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批註一到一百回
㈠ 西游記批註前二十回每回5處
第一回 靈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
【夫所謂靈根者,乃先天虛無之一氣,即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之祖氣;儒曰太極,釋曰圓覺,道曰金丹,雖名不一,無非形容此一氣也。真人下筆顯道,首敘天地之數,一元十二會,混飩初分,天開於子,地辟於丑,人生於寅,以明天地人三才,皆自一氣而生也。三才既自一氣而生,則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人得一以靈。是人之靈根,即先天虛無之一氣。這個氣,渾渾淪淪,虛圓不測,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具眾理而應萬事,故謂靈根。此靈根也,以氣言之,為浩然正氣;以德言之,為秉彝之良。此氣此德,非色非空,不有不無,恍恍惚惚,杳杳冥冥,至無而含至有,至虛而含至實,故生於東勝神洲做來國花果山也。】
此山乃十洲之祖脈,三島之來龍,自開清濁而立,鴻蒙判後而成。
【「東」為生氣之方,「勝」者生氣之旺象,「神」者妙萬物而言,即一而神,所謂神州赤縣者是也。「傲來國」者,無所從來,真空之謂,即生氣一神之本體。「花果山」者,花屬陰,果屬陽,開花結果,陰陽兼該,妙有之謂,即兩而化,乃生氣一神之妙用。一神者,「無名天地之始」;兩化者,「有名萬物之母」。「花果山在大海中」者,海為眾水朝宗之處,象一氣為眾妙之門,無德不具,無理不備,為成聖、成佛、成仙之根本,故為「十洲之祖脈,三島之來龍」也。】
內育仙胞,一日迸裂,產一石卵,似圓球樣大。因見風,化作一個石猴
【石為土之精,為堅固賴久之物,卵球為至圓無虧之物;猴屬申,申為庚金,金亦為堅固不壞之物,俱狀先天靈根,其性剛健,圓成無礙,本於一氣,非一切後天滓質之物可比。】
卻似有人家住處一般,真個好所在。
【《悟真》雲「此般至寶家家有,自是愚人識不全」。若有人實見的此寶,即知是仙佛洞天福地,內有大造化,頓悟圓通,天造地設家當現在,如同本得,不予他求,可以安身立命,造化由我,省得受老天之氣矣。】
三陽交泰產群生,仙石胞含日月精。
【地天交《泰》,和氣熏蒸,萬物皆得以成形,形中又含始氣,各具一太極,莫不有先天真一之氣存焉。】
借卵化猴完大道,假他名姓配丹成。
【道本無名,強名曰道;道本無言,言以顯道。故借石猴名姓,配合金丹之道,使人藉此悟彼,追求靈根之實跡耳。】
內觀不識因無相,外合明知作有形。
歷代人人皆屬此,稱王稱聖任縱橫。
【「稱王稱聖任縱橫」者,愚人以此殺身,至人以此成道,若有知者,逆而修之,與天地爭權,與日月爭光,「縱橫逆順莫遮攔,我命由我不由天」矣。】
㈡ 西遊記原著每回批註(每回10-20字)
.取經是個象徵,是指人性走向完滿的過程。取經只是手段,目的是為了自己的完滿。而自己的完滿必須自己達成,因此取經的過程是必要的,這是佛教自度的觀念。人只能靠自己拯救自己,只能靠自己去取經。所以觀音不能把現成的經書朝大唐一丟,而必須要肉眼凡胎的唐僧歷經千辛萬苦。《心經》末尾的咒語,「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娑婆訶」即是此意。
