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鮮卑洞遺址

鮮卑洞遺址

發布時間: 2020-12-25 08:45:18

❶ 鮮卑族發源地是今哪裡

現在是內蒙古呼倫貝爾市鄂倫春族自治旗 嘎仙洞 是鮮卑族的居住地, 洞內有雕刻之類的圖案

❷ 16000年前的人骨頭化石,婭懷洞遺址還有多少秘密

今年,在廣西婭懷洞遺址,考古工作人員發現了的16000年前的人頭骨化石。

對於考古研究來說,這是十分重大的突破,展現了人類輝煌久遠的歷史進程。但是,新發現的16000年前的人頭骨化石是否屬於中華文明呢?這仍然是一個等待學者繼續研究的問題,需要有足夠充分的證據,才可以下定論。

此外,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稻類遺存也就10000多年,然而婭懷洞遺址卻發現了28000年之前的水稻植硅體(疑似),也許這個發現,可以幫助我們研究早期人類如何利用水稻。在其他方面,婭懷洞遺址也出土了骨器、蚌器、石製品、陶片等上萬件物品。

❸ 大興安嶺嘎仙洞石室,是古代哪個民族的發源地

大興安嶺嘎仙洞石室,是古代鮮卑族的發源地
噶仙洞為中國北魏拓跋鮮卑先祖所居石室。在內蒙古自治區鄂倫春自治旗阿里河鎮西北10公里、嫩江支流甘河的北岸。1980年在洞內發現北魏太平真君四年 (443)祝文刻辭
位於鄂倫春自治旗阿里河鎮北約10公里、大興安嶺北段頂峰東端。其地峰巒層疊,樹木參天,松樺蔽日。洞在峭壁之上,高出平地約5米,洞口西南向,南北長90多米,東西寬27米許,高20餘米,相傳為仙人洞府。洞內西壁距洞口15米處,有北魏太平真君四年(443年)摩崖銘刻。
據《魏書》載,烏洛侯國世祖太平真君四年來朝,"稱其國西北有國家先帝舊墟,石室南北九十步,東西四十步,高七十尺"。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派中書侍郎李敞去祭祀,並"刊祝文於室之壁而還"。現存銘刻的文字共201字,與史籍記載的祝文基本相符,證實為北魏王朝承認的拓跋鮮卑發祥地。洞內堆積有較豐富的文化層,對於研究拓跋鮮卑的早期歷史,具有重要科學價值。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主洞西側距洞口約 15米處的石壁上刊刻 "祝文",共 19行,201字,字體大小不一,書體介於楷隸之間,書法古拙,筆勢蒼勁。內容為北魏第三代皇帝拓跋燾於太平真君四年 (443)派遣中書侍郎李敞來此發祥之地致祭時所刻祝辭,與《魏書》記載基本相符。石室的刻辭是有確切紀年並見於文獻記載的重要古代少數民族遺跡。在距地表0.8米深的黑色粘沙土層中,出土很多手制夾砂灰褐陶片,還有石嘎仙洞遺址鏃、骨鏃等,與完工、扎賚諾爾等地鮮卑遺存中出土物特徵相似。在地表以下 1.3米的黃色粘沙土層中,出土有打制的石器,表明這里可能存在著更早的文化遺存。

❹ 嘎仙洞遺址的遺址保護

日前,自治區考古及地質專家組一行三人抵達鄂倫春旗,對嘎仙洞遺址現狀進行回勘察。專家答組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對嘎仙洞遺址進行了詳盡的勘察,進行數據測量、樣本採取,石質檢測,並通過科學儀器對洞內幾處危岩進行了體積及重量上的計算。通過現場勘察,看到嘎仙洞遺址1980年發現石刻祝文後,於1988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然而卻從未得到科學有效的保護,一直處於自然保護狀態中,由於歷經久遠而自然風化,致使石刻祝文字跡風化日甚於日,危岩險石比比皆是,洞內積土亂石雜布。專家組初步形成保護意見:對石刻祝文實施有效的保護,拆除原有鐵門及柵欄;清理洞內積土及自然脫落的雜石;修建排水工程,避免由於潮濕而對洞體的再度侵蝕;加固部分危岩,避免傷及遊人。專家組將針對勘察的情況已形成切實可行的實施保護方案,並將逐步實施。嘎仙洞遺址保護工程的實施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宏偉業績,對於研究發掘鮮卑文化,促進自治旗旅遊事業的發展,擴大鄂倫春對外的知名度有著不可估量的促動作用 。

❺ 穿洞文化遺址屬不屬於革命遺址

川洞文化遺址屬於革命遺址,這里邊兒有過革命的痕跡。

❻ 鮮卑族發源地是今哪裡

鮮卑」作為一個部落集團的名稱,約始見於東漢。

鮮卑一名,有學者認為鮮卑即「犀毗」,亦稱「師比「,指胡人的帶鉤而言。此帶鉤初出自東胡,戰國時傳入趙國等。《史記·匈奴傳·索隱》引張晏言指出:「鮮卑郭落帶,瑞獸名也,東胡好服之。」「郭落」為獸之義,「鮮卑」意為瑞祥或神,合之為瑞獸或神獸。東胡人以鹿等瑞獸狀鑄鏤帶鉤上,即所謂「鮮卑郭落帶」,譯言瑞獸帶或神獸帶。知春秋戰國時,東胡已有鮮卑之名,東漢以前復以鮮卑名山或名族。另有學者認為此帶鉤名與作為民族實體的鮮卑不能混為一談。

