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裡有墓的遺址
『壹』 未被發掘古墓遺址有哪些
非常多,大部分都沒有發掘,其他的不說,就是比較有名的幾個皇陵,也都沒有發掘,因為以現在的技術,發覺之後很難對裡面的文物進行保護,之前十三陵發掘了一個,結果剛遇到空氣,很多東西就氧化了,損失很大。而且對於考古來說,發掘的都是那些被嚴重破壞的古墓,如果不把東西取出來,很有可能這些文物就會被盜墓賊偷走或者氧化毀壞,所以考古發掘又叫做保護性發掘,不到必須發掘的情況一般是會保持原態的,所以已經發掘的並不多,那種皇陵之類的大型陵墓,更不會輕易發掘。
『貳』 興隆窪文化遺址的墓葬有哪些特點
興隆窪居室墓葬抄是興隆窪文化的重要內涵之一,通過興隆窪居室墓葬的數量及其位置看,它應與當時人類的祭祀活動有關。還有的墓用兩頭整豬隨葬。墓主與雌雄兩頭豬同穴並列埋葬,說明墓主因生前的地位和死因特殊而被埋入室內,生者為了獲得某種超自然力量,便將死者作為崇拜和祭祀的對象;而人豬並穴埋葬表明,當時的祭祖活動與祭祀獵物的活動已經結合在一起,而且興隆窪先民們對豬靈的祭祀具有圖騰崇拜的意義。在興隆窪的房址居住面上及墓葬的陪葬品中都發現了大量的鹿、豬等動物的骨骼,因此可以確定狩獵經濟在當時人們的生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叄』 墓地文化遺址是一個區域什麼
文化遺址是古代人類的建築廢墟以及在對自然環境改造利用後遺留下來的痕跡,如民居、回村落、都答城、宮殿、官署、寺廟、作坊等。由於自然和人為的因素這些遺跡大都湮沒埋藏在地下,少數在地面上殘存一些高台殿基或殘垣斷壁,有的則淪為的廢墟。抓一把土就是文物,揀一塊瓦就是歷史。
『肆』 李璟的陵墓遺址
李璟的陵墓順陵,位於江蘇省南京市南郊祖堂山西南麓的高山之下,1950年至內1951年間,由南京博容物院進行科學發掘,1988年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順陵在其父李昪的欽陵西側,長寬與李昪欽陵相近,有前、中、後三間主室和八間側室,但均為磚結構,後室入口處無雙龍及武士的浮雕,後室的室頂有天象圖,但地面上無石刻地理圖,棺座上亦無龍形浮雕,這反映了當時南唐國勢己衰,李璟向後周稱臣,去帝號改國主後的情況。但此陵三間主室的壁面仍有磚結構的仿木樑、枋,柱和斗拱式樣,其上同樣繪有牡丹和卷草等彩畫,惜多己剝蝕。墓中隨葬品亦以陶俑和玉哀冊較多,但質量和品種上均不如欽陵。
『伍』 山家頭遺址墓葬的隨葬器物有有哪些
山家頭遺址位於青海省民和縣核桃庄山家頭。山家頭墓葬形制以長方形版豎穴土坑墓為主,墓葬大體都權是南北向。葬式有仰身直肢、俯身直肢等。隨葬器物有陶器、石器、骨器及裝飾品。陶器有雙耳罐、無耳罐、單耳罐、盆、缽等,各墓多寡不一,多者5件,少者只一件,石器只有石斧一種,骨器有錐、針、管、笄,裝飾品有石質的串珠,銅質的牌、泡等。
山家頭墓地墓葬數量不算多,但其內涵既有齊家文化的因素,又有較濃厚的辛店文化姬家川類型的成分以及卡約文化的某些因素。
『陸』 遼墓壁畫主要遺址位於哪裡
遼墓壁畫發現有多處,如遼寧白塔子之北的慶陵,內蒙庫倫旗一號遼墓、法庫葉茂台遼墓及北京永定門外西馬場遼墓等。其中慶陵壁畫最突出的是主室四壁所畫的《四季山水圖》,表現手法以墨線為主,略施暈染,較多地保留了唐代的畫風。
『柒』 成吉思汗的真正陵墓遺址在哪裡
成吉思汗陵墓在哪裡?
