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記兵馬俑
⑴ 寫一篇關於徐州獅子山楚王陵的游記600字(初二水平)
星期天,天高雲淡,秋高氣爽,我們一家三口高高興興地來到了徐州漢文化景區.
徐州漢文化景區位於徐州市東部,風景優美,是以漢文化為特色的全國著名的主題公園,主要包括楚王陵、漢兵馬俑、漢畫像為主題的三個博物館,以及王後陵展廳、水下兵馬俑、劉氏宗祠等景點。其中構造各異的漢墓、栩栩如生的漢畫像石、惟妙惟肖的漢兵馬俑,並稱為「漢代三絕」。
我們首先來到楚王陵,牆壁上有對楚王陵的簡介。看了介紹,我知道了:楚王陵『因山為陵,鑿石為藏』,形制奇特,工程浩大,完全在岩石之中鑿建而成,是一座罕見的特大型西漢諸侯崖洞墓葬。我還知道了楚王陵墓至令還有八大未解之謎。看完介紹,我們沿著階梯往裡走,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天井。天井全是鑿山而建,建在石頭之上,像個小亭子。進入墓道,頓時感到一股股寒氣逼來,左右兩側是側室、耳室、儲藏室、廚房等,墓道里陰森森的,令人害怕,石壁上不時有水珠滴下來。墓道的盡頭是楚王像,看到他那威風凜凜的樣子,令人贊嘆不已。
從楚王陵出來,我們來到了漢兵馬俑,漢兵馬俑共有六條俑坑,出土了各類彩繪陶俑四千餘件,是只由步兵、車兵和騎兵組成的兵馬俑軍陣。那一個個兵馬俑,形態各異,栩栩如生,如同真的一樣,有的手裡拿著刀,有的手裡拿著劍,有的推著車......我彷彿來到了軍營陣地 。
接著,我們又到了水下兵馬俑、棋茶苑、劉氏宗祠......每一個景點都令人贊嘆,每一個景點都是歷史的見證。
最後,我們從漢文化廣場出來,我又回頭看了看楚王像,心想:古代人民真偉大啊!那時沒有起重機、火車,他們是怎麼建成這些名勝古跡,偉大建築的?我要好好學習,長大了解開楚王陵的八大未解之謎。
⑵ 秦始皇兵馬俑 游記400 字左右
在四川、陝西旅遊的最後一站是舉世聞名的秦始皇兵馬俑。2007年4月14日下午,我和老伴在三弟的陪同下,乘坐計程車來到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參觀。這里的氣勢恢宏的仿古建築,規模空前的兵馬俑坑,千姿百態、形神各異的數千件陶俑陪葬品,和真人真馬一樣大小的各種武士俑、戰馬俑、青銅車馬,形態逼真,栩栩如生,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靈,不由得我由衷地贊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中華民族古代文明史的偉大創造。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坐落在距西安市37千米的臨潼縣城東,它南倚驪山,北臨渭水,氣勢恢宏,蔚為壯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5A級旅遊風景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發現秦始皇兵馬俑這一世界奇觀的是幾位農民。在1974年3月,臨潼縣宴寨鄉揚村的幾位農民在距離秦始皇陵1.5千米的樹林里打井時,意外地發現了許多陶人的碎片,還挖到了陶人的頭顱,一位村幹部在檢查打井進度時發現了這一情況,並及時的向臨潼縣文化館進行匯報。此事立即引起陝西省和國家文物部門的重視。經國家批准,歷經數年的發掘,在秦始皇陵東發現了三個大型兵馬俑陪葬坑。三個坑呈品字形排列,總面積達22780平方米,共挖掘出陶俑、陶馬、戰車等文物7400餘件。因而說,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幾個農民發現了這「世界第八大奇跡」。
在一號大坑裡,幾千件兵馬俑整齊排列,它們個個身材高大,一般都在1.80米左右,形態各異,表情逼真。充分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高超的雕塑技術水平。看到這規模宏大的軍陣,不由得使我想像到2000多年以前,橫掃六國,所向披靡,統一中國的秦國軍隊的威武強大。
兵馬俑不僅體現了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兵馬俑更是全世界的一個奇跡!它讓外國人贊嘆,它讓中國人驕傲!
