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倉庫遺址
A. 《西游記》中西行經過的地方哪些是真實存在的
在《西遊記》這一本著作之中,其中描述的很多地方都是真實存在的,有人認為這一本著作其本身是基於虛幻的基礎之上創作的,便認為其中所描述的很多地方在現實生活之中根本就不存在,但實際上其中很多的地方都是在現實的世界之中可以看到的。
比如說在其中就有著流沙河。流沙河這一個地方的歷史可謂是十分的悠久,它最初的時候是源自於漢朝,到現在為止已經有著幾千年的歷史,而且這一個地方還是舊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
通天河其實是長江上游中的一段,它也是真實存在的這一個地方的風景也是非常的美好,因為他的河流下段是和玉樹藏族附近的金沙江鄉連接的,而且他還直接穿過了青海省的玉樹藏族自治州全境,這一條河流流經的地方風景都非常的優美。
B. 桂林附近哪兒有歷史遺跡或博物館什麼的最好提供乘車路線哈…
桂林博物館,現在的桂林博物館是1982年成立1988年建成並對外開放的博物館,位於回桂林市西山公園內。館內主要答陳列桂林歷史文物、民族文物、青花梅瓶等文物,擁有古代文物、民族民俗文物、革命歷史文物和藝術珍品2萬多件,是全國百家重點博物館之一。坐14路3路29路都可以到! 廣西師大的王城校區就是一個王府,叫靖江王府,30路車到鳳北路下就可以,或者在任何一輛到市中心的車都可以,就在正陽步行街口的王城商廈對面的那條路直走就到了 李宗仁府,在火車站汽車站坐16路文明路下,走幾步就到了,免費參觀 甑皮岩遺址博物館,乘坐12路 28路 86路 96路 97路 98路桂林公交車,到甑皮岩站下,沿甑皮岩路西行150米左轉,即到博物館大門。甑皮岩遺址是目前中國出土文物最豐富的新石器時代洞穴遺址。1965年發現,1978年甑皮岩遺址建成博物館對外開放。這些遺跡、遺物,展現了桂林距今12000——7000年的文化發展軌跡。甑皮岩遺址以其年代跨度之長、出土文物之多、文化內涵之豐富享譽中外考古界。
求採納
C. 驪山有哪些古跡遺址
驪山是秦嶺北側的一個支脈,東西綿延20餘千米,遠望山勢如同一匹駿馬,故名驪山。驪山溫泉噴涌,風景秀麗多姿,自3000多年前的西周就成為帝王游樂寶地。周、秦、漢、唐以來,這里一直是游覽勝地,曾營建過許多離宮別墅。這里有被稱為關中八景」之一的「驪山晚照」、烽火戲諸侯的烽火台等。
驪山風景秀麗,相傳周幽王在此建驪宮,秦始皇時改為「驪山湯」,漢武帝時擴建為離宮,唐太宗營建宮殿取名「湯泉宮」,唐玄宗再次擴建取名華清宮,因以溫泉為特徵,又稱華清池。
驪山是我國名山之一,是唐華清宮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山勢峻峭斷層地貌別具一格,其森林景觀獨具特色,有千畝側柏林、驪山擰擰柏、八戒顯形樹等。
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在驪山均留下烙印,古跡遺址星羅棋布、歷史文化博大精深、離宮別墅皇家風范、地熱溫泉極具魅力。
秦始皇陵位於陝西省西安市以東的驪山北麓,它南依驪山的層巒疊嶂之中,山林蔥郁;北臨逶迤曲轉、似銀蛇橫卧渭水之濱。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巒環抱之中與驪山渾然一體,景色優美,環境獨秀秦始皇陵陵園按照秦始皇死後照樣享受榮華富貴的原則,仿照秦國都城咸陽的布局建造,大體呈回字形,陵墓周圍築有內外兩重城垣,陵園分內城垣和外城垣,陵區內目前探明的大型地面建築為寢殿、便殿、園寺吏舍等遺址。陵區封土呈四方錐形。秦始皇陵的封土形成了三刷陵墓,秦始皇還下令將南北向的水流改成東西向。級階梯,狀呈覆斗,底部近似方型。為了防止河流沖陵園的南部有一個土冢,築有內外兩道夯土城牆,分別象徵皇城和宮城。