另外,有的學者還認為鮮卑族稱系由其部落酋長之名轉化而來。鮮卑為滿語Sabi(意即吉祥)的譯音,原為此部落酋長,後以其名為族稱。

關於鮮卑的起源目前尚無一致看法。東漢人應奉上桓帝書雲:「秦築長城,徒役之士亡出塞外,依鮮卑山,因以為號。」東漢服虔則雲:「東胡,烏桓之先,後為鮮卑。」又雲:「山戎,蓋今鮮卑。」胡廣亦雲:「鮮卑,東胡別種。」晉代王沈《魏書》、司馬彪《續漢書》等均說明,鮮卑與東胡有密切的淵源關系。東胡部落聯盟(或民族)被匈奴擊破後,鮮卑從中分離出來。那末,鮮卑在加入東胡部落聯盟前,又從何族發展來的呢?

或謂鮮卑先世似與九夷中的白夷有關,屬於東夷北支系統。從拓跋鮮卑稱東部鮮卑為白部,氐人稱慕容鮮卑為白虜,均可印證此點。《晉書·慕容廆載記》提到慕容氏的祖先「世居北夷,邑於紫蒙之野,號曰東胡」。《十六國春秋·前燕錄》指出:「以君北夷,世居遼左,號曰東胡。秦漢乏際為匈奴所敗,分保鮮卑山,因復以為號。」都說明東部鮮卑是北夷(或東夷、東北夷)的一支,很可能是《竹書紀年》所記九夷中的白夷,留下了尚白的習俗,故被沿稱為白部或白虜。

但據東漢服虔雲,「山戎,蓋今鮮卑」,說明鮮卑由東胡上溯,其先當為山戎,而後融合於東胡。《逸周書·王會篇》雲:「東胡黃羆,山戎戎菽。」山戎亦稱北戎、無終、代戎,戎人的一支,春秋初曾分布於今山西省太原市至河北省玉田縣西北無終山一帶。主要在今河北省北部、遼寧省西南部、內蒙古自治區東南部三者交插地。山戎與東胡相鄰,《史記·匈奴傳》雲:「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居於北蠻,隨畜牧而轉移。」未提及東胡,也許山戎為東胡之先,系鮮卑源流之一。春秋時,齊桓公曾北伐山戎。東胡、山戎時期,鮮卑之稱當已存在,只是東胡強盛,與燕、匈奴爭鋒而聲譽大著,其餘諸部名號不顯而已。也許在東胡聯盟集團內部,仍以各自名號相稱,亦未可知。戰國前後,東胡勢盛,山戎可能去名號而入於東胡部落聯盟。東胡是一個包括許多不同族屬和名號的大小部落的聯盟(一說為民族)。秦漢間,匈奴「大破滅東胡王,而虜其民人及畜產」。「民人」當指東胡王所在本部,而非後來的烏桓和鮮卑,故稱鮮卑為東胡之別種或余支。

由於鮮卑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部落集團,族源也出現多元現象。從上述可知,最初的鮮卑部落可能是源於山戎和東夷北支的白夷等。根據各部落發源地區和同其它部落融合情況,大致可分為東部鮮卑和北部鮮卑,後又在兩者基礎上演化出西部鮮卑。東部鮮卑起源於內蒙古自治區東部的鮮卑山,即今科爾沁右翼中旗西哈勒古河附近的大罕山,亦即遼東塞外之鮮卑山,大興安嶺東側的淺山區和廣漠草原地帶,與其西南面的阿魯科爾沁右翼中旗西北140里之烏桓山遙遙相應。北部鮮卑在大鮮卑山,即今大興安嶺北段。

鮮卑分布在烏桓之北,兩者均受匈奴役屬,與漢朝保持時戰時和關系。隨著烏桓的南遷,鮮卑也不斷南移填補其故地。公元前121(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19(四年),霍去病兩次擊敗匈奴左賢王、徙烏桓於上谷等五郡塞外,原分布在鮮卑山的鮮卑人隨之向西南遷至烏桓故地饒樂水(今西拉木倫河)流域,而分布在大鮮卑山的拓跋鮮卑先祖不久也南遷至大澤,即呼倫貝爾草原一帶。東漢初,烏桓由五郡塞外南遷,鮮卑則南遷至五郡塞外。東漢和帝永元年間(公元89—105),北匈奴為漢朝與烏孫、丁零、烏桓、鮮卑等擊敗,被迫西遷,於是鮮卑大規模成扇形南遷西徙,進至匈奴故地。留在漠北的10餘萬落匈奴余眾,亦自號鮮卑,於是鮮卑諸部崛起於我國北方。

鮮卑在南遷西進的過程中,復與匈奴、丁零(高車)、烏桓、漢人等融合而形成為許多新族別。如和匈奴余種在草原地帶錯居雜處,相互婚媾,在南部出現了胡父鮮卑母的鐵弗匈奴,在陰山以北出現鮮卑與敕勒融合的乞伏鮮卑先祖。在西拉木倫河一帶,由於南匈奴之後字文氏從陰山遷到此地,統治了當地鮮卑,而出現了宇文鮮卑等。檀石槐、軻比能等部落集團及後起的 宇文氏、慕容氏、段氏,被稱為東部鮮卑。北部鮮卑進入匈奴故地後,與匈奴余部融合,成為鮮卑父胡母之拓跋氏。而慕容氏的一支吐谷渾西遷,與當地羌人等融合成為吐谷渾部。當拓跋鮮卑建立北魏統一中原後,便把鮮卑名稱據為己有,稱慕容氏、段氏為東部、白部或徒河(徒何),稱字文氏為匈奴。

