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化遺址
⑴ 楚國的發源地丹陽是在何處
丹陽城當在復今陝西商縣制的丹江河谷。
丹陽是楚國最早的國都,關於古丹陽的位置,近代學術界有當塗說、秭歸說、枝江說、丹淅說等說法,現在公認的是丹淅說,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著名荊楚歷史地理學者石泉先生在實地考察的基礎上,率先提出「熊繹所居丹陽城當在今陝西商縣的丹江河谷」的新觀點。周昭王時,屢次出兵南征,迫使楚人沿丹江河谷下徙。到周夷王以前數十年間,楚人終於在丹江下游(今河南省淅川縣境)的「丹、淅之會」,建立起了新都。按照中外歷史上地名隨人遷徙的慣例,新都仍稱作「丹陽」,「荊山」之名也隨楚人的實力所及越過漢水,移植於漢水西南今湖北南漳西北的八十里左右處。
⑵ 吳文化的特點有哪些
它具有以下四方面主要特徵:
1、上善若水,兼容並蓄。
綠浪東西南北水,紅欄三百九十橋。吳地沿江環湖,境內水道縱橫,河港交錯。人民食則稻魚菱藕,居則枕河人家,行則舟橋兩便,業則漁殖蠶桑。在明清時期則成為中國工商業最發達的地區。隨物賦形,融匯百川,吳文化成就其水文化鮮明特徵
2、崇文重教,經世致用。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水同樣賦予了吳地人民聰慧陰柔、崇文尚雅的性格特徵。富而思禮,安而重教。吳地文風興盛,清朝全國114名狀元中,江蘇有49名,近乎其半,其中蘇州籍狀元26名,比例過半。
3、柔中蓄勁,雅不廢俗。
至柔者至堅,吳地水文化中「隱者」和「道家」的元素發展到極致,便呈現出另外一種面貌,誠如明代張溥《五人墓碑記》中普通市民呈現的「激昂大義,蹈死不顧」,猶有先秦時期吳地先民「輕死易發」的遺風。吳地長時期高度繁榮,士農工商等百業融合發展,市民文化和士大夫文化互相影響,則帶來雅俗並舉的別樣風貌。
4、惟精惟新,人巧天工。
「滿眼生機轉化鈞,天工人巧日爭新」,數千年風流繼世、繁華迭代,吳地傳統手工技藝之精緻精雅難以置信,子岡玉,供春壺,是一代大匠「技進乎道」、「匠人匠心」的生動體現。除吳地及國內外博物館藏的豐富珍貴文物外,還有大量的多姿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2)吳文化遺址擴展閱讀:
吳文化是開創江南古文明的源頭,吳泰伯開創的基業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長的一個諸侯國家,吳國具有740年的歷史,是歷史上任何一個諸侯國所不可比擬的。
對真理的追求要比對真理的佔有更為可貴。泰伯浩氣存千古,肝膽留人間。世上有「江南文化始泰伯,吳歌如海源金匱(金匱即今無錫)」之說。
泰伯南下,把周朝的詩歌和無錫地區的土(山)歌結合起來,創造出新的吳歌,促使古老的所謂「荊蠻文化」和北方文化結合而發展成為吳文化,無錫是發祥之地,創出了無數的光輝燦爛的無錫山歌、田歌、村歌、漁歌、圩歌、船歌、情歌......等,這都是泰伯及其後人的豐功偉績。
有史記載可知,無錫是具有3200多年歷史的古城,隨著考古的進展、歷史遺跡的發掘及古文物的研究,可以斷言無錫的古文化還可以推到更遠古的年代,而不只泰伯作吳。
⑶ 吳文化的江南古邑
公元前3208年,泰伯來錫後先在梅里建城。公子光奪取王位後在常州武進雪堰鄉和無錫胡埭鄉一帶建立闔閭城,但這以前若干年吳王僚早已在無錫建造城牆,並大興土木建造吳王宮,宮殿建築群(在今市中心中陽附近大婁巷)。
經春秋戰國的動亂時期,無錫縣城多次毀建,劉邦建立漢王朝(B.C.206年),復建無錫縣城,規模尚小,城圍2里19步,城牆高2丈1尺。
公元前496年,闔閭葬於蘇州虎丘,此後直到公元前473年吳國被越國覆滅。
《吳地傳》記載,大城內有「吳小城,周十二里,其下廣二丈七尺,高四丈七尺。門三,皆有樓,其二增水門二,其一有樓,一增柴路。