在內城和外城之間,考古工作者發現了葬馬坑、陶俑坑、珍禽異獸坑,以及陵外的人殉坑、馬廄坑、刑徒坑和修陵人員的墓室。秦始皇帝陵以其規模宏大,埋藏豐富著稱於世。古埃及金字塔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上王陵,我國秦始皇陵則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皇陵。地下宮殿是秦始皇陵墓建築的核心部分,位於封土堆之下。陵以封土堆為中心,四周陪葬分布眾多,內涵豐富、規模空前,除聞名遐邇的兵馬俑陪葬坑、銅車馬坑之外,又新發現了大型石質鎧甲坑、百戲俑坑、文官俑坑以及陪葬墓等多處。秦始皇陵共發現10座城門,南北城門與內垣南門在同一中軸線上。墳丘的北邊是陵園的中心部分,東西北三面有墓道通向墓室,東西兩側還並列著4座建築遺存,有專家認為是寢殿建築的一部分。1980年發掘出土的一組兩乘大型的彩繪銅車馬高車和安車,是迄今我國發現的體型最大、裝飾最華麗,結構和系駕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銅車馬,被譽為「青銅之冠」。
兵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於陵園東側。由此埋葬在地2000多年的寶藏得以面世,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跡」。
兵馬俑坑現已發掘3座,俑坑坐西向東,呈「品」字形排列,坑內有陶俑、陶馬8000多件,還有40000多件青銅兵器。坑內的陶塑藝術作品是仿製的秦宿衛軍。近萬個或手執弓、箭、弩,或手持青銅戈、矛、戟,或負弩前驅,或御車策馬的陶質衛士,分別組成了步、弩、車、騎4個兵種。
從石瓮水潭處攀援西行是從東綉嶺通往西綉嶺的一段險道。要上行,必須手足並用,盤旋而上,如同雞上架一般,故而得名。
牡丹溝溝中有泉,稱「美泉」。據說,用這股美泉澆灌的牡丹,花色特別嬌艷。
驪山華清宮
D. 《西行紀》妖怪大道最強的國家有哪些
我覺得《西行紀》妖怪大道最強的國家是古城遺址,巨豬山城和人魚國。大家好,喜歡西行的觀眾和朋友們!怪物路上有許多由怪物組成的部落或國家,每個國家的實力也不同。有小國有大國,和農業村,也有大國如巨豬山城和人魚國。今天讓我們來分析一下,怪物路上哪個怪物國家最強,誰能進入前四名?
人魚國;如果說妖怪大道的國家是最強大的,那麼我們不得不說人魚國。人魚國位於黑水河底。河底居民的戰鬥力是超乎想像的。此外,他們的女王是一個非常強大的怪物。就連孫悟空和唐三藏也不得不害怕三分。他們之所以稱之為最強,是因為他們的綜合國力強大,他們是幾代人以來一直守護著奇異經典的人。他們天生就有很強的天賦。所以我覺得《西行紀》妖怪大道最強的國家是古城遺址,巨豬山城和人魚國等。
E. 絲綢之路 從起點至玉門關遺址的資料
絲綢之路,簡稱絲路。是指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為「西北絲綢之路」以區別日後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線)。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製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而且有很多絲綢都是中國運的)。其基本走向定於兩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
▲絲綢之路一般可分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為北中南三條線路。
東段
