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盤錦長城遺址

盤錦長城遺址

發布時間: 2020-12-24 23:30:26

⑴ 長城的著名遺跡有哪些

長城著名遺跡有居庸關長城、八達嶺長城、慕田峪長城、司馬台長城、山海關長城、嘉峪關長城等。山海關是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的入海處,現屬山海關境內的長城全長26千米,主要包括老龍頭長城、南翼長城、關城長城、北翼長城、角山長城、三道關長城及九門口長城等地段。素有「天下第一關」的美稱。位於北京昌平境內的居庸關長城是明代長城中最負盛名的雄關之一。自古以來就是北京西北地區的一道屏障。

在15千米的關溝中建關三重,有「天下九塞,居庸其一」之譽。兩側高山聳立,翠峰重疊,峭壁陡不可攀。唐代邊塞詩人高適,在描述居庸關路險關雄時寫道「絕坡水連下,群峰雲其高」,充分道出了居庸關的雄奇險要。這里重巒疊嶂,遍植蒼松翠柏,碧波翠浪。因此,早在800多年前的金章宗欽定此為燕京八景之一,名為「居庸疊翠」。清乾隆皇帝曾親筆書寫「居庸疊翠」四字。

八達嶺長城位於北京延慶縣境內,史稱天下九塞之一,是萬里長城的精華,在明長城中,獨具代表性。八達嶺長城是萬里長城向遊人開放得最早的地段,八達嶺景區以八達嶺長城為主,景區以其宏偉的景觀、完善的設施和深厚的文化歷史內涵而著稱於世。登上這里的長城,可以居高臨下,盡覽崇山峻嶺的壯麗景色。慕田峪長城位於北京市懷柔區境內,距北京城區73千米,是明朝萬里長城的精華所在。慕田峪長城的構築有著獨特的風格,這里敵樓密集,關隘險要,城兩側均有垛口。司馬台長城位於北京市密雲縣東北部的古北口鎮境內,距北京城區120千米,由戚繼光督建。它東起望京樓,西至後川口,全長5.4千米,敵樓35座,整段長城構思精巧,設計奇特,結構新穎,造型各異,堪稱萬里長城的精華。是我國唯一保留明代原貌的古建築遺址

嘉峪關長城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的西端,嘉峪關市區西南6千米處,是明代長城最西端的起點,建於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城關,河西第一隘口,有「天下第一關」的美名,也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一站。城關則是由內城、外城和城壕組成的完整軍事防禦體系。現在看到的城關以內城為主,由黃土夯築而成,外麵包以城磚,堅固雄偉。城關兩端的城牆橫穿戈壁,在這里可以體會到大漠孤城的蒼涼。

山海關

⑵ 草原天路分布著古長城遺址有哪些

草原天路沿線就有6代古長城遺址(包含燕趙、秦、北魏、北齊、金、明6代),因此,這是中國長城最集中的展示之路

⑶ 遼寧省著名景點大全

1.奉國寺

遼金元時期是奉國寺的鼎盛時期,到明清時期僅存大雄寶殿,清代續建六角鍾亭、四角碑亭、無量殿、牌坊、小山門和西宮禪院。奉國寺是中國國內現存遼代三大寺院之一,其標志性古建築——大雄殿是古代遺存最大的佛殿,殿內有世界上最古老、最大的泥塑彩色佛像群。

2.沈陽故宮

位於遼寧省沈陽市,是中國僅存的兩大宮殿建築群之一,又稱盛京皇宮,為清朝初期的皇宮,距今近400年歷史,始建於後金天命十年(1625年)。

3.清昭陵

是清朝第二代開國君主太宗皇太極以及孝端文皇後博爾濟吉特氏、敏惠恭和元妃博尓濟吉特氏的陵墓,佔地面積16萬平方米,是清初「關外三陵」中規模最大、氣勢最宏偉的一座。

位於沈陽(盛京)古城北約十華里,因此也稱「北陵」,是清代皇家陵寢和現代園林合一的游覽勝地。

4.玄貞觀

又名玄帝廟、俗稱上帝廟。中國古代道教宮觀。在營口市蓋州市西大街路北。現存大殿和山門。位於中國東北地區的南部。

5.本溪水洞

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際旅遊洞穴協會亞洲會員單位,是至今發現的世界第一長地下充水溶洞,被贊譽為「鍾乳奇峰景萬千,輕舟碧水詩畫間;鍾秀只應仙界有,人間獨一此洞天」。