秦漢「六尺為步」,闔閭大城內街道、河道寬達30—40米,超過了北方諸侯都城,且條條街河都由陸水八門連通城外。據《史記·春申列君列傳》、張守節《史記正義》注,當時城內已有「四縱五橫」的河道網溝通。
唐代陸廣微《吳地記》「羅城」目有「蘇州城作『亞』字形,城中有大河三橫四直,七縣(蓋指闔閭宮、南城宮、東宮和西宮、射台、華池、華林園、石龍七處王宮、台榭和苑圃)八門,皆通水陸」等記載,與以上史籍所記相符。 闔閭城遺址考古復查最重要的收獲是發現並確認了闔閭大城,根據考古調查和鑽探,闔閭城的築城年代晚於春秋中期,早於漢代,大致為春秋晚期,與吳王闔閭的年代相當,即公元前 515年~前496年之間。闔閭城遺址有郭有城,有完整的宮殿群,且闔閭城遺址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環境亦與歷史文獻的記載相符,根據考古復查,完整地復原了公元前515年~前496年之間春秋時期吳王闔閭的都城。
闔閭城遺址考古復查的另一重要收獲是發現了龍山石城,第一次確認了春秋時期的吳國長城。石城兩面用大石塊壘砌,中部填土,為「石包土」的建築形式。龍山石城的年代與闔閭城遺址相同,具備了「因地形,用險制塞」的基本要素,其建築形制與中山長城相同,可能為年代僅次於楚長城和齊長城的「吳長城」。
2008年9月10日下午舉行的「無錫闔閭城遺址專家論證會」上,國家文物局考古專家組組長黃景略代表專家組在無錫宣布,無錫「闔閭城遺址」可初步認定為公元前515年—公元前496年之間春秋時期一代吳王闔閭的都城,並建議把無錫闔閭城申報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闔閭城是無錫與常州交界處的一處春秋時代古城遺址,東部為無錫市胡埭鎮東城村,西部為常州市雪堰橋鎮城中村。從泰伯奔吳到吳越爭霸,歷時400多年,期間經考古調查或考古發掘的吳國古城有安徽南陵縣牯牛嶺城、蕪湖縣鳩茲城、南京高淳固城、溧陽平陵城、丹陽葛城、武進淹城、無錫闔閭城(吳城)、蘇州木瀆姑蘇城,此外還有文獻記載但至今尚未發現的鎮江朱方城。由於吳國都城王陵沒有確認,近十多年來,各地紛紛開展吳文化探源考古研究,專家們對闔閭城的規模、性質都十分關注。
2004年因為無錫胡埭鎮當地農民挖溝,南京博物院在農民挖溝的西北角進行過小規模的試掘,出土了馬家浜文化、馬橋文化和春秋時期的陶片以及青銅鏃1件。2007年,無錫市抓住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的契機,聘請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張敏帶隊,於當年3月至2008年4月對闔閭城遺址勘探復查,以確認50年來闔閭城遺址的規模和身份。
9月9日,由國家文物局、北京大學、中國社科院考古所、中國建築設計院歷史建築研究所和江蘇、浙江、上海、河南、湖北、山東等地13名專家組成的專家組到達無錫,在經過嚴密的實地考察和資料研究論證後,專家們對無錫闔閭城遺址勘探復查成果給予高度評價。他們認為這次復查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是發現並確認了闔閭大城,完整地復原了闔閭城遺址;復查的另一重要成果是發現並確認了闔閭城遺址周邊的龍山石城和胥山灣,完整地復原了闔閭城遺址的防禦體系。根據勘探復查的結果,闔閭城遺址有郭有城,有完整的防禦體系,符合春秋時期都城的建制,因此可認定闔閭城遺址為公元前515年—公元前496年之間春秋時期吳王闔閭的都城。
⑷ 中國古代農學的成就
《齊民要術》:現存的第一部完整的農書
《農桑輯要》:現存最早的官修農書
《農書》:涉及農業各方面的知識及生產工具的改革
《農政全書》:博古今農學之大全,吸收西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