2.取經必須歷經九九八十一難,不夠了還要補,為什麼不讓孫猴子筋斗雲去?因為佛教排斥神通,力量再強也沒有用的,人性的凈化要經歷苦難,要老老實實走,沒有捷徑。不能指望用科技解決人性善惡。人只能靠面對自己的內心,戰勝自己的惡念拯救自己。
3.每個人都是唐僧師徒的合體,每個人都要去取經。唐僧具有信心,他沒有任何本領,但是有著信仰。孫悟空是嗔,八戒是貪,沙僧是痴,平庸就是愚痴。貪嗔痴是每個人都有的,佛教稱為三毒,每個人身上都閃著這三個徒弟的影子,這些要由信仰來引領。
4.沒有任何上天註定的東西。某種意義上講佛教和道教一樣相信我命由我不由天,因為任何事情都是因緣果的和合。任何妖魔鬼怪都是自己心中的魔障,都是幫助自己成長的東西,那些神仙借自己的坐騎下界,不過是為了成就唐僧。妖怪傷害的人,也是有前因後果。人的命運是自己創造的,因為自作自受。所謂的命運不過是前生的業力,都可以用自己這世的行為改變結果。而我們也要明白,昨天就是今天的前生,上一分鍾就是下一分鍾的前生。鳳仙郡王一念善心就可以改變命運,讓米山面山倒塌。這是佛教的粗淺的道理。
5.西天的兩尊者要人事,如果認為這只是諷刺世事那樣的理解我認為太膚淺。唐僧要紫金缽何用?留著紫金缽等著被老鼠咬?(明代金碧峰禪師入空定,無常鬼找他不到,變作老鼠,咬他喜歡的水晶缽,金碧峰入定時身體空掉,但在定中聽到老鼠把弄水晶缽的聲音,立即出走,大叫誰人碰我的水晶缽,無常鬼立即鎖他,禪師知道水晶缽的掛礙令他被無常鬼找到,於是求情許他延期七日,無常鬼走後,金碧峰便把水晶缽打爛,然後入定,臨入定前,在牆上寫下四句偈:欲來找我金碧峰,猶如鐵鏈鎖虛空,虛空若然鎖不得,莫來找我金碧峰。)這個時候還捨不得紫金缽,外物都放不下,何況我執法執?二尊者索要人事僅僅是障眼法,內在一片苦心,果然引來了一排板磚,可嘆。
6.孫悟空是心猿,龍馬是意馬,心猿要加緊箍咒,意馬要收韁,人的心思如同心猿意馬,要自我控制。人不能放縱自己的慾望。這些東西象徵戒。等到了孔子講的「從心所欲不逾矩」,戒就不需要了。所以悟空到了西天,緊箍咒自然脫落。
7.悟空好名,嗔心未除,所以逃不出五行山(五行:貪嗔痴慢疑,財色名食睡),他只有嗔心,所以差點掙出來。被六字大明咒(嗡嘛呢叭咪吽)一壓,徹底壓住。因為五行還只是我執,咒語便是法執,縱破我執,法執難去。由筏上岸難, 上了岸丟掉筏更難。《金剛經》:「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這是佛教的稍微深入一點的道理。
8.其餘的許多細節,比如六賊去無蹤一回,六賊指眼耳鼻舌身意;比如收八戒後烏巢傳《心經》其實是說唐代杭州鳥窠禪師的故事等等,稍微懂點文史哲的人就該能發現,無須贅 言。有的地方是小說家的真真假假,想也用不著多解釋。
就舉這么多例子拋磚引玉吧。
結語:不要以為靠著西方舶來的理性就可以傲視傳統文化,不要以為拿階級社會理論就能評斷一切。沒有傳統文化的根基,進入不了傳統名著的氛圍,站在外面指手劃腳,並不是什麼可取之事。偶來天涯,看到貼子,動了嗔心,唉。五指山,壓人壓得好苦啊。
㈢ 求西遊記原著1–10回的批註
第一回靈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
第二回 悟徹菩提真妙理斷魔歸本合元神
第三回 四海千山皆拱伏九幽十類盡除名