東段:從長安到玉門關、陽關,東段各線路的選擇,多考慮翻越六盤山以及渡黃河的安全性與便捷性。(漢代開辟)
中段:從玉門關、陽關以西至蔥嶺。
西段:從蔥嶺往西經過中亞、西亞直到歐洲。
以下為絲路各段上的重要城市名稱(括弧內為古地名)。
三線均從長安出發,到武威、張掖匯合,再沿河西走廊至敦煌。
北線:從涇川、固原、靖遠至武威,路線最短,但沿途缺水、補給不易。
南線:從鳳翔、天水、隴西、臨夏、樂都、西寧至張掖,但路途漫長。
中線:從涇川轉往平涼、會寧、蘭州至武威,距離和補給均屬適中。 西安(長安):須彌山石窟、麥積山石窟、炳靈寺 石窟 武威(涼州) 張掖(甘州) 酒泉(肅州) 敦煌(沙州):莫高窟、榆林窟
公元10世紀時期北宋政府為繞開西夏的領土,開辟了從天水經青海至西域的「青海道」。成為宋以後一條新的商路。 天水 西寧 伏俟城 索爾庫里盆地(索爾庫里)
中段
往返於絲綢之路上的商隊。中段主要是西域境內的諸線路,它們隨綠洲、沙漠的變化而時有變遷。三線在中途尤其是安西四鎮(640年設立)多有分岔和支路。
南道(又稱於闐道):東起陽關,沿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經若羌(鄯善)、和田(於闐)、莎車等至蔥嶺。 陽關 若羌(鄯善) 且末 尼雅(精絕),西漢時期西域三十六國之一。 和田(於闐)
中道:起自玉門關,沿塔克拉瑪干沙漠北緣,經羅布泊(樓蘭)、吐魯番(車師、高昌)、焉耆(尉犁)、庫車(龜茲)、阿克蘇(姑墨)、喀什(疏勒)到費爾干納盆地(大宛)。 玉門關 樓蘭(為鄯善所兼並,現屬新疆若羌縣) 吐魯番(高昌):高昌故城、雅爾湖故城、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焉耆(尉犁) 庫車(龜茲):克孜爾千佛洞、庫木吐喇千佛洞 阿克蘇(姑墨) 喀什(疏勒)
北道:起自安西(瓜州),經哈密(伊吾)、吉木薩爾(庭州)、伊寧(伊犁),直到碎葉。 哈密,水道縱橫盛產哈密瓜 烏魯木齊,迴文意思解作美麗的草原 伊寧(伊犁) 碎葉
西段
自蔥嶺以西直到歐洲的都是絲綢之路的西段,它的北中南三線分別與中段的三線相接對應。其中經裏海到君士坦丁堡的路線是在唐朝中期開辟。
北線:沿鹹海、裏海、黑海的北岸,經過碎葉、怛羅斯、阿斯特拉罕(伊蒂爾)等地到伊斯坦布爾(君士坦丁堡)。 烏魯木齊 阿拉木圖(哈薩克) 江布爾城(怛羅斯,今哈薩克城市) 托克瑪克(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城市) 薩萊(俄羅斯) 薩克爾 伊斯坦布爾(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城市)
中線:自喀什起,走費爾干納盆地、撒馬爾罕、布哈拉等到馬什哈德(伊朗),與南線匯合。 喀什或喀什葛爾 白沙瓦:哈拉和林大道 喀布爾 巴米揚:著名的巴米揚大佛在2001年被塔利班摧毀。
南線:起自帕米爾山,可由克什米爾進入巴基斯坦和印度,也可從白沙瓦、喀布爾、馬什哈德、巴格達、大馬士革等前往歐洲。 馬什哈德(伊朗) 薩卜澤瓦爾 赫卡托姆皮洛斯(Hecatompylos,番兜,和櫝,可能位於如今的伊朗達姆甘和沙赫魯德之間。) 德黑蘭 哈馬丹 克爾曼沙汗 巴庫拜(伊拉克) 巴格達 阿布哈里卜 費盧傑:沿幼發拉底河至阿列頗。 拉馬迪 阿列頗(敘利亞) 大馬士革 阿達納(土耳其) 科尼亞 安條克 布爾薩 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爾)。
路線簡略:長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安息(古波斯)—西亞—大秦(古羅馬)
http://ke..com/view/1239.html?wtp=tt#2
F. 京杭大運河流經區內人文勝跡眾多,杭州段有哪些歷史遺跡