⑶ 兵馬俑游記
西安,中華文明的主要根脈之一,曾做為十三個朝代的都會。無論是建都年數還是代數,在中國的六大古都之中都是首屈一指的,與雅典,羅馬,開羅並稱世界四大文明古都。從藍田遺跡,半坡文化,驪山熢火戲諸侯,到漢唐時期的世界文化中心。八百里秦川大地,數千年來曾上演過多少轟轟烈烈的大事件,又給後人留下了多少嘆息呢? 我們是在早晨七點踏上西安的土地的,出了火車站,就乘車直奔臨潼。臨潼已經劃為西安的一個區,西臨高速早在十數年前就已通車。很快的,前方出現一收費站,灞橋到了。"年年柳色,灞陵傷別"這就是古人的送別所在,橋下也就是八水繞長安之一的灞河了。這里也不知道見證過多少兒女情長,留下了多少千古佳句。導游開玩笑說:"大家把這兩個字倒過來念,橋霸,要從此處過,就要交買路錢了。"笑聲中,我們交了買路錢,很快,臨潼到了。 吃過早餐,我們的第一站就是聞名天下的秦兵馬俑博物館。進了大門,迎面就是一高大的拱形建築,門上幾個大大的篆書:秦兵馬俑博物館一號展廳,頓覺古意盎然,撲面而來。大門內先是一個小廳,陳列著秦陵的地形模擬沙盤,待我們進入大廳,面對著兩千多年前的地下軍陣,雖然我以前也來看過,但是仍然感到深深的震撼。一號坑內肅立著六千多尊真人大小的陶俑,組成一個車兵混合方陣。前三排是前鋒,不著鎧甲,當是敢死隊員,左。右。後方各有一排俑士背對方陣而立,是為左右翼與後衛,可以防止敵人的偷襲。中間則是以戰車為主,前後左右環以重裝步兵的方陣主體了。車兵與步兵可以相互配合,掩護,具有很強的沖擊力和戰斗能力。細看這些俑士,有的在沉思,好象已經勝算在握;有的神情專著,在注視著前方;有的面露微笑,彷彿心懷憧憬;有的面容堅毅,有若已將生死置之度外。一瞬間,我恍惚了,看著牆上的四個大字:夢回秦朝,我彷彿置身於兩千多年前的古戰場,天上彤雲密步,旌旗列列,地上戰馬蕭蕭,車輪滾滾,千軍競發,耳旁鼓聲隆隆,腳步蹋蹋。待得鼓聲稍停,天崩地裂一陣吶喊,勇士們排山倒海般沖向敵陣,大軍到處,所向披靡,如千鈞之重,擊於鳥卵。"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有這樣一支軍隊,六國如何不臣服,有這樣一支軍隊,天下怎能不歸秦?! 我們環繞俑坑一周,細細觀察,不停贊嘆著。坑的最後是一平地,那是考古工作者修復殘俑的所在,我們可以看到一些還未修復完整的陶俑和陶馬立在那裡,好象在訴說著兩千多年間的世事變化,人間滄桑。 我們從一號坑出來,走進三號坑,這里的面積小的多,有一乘馬車居中,南北廂房分居左右。陶俑也多兩兩相對,呈夾道式排列,而且兵器也多為以殳為主的儀仗兵器。所以可以判斷這就是大軍的指揮部。"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的帷幄就是指這里了。在南北廂房中分別發現了鹿角和動物朽骨,可推斷是在這舉行過占卜或軍祭所留下的。
二號坑的面積不到一號坑的一半,但兵種卻比一號坑復雜,是由車兵。騎兵。駑兵和混編兵種四個小陣組成的一個大陣。四個小陣即可以獨立作戰,又能在很短時間內集結成一個大陣,具有很強的機動性和靈活性。一旦與敵人交鋒,弩兵又可分為跪射和立射兩個梯隊,輪番射擊,遠距離打擊敵人,能給予敵人很大的殺傷。車兵和騎兵可以沖散敵陣,再輔以步兵掩護,沖鋒陷陣,當如反掌也。由此來看,二號坑應該是秦王的一支快速反應部隊了。在二號坑出土的一些俑身上,還能看到殘留的色澤,一號坑和三號坑出土的時候,俑身上也有顏色的,只是現在已經脫落了,只留下陶的本色。從二號坑俑身殘留的顏色可以看出,秦兵的衣服並不都是黑色,這對史記中的記載:"秦。。。。。。。衣服節旗皆尚黑"提出了疑問。二號坑現在還屬於邊挖掘,別修復,邊展出的階段,等全部陶俑抖落歷史的塵埃,重見天日的時候,不知道又要帶給我們多少驚奇呢? 其實除了一二三號坑外,還有一個四號坑,只是四號坑裡沒有一件陶俑,是一個空坑。據專家推測,四號坑未及建成,秦已滅亡了,所以只留下一個空坑,也給後人留下了無窮的遐想。 參觀秦俑,當然不能錯過被譽為"青銅之冠"的銅車馬。我們拾級而下,進入秦俑文物展廳,廳內人頭攢動,圍繞著兩輛二分之一實物大小的銅車馬,驚嘆聲,快門閃動聲不絕於耳。是啊,當兩千多年前皇帝的架車再現你的眼前,你除了贊嘆,還能說出什麼呢?大到車蓋,架俑,小到酒壺,箭,弩,乃至車上的紋飾,都纖毫畢現,每輛車的右驂馬頭上都有纛,表明這是皇家專用,車上的一面龍紋盾,更是首次發現的秦盾實物。一號立車上的傘蓋支撐也是暗藏子母連環扣,可以根據太陽的方位不同而加以調節傘蓋的方位,便於遮陽擋雨。二號安車內可供坐卧,門在車的後部,左右都有車窗,車窗裝有擋板,可以從里向外觀察,而外面則很難看到車內的情景。 整個銅車馬由數千個零件構成,不僅有青銅,還有金。銀製件,真是古代冶金鑄造上的奇跡。有些工藝兩千多年前的古人是如何完成的?至今還不得而知。 從兵馬俑出來,我們路過秦始皇陵,高大的封土堆經過兩千多年風雨的侵蝕和人為的破壞,已經降低了不少。秦人最傑出的智慧之果就埋藏於封土之下的地下宮殿中,在那裡,可能藏著很多謎底。
回答人的補充 2009-06-14 18:40
是秦兵馬俑可能是被項羽率領的軍隊焚毀的。據《漢鋤、《史記》、《水經注》等史籍記載,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但上述史書中並沒有一個字明確記述項羽軍隊焚毀秦兵馬俑之事,甚至連秦兵馬俑的字樣都沒提到。因而,把燒兵馬俑的罪過加在項羽的頭上,只能是後人的猜測罷了。三是兵馬俑坑中的火是因為坑內的陪葬物等有機物腐敗產生沼氣,自燃而造成的。但是,同樣的俑坑,同樣的環境條件為什麼只燒了一、二號坑而三號坑卻沒有起火呢?這也沒有科學的根據。
⑷ 寫一篇參觀記或游記500字寫秦兵馬俑寫的很好的一篇作文
