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咸陽古遺址圖片
㈠ 古代秦朝咸陽宮殿遺址在什麼地方,是不是在我們這里,今天的咸陽,的東北,窯店鎮的最後一個村長興村啊
秦都咸陽位於現在咸陽市東的窯店一帶,是秦孝公十二年從秦都櫟陽遷來的,後經過幾代秦王的版營建,已初具規權模,在那裡建起了咸陽宮和仿六國宮殿等建築。隨著秦國國力的不斷強大,都城人口的增加,秦便將都城從渭河以北向渭河以南發展和遷徙,在渭河以南修建了興樂宮、甘泉宮、信宮。
㈡ 秦咸陽遺址的布局是什麼樣子的
秦咸陽遺址總面積15萬平方米。城址中部偏北有周長約2.7千米的夯土牆基。平面呈不規則長方形,似為秦咸陽城的宮城。宮牆以北有一條與宮牆平行的大道,路面呈魚脊形,兩旁有排水溝。在咸陽城址北部的階地上,約相當於城中軸線附近的地方,有一組高台宮殿建築遺址,它坐落在秦時的上原穀道的東西兩側,分為跨溝對峙的兩部分。西側遺址保存較為完好,經過遺址復原後可知這是一組東西對稱的高台宮殿,由跨越穀道的飛閣把兩者連成一體,是極富藝術魅力的台榭復合體。遺址可分若干個小室。南部西段的五室排成一列,西邊的四室是宮妃居住的卧室,出土有內容豐富的壁畫和一些陶紡輪。最東一室內有取暖的壁爐及大型的陶質排水管道,推測可能是浴室。浴室的一角是貯存食物的窖穴。主體宮室建在高台之上,地表為紅色,即所謂的「丹地」,門道上有壁畫痕跡,表明這是最高統治者的廳堂。在宮室的西南方,還有一處結構十分復雜的宮殿遺址。有一條閣道,兩側滿飾彩色的壁畫,壁畫內容是秦王浩浩盪盪的車馬出行圖,其中有車馬、人物、花木、建築等題材。古代宮廷壁畫因為大都毀壞無存,所以這些保存下來的秦代宮室壁畫,具有很高的價值,在我國建築史和美術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宮殿區以東,線上為蘭池宮遺址所在,經勘探,已發現夯土建築遺址6處。在宮殿區以北的涇水畔,為望夷宮遺址所在,其北部已因涇水南移而崩塌,現存夯基東西98米,南北34米。宮殿區西面附近有鑄鐵、冶銅和制磚瓦的遺址,城外西南部,距宮殿區約4千米的渭水旁有制陶和制骨遺址,發現有陶窯、水井、窖穴和排水道,同時還發現3個銅器和鐵器的窖藏坑。
㈢ 咸陽都有哪些名勝古跡
1、乾陵
位於陝西省咸陽市乾縣縣城北部6千米的梁山上,為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合葬墓,佔地面積40平方千米。乾陵是唐十八陵中主墓保存最完好的一個,也是唐陵中唯一一座沒有被盜的陵墓。1961年03月04日,乾陵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陽陵
又稱漢陽陵,是漢景帝劉啟及其皇後王氏同塋異穴的合葬陵園,位於今陝西省咸陽市渭城區正陽鎮張家灣、後溝村北的咸陽原上,地跨咸陽市渭城區、涇陽縣、西安市高陵區三縣區。
3、茂陵
位於陝西省咸陽市興平市,是漢武帝劉徹的陵寢,是漢代帝王陵墓中規模最大、修造時間最長、陪葬品最豐富的一座,被稱為「中國的金字塔」。
4、秦咸陽宮遺址博物館
秦咸陽宮遺址是我國戰國時期秦國的都城遺址,位於陝西省咸陽市渭城區窯店鎮北塬一帶,西距咸陽城區15公里。北起高乾渠,南至渭河,西起渭陽鎮塔爾坡,東至正陽鎮柏家咀,東西12公里,南北6公里,保護面積72平方公里。
5、順陵
是武則天之母楊氏之墓,位於咸陽城東北20千米處渭城區底張鎮韓家村。楊氏死於咸亨元年(670年),先以王妃禮安葬。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追封楊氏為孝明高皇後,改墓稱陵。
㈣ 大秦第一都的咸陽遺址的建築結構是怎樣的
秦咸陽遺址是我國戰國後期秦國都城遺址,位於陝西省咸陽市以東的咸陽塬上、渭河的北岸。自公元前350年秦孝公由櫟陽西遷,到秦完成統一大業和最後覆亡,這里作為秦國和秦王朝的首都達144年之久。是當時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公元前350年,秦孝公遷都咸陽,商鞅首先在城內營築冀闕,以後歷代秦王又增建了許多宮殿。