1.良渚文化
杭州北郊良渚鎮,人類文明的源頭之一——「良渚文化」在這里發生,延續了5000多年文脈。現有良渚文化博物館(規劃將要建設國家公園),從博物館陳列的史料以及考古發掘的大量文物,為古都譜寫的5000多年神韻,璀璨奪目,堪稱中華文明瑰寶。
2.秦始皇的遺跡
秦始皇曾於公元前210年至錢唐,臨江瞭望,見波濤險惡不敢渡江,西行二十里再過江。秦始皇站立過的那座山頭從此名叫「秦望山」(現錢塘江邊六和塔西面)。還有,西湖寶石山上有塊大石頭,傳說曾是秦始皇的「纜船石」,後來被鐫刻成大佛頭,現在成了杭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3.漢代石碑 西泠生輝
西湖「湖山最勝處」的西泠印社,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泠印社有一「鎮社之寶」——東漢《三老諱字忌日碑》,它被珍藏在印社頂巔的「漢三老石室」中。東漢石碑是杭州現存年代最早的碑刻,在秀麗的湖山閃爍著熠熠光輝。
4.湖上仙山 晉代古剎
1600年以前的晉代,宗教文化流入杭州,西湖北山來了一位道家葛洪(284~364),他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道教理論家、醫葯家、煉丹術家,杭州人稱之「葛仙翁」。他在山上結廬(抱朴廬)煉丹,這座山從此稱「葛嶺」,葛洪煉丹的地方即今「抱朴道院」。
東晉咸和三年(328),印度僧慧理來杭,登靈鷲峰(今飛來峰),嘆為「中天竺靈鷲山之小峰飛來」,並指為「仙靈所隱之處」,在山下創建靈隱寺。兩年後又在天竺山創建翻經院(後改法鏡寺),即下天竺。
5.隋建杭州 鳳山奠基
隋開皇九年(589),隋文帝楊堅改錢唐為杭州(從此有「杭州」之名)。隋開皇十一年(591),將杭州縣治由虎林山(後稱靈隱山)下移至柳浦西(今鳳凰山下江干一帶),並依鳳凰山築城,周圍15公里,是為最早的杭州城。美麗的鳳凰山下,依江傍湖的杭州主城格局,一幅杭州的城池變遷圖,還有自隋代開通大運河(自鎮江京口至杭州八百里),從此京杭運河貫通南北,杭州經濟文化大發展。
6.唐代水閘 白傅留詩
唐長慶二年(公元822年)詩人白居易出任杭州剌史(最高行政長官)。任職期間,治理西湖,築堤建閘,放水灌田,重修供民甘泉的六井。他開築「聖塘三閘」,引湖水灌溉農田,作《錢塘湖石記》說:「凡放水溉田,每減一寸,可溉田十五餘頃。」離任時留詩:「唯留一湖水,與汝救凶年。」白居易當年築的聖塘閘,至今尚在湖邊。又因有詩句:「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蔭里白沙堤。」後人為紀念他,將白沙堤改名「白堤」。
7.雷峰寶塔 吳越遺韻
秀麗的西湖三面雲山,南北對峙兩座寶塔。都是北宋初年(吳越國末期)所建。南面夕照山雷峰上的雷峰塔,演繹了歷史滄桑、民間傳奇。北宋開寶八年(公元873年),在杭州的吳越國最後一任國王錢弘俶決心「納土歸宋」,促成國家和平統一 。這時他寵愛的黃妃產子,為了慶賀並祈福,建造了這座寶塔,初名黃妃塔,後因地而名稱雷峰塔。至民國十三年(1924年)9月24日倒坍。因伴有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白蛇傳》故事,又是西湖十景之一「雷峰夕照」,遐邇聞名。2002年於原址重建,再現「雷峰夕照」佳景。
8.西湖太守 萬古流芳
在杭州建城以後2200多年歷史上,至少有過500多任地方行政長官,其中最受老百姓愛戴,至今還念念不忘的應數北宋時的蘇東坡。
詩人蘇東坡兩次來杭州任地方行政長官。任期內,為百姓做了許多好事。在第二次出任時,見西湖淤塞荒蕪幾占面積之半,積葑約10公頃。他向朝廷上奏《乞開西湖狀》,用工20萬,取葑泥築長堤,架六橋,植桃柳芙蓉,人稱「蘇堤」。湖中堆島,外建三塔(座標),即今「三潭印月」。因詩人有絕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西湖從此有了「西子湖」的美名。
