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隋唐大運河遺址

隋唐大運河遺址

發布時間: 2020-12-25 18:04:06

1. 想知道:商丘市 隋唐大運河商丘碼頭遺址在哪

隋唐大運河商丘碼頭遺址在商丘市睢陽區商柘公路與105國道之間,北岸佔地約24.5萬平方米,南岸佔地約24.8萬平方米。隋唐大運河的開通,促進了運河兩岸城市的發展,宋州睢陽城(今商丘)就是依靠著大運河逐漸繁榮起來,使商丘成為隋唐宋時期繁華的商業大都會。隋唐大運河是我國隋代開鑿的一條舉世聞名的人工河,開挖於公元605年,全長2700公里,在商丘境內長約200公里。隋唐大運河商丘段在隋唐時期繁盛一時,南宋時期由於都城南遷至杭州,隋唐大運河商丘段逐漸蕭條。至明代中期,隋唐大運河商丘段河道淤塞,該河道徹底廢棄,後因黃河多次泛濫被掩埋於地下。我國將於2014年對包括大運河商丘段在內的整條大運河進行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2. 隋朝大運河在洛陽的遺址具體在哪

家在澗西的話,從丹尼斯門口坐60路到後,往左一直走,就能看見,是在不知道下車了問下交警。是在王城大橋與牡丹橋的交匯處,坐公交車26、29、34、37、62、68都可以到。

3. 隋唐大運河遺址為什麼保留

隋唐大運抄河以洛陽為中心,襲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餘杭(今杭州)。後代通過浙東運河延伸至會稽(今紹興)、寧波。
605年,隋煬帝即命開鑿大運河,「發河南諸郡男女百餘萬,開通濟梁,自西苑引谷水、洛水達於黃河,自汳水引河通於淮水」,長1000多公里。608年,隋煬帝沿洛陽東北方向開鑿永濟渠,溝通沁河、淇水、衛河,通航至天津,接著,溯永定河而上,通涿郡[1] 。610年,隋煬帝繼續開鑿江南運河,使得鎮江至紹興段通航。
至此,以洛陽為中心,向北到涿郡,向南到餘杭,通過通濟渠、永濟渠兩大渠道,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總長2700公里的中國南北大運河全線貫通,並把洛陽、涿郡(今北京)、汴州(今開封)、宋州(今商丘)、宿州、淮北、楚州(今淮安)、江都(今揚州)、潤州(今鎮江)、餘杭(今杭州)、會稽(今紹興)等區域中心聯系在一起,從而加強了各地區間的聯系。

4. 隋唐大運河與元代大運河的異同

隋唐大運河

隋煬帝稱帝在公元605年,自其父隋文帝楊堅手中繼位,至617年,在位12年。他在位期間做了一件大事,就是舉全國之力挖鑿大運河,這是他的雄才大略,為國家為民族為歷史做出了驚天動地的大業,立下了不朽的偉績。

