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昌大佛寺游記
A. 幫我寫一篇新昌大佛寺游記,小學六年級用的450字左右,急用,謝謝啊
車到大佛寺,原來進山門的一條小路已經盪然無存,在人們眼前的是一座高高的城牆,人稱之為「大佛城」,這里也是景區的大門。
進景區大門,行不多久右拐便有一石林,三十多株高大的硅化木,沿著緩緩向上的小路傲立在遊客面前。這些硅化木都是從新昌各地收集到一起的,它們色澤黑褐,紋理清晰,如石如木,據說這些硅化木已有一億年的歷史。它們和周圍的奇崖怪石一起組成天然奇景,倒也令遊客大開眼界,不過讓它和大佛同處一地,似乎讓人感到有點不倫不類。然而,刻在山崖上的一個大大的「壽」字,卻頗受老年遊客的青睞,大家紛紛以此為背景,留下呵呵一笑。
大佛寺,位於浙江新昌城南不到一公里的石城山中,因寺內供有江南第一大佛,故名為大佛寺。大佛寺創建於東晉永和初年,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歷史,在佛教界享有很高的地位,曾經是我國佛學研究和傳播中心之一。李白到此後曾寫過一首詩曰:
新昌名跡寺,登覽景偏幽。僧向雲根老,泉從石縫流。
寒鍾鳴遠漢,瑞象出層樓。至此看無厭,天台覺懶游。
如今的大佛寺已經擴建了很多,新建了不少新的景點,在我的感覺中,聞名天下的江南第一大佛反而在不知不覺中間被淡化了。這些新開發的景點,有些和佛有關,有些則和我佛相去甚遠。如射鵰村則完全是為了拍電影《射鵰英雄傳》而建造的外景,不但和大佛沒什麼關系,而且車來人往還會驚擾了大佛的好夢。
出硅化木石林繼續向前,左首懸崖處有一石窟,謂之卧佛殿,我們沿著棧道拾階而上,不多時,即登卧佛殿。釋迦牟尼躺在須彌蓮花寶座之上,佛身長37米,高9米,依石窟岩體雕刻而成。佛像面如滿月,眼瞼微垂,右手枕於頭部,左手自然合於身側,全身部位勻稱,體態自如,神情安詳,展示出釋迦牟尼圓寂的藝術神韻。據說卧佛殿始建於2003年11月,投資3000多萬元,歷時三年才建成與遊客見面,號稱亞洲第一卧佛。
任何一個旅遊景點,貴在歷史文化的沉澱,這里既有1600多年的彌勒大佛,何必新建釋迦牟尼來此湊熱鬧,更何況,重點只能是一個,多了反而沒有重點了。
站在殿前可憑欄遠眺,露天彌勒遙遙在望,舉目望去,青山連綿,碧水如鏡,黛瓦黃牆坐落於翠綠之中,一縷祥光隱隱籠罩在廟宇之上,令人俗念全無。卧佛殿四周綠蔭繞抱,殿前的鏡湖,清澈見底,群魚遨遊,湖上雕欄石橋,開闊的草坪上種植了名花異木,構成融佛、水、景一體的旅遊休閑佳處。
出了卧佛殿,依然沿著原路而下,不多時來到佛心廣場,所謂佛心廣場只是因為一個「佛」字和一個「心」字。
只見峭壁上鐫刻著高達20米一個的「佛」字,這乃是弘一大師手跡。而山足下刻了巨大的「心」字,則和普陀山的「心」字相似,頗有「抄襲」之嫌。「佛」字岩前建了一個蓮花噴水池,晶瑩的泉水從漢白玉雕成的蓮心中噴出,灑下一片寧靜和清新。繼續向前就看到了大佛寺的山門,這里才進入了名副其實的大佛寺,20年風風雨雨,山門依舊,而游者則從不惑之年已近花甲,未免有今非昔比之感。放生池畔,智者大師塔聳立半山腰。這座石塔是天台宗國清寺開山祖師智顗法師的衣缽塔。隋文帝開皇十七年,法師應詔進京,行至大佛寺,就再也不肯前行,坐在彌勒像前,茶飯不進,只唱著「般若觀音」的歌,終而圓寂。後人建「智者大師法塔」以作紀念。大佛寺院周圍峻崖穿雲,峭壁如削;寺內亭台樓閣,相映成趣,秀樹名木,觸目皆是。沿著青石小徑緩緩前行,右側就是大雄寶殿,可是端坐其上的卻並不是佛祖釋迦牟尼,而是佛祖的大弟子彌勒佛。怪不得大雄寶殿西面有一處摩崖石刻,米芾題字「面壁」二字,卻不是讓僧侶遊人在此面壁思過,而是讓彌勒佛面壁悔錯。因為他居然把大雄寶殿據為己有,安然上座,置佛主釋加牟尼於何地?當然這里的大雄寶殿也因此而比地面矮了幾尺。人家是拾階而上進大雄寶殿,這里卻是拾階而下進大雄寶殿。這里的彌勒雕像乃是依山開鑿的彌勒石窟造像,整個大佛與山體連成一體,雖然歷盡了1600多年滄桑,而我佛依然寶相庄嚴,婉雅俊逸。
新昌大佛寺之文亦堪稱一奇。大雄寶殿五層高閣,最高一層匾額系顏真卿所題「逍遙樓」。第四層為僧蓮根書的「彌勒洞天」。第二層為經學大師俞樾寫的「大雄寶殿」。對這幾塊匾額上的文字,不少遊客往往感到不解。這「逍遙樓」,似乎是道家養性談玄的所在,應和佛家無緣;「彌勒洞天」更可奇,彌勒為佛家,怎麼居道家之「洞天」呢?而「大雄寶殿」,供奉的該是佛祖釋迦牟尼。而彌勒身為佛祖的弟子,怎能直書為「大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