秦始皇統一全國的過程中,吸收了關東六國的宮殿建築模式,在咸陽塬上仿建了六國的宮室,擴建了皇宮。整個咸陽城「離宮別館,亭台樓閣,連綿復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各宮之間又以復道、甬道相連接,形成當時最繁華的大都市。
唐朝著名詩人李商隱曾作《咸陽宮》詩一首,描述了當年咸陽的奢華以及秦滅的教訓:
咸陽宮闕郁嵯峨,六國樓台艷綺羅。
自是當時天帝醉,不關秦地有山河。
秦咸陽遺址總面積15萬平方米。城址中部偏北有周長約2747米的夯土牆基。平面呈不規則長方形,似為秦咸陽城的宮城。宮牆以北有一條與宮牆平行的大道,路面呈魚脊形,兩旁有排水溝。
在咸陽城址北部的階地上,約相當於城中軸線附近的地方,有一組高台宮殿建築遺址,它坐落在秦時的上原穀道的東西兩側,分為跨溝對峙的兩部分。
西側遺址保存較為完好,經過遺址復原後可知這是一組東西對稱的高台宮殿,由跨越穀道的飛閣把兩者連成一體,是極富藝術魅力的台榭復合體。遺址可分若干個小室。
南部西段的五室排成一列,西邊的四室是宮妃居住的卧室,出土有內容豐富的壁畫和一些陶紡輪。最東一室內有取暖的壁爐及大型的陶質排水管道,推測可能是浴室。浴室的一角是貯存食物的窖穴。
主體宮室建在高台之上,地表為紅色,即所謂的「丹地」,門道上有壁畫痕跡,表明這是最高統治者的廳堂。
在宮室的西南方,還有一處結構十分復雜的宮殿遺址。有一條閣道,兩側滿飾彩色的壁畫,壁畫內容是秦王浩浩盪盪的車馬出行圖,其中有車馬、人物、花木、建築等題材。
古代的宮廷壁畫因為大都毀壞無存,所以這些保存下來的秦代的宮室壁畫,具有很高的價值,在我國建築史和美術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宮殿區以東,線上為蘭池宮遺址所在,經勘探,已發現夯土建築遺址6處。
在宮殿區以北的涇水畔,為望夷宮遺址所在,其北部已因涇水南移崩塌,現存夯基東西98米,南北34米。
宮殿區西面附近有鑄鐵、冶銅和制磚瓦的遺址,城外西南部,距宮殿區約4000米的渭水旁有制陶和制骨遺址,發現有陶窯、水井、窖穴和排水道,同時還發現3個銅器和鐵器的窖藏坑。
墓葬區在城外西北隅原上,均屬戰國中期至秦末的中小型墓。遺址中以磚瓦、瓦當等建築材料為大宗,另有鐵器、銅器、兵器、貨幣和陶器等。
磚有兩種規格,一種是用於踏步的大型長方形空心磚,磚面多數飾以多種內容的龍鳳紋及回紋;另一種是用於鋪地或鑲砌廊邊的小型長方形和方形的扁磚,磚面多模印菱形方格紋、菱形紋、太陽紋和回紋。
瓦分板瓦和筒瓦,體形較大。瓦背飾繩紋。瓦當大多為卷雲紋圓瓦當,也有少量的半圓形和圓形素瓦當。在一些板瓦、筒瓦和少數磚面上,戳記著文字印鑒,有一字式、兩字式和四字式三種,款式有正方形、圓形、倒梯形。一字式和兩字式字體多為小篆,四字式篆隸兩體。
根據陶文內容可知,宮殿建築使用的磚瓦主要來自中央官署控制的作坊,也有少量使用民營生產的。
秦咸陽遺址還有三處窖藏,其中北沙坑中發現熔燒變形的銅器和鐵器1000餘斤,尤其是有完整秦始皇詔版一件。南沙坑有銅器280多件,包括生活用具、錢幣、兵器和車馬器,以及三件銅詔版。西南沙坑的320餘件銅器大多殘損,其中銅人頭像一尊,製作頗精,另有秦二世詔版一件。
遺址發現的貨幣中除「半兩」外,還有來自關東諸國的梁正尚金寽、殊布當圻、平首方肩足小布、齊法化刀、易刀、尖首刀、古刀和「蟻鼻錢」和楚國金幣郢爰、陳爰。
咸陽宮殿遺址的陶器下腹發現有「咸X里尼」、「咸亭完里丹」和「咸陽成申」等文字印鑒。
而墓葬中的隨葬品以陶器為主,有罐、豆、壺、盂、盤、釜、甑等,此外,還有少量鐵鍤、鐵削、鐵劍、玉印章、玉璧、玉琢和銅鏡、銅帶鉤。
㈤ 秦咸陽遺址的規模如何,其中都有什麼
