,工棚5處,選礦場1處等遺跡。出土有石、木、銅、陶、原始瓷等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約500件。在冶煉區揭露春秋時代煉爐2座。出土的提升工具木滑車分別有商、西周、春秋各代之物,表明早在數千年前中國已將木製機械用於礦山開采。這批提升工具也是世界上發現的古機械物最多、最早的一批。
『陸』 與商周同時期的三星堆文化遺址在哪
三星堆古遺址位於四川省廣漢市西北的鴨子河南岸,南距四川省省會成都40公里,東距廣漢市區7公里。分布面積12平方千米,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歷史,是迄今在西南地區發現的范圍最大、延續時間最長、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古城、古國、古蜀文化遺址。
『柒』 商周遺址裡面是什麼樣子的
商周遺址位於房山區琉璃河內。包含居住址、古城址和墓葬區3部分遺存。這處古文化回遺址從70年代初開始答發掘,通過對出土器物的分析和研究,認定屬商周二代的古文化遺存。 居住址發現了當時人們居住的房子,使用過的窖穴,以及屬西周時期的遺物,包括生活用具和生產工具,其中有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在一些使用過的灰坑中也發現屬於商代的遺物。
『捌』 有商周遺址無墓葬為何
1、商周墓葬是有的,媒體報道的也不在少數。
2、2014年2月24日,杭州餘杭發現古墓葬群 系商周時期典型石室土墩墓;2011年8月11日,漳州發現5座距今約3000年的商周時期墓葬;安陽殷墟更是舉世矚目的商代墓葬群,所以說有遺址無墓葬是沒有根據的,基本上每個遺址都伴著墓葬。只是很多墓葬都被盜過。
3、商代帝王墓可以殷墟大墓為代表,墓坑平面皆為矩形,中掘出二層台,墓穴有腰坑,內葬犬一頭。大墓有四墓道,次者為二墓道或一墓道,亦有不建墓道者(如武丁帝妃婦好墓)。殉葬的近侍置於一層台上或墓道中,墓外另有殉葬之牲、車馬坑,以及大量的奴隸殺殉坑。墓上不起墳,但有的墓(如婦好墓)上已建有面積不大的祭祀建築。
周代帝王大墓形制基本同上,但諸侯亦有用四墓道者。大概自春秋起,墓上已逐漸累土為墳。建於戰國晚期之河北平山縣中山國王墓,其王與後、妃三陵並列,上構高大夯土台,台上建祭祀建築。該墓中出土一塊名為《兆域圖》的銅板,上刻劃有陵牆、土丘、祭室及附屬建築之名稱及尺寸,是我國發現最早的建築設計圖。陝西鳳翔秦國貴族之墓地雖建於戰國,但仍未起墳,然於外圍掘溝環繞。已發現的周代大墓均採用土壙木槨形式,墓室用井乾式大木堆砌。
在葬制方面,等級制度在周代特別突出,除前述之墓道外,墓內棺槨亦有規定,即「天子棺槨七重,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隨葬的禮器為,天子、國君九鼎,卿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實際發掘資料表明並不完全按此規定,有的有所增減。一種可能是死者受到特殊禮遇,另一種可能是在「禮崩樂壞」情況下的僭越。至於普通百姓則屬底層,有的掘穴而埋,有的連墓壙也沒有,常在灰坑或灰層中發現他們的屍骨。
『玖』 屯留商周遺址有哪些
探索夏文化,由於缺乏可資研究的歷史文獻,故而是以考古資料為主,後世間接史料為輔的。綜合考古學、歷史學的研究成果、我國夏代已初步進入信史時代。夏人活動的地域主要是黃河流域。考古學家認為「二里頭文化」為夏文化(以河南省偃師縣二里頭遺址命名)。山西夏縣東下馮遺址的1—4期,即被定為二里頭文化東下馮類型。山西有堯都平陽、舜都蒲坂、禹都安邑及夏墟的傳說,四地皆在晉南,古稱冀州。由於考古遺址的發現,使得關於堯、舜、禹在山西境內活動的文獻記載及與之相關的歷史傳說感覺都言有所本了。也由於堯、舜、禹部落的活動,冀州之地在遠古時期也就自然而然地被視為中心,於是,後世也就有了「中冀」、「冀方」、「中國」等等稱謂。長治西距晉南不遠,在夏代屬於冀州之域,考古上與晉南基本歸屬於同一區系類型,大量文獻資料與汾河下游、漳河流域發掘、發現的二里頭類型文化遺址,可以證明晉南、晉東南地區在夏代曾是夏人聚居活動之重要地區。
夏代文化遺址長治發現不少,除見於前述的北石槽、小神村遺址的文化層中外,重要的還有長子縣北高廟文化遺址。此遺址文化層內涵豐富,從採集的陶片標本分析,地層中包含有從二里頭夏代到二里崗早商時期的文化遺存,可惜未進行完全發掘,真正廣泛的內容有待今後工作中認識。此外還在長治市郊區交漳、壺關縣固村、平順縣西溝、黎城縣李庄、路堡、長子縣東龍頭、沁源縣王家元等地也發現了夏代文化遺址。
『拾』 昌樂境內有哪些商周遺址
昌樂縣古文化遺址非常豐富,現已發現了一百四十五處。其中大汶口文化遺址二十處,其年代約在公元前4300—2400年前後;龍山文化遺址五十七處,其年代約在公元前2400—1900年前後;岳石文化遺址七處,其年代約在公元前1900—1500年前後;商周文化遺址六十一處。這些遺址多分布於白浪河、大丹河及其它河流的兩岸,包括了從原始社會的大汶口文化到商周期間的各個歷史時代。初步分析,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密度大,往往在很小范圍內,就有多種古文化遺址共存,形成了緊密相挨的遺址群;二是時代延續性強,每個遺址群一般都包含有各個時期的遺存,繼承發展關系明顯;三是遺址面積大,文化層厚,文化內函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