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遺址
Ⅰ 漳州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包括哪些
漳州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包括漳州市郊的覆船山、龍海的萬寶山、漳浦的香山、東山的大帽山和詔安的臘州山等。其遺物多為陶片、石器、石片、獸骨、貝殼等,當時生活在這里的居民過著狩獵、捕魚、撈貝和採集的生活。
漳州商周時代文化遺址,據專家考證,目前全區共發現274處商周時代文化遺址,主要分布在河流兩岸的山崗、台地和緩坡、及濱海台地,小島頂部和河流入海處的三角洲地區,遺物主要有石器、陶器、青銅器三大類。
漳州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即漳州市北郊的蓮花池山和竹林山,為1989年興建公路時發現,並從原生層中採集到舊石器時代的石製品27件,其中出自蓮花池山的23件,出自竹林山的4件,分為石核、石片、砍斫器和刮削器四種。
參考鏈接:http://fj.people.com.cn/n2/2016/0714/c234956-28665227-2.html
http://culture.people.com.cn/n/2014/0921/c172318-25702042.html
Ⅱ 中國世界文化遺產資料與圖片
1、頤和園 : 頤和園,中國清朝時期皇家園林,前身為清漪園。它是以昆明湖、萬壽山為基址,以杭州西湖為藍本,汲取江南園林的設計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園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宮御苑,被譽為「皇家園林博物館」,也是國家重點旅遊景點。
2、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秦始皇陵位於距西安市30多千米的臨潼縣城以東的驪山腳下,修建前後費時近40年,至秦亡時陵園尚末完全竣工,工程之浩大為史所罕見。在秦始皇陵東l千米處,發掘出作為秦始皇陵陪葬墓坑之一的兵馬佣坑。陶佣身材高大,一般在1.8米左右,形態各異,體現了秦代高超的雕塑技藝水平。
3、泰山又名東岳,是中國五大名山之一,位於山東省中部。泰山以雄偉壯麗著稱,歷史悠久,地層古老,風光秀麗,瓊閣掩映,文物古跡眾多。其主峰為玉皇峰,海拔1545米。
4、北京故宮。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為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
5、黃山位於安徽省南部,風景名勝區范圍154平方千米,區內峰林地貌獨特,座座山峰險峻雄峙,配以變幻莫測的煙雲,使自然美景千變萬化,構成奇、偉、幻、險的奇觀。風景區內共有自然景點400餘處。以奇松、怪石、雲海、溫泉「四絕」名聞中外,號稱「天下第一奇山」。
希望對你有幫助
求採納,謝謝
Ⅲ 求漳州的歷史文化遺址
漳州名勝國家AAAA級風景朝聖區 —— 三平寺
廣濟大師(又名:祖師公)三平寺,是閩南著名的千年古剎,地處福建省漳州市屬的平和縣文峰鄉境內,距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漳州市近五十公里。這里群山環抱,林海綿綿;竹濤滾滾,山清水秀,風景綺麗多姿,是人們游覽、避暑的好去處,每年接待外國朋友、外籍華人、華僑、港台同胞和祖國內地的遊客五六十萬人。除夕之夜,三平寺更是被擠得水泄不通,他們中有善男信女,連古稀之年的老人也到此過除夕。香火頗盛,熱鬧非凡,別有一番景緻。
