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車蓋村落遺址
❶ 馬家窯文化的村落遺址房屋可以分為幾類
馬家窯文化的村落遺址一般位於黃河及其支流兩岸的台地上。房屋多為半地穴式建築,也有在平地上起建的,房屋的平面形狀有方形、圓形和分間三大類,其中以方形房屋最為普遍。
方形房屋為半地穴式,面積較大,一般在l0平方米至50平方米之間,屋內有圓形火塘,門外挖一方形窖穴存放食物。圓形房屋多為平地或挖一淺坑開始建,進門有火塘,中間立一中心柱支撐斜柱,房屋呈圓錐形。
分間房屋最少,主要見於東鄉林家和永登蔣家坪,一般在主室中間設一火塘,側面分出隔間。
馬家窯文化遺址
❷ 屬於新石器時代中期的木構造湖上村落遺址在什麼地方被發現
新石器時代中期,克里特島上已經有石材建造的房屋,丹麥和瑞士也發現版了屬於此時權的木構造湖上村落遺址,義大利波河流域也有類似的發現。義大利半島南端的塞普勒斯島上,原始村落遺址歷歷在目,它們是由有道路相通的圓形堡壘組成的,屋頂多半也是木結構的,其內部情況可以參見中國半坡遺址中的住宅復原圖。
❸ 仰韶村落遺址的房屋構造是怎樣的
陝西臨潼姜寨發現的仰韶村落遺址,居住區的住房共分五組,每組都以一棟大房子為核心,其他較小的房屋環繞中間空地與大房子作環形布置,反映了原始部落的生活情況。
❹ 馬家浜文化村落遺址在哪裡
馬家浜文化村落遺址在嘉興市南湖鄉天帶橋村馬家浜。
馬家浜遺址是一個三河交叉的平原,東西長約150米,南北寬約100米。1959年3月開始發掘。遺址文化層分為上下兩層,出土的有骨架30具,陶器以釜類為主,鼎形器極少,以牛鼻式器型為陶器特徵,陶色有一定數量的紅衣陶。同時,還發掘出大量獸骨、魚骨和菱等。從出土文物分析,馬家浜遺址距今6000多年,屬新石器時代(中期)。學術界稱之為馬家浜文化。.
❺ 對古村落遺址考察的感受
萬里長城考察報告
縱觀歷史,長城完全是軍事斗爭的產物,是我國歷代統治者為維護其政權而構築的永久性防禦工事.中國的萬里長城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冷兵器戰爭時代的國家軍事性防禦工程,同時也是世界上最著名、最宏偉、最壯觀的古代奇跡之一,凝聚著我們祖先的血汗和智慧,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和驕傲.它作為中華民族古老文明和集體力量與智慧的結晶,為世界人民所矚目.
據說,飛向太空的宇航員曾經報告說,從遙遠的月球觀察地球,能夠辨認出的人類工程只有兩個,其中一個就是中國的萬里長城.雄偉的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人民創造的世界奇跡之一,也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座豐碑.根據歷史記載,從戰國以來,有20多個諸侯國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最早是楚國,為防禦北方游牧民族或敵國,開始營建長城,隨後,齊、燕、魏、趙、秦等國基於相同的目的也開始修築自己的長城.秦統一六國後,秦始皇派著名大將蒙恬北伐匈奴,把各國長城連起來,西起臨姚,東至遼東,綿延萬余里,遂稱萬里長城,這就是「萬里長城」名字的由來.但今天我們所見到的主要是明長城.
秦長城只有遺跡殘存.秦始皇為了修築長城動用了30萬人,創造了人類建築史上的奇跡.長城的修建客觀上起到了防止匈奴南侵,保護中原經濟文化發展的積極作用.孫中山先生曾評價:「始皇雖無道,而長城之有功於後世,實上大禹治水等」.漢代繼續對長城進行修建.從文帝到宣帝,修成了一條西起大宛貳師城,東至黑龍江北岸,全長近一萬公里,古絲綢之路有一半的路程就沿著這條長城,是歷史上最長的長城.到了明代,為了防禦韃靼、瓦刺族的侵擾,從沒間斷過長城的修建,從洪武至萬曆,其間經過20次大規模的修建,築起了一條西起甘肅的嘉峪關,東到遼東虎山,全長6350公里的邊牆.(但據報道,1990年一個徒步走完長城全長的中國人的計步器顯示的是6700公里.)長城有極高的旅遊觀光價值和歷史文化意義.現在經過精心開發修復,山海關、居庸關八達嶺、司馬台、慕田峪、嘉峪關等處已成為馳名中外的旅遊勝地.蹬高遠眺,憑古懷幽,古戰場的金戈鐵馬似乎就在眼前.