隋唐大運河則是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
隋朝的首都是西都長安、東都洛陽,修運河由揚州出發,先要向西北走,斜穿安徽淮河流域,經河南的東北部,入黃河流域,到達洛陽,此為下半部;然後向東北走,經河北東南部,入海河流域,到涿郡(北京南),此為上半部,合起來整體上走「之」字。
隋運河始建於公元605年,用360萬民工挖通濟渠,連接黃河淮河,同年又用十萬民工疏通古邗溝,連接淮河長江,構成下半段。三年後,用河北民工百萬余,挖永濟渠,到北京南,構成上半段。又過兩年,重開江南運河,直抵餘杭(杭州)。至此,共用五百餘萬民工,費時六年,大運河全線貫通,全長2700公里,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之一。
這條運河運營了五百多年,歷經唐朝、五代、宋朝,到南宋末年,因部分河道淤塞而衰落。取而代之的是京杭大運河。元朝取代金和南宋之後,在北京建都,將大運河南北取直,不再走洛陽、西安,縮短了九百多公里,又運行了七百多年,直至今日。
隋唐大運河衰敗於七百年前,那麼,它的遺跡今日如何呢?
這是個大問題,值得認真調查研究。
實地考察下來,令人大吃一驚:它還在!並不像人們原來想像的那樣完全找不到蹤跡。
情況比較復雜:有的河段並入了後來的京杭大運河,主要是一頭一尾,如長江以南的江南運河和山東臨清以北的永濟渠的中北段,都在地表之上,看得見摸得著。而且古邗溝和江南運河至今都呈現水量充足、運輸繁忙的景象。有的河段則被廢棄,主要是黃河以北的永濟渠的上中段。
這次考察的收獲之一,是得知廢棄的時間下限居然是很近代的事,也就是三十多年前吧。這段河現在叫衛河,河道居然整體都在地表上,很易找著。可悲的是這段已有1400多年歷史的隋唐大運河的上半段,在被廢棄之後並沒有得到保護,反而成了污水道臟水溝,遭到嚴重污染,許多地方成了「龍須溝」,慘不忍睹。主要污染源是河南焦作、新鄉一帶的工業廢水和河北省段沿岸的工業和生活垃圾。
據當地老船工和漁民回憶,上世紀70年代水量充足時,衛河一直都有貨船通行,由河南鶴壁以北直抵天津,運石運貨還通暢無阻。曾幾何時,由於公路鐵路的興起,加上水量不足,隋唐大運河北段竟迅速敗落,其慘狀真是令人痛惜和難以想像。
第三種情況是被埋入了地下。原因是黃河在歷史上有若干次大的水患和河道遷移,大運河故道被黃沙淤泥埋在地下。這部分的長度也很長,大體在隋唐大運河下半段,即在河南和安徽境內。這部分在極個別的地段,如在安徽省宿州市泗縣長溝鎮,就有一段依然有水的運河故道,長達25公里。除此之外,在絕大部分下半段中,在地表上隋唐大運河故道已盪然無存,什麼都找不到了,只能靠考古挖掘來證明它的存在。
好在,隋唐大運河是個客觀存在,地下黃土之中實實在在有這么一條又長又寬的大運河遺道,只待去挖掘,去發現。實踐證明,這種發現並不難,而且,稍有動作,就有令人驚喜的巨大收獲。人們看著那些挖出來的碼頭、沉船、倉窖、瓷器會大聲驚叫:呀!這是一條曾經多麼繁榮的大運河啊!
古倉、古佛、古城、古碼頭、古橋、古瓷器
隋唐大運河的遺址大體分兩種:一種是在地面上,如沿岸的古城、古佛;另一種是在地下,是考古挖掘出來的古橋、古碼頭、古倉窖和古瓷器。前者中的古城牆,如河南鶴壁市的黎明鎮,古佛如鶴壁市大伾山的北魏大佛,這些鳳毛麟角的地面運河遺跡之所以能保存至今,是因為所在地勢較高,或者根本就在小山上。其餘遺跡則全在地下,所有的重大發現都是考古的成果。其中最令人驚奇的首推古糧倉的發現。
古糧倉在洛陽、西安、商丘一帶已經發現了七八處。
上世紀70年代,在洛陽市東北市區一個鐵路單位的院子里挖出了一口古窖,非常大,口徑12米,深10米,是在黃土地下挖鑿而成的深坑,裡面可以儲存糧食。
出土時,這口古倉中真發現了大量糧食,已經半炭化,一層一層的。這口古倉的位置經考古證實是挨著一個漕運碼頭的,在一條寬逾百米、深12米的河渠旁。可見古糧倉是因運河而建的。
現已探明,這樣的糧倉一發現就是一群。在地圖上看,排列有序,呈極規矩的圍棋棋盤狀,明顯是人工設計好的。此處倉址整整齊齊排列著四百多坑!一口倉坑可儲糧250噸,總儲存量可達十萬噸以上。
更可喜的是,倉中還發現了石碑,相當於當時的文書檔案,記載詳細之極,如糧食來自何方,上面說此倉糧食來自河北、山東、河南、江蘇。准備干什麼用也有記載,除了供民、官、軍用之外,還是賑災的儲備糧。石碑上對糧倉的管理人員的分工有記載,誰過秤,誰記錄,誰封倉,誰監管,誰值日,誰是總管,等等,全都有名有姓,多達十餘項,上了石頭!實在驚人。
可見這是一座正規的官倉。這個倉叫含嘉倉。和它相當的,已發現的還有洛口倉、河陽倉、回洛倉、太倉、黎陽倉、山陽倉,等等。
大運河的功效,首先在漕運上,不言自明。多麼重要啊,大運河是地地道道的國家生命線。
歷史文獻上記載的赫赫有名的洛陽天津橋、開封州橋近年來都被發現了,它們都是運河上的大橋,都在市中心,工程宏偉,設計精美,為運河當年船來人往的繁華景象提供了鐵證。專家對開封的州橋就其一孔橋洞做了實測之後,又埋回土中。顯然,這是一個地下大遺址博物館的好坯子,在市中心。
還有碼頭遺址的重大發現,1999年在安徽淮北市濉溪縣百善鎮柳孜村做過一次隋唐大運河遺址考古挖掘,挖出了一處石質的碼頭遺址,挖出了一段運河部分河床,下面有八艘唐代沉船,還有幾十噸瓷器的殘件,其中罕見的瓷器珍品有1200件,被確定為唐宋全國各大瓷器窯口的遺物。大運河經過這次考古挖掘又獲得了一個新的稱謂:瓷器之路。
此次考古挖掘被確定為1999年十大考古發現之一,柳孜碼頭也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物精品進入了淮北市博物館,陳列在一個專門的分館里。類似的考古挖掘2007年在安徽省宿州市也有過兩次,看樣子,運河遺址的考古已經漸漸進入了沿河城市文物部門的視野,開場鑼鼓已經敲響,好戲還在後頭。
還有更古老的
隋煬帝的大運河並不是最古老的,在此之前,在同一地點,局部的運河已經存在了,它們是隋唐大運河的前身。
實際上,隋煬帝的大運河是在前人局部運河的基礎上,又利用了黃河、淮河的某些自然河道,開鑿串連而成,既是繼承,又是發展,當然,是有重大突破和質的變化的。這也說明,隋煬帝的大運河能在六年內以極快的速度修通是有物質基礎的。
前人修的運河裡,以鴻溝、白溝最為有名。
鴻溝是古代溝通黃河和淮河的運河,是中國中原運河的鼻祖,大概始自東周戰國時期,距今已有2300年,僅比南方的古邗溝晚120年。鴻溝起點位置在今日洛陽和鄭州之間,在鞏義市和滎陽市北部,引黃河水南下,經尉氏、太康、淮陽匯入淮河,其下游東出的一支,即是後代著名的汴河。鴻溝之所以有名是因為楚漢相爭就發生在這里,並以此為界劃分楚、漢。當時漢霸二王城就在今日滎陽東北廣武山上,今有遺址。
白溝是三國時期曹操為了軍事目的開挖的古運河,始於公元204年,距今1800多年。其前身是戰國時黃河北岸的運河,先築古陽堤,將太行山各路的水截住,不入黃河,匯於嘉義境內,沿堤東流,經衛輝市流至浚縣的新鎮,和山西來的淇水匯合,流入黃河。淇水是山水,很清,又稱清水。曹操向北征伐駐今河北臨漳一帶的袁尚,截水量充足的淇水,不入黃河,興建白溝水渠,流向東北,以通糧道。後來白溝構成隋煬帝北征高麗修鑿的永濟渠的前身,永濟渠宋時稱御河,明以後至今稱衛河。