蒙古帝國的創始人,一代天驕成吉思汗,一生拉弓拔箭、戎馬風雲,不僅創建了有史以來疆域最大的中華版圖,也給後世留下無數的猜想與謎團。尤其是成吉思汗之墓,更是霧中之謎,幾百年來,後人到處探究至今一無所獲。最近,一條爆炸性的新聞在國內媒體出現:日本和蒙古聯合考古隊宣布在蒙古首都烏蘭巴託附近發現了成吉思汗的墓地。消息一出,學者大驚,可靠嗎?許多懷疑的目光集中到了「成吉思汗的陵墓到底在哪裡的」迷團中。
四個版本演義成吉思汗之死
成吉思汗原名鐵木真,公元1162年出生於蒙古部乞顏孛兒只斤氏的一個貴族家庭。經過多年征戰,鐵木真統一了漠北草原各部。公元1206年,他建立大蒙古國,尊號「成吉思汗」,蒙語意為「像大海一樣偉大的領袖」。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征討西夏時死於軍中,時年66歲。如今,西方很多崇拜者稱其為「全人類的帝王」。
對於成吉思汗的死因,歷來說法很多,主要有四個版本。據《蒙古秘史》記載,在出征西夏前1年,成吉思汗的身體狀況已經出現問題。一次打獵時,從馬背上摔下受傷,並發起高燒。當時進攻西夏的計劃已定,因成吉思汗身體不適,考慮退兵。但在使臣交涉過程中,西夏將領出言不遜,致使成吉思汗大怒傷身而一病不起,他抱病出征。最終雖然滅亡了西夏,成吉思汗也死在軍營里。
此外,曾經於13世紀40年代出使蒙古的羅馬教廷使節普蘭諾·加賓尼,在其傳世的著作中說成吉思汗是被雷電擊中身亡。而著名的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留下的記載中稱,成吉思汗是在攻城時中箭而死。最離奇的一個說法見於清朝成書的《蒙古源流》,該書中又說成吉思汗俘虜了美麗的西夏王妃古爾伯勒津郭斡哈屯,這位王妃在侍寢時刺傷成吉思汗,然後投黃河自盡,成吉思汗也因傷重不治而亡。目前,史學界和考古界對於成吉思汗的死因,大多傾向於《蒙古秘史》上的記載。
四種說法盛傳陵墓位置
對於成吉思汗墓地的具體位置,多年來大致有四種說法:一是位於蒙古國境內的肯特山南、克魯倫河以北的地方;二是位於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境內;三是位於新疆北部阿勒泰山;四是位於寧夏境內的六盤山。700多年來,一直沒有找到成吉思汗陵的主要原因是元朝皇家實行的是密葬制度,即帝王陵墓的埋葬地點不立標志、不公布、不記錄在案。
在蒙古國肯特山的依據是,有關史料記載,成吉思汗生前某日,曾經在肯特山上的一棵榆樹下靜坐長思,而後忽然起立,對手下隨從說:「我死後就葬在這里。」南宋文人的筆記中也記載,成吉思汗當年在西夏病逝後,其遺體被運往漠北肯特山下某處,在地表挖深坑密葬。其遺體存放在一個獨木棺里。所謂獨木棺,是截取大樹的一段,將中間掏空做成棺材。獨木棺下葬後,墓土回填,然後「萬馬踏平」。在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境內的依據將在後文中詳細表述。
在新疆北部阿勒泰山脈所在的清和縣三道海附近的依據是有考古專家在該地發現了一座人工改造的大山,推測有可能是成吉思汗的葬身陵墓。佐證之一是馬可·波羅在他所著的《馬可·波羅游記》中寫道:「在把君主的靈柩運往阿勒泰山的途中,護送的人將沿途遇到的所有人作為殉葬者」。