(3)盤錦長城遺址擴展閱讀

奉國寺

文物專家杜仙州在調查報告中贊譽「奉國寺大雄殿木構建築,千年仍平直挺健,是中國建築史一項極為光輝的成就。遼代七佛像高大庄嚴,權衡勻整,柔逸俊秀,神態慈祥,極為壯麗。梁架上飛天面相豐頤美悅,色調鮮明絢麗,是國內極為罕見的遼代建築彩畫實例。」

鑒賞家、文物專家楊仁愷在《中國書畫》一書中評價遼代彩繪時指出「奉國寺大雄殿梁架上彩繪依然保存很好,光彩奪目,其中的飛天造型特佳,猶存唐代風標,甚為稀見。」

主持過奉國寺維修工程的國家文物局古建築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楊烈,曾評價奉國寺大雄殿為「中國古代遼(宋)以前保存至今最為宏大和最為完整的單檐四阿頂木構建築,建築規模是中國第一大雄寶殿。」

⑷ 中國境內有哪些古長城遺址

長城,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修築的歷史最早可上溯到西周時期,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互相防守,長城修築進入第一個高潮。秦滅六國後,秦始皇把北方崇山峻嶺上的進行整修和擴建,始有萬里長城之稱。明朝是最後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今天人們所看到的長城多是此時修築。

長城一開始出現並不叫長城,而叫「方城」。《汲冢周書?作雒解》曰:城方千七百三十丈,郛方七百里。齊《考工記》雲: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國就是方形的都城。不僅都城為方形,其他城也為方形。按照周禮天圓地方的思想,周諸侯國的城都是按周天子規定修建的。

楚長城

春秋南陽楚長城是中國最早的長城。從楚國始築長城到《春秋》《左傳》《史記》中一直稱楚長城為方城。因為長期有長城和方城的不同叫法,所以,人們並不認為方城是長城,甚至以為是孤立的城堡或城垣,更不知道楚方城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長城。據《左傳》記載:「僖公四年,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東周列國志》中說:「周惠王二年,楚王回至方城,夜叩城門。」《南陽地區志?方城》說:「楚文王時於方城山(今小頂山)修築長城,曰方城,以守衛其北境,方城縣由此得名。」這是迄今為止,我國關於長城的最早記載。

楚長城從方城縣北起,南至泌陽縣再折向西南唐河縣,對峙著齊國的方向。後在戰爭中不斷展築,西邊沿南召、嵩縣、西峽、內鄉、鎮平鎮,到鄧州市羅庄鄉土谷山止,綿延起伏三四百公里。如今,在內鄉縣、西峽縣、方城縣,還有長城遺跡存在。

趙長城

趙長城橫亘於包頭市轄區的中部的固陽縣境內的大廟村,大約戰國時期的在趙武靈王二十至二十六年修築。它迤邐於陰山南麓的群峰丘陵之中,山南是狹長的土默川平原,水草肥美,古代是兵家必爭之地。站在土築長城之上眺望,可隱約看到這段從大廟起,東向邊牆壕村,西向昆都侖區的古跡。趙長城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

秦長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並滅六國,成為中國地區唯一政權,並改制為帝國。前214年,秦始皇派將軍蒙恬率領三十萬人攻擊匈奴,占據河套,並開始秦、趙、魏、燕各國修築的舊城牆連接起來,從臨洮到遼東綿延萬里,從此始有萬里長城之稱。在修築北方長城的同時,原諸侯國間用以互防的城牆被拆毀。

