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字坡遺址
㈠ 龍坡遺址為什麼稱中華第一龍
龍坡遺址位於平谷縣夏各庄鄉安固村東200米處,是西周至戰國時期的遺址。內整個遺址在一處面積容約1200平方米的三層台地上,文化層高達10米。1977年在遺址東500米處曾出土一面銅鏡、一件青銅劍和陶器多件。
中文名
龍坡遺址
位於
平谷縣夏各庄鄉安固村東200米處
屬於
西周至戰國時期的遺址
保護級別
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㈡ 什麼是曹坡遺址
曹坡遺址位於監利縣毛市鎮上觀廟村六組,原棉花采購站院內。現在這里建有關公廟,廟前有關公像。
㈢ 鹽城麥坡地遺址位於哪條地震帶上
環太平洋地帶
㈣ 井字的由來
井(拼音:jǐng)是漢語常用字[1],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2]。井的古字形傳統認為像水井周圍的欄桿。「井」的基本義是指從地面往下挖成的能取水的深洞,後來字義擴大,指凡是形狀像井的事物,如:礦井、油井。古代因井設市,所以稱人口集聚的地方為市井。先秦「井」字又指一種土地制度——井田制。由於「井田制」劃分時,有章可循,分布整齊,所以「井」有條理分明的意思。
井[jǐng]
漢語文字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9個義項
特色詞條 | 本詞條按照特色詞條指南編輯並維護
貢獻維護者 Eternal恆愽
井(拼音:jǐng)是漢語常用字[1],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2]。井的古字形傳統認為像水井周圍的欄桿。「井」的基本義是指從地面往下挖成的能取水的深洞,後來字義擴大,指凡是形狀像井的事物,如:礦井、油井。古代因井設市,所以稱人口集聚的地方為市井。先秦「井」字又指一種土地制度——井田制。由於「井田制」劃分時,有章可循,分布整齊,所以「井」有條理分明的意思,如:井井有條。
(基本信息欄主要參考資料:[3])
中文名
井
漢語拼音
jǐng
注音字母
ㄐㄧㄥˇ
平水韻部
上聲二十三梗[4]
字級
一級(0077)[1]
快速
導航
詳細釋義古籍釋義字形書法韻書集成
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
「井」字始見於商代。傳統認為甲骨文(圖1)的「井」字模擬的是木料或石料圍起來的井欄桿,當中空為井口。西周以後,「井」字當中多出一圓點,指井中有水,也可能表示汲水用的桶或罐子。[2]
有人認為,「井」字是商周奴隸社會時「井田制」的產物。奴隸主為了便於管理,將一里見方的土地,劃為九個區,形狀像「井」字。每區約一百畝地,八家各佔一區,負責耕種收獲。當中那一塊為公田,勞務由八家共同負擔。而在公田中央,掘有水井供八家灌溉農田,人畜飲用。[5]
河姆渡遺址水井復原圖(左)與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遺址水井(右)
還有人認為,根據新石器時代的浙江河姆渡遺址的一口水井來看,外圍近圓形,裡面是一個方形豎井。先民取用坑中的水,當坑內水源枯竭時,就在坑內向下挖成一豎井。為了防止井壁坍塌,挖井前先民先在坑中打入四排木樁,組成一個方形樁木牆,然後將排樁內的泥土挖出。排樁內頂還套了一個方形木框,其外觀正是古老象形文字所描畫的形象。在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遺址中發現的兩口水井底部也發現了木質「井」字形方框結構。由此可見,「井」字模擬的應是這種用於加固的水井方框支架,也即後來文獻所稱的「井干」。這個「井」字就像從很高的位置俯視下去看到的井底。[7]
