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游記的課文

游記的課文

發布時間: 2020-12-25 11:56:36

⑴ 下列課文屬於游記的有( )

A C

⑵ 初中語文書中游記散文和寫景散文分別有哪些

寫景散文

《紫藤蘿瀑布》《春》《濟南的冬天》《山市》人教版7年紀上冊

《從百草版園到三權味書屋》人教版7年紀下冊

《觀潮》人教版8年紀上冊

《雪》人教版8年紀下冊

游記散文

《山中訪友》人教版7年紀上冊

桃花源記碃戶百鞠知角版攜保毛》《三峽》人教版8年紀上冊

《小石潭記》《醉翁亭記》《岳陽樓記》《滿井游記》人教版8年紀下冊

⑶ 葉聖陶的《記金華的雙龍洞》原文

作品原文

4月14日,我在浙江金華,游北山的雙龍洞。

出金華城大約五公里到羅店,過了羅店就漸漸入山。公路盤曲而上。山上開滿了映山紅,無論花朵和葉子,都比盆栽的杜鵑顯得有精神。油桐也正開花,這兒一叢,那兒一簇,很不少。

山上沙土呈粉紅色,在別處似乎沒有見過。粉紅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紅,再加上或濃或淡的新綠,眼前一片明艷。

一路迎著溪流。隨著山勢,溪流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溪流聲也時時變換調子。入山大約五公里就來到雙龍洞口,那溪流就是從洞里出來的。

在洞口抬頭望,山相當高,突兀(同"物"字讀音)森郁,很有氣勢。洞口像橋洞似的,很寬。走進去,彷彿到了個大會堂,周圍是石壁,頭上是高高的石頂,在那裡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開個會,一定不覺得擁擠。泉水靠著洞口的右邊往外流。這是外洞。

內洞一團漆黑,什麼都看不見。工人提著汽油燈,也只能照見小小的一塊地方,餘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麼寬廣。工人高高舉起汽油燈,逐一指點洞內的景物。首先當然是蜿蜒在洞頂的雙龍,一條黃龍,一條青龍。我順著他的指點看,有點兒像。

其次是些石鍾乳和石筍,這是什麼,那是什麼,大都依據形狀想像成神仙、動物以及宮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這些石鍾乳和石筍,形狀變化多端,再加上顏色各異,即使不比作什麼,也很值得觀賞。

在洞里走了一轉,覺得內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來間房子那麼大,泉水靠著右邊緩緩地流,聲音輕輕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我排隊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3)游記的課文擴展閱讀:

這是一篇游記,記敘了作者葉聖陶游覽金華雙龍洞的情景。是按游覽順序記敘的。先寫沿途所見的美景;繼而寫外洞的洞口、外洞;再寫孔隙;最後寫內洞。是按空間順序寫的。

表達了作者葉聖陶熱愛祖國秀麗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賞大自然的情趣,激發學生對祖國錦綉河山的熱愛。

本文入選蘇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冀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收錄為課文。這篇游記不作為課文的時候叫《記金華的兩個岩洞》。

⑷ 格列夫游記是哪一年級的課文

[鄂教版第九冊課文]
16 格列佛游記(節選)

(我從小喜歡旅遊,有過許多奇特的經歷。尤其難忘的是1699年。那一年,我們的航船到蘇門答臘時,遇上了大風暴,大部分水手都喪生了。我和6個人駕一隻小船逃生後沒多久,又被巨浪掀進大海里。我好不容易游到岸上,發現自己來到了一個陌生、荒涼的地方。我累極了,倒在地上便睡著了。醒來時已是早晨,我想翻身起來,四肢卻不能動彈,我剛掙扎一下,便有無數枝小箭射來,我不敢輕舉妄動了。)