秦咸陽遺址總面積萬平方米。城址中部偏北有周長約2.7千米的夯土牆基。平面呈不規則長方形,似為秦咸陽城的宮城。宮牆以北有一條與宮牆平行的大道,路面呈魚脊形,兩旁有排水溝。在咸陽城址北部的階地上,約相當於城中軸線附近的地方,有一組高台宮殿建築遺址,它坐落在秦時的上原穀道的東西兩側,分為跨溝對峙的兩部分。西側遺址保存較為完好,經過遺址復原後可知這是一組東西對稱的高台宮殿,由跨越穀道的飛閣把兩者連成一體,是極富藝術魅力的台榭復合體。遺址可分若干個小室。南部西段的五室排成一列,西邊的四室是宮妃居住的卧室,出土有內容豐富的壁畫和一些陶紡輪。最東一室內有取暖的壁爐及大型的陶質排水管道,推測可能是浴室。浴室的一角是貯存食物的窖穴。主體宮室建在高台之上,地表為紅色,即所謂的「丹地」,門道上有壁畫痕跡,表明這是最高統治者的廳堂。在宮室的西南方,還有一處結構十分復雜的宮殿遺址。有一條閣道,兩側滿飾彩色的壁畫,壁畫內容是秦王浩浩盪盪的車馬出行圖,其中有車馬、人物、花木、建築等題材。古代宮廷壁畫因為大都毀壞無存,所以這些保存下來的秦代宮室壁畫,具有很高的價值,在我國建築史和美術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宮殿區以東,線上為蘭池宮遺址所在,經勘探,已發現夯土建築遺址6處。在宮殿區以北的涇水畔,為望夷宮遺址所在,其北部已因涇水南移而崩塌,現存夯基東西98米,南北34米。宮殿區西面附近有鑄鐵、冶銅和制磚瓦的遺址,城外西南部,距宮殿區約4千米的渭水旁有制陶和制骨遺址,發現有陶窯、水井、窖穴和排水道,同時還發現3個銅器和鐵器的窖藏坑。
㈥ 求各朝代都城的圖,如漢代長安城,秦咸陽
秦始皇既是嬴政,簡稱秦皇嬴政。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首位完成中國統一的秦王朝的開國皇帝。後人稱之為「千古一帝」。 姓嬴,名政。漢族,秦莊襄王之子,出生於趙國,,故氏趙,先秦時期,姓氏並未統一,男子稱氏,女子稱姓,故秦始皇叫趙政。13歲即王位,22歲在故都雍城舉行了成人加冕儀式,從此正式登基「親理朝政」,39歲完成了統一中國的歷史大業,稱帝。前246年,秦王政即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後和相國呂不韋及嫪毐掌管。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王政親理朝政,除掉呂、嫪等人,重用李斯、尉繚,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了統一全國的大業,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秦朝。秦王政自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給自己起名「皇帝」。一生中有功也有過,與漢武帝並稱為「秦皇漢武」。
·人物身世
據司馬遷《史記·呂不韋列傳》記載,秦始皇的母親是趙國大將的女兒,送給子楚之前是呂不韋的姬妾,呂不韋出於政治目的將已懷孕的趙姬獻給異人(即秦莊襄王),後來趙姬懷胎十二月才產子,生下了政,實則為呂不韋與趙姬的私生子。(根據現代醫學的研究結果[來源請求],懷孕十二個月鮮有案例;同時,作為懷孕徵兆的停經也可以被異人懷疑。故此,司馬遷在《史記》中出錯存在可能性。)作為一個並不受寵愛的質子的兒子,嬴政少年時期是在趙國都城邯鄲度過的,此時異人經呂不韋從中斡旋已然回到秦國,並認華陽夫人為母,經過多次政治斗爭終於獲得了華陽信任,呂不韋又花費大量精力與金錢將趙姬母子接回秦國,從此嬴政開始了他在秦王宮里的政治生涯。
·登上王位
庄襄王三年(前247年),庄襄王去世,趙政即位為秦王。即位時由於年少,故國政由相國呂不韋所把持,並尊呂不韋為仲父。呂不韋既把持朝廷,又與太後(趙姬)偷情。他見秦始皇日漸年長,怕被他發現,故獻假宦官嫪毐給太後。結果太後生下了兩個私生子,而假宦官嫪毐亦以王父自居,封長信侯,領有山陽、太原等地,自收黨羽。嫪毐在雍城長年經營,建立了龐大的勢力。
前238年,秦始皇在雍城蘄年宮舉行冠禮。嫪毐動用玉璽發動叛亂,攻向蘄年宮。秦始皇早已在蘄年宮布置好三千精兵,打敗叛軍。嫪毐轉打咸陽宮,那裡也早有軍隊,嫪毐一人落荒而逃,沒過多久便被逮捕。秦始皇將嫪毐五馬分屍,曝屍示眾;又把母親趙姬關進雍城的萯陽宮。秦始皇隨後免除呂不韋的相職,把呂不韋放逐到巴蜀。