第四回 官封弼馬心何足名注齊天意未寧
第五回 亂蟠桃大聖偷丹反天宮諸神捉怪
第六回 觀音赴會問原因小聖施威降大聖
第七回 八卦爐中逃大聖五行山下定心猿
第八回 我佛造經傳極樂觀音奉旨上長安
第九回 陳光蕊赴任逢災江流僧復讎報本
第十回 老龍王拙計犯天條魏丞相遺書托冥吏
第十一回 游地府太宗還魂進瓜果劉全續配
第十二回 唐王秉誠修大會觀音顯聖化金蟬
第十三回 陷虎穴金星解厄雙叉嶺伯欽留僧
第十四回 心猿歸正六賊無蹤
第十五回 蛇盤山諸神暗佑鷹愁澗意馬收韁
第十六回 觀音院僧謀寶貝黑風山怪竊袈裟
第十七回 孫行者大鬧黑風山觀世音收伏熊羆怪
第十八回 觀音院唐僧脫難高老莊大聖除魔
第十九回 雲棧洞悟空收八戒浮屠山玄奘受心經
第二十回 黃風嶺唐僧有難半山中八戒爭先
第二十一回 護法設庄留大聖須彌靈吉定風魔
第二十二回 八戒大戰流沙河木叉奉法收悟凈
第二十三回 三藏不忘本四聖試禪心
第二十四回 萬壽山大仙留故友五庄觀行者竊人參
第二十五回 鎮元仙趕捉取經僧孫行者大鬧五庄觀
第二十六回 孫悟空三島求方觀世音甘泉活樹
第二十七回 屍魔三戲唐三藏聖僧恨逐美猴王
第二十八回 花果山群妖聚義黑松林三藏逢魔
第二十九回 脫難江流來國土承恩八戒轉山林
第三十回 邪魔侵正法意馬憶心猿
第三十一回 豬八戒義激猴王孫行者智降妖怪
第三十二回 平頂山功曹傳信蓮花洞木母逢災
第三十三回 外道迷真性元神助本心
第三十四回 魔王巧算困心猿大聖騰那騙寶貝
第三十五回 外道施威欺正性心猿獲寶伏邪魔
第三十六回 心猿正處諸緣伏劈破傍門見月明
第三十七回 鬼王夜謁唐三藏悟空神化引嬰兒
第三十八回 嬰兒問母知邪正金木參玄見假真
第三十九回 一粒丹砂天上得三年故主世間生
第四十回 嬰兒戲化禪心亂猿馬刀歸木母空
第四十一回 心猿遭火敗木母被魔擒
第四十二回 大聖殷懃拜南海觀音慈善縛紅孩
第四十三回 黑河妖孽擒僧去西洋龍子捉鼉回
第四十四回 法身元運逢車力心正妖邪度脊關
第四十五回 三清觀大聖留名車遲國猴王顯法
第四十六回 外道弄強欺正法心猿顯聖滅諸邪
第四十七回 聖僧夜阻通天水 金木垂慈救小童
第四十八回 魔弄寒風飄大雪僧思拜佛履層冰
第四十九回 三藏有災沉水宅觀音救難現魚籃
第五十回 情亂性從因愛欲神昏心動遇魔頭
第五十一回 心猿空用千般計水火無功難煉魔
第五十二回 悟空大鬧金<山兜>洞如來暗示主人公
第五十三回 禪主吞餐懷鬼孕黃婆運水解邪胎
第五十四回 法性西來逢女國心猿定計脫煙花
第五十五回 色邪淫戲唐三藏性正修持不壞身
第五十六回 神狂誅草寇道迷放心猿
第五十七回 真行者落伽山訴苦假猴王水簾洞謄文
第五十八回 二心攪亂大乾坤一體難修真寂滅
第五十九回 唐三藏路阻火焰山孫行者一調芭蕉扇
第六十回 牛魔王罷戰赴華筵孫行者二調芭蕉扇
第六十一回 豬八戒助力敗魔王孫行者三調芭蕉扇
第六十二回 滌垢洗心惟掃塔縛魔歸主乃修身
第六十三回 二僧盪怪鬧龍宮群聖除邪獲寶貝
第六十四回 荊棘嶺悟能努力木仙庵三藏談詩
第六十五回 妖邪假設小雷音四眾皆遭大厄難
第六十六回 諸神遭毒手彌勒縛妖魔
第六十七回 拯救駝羅禪性穩脫離穢污道心清
第六十八回 朱紫國唐僧論前世孫行者施為三折肱
第六十九回 心主夜間修葯物君王筵上論妖邪
第七十回 妖魔寶放煙沙火悟空計盜紫金鈴
第七十一回 行者假名降怪犼觀音現像伏妖王
第七十二回 盤絲洞七情迷本濯垢泉八戒忘形
第七十三回 情因舊恨生災毒心主遭魔幸破光
第七十四回 長庚傳報魔頭狠行者施為變化能