總之,鮮卑是一個內涵相當復雜的民族共同體,各部之間很不平衡。按其發源地和後來遷徙分布及與其它諸族、部落的融合情況,大致可分為東部鮮卑、北部鮮卑和西部鮮卑,總人口數達二百數十萬人。東部鮮卑經過檀石槐、軻比能等部落聯盟時期,後來發展成為慕容氏、段氏、宇文氏;北部鮮卑主要是指拓跋鮮卑;西部鮮卑主要由河西禿發氏、隴右乞伏氏以及青、甘吐谷渾組成,其中慕容氏、乞伏氏、禿發氏,在十六國南北朝時期分別在中原和河隴地區建立前燕、後燕、西燕、南燕、西秦、南涼;拓跋氏建立代國,後又建立北魏,並統一北方,兼並其它鮮卑諸部;宇文氏建立北周;吐谷渾在今甘南、四川西北及青海等地區建立國家,一直延續到隋唐之後。 二、早期鮮卑的經濟和社會結構 鮮卑與烏桓相同,初為游牧民族。在占據老哈河及其以南地區以前,主要生產是畜牧和射獵捕魚,這與它所處地理環境密切相連。西拉木倫河及其以北地帶可劃為兩個部分:西部系草原和湖泊,宜於游牧;東部系山陵森林,宜於狩獵。至於南邊的老哈河流域則宜於種植和漁業。因而當鮮卑主要生活在林木蔥郁、水草茂盛,而人口稀少的地區時,則從事狩獵兼游牧。史稱「其獸異於中國者,野馬、羱羊、端牛,端牛角為弓,世謂之角端者也。又有貂豽、鼲子,皮毛柔蠕,故天下以為名裘」。直至東漢末桓帝、靈帝時,鮮卑人還保持著游牧兼狩獵的生活方式。當時,「鮮卑眾日多,田畜射獵,不足給食。後檀石槐乃案行烏侯秦水,廣袤數百里,淳不流,中有魚而不能得。聞汗人善捕魚,於是檀石槐東擊汗國,得千餘家,徙置烏侯秦水上,使捕魚以助糧」。隨著鮮卑人大批從東北地區向蒙古草原中部、西部轉移,遼闊的草原為游牧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在曹魏時仍以畜牧業為主。鮮卑經常以牛馬與漢魏進行交易。222年(曹魏黃初三年),軻比能等驅牛馬7萬余口交市,換回中原地區的精金良鐵及布帛彩繒、糧食等生活用品乃至奇珍異寶。鮮卑大人並常以馬為奇貨,用禁售相要挾。如魏初東部鮮卑各部大人「乃共要誓,皆不得以馬與中國市」。 鮮卑從游牧向農耕的轉化過程比烏桓人要長得多,而且各部之間發展很不平衡。魏晉時鮮卑的一些部落才逐漸兼營農耕,大規模的農耕是在進入黃河流域以後才出現。

鮮卑人手工業的發展,與烏桓相比,要遲緩得多。直至東漢末,在漢人的影響下,兵器等的製造才有較大的起色。當時袁紹占據河北,不少漢人逃亡到鮮卑部落中,帶去冶煉鑄造等工藝,「教作兵器鎧楯」,使鮮卑的手工業得以發展。

由於對外戰爭掠奪及與中原地區互市,迅速地增加了鮮卑部落大人等的財富,促進了內部的貧富懸殊和階級分化。鮮卑對邊郡的鈔掠史不絕書,特別是檀石槐以後更為頻繁,掠取財物,搶奪人口,動以千數,使其為鮮卑人從事奴隸式的畜牧業、手工業勞動。而部落大人對戰利品有分配權,往往控制了其中的大部分。同時對外互市的大權也控制在大人豪帥手中,他們掌握了大量牲畜和中原地區的商品,從中盤剝一般牧民。 鮮卑與烏植相似,當時社會已逐漸形成部落豪帥、大人等統治、剝削階級;一般部落成員是被統治、被剝削階級;處於最下層的是奴隸。隨著部落大人權勢的增強及部落聯盟進一步形成,部落君長往往自尊為單於(「廣大」之意,循匈奴之俗),後其臣民又稱之為可汗。可汗,一作可寒,原為「神靈」、「上天」之意,初為尊崇神祗上天之稱,其後假借為臣民對君主之尊稱。拓跋部、乞伏部、慕容部、吐谷渾等首領都有被尊稱為可汗的。但作為最高統治者的稱號,則始於402年柔然首領社統一漠北自稱丘豆伐可汗。其意逐漸演化為「皇帝」、「君主」。逮至兩晉時,鮮卑入居中原,則稱主稱帝,封臣賜爵,成為封建統治階級,而鮮卑一般部眾也成為封建制度下的臣民。