西周中晚期,不加飾點的字形和加飾點的字形曾出現過分化寫詞的趨勢,但最終沒能成功。僅有一點之差的繁簡二體卻並行至東漢。漢代隸書(圖8-11)開始右部一豎改為一撇。楷書從簡,取中間無點的形式為規范。[2]
㈤ 隋大興城遺址的遺址規模
宇文愷設計的大興城,規模宏在,排列整齊,布局合理。按照地勢大興城從北向南,依次東西有六條坡崗,稱為「六坡」。宇文愷把皇宮、官署、寺院等建築在六坡的高地上,顯得庄嚴雄偉,氣勢磅礴。他把全城分為三個部分:宮城在城中心的北部,佔全城總面積3.7%,是皇帝居住和執政的地方,城牆東城寬14米多,其他牆寬18米左右,城高10米多。皇城又叫子城,在宮城南面,佔全城總面積的6.3%,是中央官署區,竽城無北牆,東西二牆與宮城相接,牆的規格大體與宮城接近。郭城又叫羅城,主要為居民區,占總面積的63.8%,牆基寬9~12米,高6米。郭城外挖寬9米、深4米的護城河。郭城裡各坊都建有坊牆,牆基寬2.5~3米、高3米左右。城內有坊,牆壘相套,均設城門與坊門,形成嚴密的防衛工程系統。
郭城內規劃井然有序,南北並列14條大街,東西平行11條大街,把郭城劃人為114個里坊,整齊有序。白居易在《登觀音台望城》一詩中,曾留下「千百家如圍棋局,十二街似種菜畦」的名句。城內街道寬闊,界於宮城和皇城的東西橫向街寬達220米,南北中軸主幹道朱雀大街寬150米左右,路兩旁有排水溝,植有槐、柳。大坊四面開門,中設十字街,小坊東西開門,有一條街,坊內設巷,為居民住宅區。城中心設東西兩市,每市佔地兩坊,是商業和手工業作坊集中地,全城的商店、作坊都設在這里。兩市中都設有井字街道,把每市分為9個區,店鋪按行業分片布置,交易方便。
㈥ 河南濮陽西水坡遺址有哪些發現
河南濮陽西水坡遺址發現的墓葬M45,其中埋有4人,墓主為一壯年男子,其餘3人可能為殉葬者。墓坑平面南部呈圓形,北部呈方形。墓主頭向南,在骨架的東西兩側,有用蚌殼精心擺塑的龍虎圖案,其足端(即墓的北面)則另有一堆擺成三角形的蚌殼和兩根脛骨。在整個墓葬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墓主左右的一龍一虎。龍頭朝北,背朝西,全長1.78米,高0.67米,昂首,曲頸,弓身,長尾,前爪扒,後爪蹬,狀如騰飛。虎頭朝北,背朝東,全長1.39米,高0.63米,頭微低,圜目圓睜,張口露齒,虎尾下垂,四肢交遞,狀如行走。
㈦ 老牛坡遺址的簡介
老牛坡遺址位於西安市灞橋區洪慶街道辦燎原行政村范圍內,地勢東高西低,依灞河流向呈西北-東南分布。遺址西起袁家崖村,東至沙河溝,南及灞河二級階地,北達安家莊村南,面積約100萬平方米,是一處以商文化堆積為主的大型古代遺址。
2010年11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並受陝西省文物局委託,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組織專業人員,對西安至商洛高速公路穿越老牛坡遺址路段發現的夏商文化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發掘面積約5800平方米,揭露出灰坑129座、陶窯4座、墓葬25座、房子8座、灶坑5個、坑3座、溝2條,出土陶、石、玉、骨、蚌、銅等各類文物600多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其中灰坑以大、中型者居多,形狀有圓形、長方形和不規則形。