元代大運河

元朝推翻南宋以後,仍利用隋唐運河舊道轉運漕糧,其路線大致為:由長江輾轉入淮,逆黃河上達中灤旱站(今河南封丘西南),陸運180里至淇門(今河南浚縣西南),再入御河(今衛河),水運至大都。因運河河道多有壅塞,水陸轉運頗多不便,而海上運路往往風信失時,又多傾覆。於是,元朝政府著手組織對大運河進行了大規模的治理與修鑿。
由通州南下至白河北運河北段,上接通惠河,下通大沽河,是南北通航要道,但是,由於所依賴的潞河(白水、榆水、渾水合流)水源不足,河道淺澀,通行不便。至元三十年(1294年),元世祖忽必烈採納漕運使司建議,又引小渠水入榆水,以增加流量,便利行舟。

至元末年,元廷還曾對相當於舊邗溝的揚州運河進行了疏通。揚州運河在滅宋之後逐漸壅塞,雖連年疏通,但收效不夠明顯。至延四年(1317年)方疏浚暢通。至治年間(1321-1323),又對屬江南運河的鎮江支流進行疏鑿。疏鑿河段自鎮江至常州武進縣呂城壩(今江蘇丹陽東南),長131里。疏鑿後河面加闊至5丈(約17米)、底闊3丈(近10米)、深6尺(2米有餘)。同時,還開浚了鎮江運河的重要水源——練湖(今江蘇丹陽北)。