在全國范圍內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在皇帝的直接控制下,建立自中央直至郡縣的一整套官僚機構。以秦國原有的法律令為基礎,吸收六國法律的某些條文,制定和頒行統一的法律。將原六國貴族豪富遷至關中、巴蜀,以防止他們的分裂復辟活動。又明令禁止民間收藏武器,銷毀沒收得來的武器,鑄造12個金人。
其後,雖然他聽從秦國貴族所言,下了《逐客令》,逐出六國食客,但被李斯的《諫逐客書》所勸阻,其後他任用尉繚子、李斯等人。
·奢侈生活
秦始皇即位不久,便開始派人設計建造秦始皇陵。在統一六國之後,旋即修建豪華的阿房宮,最多時用工七十二萬人(虛數,表明人數眾多)。
秦始皇還沒有統一六國之前,就已經有不少宮殿,而在統一六國期間,更是大興土木,每滅一國,便要將該國的宮殿建築在咸陽附近仿造一遍,總面積達到了驚人的程度,整個關中地區,自渭河以北,雍門以東,直到涇河一帶全部都是宮殿群。
統一之後,開始在渭河南岸修建後世皆知的阿房宮(亦名朝宮,阿房為其前殿名),每年動用民工七十多萬人.雖然有人辯稱這些都是有罪之人,但七十萬這個數量相比於當時全國總人口不過2000萬來說,這個比例也是很驚人的。朝宮可以容納十萬人,在裡面運送酒菜要用車和馬才行,僅一個前殿的面積就達到了東西長693米,南北寬116米,台基高達11.65米,上面可以坐上萬人。 但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聯合組成的阿房宮考古隊,對阿房宮遺址進行的考古工作發現,阿房宮本來就沒有建成,秦朝此宮殿僅完成地基而已。
除此之外,還有興樂宮、梁山宮等等。
據《三輔舊事》記載:秦國有「表中外殿觀百四十五」。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國有「關中計宮三百,關外四百餘」,另外,「咸陽之旁二百里內」,還有「宮觀二百七十」。
有宮殿就要有美女,在滅六國時,就把所有各國的美女都擄掠來放在所建造的宮殿之中。宮女總人數,據三輔舊事記載:後宮列女萬餘人,氣上沖於天。並且,秦始皇死後,這些宮女絕大部分都被迫殉葬。
驪山墓從秦王登基起即開始修建,前後歷時三十餘年,每年用工七十萬人修建。現在留存的墓從外圍看周長2000米,高達55米。內部裝修極其奢華,以銅鑄頂,以水銀為河流湖海,並且滿布機關。並且,建造陵墓的工匠在陵墓造成之後全部被活埋。
為求長生不老之葯,又派方士徐(即徐福)率童男女數千人至東海求神仙等等,耗費了巨大的財力和人力,加深了人民的苦難。
·死亡
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巡遊返至平原津得病。行至沙丘(今河北廣宗西北),秦始皇病死。趙高勾結始皇少子胡亥及李斯,偽造遺詔立胡亥為太子,是為秦二世。並賜太子扶蘇死。
【統一中國】
自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始皇採取遠交近攻、分化離間的策略,發動秦滅六國之戰。先後於秦始皇十七年滅韓、十八年滅趙、二十二年滅魏、二十四年滅楚、二十五年滅燕、二十六年滅齊。終於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秦帝國。
【秦始皇於泰山封禪】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率領文武大臣及儒生博士70人,到泰山去舉行封禪大典。封禪是古代統治者祭告天地的一種儀式。所謂「封」,是指築土壇祭天。所謂「禪」,是指祭地,即在泰山下小山的平地上祭地。由於長期不舉行這種活動,大臣們都不知道儀式該怎樣進行,於是秦始皇把儒生召來詢問。儒生們眾說紛紜。秦始皇聽了覺得難以實施,便斥退儒生,按照自己的想法開辟車道,到泰山頂上立了碑,舉行封禮。之後又到附近的梁父山行了禪禮。
秦始皇對中國的統一,做了許多前無古人的業績,將影響較大的幾項羅列如下:
1.統一文字,使其成為一個民族的基礎,並延用至今.