皇帝騎著馬向我走來,這卻差點兒使他付出不小的代價,因為那馬雖然受過良好的訓練,見了我卻完全不習慣,彷彿是一座山在它面前動來動去,不由得受驚,前蹄懸空站了起來,幸虧這君王是位出色的騎手,依然能在馬上坐住,這時侍衛跑過來勒住韁繩,皇帝才得以及時從馬上下來。
下馬之後,他以極其驚訝的神情仔細打量我。他下令把酒菜送給我。廚師和管家早已做好准備,一聽到命令就用推車把食物推到我能夠得到的地方。我接過這些推車,一會兒就把上面的東西吃了個精光。二十輛車裝滿了肉,十輛車盛著酒;每輛肉車上的肉只夠我吃兩三大口;每輛酒車上有六小陶罐酒,我把它們倒在一起,一飲而盡。
皇帝比所有的大臣高出大約我的一個指甲蓋,僅此一點就足以使看到他的人肅然起敬。他容貌雄健威武,長著奧地利人的嘴唇,鷹鈞鼻,茶青色皮膚,面相堅毅端莊,身材十分勻稱,舉止文雅。他現年二十八歲零九個月,青年時代已經過去;在位大約七年,國泰民安,大體上都是戰無不勝。為了更方便地看他,我側身躺著,臉對著他的臉。他在我身邊站著,後來我也曾多次把他托在我手中。他的服裝非常簡朴,式樣介於亞洲式和歐洲式之間,但頭上戴了一頂飾滿珠寶的黃金輕盔,盔頂上插著一根羽毛。他手握著抽出的劍,萬一我掙脫束縛,他就用劍來防身。這劍大約7厘米長,柄和鞘全是金做的,上面鑲滿了鑽石。他的嗓音很尖,但嘹亮清晰,我站起來也可以聽得清清楚楚。皇帝陛下不時地跟我說話,我也回答他,但彼此一個字都聽不懂。在場的還有他的幾個牧師和律師,也奉命跟我談話。我就用我一知半解的各種語言與他們說話,這其中有荷蘭語、拉丁語、法語、西班牙語、義大利語,和通行於地中海一些港口地區的義大利、西班牙、法國、希臘、阿拉伯等的混合語,可是全都不抵用。
大約過了兩個小時,宮廷的人才離去,留下一支強大的衛隊,以防止亂民們無禮或者惡意的舉動。這些人急不可耐地往我周圍擠,大著膽子盡可能地挨近我。我在房門口地上坐著的時候,有人竟無禮地向我放箭,有一支就差點兒射中了我的左眼。領隊的上校下令逮捕了六個罪魁禍首,他覺得最合適的懲罰莫過於將他們捆綁了送到我手中。他的幾個兵照辦了,用槍托將他們推到我的手可以夠得著的地方。我一把將他們全都抓在右手裡,五個放入上衣口袋,至於第六個,我做出要生吃他的樣子。那可憐蟲嚎陶大哭,上校和軍官們也都痛苦萬狀,尤其當他們看見我掏出小刀來的時候。但我很快就消除了他們的恐懼,因為我和顏悅色地立即用刀割斷了綁著他的繩子,輕輕地把他放在地上,他撒腿就跑。其餘幾個我也做了同樣的處理,將他們一個一個從我的口袋放出。我看得出來,不論士兵還是百姓,對我這種寬宏大量的表現都萬分感激。

