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峽遺址挖掘報告
㈠ <中國古代史>中國原始農耕文化遺址有哪些原始農耕文化的特徵又有哪些
西安半坡遺址
西安藍田人遺址
四川資陽人遺址
沈陽新樂遺址
河姆渡遺址
龍山文化遺址
紅山文化遺址
山東大汶口文化遺址
中國原始社會遺址代表文物大全
夏家店遺址
(下層為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500年,上層為公元前1000年~公元前300年)
中國北方青銅時代遺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
發掘年代:1960年
夏家店下層文化和夏家店上層文化命名地,為探尋中國北方青銅文明提供了重要資料。
夏家店上層文化陶鬲:炊器(右上,高37厘米)
夏家店上層文化青銅短劍:兵器(中,長33.6厘米)
夏家店上層文化陶鼎:炊器(左下,高13.7厘米)
2006-7-22 14:19 candy
東下馮遺址
(公元前19OO年~公元前1500年)
夏商時期遺址,位於山西省夏縣。
發掘年代:1974年
為了解晉南地區二里頭文化的內涵以及探索夏文化都有積極的意義。
石磐:樂器(上,長68厘米)
青銅爵:酒器(下,高12厘米)
2006-7-22 14:19 candy
二里頭遺址
(公元前1900年~公元前1500年)
夏代晚期城址,位於河南省偃師市。
發掘年代:1959年至今
二里頭文化命名地,並初步被確認為夏代晚期都城。
鑲嵌綠松石獸面紋青銅牌飾:裝飾品(左上,高14.4厘米)
鴨形陶壺:水器或酒器(左下,高10厘米)
青銅爵:酒器(右下,高22.5厘米)
2006-7-22 14:19 candy
圓山遺址
(公元前2400年~公元前1100年)
新石器時代貝丘遺址, 位於台灣省台北市。
發掘年代:1953年
為了解台灣史前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人獸形玉玦:裝飾品(上)
右肩石斧:工具(中)
陶罐及殘口沿:盛器(下,最大者高14厘米)
2006-7-22 14:20 candy
東灣仔北遺址
(公元前3700年~公元前500年)
新石器時代至青銅時代早期遺址,位於香港馬灣島。
發掘年代:1997年
為了解香港地區的史前文化提供了重要資料。
陶器座:炊器(上,高18.2厘米)
長頸圈足陶壺:食器或水器(下,高26厘米)
2006-7-22 14:20 candy
石峽遺址
(公元前2900年~公元前2700年)
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廣東省曲江縣。
發掘年代:1973年。
為探索中國嶺南地區原始社會的解體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玉玦:裝飾品(上,直徑6.3厘米)
玉玦:裝飾品(中,直徑8.8厘米)
玉琮:禮器(下,長14.1厘米)
2006-7-22 14:20 candy
卡若遺址
(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000年)
新石器時代遺址,
位於西藏自治區昌都縣。
發掘年代:1978~1979年
卡若文化命名地,西藏高原新石器聚落遺址的首次發掘。
12號房址:(背景,長54O厘米)
雙體獸形陶罐:食器或水器(中,長32厘米)
大理石和粘土岩制項飾:裝飾品(背景右,長52厘米)
2006-7-22 14:21 candy
齊家坪遺址
(公元前2000年左右)
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
發現年代:1924年
齊家文化命名地,揭開了黃河上游史前文化研究的序幕。
陶瓮:盛器(左上,高11.8厘米)
三角紋彩繪陶片:(右上,高4.7厘米)
器耳部陶片:(右中上,高4厘米)
器耳部陶片:(右中下,高4.8厘米)
三角紋彩陶雙耳罐:食器(下,高10.2厘米)
2006-7-22 14:21 candy
王城崗遺址
(公元前2469年~公元前1543年)
新石器時代城址,位於河南省登封縣。
發掘年代:1975年
對研究中國龍山時代的城和社會歷史具有重要意義。
陶鬶形器:水器或酒器(上,高16厘米)
陶杯:水器或酒器(左下,高8厘米)
陶豆:食器(右下,高12.6厘米)
2006-7-22 14:21 candy
陶寺遺址
(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1900年)
新石器時代遺址,
位於山西省襄汾縣。
發掘年代:1975年至今