9.白塔橋邊 故宮遺夢
自南宋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定都杭州,至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南宋王朝在鳳凰山築紫禁城,周長4.5公里。又築外城高6.7米,闊3.3米,城門13座。紫禁城內建起大殿13座,氣勢恢宏。南宋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元兵攻入杭州,南宋亡。次年,因民宅失火延及,紫禁城內所有宮殿焚燒殆盡。只有白塔橋邊的白(石)塔依然屹立。從白塔眺望鳳凰山南宋故宮遺址,一片蔥綠,通向御苑的古道石級直達鳳凰山巔。
10.十景題名 古剎駐蹕
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康熙皇帝首次來杭州,游西湖。以後,康熙又4次南巡來杭州。其間在孤山築行宮(今文瀾閣),疏通市內河道涌金河(浣紗河)以通龍舟。最有影響的是為「西湖十景」題名,改其中的「麴院荷風」、「兩峰插雲」為「麴院風荷」,「雙峰插雲」。康熙每次來杭,都從城隍牌樓(巷)上吳山進香,當年上山的御道石階尚在。還到西湖晉代古剎靈隱寺駐蹕,題寫「雲林禪寺」匾額,至今猶存。
G. 杭州有什麼遺址
1.良渚文化 杭州北郊良渚鎮,人類文明的源頭之一——「良渚文化」在這里發生,延續了5000多年文脈。現有良渚文化博物館(規劃將要建設國家公園),從博物館陳列的史料以及考古發掘的大量文物,為古都譜寫的5000多年神韻,璀璨奪目,堪稱中華文明瑰寶。 2.秦始皇的遺跡 秦始皇曾於公元前210年至錢唐,臨江瞭望,見波濤險惡不敢渡江,西行二十里再過江。秦始皇站立過的那座山頭從此名叫「秦望山」(現錢塘江邊六和塔西面)。還有,西湖寶石山上有塊大石頭,傳說曾是秦始皇的「纜船石」,後來被鐫刻成大佛頭,現在成了杭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3.漢代石碑 西泠生輝 西湖「湖山最勝處」的西泠印社,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泠印社有一「鎮社之寶」——東漢《三老諱字忌日碑》,它被珍藏在印社頂巔的「漢三老石室」中。東漢石碑是杭州現存年代最早的碑刻,在秀麗的湖山閃爍著熠熠光輝。 4.湖上仙山 晉代古剎 1600年以前的晉代,宗教文化流入杭州,西湖北山來了一位道家葛洪(284~364),他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道教理論家、醫葯家、煉丹術家,杭州人稱之「葛仙翁」。他在山上結廬(抱朴廬)煉丹,這座山從此稱「葛嶺」,葛洪煉丹的地方即今「抱朴道院」。 東晉咸和三年(328),印度僧慧理來杭,登靈鷲峰(今飛來峰),嘆為「中天竺靈鷲山之小峰飛來」,並指為「仙靈所隱之處」,在山下創建靈隱寺。兩年後又在天竺山創建翻經院(後改法鏡寺),即下天竺。 5.隋建杭州 鳳山奠基 隋開皇九年(589),隋文帝楊堅改錢唐為杭州(從此有「杭州」之名)。隋開皇十一年(591),將杭州縣治由虎林山(後稱靈隱山)下移至柳浦西(今鳳凰山下江干一帶),並依鳳凰山築城,周圍15公里,是為最早的杭州城。美麗的鳳凰山下,依江傍湖的杭州主城格局,一幅杭州的城池變遷圖,還有自隋代開通大運河(自鎮江京口至杭州八百里),從此京杭運河貫通南北,杭州經濟文化大發展。 6.唐代水閘 白傅留詩 唐長慶二年(公元822年)詩人白居易出任杭州剌史(最高行政長官)。任職期間,治理西湖,築堤建閘,放水灌田,重修供民甘泉的六井。