在寧夏六盤山的依據則是,有記載說,成吉思汗是1227年盛夏時,攻打西夏時死於六盤山附近。有考古專家據此認為,按照蒙古族過去的風俗,人去世3天內就應該處理掉,或者天葬,或者土葬,或者火化,為的是怕屍體腐爛,靈魂上不了天堂。因此,成吉思汗去世後就地安葬的可能性很大。
美國富翁考古隊敗走麥城
一位蒙古學專家預言:成吉思汗的陵墓里可能埋藏著大量奇珍異寶,裡面的工藝品甚至比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馬俑還要壯觀。這並非危言聳聽,因為成吉思汗的陵墓里可能埋藏著他東征西討,從20多個王國得來的無價珍寶,這也是吸引考古界多年來前赴後繼、苦苦尋覓的原因。
據國內外多家媒體報道,2000年8月,美國的探險家、億萬富翁穆里·克拉維茲率領他的由科學家、考古教授和翻譯組成的考古探險特別小組,信心十足地來到烏蘭巴托尋找成吉思汗陵墓。克拉維茲的計劃起先遇到蒙古政府的抵制,後來他幾乎拿出了自己的全部積蓄,在蒙古生活了6年,才說服了蒙古政府並吸引了兩位著名的當地歷史學教授加入探險。
2001年8月16日,克拉維茲的考古隊在烏蘭巴托東北300多公里處的森林中發現了一個城牆環繞的墓地,裡麵包括幾十座沒有打開過的陵墓。探險隊由此向外界宣布「找到了成吉思汗的陵墓」,但後來被證明是匈奴墓。
2002年4月,這個考古隊在蒙古首都烏蘭巴托東北322公里處的肯特省巴士利特鎮(音譯)發現了一個由城牆環繞的墓地,裡面至少包括30座沒有打開過的陵墓。這個古墓被稱為「非常可能是成吉思汗的陵墓」。然而,4個月後,考古隊突然放棄挖掘行動並撤出蒙古。有傳言說,在考察過程中,美國考古隊的一些工作人員被陵墓牆壁中忽然湧出的許多毒蛇咬傷,並且他們停放在山邊的車輛也無緣無故地從山坡上滑落,所以考古隊決定放棄挖掘。
因此有傳言說是成吉思汗顯靈了。不過,真實情況據說是考古隊受到了蒙古政府和民間的阻止。因為按照蒙古的傳統觀念,挖掘土地會帶來壞運氣,而觸動祖先的墳墓會毀滅他的靈魂。所以,當蒙古國民眾得知這一消息後,紛紛強烈反對挖掘,蒙古國政府也勒令考古隊停止挖掘並撤出那個地區。因此,主要投資者克拉維茲不得不宣布停止考察活動。
蒙古貴族死後密葬的傳統
傳說,成吉思汗下葬時,為保密起見,曾經以上萬匹戰馬在下葬處踏實土地,並以一棵獨立的樹作為墓碑。為了便於日後能夠找到墓地,在成吉思汗的下葬處,當著一峰母駱駝的面,殺死其親生的一峰小駱駝,將鮮血撒於墓地之上。等到第二年春天綠草發芽後,墓地已經與其它地方無任何異樣。在這種情況下,後人在祭祀成吉思汗時,便牽著那峰母駱駝前往。母駱駝來到墓地後便會因想起被殺的小駱駝而哀鳴不已。祭祀者便在母駱駝哀鳴處進行隆重的祭奠。可是,等到那峰母駱駝死後,就再也沒人能夠找到成吉思汗的墓葬了。
據《蒙古秘史》記載,蒙古皇族下葬後,先用幾百匹戰馬將墓上的地表踏平,再在上面種草植樹,而後派人長期守陵,直到地表不露任何痕跡方可離開,知情者則會遭到殺戮。由此可見,這種傳說顯然不是空穴來風。
潘照東指出,從六盤山到日蒙聯合考古隊發現墓地的這個地點,路程相當遙遠,盛夏季節,幾千里路,要保證遺體不腐爛,同時過山涉水,還要穿過沙漠,這些問題3天之內很難解決。