暑假裡,我和爸爸、媽媽到西安旅遊,參觀了被世人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秦兵馬俑博物館。那天上午,我和爸爸、媽媽坐上了開往西安的火車,到了西安站,我們坐車去了秦兵馬俑博物館。兵馬俑博物館位於西安市東郊的臨潼區,距西安市大約20多公里。一路上,沿途秀麗的城市風光,郊外大片大片的石榴園,掛滿青黃柿子的柿子園,從車窗前一掠而過,漂亮極了。美麗的風光引起了車上遊客們的「嘖嘖」贊嘆。
汽車開到了博物館門前,來這里旅遊人可真多啊!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中國人。外國人,一群群。一隊隊,絡繹不絕。一進大門,迎面一座巨大的拱形建築物首先映入我的眼簾。我們先進了第一個俑坑,我問爸爸:「怎麼這么多陶俑?」爸爸說:「這只是第一個俑坑,三個俑坑有近8000個傭人,現在出土的只有幾百個。這些傭人中包括有將軍俑、武士俑、文官俑、車馬俑、軍吏俑等等。他們身份不同,裝束不同,神態也不同。我仔細觀察,那些方陣隊伍最前面的一定是將軍俑,他們一個個頭戴金盔,身披鎧甲,手握寶劍,威風凜凜。後面那些沒有盔甲的,一個個挺胸而前,目視前方,精神抖擻,一定是武士俑。跟隨導游阿姨小紅旗,我們又來到了戰車俑坑,我彷佛一下子走進了2000多年前的古戰場,戰車滾滾、萬馬嘶鳴。健壯的馬匹,拉著戰車上秦國的勇士馳騁疆場的壯觀場面。戰馬造型逼真;勇士們神態各異,或站、或蹲,摩權擦掌,強弩待發,壯觀極了。最讓我驚嘆的是秦國軍隊的軍事指揮部和後勤保障系統。各級指揮分列,布局合理,等級分明;後勤物資存儲豐富,堆放整齊。無不顯示出秦國軍隊的強大,國家的富裕。導游阿姨說:「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最富裕的國家」。我想:這么宏偉壯觀的巨型工程,在科學技術還不發達的封建社會,全靠民工勤勞的雙手建造。這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才能和智慧,同時也反映了封建帝王的奢侈與浪費。
下午,我懷著戀戀不舍的心情離開了。我想:中華民族不愧是一個有著燦爛文化的偉大民族,中華民族一定會立足於世界民族林的!
⑸ 參觀秦兵馬俑(游記)400字
巍巍華夏,幅員遼闊,山川壯麗,文明古國,歷史悠久的它,就是中國!
朋友,當你聽到回西安時,你一定會答想到秦始皇陵兵馬俑吧!它可是中國人民的驕傲。
去年夏天,我和爸爸一起來到西安參觀了世界第八大奇跡———秦始皇陵兵馬俑。
剛進展廳,我就被那氣狀各異的兵馬俑吸引住了,那些兵馬俑用「惟妙惟肖」這個詞來形容也形容不過。你看那兵馬俑的臉部都不一樣,有國字臉•用字臉•甲字臉•申字臉•風字臉•由字臉等等8種基本類型,這些兵俑的面部表情也各部相同,喜怒華考|zk168哀樂都顯現出來了,真可謂千人千面,千姿百態呀!
往右看,一個高大威武的將軍俑展現在我的眼前,只見他氣宇軒昂,留著一把長胡須,顯得儒雅穩健。牌上寫著它是俑種級別中最高者,我還知道了,到目前為止,所有俑中只有七個將軍俑。將俑與武俑,兵俑的最大區別是頭戴易鳥冠。然而,不管是將俑,武俑,還是兵俑,他們個個都精神抖擻,顯得很威武。
走出博物館,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我為中華名族輝煌的過去驕傲,為她繁榮的今天感到驕傲,更為中華人民燦爛的明天喝彩。
⑹ 高懸賞!急求兵馬俑游記 800-------1000字左右,急急急!!!
西安,中華文明的主要根脈之一,曾做為十三個朝代的都會。無論是建都年數還是代數,在中國的六大古都之中都是首屈一指的,與雅典,羅馬,開羅並稱世界四大文明古都。從藍田遺跡,半坡文化,驪山熢火戲諸侯,到漢唐時期的世界文化中心。八百里秦川大地,數千年來曾上演過多少轟轟烈烈的大事件,又給後人留下了多少嘆息呢?
我們是在早晨七點踏上西安的土地的,出了火車站,就乘車直奔臨潼。臨潼已經劃為西安的一個區,西臨高速早在十數年前就已通車。很快的,前方出現一收費站,灞橋到了。"年年柳色,灞陵傷別"這就是古人的送別所在,橋下也就是八水繞長安之一的灞河了。這里也不知道見證過多少兒女情長,留下了多少千古佳句。導游開玩笑說:"大家把這兩個字倒過來念,橋霸,要從此處過,就要交買路錢了。"笑聲中,我們交了買路錢,很快,臨潼到了。
吃過早餐,我們的第一站就是聞名天下的秦兵馬俑博物館。進了大門,迎面就是一高大的拱形建築,門上幾個大大的篆書:秦兵馬俑博物館一號展廳,頓覺古意盎然,撲面而來。大門內先是一個小廳,陳列著秦陵的地形模擬沙盤,待我們進入大廳,面對著兩千多年前的地下軍陣,雖然我以前也來看過,但是仍然感到深深的震撼。一號坑內肅立著六千多尊真人大小的陶俑,組成一個車兵混合方陣。前三排是前鋒,不著鎧甲,當是敢死隊員,左。右。後方各有一排俑士背對方陣而立,是為左右翼與後衛,可以防止敵人的偷襲。中間則是以戰車為主,前後左右環以重裝步兵的方陣主體了。車兵與步兵可以相互配合,掩護,具有很強的沖擊力和戰斗能力。細看這些俑士,有的在沉思,好象已經勝算在握;有的神情專著,在注視著前方;有的面露微笑,彷彿心懷憧憬;有的面容堅毅,有若已將生死置之度外。一瞬間,我恍惚了,看著牆上的四個大字:夢回秦朝,我彷彿置身於兩千多年前的古戰場,天上彤雲密步,旌旗列列,地上戰馬蕭蕭,車輪滾滾,千軍競發,耳旁鼓聲隆隆,腳步蹋蹋。待得鼓聲稍停,天崩地裂一陣吶喊,勇士們排山倒海般沖向敵陣,大軍到處,所向披靡,如千鈞之重,擊於鳥卵。"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有這樣一支軍隊,六國如何不臣服,有這樣一支軍隊,天下怎能不歸秦?!