義中大師,在閩南一帶和海外鄉親中稱為「三平祖師公」,祖籍陝西咸陽高陵縣人。由於父親到福建做官,義中於唐德宗李適興元六年正月初六日,誕生在福唐縣,即今福建省福州市屬的福清縣。義中聰明過人,從小勤奮好學,博覽群書,過目可記詩文。父親是個大師,求醫尋教者絡繹不絕。後因唐武宗李炎廢佛汰僧,義中大師依依不捨地告別紫芝山,率領眾僧尼,艱難地徒步,跋山涉水,好不容易來到平和境內的九層岩避居。只見這里青山綠水,風景秀麗迷人,是個造寺傳教的好地方,他和眾僧尼歷盡千辛萬苦,在這里興建三平寺院。
義中大師看到這里的山民過著刀耕火種的生活,極為貧困落後,缺醫少葯,許多山民貧病交加,被迫背井離鄉,往外逃荒,造成這兒的山園荒蕪。他來到山民中,向老百姓問寒問暖,盡心盡力為山民醫治疾病,並將自己強身拿手的「太祖拳」和「少祖拳」毫無保留地傳授給當地山民,籍以健身防病,博得居家百姓的歡迎和贊賞。
三平山來了義中大師,竭誠為山民送醫送葯,醫治疾病的佳音,象一陣陣溫馨的春風,吹拂到山裡外。外逃的山民欣聞這消息,奔走相告,都陸陸續續回到山裡來。義中大師便向他們傳授先進的耕作技術,改變刀耕火種的落後面貌,他還積極引導山民開墾荒山,建造田園,興建水利,築起村舍,男耕女織,使深山裡的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山民安居樂業,過著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生活,與義中大師及眾僧尼更加和睦相處。
唐宣宗復興佛教時,皇帝敕封義中為「廣濟大師」。義中大師在三平山內外更加認真傳教,以施展自己的才華。
唐咸通十三年農歷十一月初六日,義中大師在三平寺仙逝,享年九十二歲。由於他一生為居家百姓做了許許多多的好事,後人尊稱他為「三平祖師公」。一千多年來,這里香火頗盛,人們一直杷他當作慈善的神來敬奉。連旅居海外的僑胞和港、澳、台同胞也不忘義中的功德,爭相結伴來這里朝拜,並捐贈款項,修葺殿宇。
創建距今一千一百多年的我國著名古剎三平寺,歷盡滄桑,屢毀屢建,今天展現在香客面前的三平寺規模,是清代重建的。近十年來,由當地政府和海內外熱心者投資,千年古寺已修葺一新,顯得更加金碧輝煌。
這座千年古剎俗稱「三殿半」。殿宇倚山而建,坐北朝南,前低後高,群山環抱,地理條件得天獨厚;盛暑時節,南風躍過林海竹濤,輕輕地吹來,令人頓覺涼快。
三平古寺總建築面積二千多平方米,建築群分為兩組:山門、鍾鼓樓、僧房、大雄寶殿等組成前組,祖殿、齋堂、塔殿等組成後組,殿宇建築,別具一格。
今重修的山門額上掛著趙朴初先生題寫的「三平寺」金字橫匾,在七彩的陽光映照下,燦爛奪目;山門屋脊上,有兩只以彩瓷雕塑的青龍,對著一幢小寶塔,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大有騰躍晴空之勢。
香客進入山門,步入天井。天井兩側是蓮花池,香客沿著中間的石板路直進,登上台階,便是整修一新、溢彩流金的大雄寶殿。大雄寶殿面寬三間,比山門的地勢高一米多,兩廊對峙,右廊壁上鑲嵌著清乾隆年間宰相蔡新等纂刻的重修三平寺碑記。
香客二進「祖殿」,即「廣濟大師義中」的殿舍。殿舍前面有一條長廊,香客須從邊門步入長廊,方能抵達殿堂。殿堂面寬三間,堂中端坐著義中大師像,是清代用樟木雕成的,高一米多。雕像關節能活動,只要有人為之支撐,即可站立,別具一格。
三平寺的最高處,也就是最後一進稱之為「塔殿」,經精心整修,煥然一新。塔殿基座高二米,正方形;重檐,面寬三間,兩側有台階,香客欣然登上台階,從邊門進入殿堂。殿堂正中極為光滑的水磨石籠里,有一尊三平祖師義中大師的趺坐像,塑像造型優美,頭戴僧帽,身披袈裟,面容慈祥可近可親。這里香火最盛,常常被擠得里三層外三層,人頭攢動,水泄不進。
這塔殿的正中,有一個圓傘形的頂蓋,構造極為雅觀別致,碑文稱之為「寶蓋」,正好罩在廣濟大師的頭上。據傳,義中大師九十二歲時,是坐著告辭人世間的。他仙逝後的遺骨現在還埋在他的座下水磨石籠里,故這里香客雲集,是三平寺最為熱鬧的地方。殿壁兩側鑲有七方碑碣,都是明、清重修殿宇的碑記。
千年古剎三平寺,山川綺麗多姿,風景如詩似畫,是聞名遐邇之旅遊勝地。寺外原有的八大勝景,除仙人亭、侍郎亭已廢外,現還存有龜蛇峰、虎跑泉、和尚潭、毛氐洞、虎林、龍瑞瀑布。