第七十五回 心猿鑽透陰陽體魔王還歸大道真
第七十六回 心神居舍魔歸性木母同降怪體真
第七十七回 群魔欺本性一體拜真如
第七十八回 比丘憐子遣陰神金殿識魔談道德
第七十九回 尋洞擒妖逢老壽當朝正主救嬰兒
第八十回 奼女育陽求配偶心猿護主識妖邪
第八十一回 鎮海寺心猿知怪黑松林三眾尋師
第八十二回 奼女求陽元神護道
第八十三回 心猿識得丹頭奼女還歸本性
第八十四回 難滅伽持圓大覺法王成正體天然
第八十五回 心猿妒木母魔主計吞禪
第八十六回 木母助威徵怪物金公施法滅妖邪
第八十七回 鳳仙郡冒天止雨孫大聖勸善施霖
第八十八回 禪到玉華施法會心猿木母授門人
第八十九回 黃獅精虛設釘鈀宴金木土計鬧豹頭山
第九十回 師獅授受同歸一盜道纏禪靜九靈
第九十一回 金平府元夜觀燈玄英洞唐僧供狀
第九十二回 三僧大戰青龍山四星挾捉犀牛怪
第九十三回 給孤園問古談因天竺國朝王遇偶
第九十四回 四僧宴樂御花園一怪空懷情慾喜
第九十五回 假合真形擒玉兔真陰歸正會靈元
第九十六回 寇員外喜待高僧唐長老不貪富貴
第九十七回 金酬外護遭魔蟄聖顯幽魂救本原
第九十八回 猿熟馬馴方脫殼功成行滿見真如
第九十九回 九九數完魔滅盡三三行滿道歸根
第一百回 徑回東土五聖成真
㈣ 西遊記第十三到一百回批註(每回五個批註)
第三回是什麼,大鬧天宮?猴王出世?被壓五指山?唐僧收徒?
㈤ 西遊記第一回賞析批註
《西遊記》第一回的內容簡介
第一回:靈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東勝神洲傲來國海中有花果山,山項上一仙石孕育出一石猴。石猴在所居澗水源頭尋到名為「水簾洞」的石洞,被群猴擁戴為王。又過三五百年,石猴忽為人生無常,不得久壽而悲啼。根據一老猴指點,石猴經南贍訓洲到西牛賀洲,上靈台方寸山,入斜月三星洞,拜見須菩提祖師,被收為徒,起名曰孫悟空。
《西遊記》的第一回,「靈根孕育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講的是美猴王出世,探險水簾洞,成為猴王,繼而歷經寒暑,訪仙尋道,得了名字孫悟空。
在花果山瀑布前,猴群說誰能進去出來且無損傷,就是猴王,大家都在觀望,都在等待,是他縱身一躍,跳入瀑布,發現了水簾洞,而後帶領猴群進入洞中,在眾猴歡天喜地得了這洞天福地的時候,他站出來要求猴群兌現承若,成為了猴王。
這里與其說是探險心,不若說是進取心,他這只外來的猴子想要在猴群立足,還想當猴王,他必須得對未知世界縱身一躍,這一躍,可能是榮華富貴,也能是萬劫不復,但他躍了出去,他成功了。
此後的生活,猴群逍遙自在,無拘無束,朝游花果山,暮宿水簾洞。但即便如此,美猴王還有憂愁,覺得日後若是死了,還得讓閻王管著,很是傷心,居然還流淚了。左右的猴子都說美猴王不知足,說現在他們住在仙山福地,日日飲宴,自由自在,是無量之福分,何必想太多。
但美猴王不甘心,他要元神不滅,他要不入輪回,他要學長生不老的法術。這是不知足嗎?好像是的,但更多的,也是不安於現狀,是要銳意進取的心在激勵著他前行。
於是歷經十數個年頭,美猴王跋山涉水,到了靈台方寸山,到了斜月三星洞,見到了菩提老祖。在菩提老祖問他姓名時候,美猴王回答:「我無性。人若罵我,我也不惱;人若打我,我也不嗔,指賠個禮兒罷了。一生無性。」
猴王把「姓名」的「姓」,理解成了「性格」的「性」,說出了這樣一番話來,美猴王原來還是個好脾氣,打他罵他,他還給你道歉賠不是,你信嗎?但西遊記的第一回就是這么寫的。