2.廢封國,立郡縣.成為以後中國統一後管理的標准模式.歷時數千年之久.
3.統一貨幣和度量衡.在商業上大大便利國內交流.
4.車同軌,道同距.修建秦直道.大大便利國內交通.
5.焚書坑儒,統一了思想.避免因為歷史問題而導致國家分裂.
6.修建靈渠,加強了對珠江流域的控制,並使該地區永遠成為中國的版圖.
7.修建長城,使其成為農業民族與游牧民族的天然分界.長城長期成為國界.
8.北擊匈奴,奪回河套地區,並使該地區永遠成為中國的版圖.
秦始皇所受的冤屈:
嬴政是中國歷史上很冤的皇帝,統一中國後,知識階層的謾罵、詛咒就開始了,他的墳墓成了最大的垃圾場,任何人都可以把個人的怨氣和社會弊端傾倒在上面。
帝制社會兩千多年,對嬴政的控訴沒什麼創意,翻來覆去都是盜版賈誼的《過秦論》,士大夫們並非不了解嬴政的功過是非,為了殺雞給猴看,讓當政的皇帝更寬容更仁慈一些,就危言聳聽,睜眼說瞎話。當政皇帝知道自己的半斤八兩,貶低嬴政也就等於抬高自己,所以睜一眼閉一眼,樂得其果。君臣雙方對嬴政的話語權是各打各的小九九。帝制社會結束後,嚮往民主制度的知識分子尤其是海外的精英們又發明了一個新罪名:「專制主義的祖師爺」。把中國十八世紀衰落的病根移植到嬴政身上,認為嬴政是限制中國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的大毒瘤。這個很馬克思主義的觀點被反馬克思主義的人高舉起來,怎麼看都滑稽。
看來哲學也好,歷史也罷,在功利主義者手裡都是隨意掀動的門簾。
先說焚書,按司馬遷的「《詩》、《書》、百家語非博士官所職皆燒之」記載,嬴政不是把《詩》《書》百家語等竹簡全部燒掉,而是燒毀非博士以外的人擁有的這些書籍;事實也應該如此,倘若全部燒毀,今天的《詩》《書》以及百家語從何而來?很多學者認為今天的《詩》《書》是漢初文人憑記憶或口傳再創作的,學術上不應過分重視。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後的幾次大考古證明,漢代的《詩》《書》與先秦的《詩》《書》是一脈相承的。這等於直接否定了所謂「焚書」造成了文明斷代的猜疑。司馬遷在《六國年表》中嘆息:「惜哉!惜哉!獨有《秦記》,又不載日月,其文略不具。」把埋葬六國歷史的罪名指向了嬴政,問題是誰能否定這些失蹤的六國史籍不是楚霸王這個縱火犯的傑作呢?再看看嬴政保護的「醫葯、卜筮、種樹等技術書籍」命運,有幾部流傳到今天?一部沒有,最早的技術類典籍是《漢書?藝文志》。為什麼嬴政焚毀的書大多傳承下來,而他保護的卻一本也沒發現。這說明文明傳承與斷裂並非嬴政一人之功過。
再說坑儒,嬴政此前准李斯奏,頒布法規,嚴禁厚古薄今,嚴禁背後誹謗皇帝。而算卦先生侯生、方生行騙失敗後大罵嬴政並相約逃跑,這不是藐視法律嗎?活埋四百多名知識分子是事實,依法處罰也是事實,這與後來秦二世、朱元璋等皇帝羅織罪名迫害忠臣枉殺無辜完全是兩種性質。再說被活埋的真是儒生嗎?後世學者以扶蘇勸誡嬴政「諸生皆誦法孔子」為儒生依據,怎麼又忽視了司馬遷「坑術士」的結論呢?嬴政聘用的儒學博士淳於越、伏勝、叔孫通、羊子、李克、圈公誰被活埋了?