鮮卑的社會組織也與烏桓相同,即由落、邑落、部構成。邑有小帥,部有大人。到檀石槐時,其軍事、政治結合體中的邑,雖與烏桓、鮮卑早期的邑有承襲關系,但性質發生了變化。檀石槐將用武力合並起來的,東起遼東、西至敦煌,南接漢邊,北鄰敕勒的廣大領域,劃分為三部六十餘邑,各邑轄地廣闊,與烏桓、鮮卑早期自然形成的邑落有很大區別。檀石槐死後,其三部六十餘邑的體制隨之瓦解,大人世襲制也逐漸代替了大人選舉制,它標志著鮮卑階級分化加深和私有制的進一步確立。豪帥雖受漢魏政府封賞,但仍一直保持著部、邑落結構,鮮卑的武裝未從邑落結構中分化出來,雖與漢魏軍隊聯合作戰,但不受漢魏控制。直至西晉始有「晉鮮卑率善邑長」、「晉鮮卑率善仟長」、「晉鮮卑率善佰長」的出現,而逐漸從邑落結構中分離出來。不過氏族制的遺風至公元3世紀軻比能時依然存在。如史稱軻比能「每鈔略得財物,均平分付,一決目前,終無所私,故得眾死力,余部大人皆敬憚之」。鮮卑諸部進入中原建立政權後,逐漸漢化,依照漢魏典章制度設官置守,統治機構漸趨完備,封建等級制度日益森嚴。

❼ 嘎仙洞遺址的拓跋鮮卑

拓跋鮮卑是鮮卑的一支,應包括建立代、魏的拓跋部,建立南涼的河西鮮卑禿發部等,而習慣上往往僅指北部鮮卑。
拓跋氏初是鮮卑地處最東北的一支,亦稱別部鮮卑。原居於額爾古納河和大興安嶺北段,「統幽都之北,廣漠之野,畜牧遷徙,射獵為業」。 1980年在鄂倫春自治旗阿里河鎮西北10公里大興安嶺北段頂巔東側的嘎仙洞中,發現了北魏太平真君四年,拓跋燾派李敞祭祖先時刊刻於石壁之上的祝文,全文19行,201字,內容與《魏書·禮志》一所載大致相同。但在石刻祝文中則保留了「維太平真君四年癸未歲七月二十日天子臣燾使謁者僕射庫六官、中書侍郎李敞、傅」、「如聞舊墟爰在彼方」、「皇祖先可寒配」、「皇妣先可敦配」等文句。證實了可汗、可敦出於鮮卑,柔然稱可汗、可賀敦源於拓跋部,其後突厥、回紇、蒙古等的稱呼略同。嘎仙洞石室祝文的發現,進一步證明了拓跋鮮卑的發祥地「大鮮卑山」就是在今阿里河附近的大興安嶺北段。據《魏書·序紀》載,鮮卑之先「積六十七世」,至拓跋氏遠祖成帝毛時(約在公元前2世紀後期至1世紀前期左右,相當西漢武帝在位期間),為「遠近所推,統國三十六,大姓九十九」。所謂「國」,當指氏族集團或部落;「大姓」,即指沃族或比氏族較小的家支。毛似是部落聯盟的酋長,所稱「皇帝」,為拓跋珪時追尊。毛下傳五世而至宣帝拓跋推寅(約公元1世紀前期),正值東漢初年,北匈奴西遷,南匈奴保塞,拓跋鮮卑乘隙第一次南遷,至「大澤」,即今呼倫池(達賚湖)。由於地「方千餘里,厥土昏冥沮洳(指沼澤地帶),謀更南徙,未行而崩」。今發現的呼倫貝爾盟陳巴爾虎旗完工和新巴爾虎右旗扎賚諾爾發現的古墓群,大約就是拓跋鮮卑南遷過程中的文化遺跡,表明拓跋鮮卑確在呼倫貝爾大草原居住過。當時拓跋鮮卑還過著「畜牧遷徙,射獵為業」的游牧生活,處於原始社會末期的部落聯盟階段。
推寅後又經六世,至獻皇帝鄰時,一方面「七分國人,使諸兄弟各攝領之,乃分其氏」,即紇骨氏、普氏、拔拔氏、達奚氏、伊婁氏、丘敦氏、俟亥氏,連同拓跋氏形成「鮮卑八國」,後鄰又命叔父之胤為乙旃氏,疏屬為車焜氏,形成帝室十姓;另一方面因呼倫池附近荒遐,不足以建都邑,再加上隨著拓跋氏社會的發展,部落首領為掠奪財富,擴張勢力,就必然向南擴展,遂准備第二次南移。由於年老體衰,乃以位授子聖武帝詰汾。諸汾遵命率眾南遷,幾經險阻,才到達匈奴故地,即今河套北部固陽陰山一帶。這里水草豐美,樹木繁茂,是牧獵的好場所,並接近了中原文化。由於兩次遷徙策略「多出宣、獻二帝,故人並號曰『推寅』,蓋俗雲『鑽研』之義」。第二推寅鄰命其子詰汾統領部眾南遷時,約在公元160至170年之後,即東漢桓、靈二帝之際,當時正是檀石槐部落聯盟強盛時期。有學者認為率領族人第二次遷徙的推寅,即是東漢檀石槐統轄的西部大人中的日律推演或律推演,而有的學者則持否定態度,認為無論是時間、地點或事跡都不能將二者混為一談。 拓跋鮮卑進入匈奴故地後,與留居故地的匈奴融合。拓跋力微時,在75個異姓部落中,屬於匈奴的就有賀賴氏、須卜氏、丘林氏、破六韓氏、宿六斤氏等。匈奴部落加入拓跋鮮卑聯盟後,與之雜居共處,相互通婚,逐漸被鮮卑化。據研究,「拓跋」的含義,乃是北人謂鮮卑父、胡(匈奴)母所生後代之意。《魏書·序紀》談到力微是其父詰汾與匈奴故地之天女結合所生。實際上是給鮮卑與匈奴通婚抹上一層神秘的色彩。此後,有不少晉人和烏桓等部眾也成為其「新民」。
始祖神元皇帝力微時(220—277年),拓跋鮮卑開始了第三次遷徙。拓跋詰汾長子禿發匹孤率眾從塞北遷居河西。「禿發」或即「拓跋」之異譯。由於拓跋部眾還梳著辮子,故當時人又稱之為「索頭」鮮卑或「索虜」,以區別於剃去部分頭發的其它鮮卑部。拓跋本支,從力微時起就游牧於上谷(治今河北省懷來縣)以西,雲中(今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東北)一帶。由於受西部鮮卑大人蒲頭的襲擊,部眾離散,力微投依於五原郡(治今內蒙古包頭市西北)沒鹿回部大人竇賓(紇豆陵賓)之下。與賓共攻西部,賓兵敗失馬,力微以已所乘駿馬與之。賓感相助之恩,准其北居長川(今內蒙古興和具一帶)。經10餘年經營,諸舊部民漸往歸附。248年(曹魏正始九年),殺竇賓子,並其眾,諸部大人悉款服,勢力增強,控弦之士達20餘萬。258年(甘露三年),力微在位第三十九年,從河套北部遷於漢定襄郡之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西北)。是年四月,舉行祭天大典,諸部君主皆往助祭,唯白部大人觀望不至,召而戮之,使遠近震懾,相繼歸附。在由部落貴族和扈從武士操縱的部落大會上,拓跋部正式取得了部落聯盟的領導權,力微也鞏固了世襲的大酋長的地位。
同時,拓跋鮮卑在向西南發展過程中,對中原曹魏、西晉政權採取和好政策,亦是使拓跋鮮卑得以強盛的因素之一。力微與曹魏「聘問交市,往來不絕」。曹魏贈給拓跋氏金幣繒絮,歲以萬計。
261年(魏景元二年),力微還遣其子沙漠汗(文帝)至魏都洛陽「且觀風土」,實為質子。接受漢人文化,穿著漢服,掌握彈丸等武藝。魏晉禪代,沙漠汗仍留質於晉,每次北歸,晉均具禮護送。