根據形狀、大小及與相鄰遺跡現象的關系判斷,這些灰坑有的為陶窯的操作間,有的可能為廢棄後的半地穴式房子。比較規整的小型灰坑多為窖穴類性質。陶窯均為豎穴式,由窯室、窯箅、火眼、火膛及操作坑等部分組成,有的火眼上還殘留著控制火候的塞土塊。這種豎穴式陶窯與新石器時代橫穴式陶窯相比,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火力,提高窯室溫度和陶器質量。
本次發掘發現商代墓20座,夏代墓4座,清代墓1座,均為小型墓葬。商代墓中有隨葬品的墓僅有5座,均為陶器,組合為鬲、豆、罐或鬲、罐,有的僅有1件陶鬲。墓葬底部帶有腰坑,內有殉狗。葬式以仰身直肢葬為主,另有兩座俯身葬和一座亂葬墓。墓葬沒有發現葬具痕跡,大小僅能容身,絕大多數墓也沒有隨葬品,推測這些墓葬的主人可能為地位低下的手工業者、貧民或奴隸。夏代墓葬4座,均有隨葬品,數量8~2件不等。其中M6出有6件陶器和2件石器,M24出有2件彩繪陶器。
房址絕大多數為半地穴式,有的房子還殘存著進入房間的斜坡台階,有的房子內帶有儲藏生活用品的小窖穴,有的地面殘留有踩踏面。地面房子只有一座,殘甚,僅存兩個較大的柱礎石磉和幾個小柱洞,應是一座較大的房屋建築。發現的三座坑,其中一座出有較多的卜骨、人頭骨和動物骨,另外還有一具完整的中年女性的骨架,在其盆骨下方發現一枚銅鏃,可能與這位婦女的死因有關。從出土文物和較多個體的人頭骨來看,推測該坑為祭祀性質的坑。另兩座坑較大,形制、大小、深度、方向基本相同,長方形豎穴土坑,口大底小。其中一座中層出有一付完整的馬骨架,底層有數塊大河卵石;另一座底部布滿大河卵石,並有兩個大柱洞。這兩座坑的性質是祭祀坑?還是儲藏坑?有待今後進一步研究判斷。發現的一條南北向的溝,殘長70多米,其內發現有較多相當於二里頭文化晚期的陶器和殘片,沒有晚至商代或以後各代的器物,該溝的形成時代應不晚於夏代。該溝內共出土石璧10餘件,應具有特殊含意,對該溝的性質和用途值得深入思考。
老牛坡遺址是陝西規模最大的一處商代遺址,同時也是商王朝在西部疆域最大的一個「根據地」。雖然以往的考古發掘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本次大規模的考古發掘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除出土大量有較高研究價值的文物外,較多商代半地穴式房子的發現,基本上可以確定這里就是老牛坡遺址商代晚期平民、手工業者及低下等人的居住區,為了解老牛坡遺址商代聚落布局聚落布局提供了重要資料。另外,本次在老牛坡遺址發掘出的相當於夏代的墓葬、灰坑及長溝,是目前發現的分布最西的夏文化遺存,說明夏王朝的勢力范圍已到達了關中中部地區,為我們研究夏文化的分布范圍及夏代的政治疆域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墓地位於遺址南側,除發現有車馬坑、馬坑外還發現有墓葬50多座,中型墓槨室有邊箱,這是已發現的中國最早的墓葬邊箱實例,對於研究夏文化的發展歷程和商文化的分布、商代多國文明的發展進程具有重大意義。
老牛坡遺址是商文化西部的一處重要遺址,面積大,遺存豐富,大型建築基址、青銅冶鑄和較高等級墓葬的發現,說明這里是商王朝在渭水流域的一處中心聚落遺址。