元朝政府陸續修鑿完成的京杭大運河全長3000餘里,北起大都,南達杭州,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流域。元代大運河除對當時的統治集團提供便利外,更重要的是,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也為明清運河的暢通以至現代大運河的水運條件奠定了基礎,並且為北京大都城地位的逐步確立增加了一個重要前提

5. 河南是哪幾朝古都

河南是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後梁、後唐、後晉、魏,後晉、後漢、後周,北宋、金(後期)的古都。

1、洛陽:從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開始,先後有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後梁、後唐、後晉「十三個」朝代在此建都,是中國建都最早,朝代最多,歷史最長的都城。

2、開封:先後有戰國時期的魏,五代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北宋和金(後期)七個王朝在此建都。

3、安陽:殷商晚期都城

4、鄭州:殷商中期都城

(5)隋唐大運河遺址擴展閱讀:

河南洛陽是夏朝、商朝、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朝、唐朝、武周、後梁、後唐、後晉等十三個王朝的古都,有十三朝古都之稱。

1、禹劃九州,河洛屬古豫州地。洛陽是夏朝立國和活動的中心地域,太康、仲康、帝桀皆以斟鄩(今偃師二里頭)為都。根據國家夏商周斷代工程,二里頭年代范圍約為公元前1735-公元前1540年。

2、公元前1600年,商朝建立,商湯建都西亳(二里頭遺址東北約6千米)。商湯之後的數代帝王均以此為都,前後累計200餘年。

3、公元前1046年,西周代殷後,為控制東方地區,開始在洛陽營建國都成周。周公在洛水北岸修建了王城和成周城,曾遷殷頑民於成周,並以成周八師監督之。當時洛陽稱洛邑、新邑、大邑、成周、天室、中國等,亦稱周南。

4、周平王元年(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是為東周。自此,有23個國王都居洛陽,前後歷經500餘年之久。

5、漢王元年(前206年),項羽封申陽為河南王,居洛陽。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劉邦建漢,初都洛陽,後遷長安,改三川郡為河南郡,治洛陽。轄洛陽、河南、偃師、緱氏、平(偃師西北)、平陰(孟津東北)、新成(伊川西南)、榖成(新安東)及鞏、滎陽、新鄭、中牟、開封等22縣。漢武帝置十三州部刺史,河南郡屬司隸。

6、漢光武建武元年(25年),劉秀定都洛陽,改洛陽為雒陽。建武十五年(39年),更河南郡為河南尹。漢永和五年(140年),河南尹有戶二十萬八千四百八十六,有口一百零一萬零八百二十七。

7、黃初元年(220年)年,魏文帝曹丕定都洛陽,變雒陽為洛陽,設司隸校尉部。

8、泰始元年(265年),西晉代魏,仍以洛陽為都。東晉時稱故都洛陽為中京,一直沿用到南朝宋武帝、宋文帝、宋明帝。

9、太延二年(436年),北魏在洛陽置洛州,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遷都洛陽。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都洛共計330餘年。北周平齊之後,升洛陽為東京,設置六府官,號東京六府。

10、隋開皇元年(581年),在洛陽置東京尚書省。次年,置河南道行台省。三年,廢行台,以洛州刺史領總監。十四年,於金墉城別置總監。大業元年(605年),隋煬帝遷都洛陽,在東周王城以東,漢魏故城以西18里處,新建洛陽城。

11、唐代自高宗始仍以洛陽為都,稱東都。

12、後梁、後唐、後晉均曾都洛陽,後漢、後周以洛陽為陪都。這一時期洛陽仍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13、以上計夏、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含武周)、後梁、後唐、後晉等十三朝以洛為都,洛陽成為中國建都時間最長的城市。此外,新莽末年更始帝、隋末王世充、唐中葉安祿山都曾在洛陽立國。