如今,長城與埃及的金字塔,羅馬的斗獸場,義大利的比薩斜塔等同被譽為世界七大奇跡,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豐碑和智慧結晶,象徵著中華民族的血脈相承和民族精神.
❻ 考古學家在浙江餘姚附近的原始村落遺址中發現了大量的骨耜。據此,該處原始居民可能
耜是古代的一種農具,形狀像現在的鍬,用於播種莊稼,骨耜就是骨制的耜。所版以發現骨耜意味著這一時期此地權已經出現了原始農業。
地點是浙江餘姚,且已出現原始農業,可推斷這一遺址屬於良渚文化(距今5300-4500年)。
良渚文化時期稻作農業已相當進步。稻穀有秈、粳稻之分,並普遍使用石犁、石鐮。良渚文化手工業也有很高的成就,玉石製作、制陶、木作、竹器編織、絲麻紡織都達到較高水平。
❼ 西安半坡原始村落遺址的大壕溝是什麼樣的,有什麼作用
距今6000年前有一項偉大工程,這就是圍繞西安半坡原始村落遺址的大回壕溝及貫穿遺址中心答的一條東西溝道。環繞村落的大壕溝,是一條為保護居住區和全體公社成員的安全而作的防禦工程,有如古代的城牆或城壕的作用。壕溝規模相當大。平面呈南北長不規則的圓形,全長300餘米,寬6-8米,深5-6米,上寬下窄,像現在的水渠一樣。靠居住區一邊的溝沿高出對面溝沿約1米,這是挖溝時將掘出的土堆積在內口沿形成的,起加強防衛的作用。
❽ 圓形村落遺址塞普勒斯島巨石建築最著名的遺跡在哪
圓形村落遺址塞普勒斯島巨石建築,是新石器時代中期至末期在歐洲出現的一種規模宏大、版引人注目的建築形式。權它的遺跡在英、法、德、意和瑞典、丹麥等國家都有所發現。考古學家推論,它大約是出於某種宗教或政治目的而興建的,其形式有一石獨立的、有三石搭成門框形的、有四石組成的(三石在下,一石鋪面,組成類似杌子形),在法國北部的布列塔尼地區,有以單塊巨石排列成行,分布達數十公頃面積的。而最著名的遺址是英國北威爾士郡斯托亨齊(Stonehenge)的環形巨石群,它大約出現於4000年前,是用重約20餘噸的巨石圍成的圓圈,中央還有高出一般石塊的門框形牌坊。
❾ 為什麼會說半坡遺址是氏族村落遺址
半坡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東郊灞橋區滻河東岸,是黃河流域一處典型的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遺址,屬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以上。1953年春,西北文物清理隊在西安東部滻河東岸的二級階地上發現了半坡遺址。同年9月,中科院考古研究所進行了較深入的調查,發現遺址面積約5萬平方米。1954一1957年,先後進行了五次較大規模的發掘,揭露面積1萬平方米。已發掘出46座房屋、200多個窖穴、6座陶窯遺址、250座墓葬,出土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約1萬件,還有粟、菜籽遺存。半坡遺址博物館於1958年4月28日建成開放。
中國黃河中游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遺址。在陝西省西安市東郊半坡村。1953年發現,1954~1957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進行了5次發掘,遺址面積約5萬平方米。揭露面積達1萬平方米。文化遺存包含有老官台文化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廟底溝類型、西王村類型等。以半坡類型豐富而典型,是遺址的主要堆積,據碳14測定並經校正,年代為公元前4800~前4300年。
1958年在遺址上建成半坡遺址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座史前遺址博物館,除建造文物展室外,還在3000平方米的原始村落居住區蓋起保護大廳。
半坡遺址中的房屋、地窖、灶坑、男女分葬的集體墓地、各種生產及生活用品等遺跡遺物,向我們生動地展現了6000多年前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繁榮時期的先民生產與生活情況。對研究中國原始社會歷史有著重要的科學價值。該館於1958年4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迄今已接待中外遊客8000多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