我們環繞俑坑一周,細細觀察,不停贊嘆著。坑的最後是一平地,那是考古工作者修復殘俑的所在,我們可以看到一些還未修復完整的陶俑和陶馬立在那裡,好象在訴說著兩千多年間的世事變化,人間滄桑。
我們從一號坑出來,走進三號坑,這里的面積小的多,有一乘馬車居中,南北廂房分居左右。陶俑也多兩兩相對,呈夾道式排列,而且兵器也多為以殳為主的儀仗兵器。所以可以判斷這就是大軍的指揮部。"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的帷幄就是指這里了。在南北廂房中分別發現了鹿角和動物朽骨,可推斷是在這舉行過占卜或軍祭所留下的。
⑺ 西安兵馬俑游記2500字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坐落在距西安37千米的臨潼縣城東,南倚驪山,北臨渭水,氣勢宏偉,是全國重點的文物保護單位。 1974年,在秦始皇帝陵東發現三個大型陪葬的兵馬俑坑,並相繼進行發掘和建館保護。三個坑成品字形,總面積22780平方米,坑內置放與真人馬一般大小的陶俑陶馬共約7400餘件。三個坑分別定名為一、二、三號兵馬俑坑。 一號坑最大,坑深5米,面積14260平方米,坑內有6000餘陶人陶馬,井然有序地排列成環形方陣。坑東端有三列橫排武士俑,手執弓弩類遠射兵器,似為前鋒部隊,其後是6000鎧甲俑組成的主體部隊,手執矛、戈戟等長兵器,同35乘駟馬戰車在11個過洞里排列成38路縱隊。南北兩翼的後衛部隊。二號兵馬俑坑平面呈曲尺形,面積6000平方米,是一坐西朝東,由騎兵、步兵、弩兵和戰車混合編組的大型軍陣。大致可分為弩兵俑方陣,駟馬戰車方陣,車步、騎兵俑混合長方陣,騎兵俑方陣四個相對獨立的單元。共有陶俑陶馬1300餘件,戰車80多輛,並有大量金屬兵器。三號兵馬俑坑平面呈凹字形,面積約520平方米,它與一、二號坑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似為統師三軍的指揮部,出土68個陶俑和4 馬1 車。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上是中國最大的古代軍事博物館。俑陣經發掘對外開放後便轟動世界。1978年,前法國總理希拉克參觀後說:"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跡,秦俑的發現,可以說是八大奇跡了。不看金字塔,不算到埃及,不看秦俑,不算到中國。"從此秦俑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兵馬俑多用陶冶結合的方法製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蓋一層細泥進行加工刻劃加彩,有的是先燒後接,有的是先接再燒。其實當年的兵馬俑各個都有鮮艷和諧的彩繪。我們發掘過程中發現有的陶俑剛出土時局部還保留著鮮艷的顏色,出土後由於空氣乾燥,顏色就慢慢地脫落了。現在能看到的只是殘留的彩繪痕跡。兵馬俑的車兵、步兵、騎兵列成各種陣勢。整體風格渾厚、健美、洗練。如果仔細觀察,臉型、發型、體態、神韻均有差異:陶馬有的雙耳豎立,有的張嘴嘶鳴,有的閉嘴靜立。所有這些秦始皇兵馬俑都富有感染人的藝術魅力。
秦始皇兵馬俑(一說為宣太後)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俑坑布局合理,結構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東西向的承重牆,兵馬俑排列在牆間空檔的過洞中。秦陵內共有3個兵馬俑坑,呈品字形排列。秦始皇一號俑坑,呈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約5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門道。俑坑中最多的是武士俑,身高1.7米左右,最高的1.9米。陶馬高1.5米左右,身長2米左右,戰車與實用車的大小一樣。人、馬車和軍陣是通過寫實手法的藝術再現。秦俑大部分手執青銅兵器,有弓、弩、箭鏃、鈹、矛、戈、殳、劍、彎刀和鉞。青銅兵器因經過防銹處理,埋在地下兩千多年,至今仍然光亮鋒利如新,它們是當時的實戰武器,身穿甲片細密的鎧甲,胸前有綵線挽成的結穗。軍吏頭戴長冠,數量比武將多。秦俑的臉型、胖瘦、表情、眉毛、眼睛和年齡有差異。