❽ 拓跋鮮卑的發源地及遷徙

拓跋氏初是鮮卑地處最東北的一支,亦稱別部鮮卑。原居於額爾古納河和大興安嶺北段,「統幽都之北,廣漠之野,畜牧遷徙,射獵為業」。
1980年在鄂倫春自治旗阿里河鎮西北10公里大興安嶺北段頂巔東側的嘎仙洞中,發現了北魏太平真君四年,拓跋燾派李敞祭祖先時刊刻於石壁之上的祝文,全文19行,201字,內容與《魏書·禮志》一所載大致相同。但在石刻祝文中則保留了「維太平真君四年癸未歲七月二十日天子臣燾使謁者僕射庫六官、中書侍郎李敞、傅」、「如聞舊墟爰在彼方」、「皇祖先可寒配」、「皇妣先可敦配」等文句。證實了可汗、可敦出於鮮卑,柔然稱可汗、可賀敦源於拓跋部,其後突厥、回紇、蒙古等的稱呼略同。嘎仙洞石室祝文的發現,進一步證明了拓跋鮮卑的發祥地「大鮮卑山」就是在今阿里河附近的大興安嶺北段。
據《魏書·序紀》載,鮮卑之先「積六十七世」,至拓跋氏遠祖成帝毛時(約在公元前2世紀後期至1世紀前期左右,相當西漢武帝在位期間),為「遠近所推,統國三十六,大姓九十九」。所謂「國」,當指氏族集團或部落;「大姓」,即指沃族或比氏族較小的家支。毛似是部落聯盟的酋長,所稱「皇帝」,為拓跋珪時追尊。毛下傳五世而至宣帝拓跋推寅(約公元1世紀前期),正值東漢初年,北匈奴西遷,南匈奴保塞,拓跋鮮卑乘隙第一次南遷,至「大澤」,即今呼倫池(達賚湖)。由於地「方千餘里,厥土昏冥沮洳(指沼澤地帶),謀更南徙,未行而崩」。今發現的呼倫貝爾盟陳巴爾虎旗完工和新巴爾虎右旗禮賚諾爾發現的古墓群,大約就是拓跋鮮卑南遷過程中的文化遺跡,表明拓跋鮮卑確在呼倫貝爾大草原居住過。當時拓跋鮮卑還過著「畜牧遷徙,射獵為業」的游牧生活,處於原始社會末期的部落聯盟階段。
推寅後又經六世,至獻皇帝鄰時,一方面「七分國人,使諸兄弟各攝領之,乃分其氏」,即紇骨氏、普氏、拔拔氏、達奚氏、伊婁氏、丘敦氏、俟亥氏,連同拓跋氏形成「鮮卑八國」,後鄰又命叔父之胤為乙旃氏,疏屬為車焜氏,形成帝室十姓;另一方面因呼倫池附近荒遐,不足以建都邑,再加上隨著拓跋氏社會的發展,部落首領為掠奪財富,擴張勢力,就必然向南擴展,遂准備第二次南移。由於年老體衰,乃以位授子聖武帝詰汾。諸汾遵命率眾南遷,幾經險阻,才到達匈奴故地,即今河套北部固陽陰山一帶。這里水草豐美,樹木繁茂,是牧獵的好場所,並接近了中原文化。由於兩次遷徙策略「多出宣、獻二帝,故人並號曰『推寅』,蓋俗雲『鑽研』之義」。第二推寅鄰命其子詰汾統領部眾南遷時,約在公元160至170年之後,即東漢桓、靈二帝之際,當時正是檀石槐部落聯盟強盛時期。有學者認為率領族人第二次遷徙的推寅,即是東漢檀石槐統轄的西部大人中的日律推演或律推演,而有的學者則持否定態度,認為無論是時間、地點或事跡都不能將二者混為一談。
拓跋鮮卑進入匈奴故地後,與留居故地的匈奴融合。拓跋力微時,在75個異姓部落中,屬於匈奴的就有賀賴氏、須卜氏、丘林氏、破六韓氏、宿六斤氏等。匈奴部落加入拓跋鮮卑聯盟後,與之雜居共處,相互通婚,逐漸被鮮卑化。據研究,「拓跋」的含義,乃是北人謂鮮卑父、胡(匈奴)母所生後代之意。《魏書·序紀》談到力微是其父詰汾與匈奴故地之天女結合所生。實際上是給鮮卑與匈奴通婚抹上一層神秘的色彩。此後,有不少晉人和烏桓等部眾也成為其「新民」。
始祖神元皇帝力微時(220—277年),拓跋鮮卑開始了第三次遷徙。拓跋詰汾長子禿發匹孤率眾從塞北遷居河西。「禿發」或即「拓跋」之異譯。由於拓跋部眾還梳著辮子,故當時人又稱之為「索頭」鮮卑或「索虜」,以區別於剃去部分頭發的其它鮮卑部。拓跋本支,從力微時起就游牧於上谷(治今河北省懷來縣)以西,雲中(今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東北)一帶。由於受西部鮮卑大人蒲頭的襲擊,部眾離散,力微投依於五原郡(治今內蒙古包頭市西北)沒鹿回部大人竇賓(紇豆陵賓)之下。與賓共攻西部,賓兵敗失馬,力微以已所乘駿馬與之。賓感相助之恩,准其北居長川(今內蒙古興和具一帶)。經10餘年經營,諸舊部民漸往歸附。
248年(曹魏正始九年),殺竇賓子,並其眾,諸部大人悉款服,勢力增強,控弦之士達20餘萬。258年(甘露三年),力微在位第三十九年,從河套北部遷於漢定襄郡之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西北)。是年四月,舉行祭天大典,諸部君主皆往助祭,唯白部大人觀望不至,召而戮之,使遠近震懾,相繼歸附。在由部落貴族和扈從武士操縱的部落大會上,拓跋部正式取得了部落聯盟的領導權,力微也鞏固了世襲的大酋長的地位。
同時,拓跋鮮卑在向西南發展過程中,對中原曹魏、西晉政權採取和好政策,亦是使拓跋鮮卑得以強盛的因素之一。力微與曹魏「聘問交市,往來不絕」。曹魏贈給拓跋氏金幣繒絮,歲以萬計。
261年(魏景元二年),力微還遣其子沙漠汗(文帝)至魏都洛陽「且觀風土」,實為質子。接受漢人文化,穿著漢服,掌握彈丸等武藝。魏晉禪代,沙漠汗仍留質於晉,每次北歸,晉均具禮護送。