三平古寺後山上,綠樹終年青翠,極為蔭涼。山上還有一處久負盛名的「虎跑泉」。泉水甚為清冽、甘醇,沒有絲毫的污染,香客到此,暢飲一杯泉水,從口冰到心窩里,頓覺滿身爽快,暑氣全消。這四季流不盡的泉水,勝似眼下商店出售的礦泉水。
古時候,這里設有飲茶室,觀魚台。清代文華殿大學士、吏部尚書蔡新告老還鄉。每當盛暑時節,他總要從漳浦老家來到三平山避暑烹茶。
距二平寺院東南一里外,有個「毛氏洞」遺址。岩石上刻有李培題寫的「毛氏洞」三個大字。這洞里是毛人生活過的地方,石頭上還有一支石燭,流傳著一則神奇的故事,給這個洞抹上一層神秘的色彩,不僅吸引眾多的遊人,也吸引著海內外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
在三平寺前的二里外,有一條瀑布,遊客臨近瀑布,即可聽到水聲如雷,產生氣勢磅礴之感。到了瀑布底下,抬頭仰望,只見碧綠的山泉從幾十公尺的懸崖上飛瀉而下,迸發出無數水珠,水珠如離弦之箭,萬翎齊發,源源不斷,落下白翎又像反射空中,白花花似龍須飄拂;水珠在艷陽的映照下,深潭上則幻出一道迷人的彩虹,蔚為壯觀。
三平寺歷史悠久,蜚聲海外,長期以來吸引了海外廣大的僧眾和香客。1979年以來,國際友人和各地的佛門弟子、宗教團體,不遠萬里,前來朝拜,盛況空前。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僑胞,宗教信仰虔誠,年年來朝拜,歲歲來訪問。他們目睹大陸寺院在迅速修復,宗教活動開展正常,十分高興。紛紛捐資,表示願為修建工程作奉獻。三平寺就像一座通向海外的橋梁,為溝通我國和世界各國人民特別是東南亞各國人民的友好往來不斷地作出貢獻。
天下第一奇石——東山風動石
坐落在東山古城東門海濱石崖上的素的東山風動石,一直是島上人民最引以為榮、視如珍寶的自然奇觀,是旅遊者最喜愛的美景之一。東山風動石以奇、險、懸而居全國60多塊風動石之最,被古代文人譽為「天下第一奇石」,現在它已經是東山島的標志性景觀。風動巨石聳立在陡崖上,高4.37米,寬44.47米, 風動石長4.46米,重約200頓,上尖底圓,狀似仙桃,巍然「擱」在一塊卧地凸起且向海傾 斜的磐石上,兩石的接觸面僅為十餘平方厘米。狂風吹來時,巨石輕輕搖晃不定,人若仰卧盤石上,蹺起雙足蹬推,巨石也搖晃起來,但又不會倒下。人們站在風動石下面,有一種驚險的感覺,嘆為天下奇觀,故名「風動石」,詩曰:「風吹一石萬鈞動」。該石以「天下第一奇石」載入《世界地理之最》。
世界文化遺產——福建(漳州)土樓
漳州土樓遍布在漳州市南靖、華安、平和、詔安、雲霄、漳浦等縣山區。以造型奇異、風格獨特而聞名於世,被譽為「神話般的山區建築」。一般高三至五層,一層為廚房,二層為倉庫,三層以上為起居室,可居住200至700人。土樓以生土為主要材料,摻上石灰、細砂、糯米飯、紅糖、竹片、木條等,經反復揉、舂壓、夯築而成。具有聚族而居、防盜、防震、防獸、防火、 防潮、通風採光、冬暖夏涼等特點。漳州土樓民居近2000座,僅南靖縣就有1300多座,堪稱土樓王國。也是全國土樓最多的地方。華安縣沙建鎮「齊雲樓」,是目前所發現的最古老、有確切紀年的土樓,建於明洪武四年(1371年),至今620多年。直徑超過70米的大型土樓有5座,最大的是詔安縣宮陂鄉「在田樓」,直徑達94.5米,有「超級土樓」之稱。結構最為奇特的是南靖縣書洋鄉田螺坑的土樓群,由一方一橢三圓五座土樓組成。南靖土樓和華安土樓今年7月份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文化遺產」。
國家AAAA級風景區——雲洞岩風景區
雲洞岩風景區 是福建省省級名勝風景區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景區。雲洞岩位於龍文區藍田鎮,324國道線上,距漳州市中心10公里左右,距廈門特區約60公里。因山上有一石洞,每當天將降雨,雲霧從洞中飛出,待雨霽天晴,雲霧又飄回洞中,故名「雲洞岩」。雲洞岩海拔不足290米,此岩一峰突出,怪石嶙峋,形態各異,奇樹參天,洞壑深幽,遠觀如袖珍山石盆景,又如太上老君端坐講經。所以,迎面大石刻著「搔首」兩個大字,表示對太上老君的崇敬。
