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遺址
㈠ 馬家浜文化遺址
馬家浜文化遺址在距嘉興市區7.5公里的秀城區城南街道馬家浜村,於1959年春發現,當時由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省博物館等6個單位組成考古隊進行發掘,1977年11月在南京召開的長江下游新石器時代學術討論會上確認以馬家浜遺址為代表的馬家浜文化是長江下游、太湖流域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代表,並正式定名。
東西長150米、南北寬100米、佔地面積15000平方米的遺址分上下二層,上文化層以灰黑色粘土為主,並有紅燒土層和淤泥層,厚達12—80厘米。發掘出獸骨、石錛、礪石、骨鏃和各種陶片等。下文化層15—75厘米,為黑色粘土,發掘表明獸骨比上文化層更多,有骨鏃、骨錐、骨針、骨鑿以及石斧、礪石等。在兩層之間淤泥中還出土了30具人骨架,並有部分隨葬品,包括生產工具、飾品等。在發掘中還發現了長文形房屋遺址,南北7米,東西3米,殘存木柱等。值得一提的是在下文化層中還發現了碳化無角菱。
馬家浜文化遺址上承餘姚河姆渡文化,下啟崧澤文化和良渚文化。它的發現,引起了國內外考古界的重視,認為這證明了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同是中華民族文化起源的搖籃。此後在嘉興地區還發掘出如「羅家角遺址」等十多個馬家浜文化遺址,並再次引起了中外學者的關注。馬家浜文化已載入《大不列顛網路全書》和1990年出版的《中國大網路全書·考古卷》,確定了它在史前文化考古中的地位。
馬家浜文化遺址1989年12月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㈡ 馬家浜遺址的遺址現狀
馬家浜文化遺址與崧澤文化和良渚文化一脈相承,它的發現,引起了國內外考古界的重視,證明了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同是中華民族文化起源的搖籃。現發現馬家浜文化類型遺址已達200多處,引起了中外學者的關注。
1961年,羅家角遺址被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7月16日,國務院將羅家角遺址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公布。羅家角遺址的發掘證明了馬家浜文化在我國史前文化考古中的地位,也雄辯地說明了嘉興史前先民的智慧和創造,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形成作出了重大貢獻。羅家角遺址的發掘已載入《大不列顛網路全書》和1990年出版的《中國大網路全書·考古卷》,確定了它在史前文化考古中的地位。1989年,馬家浜文化遺址被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4月,浙江省文物局和嘉興市人民政府在嘉興聯合舉辦紀念馬家浜遺址考古發掘40周年座談會,確立太湖流域新石器時代文化的發展脈絡為: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同時,在嘉興博物館開展了「馬家浜考古標本展」。但馬家浜遺址發掘後並未在社會上產生普遍影響,如今仍有很多人認為馬家浜文化晚於河姆渡文化。浙江省博物館史前文化陳列中有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介紹,但卻沒有馬家浜文化的陳列內容。為了改變這一狀況,嘉興市委、市政府把宣傳、弘揚馬家浜文化列入了議事日程。浙江省政府有關部門也開始重視馬家浜文化的歷史地位,大力支持嘉興建設馬家浜文化遺址公園,興建馬家浜博物館。規劃中的馬家浜文化遺址公園概念設計已經完成,並於2004年3月,嘉興馬家浜遺址公園規劃啟動,由中國美院風景建築設計研究院設計。2004年4月,為紀念嘉興馬家浜遺址發現45周年,嘉興市文化部門出版了《馬家浜文化》一書,填補了馬家浜文化專著的空白。馬家浜文化,作為古代太湖文化的搖籃,隨著考古發掘及研究工作的深入,將繼續展現給我們更多有關「江南之源」的寶貴資料 。