❾ 鮮卑族為什麼會起源於大興安嶺的嘎仙洞

史載鮮卑族「以山為號」,也就是說,鮮卑族的祖先以他們居住的鮮卑山作為自己民族的稱號,但是鮮卑山的方位長期無考。
據《魏書》記載,「魏先之居幽都也,鑿石為祖宗之廟於烏洛侯國西北」。「世祖真君四年來朝,稱其國西北有國家先帝舊墟」,公元443年,北魏太武帝派中書侍郎李敞前往祭祀,並在洞中刻下祭文。
1980年7月,內蒙古考古工作者在調查中發現了「嘎仙洞」,該洞位於內蒙古呼倫貝爾盟鄂倫春自治旗阿里河鎮西北深山密林中的山崖上,洞中除了少量陶器、石器和骨器外,遺留的石刻銘文與《魏書》記載基本相同,從而證明嘎仙洞就是歷史上記載的鮮卑石室。嘎仙洞面積近3000平方米,洞頂最高20餘米,同時洞中還有小洞。
根據鮮卑族對祖先的記憶,大約早在夏代,鮮卑民族已經開始活動,而當時鮮卑民族活動的地點是否就是兩千多年以後北魏時期的鮮卑石室尚缺乏直接的證據。目前只能說,鮮卑山非常可能就是今天的大興安嶺北麓。
中國古代游牧民族。先世是商代東胡族的一支。秦漢時從大興安嶺一帶南遷至西刺木倫河流域。曾歸附東漢。匈奴西遷後盡有其故地,留在漠北的匈奴10多萬戶均並入鮮卑,勢力逐漸強盛。西元2世紀中葉首領檀石槐被鮮卑各部推為「大人」,建立包括宇文、慕容、拓跋、段、乞伏等部的軍事聯盟,分東、中、西三部,各部均置大人統領。東漢遣使持印綬封檀石槐為王。鮮卑以游牧為生,善騎射,所制「角端弓」為古代有名的武器。檀石槐死後鮮卑部落聯盟解體。十六國時期鮮卑的慕容、乞伏、宇文、拓跋等部都曾建立政權。特別是拓跋部於5世紀中建立北魏王朝,統治北部中國達140餘年,並竭力促使鮮卑人漢化。內遷的鮮卑人則逐漸轉向農業並與漢族融合。
鮮卑族是我國北方阿爾泰語系游牧民族,其族源屬東胡部落,興起於大興安嶺山脈。
部族與政權興衰:鮮卑是與烏桓同時興起的東胡另支。東漢初年,活動於今興安盟科爾沁右翼中旗的鮮卑仍為匈奴役屬。隨著北匈奴勢力衰耗,鮮卑開始邊年出兵攻擊北匈奴。公元85年,鮮卑與南匈奴、西零及西域各族共擊北匈奴,迫使其中逃循。公元87年,鮮卑再次大敗北匈奴,斬殺優留單於。公元91年,東漢政府和南匈奴對北匈奴進行了致命打擊,北匈奴西遷。鮮卑趁勢占據了漠北地區,留在漠北的匈奴十餘萬落並入鮮卑。鮮卑自此強盛起來。
公元2世紀中葉,鮮卑民族中涌現出一位勇健而有智略的首領——檀石槐。鮮卑在檀石槐帶領下大斷壯大,統一了鮮卑諸部,建牙帳於高柳(今山西陽高縣)北三百餘里的彈汗山(今內蒙古商都縣附近)仇水(今東洋河)。隨後,檀石槐率部北拒丁零,東敗扶余,西擊烏孫,南擾漢邊、盡據匈奴故地,建立了一個強大的軍事部聯盟。但聯盟隨檀石槐的死而瓦解,繼起的是不斷強大的拓跋鮮卑。