統一六國之後秦國實行全國徵兵制,兵源來自全國各地,這恐怕是他們在臉型、表情、年齡上有差別的主要原因。工匠們用寫實的藝術手法把它們表現得十分逼真,在這個龐大的秦俑群體中包容著許多顯然不同的個體,使整個群體更顯得活躍、真實、富有生氣。縱觀這千百個將士俑,其雕塑藝術成就完全達到了一種藝術美的高度。無論是千百個形神兼備的官兵形象,還是那一匹匹躍躍欲試的戰馬塑造都不是機械的模仿,而是著力顯現它們「內在的生氣、情感靈魂、風骨和精神。」絕大部分陶俑形象都充滿了個性特徵,顯得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氣。俑坑發現種類齊全,數量空前的青銅兵器極大地豐富了秦兵器研究的領域,其中長鈹,金鉤等都是兵器考古史上的首次發現。兵器鑄造的標准化工藝、兵器表面防腐處理技術的發現和研究填補了古代科技史研究的空白。而秦俑的設計者為了再現2000年前的秦軍「奮擊百萬」氣吞山河的磅礴氣勢,他們不僅僅在於追求單個陶俑的形體高大,而且是精心設計了一個由8000餘件形體高大的俑群構成一組規模龐大的軍陣體系。右側為一個巨大的方陣,左前方為一個大型疏陣,左後方則是指揮部。那數千名手執兵器的武士,數百匹曳車的戰馬,一列列、一行行,構成規模宏偉、氣勢磅礴的陣容。有的頭挽發髻,身穿戰袍,足登短靴,手持弓弩,似為沖鋒陷陣的銳士;有的免盔束發,身穿戰袍,外披鎧甲,手持弓弩,背負銅鏃,似為機智善射的弓箭手;有的頭戴軟帽,穿袍著甲,足登方口淺履,手持長鈹,似為短兵相接的甲士。
還有身穿胡服,外著鎧甲,頭帶軟帽,足登短靴,一手牽馬一手提弓的騎士;有頭帶長冠,兩臂前伸,雙手握髻,技術熟練的御手;有頭戴長冠,穿戰袍,著長甲,手執無鉤的下級指揮官;有頭戴鶡冠,身著彩色魚鱗甲,雙手扶劍,氣度非凡的將軍。這栩栩如生的千百個官兵形象,尤其在神態、個性的刻畫方面,顯得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氣。如將軍俑的形象:身材魁梧,身著雙重短褐,外披彩色魚鱗甲,頭帶雙卷尾長冠,昂首挺胸,巍然佇立,有非凡的神態和威嚴的魅力。一般戰士的神態:有的嘴唇努起胡角反卷,內心似聚結著怒氣;有的立眉圓眼,眉間的肌肉擰成疙瘩,似有超人的大勇;有的濃眉大眼,闊口厚唇,性格憨厚純朴;有的舒眉秀眼,頭微低垂,性格文雅;有的側目凝神,機警敏銳;有的昂首靜思,有的低首若有所思,兩者雖然得刻畫一個「思」字,由於表現手法不同,前者給人的印象是氣宇軒昂略帶傲氣,後者沉靜文雅。秦俑表現的是古代軍事題材,它既沒有選擇兩方交戰、將士廝殺的戰爭場面,也沒有選擇將士修整屯兵防守的場面。而是捕捉了將士披甲,直兵列陣地,嚴陣以待的臨陣場面。盡管我在這個井然有序的靜態軍陣營,藝術家們在單個陶俑的雕塑上,還是力求「偶動與靜之中」。使那一件件披甲之銳的武士俑昂眉張目,肅然佇立,神態堅定而勇敢,他們好似整裝待發,又好似處於臨戰狀態,還有那一件件駕車的御手俑,雙臂前伸,緊握髻繩,目視前方,待命而發;那一匹匹曳車的陶馬,兩耳豎立,雙目圓睜,張鼻嘶鳴,躍躍欲試;那一件件騎士俑,右手牽馬,左手提弓,機警的立於馬前,一旦令下,就將馳騁疆場。正是由這千百個充滿生氣、神態各異的陶俑構成整體靜態的軍陣地,達到了一種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靜極則生動,愈靜則愈動」。惟有這種靜態的軍陣才能使人們感到軍陣巨大威懾力的深淺莫測。這樣恢宏的陣列,宏偉的構圖,空前絕後,無與倫比。
秦始皇二號俑坑呈曲尺形,位於一號坑的東北側和三號坑的東側,東西長96米,南北寬為84米,總面積約為6000平方米。坑內建築與一號坑相同,但布陣更為復雜,兵種更為齊全,是3個坑中最為壯觀的軍陣。它是由騎兵、戰車和步兵(包括弩兵)組成的多兵種特殊部隊。二號坑建有1.7萬平方米的陳列大廳,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功能最齊全的現代化遺址陳列廳。二號坑有陶俑陶馬1300多件,戰車80餘輛,青銅兵器數萬件,其中將軍俑、鞍馬俑、跪姿射俑為首次發現。二號坑東、西兩端各有4個斜坡門道,北邊有2個斜坡門道,俑坑坐西面東,正門在東邊。坑內布局分為4個單元。 第一單元,位於俑坑東端,四周長廊有立式弩兵俑60個,陣心由八路面東的160個蹲跪式弩兵俑組成。弩兵採取陣中張陣的編列,立、跪起伏輪番射擊,以彌弩張緩慢之虞。 第二個單元,位於俑坑的右側,由64乘戰車組成方陣(車系木質,僅留遺跡)。每列8乘,共有8列。車前駕有真馬大小的陶馬4匹。每車後一字排列兵俑3個,中為御手拉馬轡,另兩個分別立於車左和車右,手持長柄兵器。 第三單元,位於中部,由19輛戰車,264個步兵俑和8個騎士俑組成長方形陣,共分3列。每匹馬前立騎士俑一個,一手牽馬韁,一手作拉弓狀。每乘車後除三名車士外,還配有8~36個步兵俑。 第四單元,位於軍陣左側,108個騎士俑和180匹陶鞍馬俑排成11列橫隊,組成長方形騎兵陣。其中第1、3列為戰車6輛。每匹馬前,立胡服騎士俑一個,右手牽馬,左手拉弓。而俑坑內的108件騎兵俑是我國考古史上首次發現的數量眾多的古代騎兵的形象資料。在服飾裝束及高度等方面都是嚴格模擬古代騎兵的戰時形象。與步兵、車兵俑顯然不同。它頭戴圓形小帽,帽子兩側帶扣系在頜下,身著緊袖、交領右衽雙襟掩於胸前的上衣,下穿緊口連襠長褲,足磴短靴,身披短而小的鎧甲,肩上無披膊,手上無護手甲。衣服具有短小輕巧的特色,鎧甲顯得簡單而靈活。騎兵俑特殊的裝束也與騎兵的戰術特點密切相關。