漢長城

甘肅省安西境內現存漢長城150公里,烽燧70座,城障3處。東起玉門蘑菇灘,沿甘新公路南側,疏勒河北岸,逶迤向西,與敦煌境內的西鹼墩相連。這些漢長城及沿線的城障烽燧,是漢代河西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西漢王朝構建河西乃至整個北方防禦工程的歷史縮影。雖經千百年來的風雨剝蝕,仍然巍然屹立在戈壁荒漠中,堪稱中國保存最為完好的漢長城之一。

北齊長城

北朝的北魏、東魏、北齊、北周對長城進行了修築與增建。泰常八年北魏築長城起自今河北省的赤誠,向西至內蒙古自治區五原縣境,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北魏所築長城,起於北京市居庸關,至山西省河曲縣。

北齊年間修建規模最大,天保三年至天保八年六年時間里,大修長城有五次。至河清二年三月,「齊詔司空斛掉光督步騎二萬,築勛掌城於軹關,仍築長城二百里,置十二戍」。北齊天統元年,「羨以北虜屢犯邊,須備不虞,目庫堆戍東拒於海,隨山屈曲二千餘里,其間二百里中凡有險要,或斬山築城,或湖谷起障,並置立戍邏五十餘所」。今北京市通州區有北齊土長城遺址,為通州區文物保護單位。

隋長城

隋長城遺跡位於鄂爾多斯市鄂托克前旗特布德嘎查境內,長約6.8公里,分為3段,牆體為堆築土牆,呈魚脊狀凸起,寬3米至6米,殘高0.5米至1米,部分遺跡表層散見有灰、黑陶片和繩紋磚瓦殘塊。從航空照片和衛星照片上可以看到,鄂托克前旗隋長城位於明長城大邊和二邊以北,與明長城走向一致。

明長城

從明太祖洪武至明神宗萬曆,明朝對長城經過先後20次大規模的修建。

明代長城西起今甘肅省嘉峪關市,東達今河北省秦皇島市山海關,橫貫今甘肅、寧夏、陝西、山西、內蒙古、河北、北京、天津、遼寧等省、市、自治區,全長約6300多千米,是古代留存下來的最堅固、最完整、氣勢也最雄偉的長城。

明長城部分利用了北魏、北齊和秦漢時期的古長城。牆體建築材料有磚、石、土三種。牆體高低寬窄隨地形的險要形勢而異,山高地險處的牆體相對低窄,平地要沖之處牆體則高大寬闊。此外,長城沿線還建有各種城、關、隘口、敵台、烽火台、堡子等,它們與城牆一起,共同組成了一個完整的防禦體系。

南方長城

南方長城,又稱為苗疆邊牆,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明嘉靖三十三年始築邊牆70里,萬曆四十三年上起王會營、下至鎮溪修建邊牆300多里,天啟三年鎮溪至喜鵲營添築土牆60餘里。苗疆邊牆全長達430餘里。嘉慶二年重修鎮竿鎮邊牆190里。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苗疆掀起革屯運動,湖南省政府廢屯升科,結束了在湘西140多年的苗防屯政制度。邊牆體系被廢棄。

南方長城是中國歷史上工程浩大的古建築之一,它表現了一個朝代的特徵,是研究明清兩代對邊遠少數民族征服統治重要的歷史史料。

⑸ 中國現存的古長城遺跡哪些地方有

記者從山東省文物局獲悉,日前,由山東大學和萊蕪市文物辦組成的山東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隊,在萊蕪南部徂徠山脈一線發現一處大型石牆遺跡。經徒步調查、遺跡清理和文獻解讀,初步確定這是一段魯國的長城遺跡。
新發現的魯長城全長30多公里,由石砌的城牆與城堡組成,城牆現存高度一般在1米左右,高處可達2米以上,厚度為1.2米—2.8米。普查隊員在長城遺跡所經過的山頂及山下關口附近發現多處春秋戰國時期遺址,採集陶片可辨識器形有陶鬲、陶盆、陶罐和豆盤等,年代范圍大多在春秋晚期至戰國時期,山下遺址年代范圍上限可到西周晚期。上述發現說明,此次發現的萊蕪段的長城遺跡,年代應該在春秋晚期至戰國時期。