先秦時已活動於大興安嶺中部與北部,其名則始顯於東漢初年。語言、習俗與烏桓同。秦、漢之際匈奴滅東胡,烏桓、鮮卑並受匈奴役屬。漢武帝大敗匈奴,徙烏桓於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塞外,鮮卑人隨之南遷烏桓故地饒樂水(今西拉木倫河)流域,一部分(拓跋部)則南遷至大澤(呼倫貝爾草原)。東漢初,烏桓內遷,鮮卑又因之遷到五郡塞外。北匈奴西遷,鮮卑進至匈奴故地,並其餘眾,勢力漸盛。漢桓帝時,首領檀石槐建庭於高柳北彈汗山( 今山西陽高西北 ),組成諸部軍政聯合體 ,東 、中、西3部各置大人率領。檀石槐任用漢人 ,製法律 ,由漢地輸入鐵器,促進了鮮卑社會的發展。其勢力「東西萬四千餘里,南北七千餘里」,盡有匈奴故地。檀石槐死後,諸部聯合瓦解,有步度根、軻比能等首領,各擁所部,附屬漢魏。魏晉時期,北方草原上活動的主要是鮮卑各部。有人認為,「西伯利亞」一名的產生可能就與鮮卑人當年的活動有關。晉南北朝時期,內遷鮮卑慕容氏曾建立前燕、後燕、西燕、南燕;乞伏氏曾建立 西秦 ;禿發氏曾 建立南涼 ;拓跋氏先建代國,後改魏,終於統一北部中國。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後,鮮卑化漢人高氏與鮮卑化匈奴人宇文氏分別建立北齊、北周。另有出自慕容氏的吐谷渾遷到青海統治羌人,直到唐初才為吐蕃所滅。
1.鮮卑分裂
在西晉時期鮮卑分為三大支部。
東鮮卑
東部有段部、慕容部、宇文部等。
其中段部被羯人的後趙擊潰,融入中原。有人認為該部與宋朝時期的大理段氏有關。
慕容部的慕容皝創立大燕國,史稱前燕。前燕能臣慕容恪死後衰落,慕容昧(字景茂)為王時亡於氐人苻氏的前秦。慕容恪的弟弟慕容垂降前秦。384年,在前秦淝水之戰敗於東晉之後,慕容垂復國建立燕國,史稱後燕。後來後燕被鮮卑拓跋氏的北魏擊潰。後燕慕容德成立南燕。南燕也被北魏所滅。(慕容皝、慕容恪、慕容垂、慕容德等人均在金庸小說《天龍八部》中出現在虛構人物「慕容復」的「大燕皇族世系表」中。)
宇文部與高句麗通好,但敗給了慕容皝的前燕。之後南北朝時期宇文氏篡西魏成立北周。北周後為外戚楊堅所篡,成立隋朝。宇文部落中的迭刺部後來是契丹創始時期的「契丹八部」之一。
北鮮卑
北部,有著名的拓跋部,以及與其多次交戰的柔然。
386年,代國後代拓跋珪自稱代王,建立北魏。北魏後來統一中國北方,在南北朝初期與南朝對立。北魏後分裂為東魏和西魏,之後分別被北齊和北周所代替。
柔然與南北朝時期統治中原北方的北魏拓拔氏多次交戰。柔然被突厥系民族擊敗後,分為南北兩支。柔然的南支逃到遼河上游,成為契丹人的祖先之一。北支逃到雅布洛諾夫山脈以東、外興安嶺以南的地區,是室韋的祖先。室韋是蒙古人的祖先之一。參見柔然。
西鮮卑
慕容皝的哥哥率部從東北遷到青海東部,稱為吐谷渾。吐谷渾在鼎盛時期占據現青海、甘肅、新疆南部、四川西部。663年(唐龍朔三年),吐蕃攻佔吐谷渾全境,吐谷渾滅亡。
鮮卑與匈奴混血後代稱為鐵弗人。鐵弗人赫連勃勃成立夏國。參見匈奴。
在陰山以北,鮮卑與敕勒融合形成乞伏部。383年,前秦的乞伏國仁在淝水之戰之後造反,後在現甘肅榆中成立秦國,史稱西秦。400年,西秦被羌人姚氏的後秦擊敗,乞伏乾歸投奔南涼。409年乞伏乾歸重建西秦。431年西秦被赫連氏的夏國所滅。
禿發氏與拓跋同源。397年,後涼的禿發烏孤叛變獨立,建立南涼。414年南涼滅於乞伏的西秦,禿發部人投奔北魏,被賜姓「源」。
2.今天的鮮卑族