⑸ 好像學過一篇課文,是和黃山游記有關的

黃山散記 我們的山河 對易君左先生的游記,情有獨鍾,幾乎他所寫的游記,我都愛看,易君左是游記大家。 記憶中,易君左的游記集《祖國山河》的開篇,便是黃山。 易君左在以《奇松怪石畫黃山》為題的文章中,開首是這樣寫的: 「黃山,不僅是中國而且是全世界最美麗的一座山。」 我不知到底易君左走了多少座山,他在作出這個結論之後時,曾把黃山與中國其它名山相比較。他寫道: 「黃山以松石勝,無華(山)之危而有其磅磅,無岱(泰山)之拙而有其庄嚴,無衡(山)之卑而有其抗直,無廬(山)之粗暴而有其雄奇,是天上之仙翁,亦山中之聖品。」 說黃山是中國山嶽之魁首,相信無人會反對。 但,易君左先生未走遍外國的山,而稱黃山是全世界最美麗的,未免包涵著感情的成分。 倒是當代知名的義大利旅行家索瑪菲尼,在游歷過世界各大名山後,幾年前偕他的孫女登上黃山感慨道: 「在我一生中,黃山恐怕是能看到的最後一座名山了,但也是最美的一座山!」 黃山於我的印象是,它沒有人工雕琢的痕跡,是一座世界最大最雄奇的天然景色。 黃山的名字早已如雷貫耳,我是後來者。 從黃山下來,我們都帶回一技拐杖——那是征服黃山的象徵。 此外,我們還帶回來滿腔的豪情。 這豪情是源放黃山是屬於「天之都」,也是我們的祖國河山! 黃山松的精神 黃山松,是與怪石、雲海、溫泉並列的黃山四絕之一。 黃山有「無峰非石,無石不松」之稱。 往往在危岩絕壁、鳥兒罕至的地方,倏地迸出一棵古松,枝幹似虯龍,盤根錯節,風姿卓然。 黃山松不乏長在峭壁岩隙之間,與一般人們常見的馬尾松不一樣。 它的特點是針葉短粗而稠密,頂平如削,干曲枝虯,蒼翠而奇特。它的形狀或立或卧或俯或仰不等,百態千姿,屹然獨茂。 黃山的迎客松最享盛名。它聳立放玉屏樓東,文殊洞頂上,它體態魁梧,伸出一技長長的椏,低垂在文殊洞口,酷似一位殷勤的主人伸出手臂,迎接遠方的客人。 被徐霞客許為「黃山絕勝處」的左右天都峰和蓮花峰,則有迎客、陪客、送客等松環繞前面,盎然生姿。 最引人入勝的是接引松和探海松。 前者長在始信峰上的仙人橋畔石隙間,一技蔓長的松椏伸過橋來,恍惚接引遊人過橋:後者生於天都峰的懸崖上,硬生出一技松丫下伸前海,宛如探取海中之物,既險且奇! 最奇特的要數蒲團松和夢筆生花松。 蒲團松的枝椏均集中在頂部朝四周平伸,茂密的針松把松頂鋪陳得平平整整,狀如蒲團,直徑約八、九米,人可盤膝而坐。夢筆生花松位於北海散花塢中,有一筆直如巨柱的石峰矗立在松海中,遠看猶如一支粗大的毛筆,而在「筆端」之上,一棵松樹從石縫中盤旋而上,恍若一簇盛開的鮮花。「夢筆生花」之名由此不脛而走。黃山松根長得深,能吸收貧瘠土壤的有機物,葉針短小,能避免水分大量蒸發,而且大風刮來也較少阻力。根深葉茂,耐風沙、抗奇寒,具百折不撓的頑強生命力,正是黃山松的精神,也是我們中華的精神! 怪石與巧石 黃山的四絕之中,怪石是一大絕! 黃山從東海到西海,觸目可見層峰疊蟑,怪石嵯峨林立。