他開築 「聖塘三閘」,引湖水灌溉農田,作《錢塘湖石記》說:「凡放水溉田,每減一寸,可溉田十五餘頃。」離任時留詩:「唯留一湖水,與汝救凶年。」白居易當年築的聖塘閘,至今尚在湖邊。又因有詩句:「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蔭里白沙堤。」後人為紀念他,將白沙堤改名「白堤」。 7.雷峰寶塔 吳越遺韻 秀麗的西湖三面雲山,南北對峙兩座寶塔。都是北宋初年(吳越國末期)所建。南面夕照山雷峰上的雷峰塔,演繹了歷史滄桑、民間傳奇。北宋開寶八年(公元873年),在杭州的吳越國最後一任國王錢弘俶決心「納土歸宋」,促成國家和平統一 。這時他寵愛的黃妃產子,為了慶賀並祈福,建造了這座寶塔,初名黃妃塔,後因地而名稱雷峰塔。至民國十三年(1924年)9月24日倒坍。因伴有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白蛇傳》故事,又是西湖十景之一「雷峰夕照」,遐邇聞名。2002年於原址重建,再現「雷峰夕照」佳景。 8.西湖太守 萬古流芳 在杭州建城以後2200多年歷史上,至少有過500多任地方行政長官,其中最受老百姓愛戴,至今還念念不忘的應數北宋時的蘇東坡。 詩人蘇東坡兩次來杭州任地方行政長官。任期內,為百姓做了許多好事。在第二次出任時,見西湖淤塞荒蕪幾占面積之半,積葑約10公頃。他向朝廷上奏《乞開西湖狀》,用工20萬,取葑泥築長堤,架六橋,植桃柳芙蓉,人稱「蘇堤」。湖中堆島,外建三塔(座標),即今「三潭印月」。因詩人有絕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西湖從此有了「西子湖」的美名。 9.白塔橋邊 故宮遺夢 自南宋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定都杭州,至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南宋王朝在鳳凰山築紫禁城,周長4.5公里。又築外城高6.7 米,闊3.3米,城門13座。紫禁城內建起大殿13座,氣勢恢宏。南宋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元兵攻入杭州,南宋亡。次年,因民宅失火延及,紫禁城內所有宮殿焚燒殆盡。只有白塔橋邊的白(石)塔依然屹立。從白塔眺望鳳凰山南宋故宮遺址,一片蔥綠,通向御苑的古道石級直達鳳凰山巔。 10.十景題名 古剎駐蹕 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康熙皇帝首次來杭州,游西湖。以後,康熙又4次南巡來杭州。其間在孤山築行宮(今文瀾閣),疏通市內河道涌金河(浣紗河)以通龍舟。最有影響的是為「西湖十景」題名,改其中的「麴院荷風」、「兩峰插雲」為「麴院風荷」,「雙峰插雲」。康熙每次來杭,都從城隍牌樓(巷)上吳山進香,當年上山的御道石階尚在。還到西湖晉代古剎靈隱寺駐蹕,題寫「雲林禪寺」匾額,至今猶存。
H. 漢代保存最完整的烽燧遺址是什麼
哈密絲路烽燧
哈密地區尚保留各時代的烽燧共51座,是新疆保存烽燧最多和最好的地區。
其中尤數巴里坤縣保存的烽燧數量最多,共有29座,哈密市和伊吾縣則分別有19座和3座。
哈密地區最早的烽燧建於唐代,現境內尚遺存唐烽燧4座,這就是哈密二堡的拉克蘇木烽燧、柳樹泉的下馬不拉克烽燧、巴里昆三塘湖烽燧、伊吾前山闊吐爾肖納烽燧。它們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而現今保存的絕大部分烽燧則都是清代建築的。目前烽燧分布密度最高的是巴里坤縣城往西至薩爾喬克一線,這里每隔2—3千米就有一座,連綿相望有13座之多,城如岑參詩所雲:「寒驛遠如點,邊烽互相望」,蔚為絲綢之路的一大壯觀!