與朱元璋、秦二世相比,嬴政是一個很君子的暴君,即使在敵視嬴政的史籍中,也只記載了嬴政兩次隨意殺人的經過。第一次是征服趙國後,他親自赴邯鄲將母親的仇人全部活埋;第二次是他對李斯奢靡的不滿言論被周圍人泄密,嬴政將身邊人處死。這兩次以外的殺人事件都可以在秦律中找到處罰依據,第一被告應該是《秦律》。
後人認為即使嬴政是有法可依,也是一個該上斷頭台的暴君,因為《秦律》本身就是暴政的工具和象徵。姑且這個說法有道理,但是《秦律》不是秦統一後憑空捏造的,而是商鞅修改後的《法經》延續,是秦國實現民富國強統一中國的決定性因素。嬴政把秦國成功的經驗推廣到全國,主觀上錯了嗎?你指望他實行六個亡國的法律還是一千百年後的英國《大憲章》?
萬里長城、驪山墓、阿房宮是指證嬴政大興土木奴役百姓的三大罪惡。大史學家範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中認為嬴政動用了三百萬人力大興土木,其中戍邊的扶蘇、蒙恬大軍三十萬、建長城五十萬,驪山墓和阿房宮一百五十萬,鑿靈渠五十萬,加上其他雜役二十萬,勞工總數佔全國總人口15%。漢初的晁錯更認為「今農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按比例推算,勞工占總人口40%。這個1+1=2的簡單計算足以把嬴政永遠釘在恥辱柱上,但是事實絕非如此。看看太史公的嬴政年表就會知道,這些並非同一年開工的土木工程以及戍邊移民被史學家們重復計算了。比如始皇帝三十二年,北擊匈奴,南鑿靈渠。三十三年,蒙恬三十萬大軍打敗匈奴後開始修建長城,建設者還是北擊匈奴的三十萬大軍。《過秦論》說得很清楚,「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賈誼沒說再動用其他勞工啊,司馬遷也沒說過。難道秦朝時期中國軍隊已經職業化了?趕走匈奴後只負責站崗不搞建設?至於修建阿房宮和秦陵是嬴政三十五年的事情。長城雖然不會完工,三十四公里長的靈渠經過近五年建設應該竣工了,勞工們自然去轉修驪山墓。驪山墓不假,阿房宮卻是謊言堆積出來的奢華宮殿。最新的考古證明,文人墨客渲染的 「蜀山兀,阿房出」充其量是一個一千四百多米長五百米寬的大土堆,一個只建設了廣場和圍牆的半拉子工程,被焚燒了三個月的宮殿不是阿房宮而是咸陽宮。司馬遷敘述的阿房宮規模是嬴政的藍圖,後人卻把它變成了事實。怎麼連起碼的判斷都喪失了?不用說兩千年前,就是在今天,四年時間建設的宮殿能豪華哪裡?長安街上的大貝殼?再說賈誼、司馬遷也沒說過用七十多萬勞工建阿房宮,更沒說過楚霸王焚毀了阿房宮。司馬遷的原話是「隱宮徒刑者七十餘萬人,乃分作阿房宮,或作驪山。」歷史大學者們怎麼只記住了賈誼、司馬遷控告嬴政的罪行,而忽視准確的記載去憑空想像呢?按《史記》敘述,即使在徭役最嚴重的嬴政去世當年,給嬴政干私活的勞工也沒有超過八十萬,加上長城等社會基礎工程建設,勞工總數應該是一百二十萬上下。晁錯的意思應該這樣理解:在秦朝十餘年的統治期間,一個五口之家先後有兩人服過勞役。按全國人口兩千萬計算,共有八百萬民眾服過勞役,平均每年六、七十萬。這個數字大體吻合《秦律》中每個公民六十歲前要服徭役兩年的規定,也符合「秦與漢初徭役大體相當」的結論。
範文瀾、翦伯贊、白壽彝這些學富五車的大師們之所以犯錯,能夠想到的原因是先入為主,主觀先否定嬴政,然後把漢以後有關嬴政的罪惡揀出嚴重的進行重復。其中白壽彝更滑稽到把嬴政一千年後的杜牧詩賦做為嚴肅史料寫進《中國通史》。這些嚴重的錯誤甚至罪惡愈演愈烈, 2004 年中國文聯出版社的一本歷史垃圾把範文瀾等人的錯誤又進行了剪刀加漿糊的加法計算,控訴嬴政八宗罪,嬴政成了比閻羅還可怕的魔鬼。這哪裡是敘述歷史,簡直是天馬行空,胡說八道。