黃山現在的風景游覽區,面積達一百五十四平方公里,山勢以天平矼為界:矼南為前山,矼北為後山。前山雄偉,南側以陡峭的斜坡直插逍遙谷底:後山秀麗,北側懸崖千丈,直落太平縣低丘盆地,巍峨峭拔。在波瀾壯闊的峰海里,巧石崛起其間,姿態撩人。這些巧石如出自能工巧匠之手,千姿百態,有似人的、似禽的、似獸的、似物的,甚至似神仙的,逼真逗趣。 我們路過半山寺,抬頭便見一隻頭朝天門坎、振翅欲啼的公雞,這是巧石之一:金雞叫天門。 我們在王屏頂遙看蓮花峰,峰頂的巧石如一隻孔雀曳著美麗的長尾巴,緊緊偎依在巨大的狀似花蕾的石上,正仰首回望劈地擎天的蓮花峰。 蓮花峰海拔一千八百六十公尺,是黃山的主峰,聳拔放群峰之上,遠看如一朵含苞欲放的新蓮,只見天風吹拂,白雲浮翔,孔雀如欲展翅乘風而去,蔚成一奇景:「孔雀戲蓮花」。 在「黃山第一處」的玉屏樓前,我們可從東側眺望「松鼠跳天都」。只見一面是氣勢磅礁的天都峰拔地而起,蒼松鬱郁,崗石層疊,恍如仙山城廓;另一面是與之對峙相望的耕雲峰,峰上有一巧石如調皮的松鼠,翹著尾巴兒,彷彿要跳過萬丈巨壑,去有「天上都會」之稱的天都峰遊玩。 我們在光明頂上望鰲魚峰,可看到一塊巨大巧石,如鰲魚漫遊海面,鰲魚上還馱著金龜:而從另一角度——百步雲梯前望,卻見一條鰲張著大口,欲把狀似螺螄的巧石一口吞下。這便是「鰲魚吃螺螄」的奇景了。 黃山的巧石多如天上的星星,如「豬八戒吃西瓜」、「老僧入定」、「仙人曬靴」、「猴子捧松」……不勝枚舉活靈活現。 我們只能驚嘆於大自然這巧匠! 築天梯記 讀過易君左的《奇松怪石畫黃山》,其中有一段話,在記憶中是頗深刻的: 「天都峰最高最險處為青龍脊,一如華山之蒼龍嶺,脊勢如刀背,寬僅一尺,長逾二尋,崖岸險絕,壁裂千仞。」 這就是有名的「鯽魚背」。黃山有「人間仙境」之稱。但要登上偉、奇、幻、險的「仙境」談何容易,攀登者先要登上「自石壁外無路,自岩竇外無宮」的天梯。 人類不會效法仙人騰雲駕霧,只好自造天梯,明代地理學家曾寫道: 「塞者鑿之,陡者級之,斷者架木通之,懸者植梯接之。」這是古法鑿路。但「鯽魚背」則是黃山最險處,是三十年代才鑿通的。 天都峰是黃山最險峻的主峰,過去便有「何年白日騎駕鶴,踏碎天都峰上雲」之詩句。而鯽魚背又是天都峰上險中之險。在頂峰的中部突兀一塊約五丈長的巨石,「兩廂直削,下臨無底」,恰似一條露出水面的「鯽魚背」。 一九三七年,一百多名石工分段開鑿天都峰梯道,石工吳裕剛正好分配了「天險」鯽魚背。 吳裕剛等石匠土法上馬,在陡峭的石壁上打進一根根鋼釺,踩在鋼釺一步步往上登,每登上一步,便把身體緊貼著石壁,靠兩只手腕用錘在石壁鑿出一個蹬級。當他們幾經艱辛,把無法駐足的「背脊」鑿出兩尺寬的路,前面卻出現了一道兩米寬的大豁口,垂直地把「鯽魚」切成兩段,也切斷了通往天都峰絕頂的唯一路線。同吳裕剛一起鑿路的石匠楊後印,曾練有跳梁翻牆的本領,決定跳過豁口,然後搭起木橋。楊後印奮不顧身縱身一躍,終放跳過豁口,從而打通了「天上都會」。 黃山的「天梯」共有三萬九千級,都是由石匠一板一眼鑿出來的。 是不是上面的文章呢?