不是猴王沒個性,是當時沒有能讓他耍個性的實力!而且他是來求學的,當然得放低身段,當然得講自己個性隨和,說到底,根源還是在他的進取心上,因為想學長生不死的仙術,因為想要進步提升自我,所以能忍受打罵,能堅持獨自漂泊十數載求仙問道。
(5)西遊記批註一到一百回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25歲的和尚玄奘天竺(印度)徒步游學。他從長安出發後,途經中亞、阿富汗、巴基斯坦,歷盡艱難險阻,最後到達了印度。在那裡學習了兩年多,並在一次大型佛教經學辯論會任主講,受到了贊譽。
貞觀十九年(645年)玄奘回到了長安,帶回佛經657部,轟動一時。後來玄奘口述西行見聞,由弟子辯機輯錄成《大唐西域記》十二卷。但這部書主要講述了路上所見各國的歷史、地理及交通,沒有什麼故事。
及到他的弟子慧立、彥琮撰寫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則為玄奘的經歷增添了許多神話色彩,從此,唐僧取經的故事便開始在中國民間廣為流傳。
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會》等,元雜劇有吳昌齡的《唐三藏西天取經》、無名氏的《二郎神鎖齊大聖》等,這些都為《西遊記》的創作奠定了基礎。吳承恩也正是在中國民間傳說和話本、戲曲的基礎上,經過艱苦的再創造,完成了這部偉大的文學巨著。
《西遊記》的作者明代人吳承恩(有爭議)生活在明代的中後期,歷經孝宗弘治、武宗正德、世宗嘉靖、穆宗隆慶、神宗萬曆五個時期。明朝中後期的社會情況和開國之初有很大的不同,政治上階級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正不斷激化,並且日趨尖銳。
思想文化上啟蒙思想興起,人性解放的思潮高漲,市民文學日益蓬勃發展,小說和戲曲創作進入到一個全面繁榮興盛的時期,經濟上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西遊記
㈥ 讀西遊記,每一回一批註
●第一回
東勝神洲傲來國海中有花果山,山項上一仙石孕育出一石猴。石猴在所居澗水源頭尋到名為「水簾洞」的石洞,被群猴擁戴為王。又過三五百年,石猴忽為人生無常,不得久壽而悲啼。根據一老猴指點,石猴經南贍訓洲到西牛賀洲,上靈台方寸山,入斜月三星洞,拜見須菩提祖師,被收為徒,起名曰孫悟空。
●第二回
悟空從祖師學得長生之道、七十二般變化及「筋斗雲」。一日,悟空受眾人挑唆,變為松樹,引起祖師不快,被逐出洞。回到花果山,與佔山妖魔廝斗取勝,帶回被擄的眾猴與物品。
●第三回
悟空使攝法將傲來國庫館里兵器搬進山中,操演群猴。山中妖、獸紛紛拜悟空為尊。悟空向龍王討得重一萬三千五百斤的如意金箍棒。在幽冥界勾掉猴屬在生死簿上的姓名。龍王和閻王表奏玉帝,請伏妖猴。玉帝派太白金星赴花果山招安悟空。
●第四回
悟空被授以「弼馬溫」之官,他得知此官為末等職,回花果山。玉帝命托塔李天王與其子哪吒太子擒悟空。被悟空打敗。金星再次招來悟空。玉帝命造齊天大聖府,讓悟空居住。
●第五回
悟空管理蟠桃園,吃盡園中大桃。又赴瑤池,喝光仙酒;吃盡太上老君葫蘆內的金丹。逃回花果山。玉帝令托塔天王率天兵去捉拿悟空。悟空打退了眾天神。