說一句不尊重的話,唯物主義的歷史巨匠們在嬴政問題上連起碼的道德都不及格。
相對公正的司馬遷對嬴政的評價也有商榷之處,行文前後有很多矛盾的地方;比如坑儒事件,前面借扶蘇的勸諫,指出被坑殺的是孔子門生,後文又用「坑術」做結論,而且只記錄了被坑殺的人數卻沒有提及任何人的名字。這既不符合邏輯也不是太史公的治學精神。事實如果按司馬遷描繪得那樣嚴重,被坑殺的不可能都是無名之輩,嬴政為了「天下知之,以懲後。」怎麼會不通告天下被坑殺者的姓名?如果百年後這些人的姓名遺失了,被坑殺的人數就准確嗎?姑且是事實,這就說明嬴政坑殺四百六十人已經是一個很嚴重的罪行了。這個罪行與後來暴君枉殺成千上萬相比哪個更嚴重?再有,司馬遷認為嬴政心胸狹隘,殘暴酷虐,但是列舉的事實不充分且值得懷疑,比如為了泄憤調集三千刑徒砍光了湘山的樹木。湘山大多?三千人可以砍光所有樹木?相反司馬遷的很多記錄反而證明嬴政是一個禮賢下士、不計前嫌、知錯就改的寬容皇帝,比如對客卿李斯的發現和使用,比如採納修建鄭國渠的水利工程師鄭國的建議,比如對商鞅的謙恭,再比重用公開或私下反對過自己的尉繚、淳於越。有人分析司馬遷之所以刻意貶低嬴政,是為了譏諷宮刑自己的漢武帝。在東擴西征、不惜民意這一點上,劉徹確實是嬴政的嫡傳弟子,所以司馬遷借古諷今之論也不是沒有道理。
嬴政在賈誼、司馬遷、班固、妙筆生花的大文豪、學富五車的國學大師筆下一步步走上了斷頭台,他為後世開創的偉大福祉被唾液淹沒,成了一個很冤的皇帝。
註: 據說秦王身高在1米95左右. 八尺六寸。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l0年)繼位後不久,便開始在曬山營建他的陵墓,統=六國後,更從全國各地征調70萬人參加陵的修建。前後費時近40年,至秦亡時陵園尚末完全竣工。據史籍記載∶陵丘高五十佘丈,周圍五里有佘,墓內建有各式宮殿,陳列各式奇珍異寶,工程之浩大為史所罕見。
秦兵馬桶抗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跡
參考資料:呵呵,別的地方找的
㈦ 秦咸陽遺址的地理位置
秦咸陽城遺址位於陝西省咸陽市東15公里的咸陽塬上、渭河的北岸。
秦咸陽城是戰國時期秦國的都城,也是秦統一六國、建立秦王朝後的都城。公元前350年,秦孝公遷都咸陽,商鞅首先在城內營築冀闕,以後歷代秦王又增建了許多宮殿。秦始皇
秦咸陽城遺址
統一全國的過程中,吸收了關東六國的宮殿建築模式,在咸陽塬上仿建了六國的宮室,擴建了皇宮。滔滔的渭水穿流於宮殿群之間,就象是銀河亘空,十分壯觀。整個咸陽城「離宮別館,亭台樓閣,連綿復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各宮之間又以復道、甬道相連接,形成當時最繁華的大都市。
在咸陽城址北部的階地上,約相當於城中軸線附近的地方,有一組高台宮殿建築遺址,它坐落在秦時的上原穀道的東西兩側,分為跨溝對峙的兩部分,西側為1號遺址,東側為2號遺址。西側遺址保存較為完好,經過遺址復原後可知這是一組東西對稱的高台宮殿,由跨越穀道的飛閣把二者連成一體,是極富藝術魅力的台榭復合體。遺址東西長60米,南北寬45米,一層台高6米,平面呈L形,可分為若干個小室。
