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壽中山國遺址
❶ 中山古都到底是哪是定州還是靈壽
2009年7月在定州市西關南街發掘出「古中山國」石碑一通,此碑高206厘米,寬79厘米,厚20厘米。碑專正中有「古中屬山國」四個大字,碑左邊刻「記名道候補知府定州直隸州知州山左王榕吉立」,碑右邊刻「咸豐十年歲次庚申春三月」。立碑人王榕吉(1810—1874年)字子莪,號蔭堂,山東長山縣人,嘉慶十五年二月生,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進士。官至順天府府尹、大理寺卿,主持修《定州直隸州續志》四卷。此碑的發現,也充分證明了定州為中山古國,為研究定州的歷史提供了有力依據。
❷ 周天子分封以靈壽為中心的國是什麼國
周天子分封以靈壽為中心的國是中山國。
靈壽,春秋戰國時期為古中專山國都屬城所在地。
中山國,建立者出自西周桓公之子中山武公。國土嵌在燕趙之間。經歷了戎狄、鮮虞和中山三個發展階段。被中原諸國視為華夏的心腹大患,經歷了邢侯搏戎,晉侯抗鮮虞的事件。後晉國魏文侯大將樂羊、吳起統帥軍隊,經過三年苦戰,於前407年佔領了中山國。後來中山桓公復國,國力鼎盛,有戰車九千乘。前296年,被趙國所滅。
❸ 周天子封的國家以靈壽縣為中心的是戰國時期的那國郭沫若贊它是藝術之國
以靈壽縣為中心的中山國,是西周桓公之子中山武公建立的。中山國遺址址位版於靈壽縣林山腳下的中權山國都城景區。其出土文物多為稀世珍寶,在世界各地展出引起轟動。
中山國在其兩百多年的歷史中,創造了堪稱「中華輝煌」的燦爛文化。比如構思拙樸、結體宏大的山字形禮器,顯示出中山文化的粗獷線條。奇想巧變、設幻詭異的錯金銀「四龍四鳳方案」、「虎噬鹿屏風座」、「雙翼神獸」、「犀牛器座」等閃爍著鑄造工藝的炫目華美。最令人驚喜的是「中山王三器」——大銅鼎、方壺、圓壺,上面刻滿了長篇銘文,讓今人看到了嚴整規矩、悠長秀麗、刀法洗煉的戰國文字,其中鐵足大銅鼎上刻銘469字,是國內已發現的戰國時期字數最多的一篇銘文。
❹ 經歷過三次滅國的中山國,為何還要與周邊各國不斷發生摩擦
眾所周知,在戰國時期有七個強大的諸侯國,分別為秦、齊、楚、趙、燕、韓、魏,在歷史上也被稱為“戰國七雄”。但其實除了這七個國家之外,實際上還有一個被稱為戰國七雄外的第八強國,它便是——中山國。
中山國是春秋末戰國初由北狄鮮虞部建立的政權,其區域大致在今天太行山東麓的河北中部一帶,因其城中有山而得名“中山國”。中山國是先秦時期的“千乘之國”,在當時也算是一個強國。不過這個國家卻很特別,先於周威烈王十九年(前407年)被魏國佔領,隨後中山桓公遷都靈壽,中山國趨於鼎盛,成為了戰國時期備受矚目的諸侯國之一。但中山國的繁盛只是曇花一現,在周赧王十九年(前296年)便徹底被趙國擊潰!
那麼問題來了,這號稱戰國七雄外的第八強國——中山國,為何會前後受到兩次打擊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中山國的建立
在春秋中後期,鮮虞人的主要敵人是晉國。
晉國早期的時候位於今晉南黃河汾水以東地區,遠離周王室。當時的晉國相對來說比較弱小,且四周被分布得既廣漠又密集的戎、狄部落包圍著,為了求取生存便對周邊的鮮虞部落進行了多次討伐。幾年後,鼓、肥、仇由等鮮虞屬國皆被晉國佔領。
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鮮虞人在有險可守的中人城(今河北唐縣西北粟山)建國,因其城中有山,因此被稱為“中山國”。而關於“中山國”這一名稱,最早可見於《左傳》。
但是在周敬王二十三年(前497年),因晉國發生內亂,故而使得中山國得以從晉國的重壓下獲得喘息之機會,並開始介入到列國的紛爭中來!
趙武靈王
趙國真正完成滅亡中山國的國君,是因胡服騎射而聲名遠揚的趙武靈王。
趙武靈王之所以要努力滅亡中山國,首先來說,趙國在經過趙敬侯和趙肅侯的苦心經營後,國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趙武靈王一方面繼承祖宗的遺願,擴展北部邊疆地區,另一方面則想進一步穩固趙國在諸侯國中的大國地位。其次,隨著各國疆域的演變,中山國地處趙國的內部,將趙國的領土劃分成了兩個幾乎不相連的部分。中山當時控制的太行山要塞井徑和鴉之塞是聯系趙國太行山以東的邯鄲地區和以西的晉陽、代地的重要樞紐。此外,中山國南部的濾論河也嚴重阻礙了趙國進一步北進的戰略行動。因此,趙滅中山勢在必行!
周赧王十年(前305年),趙武靈王親率大軍進攻中山國。中山國君面對趙國強大的軍事優勢,自知不敵,只好割地求和,獻出了四個重要的城邑,結果致使中山國元氣大傷,但最終也只是求得短暫的和平而已。周赧王十二年(前303年)和周赧王十四年(前301年)的進攻中,相繼佔領了中山國的大片領土,使其趙國疆土以北與燕國相接壤,西至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和包頭市一帶。
周赧王十九年(前296年),趙國滅亡中山國,並將其國君遷到膚施。中山國自春秋末期建立,經過兩百多年的時間,最終宣告滅亡。
趙國將中山國滅掉之後,將其變成自己的一個郡,即“中山郡”。中山國從此成為趙國進行南北溝通的重要交通要道,也正因為這樣,才使得中山人與趙人之間能進一步交流與融合。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在鮮虞中山國的發展歷程中,與其他諸侯國之間的摩擦從未終止過。比如由於晉國卿族之間實力的變化,中行氏、范氏和趙氏都曾討伐過鮮虞部落。後來中山建國,魏國和趙國也都曾發兵滅亡過中山國。在戰國時期,中山國還與燕國之間鬧了矛盾。
而正是這些摩擦,從客觀上來說,很好地促使了鮮虞中山國與各個諸侯國之間的交流,並使得鮮虞中山國文化逐步趨同於中原文化。所以中山國的滅亡,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還促進了鮮虞人和中原人之間的交流與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