●第六回
南海觀音徒弟木叉助天王,被戰敗。觀音又薦二郎神。二郎神與悟空大戰,太上老君在天觀戰,丟下金剛套,擊中悟空。眾神押其回上界。玉帝傳旨處死。
●第七回
太上老君將悟空置入煉丹爐燒煉,四十九天後,悟空出來,大鬧天宮。玉帝請來如來佛。孫悟空一路筋斗雲,跳不出佛掌。如來將五指化為大山,壓住悟空。命土地神用鐵丸銅汁飼喂悟空。
●第八回
五百年後,如來佛欲尋一信徒取經,以使佛法永傳東土。觀音率木叉,帶著袈裟、錫杖和金、緊、禁三個箍,駕雲前往。一路上收伏沙悟凈、豬悟能和小白龍;勸化孫悟空,讓他們共保取經人。
㈦ 西遊記原著批註每回5個批註
東勝神洲傲來國海中有花果山,山項上一仙石孕育出一石猴。石猴在所居澗水源頭尋到名內為「水簾容洞」的石洞,被群猴擁戴為王。又過三五百年,石猴忽為人生無常,不得久壽而悲啼。根據一老猴指點,石猴經南贍訓洲到西牛賀洲,上靈台方寸山,入斜月三星洞,拜見須菩提祖師,被收為徒,起名曰孫悟空。
●第二回
悟空從祖師學得長生之道、七十二般變化及「筋斗雲」。一日,悟空受眾人挑唆,變為松樹,引起祖師不快,被逐出洞。回到花果山,與佔山妖魔廝斗取勝,帶回被擄的眾猴與物品。
●第三回
悟空使攝法將傲來國庫館里兵器搬進山中,操演群猴。山中妖、獸紛紛拜悟空為尊。悟空向龍王討得重一萬三千五百斤的如意金箍棒。在幽冥界勾掉猴屬在生死簿上的姓名。龍王和閻王表奏玉帝,請伏妖猴。玉帝派太白金星赴花果山招安悟空。
●第四回
悟空被授以「弼馬溫」之官,他得知此官為末等職,回花果山。玉帝命托塔李天王與其子哪吒太子擒悟空。被悟空打敗。金星再次招來悟空。玉帝命造齊天大聖府,讓悟空居住。
●第五回
悟空管理蟠桃園,吃盡園中大桃。又赴瑤池,喝光仙酒;吃盡太上老君葫蘆內的金丹。逃回花果山。玉帝令托塔天王率天兵去捉拿悟空。悟空打退了眾天神。
㈧ 西遊記1至18回批註
吳承恩的《西遊記》描述了唐僧師徒不辭千辛萬苦艱難險阻,前往「西天」取經的故事.其中第版一回「美猴王出世」權堪稱經典.
西遊記是以美猴王孫悟空的經歷為時間線索的.美猴王出世這一回描寫了孫悟空出世,奮發學習本領的經歷.昭示了孫悟空桀驁不馴的性格與樸素的正義感.可以說為日後孫悟空降妖除魔埋下了伏筆.
㈨ 西遊記批註第十回
第十回 二將軍宮門鎮鬼 唐太宗地府還魂
魏徵與太宗對奕時,夢斬老龍。當晚太版宗夢龍王索命,自此身權心不安而患病。為防鬼祟,他令尉遲恭、秦叔寶夜守宮門。太宗不久亡故,在陰間遇魏徵舊友,現為陰間判官的崔珏。崔珏為太宗添壽二十年。還陽途中,太宗被冤鬼糾纏,散金銀給眾鬼而脫身。
《西遊記》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章回體長篇神魔小說。現存明刊百回本《西遊記》均無作者署名。清代學者吳玉搢等首先提出《西遊記》作者是明代吳承恩 。
這部小說以「唐僧取經」這一歷史事件為藍本,通過作者的藝術加工,深刻地描繪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全書主要描寫了孫悟空出世及大鬧天宮後,遇見了唐僧、豬八戒和沙僧三人,西行取經,一路降妖伏魔,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到達西天見到如來佛祖,最終五聖成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