首批國家地質公園——漳州濱海火山國家地質公園
漳州濱海火山國家地質公園位於福建漳州市漳浦-龍海的濱海地帶,面積318.64km2,火山-海蝕地貌發育,為西環 太平洋火山岩帶的組成部分,屬歐亞板塊東緣裂隙帶,2600萬年至700萬年前噴出的玄武岩出露於海岸和海島,噴發序次清楚,特徵典型,如火山口、噴氣口、氣孔柱群、氣勢磅礴的柱狀節理群、海蝕蘑菇石、海蝕台柱、海蝕崖、海蝕洞等,數十個寬闊平坦的海濱沙灘,優質潔白,並有因海岩沉降埋藏地下8000年的古森林遺址,另有古民居和古代軍事要塞等也都是人們瀏覽的美景。2001年3月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批准漳州濱海火山地質公園為首批國家地質公園。
Ⅳ 漳州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即漳州市北郊的蓮花池山和
漳州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即漳州市北郊的蓮花池山和竹林山,
Ⅳ 福建省內自駕游前十景點是哪些
回答:我覺得福建最美的就是在霞浦,號稱 中國最美灘塗--福建霞浦
以上這些就是我對於這個問題的一些個人看法和見解,分享給大家,希望大家能開開心心的做頭條,頭條作品能更進一步,最後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回答,謝謝大家,祝大家每天工作開開心心,生活快快樂樂,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Ⅵ 關於丁氏的歷史和現狀
丁氏文化源遠流長
丁姓,是中華民族歷史上常見的大姓之一。在當今中國大陸姓氏中排名第四十六,在台灣排名第六十一.早在東漢,《風俗通義》、《潛夫論》及《急就篇》就已收之在內,宋朝《百家姓》、《千姓編》也列入其中。《姓纂》、《通志·氏族略》及《萬姓通譜》均收之。近現代的《中國姓氏記編》、《中華姓符》、《中國姓氏辭典》,台灣學者王素存編著的《中華姓府》、王萬邦編寫的《姓氏詞典》等均作為中國常見大姓收之。1921年商務印書館所印《中國人名大辭典》(臧勵龢編)收有歷史上丁氏名人169例,每人都有傳記,1979年由葉聖陶題詞的《辭源》收錄歷史上丁氏名人30多例。
歷史來源
丁姓,歷史悠久,最初為爵姓。遠在殷商時代,便有丁姓。據《太公金匱》載:「武王伐殷,丁侯不朝。尚父畫丁侯,三旬射之,丁侯病。」這大概是最早的歷史記載。說明在殷商時代就有以丁為姓的諸侯。但丁侯的名字、住處、家世、淵源,古籍中,均「語焉不詳」。故無從探知其原始家世源流。但丁姓始此可知。這一支出自丁侯的後裔。周武王討伐殷商時,丁候因不從而被周所滅,其子孫散居各地,部族仍以丁為氏。
嗣後,丁姓為謚姓,均有史籍明確記載。《姓苑》載:丁氏系出姜姓,其遠祖為炎帝,炎帝者,少典國君長子石年是也。生長於甘肅天水郡姜水之濱,因姓姜氏,以其創耒耜,啟農桑,嘗百草,作醫書,興貸利,制五穀,是為神農氏。神農氏以火德代伏羲氏君臨天下,故號炎帝,初都陳,即今之河南淮陽,後遷至阜,即今之山東曲阜北。立120年而崩,葬長沙。歷八代衰而為黃帝代。據《通志·氏族略》雲,公元十一世紀,西周分封諸侯,炎帝後裔姜太公望因助周奪取政權有功而受封於齊。太公望,號也。《史記》載:周西伯獵,遇太公於渭水,曰:吾太公望子久矣。故號之曰「太公望」。本姓姜名尚,字子牙。太公望之次子伋,嗣位於王官。據《毛詩·齊譜》雲:齊侯「伋以二千戈虎賁百人逆子釗子南門之外,成王之崩,職掌虎賁」,又事康王,明為王官也。」孔安國「顧命」注雲:「伋為天子虎賁氏」。汲死後謚號為丁公,開丁姓之宗,其後遂以丁為氏。故丁公伋者,吾丁氏之開宗始祖也。《史記·齊太公世家》、《姓纂》、《通志·氏族略》及《萬姓統譜》等書均有記載。丁公伋,初發祥地為營丘,即今之山東臨淄。《括地誌》雲,營丘在青州臨淄北有百步外城中。《史記》雲,蓋太公之卒百有餘年,子丁公伋立,丁公卒,子乙公得立。《禮記》雲,太公封於營丘,比及五世,皆反葬於周。嗣後發展分散於濟陽郡一帶,今山東定陶也。一直都是濟陽望族。後來漸漸遍布全國各地。故歷史上名見經傳的丁姓傑出人物,多是山東人氏。如:漢高祖劉邦打天下時,封侯拜將列入元功十八人的丁復、丁禮,楚霸王項羽麾下,窘逐劉邦的大將丁固都是山東人氏,為丁氏寫下了不少光榮史頁。這支丁氏,是齊太公嫡裔,以謚為姓,源出姜氏,血緣是炎帝神農氏後裔,為丁氏有史可考的主流成分。