老牛坡遺址現遺存有商代的房址、灰坑、墓葬與車馬坑、陶窯等。遺址中發現的大型宮殿基址、青銅冶鑄殘渣和陶范等,是商王朝在渭河流域的一個大型聚落,對於研究夏、商文化的發展和分布有重要意義。
老牛坡發現的商代墓地最為引人矚目。墓地共45座,灰坑21個,依據地勢圍繞幾個較大墓葬成組而建。其葬具為木質,現僅存木板灰痕,出土文物豐富,有銅器、玉器、陶器等。其中銅器最為豐富,造型各異,有鼎、觚、戈、鉞、斧、鑿、錐、鏃、人面形飾、牛頭形飾、鳥獸形飾及車馬飾等。
遺址出土的玉器也有自己的特徵。
玉器造型介於玉鐲和玉琮之間,是一種中間形態,一些玉器還繪有盛行的勾勒鳳鳥紋,造型獨特,是研究商文化和這一歷史時期藝術品的極好資料。
遺址中許多墓葬還發現了馬坑和車馬坑,還有一些墓葬發現了人殉現象,考古發現有的人被割下頭後放入墓葬殉葬,可見當時殘暴的歷史現實。
㈧ 河南濮陽有什麼名勝古跡
1、西水坡遺址
1987年5月,在西水坡發現大規模的古墓葬群,包含仰韶、龍山、東周和漢代等幾個時期的文化遺存,尤以仰韶文化最為豐富。
其中45號墓最為顯耀,墓主人的東西兩側分別擺有蚌塑龍虎圖案,經科學鑒定,距今已有6400多年,其中龍的形象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時間最早、體型最大、形態最逼真的龍形象,被專家譽為「中華第一龍」。
2、濮陽耶穌教堂
耶穌教堂位於河南省濮陽縣城東關街路北,即今河南省濮陽縣三中後門,坐北朝南,與路南華美中學教學樓相對。 耶穌教為基督教新派,19世紀初傳入中國,光緒末年傳人濮陽,但無多大發展,直至1912年,美籍傳教士博清潔攜妻博瑪利亞及醫護人員十一人來濮後,耶穌教活動才活躍起來。
3、戚城遺址
戚城遺址位於今天濮陽市區,為春秋時期衛國北部的重要城邑,又名「孔悝城」,春秋時期各國諸侯曾在這里進行了7次會盟。出土有龍山文化鼎、盆、豆等陶器殘片,商代灰陶細繩紋鬲、大口尊等陶器殘片,以及周代、漢代等不同時期的遺物。
4、高城遺址
高城遺址位於河南省濮陽縣東南部的五星鄉高城村南,在黃河故道金堤河的南岸,距離縣城約10公里。遺址上面分布的自然村落有安寨、七王廟、馮寨、東郭集、老王莊等,區域內地勢比較平坦。這里相傳是五帝之一擷項帝的故里,也是夏代後相的都城。
5、濮上園
濮上園旅遊度假區位於濮陽市城區西部,始建於1999年,總面積5935畝,核心景區面積3801畝。其中,綠地面積4296畝,占總面積的82%;水域面積966畝,佔13%。景區生態自然,層次豐滿,山湖兼勝,水天一色,是中原地區最大的人工園林。度假區分為中原綠色庄園和濮上園兩大景區。
㈨ 「側坡學說」因為哪些遺址的發現成為公認的學說
加莫來爾遺址的絕對年代源距今約9000年左右,它和從前已經發掘出來的村落遺址相比,要古老得多。但它本身已經是一個比較先進的農業村落,不足以說明農牧業的起源問題。因此,布來德伍德又在附近的卡瑞木、夏赫爾繼續發掘,並獲得了許多可喜的發現。他的「側坡學說」因為這些成功,開始成了公認的理論。
公元前3000年代中期石刻的一幅擠奶和制奶圖
㈩ 老牛坡遺址的介紹
老牛坡遺址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陝西省西安市灞橋區燎原村北、西,為新石器時代至商時期(約公元前4000年-前1100年)遺址。老牛坡遺址商代遺存包括房址、灰坑、墓葬與車馬坑、陶窯等,出土各類銅、陶、玉、石、角器。發現有一座東西長37.5、南北寬約15米的大型宮殿建築基址。遺址中發現青銅冶鑄殘渣,出土有陶范、草拌泥牆皮殘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