潘照東說,按照記載,成吉思汗去世時,拿白色公駝的頂鬃,放在成吉思汗的嘴上和鼻子上,如果不喘氣了,說明靈魂已經附著在這片白色駝毛上,這時遺體就可以處理掉,而把這團駝毛保存在衣冠冢里。據潘照東介紹,上世紀50年代成陵落成時,曾經打開過銀棺,發現了這團駝毛。
朱耀廷說,按照蒙古族的傳統,成吉思汗是「密葬」,不希望讓後人發現,對於後人來講,應該尊重祖先,而且蒙古族子孫也不希望成吉思汗墓被發掘。
潘照東更是語出驚人,「我們以後也很可能找不到確鑿的埋葬地點,也許成吉思汗什麼都沒有留下。我們的思路一直是錯誤的。」當時蒙古人沒有肉身崇拜的傳統,認為人的肉身來自於大自然,去世了也應該回歸大自然。早日安葬,靈魂方可升天。因此,成吉思汗陵供奉的銀棺靈樞中,保存的是成吉思汗逝世時的靈魂吸附物———白公駝頂鬃,而不是成吉思汗的遺骸。
「也許我們後來者一直思路有問題,總是希望挖掘出什麼東西,而實際上根本沒有。」潘照東不贊成大規模挖掘成陵,按照蒙古族傳統,打攪死者靈魂,是對死者的不敬,遺體沒有保存價值,關鍵是靈魂不滅。大規模的考古,已經違反了草原祭祀文化,遭到反對,實際證明,一直也沒有弄出什麼來。
前不久,蒙古國總統巴嘎班迪接受中央電視台記者水均益采訪時說:「根據成吉思汗傳承下來的一個遺囑,也就是他去世時所說的一段話,他說,讓他的陵墓永遠不讓世人知道。因此,我們遵循成吉思汗的這一遺囑。成吉思汗的陵墓到底處在那個方向、處於什麼樣的狀態這一問題,應該就像你問的那樣,使它永遠成為一個謎底似的問題,使那些願意猜謎底的人繼續猜這個謎底吧
『捌』 中國各地古墓遺址
4.1 古文化遺址4.1.1 窯鋪崗窯址名稱:窯鋪崗窯址級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編號:公布時間:1987年9月15日時代:唐類型:古文化遺址地址:江西省余江縣錦江鎮石港村委會窯鋪崗李家與占家村簡介:窯鋪崗窯址位於余江縣錦江鎮石港村委會窯鋪崗李家與占家村。據當地群眾反映,當地古代異常繁榮,一說叫錦溪鎮,又說叫興安鎮,只是在黃巢起兵後,因戰亂而蕭條衰敗,這一帶有古窯址二十一處。李家村旁的丘地上發現的呈龍窯型,發現大量碎碗片與次品碗。同時還發現殘破小高頸青瓷罐一隻,園口鼓腹四系罐一隻,殘破窯具等。秞不及底,呈蟹殼青色,碗中都有五個支點的痕跡。經省文博專家鑒定為晚唐瓷窯。4.1.2 霄沖山遺址名稱:霄沖山遺址級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編號:公布時間:2004年12月27日時代:商周類型:古文化遺址地址:江西省余江縣鄧埠鎮倪桂村委會霄沖倪家村小組簡介:霄沖山遺址位於余江縣鄧埠鎮倪桂村委會霄沖倪家村小組,面積約50多畝,山上栽滿了梨樹等果樹,霄沖山下面有一口大水塘。在霄沖山發現了許多陶片,有籃紋、方格紋、繩紋、曲折紋等,該遺址屬商周文化遺址。4.1.3 象山書院名 稱:象山書院級 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編 號:公布時間:1986年4月時 代:南宋類 型:古遺址地 址:貴溪市第一中學簡 介:象山書院舊址在上清鎮東十里許的應天山。