南部西段的五室排成一列,西邊的四室是宮妃居住的卧室,出土有內容豐富的壁畫和一些陶紡輪。最東1室內有取暖的壁爐及大型的陶質排水管道,推測可能是浴室。浴室的一角是貯存食物的窖穴。主體宮室建在高台之上,東西長13.4米,南北寬12米,地表為紅色,即所謂的「丹地」,門道上有壁畫痕跡,表明這是最高統治者的廳堂。
在1號遺址的西南方,還有一處結構十分復雜的宮殿遺址。已發掘出的閣道長32.4米,寬5米,兩側滿飾彩色的壁畫,壁畫內容是秦王浩浩盪盪的車馬出行圖,其中有車馬、人物、花木、建築等題材。古代的宮廷壁畫因為大都毀壞不存,所以這些保存下來的秦代的宮室壁畫,具有很高的價值,在中國建築史和美術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咸陽城的考古發掘工作從50年代一直進行至今,隨著工作的深入,將會有更多、更豐富的文物考古新發現展現在人們面前。
㈧ 秦代的咸陽城准確位置在現在的哪裡,有沒有遺跡;
秦咸陽遺址是中國戰國後期秦國都城遺址。地處於現在陝西省咸陽市以東約15公里的咸陽塬上、渭河的北岸。。秦孝公十二年 (公元前350) 開始營建,十三年 (前349)由櫟陽遷都於此。
已探明秦咸陽中心位置在今窯店鎮一帶,城區范圍未見明顯界限,大致為北起窯店鎮以北二道原下,南至渭河以南西安市三橋鎮巨家莊,西起塔兒坡村,東到柏家嘴村。在這渭水兩岸幾十平方公里內分布著極為豐富的文化遺存。
秦朝的咸陽只是一個行宮,咸陽宮是中國秦代宮殿,位於今陝西咸陽市東,當初秦都咸陽城的北部階地上。經勘查,該宮在今渭河北岸黃土塬上,宮內保存有十多處大型夯土建築基址。公元前350年秦孝公遷都咸陽,開始營建宮室,至遲到秦昭王時,咸陽宮已建成。在秦始皇統一六國過程中,該宮又經擴建。據記載,該宮「因北陵營殿」,為秦始皇執政「聽事」的所在。秦末項羽入咸陽,屠城縱火,咸陽宮夷為廢墟。秦都咸陽的郭城遺址至今尚未發現。根據調查材料,城址的范圍大約東起柏家嘴,西至毛王溝,北到高乾渠,南面因渭水河道北移,無遺跡可尋。經探測,城址中部偏北有東西長約 870米、南北寬約 500米、周長約2747米的夯土牆基。牆基寬約11米,最深 4.6米。平面呈不規則長方形,似為秦咸陽城的宮城。宮城內外已探明大小夯土建築基址20餘處,其中有 8處在宮城內。已發掘的 3座,均建於戰國時期,因而推測這座宮城有可能就是當時的咸陽宮。
秦都城咸陽。阿房宮大部分面積在今西安市境內,兵馬俑和秦陵在今西安市境內(位於西安市臨潼區)。秦的宗廟在渭河南岸,荊軻刺秦王,就發生在秦章台宮(後來的漢未央宮前殿);廉頗藺相如,秦王坐章台。秦代宮殿布局還沒有形成宮城、皇城和三大殿的布局。秦咸陽城地跨渭河南北。
秦咸陽宮遺址博物館
是一個以文物遺址和歷史地段所構成的全面反映秦代社會文化的綜合性遺址博物館,由國家投資100多萬元於1995年8月建成並對外開放,佔地面積35000平方米,建築面積720平方米。
地址:渭城區窯店鎮牛羊村北
乘車線路:在市內乘5路旅遊專線可達
㈨ 秦咸陽遺址位於哪裡
秦咸陽遺址位於陝西省咸陽市以東的咸陽塬上、渭河的北岸。它是我國戰國後期秦國都城遺址,自公元前350年秦孝公由櫟陽西遷,到秦完成統一大業和最後覆亡,這里作為秦國和秦王朝的首都達144年之久。是當時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公元前350年,秦孝公遷都咸陽,商鞅首先在城內營築冀闕,以後歷代秦王又增建了許多宮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