薩爾喬克烽隧和巴里坤南湖濱的兩個烽燧形狀基本相同基座成正方形隧體為向上收縮的稜柱形均為夯土建築夯土中夾有紅柳枝並多用圓木構架。
薩爾喬克烽隧長寬各8米,高7米多,隧體上下穿架著四層直徑8厘米左右的木棍。
巴里坤湖濱烽隧離公路400米,隧題高大完整,長寬均達10米以上,高9米多,隧體中穿鑿的圓木直徑粗達25厘米。
庫車的烽燧
庫車的烽燧約建於漢宣帝年間,也就是西域都護府在烏壘設立之後,完善於唐朝。現存烽燧遺址在庫車境內分布有三條線:
第一條偏北傍山,東起輪台西烽燧,西止鹽水溝關壘,是漢朝西域都護府防止匈奴南侵的軍事報經線。
第二條線東起輪台西烽燧,沿國道314線西行,止於新和縣羊塔克庫都克烽燧。
第三條線從塔里木鄉唐王城,沿渭干河西北行,與第二條烽燧線在科西吐爾重合,西接庫木吐拉,東北接克孜爾喀拉罕烽燧。
庫車烽燧線雖有三條,但大都成為廢墟。烽燧遺址保存最完整的是克孜爾喀拉罕烽燧,位於縣城西北十公里處,烽燧平面呈長方形,由基地往上逐漸縮收分呈梯形,高約13米,夯土結構,上建望樓,木柵殘跡尚存,是古代西域絲綢之路北道上時代最早、保存最好的一座烽燧遺址。
烽燧
馬圈灣烽燧
馬圈灣烽燧位於小方盤城西11.5公里,馬圈灣與鹽池灣之間的戈壁走廊上。北距塞牆3米。烽燧平面長方形,底部長8.35米,寬7.6米,殘高1.87米,為三層土墼夾一層蘆葦疊砌。東南角砌有登頂台階。堡早期築於烽隧東側,堡門西開,堡內有過道和套房三間,房內均有灶。火焚毀後廢棄,改築於烽燧南側,門向南開。堡南22.3米有東西向的長方形牲畜圈。出土漢代簡牘1221枚,記載有關出入玉門關、玉門關侯及其管轄范圍和屯兵、屯田活動等。其他遺物300餘件,有糧食、麻紙、毛筆、石硯、絲織殘片、毛織殘片、絲綿、麻布、麻鞋、竹編織器、漆器、木器、骨器、鐵器、銅器、五銖錢等。據分析,此遺址為西漢玉門侯官治所。
齊長城烽燧
齊長城考察中共發現烽燧遺址13處,多數建在長城上的山峰頂和高崗上,還有的築在長城外側500米左右丘阜上,也有設在長城內側的。
楊家山烽燧
位於長清與肥城邊界海拔293米的楊家山頂,石砌,殘牆高1米。
萬南烽燧
位於長清長城鋪北2500米,104國道東側,萬德村南頭。現有10米高土台,長31米,土台上燃火點高6米,直徑約15米。
梯子山烽燧
位於歷城與泰安邊界梯子山西頂。直徑4米,石牆坍塌,殘高1米。
南天門烽燧
南天門東側山頂上有園形烽燧遺址,直徑8米,石牆已坍塌,殘高2.5米。
錦陽關烽燧
錦陽關東700米處的山頂上為烽燧遺址,當地稱煙火台。現建築已無存,基礎尚可辨認。
西尖烽燧
位於黃石關西1700米處海拔721.7米的西尖上,石築烽燧,遺址直徑15米,殘牆高1.5米。
穆陵關烽燧
關城東西兩側250米處各有一座烽燧遺址。 坍塌後直徑15米,高3米。日寇侵華時曾在東烽燧遺址上建碉堡,當地現稱「鬼子樓」。
馬家旺南山烽燧
位於安丘馬家旺南山齊長城內側50米的山崗上。遺址直徑15米,高5米,石牆基尚存。
長城嶺烽台
齊長城在三楞山進入莒縣東莞鎮境內,稱為長城嶺,北南走向長4.5公里,在大店子村西折向東行。烽火台位於齊長城拐彎處外側400米處高阜上。東北距大店子村900米,土築橢圓形,遺址東西35米,南北21米,高4米。當地稱烽台。
大山烽台
在五蓮縣汪湖鎮大山村東南500米海拔172.5米的丘頂上,處齊長城外側,東距長城嶺約5公里。土築圓形烽燧遺址,東西25米,南北20米,高5米。當地稱烽台。
烽台頂