大多數的古鮮卑人後裔都融入了漢族,還有少部分融入了契丹,更少的一部分演變為了錫伯族。
錫伯族是古代鮮卑人的後裔。錫伯族最初游牧於大興安嶺東麓,世代以狩獵、捕魚為生。16世紀編入蒙古「八旗」後,其社會組織發生了急劇變化,生產上轉入穩定的農業經濟。18世紀中葉,清政府為鞏固西北邊防,將部分錫伯族遷往新疆,爾後這些錫伯族在伊犁河谷屯田定居,開拓了自己的第二故鄉。
「錫伯」是本民族的自稱。口語稱siwe,書面語稱sibe。歷史上有「須卜」、「室韋」、「失韋」、「失比」、「西伯」、「席伯」、「席北」、「史伯」、「錫窩」等不同譯音,都是siwe的同音異寫。錫伯族的祖先是東胡系的拓跋鮮卑。早在東漢以前就活動在大興安嶺北段以「嘎善洞」為中心的地帶,以「畜牧遷徙,射獵為業」。公元48年以後從大興安嶺遷移到呼倫貝爾地區。此後又往南遷徙。386年,拓跋鮮卑的大部分進入中原,建立北魏政權,而另一部分以「室韋」為號,在嫩江左岸的綽爾河、洮兒河等河流域活動,其中的一部分室韋成為錫伯族的祖先。
在唐代,綽爾河流域的錫伯族先祖歸屬於唐。遼代,受契丹統治,多數人開始從事農業。遼亡金興,錫伯族先祖又處在女真統治之下。元代,開始被蒙古族統治。元、明至清初,錫伯族處在蒙古兀良哈三衛中的福余衛的統轄之下。1593年,錫伯族出兵隨科爾沁、葉赫、哈達等組成九部聯軍(3萬人馬),與努爾哈赤交戰兵敗,從此,錫伯族開始部分地歸屬滿洲。1636-1648年間,錫伯族軍民同科爾沁蒙古一起被清政府編入旗兵,成為蒙古八旗的一部分。1692年科爾沁蒙古統治者將所屬錫伯族軍民進獻給清政府,從此錫伯族擺脫了蒙古統治階級的統治,開始被滿族統治階級控制,並被編入滿洲八旗,移防黑龍江、吉林各地。1764年,清政府為了加強伊犁地區的駐防力量,抽調3000多名錫伯族軍民遷徙到伊犁。從此,錫伯族形成了東西分居、小聚居大分散的局面。
錫伯族軍民遷到察布查爾地區後,一直擔負著屯墾戍邊的繁重任務。從1765年組成錫伯營到伊犁辛亥革命,錫伯族一直是戰時從征,平時生產,過著准軍事化的生活。200多年來, 為保衛邊疆、平定內亂、抵禦外侮、建設邊陲做出了很大貢獻。 察布查爾錫伯族長期以來保持著自己的傳統文化與習俗

❿ 龜茲古國境內所開鑿的佛教洞窟遺址有哪些


古代龜茲國境內所遺留的佛教石窟群,比較集中的石窟群有克孜爾、庫木吐喇、森木塞姆、克孜爾尕哈、托乎拉克艾肯、台台兒、溫巴什、瑪扎巴赫、阿艾石窟等,保存洞窟總計達600餘個

坐落在絲綢之路上的龜茲(qiūcí)古國,是中國唐代的安西四鎮之一,也是我國古代的西域大國之一。龜茲古國擁有比莫高窟更加久遠的石窟藝術,早期洞窟年代至少要比莫高窟早一百年左右,古代工匠們對色彩的運用,至今仍然有著震撼人心的力量。它也被現代石窟藝術家稱做「第二個敦煌莫高窟」。
龜茲故城,位於新疆庫車縣城西約兩公里的皮朗村。故城周長近8000米,北牆2000米、南牆1806米、東牆1646米、西牆約2200米。除東、南、北三面城牆尚可辨認外,西牆已盪然無存。全城成不規則正方形,城牆高約2-7米,為夯土築成,每隔40米左右有城垛一個。
龜茲石窟是世界佛教藝苑和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保存著古代佛教藝術在我國形成、發展和流傳演變的清晰脈絡,而且對於中國佛教史、美術史、美學理論和古龜茲的社會、歷史、經濟等領域的研究都有特殊的價值。
龜茲石窟,是指古代龜茲國境內所遺留的佛教石窟群,比較集中的石窟群有克孜爾、庫木吐喇、森木塞姆、克孜爾尕哈、托乎拉克艾肯、台台兒、溫巴什、瑪扎巴赫、阿艾石窟等,保存洞窟總計達600餘個,壁畫近10,000m。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