對探索中國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堯舜時代的社會歷史有重要意義。
彩繪龍紋陶盤:水器(上,口徑37厘米,高8.8厘米)
陶異形器:具體用途不明(下,高83.6厘米)
玉琮:禮器(背景,邊長7厘米)
2006-7-22 14:21 candy
石家河遺址群
(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000年)
新石器時代遺址群,位於湖北省天門市。
發掘年代:1954年至今
為探索長江中游文明的起源找到了重要的突破口。
彩陶高足壺:食器(上,高16.1厘米)
玉人頭像:禮器或裝飾品(下,高3.7厘米)
2006-7-22 14:22 candy
良渚文化遺址群
(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2000年)
新石器時代遺址群,位於浙江省餘杭縣。
發掘年代:1936年至今
對研究長江下游地區的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玉琮,禮器(上,高4.5厘米)
玉琮:禮器(下,高10厘米)
2006-7-22 14:22 candy
城子崖遺址
(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2100年)
新石器時代城址,位於山東省章丘市。
發掘年代:1931年
龍山文化命名地,是中國史前城址的首次發現
白陶鬶:酒器或水器(上)
黑陶罍:食器或禮器(下)
2006-7-22 14:22 candy
牛河梁遺址
(公元前3770年~公元前292O年)
紅山文化祭祀遺址,位於遼寧省凌源、建平兩縣交界處。
發掘年代:1983年至今
揭示了紅山文化的祭祀生活。
玉豬龍;禮器(右上,高14厘米)
彩色女神頭像:(下,高22.5厘米)
2006-7-22 14:23 candy
柳灣墓地
(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1100年)
新石器時代至青銅時代氏族墓地,位於青海省樂都縣。
發掘年代:1974年~1979年
揭示了當地居民的墓葬形態,對研究甘青地區各原始文化的內涵、序列及其相關問題提供了有價值的實物資料。
彩陶帶嘴陶壺:水器(上,高25厘米)
彩陶人像陶壺:水器(下,高34厘米)
2006-7-22 14:23 candy
馬家窯遺址
(公元前3100年~公元前2700年)
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甘肅省臨洮縣。
發掘年代:1924年
馬家窯文化命名地,是黃河上游甘青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的首次發現。
彩陶尖底瓶:水器(上,高26厘米)
彩陶豆:食器(下,高16.4厘米)
2006-7-22 14:23 candy
崧澤遺址
(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3000年)
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上海市青浦縣。
發掘年代:196O年
崧澤文化命名地,為研究太湖地區原始文化和上海史前史提供了重要資料。
豬首形陶匜:水器(中右,高6.7厘米)
黑陶壺:水器或酒器(中左,高19.5厘米)
魚鳥形玉璜:裝飾品(上、下,長6.6厘米)
2006-7-22 14:24 candy
屈家嶺遺址
(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600年)
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湖北省京山縣。
發掘年代:1954年~1989年
屈家嶺文化命名地,對認識長江中游地區和江漢平原的史前文化有重要意義。
帶蓋陶甑:蒸煮器(左上,通高35厘米)
鏤孔喇叭形圈足陶豆:食器(右下,高17厘米)
陶紡輪:紡織工具(背景,最小者直徑3.5厘米)
2006-7-22 14:24 candy
城頭山遺址
(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2800年)
新石器時代城址,
位於湖南省澧縣。
發掘年代:1991年
為深索長江流域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形態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黑陶壺:酒器或水器(上,高15.5厘米)