⑹ 肆州長城遺址內外兩側有幾處障城遺址

第一處是抄三張庄後村障城,位於三張庄後村西北500多米,北距長城5米至10米,長約150米,寬80米,僅存基址。

第二處是閻王壁障城遺址,位於三張庄後村東北800多米,西距三張庄後村障城約1000米。砂岩片石構築,呈不規則四邊形,處於長城遺址外側,南牆借長城牆體。

東牆體長約15米,殘高約為3米,頂寬2米;西牆體長約25米,殘高約為2.4米,頂寬2米;南牆體長約20米,殘高約為1.5米,頂寬2米;北牆體長約22米,殘高約為1.8米,頂寬2.2米。

南高北低,東、西牆體保存尚好。

第三處是尖山峁障城遺址,西距閻王壁障城5000米左右,位於長城內側,北、東兩牆體借長城遺址。略呈長方形,東西長約120米,南北寬約60米,北高南低。

南牆牆體已不存,西牆牆體殘損嚴重,殘高約為一米,頂寬2.3米。北、東牆體殘高1.5米,頂寬2米。

石碣邊牆遺址

⑺ 如今的長城遺址是什麼樣的

從這段遺址還可以看到,築長城的民工和駐兵是把附近的山石一塊塊切割下來,磨平後干內砌在城上,每塊石片重容的約有二三十千克,輕的約有四五千克,這樣干砌起來的長城,歷經千年而不塌。

歷經2200多年的風吹日曬、雨雪沖刷,長城石塊原來所用的青色、半黃色石料,至後來,表面已蒙上了一層黑色、棕黑色的氧化物。站在高處,依然可見這段秦長城順山勢上下。

⑻ 八大樓子長城現存遺址是什麼樣的

前5座敵樓都在上抄升的山脊上,樓和襲樓之間都有連續的邊牆,其中第一、第二樓損毀嚴重,第三樓已塌頂,第四樓尚存部分樓櫓,但敵樓北面側牆已塌。第五樓保存尚可,只是箭窗都已破成大洞。從第五座至第七座敵樓,山勢較緩,有較為明顯的山路。

第六、第七樓都已塌頂。第七樓是這一帶的制高點,海拔約為810米。從這里向西望,西面的山勢盡收眼底。第八樓就掩下面不遠的山窪處,後面是猙獰的山脊連接著的第九,第十樓。最後的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三樓則建在西南面與第十樓隔溝相望的山上,第十二、第十三兩樓相距僅幾十米。

⑼ 古長城遺址位於哪裡

長城(Great Wall)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內周容時期,發生在首都鎬京(今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戲諸侯」就源於此。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互相防守,長城修築進入第一個高潮,但此時修築的長度都比較短。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後,秦始皇連接和修繕戰國長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
中國新疆、甘肅、寧夏、陝西、內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南、山東、湖北、湖南等省、市、自治區都有古長城、烽火台的遺跡。

⑽ 秦長城遺址在什麼地方

秦長城遺址:西起臨洮東三十里鋪的殺王墳,從東峪溝長城坡,上陽山進入渭源縣境內,經地兒坡、樊家灣、文昌宮、秦王寺、石堡子、陳家窪、方家梁、城壕、高咀山、馬家山、下鹽灘、陽山等四個鄉鎮十四個村盤垣三十七公里,從野狐灣進入隴西縣境。
秦長城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也是世界建築上的奇跡,更是我們中華民族輝煌的歷史,燦爛文化的象徵。如今雖然被歷史的風雨剝蝕成了斷垣殘基,但仍以蒼蒼莽莽的氣勢,威武雄渾的壯闊,濃縮成了一種厚實的文化積淀,以永恆的蒼涼和悲壯,永遠留在華夏文明的史冊里。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