6. 柳孜隋唐大運河碼頭遺址的謎終見答案

通濟渠,又稱新汴渠,唐宋時期稱汴河。《隋書·煬帝紀》記載:「大業元年(605)三月辛亥,發河南諸郡男女百餘萬,開通濟渠…….自板渚引河通於淮。」通濟渠修通後,唐宋時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漕運和河運治理制度。因承受黃河的泥沙,唐代每年疏通一次。到北宋末期,政權衰敗,運河的管理制度也逐漸鬆弛了,黃河數次大決口,導致通濟渠河高出地面5米之多。通濟渠的說法不一,史載不一,且有新舊之說,老汴河向東一直流到肖縣、徐州入泗水,西漢時稱鴻溝或狼湯渠,東漢時稱汴渠,直到隋初年古汴河還在沿用。新汴河是隋煬帝另外開挖的河道,稱通汴渠,新舊汴河分叉點在開封。新汴河過開封後折向東南,路程較古汴河為短。
關於通濟渠的流經路線,考古界一直爭論不休,沒有定論。一種說法為經陳留、雍邱、襄邑、寧陵、考城、宋城、宋邱、虞城、肖縣、徐州匯入泗水。另一種根據《元和郡縣圖志》、《來南錄》和《開河記》載,通濟渠與汴渠分離後,經陳留、雍丘、襄縣、寧陵、宋城、虞城、谷熟、永城、臨渙、甬橋(今宿州)、虹縣至泗州洪澤湖入淮。還有其他不同的文獻記載和專家的觀點。
柳孜隋唐大運河遺址的考古重大發現為這一千年古運河路線之謎揭開了謎底,證明了通濟渠的確切走向,填補了中國考古史上的一項空白。並且為研究中國運河考古史找到了突破點。

7. 隋唐大運河遺址在哪

中國運河有兩個系統:一個叫京杭大運河,另一個叫隋唐大運河。它們倆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運河,時間不同,地理不同。隋唐大運河始建於公元605年,到南宋後期,河道淤塞,運營了500多年的該河道徹底廢棄。隋唐大運河的遺址大體分兩種:一種是在地面上,如沿岸的古城、古佛;另一種是在地下,是考古挖掘出來的古橋、古碼頭、古倉窖和古瓷器。前者中的古城牆,如河南鶴壁市的黎明鎮,古佛如鶴壁市大伾山的北魏大佛,這些鳳毛麟角的地面運河遺跡之所以能保存至今,是因為所在地勢較高,或者根本就在小山上。其餘遺跡則全在地下,所有的重大發現都是考古的成果。其中最令人驚奇的首推古糧倉的發現。安徽省已經有兩次發掘:第一次發掘是在1998年5月,發掘地是淮北的柳孜,當時經過考古人員200多天的日夜奮戰,發掘的900多平方米的面積內,發現一處石構建築遺存、一批唐代沉船,出土大量唐、宋時期的全國20多座窯口的陶瓷等文物。被國家文物局列為「99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2001年被國務院評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第二次發掘是在2006年6月,發掘地是宿州.目前發掘面積達500多平方米.出土文物數百件,其中的一百多件精美瓷器中,不光品種繁多,而且涉及的窯口包括安徽的壽州窯、烈山窯、東門渡窯、河南的鶴壁窯、鈞窯、河北的定窯等數十個窯口,另外還出土了幾尊造型精美、形象生動的佛造像。

8. (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初一歷史第一單元至第二單元的重要點發一下 辛苦了 謝謝

(六)經濟重心的南移和民族關系的發展

(1)列舉宋代南方生產發展和商業繁榮的史實,了解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

(2)了解宋代的社會生活。

(3)知道遼、宋、西夏、金等政權的並立。

(4)簡述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實,說明民族關系的發展。

(5)以大運河、趙州橋、北京故宮等為例,體會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

(6)了解"四大發明",認識中國古代科技發明對世界文明發展的貢獻。

【教學活動建議】

(1)觀察《清明上河圖》,圍繞宋代城市社會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和風俗習慣等,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討論,比較古今異同。(2)舉辦故事會,講述岳飛抗金、文天祥抗元等歷史故事。

第九課

1、與宋並立的少數民族政權有哪些?各自的基本情況和宋的關系如何?

從下表自己總結答案

民族政權
建國時間
民族
建立者
都城
民族政權關系事件

10世紀初
契丹
阿保機
上京
宋遼澶淵之盟
北宋
960年

趙匡胤
東京
西夏
11世紀前期
黨項
元 昊
興慶
宋夏和議

12世紀初期
女真
阿骨打
會寧、中都
滅北宋、南宋與金和議
南宋
1127年

趙 構
臨安
蒙古
(元)
1206年
1271年
蒙古
成吉思汗
忽必烈

大都
1276滅南宋

2、兩宋時期有哪三次議和?內容是什麼?你有何評價?