而銅車馬的出土使世人耳目為之一新。其工藝之復雜,作之精巧,技藝之卓越無不令人驚嘆。秦陵二銅車是一種帶有篷蓋的豪華車,車輿接近正方形,它寬78厘米,進深88厘米,其寬度僅比一號車長4厘米,可進深較之一號車長40厘米。二號車輿上罩著一塊類似於龜蓋狀的篷蓋。大篷蓋不僅將車輿全部罩了起來,甚至連車輿前邊的「駕駛室」也遮蓋起來,形成封閉式的車輿。以便車主與「駕駛員」傳遞命令。二號銅車屬於小轎車類型。車主既可以坐乘,也可以卧息。如果躺在這樣寬敞、舒適、豪華的車輿內,完全可以享受到一種「軟卧車」的舒服感。既使遠行千里也可以消除長途顛簸的疲勞。二號車車內設備更富有特色。車輿內曝有彩繪精美的軟墊。考古專家曾在車輿底部發現一塊方形大銅板,其大小幾乎與輿論輿論底尺寸相當,銅板表面彩繪著各種鮮艷的幾何形圖案花紋,下面四角和中部有8個3厘米高的銅支釘支撐。這塊彩繪大銅板無疑就是古車上的「文茵」,類似於一種軟墊製品。如果車中鋪設雙重文茵,一定更加平穩而舒適,其功能無異於現代的「軟卧車」。可以說二號車屬於我國最早的「軟卧車」模型。考古專家經過仔細清理發現二號銅車馬總共由3462個鑄件組成,其中銅鑄件1742件,金鑄件737件,銀鑄件983件。總重量達1241公斤,其中金鑄件3公斤多,銀鑄件,4公斤多。一號銅車馬鑄件的數量也不會相差太遠。兩乘車加起來不少於5000多個零部件,尤其令人拍手叫絕的是這里所有的零部件全部是鑄造成型。而這5000多個零部件無論是大至2平方米以上的篷蓋、傘蓋及車輿、銅馬、銅俑等,還是不足0.2平方米的小攸勒管都是一次鑄造成型。就拿篷蓋與傘蓋的鑄造來說,它不僅面積大,而且薄厚不一,厚的地方為0.4厘米,薄的地方僅有0.1厘米,再加上篷蓋、傘蓋,都有一定的弧度,這樣難度大的篷蓋、傘蓋能一次性澆鑄成功,不要說在2200年前的秦代,就是在科技發達、設備齊全的今天也並非易事。銅馬和銅俑的鑄造也令我們當代的工程師望塵莫及。我們發現8匹銅馬、兩個御官俑的鑄造都達到了惟妙惟肖的程度,無論是整體造型,還是神態、性格、氣質的刻劃都可以與秦俑坑那雕塑最好的將軍俑相媲美。銅馬、銅俑鑄造如此准,形神兼備實為罕見。比如銅馬的籠頭,它是由82節小金管和78節小銀管連接起來,每節扁狀金銀管長僅0.8厘米,一節金管與一節銀管以子母卯形式相連接,其精細和靈活程度較之現代的表鏈毫不遜色。經令人感到驚奇的是那馬脖子下懸掛的纓絡,這些纓絡全是採用一根根細如發絲的銅絲製作的。專家們用放大鏡反復觀察,驚奇地發現銅絲表面無鍛打痕跡,粗細均勻,表明很可能是用拔絲法製成。尤其是以銅絲組成的鏈環,是由銅絲兩端對接焊成,對接面合縫嚴密。如此纖細的銅絲(0.5毫米)到底是用什麼方法製作?採取什麼樣的工藝焊接?目前還是一個謎團。總之,銅車馬的鑄造工藝堪稱古代青銅冶鑄方面了不起的奇跡。試想當時沒有車床,更沒有現代化的冶鑄設備,鑄造出如此精美的金、銀、銅大小規格不同的車馬部件實在是一項偉大的創舉。秦始皇兵馬俑二號俑坑出土的總之,秦俑二號坑出土的弓箭手、輕車兵、騎兵俑等,首次為我們展示了2200年前的古代騎兵、輕車兵和弓箭手的形象資料,在古代軍事史的研究方面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秦始皇三號俑坑位於一號兵馬俑坑西端北側,與二號兵馬俑坑東西相對,南距一號坑25米,東距二號坑120米,面積約為520平方米,呈凹字形,門前有一乘戰車,內有武士俑68個。從3號坑的布局看,似為總指揮部,統帥左、右、中三軍。三號俑坑號的陶俑大部分沒有頭,陶馬馬頭也同樣殘缺不全,甚至有的殘破陶片坑內也不見蹤影。由此不難看出,三號俑坑曾遭受過嚴重的人為破壞。三號俑坑對於古代軍事史的研究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春秋戰國之前的戰爭,指揮將領往往要身先士卒,沖鋒陷陣,所以他們常常要位於卒伍之前。春秋戰國時期隨著戰爭規模的增大,作戰方式的變化,指揮者的位置開始移至中軍。秦代戰爭將指揮部從中軍中獨立出來,這是軍事戰術發展的一大進步。指揮部獨立出來研究制訂嚴密的作戰方案,更重要的是指揮將領的人身安全有了進一步的保證。這是古代軍事戰術發展成熟的重要標志。三號秦坑是世界考古史上發現時代最早的軍事指揮部的形象資料。建築結構,陶俑排列,兵器配備,出土文物都有一定的特色。它提供了研究古代指揮部形制、卜占及出戰儀式,命將制度及依仗服的服飾、裝備等問題的珍貴資料。
大凡參觀過兵馬俑的人們,對於少數陶俑臉部殘留的彩繪或許還記憶猶新。其實當年的兵馬俑各個都有鮮艷和諧的彩繪。陶俑的戰袍上繪有朱紅、桔紅、白、粉綠、綠、紫等色。褲子繪有藍、紫、粉紫、粉綠、朱紅等色。甲片多為黑褐色,甲組和連甲帶多為朱紅。同時也有一部分甲組、連甲帶繪成紫色。陶俑的顏面及手、腳面顏色均為粉紅色,表現出肌肉的質感。特別是面部的彩繪尤為精彩,白眼角,黑眼珠,甚至連眼睛的瞳孔也彩繪的活靈活現。陶俑的發髻、胡須和眉毛均為黑色。整體色彩顯得絢麗而和諧。同時陶俑的彩繪還注重色調的對比。從個體看,有的上著綠色長襦,下穿綠色短褲。再從整體來看,如探方20戰車後的一排陶俑,第一個身著紅袍第二個身著綠袍,第三個身著紫袍,第四個身著白袍。不同色彩的服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更加增強了藝術感染力。陶馬也同樣有鮮艷而和諧的彩繪。如探方20出土的一組陶馬,其局部仍然保留著鮮艷的色彩。四匹馬似為白蹄棗紅馬,但是在局部用色方面又有明顯的區別。如馬軀體部分為棗紅色,前體腔及肚皮部位分綠色,生殖器則繪為黑色。馬腿表面也是棗紅色,內面異為粉綠色,蹄為白色。馬前腿內側的兩個小夜眼(俗稱)也繪為白色。馬頭部的顏色更是精心彩繪,兩腮及眼睛以下部位為白色,鼻樑棗紅色,鼻孔為粉紅色,嘴唇下部亦為棗紅色,舌胎則為粉紅色,牙齒又繪為白色,馬鬃、馬尾均為黑色。總之,陶馬的色彩既逼真又艷麗,使之靜態中的陶馬形象更為生動,更具有藝術魅力。