中新社嘉興十一月十四日電 題:七千年一夢今朝醒 馬家浜遺址考古發掘正式啟動
中新社記者 汪恩民
五十年前,浙江嘉興馬家浜村農民無意刨出的獸骨,讓世人「觸摸」到一個沉睡七千年的文明記憶。五十年後的今天,馬家浜遺址考古發掘正式啟動,金庸先生手書的「江南文化之源」的遺址紀念碑迎風佇立。
回眸:當之無愧的江南文化之源
嘉興市文物局副局長王登峰告訴記者,馬家浜遺址位於嘉興市南湖鄉天帶橋村,面積一萬五千平方米,距今約七千年。
據悉,一九五九年三月,馬家浜的農民在挖「馬骨泥」積肥時,大量的獸骨、陶片和人體骨架重見天日。考古隊來到了這片村民世代耕作的土地上進行搶救性發掘,共發現墓葬三十多座,房屋遺跡一座,以及大量的陶器、石器、玉器、骨器等。完全不同於黃河流域的史前文化形態,改變了考古學界對於新石器時代青蓮崗文化的認識,引起了國內外考古學界的重視。
王登峰介紹,一九七七年十一月,正式確立了馬家浜文化。「馬家浜文化屬長江下游、太湖流域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代表。馬家浜文化主要分布在蘇、錫、常、杭嘉湖和上海地區。它正處於母系社會的繁榮時期,大約到距今五千五百年時,發展為崧澤文化。在距今五千年左右,又演進到良渚文化。這一文化序列的發現和確立,說明長江下游新石器時代源遠流長,自成體系,並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
「馬家浜文化是當之無愧的江南文化之源。」王登峰表示,正是它的開拓、創新、奠定了豐富、獨特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基礎,為長江下游、太湖流域成為領先一步的文明古國開創了堅實的第一步。「二00一年六月,國務院公布馬家浜遺址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蘇醒:千年文明記憶重現世間
據悉,半個世紀以來,馬家浜遺址僅因基本建設而搶救性地發掘了兩百多平方米。
王登峰稱,十月二十八日,國家文物局批准了嘉興上報的考古發掘方案,發掘時間預計三個月。「此次發掘的主要目的是努力探究馬家浜遺址內先民聚落的四周范圍、內部結構、生產生活方式、生產力水平等,為馬家浜文化研究開辟新的空間和角度,推動馬家浜的深入研究和弘揚。同時為馬家浜遺址公園和馬家浜文化博物館的建設,提供更好的實物例證和嶄新的展現方式。」
規劃:馬家浜遺址公園建設啟動
嘉興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吳家騏表示,根據《文物保護法》等法律、法規,嘉興市政府編制了《嘉興馬家浜遺址保護規劃》。「經過多次的專家論證、修改,該方案終於在今年八月獲得了國家文物局批准。規劃專門設立了『遺址發掘區』的概念,就是為了將遺址的保護與利用結合起來。」
「馬家浜遺址公園是嘉興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十大保護工程之一,也是嘉興經濟開發區實現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協調發展的一項實事工程。」吳家騏稱,為了更好地保護和開發馬家浜文化,以馬家浜遺址發掘為起點,馬家浜遺址公園的建設也開始啟動。
㈢ 馬雅的遺址描述了什麼
二人雇了當地的向導,經過幾天後終於發現一高約三十公尺的石壁綻放出耀眼的回光芒。渡河之後答兩人看到了比想像中更為壯麗的遺跡。巨大的雕刻、石柱、祭壇,表面都刻有人物、動物及象形文字。另外,還有一巨大金字塔型的建築物聳立於林木之間。其次在東側也有一高大的神殿,刻著二千五百個「神聖文字」及各種奇異又美麗的雕刻。