彩陶杯:酒器或水器(下,口徑10厘米)
2006-7-22 14:24 candy
大溪遺址
(公元前4400年~公元前3300年)
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重慶市巫山縣。
發掘年代;1925年至今
大溪文化命名地,首次發現了長江中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
彩陶碗:食器(上中,高6.6厘米)
單耳彩陶杯:水器(左下,高6厘米,右下,高8.5厘米)
參考資料:中國原始社會遺址代表文物大全
㈡ 與石峽文化同期的遺址還有哪些
離曲江石峽遺址較遠的珠江三角洲地區,與石峽文化同期的遺址也不少,如茅崗、三水銀洲、東莞石排園洲、村頭、南海魷魚崗、平沙棠下環、深圳大黃沙、咸頭嶺、南山向嗇村、赤灣、中山白水井、南朗龍穴等遺址。
還有港澳地區的屯門涌浪、馬灣島東灣仔北、南丫島大灣、大嶼山東灣、白芒、元朗吳家園等遺址,雖然年代相似,但這些遺址的文化內涵與石峽文化大不相同,不過有些地方還可以看出它們之間相互間有某些交流和影響。
㈢ 石峽遺址地勢是怎樣的
石峽遺址位於抄廣東省韶關襲曲江馬壩鎮獅子山的獅頭和獅尾之間的峽地上。遺址東北部隆起,逐漸向東、西、北傾斜,坡度平緩,為一處山岡遺址。
石峽遺址以北為一山間盆地,東界外為水塘,東北邊連接獅頭山南坡,南邊連接獅尾山北坡;遺址西部為較平坦坡地,獅尾山西南山麓四季不枯竭的泉水從此流出;再往西為低窪濕地。
㈣ 名詞解釋: 1元謀人 2貝丘 3石峽遺址 4周原甲骨 5黃腸題湊 6《格古要論》
1元謀人
元謀人,學名元謀直立人(Homo erectus yuanmouensis),或稱元謀猿人,是在中國發現的直立人化石。1965年發現於雲南元謀上那蚌村附近,共計左右門齒兩顆。後來還發現了石器、炭屑、和有人工痕跡的動物肢骨等。元謀人的距今年代為170萬年左右,是屬於舊石器時代早期的古人類(有爭議,或為約60萬年~50萬年前)。其可能生活在亞熱帶草原—森林環境中。
2貝丘
貝丘(Shell Mound),古代人類居住遺址的一種﹐以包含大量古代人類食剩餘拋棄的貝殼為特徵。又稱貝冢。大都屬於新石器時代﹐有的則延續到青銅時代或稍晚。
3石峽遺址
石峽遺址是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總面積約3萬平方米,已揭露面積達4000平方米。遺址包括三個時期的不同文化遺存,即石峽文化層、夏商時期文化層以及夏商至西周時期以菱紋陶為代表的青銅器時代文化層。
4周原甲骨
中國周初占卜記事的龜甲和牛肩胛骨1977年,在陝西省岐山縣鳳雛村一座西周建築遺址的窖穴內出土,其中龜腹甲 13600餘片,牛肩胛骨300餘片。內有289片龜腹甲刻有文字。每片字數多寡不等,少的1字,多的30字。1979年,在鄰近的扶風縣齊家村也發現和採集到22片甲骨,內有6片刻有文字。岐山南麓的岐山縣與扶風縣一帶古稱周原,是周人滅商前的都城遺址。此地出土刻辭龜甲與《詩·大雅·文王之什·》「周原,堇荼如飴;爰始爰謀,爰契我龜」所記相合,故稱周原甲骨。
5黃腸題湊
「題湊」是一種葬式,始於上古,多見於漢代,漢以後很少再用。 黃腸題湊:西漢帝王陵寢槨室四周用柏木堆壘成的框形結構,「黃腸題湊」一名最初見於《漢書·霍光傳》。根據漢代的禮制,黃腸題湊與梓宮、便房、外藏槨同屬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經朝廷特賜,個別勛臣貴戚也可使用。
6《格古要論》
《格古要論》是明代存世最早的一部論述文物概述、名玩優劣、作偽手法和真偽鑒別的文物鑒賞專著。該書成書於明朝洪武二十年。作者曹昭,字明仲,江蘇松江人,生卒年不詳。
㈤ 誰知道馬鋇人和石峽遺址的資料從當時人們生活的年代、生產和生活活動、精神世界等方面的資料
馬壩人遺址位於曲江縣縣城西南15公里處,距間市區18公里,是聞名中外的「馬壩人」、「石峽文化」遺址所在地。馬壩人遺址所處的獅子岩,由南北並列一高一矮兩座玲瓏秀麗的石灰岩孤峰構成,由北遙望如卧獅酣睡,由南遠眺則如雄獅起舞,因而得名獅子名,岩內洞穴縱橫,洞中套洞,穴中有穴,遍布形態各異的鍾乳石、石筍、石柱等。獅子岩以出土「馬壩人」頭蓋骨和「石峽文化」遺址而蜚聲中外。馬壩人是介於中國猿人和現代人之間的一種古人類型,考古學家和藝術家在銀岩內塑造了12萬年前馬壩人的生活群像,在桂花岩內再現了四五千年前馬壩新人生活群像,洞外有多種游樂設施,有仿古式的「野烤洞」和「狩獵沖」,可乘仍古獨木舟游洞中湖。景區內還建一座大型的馬壩人博物館和張九齡紀念館,目前,獅子岩己經成為一個具有科學普及性和娛樂性的旅遊區。
地址: 曲江縣縣城西南