議和雙方
時間
議和內容
影 響
宋遼和議
11世紀初
遼撤兵,宋給遼歲幣
保持長時期和平局面
宋夏和議
11世紀中
夏向北宋稱臣
宋給夏歲幣
和平交往,開展經濟文化交流
宋金和議
1141
南宋向金稱臣
南宋給金歲幣
南北對峙局面形成

對於兩宋來說是屈辱,「歲幣」成兩宋人民沉重的負擔。但它結束了民族之間的戰爭,使此後的雙方邊境長期處於相對和平穩定的狀態,有利於雙方經濟文化交流,有利於邊境地區的生產發展,有利於民族融合,從長遠看有利於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和統一。

3、材料分析

閱讀下列材料「檜……言飛孤軍不可久留,乞令班師。一日奉十二字金牌,飛憤惋泣下,東向拜曰:『十年之功,廢於一旦。』」――《宋史》卷365

回答:

①秦檜「乞令班師」的真實目的是什麼?②文中「十年之功」是指什麼?③岳飛班師回朝後結果怎樣?

④假如你是岳飛你會班師回朝么?為什麼?

答:①害怕抗金力量的壯大,會威脅自己的統治.②經過十年抗金斗爭,南宋收復了許多失地,抗金斗爭順利發展.③被宋高宗解除了兵權,之後被秦檜以莫須有罪名殺害.④之一:不會,將在外君命有所不授,為了國家、黎民百姓不能班師,要堅持到底。之二,會的,封建社會,忠君思想突出,作為地主階級的一員,皇帝命令高於一切。

4、《滿江紅》岳飛

怒發沖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笑,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十里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闋。

閱讀請回答
(1)長久以來,岳飛作為民族英雄受到人們的稱頌和尊敬,岳飛抗金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大家認為該如何評價岳飛呢?他是不是一位民族英雄呢?(2)岳飛有沒有實現《滿江紅》中的願望?為什麼?

(1)答:岳飛抗金無疑是反抗掠奪和奴役的正義斗爭,岳飛身上所體現的崇高愛國熱情和高尚的個人品質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民族英雄是指中華民族在抗擊外來侵略的過程中涌現的英雄人物。而岳飛抗金是漢族與女真族之間的一場戰爭,這是中華民族內部兄弟民族之間的戰爭,而不是抗擊外來侵略,所以岳飛並不是民族英雄。(2)答:沒有實現,秦檜謀害岳飛,更重要的是皇帝對掌握實權的岳飛猜忌,削奪他的兵權,實在是封建專制制度害了岳飛,忠君倫理害了岳飛

第十課:

1、江南農業迅速發展的原因?主要發展表現(成就)是什麼?

(1)經濟因素:大量中原人口的南遷,增加了南方的勞動力,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生產經驗;

(2)自然因素:南方相對適宜農作物的生長;南方自然條件較好。

(3)社會因素:南方戰亂較少,為經濟發展提供較為穩定的社會環境。

(4)政治因素:統治者重視經濟,調整統治政策。

類別
發 展 成 就
農業的發展
糧食作物
占城稻的引進;蘇湖成為糧倉;水稻產量居糧食首位
經濟作物
棉花、茶樹的種植和栽培得到推廣
手工業的發展
制瓷業
浙江哥窯燒製冰裂紋瓷;景德鎮成為瓷都
造船業
居世界首位,廣州、泉州造船業發達
商業的繁榮
商業都市
杭州是南宋時最大的商業都市
對外貿易
廣州、泉州是大商港;設市伯司管理海外貿易。
貨幣
四川地區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2、隋唐科舉制明確規定,商人及其子弟不得參加科舉考試。宋朝的科舉放寬尺度,允許商人中有「奇才異行者」應舉,這說明什麼?

答:隋唐科舉制的規定表明官府對商人採取政治上歧視的政策,反映了官府對商業活動的壓制。宋朝放寬對商人參加科舉考試的限制,表明官府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政治上歧視商人的政策,反映出商業活動的發展在經濟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商人的社會地位有所提高。

3、讀圖(略),討論回答下列問題:

(1)本圖為一紙幣銅版拓片,此紙幣的名稱是什麼?最早出現在我國什麼時期與地點?有何意義?