秦俑彩繪主要有紅、綠、藍、黃、紫、褐、白、黑八種顏色。如果再加上深淺濃淡不同的顏色,如朱紅、粉紅、棗紅色、中黃、粉紫、粉綠等,其顏色就不下十幾種了。化驗表明這些顏色均為礦物質。紅色由辰砂、鉛丹、赭石製成。綠色為孔雀石,藍色蔚藍銅礦,紫色為鉛丹與藍銅礦合成,褐色為褐鐵礦,白色為鉛白和高嶺土,黑色為無定形炭。這些礦物質都是中國傳統繪畫的主要顏料。秦俑運用了如此豐富的礦物顏料,表明2000多年前我國勞動人民已能大量生產和廣泛使用這些顏料。這不僅在彩繪藝術史上,而且在世界科技史上都有著重要意義。秦俑彩繪技術也有許多獨到之處。一般在彩繪之前對陶俑表面先進行處理。由於陶俑是沒有釉的素陶,具有較多的毛細孔,表面不能滑潤。而彩繪則要求毛細孔不易太多,也不能太少,表面不易太滑,也不能太澀。為了達到這一要求,陶俑在燒造之前表面似用極細的泥均勻塗抹,並加以壓光,減少了毛孔,又提高了光潔度,同時在陶俑燒造之後,似進行了化學物理處理。從陶俑陶片斷面觀察,也證明了陶俑燒造之前表面曾用細泥塗抹,有的部位不只塗抹一次,陶俑表面還塗有一層薄薄的類似以膠質的物質,表面塗膠減少了陶俑兩者緊密地粘接起來,使之彩繪不易脫落。彩繪技法則是根據不同部位採取不同的方法。一般陶俑的顏面、手、腳面部分先用一層赭石打底,再繪一層白色,再繪一層粉紅色,盡量使色調與人體膚色接近。而袍、短褲、鞋等處的彩繪則是採取平塗一種顏色,只是在衣袖與袖口、甲片與連甲帶之間運用不同的色調作對比,更顯示出甲衣的質感。有些胡須、眼眉的處理,則是用黑色繪成一道道細細的毛發。總之,彩繪工序復雜,手法多樣,著色講究,充分顯示了彩繪的層次和質感,使雕塑與彩繪達到相得益彰的藝術效果。其中有些彩繪技法為漢代所繼承。陶俑、陶馬彩繪嚴格模擬實物,但在色調的掌握上以暖色為主,很少使用冷色。紅、藍、綠等色調的使用,巧妙地表現出秦軍威武。
門票·開放時間: 旺季(3月1日至當年11月底)90元,學生憑證45元;淡季(12月1日至次年2月底)65元,學生憑證35元。目前二號坑因維修保養關閉,遊客可參觀一號坑、三號坑及銅車馬。 建議聽導游講解。館內中文導游60元/次,聽講人數不限;省錢的話也可以跟在其他遊客請的導游後面聽,但因館內不允許使用擴音器,所以聽講人數過多的話效果不好。英語、日語導游90元/次。3月16日—11月14日: 8:30—17:30 11月15日—3月15日: 8:30—17:00 交通概況: 由西安火車站東廣場乘游5(306)路公交至終點站「兵馬俑」,全程票價7元。此外,東廣場還有914、915路公交開往兵馬俑,單程7元。車程1-1.5小時。 由臨潼區前往,可乘坐101專線、914、915路公車,車程15分鍾左右。
⑻ 寫一篇60字左右的初二英語短文。參觀秦始皇兵馬俑的游記。提示詞:emperor qin's terra cotta warriors
哈哈,我一向很佩服上網找別人做作業的人~
A wonderful trip with some special soldier
In a beautiful morning, me and my father hit the roads to begin a wonderful trip to visit the emperor qin's terra cotta warriors. When i came into the musume, the first thing came into my eyes is nothing but mud. but when i walked closer, the impressive view just took my breath away. there are hundreds and thousands of mud warriors in the mud and they all look seriousely, so serious that i woudn't dare to even walk a little bit closer. the great landmark reminds me of how great my country is, and i should be proud of it. from that moment on, i decided to be a warrior to defend my country! what a wonderful trip~!