據《貴溪縣志》記載:宋淳熙中(1174—1189)彭世昌與侍郎張運之侄伯強行已等開山結廬,延青田陸子講學,以山形如象,更名象山,齋日:象山精舍,自號象山翁。紹定五年(1232),江東提刑袁廣微以山間不近通道,改建三峰山下之徐岩,具以本未上於朝,有詔賜額「象山書院」。此後,三峰山下的象山書院多次進行修建,並在城內梅花墩和掛榜山建過象山書院,至清末,又在三峰下進行了重新修建,其規制為:講堂五間、文昌官三間,山長居所三間,學員居所三棟15間,象山祠一座10間,文峰塔一座,藏室一座在山岩。現應天山象山書院房舍已盪然無存,遺址難辨。三峰山下的石壁上尚存鐫刻的「象山書院」四個大字,字體為楷書,每字一米見方,山下僅存山岩藏室一座。解放以後。三峰山下象山書院的舊址上已改建為貴溪第一中學。4.1.4路水坑古城牆名 稱:路水坑古城牆級 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編 號:公布時間:1986年4月時 代:清代類 別:古遺址地 址:貴溪市冷水林場桂港工區東北十五華里處簡 介:路水坑古城牆位於本市冷水林場桂港工區東北十五華里處的深山密林中。有條用鵝卵石鋪成的小道沿著小溪曲徑通達。路水坑古城牆用大塊鵝卵石鋪成,堅固結實。長59米,高4米,厚:頂部1米,底部1.5米,中段有一門,高2米,闊1.5米,上端為拱形,如城門。由於城牆修築在兩座高山的陡壁懸崖之間,有一人防守,萬夫莫開之勢。古城牆里50米處有屋基一處,包括圍牆佔地面積約150平方米,似為防守人員居住,再進去3華里,有殘存屋基10多處。《貴溪縣志》無路水坑石城牆記載,在對當地群眾進行調查中,有兩種說法:一說這里是唐王躲番處;二是躲「兩兵」(外國侵略者)而修築的,據此,路水坑古城牆有可能是南明唐王朱聿鍵(年號隆武—1645)或唐王朱聿粵(年號紹武—1646年)而築,也有可能是近代太平天國農民革命軍為防止外國侵略者而築。4.1.5 皮子嶺商代遺址名 稱:皮子嶺商代遺址級 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編 號:公布時間:1986年4月時 代:商代類 型:古遺址地 址:貴溪市河潭鎮毛爐村皮子嶺簡 介:遺址位於本市河潭鎮毛爐村皮子嶺一帶。東西走向,寬約2華里,長5公里,這里屬丘陵地帶,坡緩,向陽,近信江河。由於雨水沖刷,1979年1月,毛爐大隊護林員阮從光發現了暴露地面的石器,後經文物人員考察,在這五平方公里的地帶,共獲取石予8件,石鏃30件,石刀6件,穿孔石刀9件,石斧6件,有肩石斧6件,石錛2件,在這67件文物中,除6件石鏃完好無損外,其他均有不同程度的殘缺。這些石器磨製精細,經考察屬商代遺址,由此可以推知認定,在四千年前就有人在這一帶勞動、守獵、繁衍、生息。該遺址於一九八六年四月,被貴溪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4.2 古墓葬4.2.1江汝壁墓名 稱:江汝壁墓級 別:貴溪市文物保護單位編 號:公布時間:1984年4月時 代:明代類 型:古墓葬地 址:貴溪市金屯鎮南坂村簡 介:江汝壁墓座落在本市金屯鎮南坂村委會螃蟹形村西約50米的一座山丘上。