(2)人們為什麼要發明紙幣?與金屬貨幣相比它有哪些優點?今天我們使用的人民幣又有什麼新發展?

答:(1)交子。它最早出現在我國北宋前期四川地區。紙幣的出現,有利於商業的發展。

(2)隨著宋代商業活動的發展,金屬貨幣因沉重不便攜帶,才發明了紙幣。它比金屬貨幣攜帶方便,可以在較大范圍內使用,有利於商品的流通。今天的紙幣由國家統一發行,具有更高的使用度,使用區域更廣泛,印刷精美,有防偽技術,不易仿造;同時紙幣發行、管理也更加科學。

4、「近年來,在日本博多港遺址附近,發現了宋代銅錢『元豐通寶』和『紹聖通寶』和大量宋代瓷器。在韓國木浦附近海底,也發現一艘宋代沉船,打撈上七千多件物品,以瓷器居多。在南洋一帶,也發現了好幾艘宋代沉船,其中一艘保存一千件中國瓷器。此外,在斯里蘭卡、西亞和非洲東海岸都有宋代的大量瓷器和銅錢出土。」

閱讀材料後請回答:(1)這則材料說明了什麼問題?(2)你能分析其中的原因嗎?

答:(1)說明宋代我國海外貿易興盛。

(2)政府鼓勵對外貿易;我國造船業發達,船上裝有羅盤針,能夠遠洋航行;兩宋經濟繁榮,為海外貿易興盛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5、宋朝時海外貿易為什麼發達?

①宋朝的農業,手工業發達,為海外貿易奠定了物質基礎。②有發達的造船業和航海技術,能進行遠洋航行。③政府實行鼓勵外貿的政策,調動了中外商人的積極性。

第11課

1、宋代社會生活習俗發生了哪些變化?

第一,宋朝服飾特點的歷史變化,從王朝初年的簡朴到王朝末年的奢侈,一方面表明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也說明了統治階級的日漸腐朽。第二,宋代的服飾中明顯地反映了少數民族的影響;第三,在宋朝出現的纏足陋俗,說明當時統治階級價值觀念的腐朽和婦女地位的低下。

2、朱熹說:「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如上領衫,靴鞋之類,先王冠服掃地盡矣。」

(1)胡服是指什麼服裝?(2)「皆胡服」原因是什麼?有何認識?

1)少數民族服裝。 2)這是長期以來民族交往和民族融合的結果,說明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起到了豐富人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作用。

3、閱讀下面的材料:

「許多窮苦藝人在這里賣藝謀生,有說書的、唱曲的、演雜劇的、耍雜技的、表演踢球的,等等,令人眼花繚亂。瓦子里還有許多攤位,賣飲食、葯材的,賣古玩、字畫的,剃頭、剪頭的,相面、算卦的,等等,十分熱鬧,大的瓦子,可容幾千人。瓦子的存在,增添了城市的生氣。」

――《中國歷史》第一冊課本(人教版)

請回答:(1)材料中的「瓦子」是一種什麼場所?(2)它在宋朝城市產生的原因是什麼?(3)從它的內容上看主要反映了人民生活的哪兩方面?

答:(1)是娛樂兼營商業的場所。(2)①城市的繁榮;②商業的發展;③市民階層的不斷壯大。

(3)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

第12課

1、元朝對我國多民族統一國家的發展作出了哪些貢獻?(歷史地位?為對全國實行有效的統治,元朝採取了哪些措施?)

①元朝的統一,結束了北宋以來幾個政權並立的局面,元朝的疆域,比以往任何朝代都遼闊。

②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對後世影響浣深遠。在中央設中書省,在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我國省的行政區的設立,開始於元朝。③元政府加強對西藏管轄,設宣政院管理藏族事務,西藏成為元朝的正式行政區。④還加強對琉球(今台灣)的管轄。⑤元朝的統一,促進了民族的大融合。

2、試述元朝時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概況?(元朝時民族融合表現在哪些方面?為什麼說元朝的統一促進了民族融合?)有什麼意義?