⑹ 《記金華的雙龍洞》這類游記課文怎麼學

小蘇老師是這樣想的。

本單元基本都是游記類的文章,這類文章我要交給孩子什麼?每一篇文章作為特質,應該交給孩子什麼?

《記金華的雙龍洞》我確定的教學目標一條是:掌握文章的寫作順序,學習抓住線索串聯全文。

文章思有路,遵路識斯真。——葉聖陶

這篇經典的游記散文,還是遵循葉老的這句來教。上周上了一節研究課,我也在想游記類文本該如何去讀呢?又該如何去教呢?本文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作者的表達順序,一是游覽的順序,景色僅僅是景色;二是溪流的路線,景中已經有了作者的情感。今天上午聽了高子陽老師的一首詩「一棵樹遠不止一棵樹」,太精彩了,在很多人眼裡,雙龍洞僅僅雙龍洞,但是在葉老的眼中那一路的風景就如同一顆顆珍珠,葉老用「小溪流」的線條將之串聯成一條珍貴的項鏈呈現在我們面前。可見葉老之構思巧妙。這一點還是要讓學生去發現的。我們如何讓「風景不僅僅是風景」?而成為我們自己獨特的印記!

⑺ 石花洞游記 之篇課文是按什麼段式寫的

尊敬的網路用戶你好!《石花洞游記》是按照游蹤變化的順序來寫的,一步一步深入從登山到入洞以及洞內環境進行描寫.

⑻ 小學學過的課文哪些是游記散文

我只記得一篇叫《桂林山水甲天下》

⑼ 游記不僅描寫大自然的風光,還經常糅合歷史文化內涵,課文是怎麼體現這一點的

游記不僅描寫大自然的風光,還經常糅合歷史文化內涵。
1.文學體裁名。記述游覽經歷的文章。巴金《光明·好人》:「我動身回國的時候, 穆東先生 還把他自己珍愛的一本絕版的游記送給我。」楊朔《<海市>小序》:「這本集子所收起來的主要是我近年來寫的一些散文特寫,有游記,有人物特寫,也有文學雜記一類東西。」
2. 指記述游覽經歷的文章。 清楊名時《<徐霞客游記>序》:「大抵 霞客 之記,皆據景直書,不憚委悉煩密,非有意於描摹點綴,托興抒懷,與古人游記爭文章之工也。」林紓《<慎宜軒文集>序》:「得桐城之嫡傳者,惟 上元梅曾亮,顧其山水游記,則微肖柳州。」

文體
游記,顧名思義,指記述游覽經歷的文章。游記有帶議論色彩的,如范仲淹的《岳陽樓記》、王安石《游褒禪山記》;有帶科學色彩的,如酈道元的《三峽》;有帶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記》、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豐樂亭記》、袁宏道的《滿井游記》
在現當代文學中,游記被賦予了歷史與人文內涵,其中以翦伯贊的《內蒙訪古》、余秋雨的《山居筆記》、韓晗的《大國小城》、路東的《一路東去》最為代表。

⑽ 要一篇游記要按著顧和園那篇課文的寫法不要網上的

頤和園在北京西北的海淀區。它是我國現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皇家園林,是古代帝王的行宮和花園
頤和園依山傍水,有萬壽山和昆明湖,山光水色,交相輝映,入春後,鮮花盛開,綠樹成蔭,景色誘人。
在頤和園的昆明湖上有一座十七孔橋。湖畔有佛香閣、石舫。
佛香閣建在萬壽山上,是全園的中心,登上佛香閣,不僅可以包覽昆明湖上的風光,而且周圍數十里的景色也盡收眼底。
昆明湖北岸建有長廊,長廊東起邀月門,西到石丈亭,功273間,全長728米。整個長廊依山面水,隨山勢而起伏,循湖岸而曲折,向根綵帶把萬壽山南麓的建築群貫穿起來,並在湖光山色間嚴謹而自然地起了承接作用。這條綵帶般的長廊,把萬壽山前分散的景點建築連綴在了一起,形成了一條風雨無阻的觀景線。
長廊的每根枋樑上都有精美的繪畫,有西湖風景、山水人物、草木花鳥等。這些精美的繪畫描述了許多人們熟悉的故事,有《西遊記》、《水滸》、《西廂記》、《紅樓夢》、《三國演義》……,彩繪中的人物栩栩如生,花草樹木惟妙惟肖,蝴蝶在花草中翩翩起舞,小鳥在樹林中歡快地歌唱。
知春亭雖不大,卻是觀景的好地方。德和園是慈喜聽戲的地方。
頤和園里還有許多迷人的景色,吸引著國內外的遊客,令人們留連忘返。
頤和園簡介:頤和園是清代的皇家花園和行宮,前身清漪園,頤和園是三山五園中最後興建的一座園林,始建於1750年,1764年建成,面積290公頃(4400畝),水面約佔四分之三。乾隆繼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帶,已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園林,從海淀到香山這四座園林自成體系,相互間缺乏有機的聯系,中間的「瓮山泊」成了一片空曠地帶,乾隆決定在瓮山一帶動用巨額銀兩興建清漪園,以此為中心把兩邊的四個園子連成一體,形成了從現清華園到香山長達二十公里的皇家園林區。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