位於膠南市六汪鎮與市美鄉公路西側小丘頂上, 海拔177.7米,土築圓形,遺址直徑30米,高2.5米。當地稱烽台頂。烽台頂東1000米處有較大村莊名「豐台」,系由「烽台」演變而來。
於家河烽燧
最後一處烽燧在青島市黃島開發區現在的保稅區東側,距海濱200米的長城上。土築烽燧遺址被周圍農田、墳地、機耕路所蠶食,現遺址東西18米,南北8米,高4.5米。
大墩烽燧簡介
大墩烽燧
屬唐代護路烽燧,位於吐魯番--托克遜公路旁,東北距吐魯番市22公里。其北部為闊圖坦爾古城,周圍為鹽鹼化草甸。殘高約7米,長寬各約10米,中間夾雜紅柳枝。
I. 林則徐在新疆有哪些遺跡
1、林則徐紀念館。
林則徐革職流放新疆,是他一生中最痛苦、最悲憤、最艱辛的日子,也是他與新疆各族人民共患難的日子。
他在新疆生活的三年,為新疆各族人民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林則徐從加強新疆邊防的大局著眼,與各位大臣反復商量,之後,他起草奏摺,由布彥泰上奏,決定保留伊犁鎮總兵,裁撤西安鎮總兵,添置天津。
清政府經過四個月的反復權衡,最後批准了布彥泰的上奏,伊犁鎮總兵終於保留,這對鞏固受沙俄侵略威脅的西北邊防,有著重要的意義。林則徐離開新疆後,仍然念念不忘新疆邊防。
1850年,林則徐返鄉途經長沙時,召後起之秀左宗棠到湘江舟中徹夜長談,談及西域事務時,林則徐說,西域屯政不修,地利未盡,以致沃饒之區,不能富強,余頗以未竟其事為憾。林則徐與左宗棠的一席談話,激發了左宗棠經營西北的決心。
2、林公渠。
1844年,為墾復阿齊烏蘇土地,林則徐主動捐資承修了清代伊犁最大的水利灌溉工程——阿齊烏蘇渠。據史料記載,阿齊烏蘇渠龍口導源工程共費時4個多月,用工十萬有餘。這條渠現在被稱為「林公渠」、「皇渠」、「人民渠」。
從伊犁河北岸蜿蜒西行,載著滾滾的喀什河水,從東向西穿越伊寧縣、伊寧市到達霍城縣,灌溉區域東西長132公里,包括伊寧縣、伊寧市、霍城縣惠遠鎮以及兵團三個團場的140多萬畝耕地,擔負80多萬群眾的用水安全,是國家級的大型灌區。
喀什河龍口工程是整個渠中最艱難的工程。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伊犁喀什河皇渠龍口遺址被正式確定為新增文物點。
(9)西行倉庫遺址擴展閱讀:
林則徐的主要成就
1、放眼世界
千古未遇的西方資本主義強敵入侵,促使林則徐「 最先從封建的閉關自守的昏睡狀態中覺醒,以全新的態度睜眼看世界。
2、治理水利
林則徐不僅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英雄,同時還是一位出色的治水專家,在其仕宦生涯中,十分重視並努力舉辦水利事業,興修水利工程。
3、廣州禁煙
道光十八年(1838年)9月,林則徐在兩湖總督任內向道光皇帝上書言事,痛陳西方國家對我國大量傾銷鴉片的危害,採取了嚴厲的禁煙措施。
J. 南京有哪些明朝遺址
環繞南京主城區的明城牆
御道街的明故宮遺址、午朝門東華門西華門五龍橋
東郊的內孝陵
太平門外容的岐陽王李文忠墓、徐達墓、常遇春墓
河西龍江的鄭和寶船遺址公園
安德門外的浡泥國王墓
中華門外的大報恩寺遺址
還有中山陵東面的靈谷寺
紫金山天文台的古代觀天儀器
夫子廟的明遠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