答:元朝大一統的出現,促進了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主要表現是

(1)當時許多漢族人民來到邊疆,為那裡的開發做出貢獻。(2)邊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批遷入中原和江南,同漢族等雜居相處。(3)原先進入黃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經過共同生活,
已同漢族沒有什麼差別。(4)唐朝以來,不少信仰伊斯蘭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遷入中國,同漢族、蒙、畏兀兒等長期雜居通婚,開始形成一個新的民族--回族。

意義:元的統一促進了民族融合,民族融合促進了各民族經濟文化的發展和交流,促進了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3、國以民為本,民以衣食為本,衣食以農桑為本――元世祖。從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世祖的經濟政策與蒙古初入黃河流域時有何不同?

答:元世祖重視發展農業生產。元世祖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貴族圈佔農田做牧場,還治理黃河,推廣棉花的種植。通過這一系列的措施,北方的農業生產得到了恢復和發展。

4、元朝主要的糧食供應來自南方,要運到北方,有哪些途徑?

漕運:對比隋大運河與元朝的運河,有什麼不同?

元世祖開鑿了兩段新運河――會通河、通惠河,與原有運河連通,使糧船可以從杭州直通大都。

海運:海運比漕運有哪些好處?

載重量大,費用便宜,所以糧食運輸逐漸變成以海運為主。

5、材料「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這是誰的名言?是哪朝人?「汗青」指什麼?

答:是南宋的文天祥的《過零丁洋》,「汗青」指史書。

2)元政權建立者是誰?建立時間和統一全國的時間是什麼時間?

元政權由忽必烈建立,時間是1271年,統一全國的時間是1279年。

3)此材料表現了他的什麼精神?

答:表現了他堅貞不屈的崇高氣節。

6、材料分析

閱讀下列材料:

世祖皇帝建元中統以來,始末取故老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前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輔相者曰:「中書省」,本兵者曰:「樞密院』,主彈到者曰:「御史台」……

夫外之郡縣,其朝廷遠者。則鎮之以行中書省。……若邊徼之事者,則置宣慰司以達之。……舉刺之事,則有行御史台領監察御史、肅政廉訪司以治之。

――引自《元文類》卷40

請回答:

①以上材料記載的是元朝的什麼制度?②材料中「中書省」是什麼機構?管轄什麼地方?③這一制度影響如何?

答:①行省制度。②「中書省」是全國最高行政機構,管轄大都及其鄰近地區。

③行省制度有利於對全國的管轄,以後各朝基本沿續下來。

第13、14課

1、宋元的文化成就表

朝代
人物
代表作品
特點或風格
影響
活字印刷

指南針

火葯

史學
北宋
司馬光
《資治通鑒》
編年體通史



蘇軾

《念奴嬌・赤壁懷古》
慷慨激昂,氣勢豪邁。

辛棄疾

李清照

風格委婉,感情真摯,清新自然。

元曲

繪畫

書法

宋四家

2、宋元時領先世界的科技成就有那些?

(1)北宋畢
發明了活字印刷,比歐洲早400年。(2)北宋時指南針應用於航海事業。(3)宋元時火葯在軍事上廣泛使用,後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4)北宋著名科學家沈括創制的「十二氣歷」
,領先世界800年。(5)元朝科學家郭守敬編成的<<授時歷>>比現行公歷確立早300年。

3、「大江東去,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1)這是哪位文學家的名句?2)他詞的特點是什麼?3)舉出和他詞風相似的作家。

4)「三國周郎赤壁」指什麼事件?

答:1)是蘇軾的名句。2)特點是:豪邁奔放 3)辛棄疾 4)指208年三國時期周瑜、孫權、劉備聯軍火燒赤壁。

9. 如圖,我們可愛的家鄉---淮北,人傑地靈、歷史悠久、資源豐富,尤其是淮北市柳孜隋唐大運河遺址沉船、碼

(1)隋煬帝,(1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朝對全國的統治(2分)
(2)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4分)
涿郡、洛陽、餘杭(3分)
(3)同意胡曾:隋煬帝為了到江南遊玩,不顧當時人民的死活,開通大運河,導致農民起義的爆發,最終導致隋朝的滅亡。
同意皮日休:盡管開通大運河,導致農民起義的爆發,但是大運河的開通,促進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在今天仍然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隋煬帝和大禹相提並論。(3分)
【任意一點即可或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4)通濟渠。(2分)大力宣傳隋唐大運河,申辦世界文化遺產;投資開發隋唐大運河旅遊,讓其成為淮北市的經濟增長點。(1分)(符合題意即可)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