本人高三,估計有幾個單詞是你沒學過的,做一下註解
hit the roads to do sth=出發去做什麼事情
mud=泥
impressive=令人印象深刻的
took my breath away= 讓我感到驚奇~
⑼ 西安兵馬俑游記英語100帶翻譯
Terracotta Warriors and Horses is one of the world's eight wonders, but also the country's treasure country. This is an essential stop in Xi'an is to see Terracotta Warriors and Horses.
兵馬俑是世界八大奇跡之一,也是我國的鎮國之寶。這次來西安必不可少的一站就是去看兵馬俑。
There are kneeling figurines, figurines, general figurines, cavalry figurines, terracotta warriors and horses ... ... a row of rows, like the mighty army, the momentum is very ambitious, it is called a style! It is said that this is the Qin Shi Huang spent seven hundred and twenty thousand peopl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hirty-seven years of the tomb corner! And I also heard that because the Qin Shi Huang afraid of death after the cemetery was stolen, they ordered the last of those artisans all buried alive. Although the mother said he unified the country at the time, and unification of the measure, the unity of the text, is a great emperor, but I still think he is cruel.
Today, I finally witnessed the eighth wonder of this world.
有跪射俑、立射俑、將軍俑、騎兵俑、戰馬俑……一列列一排排,如同浩浩盪盪的軍隊,氣勢相當宏大,那叫個氣派!據說這才是秦始皇動用了七十二萬人,修建了三十七年的陵墓一角!而且我還聽說,因為秦始皇怕死後墓地被盜,就下令將那些最後留下的工匠全部活埋了。雖然媽媽說他統一了當時的國家,並統一了度量衡,統一了文字,是個了不起的皇帝,但我還是覺得他很殘忍。
今天,我終於親眼見證了這世界上的第八大奇跡。
⑽ 寫一篇 什麼游記 的作文
西安游記之兵馬俑
今天又是陽光明媚的一天,也是我古都西安三日游中的第二天。今天的目的地是全國乃至全世界文明的秦兵馬俑。現在,我已准備就緒,那麼,let』s go!
西安市區到臨潼只有一百多公里,媽媽開了她同學的車走高速,不一會兒就來到了兵馬俑博物館,我的心中無比激動。買好票,踏進博物館大門,咦,裡面竟只有花花草草,再看地圖,恍然大悟——原來這里是綠化帶,博物館在綠化帶正中心哩,看來,我先要踏入這綠色宜人的美麗畫卷了。走在花叢中的石子路上,我更期待一睹兵馬俑的風采啦……。畫卷軸心有一座拱形的巨大的建築物,上書「兵馬俑第一號展廳」的篆體,「媽媽,媽媽,到了,到了!」我歡呼雀躍。
我飛奔躍進大廳,腳步嘎然而止,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那一列列、一行行的兵馬俑,正用他們一雙雙炯炯有神的眼睛看著我;他們軍容嚴肅、或跪或立、各個手執劍矛弓弩,好像一聲令下,他們就張弓搭箭、沖鋒陷陣;馬俑匹匹毛色光亮、肌肉豐滿、身強力壯,似乎想掙脫韁繩揚起四蹄馳騁疆場。我的心在顫動,為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藝而顫動;我的心在吶喊,為眼前那震撼人心的壯觀而吶喊;我的心在自豪,為祖國擁有這偉大的奇跡而自豪,我被眼前這栩栩如生威武雄壯的兵馬迷住了。突然,我自己身披鎧甲,手執白龍銀搶,正在遲疑,這是,一名將領對我吼道:「喂,你干什麼吃的,快沖鋒啊,你可是英勇的秦兵,秦兵!」這聲怒喝讓我恍然大悟,挺起銀搶直沖敵陣,一招絕技——梅花化舞,掃倒一片,嘿嘿,誰說打游戲沒有用,這些必殺技都是游戲中學來的。突突突,背後傳來了馬蹄聲,我眼角一瞟,果然是敵人想暗算我,哈哈,來吧,我單手執搶突然轉身,手臂直指,一技「直搗黃龍」便將偷襲的騎兵刺落馬下;右腳扣住馬鐙,左手拉緊韁繩,右手抓緊槍桿掄圓了——橫掃千軍,周圍無名小卒應聲倒地;我是越戰越勇,胯下戰馬「咴~`~`~~」長嘯一聲沖進敵陣直取上將首級……。得勝回應,元帥見我年紀雖輕卻一身好武藝,就提拔我做了大將軍,和其他將軍一起來研究下步戰術,我正要發言,媽媽突然出現在眼前,著急地問:你怎麼啦。我環顧四周,反問媽媽:我們怎麼在三號展廳呀,難道我剛剛快馬廝殺的戰場是二號展廳。媽媽奇怪的看著我……
兵馬俑真不愧是世界奇跡,它展現了我們中華5000年的輝煌也表現了我中華民族的龍馬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