史蒂芬生二人的探險工作持續了數年,新的遺跡不斷被發現,而此文明遺跡之謎,也變得愈來愈難解了。史蒂芬生對馬雅遺跡中最美的帕連卡遺跡作了描述:「這兒有卓越的人們所擁有的精緻文化遺跡,但這些人在建造了黃金時代後,隨著民族的興亡完全被消滅了。」
馬雅文明以瓜地馬拉和巴里約為發展中心,幾乎波及整個中美洲,而最繁華的地方是瓜地馬拉南部平原的貝登。這個文明於公元七、八世紀時,繁榮到了極點,僅僅隔了一個世紀,突然的,神殿被放棄,許多巨型建築乏人保護,紛紛淪為斷垣殘壁的廢墟,各地的祭祀中心也完全停止活動。
㈣ 最早的家馬馴化遺址在在哈薩克的哪裡
家馬復由中亞地區的制野馬馴化而來
有研究認為世界上最早的家馬起源於烏茲別克的Ay**agytma遺址(8000~7400 BP),也有研究認為烏克蘭地區也是家馬的起源中心,目前學術界比較公認的觀點是家馬於5500 BP左右起源於哈薩克地區。
㈤ 馬神甫事件的遺址
西林教案遺址現位於現田林縣定安鎮。
㈥ 為什麼要廣泛挖掘馬亨佐.達摩遺址
印度河文明最著名的是兩座古城遺址,即哈拉巴和馬亨佐·達摩,印度語為死亡之專谷。據屬最保守的估計,這兩座古城距今最少有5000多年,但在印度的早期神話中沒有這兩座古城的記載,所以更多的人認為,它們的歷史也許比猜想的要久遠得多。
這些遺址屬於同一文明,但生活水平並不一樣,這是什麼原因呢?對哈拉巴出土的印度印章進行研究的結果令人失望,沒有人能釋讀印章上的文字。文字是一個國家文明的水準,有文字的印章可能在政治、經濟活動中擔任重要角色,而且印章只在馬亨佐·達摩和哈拉巴有出土,於是專家們推斷,馬亨佐達摩與哈拉巴都是都市,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處於同一文明的人生活水準不一樣,當然這只是推測。
為了進一步證實馬亨佐·達摩和哈拉巴的都市性質,考古學家對馬亨佐·達摩進行了最廣泛地發掘。
㈦ 馬丘比遺址是哪個國家的
馬丘比丘(Machu Picchu ), ,是秘魯著名的遺跡,為前哥倫布時期印加帝國建於約公元1500年 。㈧ 茶馬古道有哪些遺址
我國西南橫斷山脈的高山峽谷,在滇、川、藏「大三角」地帶的叢林草莽之中,綿延盤旋著一條神秘的古道,這就是世界上地勢最高的文明文化傳播古道之一的「茶馬古道」。其中雲南省麗江古城的拉市海附近有保存較完好的茶馬古道遺址。
㈨ 在馬家浜遺址發現了哪些遺物
馬家浜遺址位於嘉興縣西南,表土層下文化層分上下兩層:上層以灰黑色黏土為主,並有紅燒土層和淤泥層,包含物有獸骨、石錛、礪石、骨鏃和各種質地的陶片,還有建築遺跡,建築夯土中伴有印紋陶、原始青瓷、紅陶、黑陶和石器、銅鏃、玉璜等,最晚的是印紋陶和原始陶。下層為含有大量腐爛的獸骨碎片的黑色黏土,包含的獸骨比上一層更多,還有骨管、骨錐、骨針、骨鏃以及石斧、礪石和陶片等。
在馬家浜遺址上下層交接處的淤泥中發現了墓葬,墓葬中有30具人骨架,其中6具身旁伴有隨葬品,生產工具置於腰部,裝飾品置於頭部,陶器位置不一。從墓葬中的器物和各種遺跡來看,馬家浜文化確實是一種與黃河流域原始文化不同的文化形態。
㈩ 第一個發現馬丘比克丘遺址的是誰
「馬丘比克丘」來在源土著印第安人語言中意即「古老山頂」。相傳當年印第安人為對抗皮薩羅的血腥掠奪,將1575萬磅黃金埋藏在一座隱匿於安第斯山深山幽谷里的城市附近。後來西班牙人以及300多年來不少探險隊,都曾在群峰密林之中尋找過這座「古老山頂」上的城堡和這批失蹤的黃金,但不是徒勞往返,便是一去不復返,始終沒有發現任何蹤跡。悲觀者在失望之餘乾脆聲稱,根本不存在什麼「馬丘比克丘」。然而,1911年6月美國耶魯大學研究拉丁美洲歷史的年輕助教海勒姆·亞·賓厄姆卻發現了這座失蹤400年之久的古城。賓厄姆當年騎著騾子跋涉在安第斯山的羊腸小道上。一次,他投宿在烏魯班巴河畔的一家客店裡,店主無意間告訴他馬丘比克丘山中有一座廢墟,這使他興奮不已。第二天清晨,他在店主帶領下披荊斬棘,終於登上了山頂。他率領考察隊經過一年的發掘整理,使雲霧古城馬丘比克丘終於露出了真面目,成為當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名勝古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