據《貴溪縣志·人物》記載:「江汝壁,字懋谷,號貞齋,正德辛已進士,延試二甲一名世宗朝,歷官左春坊、左諭德兼翰林院修撰,充經筵講官,纂修玉碟,講述太極圖,繼充日講官……,官至詹事府少詹,致仕十有餘年而卒。有《碧洋集》行世。」江汝壁墓建在圓形山包的中央,東南向,兩旁有弧形山嶺,呈螃蟹形。墓外形宏偉,中間有石階通山下,寬5米(現已無存)。兩旁有石俑、石馬、石羊、石獅各一對,造型逼真,工藝精湛,上述石雕雖歷經風雨,但保存完好。此墓於1985年被盜。另該墓原有「江汝壁之墓」石碑一塊和石香爐一座,也無存。4.2.2 明代夏鼎碑名 稱:明代夏鼎碑級 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編 號:公布時間:八十年代時 代 :明嘉靖十八年(1535年)十二月十五日類 型 :古墓葬地 址 :龍虎山上清鎮桂洲村東首簡 介:墓碑坐落在上清鎮東首。碑為漢白玉石刻,碑高3.75米、寬1米、厚0.33米,其中碑頭高0.5米。碑頭有4龍戲珠,明嘉靖十八年(1535)十二月十五日。4.2.3 饒國公吳全節墓名稱:饒國公吳全節墓級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編號:公布時間:1987年9月15日時代:元類型:古墓葬地址:江西省余江縣馬荃鎮青山村委會貫前周家南面簡介:饒國公吳全節墓位於余江縣馬荃鎮青山村委會貫前周家村南面。據《縣志》載,宗師吳全節乃元代壽楊村人,博古通今,元成宗時授「法教嗣師」,元順帝時,贈饒國公爵上卿,死後葬十二都山田村,現僅存石人四具(三具無頭),石馬兩樽,墓早年被盜,僅留墓坑一個。4.2.4 大窩象形山明墓群名稱:大窩象形山明墓群級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編號:公布時間:1987年9月15日時代:明類型:古墓葬地址:江西省余江縣馬荃鎮管坊村委會璜塘姜家東南一公里簡介:大窩象形山明墓群位於余江縣馬荃鎮管坊村委會璜塘姜家東南一公里處,此山原是璜塘姜家村祖墳地,墓群葬於山腰,共有四座墓。第一座為姜明所夫婦合葬墓;第二座為姜石谷夫婦合葬墓;第三座為姜文峰之墓,墓碑刻有「明中憲大夫」;第四座是姜雲木夫婦合葬,墓碑上刻有「明中順大夫」。四墓前後連成一條直線。墓場兩側豎有兩層大石墩,高1.5米,相距40米。姜文峰即薑桂,系明弘治進士,曾任知縣、知府,至浙江左布政。
『玖』 中國哪個省的古墓遺址最多
河南
因洛陽是十三朝古都
開封是七朝古都
地下埋葬了很多帝王將相
『拾』 怎麼判斷某些地方是否存在古墓遺址
從埋藏和保存現狀來說可以分為兩種情況。
一種情況是,遺址的某些部分仍然暴露與地表或剖面上,可以直觀地根據遺存形狀或者包含物的性質(找出人工遺物)來判斷,比如秦始皇陵的封土、長城、大運河,等等。因為農耕、取土等一些人類活動,以及自然侵蝕,有時會把一些遺物從原生位置擾動到地表,這也是判斷是否存在遺址的線索。