第三支丁氏為孫姓所致。是周文王的姬姓後裔,據《三國志·孫匡傳注》雲:「三國吳時,孫權因其孫匡燒損茅芒,以乏軍用,別其族為丁氏」。《江表傳》雲:「孫權因孫匡燒損茅芒,以乏軍用,別其族為丁氏」。所以,後世的丁姓中國人之中,特別是南方的丁姓人中有一部分是周文王的姬姓後裔,因為孫氏傳自周文王第八子康叔。
第四支,出自子姓。春秋時宋國有大夫宋丁公,死後,其子孫以丁為氏。
第五支,出自西域回族姓。歷史上的西域在今新疆的大部分地區,在其生活的伊斯蘭教穆斯林本無姓氏,其人名中,最後一個字是「丁」的很多,進入中原漢化以後往往改為姓丁。元朝末年,有人名丁鶴年。《靈山房集高士傳》雲:「鶴年,西域人也,曾祖阿老丁,祖父苦思丁,父為烏祿丁,又有從兄吉雅謨丁。鶴年知自曾祖以下其名末一家皆丁字,不知何義,後世遂以「丁」為氏。
第六支,出自於氏所改。據《楓窗小牘》所載:「宋有無賴子於慶,欲依丁謂,一老儒教其改姓丁,後果得意」。
參考資料:http://dingzi.org/blog/wanghaishibei/5.html
Ⅶ 福建漳州有哪些歷史遺跡
還有近代的天寶有個林語堂 遠代的在石亭有開漳王墓
Ⅷ 辜姓 辜姓的起源 歷史上有哪些名人
一源於子姓,出自唐朝時期江南道觀察使林正,屬於帝王賜姓改姓為氏。辜氏始祖為林正,字達中,生於隋煬帝大業六年(公元610年),原姓林,為殷商比干之子林堅的後裔,閩晉安林氏始祖林祿之十三世裔孫林孝誠(字允謙)之孫。其家世居福建莆田太平村永定里(今福建莆田尊賢里北螺村)。林正在二十二歲中舉人,在唐太宗李世民貞觀八年(公元634年)甲午科進士及第,授江南道觀察使(轄今浙江、江西、湖南等地)。林正在任期間勵精圖治、興學校、除苛政、廉正愛民,是應貞觀之治。
唐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江南道大旱,民不聊生。林正憫民飢苦,不及稟奏朝廷,便毅然下令開官倉放糧賑濟飢民。當地豪紳乘機構陷,事聞於朝,唐太宗起初大怒,詔令將林正逮捕下獄法辦。江西百姓聞訊,不忍林正蒙受冤屈,聯名上萬民表與朝廷,代其辯冤。唐太宗派人調查,方知林正真的是個清官,是壞人對他羅織構陷,便即下詔放林正出獄,並傳他上京陛見。陛見之後,唐太宗先對林正進行一番撫慰,又自我檢討,說:「卿乃無辜受罪,今賜卿姓為『辜』。」唐太宗雖然賢明,但仍脫不了動不動就給臣屬賜姓的習慣,不過以往都是對有功之臣賜以李姓以表示親近。這一次,因為林正差一點無辜喪命,因此就賜他以辜為姓,昭其「辛苦」之德,合二字為一,是為「辜」氏,是為該支林氏辜姓的始祖。在起初,大家還是以「辜林」稱呼這個新生的姓氏,對林正也是以「辜林正」稱呼之,後來就乾脆把林字去掉了。林正成為辜正,成為辜氏得姓始祖。帝王賜姓,全族榮耀,因此該支林氏家族皆改為辜氏,世代相傳至今。
辜正告老後,沒有回莆田老家,而是繼續定居於江西南昌地區。在他逝世後,當地百姓為其建嘉德祠以表懷念。辜氏族人大多尊奉辜正(林正)為得姓始祖。
二 源於媯姓,出自宋朝時期福建廈門同安陳氏漁民,屬於避難改姓為氏。該支辜氏先祖本姓陳,世代在福建廈門同安捕魚為生。
三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祭祀執疈辜,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執疈辜,簡稱執疈、或執辜,是西周初期就設有的一種官職,專職掌管在盛大祭祀活動中對犧牲的處置,隸屬於春官府司管轄。
辜鴻銘
(公元1857~1928年),著名清末民初北京大學「怪教授」。辜鴻銘是清末民初馳名中外的文化怪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