另一種情況,遺址基本被埋在地下,地面上沒有痕跡或者有一些線索但無法判斷遺址全貌,這時需要勘探。勘探也分好多種類型。有用人力的,比如挖一個小坑看堆積剖面,又比如用探鏟鑽探帶出少量保持原有堆積層序的土樣,這些或多或少會對遺址造成一定損害。還有主要依賴機器的無損探測,包括遙感和各種物理化學探測設備。還有一種是獨立的外在於古代遺存的證據,比如文獻記載和口述史料某地有某物,這個不屬於考古學方法但在考古工作中常能用到。
常用如下:
1、「望」。就是望氣,看風水,看草木。我國古代社會比較迷信,信奉風水寶地之說,因此,陵墓也多選在風水寶地之中。如依山面水之處,必然是墓葬聚集之地。此外,墓葬周圍的草木甚至泥土,都是是否有墓葬的重要依據。比如,有古墓的地方,由於泥土曾被翻掘和踩踏,莊稼的長勢會比旁邊的差一些。另外,下雪時,不同的地質也會留下不同的痕跡。 遇到群山環抱、清水相繞、山勢綿延起伏、風景秀美的地方,或是土層深厚、氣候乾燥的地方,詳細查看。就可能找到一些大型的、且沒有地面標志的墓葬。
2、「聞」。就是聞氣味,依照氣味的不同來分辨某處是否有墓葬。例如秦漢時期的墓葬中,常被灌注水銀和硃砂用於防腐;而唐宋之後的墓葬牆壁上通常塗抹有青膏泥。據說,有些人有著常人不能及的嗅覺功能,甚至比獵犬還厲害,他們只要用鼻子一聞,就可以根據泥土中的氣味判斷墓葬的年代和是否被盜掘過。有些人甚至可以准確區分出漢代墓葬與唐代墓葬。明清的墓葬則氣味較重,因為時間較晚且大都是磚石結構。「聞」的另一重意義是聽聲音。一般的大型古墓,雖然在埋葬時回填夯實了大量的泥土,但是,由於年代久遠,這些泥土必然會產生自然沉降,有的就出現了外實內空的現象。這種「外強中干」的陵墓一旦受到較大震動,如空中打雷時,就能向地表傳出不同於別處的聲響。經驗豐富者通過這些聲音的細微差別可以判斷出此處是否有陵墓。且不同地質、年代的陵墓所發出的聲音又有不同。
3、「問」。查找陵墓就要多方面匯聚消息源。我國民間傳說中就流傳著許多古墓的故事,在一些較為荒僻、又很適合建陵墓的可以向當地人詢問歷史,出過什麼顯赫人物,有沒有發生過一些奇異現象等。通過與這些人的交談,獲取有關古墓的信息。
4、「切」。就是對地表進行深入詳細的勘察,這也是查找古墓最為重要的環節,不僅能判斷古墓的虛實,還能判斷它的年代、規模、陪葬品的情況等。把洛陽鏟插入地下,通過鏟子帶上來的土層來判斷。若是土層顏色一致、整體和諧,就證明這里的地下未被開掘過,不存在墓葬。若是土層出現了斷層,顏色出現了變化,中間夾雜著不同的五花土,就很有可能存在墓葬。若是帶出的土中有一些金屬、陶片、木屑、硃砂、坑灰等雜質,就說明這里肯定有古墓,並且可以根據金屬、陶片來判斷墓葬所屬的年代。嗅覺靈敏的人還可以根據洛陽鏟帶出的土層氣味來判斷墓葬信息。在洛陽鏟探測的過程中,可以根據手對鏟柄的不同感覺來判斷墓葬的情況。若是手感較輕,則表明為較軟的土層,若手有強烈的震顫感,則表明碰到了什麼堅硬的東西。再根據微小的差別判斷出遇到的是棺槨、岩石還是什麼其他的東西。
上面說的可以是野路子。比如說洛陽鏟就是盜墓賊發明的。不過現在,考古工作者很早以前也開始用這個東西了,算是「制式裝備」。考古工作者,還要通過對一些史書、古籍的研究,判斷某處可能有墓葬的存在。
有時候施工的時候,也可能發現古墓,這個偶然性就很大了,不能靠這個來找尋古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